Ⅰ 文学艺术界自杀的有
http://www.811er.com/printpage.asp?BoardID=21&ID=4081
http://post..com/f?kz=32976226
http://www.bora-vw.com/bbs/printpage.asp?BoardID=3&ID=10323
张国荣: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2003年4月1日,在这个戏剧性的节日里,一向十分注重形象并且患有恐高症的张国荣竟以跳楼这种极端的方式上演了这个节日里最大的戏剧,引得众生无限感慨:“国荣,国荣,奈若何?”
筠子:天生会唱歌
2000年9月10日下午,年仅23岁筠子悄悄地走了,只留下那寂寞的歌声:“我心里什么都没有,就像没有痛苦;这个世界什么都有就像每个人都拥有……”
陈宝莲:藏着比别人更多的痛苦
一次致命情伤是陈宝莲堕落的开始,舆论的评说也从此偏颇:某位女星拒绝同她合影、酒店纷纷拒绝陈宝莲入住、申请日本签证被拒……连串的打击更使她自暴自弃。2002年7月31日,刚刚做了母亲的她终于选择了结束。
翁美玲:理想的黄蓉
1985年5月14日,翁美玲在自己居住的公寓里开煤气自杀身亡。事业上的高峰没有给她带来成功的快乐,反而成了令她窒息的压力;心中的那个“有着都市化的俊朗外形”的男主角没有给她带来甜蜜的爱情,反而成了她悲剧中的催化剂。
三毛
1991年1月4日台湾女作家三毛自杀身亡,海内外传媒纷纷报道,人们对她仅48岁就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扼腕痛惜, 又深深怀念她那些浪漫、传奇、抒情的作品。 三毛的代表作有《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稻草人手记》、《万水千山走遍》、《倾城》、《我的宝贝》、《闹学记》等。三毛,在读者心中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
倪敏然
2005年5月1日,艺人倪敏然失踪两星期后寻获尸体,经警方初步证实,在宜兰头城山区所发现的上吊身亡男性尸体,刊验后确定为倪敏然。
李恩珠
2005年2月22日在自己公寓自杀,仅仅25岁。代表作品:《红字》《太极旗飘扬》《火鸟》《向左爱,向右爱》等。曾获得了韩国电视剧的最高奖MBC电视剧演技大奖,是韩国一线红星的代表。
阮玲玉
1935年3月8日,20世纪30年代默片时代最优秀的女演员之一、25岁的阮玲玉自杀了。她自杀的那天晚上穿着旗袍,她的旗袍上写满了一句话:人言可畏,人言可畏
Ⅱ 历史上有哪些真正的殉道者
佛教和基督教比较多
基督教的圣徒几乎都是殉道者
————————————
西门彼得,十二使徒之一,原是捕鱼的,后来跟从了耶稣基督,在耶稣基督升天五旬节降下圣灵后,开始广传福音,先是犹太人,然后是外邦人。后被罗马皇帝尼禄迫害,在罗马殉道而死,死前彼得自己要求倒钉十字架。
安得烈(Andrew)(西门的兄弟,曾带希腊人见耶稣,在希腊殉道)
雅各布(Jacob)(西庇太与撒罗米之子,约翰的兄弟,原为渔夫,耶稣为他取名雷子,西元44年在希律安提帕时殉道)
巴多罗买(bartholomew)(可能就是拿但业,传说在亚美尼亚殉道)
Ⅲ 焦菊隐,中国话剧的殉道者 殉道体现在哪些方面
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2007年北京人艺推出了两本图文并茂的“经典人物”传记,一本是《焦菊隐》,一本是《于是之》。《焦菊隐传记》的撰稿人之一就是他的爱女焦世宏。翻开这本书,就被一段写得既痛切又深切又真切的文字打动了:“焦菊隐并不是一个完人,时至今日,人们私下里评论他时,也是毁誉参半。他一生都没有学会圆滑,学会世故,学会宽容。在他身后,他的刚直为他赢得了众多人的敬重;而在他生前,他的刚愎却给他带来无尽的麻烦。他常常在不适合的时间地点,随意抛洒自己的真性情,展示自己的桀骜与不驯,或许,正是这种真性情,使他能发出不同于别人的声音?他从不依附于任何人,也从不仰视某某权威,或许,正是这种独立精神,令其闪现出思想的亮色?追溯焦菊隐走过的路,似乎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耐人寻味的样本。他一生虽然结过三次婚,也有很多情人,但只有一个是他的最爱,他爱得那么执着,那么投入,那么深沉、狂热、细致、永恒,直至最后献出了全部财产和生命。这个最爱就是‘戏’。而那个能创造出至真至美的舞台,才是他精神最后的归宿!”
性格决定命运
面对如此桀骜不驯地保持自己艺术理念的焦菊隐,我能这样遐想:焦菊隐莫非就是中国戏剧界的陈寅恪?
