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真善美的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中的真善美
文艺批评中检验作品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美学标准。
真,即艺术的真实性,指作品是否正确地反映了生活的本质,以及作者对所反映的生活有无正确的感受和认识。
善,即艺术的倾向性,也就是作品所描绘的形象对于社会具有什么意义和影响。
美,即艺术的完美性,指作品的形式与内容是否和谐统一,是否有艺术个性,是否有创新和发展。
真、善、美的涵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社会斗争和艺术实践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抽象的、超脱时代、超社会、超阶级的、永恒的真、善、美是不存在的。
2. 文学理论题.1.什么是文学价值的真善美
文学价值的真善美:真,是衡量一部文学作品价值的最基本方面。“善”是核心。美是手段。 三者缺一不可,构成了文学创造活动中的“三位一体”的价值结构。真善美相互融通,属于人类三个基本的精神世界:认识、伦理和美学。我们知道,文学创造首先是理解、反映和阐释对象世界的认识活动。认识活动的价值取向是以“历史理性”,求“真”。诚然,真的并非都是善的和美的,然而善的和美的却一定是真的。“真善美”的高度和谐统一,是文学艺术产生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因而也永远是一切进步的文学艺术家们争相攀登的艺术高峰。文学史上名篇佳作得以流传千古,不仅因为包含着真实的、先进的思想内容,还因为其具有完整的艺术形式,融入了作家全部的艺术精华,而最为重要的是其中以卓越的艺术魅力闪耀着永恒的光芒的“真善美”文艺思想。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就《穆斯林的葬礼》这篇文章来说,主要是围绕着韩新月的成长之路,而谱写了一首动人凄美的爱情故事。以这样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
所以说文学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反映了生活有一伦理的态度观察和评判生活,实现其功能价值。文学内容是否符合人类的价值要求,具有使人愉悦的问题,存在的价值就更需要人类去挖掘。
3. 文学理论 为什么文学是真善美的统一
作为文学创造的审美追求,“善”(助益社会进步与人生幸福)是其价值结构的核心,不是善的就不可能是“美”的,并且“善”与“美”的存在和呈现都要以“真”为根据和基础。因此,真善美及其统一便构成了文学创造审美追求的价值结构及内涵。在文学创造的艺术范畴里,“艺术真实”主要与“真”相关,“情感评价”主要与“善”相关,“形式创造”主要与“美”相关。
文学创造追求的是以真善美为内涵的审美价值标准,真善美是文学创造活动中“三位一体”的价值结构,它们相互融通,属于人类三个根本的精神世界:认识、伦理和美学。“真”是基础,“美”是手段,“善”是灵魂,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真善美”的高度和谐统一,是文学艺术产生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因而也永远是一切进步的文学艺术家们争相攀登的艺术高峰。文学史上名篇佳作得以流传千古,不仅因为包含着真实的、先进的思想内容,还因为其具有完整的艺术形式,融入了作家全部的艺术精华,而最为重要的是其中以卓越的艺术魅力闪耀着永恒的光芒的“真善美”文艺思想。
《大淖记事》,作者汪曾祺,该作品在1981年2月4日发表于《北京文学》1981年第4期,因故事新奇、立意新奇、写法新奇而获1981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从此该作品名声大噪,好评如潮。小说以清新自然而又韵味悠长的笔调描写了大淖一个叫巧云的姑娘和一个叫十一子的小锡匠经历种种磨难而最终在一起的爱情故事。作品不重情节而重意境的塑造,通过散淡的语言很好地阐释了人性的和谐、人情的和谐,体现了真善美的完美结合,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我们将结合文学创造关于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作品进行鉴赏:
一、文学的真实性
文学艺术中的“真”指的是艺术的真实性,它是作家在假定性情景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高尔基说:“文学是巨大而又重要的事业,它是建立在真实上面的,而且与它有关的一切方面,要的就是真实!”①所以艺术的真并不是完完整整地反映现实生活,而是作者对社会生活本质的认识和感悟,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是带有主观性的。
