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经济 » 里根经济学实行时间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里根经济学实行时间

发布时间: 2021-03-15 18:41:56

❶ 里根经济的措施目的核心主张

里根经济的措施:抄

削减政府预算以减少社会福利开支,控制货币供给量以降低通货膨胀,减少个人所得税和企业税以刺激投资,放宽企业管理规章条例以减少生产成本,调动企业经营者和投资者各方面的积极性,摆脱停滞和膨胀,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发展。里根的经济发展总体思路是以供给学派的减税政策来对付经济停滞,以货币学派的控制货币供应量来对付通货膨胀。由于里根经济政策尽可能大幅度减低高收入者和 大企业的所得税率,又大幅度减少各项社会福利开支,故有人指责该政策“劫贫济富”。(来源《新英汉美国小网络》:上海译文出版社)

里根的目的:是降低通胀、刺激经济增长,解决滞胀问题。

核心主张:削弱联邦政府的过度干预.

1981年,美国总统里根发表就职演说:“我要削减政府的规模和影响,承认联邦政府的权利与各州和人民所拥有的权利之间是有区别的。我们都必须牢记,是各州组成了联邦政府,而决非是联邦政府创造了各州……今后,我将建议撤除经济发展和降低生产力的路障。”这一被称之为“里根经济学”的改革思想的核心主张是削弱联邦政府的过度干预.

❷ 里根经济学具体指什么 发行债券

指里根总统执政期间实行的经济政策,其主要经济措施包括削减政府预算以减少社会福利开支,控制货币供给量以降低通货膨胀,减少个人所得税和企业税以刺激投资,放宽企业管理规章条例以减少生产成本。由于里根经济政策尽可能大幅度减低高收入者和 大企业的所得税率,又大幅度减少各项社会福利开支,故有人指责该政策“劫贫济富”。 然而,在里根的任期内,所有经济阶层的所得都提高了,包括最底层的贫穷人口也提升了6%(美国普查局,1996年)。而同时最富有的1%美国人则提升了1万亿元的收入。
在所谓“里根经济学”的背后,实际上是“供应学派”(Supply-SideEconomics)作为经济学理论基础。虽然当时支持“供应学派”的经济学家并不占多数,但早在70年代,便有一些经济学家推行“供应学派”的经济理论,“供应学派”由美国经济学家裘得·万尼斯基在1975年命名。除了裘得·万尼斯基外,罗伯特·蒙代尔和亚瑟·拉弗尔是另外两位极力推崇“供应学派”的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是著名加拿大经济学家、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亚瑟·拉弗尔是美国经济学家、里根政府的经济政策顾问团成员。顾名思义,与凯恩斯传统“需求”经济理论相反,“供应学派”强调的是,“供应”与“需求”关系中的“供应”一边,即“供应创造自身的需求”。

❸ 美国两党执政时间

共和党执政时间:1861-1885年,1889-1893年,1897-1913年,1921-1933年,1953-1961年,1981-1993年,2001-2009年,其余时间便是民主党执政时间。

民主党和共和党是美国两个主要政党。民主党于1791年建党,当时由部分种植园主、农民和某些与南方奴隶主有联系的资本家组成。曾名共和党和民主共和党,1828年改称现名。1933年至1953年,民主党人罗斯福和杜鲁门先后任总统,民主党连续执政20年,是该党最兴旺发达时期。

从1981年到1989年连任两届总统并对美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有“里根经济学”之说)的罗纳德·里根是共和党人。1992年上台担任美国总统并于1996年竞选连任获得成功的美国总统克林顿是民主党人。共和党成立于1854年,当时主要是由反对扩大奴隶制的北方工商业资本家组成。1861年林肯就任总统,共和党首次执政,至1933年的70多年中,除16年外,均为共和党执政。

(3)里根经济学实行时间扩展阅读

民主党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托马斯·杰斐逊和詹姆斯·麦迪逊在1790年代创建的民主共和党(Democratic-Republican Party),当时还简称为共和党,以突显拥护共和主义的原则。民主共和党组成了史称第一党系(First Party System)的政治势力主轴。民主共和党专门反对由亚历山大·汉密尔顿领导的执政党-联邦党和其政策,当时联邦党提倡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放宽对于宪法的解释、以及一个由精英统治的政府。

杰佛逊党人(1801年之前)在英国与法国的战争中支持法国,并且反对与英国签订媾和的杰伊条约(Jay Treaty),因为担心那将会助长美国国内的君主主义势力。民主共和党将独立的农夫(自耕农)视为是共和国的中流砥柱,轻视都市、银行、和工厂。杰佛逊和他的朋友麦迪逊于1798年将地方州的州权树立为该党的核心理念。民主共和党在美国南部和西部拥有最多支持,但在东北部六州则势力不大。

❹ 美国的里根经济政策是

里根经济学的财政政策观点主要是:主张平衡预算,反对赤字财政政策。

里根认为减税不会增加财政赤字。他在执政后立即向国会提出减税计划,且被通过。

其要点是将个人所得税率不分收入等级,一律在三年内减少30%,三年后个人所得税的税级还要随物价指数的变化加以调整。但做起来却很困难。

因为减税实际上就是把政府财政收入的一部分转移给企业和个人,因此在实践过程中不得不因为巨额财政赤字的不断增加而大打了折扣。

把最高累进税率虽然从70%降到28%,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税,但减税的幅度却小于原计划三年内减税30%的幅度。

在后来的税制改革方案和实践中,把美国联邦个人所得税的最高税率从过去的50%降低到28%,公司所得税从过去的最高税率46%降低到34%。

尽管财政赤字不断扩大事与愿违,美国依然成为西方工业国家中税率最低的国家。

里根的经济政策归纳一下,主要有三条:一是通过减税,刺激经济;二是增加军费支出;三是借款或吸引国外资本。

(1)为刺激经济增长,里根政府采取的首要对策就是通过减税,以刺激消费和投资。

该政策实施后,果然奏效,美国经济自1982年起进入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增长期,里根因为这一业绩而在1984年再次当选美国总统。

(2)里根政府在处理国际政治事务上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取得对前苏联冷战的胜利,因而大量增加军费开支,期望在军事上对苏保持绝对的优势威慑。军费开支的增加导致了财政支出的扩大。

(3)为解决急剧增加的财政赤字,里根政府大量发行中、长期国债进行正府筹资。但关键的问题是这些国债卖给谁呢?