而让人毁誉参半的焦菊隐,我也想到一位革命哲人讲过的关于老鹰与鸡的比喻:老鹰也许有时飞得比鸡还低,但鸡永远飞不到鹰的高度。
焦菊隐这头雄鹰的最后一次的“一飞冲天”,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北京人艺演了一出很“革命”的戏,破例让早被打入另册的焦菊隐也去看了,以期他说几句好话,但焦菊隐不顾及自己的“待罪之身”,毫不客气地给这戏下了判词:“政治上刚及格,艺术上只能给20分。”这掷地有声的十几个字,是焦菊隐“桀骜不驯”的真性情与“艺术至上”的真追求的最后的也是最耀眼的一次闪光。
焦菊隐桀骜不驯的性格,决定了他的悲苦多于欣喜的戏剧人生;而他的近乎“艺术至上”的执着,则由于他的剧院总导演的地位,而投影到了北京人艺的艺术品格上。
曹禺院长在总结北京人艺获得成功的最重要的经验时,指出了北京人艺的艺术精神:“艺术家们对戏剧艺术的痴迷热爱,对戏剧艺术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治艺精神。”这岂不是在给这个“艺术家们”群体的代表人物——北京人艺总导演焦菊隐作艺术鉴定吗?所以我们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曹禺院长在1995年给《论北京人艺演剧学派》作序时的所言:“对北京人艺演剧学派的创立,焦菊隐总导演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的。”
“像殉道的教士一样
走进北京人艺”
翻开“焦菊隐年表”,1943年焦先生在失业之后的贫病交加中手不停挥地翻译俄国大戏剧家丹钦科的《回忆录》(即《文艺·戏剧·生活》)最令我感动。这让我想起了《太史公自序》中所说的:“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现在再读焦先生当年写的译后记心里还无法平静:
“……晨曦之前,瞪着东北方的一颗大星……我那因侮辱、欺凌、狡诈而受到的苦痛,就更加剧烈起来。在这时,太阳召唤着我,艺术召唤着我,丹钦科召唤着我,我唯一的安慰,只有从早晨到黄昏,手不停挥地翻译这一本《回忆录》……我从此可以不再偷火,我可以公然地把火搬到伟大的中国的大地上来了!……每次读到《海鸥》经丹钦科的演出而成功的叙述,欣悦和伤感就必然交迫着我的心酸一次。”
三年之后的1946年,焦菊隐又写了一篇纪念丹钦科的文章,文章最后说:“纪念丹钦科,我们必须学习丹钦科的精神。他对创造新的戏剧艺术的热忱,像殉道的教士一样,他以终身的时间和精力,去实现这个理想。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一生以战斗的态度,去击溃一切压迫、侮辱、困难和危险……然而,我们是否因为这个感召而下了决心,也要以八十年的时间去实现中国的新戏剧艺术的理想呢?”
我为什么要在这里不厌其烦地引述焦菊隐在1943年写的翻译丹钦科《回忆录》的译后记,和1946年写的纪念丹钦科的文稿呢?那是因为我认为这能够说明焦菊隐为什么在六十年前的1952年,下决心作出那个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人生抉择:辞去安逸的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职,应邀参与分明将遇到极大挑战的创建北京人艺的工作?为什么要与曹禺、欧阳山尊、赵启扬一起效法丹钦科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半个世纪前为了创建莫斯科艺术剧院而长谈十八个小时的经验,而且提出“要把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设成像莫斯科艺术剧院那样的剧院”……
而且,也让我们明白,为什么在离开北京师范大学时,在写给音乐戏剧系的同学们的告别信中,焦菊隐会说出这样的话:“我如果想走一条舒服的路,不如在这里教书,当教授。办一个剧院,办一个中国式的自己的剧院,没有人给我一套现成的东西。这也许是一条痛苦多于快乐的路,但是,我还是要决定走下去,因为那是我多年的梦想,也曾是很多前辈的理想。它只有在今天才能成为现实,至于荣辱成败,由别人去判断吧……”
焦菊隐是像丹钦科那样,怀着“创造新的戏剧艺术的热忱”“像殉道的教士一样”走进了北京人艺。F107
台前幕后
于是之练“兰花指”
梁秉堃
在话剧龙须沟里,于是之扮演的程疯子在整个戏里,左手不断出现一种“准兰花指”手势,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里边有个小故事:
当年,排练《龙须沟》以前,按照导演焦菊隐的要求,全体演职员都要深入到龙须沟居民区去体验生活三个月,于是之自然也不例外。在深入生活当中,于是之逐渐接触一些老的曲艺演员,唱单弦的演员,并且发现他们的左手都有一个习惯手势就是“准兰花指”。因为他们在长年的演出当中要用手敲打八角鼓,即左手拿鼓,右手敲鼓,在单弦乐曲的伴奏下边敲边唱。久而久之,养成了习惯,在生活中,即使是不用八角鼓的情况下,左手也如同拿着鼓一样做“准兰花指”状。于是之捕捉到这个有职业特点的典型动作,很是兴奋,忙向焦先生作了汇报。焦先生听了以后,首先对这个发现给予肯定,其次问准备怎么来使用?于是之表示要把“准兰花指”的手势,直接用到程疯子的某一段戏和某一句台词里。焦先生想了想,摇头说:“不能这样使用!你应当把这个典型性的外部动作,孤立地练习,练习,不断地练习,在反复的模仿中,你会体会到程疯子当时所以这样动作的内在动机,也就是他的思想感情。然后在排练场里,你要忘掉这个动作,只要你情绪掌握对了,这个动作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了。”于是之听过以后,觉得茅塞顿开,就完全按照导演的要求去做了,当戏正式演出以后,剧场的效果很好,主要是这个手势对于刻画人物十分有利。
举个例子来说,程疯子在第三幕龙须沟已经修好以后,有一段异常兴奋地向老街坊们述说光明未来的台词:“您们可别小看我和二嘎子爷儿俩,我们爷儿俩甭坐到一块儿,坐到一块儿就讨论问题儿!……您们听着呀,就拿刚才的事说吧!我说:嘎子,你看,现在咱们这儿有新沟、旧沟两条沟,一前一后夹住了咱们的院子。新沟是暗沟,管子已经都安好了,早已完了工,上面还修好了一条平平正正的马路。二嘎子说,那旧沟也嘁哩喀嚓填好了,也还修了一条马路哪。我就说,咱们房前房后,这么一来,就有两条马路啦。我问二嘎子,马路已然修好了,该怎么办吧?四嫂子,二嘎子可真聪明啊。他说:该种树!他问我:疯大爷,种什么树?我说:种柳树——垂杨柳——美呀!二嘎子说:呸!他说:得种桃树,赶明儿好吃大蜜桃啊!您们瞧二嘎子够多聪明!”在这段台词里,于是之多次使用了“准兰花指”的手势,几乎是等到了喜悦情绪一来就出现,程疯子笑,其他人物笑,观众也都跟着笑,因而让台词得到了很好的烘托和渲染,让一个得到新生的、兴高采烈的人物,生动又鲜明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
作者简介
童道明 戏剧评论家,江苏张家港人。1960年肄业于莫斯科大学文学系语言文学专业。1963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现任研究员。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论文集《他山集》,专著《戏剧笔记》,随笔、散文集《惜别樱桃园》等,并另有多种译著。
Ⅳ 基督徒中的第一位殉道者是谁
耶稣升天后,门徒广传福音,但是收到犹太传统教会的阻力,第一位为主殉道的叫司提凡
Ⅳ 当代文学 “中间人物”的提出是
【中间人物】 文学作品人物类型之一。政治思想处于中间状态的人物。这种人物身上既有着好的品质的一面,又沾染着旧时代的恶习,徘徊在新旧思想、先进与落后的对立间隙里。邵荃麟1962年于作协在大连召开的“农村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上提出了这一概念。
中间人物大量存在于生活之中,他们身上往往集结各种矛盾,对中间人物的描写是生活决定的。写好这类人物的行为和内心矛盾冲突,以及他们摆脱中间状态,积极向进步方面转化,就能反映生活的复杂性与丰富性,使作品内蕴深刻,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教育意义。
中间人物能否成为主人公,取决于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及其所处的地位。浩然的《艳阳天》,塑造了马大炮、弯弯绕等中间人物。
这些勤劳而富有丰富生产经验的富裕中农,具有浓厚的自私保守思想,在农业合作化的运动中,受到隐藏的蜕化变质分子马之悦的煽动,进行了许多不合时宜的表演:闹分社,闹分粮,一直发展到抢仓库…·
“在事实面前,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逐步走上了正确的道路。作者对这些人物的描写,恰到好处地反映了当时复杂的客观现实。
(5)文学的殉道者扩展阅读
20世纪40年代之前,邵荃麟主要受到了鲁迅以及莫泊桑、契诃夫等的影响,奠定了现实主义的理论底色。这一理论底色决定了邵荃麟一生文艺思想的总体走向,无论他的思想如何改变,最终都不可能完全脱离现实主义。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邵荃麟的文艺思想开始向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方向转化。
但是自身的理论基础,再加上不容乐观的文学现实使得邵荃麟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及革命“两结合”的接受陷入了迷惑之中。文艺领导者以及文艺理论家的双重身份使得他挣扎在文艺写真实与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漩涡之中无法自拔。
随着人民公社化以及大跃进造成的严重后果充分显露,党和国家领导人开始从各个方面调整路线方针政策。文艺界也迎来了短暂的春天。
