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被称为“张学祖师爷”的学者是( )
夏志清。
夏志清,原籍江苏吴县(今苏州),1921年生于上海浦东。上海沪江大学英文系毕业。1948年考取北大文科留美奖学金赴美深造,1952年获耶鲁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1962年应聘为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文系副教授,1969年升任为教授,1991年荣休后为该校中国文学名誉教授。2006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2013年12月29日(当地时间),在美国纽约去世,享年92岁。
(1)文学的前途扩展阅读
夏志清著述甚丰,英文著作还有《中国古典小说》(1968年),《夏志清论中国文学》(2004年),此外港台出版的中文论文集有《爱情·社会·小说》(台北:纯文学出版社,1970)、《文学的前途》(台北:纯文学出版社,1974)、《人的文学》(台北:纯文学出版社,1977)、《印象的组合》(香港:香港文学研究社,1983)《夏志清文学评论集》(台北:联合文学杂志社,1987)、《新文学的传统》等。
《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译繁体字本于1979年和1991年分别在香港(友联出版社)和台湾出版,2001年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又出版了中译繁体字增订本,中译简体字增删本则于2005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在大陆出版。
⑵ 学文学什么专业好
有这样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只不过是对文学的一个偏见,但是不可否认,现实就是这样子的,既然你学的是文学专业,我想你对它的兴趣就不用别人说了,这样的话,我想你就没有必要问学文学的前途了,虽说文学方面找工作是难一些,但只要你喜欢,你就会很用心的去做的,不是吗?建议你以后在文字方面发展,比如说慢慢做到编辑就OK了,不知道我说的有没有冒犯到你,但请相信一个事实,我也是一个热爱文字的人,相信文字能够改变任何事!!!
⑶ 能发挥文学特长,工作还比较稳定的职业有什么
文学特长的话,编辑和自由撰搞人比较适合。前提是要真特长不是半桶水的“爱好”
记者要看你在哪类媒体
总的来说
各类网络/传统编辑
文档管理岗
作家
老师
文秘
很多都可以,不考虑能否应聘的问题总的来说编辑和老师是最好的,地位和职业前途都比较光明。
⑷ 玄幻文学的前途
在我的认为中,《紫川》是目前最经典的玄幻小说了。
玄幻小说现在逐渐步入低潮,我相信过不了多久,玄幻小说还是会上历史的最高舞台的。而网游小说只是暂时流行罢了,其实并没有太大的价值。玄幻小说中对人性的深刻描写,对现实的抨击,对人自由,强大,博学的向往总会被大多数世人认可,坚持就是胜利,时间检验真理。
支持玄幻,用优秀作品引领潮流。。。。
⑸ 卡尔维诺是一本书还是一个人的名字
人名。
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1923—1985),意大利新闻工作者,短篇小说家,作家,他的奇特和充满想象的寓言作品使他成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意大利小说家之一。 他有句名言:“我对文学的前途是有信心的,因为我知道世界上存在着只有文学才能以其特殊的手段给予我们的感受。”
《通向蜘蛛巢的小路》、《树上的男爵》、《不存在的骑士》和《分成两半的子爵》、《宇宙奇趣》、《时间零》、《看不见的城市》、《观察者》......
⑹ 古汉语文学的前途究竟在何方
学中文(汉语言文学)专业,不是要你毕业后到各行各业去普及汉语言文学专知识,特别是不需要属你到要计算机等级证书和英语等级证书的单位去就业。
那么,学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去干什么?
一是继续深造,掌握更深的知识,到汉语言文学研究部门去工作。
二是学精弄通,当一个大学的汉语言文学教授也不错啊。
三是中小学的语文教材有那么多的古代语言、古典文学的知识需要讲授,我们都是从小学、中学念出来的,难道教我们的老师能百岁不老吗?他们的事业由谁来继续?
