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现当代文学史上有哪些山东籍作家
季羡林:山东省临清人,著名东方学家、梵文学家,中国东方学的奠基人。
丁肇中:山东日照人,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臧克家:山东诸城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代表作《烙印》。
莫言:山东高密人,著名作家,代表作《红高粱》。
李敖:原籍山东潍县,著名作家,代表作《传统下的独白》。
梁晓声:山东荣城人,著名作家,代表作《今夜有暴风雪》。
张炜:山东龙口人,著名作家,代表作《古船》。现任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李贯通:山东鱼台人。著名作家代表作《天缺一角》
张承志:山东济南人,著名作家,代表作《黑骏马》。
王兴川:山东阳谷人,著名作家,代表作《第九只兔子》两部曲《东莞一梦》
Ⅱ 高占全的文学作品
中秋节的秋雨
◎高占全
秋雨打着我的脸,我站在占全听雨楼台上。
一堆堆深灰色的迷云,低低地压着大地。我知道这是深秋。村庄周围,一望无际的树木都已光秃,老树阴郁地站着。让褐色掩住它身上的皱纹。
无情的秋雨剥下它们美丽的衣裳。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个个拎着月饼。
今天是中秋节。
记得辛卯年,月光洒满我这小小园庭,在这里,绿茵和花草接受月光柔软无声的戏闹,大自然的精神,月光的精神,豪迈的饮酒精神和谐的混合起来。
童年时候,在我的故乡杞县最南部,望着北斗拖着长长的尾巴,微红的,丰润的,带笑的面容,在那上方浮动!母亲给我们弟兄四个发月饼,一个月饼切成四半,每人一块儿,又发了父亲种的菜瓜,每人一个,小小的,细细的小瓜。大概那一斤重的菜瓜打算换钱,我们吃不到 ……。
那时候,天上的星星是亮晶晶的,多的象是被人用那些光明的颗粒向着漫无边际的太空作了一次播种,头顶着天,想摘下几颗星星当月饼吃。父亲让我用哥哥自制的板胡拉了一曲《家乡的喜讯》,学徒水平吱吱呀呀,没有优美的旋律,但琴声悠悠,传遍整个乡村。
秋雨,泉水似的尽是落着,勾起我的串串回忆。今夜没有月光,也没有残月,只有秋雨……。我和可爱美丽的小女儿小歌一起听雨,还有东京诗友醉吟秋诗!秋雨,是一首不老的诗篇,是一曲优美的歌曲!是一杯丰收美酒。
中秋节的细雨,沾湿了我的精神和衣服,并不是倾盆的大雨,它却缓慢而顽固的下着,淅沥的雨声神秘的响着,远处的雨声已变成了一片大的声音,象一把大刷子在干地上擦着一样。
如此秋雨令我有了多情的怀旧:
相去万里远,
披星岁已缓。
思乡令人醉,
时光渐已晚。
亦是:语多情未了,回首村塘边……。 秋思
◇高占全
听雨楼台生雨声,
空叶落尽欲谁从?
秋风无夜好苦吟,
只爱风流不做梦。
秋忆
◇高占全
秋风吹叶君心黄,
醉把石头做新娘,
黄昏八字不可推,
早种笆蕉根不长。
秋 恨
◇高占全
秋雨淅沥自焚心,
一轮残月半知君,
情中旧事三更梦,
最是黄昏恨故人。 中国龙
◎高占全
Ⅰ.中国龙,中国龙,
中国龙系着长江长城。
爷爷把龙的故事讲给你,
奶奶把龙的传说讲给我听。
龙的威严,龙的神圣,
流进你的血脉,融入我的心中。
啊,龙的子孙,龙的传人,
你我都是中国龙!
Ⅱ.中国龙,中国龙
炎黄子孙都是龙的种。
父亲把龙的神话铸成铜像,
母亲把龙的传奇搬到家中。
龙在腾飞,龙在吟咏,
流进你的血脉,融入我的心中。
啊,龙的子孙,龙的传人,
你我都是中国龙。
Ⅲ 文学与艺术的回顾与思考
文化艺术的健康发展与否,从宏观层面来看,决定着国家能否长治久安,民族能否振兴发展。从微观层面,更决定着我们的人生路径和人生态度的健康与否。 艺术史文化史的无数事实、所有大师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用金钱培养艺术大师文化大师完全是无稽无聊的天方夜谭。单凭大把的金钱是堆不出好作品的,相反,还会异化我们的灵魂、人格和艺术。文化官员要保持对文化、艺术的敬畏之心,艺术家要保持对艺术的虔诚之心和全身心的投入。
当下创作四弊:动机浮躁、内容浮夸、形式浮华、思想肤浅。如果我们的文艺完全跟着时风,与狼共舞,丝毫无法为我们的内心提供我们急需的精神力量,提供我们抵御外部世界诱惑的定力,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艺术呢?如果我们始终无法创造出令人沉醉其间的具有高度审美愉悦的艺术,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艺术呢?