按照当时美国的居民储蓄水平,美国国内的投资者是没有这么多钱来购买正府发行的巨额国债的。所以剩下的惟一办法就是吸引国际资本。

(4)里根经济学实行时间扩展阅读:

指里根总统执政期间实行的经济政策,其主要经济措施包括削减政府预算以减少社会福利开支,控制货币供给量以降低通货膨胀,减少个人所得税和企业税以刺激投资,放宽企业管理规章条例以减少生产成本。

由于里根经济政策尽可能大幅度减低高收入者和 大企业的所得税率,又大幅度减少各项社会福利开支,故有人指责该政策“劫贫济富”。

然而,在里根的任期内,所有经济阶层的所得都提高了,包括最底层的贫穷人口也提升了6%(美国普查局,1996年)。而同时最富有的1%美国人则提升了1万亿元的收入(ZINN,2003年)。

里根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削减政府开支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降低通货膨胀率。

通过减税和加速企业折旧,以及改革一系列有碍于生产的规章制度,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宽松的环境和市场自由竞争的政策空间。

调动企业经营者和投资者各方面的积极性,摆脱停滞和膨胀,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里根的经济发展总体思路是以供给学派的减税政策来对付经济停滞,以货币学派的控制货币供应量来对付通货膨胀。

1981年2月,里根向国会提出的经济复兴计划就是这两个学派经济理论观点相结合的产物,它集中体现了里根经济学的主要内容。这个计划的要点是:

(1)削减财政开支(不包括军费),特别是社会福利开支,减少财政赤字,至1984年实现预算收支平衡。

(2)大规模减税,三年内减少个人所得税300,4,对企业实施加快成本回收制度等,给企业以税收优惠。

(3)放松政府对企业规章制度的限制,减少国家对企业的干预。

(4)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实行稳定的货币政策以抑制通货膨胀。

这一计划反映了里根经济学的基本设想是:摒弃需求管理对工资、物价的控制和随机应变的货币政策;

主张采用减税和紧缩政府开支,实行预算平衡和货币供应量的稳定增长;放松政府对企业的限制和干预,通过刺激供给、自由竞争,使美国经济达到自动复兴和发展。

里根经济学在实践中,奉行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理论,纠正了凯恩斯学派的某些片面性,但也遇到了不少麻烦。

比如,减税和增加军费同时并举,造成财政上的超分配和财力不堪重负,从而导致美国经济新的困难和不平衡。

由此可见,里根政府理论上反对干预。但实际上并没有放弃干预。正如一些经济学家所称:里根政府所实行的是没有凯恩斯的凯恩斯主义,或是没有凯恩斯主义的凯恩斯效应。

虽然信奉供给、货币学派理论,反对凯恩斯主义,但在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实践中,他并不为所确认的理论观点所束缚,而是吸收了各派的长处,综合运用。

比如,为了摆脱经济困难,在实践中,他运用凯恩斯学派所主张的通过增减政府开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供给学派所主张的通过减税和放松对经济的干预来刺激供给增加的政策。

以及货币学派所主张的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稳定货币政策等综合地运用于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摆脱滞胀和控制通货膨胀的经济目标。

里根经济学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有一套经济政策,更为重要的在于它以高利率作为膨胀的财政政策与紧缩的货币政策同步策应的支持点和平衡点所形成的新机制。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里根经济学

❺ 欧洲历史上的经济繁荣期和萧条期各是什么时候

一. 由北美荒原到大国崛起和迈向世界超级强国

美国历史可以分为早期、近代和现当代三个时期: 早期(1492年前——1776年); 近代(1776——1898年);和现当代(1898年至今)。区别三个时期的界标是1776年美国的独立和1898年美西战争。

1.美国早期发展史(公元1492年前——1776年)

这一阶段的发展特点,是由原始的氏族社会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并伴有前资本主义形态的跳跃。这一时期社会形态的发展并不是依次过渡的,它没有经过奴隶制度和封建社会制度为主的发展阶段。就生产关系的主导形态而言,它是前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发展的时期。就社会和政治生活状况而言,它是以土著印第安人为主要居民转变为以英格兰人为主要居民的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时期。其基本原因在于已经处于先进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英格兰人来到美洲的影响。

期美国又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 印第安人开发北美时期(1492年前——)

印第安人是北美大陆的最早原始居民。它们长期以来是开发北美的主力。它们的活动构成了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建立前的北美古代历史的主流。但是印第安人开发北美的历程是非常缓慢的。如果不是15世纪末期以来欧洲白人在北美的陆续探险和殖民,北美印第安人仍将左右着北美大陆历史的演变。

2) 欧洲列强在北美探险、发展和殖民时期(1492——17世纪初)

这时印第安人仍是北美大陆的主要居民,但是主宰大陆命运的却是欧洲白人。欧洲列强,主要是西班牙人、荷兰人、法国人和英格兰人,它们先后闯入了北美大陆建立了各自的殖民点。一般说来,西班牙人和法国人在北美的殖民带有浓厚的封建掠夺色彩。英格兰人和荷兰人在北美的殖民则主要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相联系。

3) 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时期(1607——1775年)