作品《大淖记事》中,作者以平静、柔和的语言讲诉了一个团圆的爱情故事。最为引人注意的是作者在作品中描绘的生活、风俗、价值观、伦理道德观念等判断标准与现实社会完全不一样,在作品里,所有的行为都是可以理解的,在这里,没有男权主义的压制,女人没有被强行加上的妻性,拥有开放的性观念,“姑娘在家生私孩子;一个媳妇,在丈夫之外,再“靠”一个,不是稀奇事。这里的女人和男人好,还是恼,只有一个标准:情愿。”只有与之俱来的母性和女性。生活古朴单纯,无拘无束。“和街里人不一样。”这一故事背景的塑造完全颠覆了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乍一看,觉得是不可理解的。但是,在现实社会中,汪曾祺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熏陶的作家,他十分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以至于他的作品充满了地道中国味的审美风格,他的写作素材主要是从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故乡的民风习俗中发掘的,汪曾祺先生借此传达自己对悠久中国文化和自由人生境界的理解。②这样一来,这一背景的塑造又是可以理解的。这就是艺术作品的真实性,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独特的体验和感悟,是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的。其实,我们可以从作者散漫、随意点缀的文笔中看出作者对故乡深深地眷恋之情,以及对率真健康的人性、对真挚爱情的追求,这又具有人类情感追求的共性。
二、关于文学中的善
在善方面,“善”指的是艺术的倾向性,也就是作品所描绘的形象对于社会具有什么意义和影响。文学本身的善的价值不是它只能表现善的人与事,而是文学作品在描写善恶的时候所体现出的伦理判断,以及它所激发的感情符合善良的人性。“在创作上,不能吝惜情感。情感付出越多,收回来的就越大。”③作者关于善的认识会浸透在所叙述的语言中,从而体现出作者本人对善的态度。
在作品中,作者一直保持着以一种淡定优雅的文字记录发生在大淖,发生在巧云和十一子身上的故事,看似保持这一种于己无关的态度,比如水上保安队的刘号长乘某个黑夜玷污了巧云,“就在这一天夜里,另外一个人,拨开了巧云家的门。”十一子被打成重伤,“小锡匠被他们打死了。”带有悲壮色彩的锡匠大游行等令人焦心的情节都被作者以淡淡的墨水淡淡地描写。令我们好像看不清作者的善恶立场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看到十一子受伤后巧云的悉心照料,乡亲们关心十一子和巧云,锡匠是为正义而游行,刘号长终于受到惩罚,有情人终成眷属等美好结局。这样的情节发展在符合了大众对善的认知的同时又满足了人们对完美的渴求。这样,作者扬善惩恶的立场就鲜明地摆出来了,汪曾祺先生有意将自己的立场在作品中隐藏起来,这也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三、关于文学中的美
“美”即艺术的完美性,既指作品的形式与内容是否和谐统一,是否有艺术个性,是否有创新和发展的问题,也指作品内容是否符合人类的价值要求,具有使人愉悦的问题。同时,美不仅仅是指对美的确证,还应包括对丑的否定、摒弃。“我认为审美是在具体的作品中就表现为一种生动的气韵”④美是由个人审美经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融合了特定历史文化传统的关于美的观念或范型。关于美的审视会因个人意识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但总体上应该是一个社会群体最悠久、最深厚额审美情趣。
作品《大淖记事》给我们带来了十分唯美的感受,大大地满足了我们对美的追求。
这一观点首先体现在该作品的语言文字上。只是静静地看着《大淖记事》中如行云流水的文字,不必急着对其内容多做思考,我们就已经是在享受一种浑然天成的美了。那言语那文字,一个个拆开来看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但好像只有他才能把这些文字连串得如此流畅自然唯美。评论家凌宇十分推崇地说:“读作者的小说,你会为他的文字的魔力所倾倒。句子短峭,很朴实,像在水里洗过,新鲜、纯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每句拆开来,实在很平常,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也没有格言的锻炼。但合起来,却神气全出。一句句向前推移,意象一层层荡漾开去,构成形象鲜明神气凸现的意境。”散漫、随意、清新脱俗,任何优美的字眼用在该作品上都不为过。“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是什么时候都需要的。”在散漫之中、挥笔之间轻松地为我们创造了空彻澄清的意境,而我们沉浸在这样的美里却仍浑然不知。他,汪曾祺就有这样的本事。
在内容方面,他笔下的一切都是美的。
首先景色是优美的。“沙洲上长满茅草和芦荻。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红色的芦芽和灰绿色的蒌蒿,很快就是一片翠绿了。夏天,茅草、芦荻都吐出雪白的丝穗,在微风中不住地点头。”这些诗意化了的文字就像给我们描绘一幅世外桃源的美景。令人心向之。
其次,人物是优美的:“挑夫一二十人走成一串,步子走得很匀,很快,一路不停地打着号子。换肩时打头的一个,手往扁担上一搭,一二十幅担子就同时由右肩转到左肩上来了;一二十个头戴花草装饰的姑娘媳妇,挑着一担担紫红的荸荠、碧绿的菱角、雪白的连枝藕,走成一长串,风摆柳似的嚓嚓地走过……”就连小孩子站在码头上一齐撒尿,人家墙上贴着的黑黄色的牛屎粑粑,也都可以构成审美的对象、美的景观。这样的画面是让人心情趋于平静、心灵得到安慰的。那可是美啊!它就是美啊!