继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从文学界生发、扩大开来的文化寻根热以后,在新世纪第一个10年临近尾声之际,中华大地再次出现空前广泛的文化热潮。如果说,前次文化热主要是作家和民间力量推动的话,那么,这次文化热的主要推手是政府,动用的主要是行政资源。全国各地各级政府倾尽全力、摩拳擦掌争相打造文化大省、文化强省。与此相呼应的是不择手段地组织创作大作、力作,建造大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面对这股汹涌而来的文化热潮,我们有必要作些冷静的思考、冷静的提示,多提几个为什么,以便这股文化的热潮能在健康的河道里积极发展,真正成为中华文化新世纪复兴的有力起点。
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化
在很多人眼里,文化是一门能够作为新兴产业开发出来赚大钱的行业。文化赚钱论者经常举的例子是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音乐剧,是好莱坞大片,是欧美的流行音乐。殊不知,音乐剧除了大名鼎鼎的《猫》《西贡小姐》《歌剧院魅影》《悲惨世界》等少数经久不衰的作品几十年下来赚得满坑满谷,大多数音乐剧不仅没有赚钱而且血本无归。毫无疑问,文化有可能赚钱,也有可能为政治为政绩服务。但文化本质上,既不是赚钱的摇钱树,也不是记录政绩的功劳簿。文化有商品和政治的属性,但文化最根本的属性是它的精神性。这些年文化发展的最大误区和盲目性,就在于我们始终在它的商品性和政治性之间摇摆不定,而忽略了它最根本的精神性。
今年7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一定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确实,就实际功能来说,文化既不能御寒保暖也不能果腹充饥,为什么我们逐渐拥有了相当的物质财富,还要建设文化发展艺术呢?就在于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精神性的品质。
文化艺术从客观宏观叙事的功能来看,它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精神源泉。作为世界上唯一经历了几千年严酷的自然灾害、连绵不断的战争而完整保留下来的文明古国,中国能傲视太平洋的万顷碧波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其所依赖的正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积健为雄的中华文化。抗战八年,正是《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的激昂旋律,《放下你的鞭子》的街头演出,抗战戏剧、诗歌等,凝聚激励起亿万中华同胞与不可一世的日本军国主义血战到底的坚强决心和视死如归的钢铁意志。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在上世纪60年代“黑云压城城欲催”的艰难岁月里,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我为祖国献石油》《我们走在大路上》《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歌剧《江姐》《洪湖赤卫队》的旋律,一直像精卫鸟一样盘旋飞翔在我们的心头。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奇迹,也滥觞于文化。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话剧《于无声处》《丹心谱》《报春花》、小说《伤痕》《班主任》、理论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文艺正名》,以及那些承载着沉重民族记忆的谢晋电影,成为激励中国人民解放思想、冲决思想牢笼的精神风暴。
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苍白悲哀的民族,一个没有文化的国家是没有根基没有力量没有前途的国家。中国21世纪走向大国强国的征程,既有巨大复杂的内忧,也有连绵不断的外患。克服战胜这些困难,需要文化唤醒我们内心的力量,也只有文化能凝聚起我们共同的力量。