在此期间,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先后建立了13个殖民地,从1607年的弗吉尼亚的詹姆斯城到1733年的佐治亚前后持续了126年时间。在这前后法国人在密西西比河流拥有巨大的殖民地,西班牙人则控制了佛罗里达和墨西哥地区,荷兰人控制了纽约地区。1756-1763七年战争后英国人控制了加拿大和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广大地区,成为北美大陆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地区的霸主。

需要指出,第一,这一时期移民的主流是以英格兰人为主体的WASP即欧洲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族中的清教徒;居民中有白人、黑人移民以及原来的土著印第安人;移民中的自由移民和契约佣仆在性质上是有区别的。

在此期间,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先后建立了13个殖民地,从1607年的弗吉尼亚的詹姆斯城到1733年的佐治亚前后持续了126年时间。在这前后法国人在密西西比河流拥有巨大的殖民地,西班牙人则控制了佛罗里达和墨西哥地区,荷兰人控制了纽约地区。1756-1763七年战争后英国人控制了加拿大和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广大地区,成为北美大陆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地区的霸主。

需要指出,第一,这一时期移民的主流是以英格兰人为主体的WASP即欧洲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族中的清教徒;居民中有白人、黑人移民以及原来的土著印第安人;移民中的自由移民和契约佣仆在性质上是有区别的。

第二,殖民的英国模式和西班牙模式是有不同的,前者是基本上是资本主义的拓殖,后者基本上是封建主义的商业掠夺。

第三,殖民地时期的社会性质是带有依附性和前资本主义残余的资本主义社会。整个说来,它基本上是英国资本主义在北美特殊条件下的移植,可以说具有北美特色。

2. 美国近代史(1776——1898年)

这一时期,是美国自由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时期。年轻的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土开拓等各个领域取得了决定性的重大胜利。美国巩固地建立和扩大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并逐步确立了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快速发展了国民经济,在短期内成为名列前茅的世界工业大国,同时在19世纪的后30年开始了向现代资本主义阶段的过渡,并在完成了大陆扩张后,开始走向了海外扩张。近代美国大体上又可分为下列四个发展阶段:

1) 两次对英战争阶段(1776——1815年)

1775-1783年的北美独立革命,推翻了英国在北美殖民的统治,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1776年《独立宣言》的发表是美国历史上的里程碑,它是美国资产阶级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和近代美国的开端。

从1783-1812年的30年间,巩固地建立了美国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体制,其中包括确立了共和制、联邦制、总统制和稳定的联邦宪法。1812-1815年的第二次对英战争在主要方面是年轻的美利坚合众国反对欺压它的世界工业大国的战争,其结果促成了联邦政府的巩固、美利坚民族精神的崛起、排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外部威胁、开始了工业革命和长期的和平建国时期。

2) 西进运动、领土扩张和两种社会制度矛盾发展激化时期(1815——1860年)

西进运动在北美独立革命和南北战争之间的近百年内,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是北美独立革命的结果,又是南北战争的前奏。它早于领土扩张,活动内容比领土扩张更丰富,时间更持久。这种大规模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迁移活动,对于美国近代工业化和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对于美利坚民族性格的形成以及思想文化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影响。领土扩张的过程延续了半个多世纪,它既有殖民掠夺和争斗的一面,又有在一定意义上由殖民地转变为自由领地的另一面。

从1803年路易斯安那地区的购买到1867年购买阿拉斯加地区,在短短的几十年间,美国的领土从230万平方公里迅速增加到930万平方公里,而付出的代价累计只有5,555万美元。显然,美国经济大国的形成、自然条件的优越是同美国的领土急剧扩张分不开的。

在这期间美国在对欧美的政策上提出了“门罗主义”的主张,她反对欧洲对美洲事务的干预,而对美洲则充当美洲国家利益的保护人,不过“门罗主义”的提出和“门罗主义”的扩张是有区别的。

在美国西进运动和大陆扩张及早期工业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南北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即北部的资本主义工业和南部的种植园奴隶制农业。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北部主体力量要求扩大国内市场、限制奴隶制发展、补充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自由劳动力,实行高关税,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代表种植园奴隶制利益的南部主体力量要求扩大种植园经济,为世界市场生产更多的商品棉花,实行低关税,并从英国输入廉价的工业品。

南北两种经济势力在政治上的争斗集中反映在是限制还是扩大奴隶制的问题上。美国人民结成了广泛的限制和反对奴隶制的统一战线。1820年的密苏里妥协案、1833年和1850年的妥协案,1854年堪萨斯内战,以及1857年的斯科特判例,都是南北两种力量斗争的反映。1860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当选总统,使南方扩大奴隶制的迷梦破灭。

这样,两种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矛盾的发展和激化,使南北战争成为不可避免。在这以前,美国确立了近代的资产阶级的两党制度。

3) 南北战争和战后南方重建时期(1861——1877年)

1861-1865年的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事件。由于林肯政府在1862年实行了解放奴隶、推行宅地法等一系列革命性措施,使战局自1862年下半年起发生了有利于北方工业资本主义的变化。其最终结局是资产阶级战胜了南部种植园奴隶制,从而排除了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最大内部障碍。从此,美国经济走上了迅速发展的崭新阶段。

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是1865-1887年的南方重建时期。这是南北双方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争取资产阶级经济民主和政治民主斗争的继续。它经历了林肯、约翰逊两任总统和国会激进派的三个重建方案阶段,尽管南方重建是以南北两种势力的妥协而告终,但是,南方的社会经济结构已经向着资本主义的农业缓慢地转化,南北双方的矛盾已经发生了相应的重要转化,即代表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政治势力矛盾转为代表维护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不同利益集团的内部派别争斗。