再次,人情也是美的。“因为是在客边,对人很和气,凡事忍让,所以这一带平常总是安安静静的,很少有吵嘴打架的事情发生。”生活在大淖的人们,自给自足,保持着至真至纯的人际交往关系,这样美妙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在让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羡慕不已。这也许也是我们每次在梦回酒醒之际的渴望吧!
四、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真善美的统一的每一部作品都企图达到的最高目标。“崇真、扬善、赞美是所有艺术创造哲学义理指向的最高审美原则的概括。” ⑤
该作品在极力表现作品充满人性美的时候使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当巧云喂着十一子尿碱汤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她自己也尝了一口"。为了爱人而挨打,十一子自认为"我值";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描写由作者以淡淡的语调娓娓地叙来,从而笼罩上了一种素朴清雅的优美,却是那么的让人感动!这两个年轻人对爱情的执着和忠贞是那样的美好,那样的让人想要掉眼泪。这份真挚的美里面,包含了作者对真挚爱情的追求,这是作品对真的追求;同时也包含了作者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期待,这便是对美的追求。
小说《大淖记事》讲诉的是一个扣人心弦的爱情故事,但作者并不急着推动情节的发展,而是在对周围风土人情的不断解说和对人物性格的继续塑造中完成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使命。“然而这些平淡的情节,普通的景物却能吸引住读者。吸引住读者的是在平淡的情节下表现出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的美,是通过普通的景物反映出的人物的心理和感情。”人物形象的美在于他所表现的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善、美。
“作家的透视力是作家的思想与直接的一种结合。”⑥汪曾祺是一个睿智的老者,以散淡的文风契合日常生活的平淡、偶然、细碎、零乱。汪曾祺更是一个执著“诗人”,将诗的意识引入小说创作,显示出超越庸常生活,走向艺术化境的不懈追求。他在自己的小说世界中,抒发了自由的艺术精神,平等对话的人生态度,博爱式的世俗关怀。他关注世俗的本真和趣味,批判世俗的市侩和庸俗;他赞美民间的劳作和真爱,鞭挞礼教的压抑与罪恶;以诗意之“美”言说生活之“真”与道德至“善”,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个人创作风格。
4. 求中国文学中有关“真善美”的作品、文章、段落、诗词等等都可以,从古至今都要。分数不是问题,要全!谢
1、真正的真善美隐含于艺术的表象下面,外界的一切只是隐性真善美的外在艺术表现而已。同理,人的真善美隐含在人性之中,外表展示的只是内在真善美的艺术表现而已。
2、在街道旁,遇见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时,你会情不自禁地欣赏她:“她真美!” 可是,这些美仅仅只是人或事物的外在美,真正的内在美通常在细小的一件事中无声地表现出来。自古以来,梅花被无数的诗人所歌颂,正是因为她的美,渲染着周边的人。每当万木凋零,风欺雪压时,她总是在白雪皑皑之时,傲立雪中,把清香洒满人间。真正的美是内在美!