同时,文化是一个民族创造力的精神源泉。如果说,能源和资源是制约我们发展的瓶颈,那么创新能力的不足就是限制我们发展的软件“短板”。创新需要“上穷碧落下黄泉”的自由腾飞、翱翔的想象力,而人类最丰富最伟大的想象,都集中在那些流传千古的最杰出的艺术作品中。试看屈原的长诗《天问》就像宇宙本身一样浩瀚壮丽。2010年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先生去世,国人长歌当哭,深情凝望“三钱”最终在茫茫历史中远去的背影,回顾他们留下的博大丰厚的精神遗产,除了家园情怀、担当意识、对祖国终生不变的赤子情怀以外,就是他们对文化艺术的高度热爱。钱伟长自幼受叔父、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熏陶,奠定了作为大科学家的人文基础。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其父亲是中国五四白话新文学运动的主将钱玄同。受家庭影响,他终生挚爱音乐、美术。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年轻时就喜欢贝多芬,学习钢琴、管弦乐。他说,自己搞火箭时萌生的一些想法,就是在和艺术家交谈时产生的。
文化的“用”,主要不是直接生产物质、增加财富的功利之“用”。文化的“用”,用我们古人的话来讲是“无用之用”。用文化人类学家的话来讲,文化让人在智力、精神和审美方面变得更有“教养”。文化解决的是心灵的问题、精神的问题、伦理的问题,是人赖以安身立命的内心的基本问题。文化艺术的健康发展与否,从宏观层面来看,决定着国家能否长治久安,民族能否振兴发展。从微观层面,更决定着我们的人生路径和人生态度的健康与否。
我们需要文化,是因为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文化,没有文化的人是单调乏味的“单向度的人”,最终会成为“文明的野蛮人”。我们需要文化,是因为社会的全面进步需要文化。没有文化的社会,是短腿的没有发展后劲的社会。
我们的文艺创作少了些什么
当下中国的文艺创作,从数量上看,已经达到了空前的繁荣程度。据有关方面的不完全统计,每年中国新出版实体长篇小说3000部,新创作电影500部、电视连续剧15000集、舞台剧4000台。现在每年每个种类的文艺样式,其创作总量都几倍于新中国成立后17年的总和,而且均呈每年递增态势。以舞台剧而言,现在全国各地都在不惜重金,延请知名导演、编剧、舞美师、灯光师、音乐家和演员,挖掘本地文化素材,全力打造“史诗性”作品,催生精品力作。可是,坦率地说,举目四顾,直到今天我们并没有看到几部真正具有史诗性质和时代纪念碑式的作品。那么,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
德国诗人席勒在谈到文艺创作时曾经指出,艺术家创作必须具备“三个冲动”。首先是感性冲动。现实生活中正在发生的一切,以感性的形式使艺术家直觉地产生感性的愉悦,有一种强烈的不可遏制的表达感性内容的冲动。也就是说,他创作的第一个冲动是来自于现实的生活、现实的人物的感性冲动。第二是形式冲动。感性冲动并没有作为艺术在舞台上固定下来,艺术家要为自己的感性冲动寻找、创造一个既适合感性生活素材,又接纳自己创作个性的载体,一种独创的完美的艺术形式。用这个形式使人们多少有些熟悉的生活,激发出一种“陌生化”的审美效果。这样,不仅生活题材在艺术形式中发生了深刻的质的变化,而且,艺术形式本身的美也是最有想象力的,是读者或观众所没有或很少见过的。最后是游戏冲动,当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的结合完成后,艺术家就进入了一种超越功利束缚,像孩子游戏一般,让想象力、创造力无拘无束驰骋的审美境界和冲动。这就是清人王国维赞美李后主词所说的“赤子之心”。
现在舞台形式的创作中,完全出自审美的“三个冲动”的作品越来越少。相当多的剧作中我们看不到艺术家的个人冲动,却可以一眼看出遵命之作、受命之作的明显痕迹,看到赚钱捞钱的强烈欲望和非审美的功利欲望冲动,艺术创作的过程变成了按编剧技巧剪辑素材的技术加工。去年,我参加一次全国的剧本评审活动,其中不少剧本写的是当地的好人好事、模范人物,基本上都是新闻报道的舞台再现,看不到艺术家的个人感动。
在我看来,当下舞台创作的弊病有“四浮(肤)”:
首先是创作动机的浮躁。创作中急于求成,急功近利,领导和创作者心中都充满了焦虑感,每一次创作都冲着大作、力作、精品而去,冲着即将来到的各种大赛评比而去,冲着打造本地艺术名片而去,冲着各种重大庆典而去。从上到下充满了“精品焦虑症”。与此同时,各地急切地要把本地的文化资源和历史人物搬上舞台,打造城市文化名片,而丝毫不顾这些资源和人物是否具有戏剧性,是否具有艺术化的空间,力邀名编名导创排。不少舞台剧剧本尚未成熟,甚至有明显硬伤,就忙开排,忙演出,可以看到艺术上的不虔诚、不严谨、不踏实的做派。既看不到生活沉重的真实,也看不到支撑生活和时代前进的心灵的崇高。毫无疑问,文艺的浮躁集中体现了时代的浮躁。但是反过来说,如果我们的文艺完全跟着时风,与狼共舞,丝毫无法为我们的内心提供我们急需的精神力量,提供我们抵御外部世界诱惑的定力,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艺术呢?如果我们始终无法创造出令人沉醉其间的具有高度审美愉悦的艺术,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艺术呢?人类历史上真正传世的艺术精品,都是心灵沉静的结晶。艺术作品有其自身发生学的规律。这种规律不是任何人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所能替代的。
其次是内容上的浮夸,以电视剧特有的散漫、随意来处理戏剧。戏剧结构松散、缺乏主线、多头并进,很少再能看到集中浓缩令舞台上下演员和观众互动共鸣,令人灵魂为之震撼的剧场艺术。唱词台词通篇是味如嚼腊的水词,很少有让人沉浸其间反复吟咏久久回味的经典台词。两个多小时的一出戏看完,走出剧场,“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人物、情节、命运、性格,什么也没有留下来。有些戏,粗看什么都有,细想什么都没有。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完全停留在我们耳熟能详的生活表层,是生活表层众所周知的现象的罗列铺陈,缺少把艺术推向生活深处才能显现出来的细腻的生活肌理和可触摸的质感。因为灵感、才华和生活的枯竭,大量的作品反复改编经典,或乞灵于虚无缥缈的史前传说。演员的表演也因为内容的浮夸而失去在舞台上的心理、性格和场景的依据,停留在情节的表层,随便而做作,同样显得浮泛。内容和表演的浮夸已经使许多新创作的剧目失去了舞台剧现场感人的能力。
三是形式浮华。因为在浮躁心态下创作的剧本,总是内容空洞贫乏,于是不能不借助浮华的舞台形式来加以包装、掩饰。1997年的那次舞剧调演,当时雪灯刚发明并运用在舞台上。于是,六七部舞剧不约而同地用雪灯制造了大雪纷飞的舞台气氛,以视觉效果取代艺术的情感和心理感受。时至今日,舞台剧的浮华愈演愈烈。我们看到了绝大部分演出都是穿金戴银,满台电脑灯光闪烁不停,音箱其响无比震耳欲聋。台上人头攒动、人满为患。不管艺术是否需要,都配上几段不伦不类的群舞。灯光、LED、大场面、大队形、变化复杂的推拉台升降台转台,各种华而不实的舞台技术和手段堆满了舞台的角角落落,不少大腕级导演除了玩耍这些浮光掠影的科技手段,除了调动人海战术,已经完全失去在戏剧中精细刻画人物性格的能力,失去了在戏中运用写意手段简约明快塑造人物的能力,失去了在舞剧中根据人物情感情节变化设计编排优秀动人的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的能力。这样内容空洞的大制作如何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如何到各地去巡回演出,如何有票房回收的可能?
最后是思想的肤浅。这是创作动机浮躁、艺术内容浮夸、表现形式浮华造成的必然结果。许多舞台剧要么停留在生活的表层堆积一些似是而非的生活现象,要么廉价逗笑,要么谈性说爱,要么胡编乱造连一个起码的故事都编不圆。始终看不到思想的烛照,看不到思想像闪电划破夜空般地穿透我们的心灵。这些年,我们在现实题材的戏剧中遇到的被歌颂的当代英雄,几乎全是发家致富、赚钱有方的企业家,是万众瞩目头顶光环的精英人物,很少有在奉献他人中得到内心快乐的让我们感动的艺术典型。我们看到的从来是对金钱和强者的崇拜,却很少看到对普通人的歌颂,对真正时代英雄的歌颂,和对弱者的发自内心的真切理解,更遑论是对金钱和拜金主义的批判了。其实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波澜壮阔的历史,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时代巨变,提供了无限广阔的艺术素材。比如中国的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沉浮,又比如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精神风采,又比如“两弹一星”功臣的人格力量和爱国情怀。说来很悲哀,今年我看到的真的好戏,除了极少数是我们自己创作的,大都是翻译过来的外国剧作,比如最近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演并引起轰动的《十二个人》《怀疑》。为什么我们的艺术一接触思想,一表达主流价值,就变得那么寡淡无味,充满说教,失去了对观众的亲和力了呢?