整个说来,战后的南方经济制度和社会政治已经发生了有利于工业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缓慢变化,但是这种妥协也使美国保持了美国南北两地的巨大差距,南方依然保留了某些奴隶制的残余形式和势力。

4) 近代工业化的完成和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1877——1898年)

这是美国经济发展史上的狂飙时期。美国开始了电力革命和内燃机革命为标志的科学技术革命,在世界当时的最高水准上完成了近代工业化,赶上了德国和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大国。与此同时,自由资本主义发展为典型的现代化企业组织、托拉斯国家,出现了普尔、托拉斯、控股公司等现代化组织,进入了现代资本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

在政治领域,美国形成了主要代表垄断资本主义利益的资产阶级两党制,随着近代工业化和都市化的兴起,以及工农运动的高涨,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在思想领域,这一时期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进步主义、民粹主义和扩张主义思潮流行。

在外交领域,美国开始结束了早期孤立主义外交,奉行积极的对外扩张政策的转变。

整个说来,这是一个世纪之交的大转折时代。它开始了由自由竞争为主的时期向以垄断为主时期的转变;由近代农业国为主到现代工业国的转变;由以农村为主的社会向以城市为主的社会的转变;由早期技术革命向近代新技术革命的转变;由自由放任到局部时期和部门的国家干预的转变;以及由大陆扩张到开始海外扩张的转变。

3. 美国现代史(1898——当今)

1898年美西战争以来的美国现代史已经整整100年了。这是美国现代资本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时期。也是美国人民和进步人士反对寡头统治,争取民主和进步与社会平等的斗争历史。又是现代资本主义的不断改革和调整的时期。美国在这一时期由世界工业大国迅速发展为1945年的世界头号超级大国,并一直保持到今天。整个说来,这一时期美国的发展和比较快速的发展是主要的。现代美国的发展也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1)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1898——1929年)

美西战争标志着美国由自由资本主义向现代资本主义的转变,也是划分美国近代和现代历史的界标。美西战争的结果使美国名副其实地步入了世界经济大国的行列,走上了对外经济扩张的道路,在远东美国制订了“门户开放”政策。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大发战争财,并于1916年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

战后的2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到新的高峰。由于美国通过西奥多·罗斯福的“公平交易”、伍德罗·威尔逊的“新自由”政策、美国的进步主义运动,以及20年代美国经济的自由放任,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政治统治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但在这同时,也孕育着潜在的严重危机。

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先是中立,随后参战,这时在经济和政治实力上,基本上仍然是一个羽毛未丰的新兴现代化的资本主义国家,她企图称霸但是力不从心,在巴黎和会上受挫。战后,美国在巩固拉丁美洲基地的同时,开展了全球范围内的争夺经济霸权的斗争。

2) 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1929——1945年)

1929-1933年,美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空前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赫伯特·胡佛总统的自愿联合政策未能制止危机的蔓延。1933年3月富兰克林·罗斯福上台执政,实行新政。他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通过强化国家全面干预金融财政、工业、农业、公共工程、社会保障等领域,缓解了经济危机的严重恶果,保护了劳动生产力,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主义的道路,并为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胜利准备的物质条件。

罗斯福新政的改良措施是有利于现代化发展的进步改革举措,它的全面强化国家干预政策使垄断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的新阶段,标志着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成熟,对于现代美国历史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深远影响。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先是中立,1941年底随着珍珠港事件的爆发,参加组织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美国在经济上发挥了民主国家兵工厂的作用;在军事上通过组织参加一系列重大战役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政治上推动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和发展,保证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这次战争的结果,使美国成为得益最大的唯一超级大国,奠定了美国在战后称霸资本主义世界的基础。

3) 战后最初25年称霸资本世界的鼎盛时期(1945——1969年)

美国在这一时期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高峰。由于以原子能技术、宇航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发展为标志的新科学技术革命,在美国的兴起推动美国经济高度现代化的发展。加上美国现代企业组织的新发展,国家和国际垄断组织的新发展以及跨国公司的迅速崛起,美国成为高度现代化的超级大国,并开始向后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转化。

60年代是美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时期,在这期间,美国由海外扩张走向全球扩张,奉行对苏冷战和对华遏制政策,也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发生尖锐对抗,还与愿意与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改善关系的西欧与日本发生矛盾。在对内政策上,战后初期,美国一度强化了反共主义的麦卡锡主义反民主政策,不过整个说来,美国依然实行扩大资产阶级民主体制的政策。

在经济上,从杜鲁门的“公平施政”到肯尼迪的“新边疆”政策和约翰逊的“伟大社会”政策,都在新的条件下不同程度地继续推行罗斯福的新政政策。而艾森豪威尔的折衷路线的“现代共和党主义”,也没有改变强化国家干预和福利国家政策的基本轨道。

4) 继续超级大国地位的时期(1969年以来)

70年代以来,美国仍然保持全球超级大国地位,90年代起美国更成为唯一的全球超级大国,它的整体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依然保持超强地位。尽管美国经历经济滞胀和1979-1982、1990-1992年的三次经济危机,但是整个说来美国经济仍然在发展,80年代中期和1992以来经济发展出现少有的好势头。不过为了适应滞胀经济和国际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在国内经济政策上美国面临控制政府干预规模和重点,强化市场经济机制的重大调整,尼克松的“新联邦主义”、卡特的“反滞胀政策”、里根经济学的振兴经济政策、以及克林顿新民主党人刺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经济政策都证明了这一发展趋势。

在外交政策上,美国实行了比较现实主义路线的重大调整。在政治和思想领域,美国的保守主义思潮明显强化。

二. 美国历史发展的主要特点

在美国历史发展中,有着相互联系和影响的五个明显的特点。

1.年轻快速、实力最强、富有活力的大国

美国迄今建国历史只有222年,远较其他大国年轻。美国是世界上快速发展的大国。她有三个快速发展期:

1607-1775年在不到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由土著印第安人为主的母系氏族社会阶段,过渡为带依附性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殖民地。

1815-1894年的80年间,美国又从一个发展中国家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化大国。

而1898年以来的一百年间,美国的现代化和后现代化水平、科学技术水平、社会物质和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水平一直领先于世界各国。美国作为实力最强的大国工业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从1894年以来已整整104年了。1916年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在各个经济领域占有全面的优势, 20年代美国成为汽车王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1938年 美国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的36%。二战后的1948年,美国占54.8%,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的53年里美国一直是超级大国。整个说来当代美国的经济处在历史上继续大发展的时期;尽管和西欧、特别是日本、德国相比70 年代以来美国和其他西方大国的发展差距一度相对缩小;作为超级经济大国的,美国的经济霸权虽然一度相对衰落, 但是90年代美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地增长使美国的经济超强地位得到巩固。

美国富有活力表现在美国私人经营和国家、集团、私人垄断所有制兼顾;市场经济为基础兼顾政府干预。

美国是垄断主体的民主共和制国家(以垄断资本民主为主体的利益集团化,政治民主化趋势)。

实行自由主义为指导的思想多元化(以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资本主义、共和主义为主体的思想多元趋势)。

推行向全球开放的吸收外来移民政策;推进美利坚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以基督教新教为主体的世界各教派林立趋势。

以WASP文化为主体各族文化共存和交融的趋同存异趋势)

2.外来移民持续不断的国家

3.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的典型国家

在资产阶级国家中美国是民主共和制的典型国家。它是资产阶级的主体民主,钱袋民主。神化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把它说成是唯一优越的制度,显然是一种偏见。而认为这种民主完全是子虚乌有,甚至十分反动,也是一种偏见。

美国的民主制包括共和制、联邦制、成文宪法、两院制、总统制、两党制、司法制、选举制等特色。在国家政权形式方面,美国实行的资产阶级共和制,而不是像英、荷、日本那样的君主立宪制。

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相互关系方面,美国实行的是二元联邦制,而不是像英、法、日那样的单一中央集权制,它比联邦德国、加拿大的联邦制更典型。

在宪法形式方面,美国实行的是以修正案作为补充形式的稳定的成文联邦宪法,而不是像英国那样的不成文宪法或者像法国那样几经更替的成文宪法。

美国的权力结构是三权分立相互制衡。在立法机构方面,美国实行的是由各州选民选举产生的参议院和众议院的两院制,而不像英国那样的上院和下院,也不像联邦德国那样上院由州任免,法国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

在行政权力方面,美国实行的是总统制而不是像英国、日本那样的首相或总理的内阁制,也不像法国那样由总统任命总理的组阁制。

在司法权力方面,实行的是逐级法院制和专项法院制度。

在政党制度方面,美国实行的两党制,而不是像法国和意大利等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实行的多党制,或日本那样的名义上多党制实际上的自民党的一党制,以及英国那样的工党和保守党的两党制。在美国还以第三党作为两党制的补充,它排除了任何第三党执政的可能性。

在选举制度方面,美国则实行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的直接选举制。

美国还是统治集团内部民主争论的主体民主制。多年来在内政外交和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政策上,在有利于美国国家利益的范围内允许存在各种倾向的争论。例如在政府职能上的大政府和小政府之争,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制之争等。

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在特定时期还以非民主的法西斯手段为补充。在本世纪30年代出现过法西斯思潮的泛滥,在50年代初期出现过麦卡锡主义的横行,但是,它们不是统治阶级维护长治久安的明智之举。

美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扩大有一个过程。例如独立和自由权力的扩大,由契约佣仆白人身份到白人自由民身份,由黑奴到自由黑人身份,由非自由人的印第安人到具有公民权身份的印第安人。在参政权问题上,选举权的限制逐步缩小和取消,参政人由少数政治活动家参政到某些中下层代表人物的参政, 由白人到黑人再到印第安人,由男子到妇女。还有经济平等权力的扩大,表现在市场经济领域中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反托拉斯立法和公平竞争法规的制定,还有通过社会福利保障机制实行财富的再分配等。

美国的政治生活中也有资产阶级的民主和改革传统。它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的殖民地自治议会和1620年的外来移民的“五月花号公约”。

从1776年的独立宣言到1878年的联邦宪法和1791年的宪法前10条修正案即权利法案。从杰斐逊民主思想到杰克逊的民主政治。

从1863年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林肯关于“民有、民治、民亨”的政府的葛底斯堡著名演说,到1866年的给黑人以充分民主权利的宪法第14条修正案。

从19世纪末的平民党主义到20世纪初的进步主义运动。

从西奥多·罗斯福的“公平交易”到伍德罗·威尔逊的“新自由”,再到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新政和1941年的大西洋宪章、“四大自由”。

从杜鲁门的“公平施政”到肯尼迪政府的“新边疆”政策和林登·约翰逊政府的“伟大的社会”政策,直到克林顿政府的“新民主党人”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大众争取民主权利的改革措施。

4.商品经济和垄断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国家

美国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典型;也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典型;以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典型。可以这样说,作为资本主义的工业化国家,美国是后起的,作为现代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国家,美国又是老牌的。它是一部典型的商品经济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美国现代化的发展和现代化生产方式和组织相同步,认为美国的商品经济发展都是资本主义性质从而需要加以排斥,显然把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和资本主义的性质相混同,但是认为这种发展没有美国特色,不符合美国资本主义的利益也是不对的。