四是世界性的汉语热潮正在兴起,外国的中小学和大学有的都开设了汉语课,如果条件具备,不妨到外国去教学。
五是国家公务员都必须具备较为深厚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起草文件、处理公务,有没有语言文学知识差别远了去了,完全可以大有作为。
六是国内大中型企业的文秘、人事管理人员,只有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头和书面),才能担当起岗位的重任。
路子这么多,有的家长和同学却在那里发愁,实在是一种世俗的短见在作怪。建议你发展自己的爱好,在古代语言文学的学习和研究上取得骄人的成绩。
⑺ 请问当代的女性文学是怎样的
记得朋友们调侃起来,时常一起对文学青年做不恭的非议,进而表决心“杜绝找文学女青年做恋人”。固然有玩笑成分,细想,的确不是对她们的不敬,却是缺乏自信的表现。因为总觉得文学女青年都太优秀了,太敏锐了……
文学本是普世的东西,为何单要有个“女性文学”的概念呢?既然不是专给女性看的,而仅仅指作者性别特征,那就说明女性文学有独树一帜的必要。女性文学自然要少于非女性文学,重点提示出来才彰显对女性的尊重;更何况,女性文学的优点是男性作者所不及的。历史上咱们也不乏才女,尽管过去给予女性的空间过于狭小,但想来,几乎没有什么其他的东西比文学更能把女性的美丽流传得这样坚韧和优雅。
其实,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文学发端于新文化运动及“五四”,也虽然已有的解释优点俗套,但毕竟脱不过社会环境、思想风潮对文学题材形式的变革而给予的自由的催生。就象打开的窗户、就象设下了舞台,被压抑许久的女性对于文学的禀赋顺其自然地薄发。陈衡哲、冰心、庐隐、冯沅君乃至丁玲好象还有石评梅,都是应时而生的风气先者,随后的更多如苏雪林、白薇、凌叔华等显现在那时如星斗灿烂的文坛。不得不说,时局的动荡、家国的飘零培养着也戕害着女性文学的发展。救亡压倒启蒙的同时,也把本来蓬勃的女性文学群落搞地支离破碎。为生存生计、为救亡图存、为命运所褰,或易弦向学、或芳华早逝、或笔断红尘。以后人的眼光看原本的惋惜,固然不免乖僻;以今人最苛刻的文学批评,也会给现代女性文学以诚恳的赞美;因为那是曾经辉煌的存在。
也许从作者角度来说,现当代的分野是不必要的。耐人寻味的是,就文学发展环境不得不依仗的现实来说,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命运一样艰难。我除了教科书上零星,几乎没有什么印象了。到新的时期,象轮回的蛰伏与苏醒,很多至今仍在活跃着的许多女作家为我们奉献了不少值得注意的作品。张洁、谌容、王安忆、残雪、池莉、陈染、毕淑敏……名单可以开老长;港台的作家如张晓风、三毛、席慕容等也进入大陆读者的阅读视野,(包括张爱玲热的回潮)一时间竟给人阴盛阳衰的局促和欣喜。我的偏见认为女性写小说和散文要比其他体裁更好,就连一度风行过的都市女性随笔我都看得很有味道(素素、黄爱东西、南妮等)。至于“新生代”的九丹、卫慧、棉棉,甚至“80年代后的代表”、少女作家等,还欠缺些底蕴和历练。我的感觉,当代和今后,女性文学的前途不会很乐观。
早期的作品,大多是以反封建、个性独立和解放为主要题材的。这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女性抒写的原点。没有自我的觉醒和需求,在传统和现代纠缠的过程当然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文学的新生。擅长细腻的心理描写、笔调婉约典雅、风格澄澈灵活、文字秀丽流畅、个性突出情感鲜明等等,这些特征不是溢美确是女性文学的实感。也就是说,作为特征是有必要区别于男性文学的。“纤指破新橙”是美感要求的自然规律。从我个人阅读感受来说,可以这么说,女性文学作品一般都可读性强,易进入情景氛围。其实,就现在而言,在某种程度上面对的有变化,比如市场经济和日渐开放的心理状态;也有不变,比如男权—社会问题。在选择材料和艺术处理上的女性优势和特色,也避免不了闺秀题材的狭隘视角和闭锁自守的思维偏向,至于直白宣泄的感伤和温情似乎仍有五四新文学的遗风。总体来说,为人生而艺术还是主流。
女性文学立足于自身苏醒的觉悟,以特有的敏感和细腻体察社会,这样的关怀是不可缺少的——就如同人类精神需求的多样多姿。但不可否认,特点的突出的另一面也就是缺憾的开始。女性文学无法避免类似的通病:自我中心的意识过强,缺乏深度的思想;广阔图景的全局意识淡漠;技巧的泛滥、直抒胸臆的浅白以至于缺乏艺术的自觉。从历史的角度来审视,不得不说,女性文学由于女性本身的弱势一直在苦于挣扎,尚未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发展期;另一方面,由于女性特有的敏感,对一切外在的变化往往做出缺少谨慎的思考就急于表白。也许应了那句老话:江山不幸诗人幸。女性在嬗变期的内心和文字上的冲动也许比实际行动中更为强烈,看看,很少有女性作家的婚姻和人生轨迹幸运得让人羡慕。我也许不敢用同情这个词,但明明能够让那些钟灵毓秀的女子可抓住和依靠的心理上的依托是如此的少,而承担背负的东西又如此沉重,以至于不妨先抓住一棵稻草再说。在看茅盾先生评萧红的一篇文章时,不仅其作品还有人遭遇是那样的冷寂和沉重,使人绝望而悲悯。她们所揭露真实的触目惊心和所希冀的理想化的苍白是彼此观照的。或许真的不应该,也无法要求让她们继续写下去“娜拉走后怎么办?”