3、一天又一天,日月如期地更迭,鲜花在秋日中逝去,化为无形的气息,散漫在风里……正如爱,温暖了人间千百年,却从来无声无息,只是宁静地躲在风里,荡在心底。
4、我们一生会离不开很多东西。我们离不开水源,人体离不开血液,在这个纷繁的世界,有种人还会说:“我们离不开金钱。” 而我想说的是:“生命离不开爱。”离开了金钱,我们会拥有坎坷的生活;离开了水源,我们会无法生活。离开了爱呢?每一天都在阳光中呼吸,每一瞬间都因爱而充盈。
5、善意而敏锐地捕捉人性美的光辉并将之艺术化,是王斌小小说的一大特色,作为一名交通作者,王斌在交通行业题材和艺术审美题材两大创作维度里,践行着政治意识形态与审美意识形态的多元对话。在某种程度上,他的作品建构大于批判,除少量讽刺、揶揄的作品外,大部分作品都倾注了作者对人性美的自觉呼唤。
6、你看见了吗?那一个个单薄的身躯在寒风中颤抖,人生之风无情地将他们拥在怀里,可他们从未抗拒,只是默默地承受了一切。因为爱的霞光已经照亮了他们的漫漫前途。
7、或许在众叛亲离之前,人类很少会感受到无爱的温度,可其实那种感觉就叫做寒冷。当这个世界宣布爱的离开时,阳光便无法到达每个心灵,世间万物都会带着冰冷的触感。人生之风必然会将生灵席卷。
8、“让心窝炽热未来,人生中总有爱,以双手驱走黑暗,有愿望有星光。”在这个世界里,黑暗永远与黎明相伴,温暖永远都因严寒而存在。因此当人生的严寒向你袭来,你不必感到慌乱,因为爱的声音会永远在胸中弥漫。
1).劝人珍惜光阴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一寸光阴一寸金,存金难买存光阴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告戒人要诚信
1.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翟,战国思想家
2.内外相应,言行相称。
--韩非,战国哲学家、教育家
3.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
--屈原,战国诗人
4.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庄周,战国哲学家
5.人背信则名不达。
--刘向,汉朝经学家
6.伪欺不可长,空虚不可久,朽木不可雕,情亡不可久。
--韩婴,汉朝诗论家
7.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
--畅泉,晋朝隐士
8.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
--程颐,宋朝哲学家
9.多虚不如少实。
--陈甫,宋朝哲学家
10.以实待人,非唯益人,益己尤大。
--杨简,宋朝学者
11.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
--德莱赛,英国作家
12.言忠信,行笃敬。
--论语
13.欺人只能一时,而诚实却是长久之策。
--约翰雷,英国学者
14.生命不能从谎言之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海涅,德国诗人
15.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
16.对己能真,对人就能去伪,就像黑夜接着白天,影子随着身形。
--莎士比亚,英国戏剧家
17.没有诚实何来尊严?