5.对外开放和社会机制不断调整的国家

这个问题可以概述表现为以下四点:第一,人口流动的王国;第二,对外贸易的超级大国;第三,门户开放的国家;第四,不断进行改革和政策的国家。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开放国家。从北美殖民地时代起,美国就和对外开放结下了不解之缘。没有开放,北美大陆不可能在17世纪早期就出现资本主义制度;没有开放既不会有美利坚共和国的诞生,也不会有美利坚民族的形成。美国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北美大国的形成是和美国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分不开的。在现代史上,没有开放也就没有20世纪美国的大发展。

美国不仅是一个外来移民的国家,而且是一个国内居民频繁流动的王国。它是美国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和连续不断的外来移民潮的产物,又是推动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因。流动中的北美大陆表现为居民迁移分布的不断变化,以及都市化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农村居民人口分布的急剧变化。它反映了美国人口重新分配的迁移率。

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为高迁移率提供了客观经济前提;西进运动和大陆扩张是高迁移率的强大动力;近代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又有力地推动高迁移率的发展;交通运输和通讯事业的先导又为高迁移率创造了有利环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和美利坚民族的创新精神都是高迁移率的推动因素。美国良性的人口频繁流动有利于美国经济现代化的进程;有利于美国社会和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有利于美国的合理布局和整体发展;也有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

作为从贸易立国到对外贸易的超级大国,没有对外贸易就没有美利坚共和国的建立;就不会有美国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就不会有超级大国的形成。在贸易大国的进程中,美国采取了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兼顾和交替的政策。作为开放型的美利坚共和国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自20世纪以来,美国基本上推行门户开放式的外交政策。从对华门户开放到全球门户开放政策,充分显示了在全球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进程中,这种政策对于国际关系产生的深远影响。

至于不断进行改革和政策调整,我们将在后面几讲中详细阐述。美国的改革开放之路告诉我们,美国在短短的不到400年内,从荒原发展为世界头号超级大国,得力于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美国特色。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中,美国的改革开放执西方世界之牛耳。

❻ 什么是里根经济学你如何评价它的经济绩效

里根经济学
指里根总统执政期间实行的经济政策,其主要经济措施包括削减政府预算以减少社会福利开支,控制货币供给量以降低通货膨胀,减少个人所得税和企业税以刺激投资,放宽企业管理规章条例以减少生产成本。由于里根经济政策尽可能大幅度减低高收入者和 大企业的所得税率,又大幅度减少各项社会福利开支,故有人指责该政策“劫贫济富”。[1] 然而,在里根的任期内,所有经济阶层的所得都提高了,包括最底层的贫穷人口也提升了6%(美国普查局,1996年)。而同时最富有的1%美国人则提升了1万亿元的收入(ZINN,2003年)。

概述
里根经济学
美国总统里根
在所谓“里根经济学”的背后,实际上是“供应学派”(Supply-SideEconomics)作为经济学理论基础。虽然当时支持“供应学派”的经济学家并不占多数,但早在70年代,便有一些经济学家推行“供应学派”的经济理论,“供应学派”由美国经济学家裘得·万尼斯基在1975年命名。除了裘得·万尼斯基外,罗伯特·蒙代尔和亚瑟·拉弗尔是另外两位极力推崇“供应学派”的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是著名加拿大经济学家、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亚瑟·拉弗尔是美国经济学家、里根政府的经济政策顾问团成员。顾名思义,与凯恩斯传统“需求”经济理论相反,“供应学派”强调的是,“供应”与“需求”关系中的“供应”一边,即“供应创造自身的需求”。
上世纪80年代,“供应学派”能够得势主要归因于两方面,一是凯恩斯的需求理论在70年代的失败,二是具有保守理念的里根在美国政坛上得势,“供应学派”下的减税的经济政策正好顺应里根低税收的价值观和理念。里根的伟大就在于他能用极通俗的话,并富有感情地将复杂的经济学理论传达给美国大众,即减少税收、刺激经济、创造就业,通过经济和财富的增量反而能在低税率的前提下增加国家税收,同时增加大众的财富。当时,美国的多数选民接受了减税的“里根经济学”,是因为支持里根的选民在理念和直觉上对里根经济政策有了认同。
商务印书馆《英汉证券投资词典》解释:里根经济学英语为:Reaganomics。名。不可数。由美国第40任总统罗纳德·里根推行的经济政策。主要内容包括支持市场自由竞争、降低税收和公共开支、降低政府对企业经营的控制等。这些政策带来了美国80年代后的经济持续繁荣,拖垮了前东欧社会主义阵营。

2主要内容
里根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削减政府开支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降低通货膨胀率;通过减税和加速企业折旧,以及改革一系列有碍于生产的规章制度,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宽松的环境和市场自由竞争的政策空间,调动企业经营者和投资者各方面的积极性,摆脱停滞和膨胀,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发展。里根的经济发展总体思路是以供给学派的减税政策来对付经济停滞,以货币学派的控制货币供应量来对付通货膨胀。1981年2月,里根向国会提出的经济复兴计划就是这两个学派经济理论观点相结合的产物,它集中体现了里根经济学的主要内容。这个计划的要点是:
(1)削减财政开支(不包括军费),特别是社会福利开支,减少财政赤字,至1984年实现预算收支平衡。
(2)大规模减税,三年内减少个人所得税300,4,对企业实施加快成本回收制度等,给企业以税收优惠。
(3)放松政府对企业规章制度的限制,减少国家对企业的干预。
(4)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实行稳定的货币政策以抑制通货膨胀。
这一计划反映了里根经济学的基本设想是:摒弃需求管理对工资、物价的控制和随机应变的货币政策;主张采用减税和紧缩政府开支,实行预算平衡和货币供应量的稳定增长;放松政府对企业的限制和干预,通过刺激供给、自由竞争,使美国经济达到自动复兴和发展。
里根经济学在实践中,奉行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理论,纠正了凯恩斯学派的某些片面性,但也遇到了不少麻烦,比如,减税和增加军费同时并举,造成财政上的超分配和财力不堪重负,从而导致美国经济新的困难和不平衡。由此可见,里根政府理论上反对干预。但实际上并没有放弃干预。正如一些经济学家所称:里根政府所实行的是没有凯恩斯的凯恩斯主义,或是没有凯恩斯主义的凯恩斯效应。虽然信奉供给、货币学派理论,反对凯恩斯主义,但在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实践中,他并不为所确认的理论观点所束缚,而是吸收了各派的长处,综合运用。比如,为了摆脱经济困难,在实践中,他运用凯恩斯学派所主张的通过增减政府开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供给学派所主张的通过减税和放松对经济的干预来刺激供给增加的政策,以及货币学派所主张的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稳定货币政策等综合地运用于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摆脱滞胀和控制通货膨胀的经济目标。里根经济学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有一套经济政策,更为重要的在于它以高利率作为膨胀的财政政策与紧缩的货币政策同步策应的支持点和平衡点所形成的新机制。