张爱玲,固然由于潮流的热度现在的人不乏了解,她的文学天赋和地位以及生活经历不必再赘述。她的人生道路的局限以及带来的以前内地读者的隔膜是不难想见的,我也以为当前的“热”有心理反弹的成分在内。她是极其骄傲和聪慧的,这是才女的资本。在建国初,她也参加了第一界文代会,尽管我们可以预见她如果留下将有什么样的结局,但假设也仅仅是假设。
张的文字极其冷俏,透着一股超然而幽邃的气息,甚至有时在提示一种不忍揭露的悲凉的真相;触笔细微处可抵毛孔,描画传神处可如工笔;拿傅雷先生的话说就是“譬喻的巧妙,形象的入画”。她的才力包括其深厚古典文学素养,已是极难得了,因此我估计她根本不愿意费什么神去考究什么艺术手法;她的性情如她自己说的“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她更不消去考虑什么社会功用;她只需率性而写,为自己而生活。文如其人大概是最适用于她的批语。看一下她写苏青的话“即使在她的写作里,她也没有过人的理性。她的理性不过是常识——虽然常识也正是难得的东西。”,又焉知不是在说自己呢?读张爱玲,从来就不缺新奇,她是有着锦心绣口的;但她不讳言自己的俗,我就时常觉得那样精致和典雅中总也有些絮叨的烦琐。同时,“保持距离,是保护自己的感情,免得受痛苦”,这样的清醒在今人却往往遭到曲解,我的理解是她根本没有警世的念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然而这“懂得”不过是“个人所能得到的眼泪”罢了。女性个性化的叙述方式时常表现在题材(如家庭、两性)的局限上,也有“嫁与东风春不管”式的清高与哀矜。张爱玲是个奇才,和她身世一样传奇;如果说是一个高峰当然未尝不可。内在思想有传承的因循,也有个体的局限,脱离历史情境来牵强附会文学史和人物,既无趣也显得没出息。峰峦是林立的,也是等待被超越的,否则女性文学就是僵硬枯燥的物事,对才女而言更有唐突佳人的嫌疑了。
陈染曾经强调过女性作家中的“超性别意识”,但男性作家就肯定不会。作为女性和女性文学,在她们成为自身前,用功利的迫切去度量去前瞻什么苛求,自然显得刻板。伍尔芙说,女人更需要属于自己的一间屋子;当然,她还说过“一个人,如果是个纯粹的男人或是女人,那将是天大的不幸。无论任何人,都应该是个具有女人味的男人或具有男人味的女人。”文学属于人,女性文学当然不例外;懂得,是需要明晓我们所在的女性文学能够给予世界什么。慈悲,不妨深思社会应该给她们什么样的外在助益,以及可以寄予遥远希望的未来。
⑻ 卡尔维诺的作品
卡尔维诺的作品有:《通向蜘蛛巢的小路》、《树上的男爵》、《不内存在的骑士》容和《分成两半的子爵》、《宇宙奇趣》、《时间零》、《看不见的城市》、《观察者》、《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命运交叉的城堡》、《马可瓦多》、《困难的爱》 、《文学的作用》 、《意大利民间故事》 、《帕洛马尔》 、《在美洲豹太阳下》 、《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 、《通向圣吉瓦尼之》、《黑暗中的数字》 、《幻想故事》。
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1923—1985),意大利新闻工作者,短篇小说家,作家,他的奇特和充满想象的寓言作品使他成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意大利小说家之一。 他有句名言:“我对于文学的前途是有信心的,因为我知道世界上存在着只有文学才能以其特殊的手段给予我们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