就我本人十多年来因工作关系大量密集观剧的体会,近年我国舞台艺术创作的最高水准,总体上落后于发达国家。这种落后集中体现在戏剧的文本创作上。受艺术观念、文艺思想严重滞后的制约,我们的艺术视野狭窄,缺乏对外部世界的广泛发掘和对内心世界的深度开掘。很多极其珍贵的生活素材被我们拒之门外。大家仅仅把文艺创作视做一件工作,等同于物质生产,没有把自己生命的激情燃烧起来投入作品。观众在艺术作品中听不到艺术家心的跳动、灵魂的呐喊。唯一还可聊以自慰的是,我们的舞台美术科技还不那么落后,甚至在大制作方面我们的娴熟程度还超过了欧美的同行。因为我们不考虑回收。只要影响大,我们不怕烧钱。可以说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中国戏剧创作,依然迫切需要一次思想和观念的解放,来推动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以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
文艺创作和金钱是什么关系
文化、艺术是一种精神、一种情怀、一种态度,一种对文化精神的执着坚守,一种人文精神和人格力量的再现。它本质上与金钱无涉。相反,处理不当,金钱的诱惑还会消磨、吞噬艺术家的才情和想象。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艺舞台上真正还能传得下去的艺术精品,大抵都是艺术家尚未成名时的厚积薄发之作,呕心沥血之作,精雕细刻反复打磨之作。大抵闪烁着艺术精神文化理想的光彩而不是金钱炫人心目的光芒。我亲眼看到一些大腕大牌艺术家如何市侩气地漫天要价,其身价已经远远超过欧美大编导的价格,却最终创作出一个个自以为是而其实毫无生命力和艺术美感的作品;亲眼看到一些才华横溢的作家、艺术家,经不起市场经济和金钱的诱惑,从行星到流星,艺术和人格迅速坠落的惨痛轨迹,令人扼腕叹息。
艺术史文化史的无数事实、所有大师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用金钱培养艺术大师文化大师完全是无稽无聊的天方夜谭。单凭大把的金钱是堆不出好作品的,相反,还会异化我们的灵魂、人格和艺术。文化官员要保持对文化、艺术的敬畏之心,艺术家要保持对艺术的虔诚之心和全身心的投入。唯其如此,才可能产生我们期待中的真正的精品力作。
文艺事业应如何管理引导
这几年各地方政府推动文艺发展、繁荣的热情,空前高涨。大家急切地引进人才,寻找大师,身体力行出节目,组织创作,推出作品。但是文化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文化不同于经济,软件不同于硬件,精神不同于物质。后者往往只要财政投入就会有明显产出,甚至可以通过人为的科技、经济努力,有快速的增长。而文化不能靠大跃进来催生。据了解,现在全国各地仅在建的大剧院不下几十座。不仅省级市在建,地级市县级市也在建。而美国华盛顿也仅仅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才造了第一座大剧院。一座大剧院投资往往数以十亿元计。几年前我曾经去考察过一座小城市的大剧院。那座圆形大剧院外墙坐落在一片环形的水道上。因为长久没有合适的演出,剧院大墙下的水面发黑发臭冒着气泡。对于各地政府来说,建造大剧院易,维持大剧院难。天长日久,创作、寻找维持大剧院正常演出的软件剧目难度,远远超出剧院的硬件建设。又比如,全国争建文化大省、强省,固然体现了对文化的重视,但都当大省、强省可能吗?都是强省、大省,还有没有文化弱省、小省呢?其实,文化本身并无强弱、大小之分,关键是建设富有个性特色的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文化。
文化建设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基础,着眼于建设。没有长远基础的建设就不可能有发展。这些年有些错误的观点极大地影响了文艺的健康发展。比如简单地提“养事业不养人”、“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须知事业是靠人来做的,没有人何来事业。大家都但求所用,不求所有,用的人是哪里来的呢?大家都用而不养,培养人的地方和单位不是吃亏了吗?正是这些急功近利的想法和做法,导致了各类文艺人才的严重匮乏、青黄不接,导致了各地对文艺人才的无序竞争和争抢,导致了少数优秀导演的价格疯涨。
如果大家都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基础,着眼于建设,努力学习、理解、掌握文艺规律,按照文艺发展的规律办事,少做不做拔苗助长、竭泽而渔、饮鸩止渴那些急功近利的事情,我们就一定能迎来当代中国伟大的文艺复兴,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这一伟大目标。
Ⅳ 谁有严阵的<长江在我窗前流过>的完整诗文,谢谢
http://www..com/s?wd=%B3%A4%BD%AD%D4%DA%CE%D2%B4%B0%C7%B0%C1%F7%B9%FD&cl=3
在这里哦.