3发展
经过几年的实践,里根经济学的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普遍地反对政府干预变为主张要由政府进行一定的干预;由单一地强调减税以刺激投资变为根据需要有增有减;由强调反凯恩斯主义的预算平衡发展又回复到实行庞大的财政赤字政策。里根上台后,美国经济形势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好转,有的西方经济学把之归功于里根经济学的胜利,有的经济学家则认为是美国经济长时间萧条后必然回升的结果,是里根的运气。

4财政政策
里根经济学的财政政策观点主要是:主张平衡预算,反对赤字财政政策。里根认为减税不会增加财政赤字。他在执政后立即向国会提出减税计划,且被通过。其要点是将个人所得税率不分收入等级,一律在三年内减少30%,三年后个人所得税的税级还要随物价指数的变化加以调整。但做起来却很困难。因为减税实际上就是把政府财政收入的一部分转移给企业和个人,因此在实践过程中不得不因为巨额财政赤字的不断增加而大打了折扣,把最高累进税率虽然从70%降到28%,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税,但减税的幅度却小于原计划三年内减税30%的幅度。在后来的税制改革方案和实践中,把美国联邦个人所得税的最高税率从过去的50%降低到28%,公司所得税从过去的最高税率46%降低到34%。尽管财政赤字不断扩大事与愿违,美国依然成为西方工业国家中税率最低的国家。

5价值
每年2月6日是美国前总统里根的百年冥诞,美国各界陆续隆重纪念这位上世纪80年代连任两届的总统,奥巴马也在《今日美国》发文缅怀。在美国人眼里,里根重塑了美国精神,纪念活动多少反映了美国人对现实的不满,很多美国人呼吁奥巴马向里根学习。
1981年1月,年届70高龄的里根就任美国第49届总统,他所接手的美国正遭受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此外,持续的越战让美国价值的认同感被日益增长的怀疑所取代,前苏联在尖端武器和影响力范围上都赢得了对美国的优势,这些也让公众对建立在个人自由和自由市场基础上的美国政治体系产生了一些怀疑。
罗斯福用“新政”带领美国走出了萧条,里根最终也开创性的以匪夷所思的“里根经济学”引导美国人走出滞胀危机并赢得冷战,堪称“里根革命”,也就是新政以来美国经济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革命。当前,奥巴马同样遇到经济危机与美国影响力的衰退,美国人期望他能够像里根那样引领美国重返 “山颠之城”。
里根当年所迎战的滞胀危机,本质上是“凯恩斯危机”。因为凯恩斯用他的理论将资本主义从大萧条之中解救出来,并推动西方经济在战后迅速恢复,进入黄金时代。然而,正是因为他太成功而成为神话,无人质疑凯恩斯的理论并被美国政府长期奉行,最终产生滞胀危机。
罗斯福“新政”结束了美国市场的无政府状态,强化政府对市场进行宏观管理的作用,这虽然缓和了日益贫富分化的矛盾,但是在强调社会公平的同时也影响到了经济效率。美国皈依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主要是通过财政政策进行,大规模的投入带来越来越高的赤字,原以为通胀是实现充分就业的低廉代价,但最终出现了史无前例的滞胀。用里根的话说,凯恩斯用通胀去打击失业,又用失业打击通胀,最终结果是通胀与失业一起打击了美国经济。
产生滞胀的原因在于,在经济停滞(主要表现为产能过剩)的时候,用来继续刺激增长的财政或货币政策诱发了剧烈的通货膨胀,而这种超出控制的通胀会使得市场价格信号紊乱以及资金流向发生变化,从而使得经济陷入停滞与混乱,高通胀与高失业率并存。尤其是当年美国在适应性的政策下,为了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不断增加货币供应量,火上浇油。
美国通胀率从1960年代初期的不到2%上涨到1979年的13.3%,里根在就任总统后的电视演说中承认,1960年的1美元到1981年只值3角6分,这导致个人储蓄率大幅下降。尽管工资随着通胀同步上涨,但是美国对名义收入征税而非实际购买力征税的做法,导致工资上涨也将人们推到更高的税收等级,通胀和边际税率的提高对人们的生活水平打击沉重。这使得社会分配严重不均,尤其是那些年轻人与靠固定收入为生的老人陷入困境。这种环境也影响了市场的投资预期,工人开始怠工,企业也无心进行研发,失业率开始上升。
作为温和的保守主义者,里根这位未曾专门学习过经济学的总统,在成功的化解滞胀危机过程中,用供给学派的减税等政策对付“停滞”,用货币学派控制货币总量的政策对付“通胀”,这是一种探索性且争议巨大的冒险的政策选择。具体而言,就是降低个人所得税率与减免企业税,削减财政支出,放宽管理企业的法令与规章,控制货币供应量等。即通过控制政府开支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来降低通胀率,通过削减个人所得税与加速企业折旧鼓励工人努力工作与企业投资,并给予企业与市场更多的自由空间,增强活力。
里根的冒险获得了成功,他那新自由主义的理念成为新的神话,并直接导致了今天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加深。有一种观点认为,美国的经济危机就是里根时代开始的新自由主义的结果,进而主张重返“凯恩斯”,加强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但是,里根曾有名言,“在这场危机中,政府不是解决方案,政府就是问题所在”,意思是说,政府干预或许再次降低市场的效率,并陷入官僚主义之中。
尽管政府投资模式是中国乃至“东亚模式”成功的本质,但为了实现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长期采取积极的财政投入与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了整体性的产能过剩,这需要及时转型。不过,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而采取财政刺激政策与天量货币投放后,产生了通胀压力,一部分刺激资金在资产与商品市场到处流窜,面临滞胀威胁。中国应该毫不犹豫的控制货币供应量,并用大幅加息的手段抑制各种资产泡沫,同时效仿里根减税的做法,降低个人与企业的税收,放开某些行业与某些生产要素的垄断,给予市场更多的自由空间,才有利于化解滞胀风险。