--西赛罗,古罗马政治家
18.人如失去了诚实,也就失去了一切。
--黎里,英国散文家
19.诚实最好的政策。
--弗兰克林
20.人若能摒弃虚伪则会获得极大的心灵平静。
--马克吐温
(3).劝人宽容,凡事要看得开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所以不要后悔
(4)坚强的意志\坚定的决心
我成功是因为我有决心,从不踌躇。拿破仑一世 名言警句
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宽容、忍让、和善。-《人性的弱点》 名言警句
使你疲倦的不是前面的高山,而是你鞋里的一粒沙子。-佚名 名言警句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名言警句
(5)关于爱情
真正的爱就要把疯狂的或是近于淫荡的东西赶得远远的。柏拉图 名言警句
(6)关于修身
君子之修身,内正其心,外正其容。-(宋)欧阳修 名言警句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晋)陶渊明 名言警句
品德,应该是高尚些;处世,应该坦率些;举止,应该礼貌些。-(法)孟德斯鸠 名言警句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名言警句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5. 急求 以《边城》为例,阐述文学概论中的真善美
美
”
即艺术的完美性,
既指作品的形式与内容是否和谐统一,
是否有艺术个
性,
是否有创新和发展的问题,
也指作品内容是否符合人类的价值要求,
具有使
人愉悦的问题。
细读沈从文的《边城》,我们可以从记得方面来感受她的美。
首先,风景是美的。茶峒,小溪,溪边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里一个
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太阳升起,溪边小船开渡,夕阳西沉,小船收渡。
这生活无形中就够成了一幅图画,有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这意象与味道,作为图景,平静,古老而祥和,自然朴实,有永不退色的鉴赏价值,浓厚的乡土气息。沈文沈描绘的湘西世界展现给读者的是一片和谐的生命形态。那里的生活是活动的,图画是静止的。生活供以人生命,图画供以人欣赏。 农村山城是一幅静止的图画。千年万年不变。生活里面的人叫画中人。他们在社会上地位可以忽略不计。然而画中一切于画外的人永远充满向往。 “审美是在具体的作品中就表现为一种生动的气韵。”【5】沈从文无论从哪些生活场景的描写和展现都体现出了湘西那种充满朝气的和谐的美,一种恬静的诗意般的韵味。
其次,人是美的。“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为人天真活泼”“那么乖”“从不发愁,从不动气”。“两个年青人皆结实如小公牛,能驾船,能泅水,能走长”一个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一个眉清目秀,富于感情智慧。他们都学得做人的勇气与义气。从寥寥无几的笔墨刻画中,让我们深切体会到那种健康有活力的人物形象。
再次,人性是美的。《边城》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纯情爱、祖孙之
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作者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翠翠与傩送这对互相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没有离经叛道的惊世骇俗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金钱和权势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这种情感像阳光下的花朵一样,清新而健康。作者不仅对两个年轻人对待“爱”的方式给予热切的赞扬,而且也热情地讴歌了他们所体现出的湘西人民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边城>>的人性美还表现在边城人民的邻里之爱上。这里的人民质朴,不存在尔虞我诈的奸险用心,邻里之间和睦相处,患难与共。他们朴实无华:像老船夫拒收过渡人塞来的钱;到集市买肉时卖肉的老板给他多称一些;还有船总顺顺也总是尽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在老船夫过世时,面对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的翠翠,顺顺尽释前嫌,忙前忙后……这就是湘西的风土人情,这就是质朴的边城人民之间浓浓的一份真情。
6. 文学理论题。 1. 什么是文学价值的真善美。 2.什么是文学,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认为。
文学价值的真善美:真,是衡量一部文学作品价值的最基本方面。“善”是核心。美是手段。 三者缺一不可,构成了文学创造活动中的“三位一体”的价值结构。真善美相互融通,属于人类三个基本的精神世界:认识、伦理和美学。我们知道,文学创造首先是理解、反映和阐释对象世界的认识活动。认识活动的价值取向是以“历史理性”,求“真”。诚然,真的并非都是善的和美的,然而善的和美的却一定是真的。“真善美”的高度和谐统一,是文学艺术产生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因而也永远是一切进步的文学艺术家们争相攀登的艺术高峰。文学史上名篇佳作得以流传千古,不仅因为包含着真实的、先进的思想内容,还因为其具有完整的艺术形式,融入了作家全部的艺术精华,而最为重要的是其中以卓越的艺术魅力闪耀着永恒的光芒的“真善美”文艺思想。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就《穆斯林的葬礼》这篇文章来说,主要是围绕着韩新月的成长之路,而谱写了一首动人凄美的爱情故事。以这样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
所以说文学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反映了生活有一伦理的态度观察和评判生活,实现其功能价值。文学内容是否符合人类的价值要求,具有使人愉悦的问题,存在的价值就更需要人类去挖掘。
7. 文学的真善美是什么
“真”是能够真实的反映社会民生事实。
“善”是可以引起人们善的一面,从而达到善的目的。
“美”是形式的美,文学的表是美的。
8. 文学的真善美如何体现和理解
这个文学他总是要向人传达某种思想,有种情感的吧?那大部分好的文学都是向人传达正面的那张朴素的纯真的那种美,那种思想,这个就是所谓的真善美,而就算要表现一些丑陋的现象,他也是要借此来批判,从反面来表现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