严阵,男,1931年生于山东莱阳。
从青年时代起,严阵就有山东才子的美称。
他不仅是当年老诗人臧克家向毛泽东主席推荐的几个最有希望的青年诗人之一,而且,通过《江南曲》、《琴泉》、《竹矛》以及《长江在我窗前流过》等诗集的出版,充分展露了自己的才华,成为新中国开国以来,最为引人注目的5大青年诗人之一。
严阵出生的小村名字很特别,叫“沐浴”。虽然直到现在人们也无法论证这个村庄名字的由来和它的历史渊源,但这个小村确实是很美丽的。它背后紧挨的小山,叫九顶梅花山,山上虽无梅花,却有松木葱茏。那里夏夜的松涛就象海涛一样,曾抚慰过严阵童年的梦境……。登上那座小山,向西向东特别是向北看去,是一片耸立的山地,而向南看去,则是一马平川的原野。有山必有水,这个小村的村东头,就有一条大河,名叫岘河,是在地图上能够看得到的五龙河的支流。岘河从北边的群山之间涌流而来,越过上游不远处的十八盘的险峻,到了沐浴村的村东,就在两岸绿柳的掩映中变得明澈宽阔而又平静无波了。
严阵自1946年离开这个小村参加革命之后,就很少回家过。他的父亲阎子儒,是乡村小学教师,也是当地有名的中医。50岁后不教书了,他便在村上开了一家药店,靠行医维持家里的生活。父亲熟读唐诗,行医之余,常常在深夜对月吟咏。严阵小时候接触的第一首唐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就是父亲在大雪深深的冬夜的炕头上教给他的。不知为什么,在后来严阵的文章中,一直很少提到他的父亲,也许是因为父亲给他留下的总是那幅严厉的面容吧。严阵的母亲孙氏是一个特别善良特别温顺特别能够同情和体谅别人的女人,她任何时候对待任何人,都没有大声说过话,包括村上的邻里和自己家里的人,她都没有争过吵过什么。她也有不高兴的时候,但她从来不发脾气,她不高兴时候唯一的动作,就是面对墙角,一个人默默地流泪。我们曾在严阵的记述文和他的抒情诗里,不只一次地读到有关他的母亲的一些段落,真的,他的母亲的那种纯粹的东方女性的美德,留下的印象是非常令人怀念的。
严阵13岁时,父亲去逝,当时他正在数里外的鹤山后小学读书,等他闻讯父亲病重赶回家时,父亲已咽气了。严阵非常爱自己的母亲,他知道母亲的艰难,所以他参加革命之后,只要发几元钱的津贴,他都积起来,托人带回家去。后来战争打起来了,他便和家乡失去了联系,在辗转奔波的战争时代,严阵一直挂念着的,就是留在村上的母亲。1949年战争结束了,严阵随第一批部队进入青岛。他进城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远在老家的母亲发出了一封平安家信。可是令他想不到的是,过了几日,叔叔便回信告诉他,在战争结束前最后的那些岁月里,母亲去世了。
严阵后来虽然很少回自己的村子,但他对那里的山,那里的水却是念念不忘的。毕竟那片土地上留下了他难忘的童年。他曾在那里的河边吹过柳笛,他曾在那里采摘过山地的野菊,他曾在那里用黄土堆塑过自己的城堡,他曾在那里用草木灰绘制丰收的图画。正是这片北方的土地哺育了我们今天的诗人。
随着全国的解放,严阵便离开山东南下了,他当时的全部财产是一个脸盆和一个背包。此后,他在安徽工作了多年,在那里担任过省委宣传部的干事,省文联的编辑,刊物的主编,省里的文艺创作研究室主任以及专业作家。
迄今为止,严阵已出版过30余种个人文学专著,他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分上、下两册出版的叙事长诗《山盟》以及散文《牡丹园记》,长篇小说《荒漠奇踪》、《乱世美人》、,中篇小说选集《一见钟情》、报告文学选集《今天谁最美丽》和《严阵》抒情诗选》,都在国内外享有广泛的影响。
虽然随着岁月的流逝年岁日增,但作为诗人的严阵却并未衰老,他最近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万行抒情长诗《含苞的太阳》,以它独特的总体建构和崭新的意象独具的魅力,震撼了诗坛。
被誉为山东才子的严阵,名不虚传的另一原因,是他除了能够熟练的掌握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所有文学形式并取得突出的成就之外,他还是一位颇具时代特色的书法家和画家。他的画如诗如梦,在美国、澳大利亚和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时,征服了大批观众。因此,严阵不仅是一位著名诗人,也是一位有突出的个人艺术特色的画家和书法家。
一个15岁就参加革命只读完小学的人,竟有如此惊人的艺术造就,是不是山东那片神奇的土地所具有的特殊的魔力呢?