1962年大连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上,邵荃麟提出了写“中间人物”论和“现实主义深化”论。但是,紧接着全国的政治形势又进入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新阶段,邵荃麟的文艺思想被加以反革命的罪名遭到了严厉的批判。邵荃麟也因此身陷囹圄,成为了写“中间人物”论的殉道者。
第二部分着力于对邵荃麟提倡的写“中间人物”论进行再认识。该部分首先分析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主要内涵,真实性与倾向性是现实主义的核心所在。这些都要通过典型人物而表现出来:通过人物的内心矛盾,反映出真实的历史面貌。
邵荃麟提倡写“中间人物”论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论文以梁三老汉、亭面糊、赵满囤为例,通过对他们所具有的真实可信、鲜明的性格特征以及内心激烈的矛盾斗争等方面的的分析,证明邵荃麟所提倡的“中间人物”,在根本上其实是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实际运用。
由此指出,写“中间人物”论在当时受到批判,实质上是一种误把文艺创作规律当作政治路线斗争的严重错位。
第三部分对邵荃麟文艺思想进行再评价。时代的局限性决定了邵荃麟文艺思想的局限性。他只能极力调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传统现实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只能在有限的范围之内对当时概念化的文艺创作路线提出有限的调整意见,是不彻底的。
同时,由于过多地强调了文艺的政治功用,邵荃麟心目中现实真实的范围只凝聚成了一点,那就是紧紧围绕政治的相关斗争与生活,而将更为丰富的生活内容狭窄化了。通观邵荃麟的文艺思想,联系当下文学现实,指出邵荃麟文艺思想的现实针对性及意义。
由此得出结论,在今天被商业大潮冲击的文学中,现实主义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深刻反映现实仍然是文学义不容辞的历史任务。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间人物
Ⅵ 圣经中基督徒中的第一位殉道者是谁
他们正用石头打的时候,司提反呼吁主说,求耶稣接收我的灵魂。(徒 7:59)
Ⅶ 马克思所赞誉的“哲学日历中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指的是( )
普罗米修斯
Ⅷ 刚才看一部电影《殉道者》 有些看不懂 有没有人能解释下电影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殉道者我认为讲述的是善良的无助。安娜是善良的,她接受孤独的露西,试着营救未死的露西仇人,试着营救被虐待的女人,等待她的是什么呢?成为殉道者的试炼。而为何那么多人,只有安娜成为了完美的殉道者?因为她有信念,她的信念就是好基友露西,所以她能忍受肉体的折磨而达到精神的虚无。其他的试练者是没有坚定信念的,所以只会崩溃,而成不了殉道者。至于殉道者这个词的含义,大家可以网络的,没有信念,殉个啥道?当然,其实深挖起来,安娜的善良使她遭受了苦难。小时候,她作为正常人,完全可以不理露西。知道露西杀人之后,完全可以直接报警。发现密室之后,也可以报警而不是先救助。
再分析露西,其实她也是善良的,看完电影,应该知道,其实一直纠缠露西的赤裸女就是露西小时候逃跑的路上遇到的被折磨的女孩,露西为了逃跑,没有救她,于是一直生活在愧疚中。露西还是太善良了,折磨女孩的凶手都不愧疚,你愧疚个啥子?还愧疚出心魔了,以至于最后自杀。而且小时候虐待自己的凶手,就一枪就算报仇了?还是太善良
然后分析下恶人,那个密室门那么随意,那一家的小孩会不知道密室?也就是说,那一家的小孩也是知道他们家密室里有“玩物”的,但是他们生活得其乐融融,根本没心魔的困扰(对比下心魔困扰致死的露西)。风干的小白鼠出现在餐桌上,还能谈笑,说明他们一家都经历惯了虐待和残杀,也就是说他们都已经没人性了。最后他们一家什么下场?3个都是一枪毙命,人固一死,有时候死了比活着痛快的多,想想那些被虐待的试练者。还有,为什么推荐那个男孩学法律?因为恶魔总是能拿起法律武器
至于教主老太太,她最后可能是真的知道了“那个世界”的秘密,善良的安娜,以为告诉她“那个世界”的秘密就不会有人再成为试练者了?可惜人性贪婪,就像那个男的担心的“她会告诉我们吗?”一样,最后教主带着秘密去天国了,也是一枪上路哦。
总之这部电影,我看到的是恶人活得好,死的快,善良的人,活在痛苦中,死的很凄惨。善良的成本太高了
Ⅸ 哥白尼“日心说”的第一个真理的殉道者是谁
哥白尼“日心说”的第一个真理的殉道者是布鲁诺。布鲁诺是意大利的科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和文学家,他认真研究并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Ⅹ 求死亡空间官方小说,殉道者什么的
应该还木有呢 亲 等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