❼ 为什么中国现在不能搞“里根经济学”

里根经济学指里根总统执政期间实行的经济政策,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削减政府开支和版控制货币权供应量的增长,降低通货膨胀率;通过减税和加速企业折旧,以及改革一系列有碍于生产的规章制度,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宽松的环境和市场自由竞争的政策空间,调动企业经营者和投资者各方面的积极性,摆脱停滞和膨胀,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这个问题你可以网络——为什么中国现在不能搞“里根经济学”,会看到一些专业人员的回答,没必要在这里问。

❽ “里根经济学”适合中国吗

指里根总
统执政期间实行的经济政策,其主要经济措施包括削减政府预专算以减少社会福利开支,属控制货币供给量以降低通货膨胀,减少个人所得税和企业税以刺激投资,放宽
企业管理规章条例以减少生产成本。由于里根经济政策尽可能大幅度减低高收入者和
大企业的所得税率,又大幅度减少各项社会福利开支,故有人指责该政策“劫贫济富”。[1]
然而,在里根的任期内,所有经济阶层的所得都提高了,包括最底层的贫穷人口也提升了6%(美国普查局,1996年)。而同时最富有的1%美国人则提升了1万亿元的收入(ZINN,2003年)。

❾ 里根政府实行减少福利开支的历史背景和理由

历史背景:罗斯福“新政”结束了美国市场的无政府状态,强化政府对市场进行宏观管理的作用,这虽然缓和了日益贫富分化的矛盾,但是在强调社会公平的同时也影响到了经济效率。

美国皈依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主要是通过财政政策进行,大规模的投入带来越来越高的赤字,原以为通胀是实现充分就业的低廉代价,但最终出现了史无前例的滞胀。用里根的话说,凯恩斯用通胀去打击失业,又用失业打击通胀,最终结果是通胀与失业一起打击了美国经济。

理由:里根经济学的财政政策观点主要是:主张平衡预算,反对赤字财政政策。里根认为减税不会增加财政赤字。他在执政后立即向国会提出减税计划,且被通过。其要点是将个人所得税率不分收入等级,一律在三年内减少30%,三年后个人所得税的税级还要随物价指数的变化加以调整。




(9)里根经济学实行时间扩展阅读:

里根主义信徒认为,美国国际发展署支付的双边援助应当加上附加条件:即必须推行自由市场政策,援助必须用来帮助第三世界私人企业的发展;还有人主张减少美国政府在人道主义援助中的角色,并将此责任移交给私人机构,因为"对世界上穷人的道德责任最好留给私人和私人组织,而不是政府官员。"

七十年代末,经由多边组织的美国对外援助占了美国外援的五分之一左右,这成了一个最具争议性的话题。一些里根主义信徒提议:这种外援应当逐步淘汰,至少不能再增加,因为"资金提供方和接受方之间的关系越疏远,资金不能被有效利用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有120亿美元预算的世界银行,成为里根主义信徒管教南方计划的首要的关注焦点。

❿ 美国历史上的经济繁荣期和萧条期各是什么时候

美国历史上经济繁荣期是南北战争结束之后迅速发展的美国经济奠定了现代美国工业的基础。1880年代,美国超越英国成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20年代的美国经济会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原因:
1、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利用“中立”的有利地位,在战争中大发横财,一战后,美国从战前欠外债30亿美元到战后外国欠美国130亿美元,并掌握世界黄金储备的40%,华尔街已成为继伦敦之后的另一个世界金融中心。

2、美国政府对经济活动实行“自由放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国内的技术革新和生产合理化运动都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如技术革新和机器设备更新刺激生产发展;由于很早确立了专利保护制度,美国的发明和创造空前活跃,与此同时,诸如泰勒制和福特生产线等“工业生产合理化”运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经济发展迅速。此外,分期付款的销售模式刺激了消费市场的活跃。
萧条期是发生在1929年10月的华尔街大崩盘,或许是金融世界遭受过的最大灾难 。大危机期间美国股市暴跌,大批企业破产,失业人数大量增加,银行倒闭,生产持续下降。这次经济萧条是以农产品价格下跌为起点:首先发生在木材的价格上(1928年),这主要是由于苏联木材竞争的缘故[来源请求];但更大的灾难是在1929年到来,加拿大小麦的过量生产,美国强迫压低所有农产品产地基本谷物的价格。不管是欧洲、美洲还是澳洲,农业衰退由于金融的大崩溃而进一步恶化,尤其在美国,一股投机热导致大量资金从欧洲抽回,随后在1929年10月发生了令人恐慌的华尔街股市暴跌,整整十年期间美国失业率超过20%的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