严阵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会员、安徽省作协主席、文学创作一级职称。(西 虹)
Ⅳ 有关李白一生的介绍 详细点 谢谢
生平概述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 ,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汉族,又号“谪仙人”(贺知章评李白,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也写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彰明人 。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他的诗风格雄奇豪放,想象瑰丽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韵和谐多变。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秦安县北) ,李白是其父从中原迁居中亚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托克马克市) ,4岁在迁回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另一野史说法生于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 。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 ,但他的一生 ,绝大部分却在漫游中度过 ,游历遍迹了大半个中国 。二十岁时只身出川 ,开始了广泛漫游 ,南到洞庭湘江 ,东至吴、越 ,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他到处游历 ,希望结交朋友 ,拜谒社会名流 ,从而得到引荐 ,一举登上高位 ,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 。可是 ,十年漫游 ,却一事无成 。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今陕西西安),东到齐、鲁各地 ,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 ,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 ,诗名满天下。李白不愿应试做官 ,但诗名远播 ,诗歌在其年轻时已经唱响天下 ,他曾给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以此自荐 ,可历史上没有韩荆州对于李白的回复 ,直到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 ,被召至长安 ,供奉翰林 ,文章风采 ,名震天下 ,杜甫《饮中八仙》里就有“李白一斗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的奇句 。在当时封建王朝复杂历史的背景下 ,李白又因才气为玄宗所赏识 ,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 ,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 ,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 ,他感愤时艰 ,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不幸 ,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 ,兵败之后 ,李白受牵累 ,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 ,依当涂县令李阳冰(李白族叔),不久即病卒 ,一说喝醉了酒 ,在水中捞月亮而溺水身亡 。
李白的诗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屈原而后,他是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中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独特风貌的,是屈原以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我国古典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对其诗歌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李白的剑术在唐朝可排第二(在裴旻之下),但是,如果李白弃文从武,专心研究剑术,相信是不会低于裴旻的。与李商隐、李贺三人并称唐代“三李”。李白在年轻的时候是一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士(这与他的三大思想之一的侠士思想有关),《野史》上有若干关于这方面的记载。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近千首,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集诗人、神仙家、驴友、纵横家、游侠、剑客为一身的伟大天才。民间流传,高力士曾为他脱靴,杨贵妃曾为他捧砚,杨国忠曾为他磨墨,唐玄宗曾御手调羹喂李白醒酒汤。
杜甫赞曰:“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Ⅵ 研究李白,李颀 ,欧阳修 ,文同 ,李调元,的意义50分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凉武昭王暠九世孙。或曰山东人,或曰蜀人。白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初隐岷山,益州长史苏颋见而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可比相如。”关于李白出生地,众说纷纭,大致有两种说法。其一,李白出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的托克马克市附近),李白约五岁时,其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其二,李白出生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的青莲乡。这两种说法,至少有一种是错误的。并且,都有资料和历史考证,让人相信哪种,真是左右为难。
天宝初,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明皇,召见金銮殿,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酒徒饮于市,帝坐沉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颒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常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乃浪迹江湖,终日沉饮。永王璘都督江陵,辟为僚佐。璘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会赦得还。族人阳冰为当涂令,白往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云。集三十卷。今编诗二十五卷。
20年,历史一瞬间。巡游星河,俯瞰地球,世界面貌目新月异,人类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争斗、迅跑,积贫积弱的中国扬起改革开放的风帆,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大家庭,巍然屹立于东方;20年,国门洞开,思想解放,观念嬗变,思维更新,文化变革,社会主义文学赶上了迅猛发展的历史机遇期,驶上了按照自身规律发展的快车道;20年——绵阳市文联,绵阳市作协、《剑南文学》杂志社走过的风雨历程,播种希望,浇灌嘉禾,幸有东风催花繁,喜看硕果满枝头!
绵阳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大地,处于中原文化与巴蜀文化交汇地带,山川壮丽,物产丰饶,人民勤劳,是一块孕育文学家、吸引文人骚客的文学息壤。本土诞生了已著之竹帛的文学家、诗人李白、李颀、苏易简、欧阳修、苏舜钦、文同、李调元、孙桐生、沙汀,流寓绵阳或为宦绵阳的如扬雄、司马相如、杜甫、王勃、李商隐、元稹、陆游等文学大家亦不在少数。古之绵州,文学星空一片灿烂。建国后,地委、行署重视文艺创作,关爱作家,在那个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精神奢侈品,作家被视为上层建筑领域阶级斗争战士的年代,仍然培育了蜚声四川文坛的“三刘一母”文学创作群体,赖松延、商欣、秦传鼎、邹开歧、陈峻也初涉文坛,崭露头角。其间,克非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扎实的生活基础,执着的文学追求,斐然的创作业绩遥遥领先,为本土众多的文学寻梦者树立了可资效法的标杆,激发了有志于文学的文学阅读写作者的创作热情。新时期始元,思想解放运动潮涌浪啸,积压了二十多年的文学潜能如岩浆迸发、油田井喷。数以千计的文学爱好者拿起了笔,原绵阳地区一次文学创作会议,出席者列席者达三百之众,县县办刊物,层层开创作会,剑南文艺编辑部日均收稿量不下一百件,来编辑部送稿谈稿者门庭若市。熙熙攘攘,轰轰烈烈,文学被全社会关注,兴一时之盛。在这波全民追捧文学的浪潮中,文学走出圣殿,走向大众,有着深厚文学传统的绵阳,一批中青年作者站立潮头,把文学确立为人生目标或职业追求,频频在报刊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
这是一场文学准备并不充分、借助行政组织之力掀起的群众写作运动。封闭于川西北一隅的绵阳写作者“伤痕文学”没赶上趟,“反思文学”没搭上车,“寻根文学”没回过神,“改革文学”失了语,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写作傻了眼;一波一波的文学浪潮退去之后,喧闹一时的绵阳文坛便显得有些寂寞冷清了。
突破缘于郁小萍的短篇小说《纤纤素手》和江兰的短篇小说《侏罗纪荒煤》,这两篇绵阳本土作家的标志性文本其示范意义迄今不能低估,大浪淘沙后写作坚持者和新冒出的文学寻梦者不得不深刻反思:我为什么写作?我写什么?我怎样写?……狭窄的文学小道再也没有那么多的拥挤者了。
千古文脉要传承要弘扬要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学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军。绵阳撤地建市,拉开了大建设大发展的序幕,繁荣文艺列入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重视文艺工作、爱惜文艺人才、加大文化投入,为文艺事业的健康发展营建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运行机制。建市翌年,百业待举的绵阳文联应时而生,作协相继成立,《剑南文学》接着复刊,文学创作组织工作由文化部门行政管理走向文艺团体、文学刊物社会化联络、协调、服务的新机制,有了文学组织、文学编辑的专门机构和专业队伍,由此探索出了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多出作品出好作品的文学组织辅导工作新路子。
文学较之其他艺术门类有政府文化、广电部门实施人才建设、作品生产的有序管理,组织工作存在很大的松散性和不确定性。绵阳市文联成立伊始,就十分注意整合市作协、剑南文学杂志社的文学组织、文学编辑的优势资源,把文学作为业务工作的重头,不间断地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学活动,激活作者的创作潜力,提高作者的文学素养,增强文学队伍的凝聚力,将分散在全市各地方各行业的“散兵游勇”们团结起来,实现文学创作队伍的整体推进,繁荣创作的目的。
繁荣社会主义文学,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石”方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发挥文学的精神感召力和民族凝聚力,唱响时代主旋律。市文联、市作协、《剑南文学》通过举办一系列大规模、高档次,具有全国性意义的大型文艺理论研讨会,举办骨干作者读书班、理论培训班,召开中心学习组学习会,传达中央、省、市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召开区市县、工矿、乡镇、学校创作会议,举行文学讲座,发送文艺报刊、书籍,举办文学征文评奖,组织会员参加公益性文学活动等多种活动,帮助会员作家和广大文学工作者提高反映生活本质、讴歌时代精神的自觉性,端正文学的发展方向。
一度时期,绵阳作者视野狭窄,眼界不宽,历史题材创作、怀旧式写作、私人性写作颇为盛行。少有大气之作、艺术底蕴深厚之作、社会影响广泛之作,被讥为绵阳作品“上出不了剑门关,下走不出白马关”。究其根源,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疏离生活,即使生活在基层的作者也不善于发现和认识自己经历的生活的本质。为改变这一现状,组织作家投身于绵阳改革开放、建设发展的生活激流中,去感应时代的脉搏,体验人民群在历史性创造活动中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风貌。市文联、市作协、剑南文学杂志组织了上百次会员深入到生产第一线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集中组织作家、诗人先后深入绵阳市重点建设工程“武引”一期、武都水库、绵江快速景观大道,以及市属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天然林保护工程、抗洪救灾前线、民族地区、红军长征路、重点旅游风景区采访,创作出了一大批反映绵阳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的文学作品,出版了数部报告文学集,促进了科技城建设。
举办创作会、笔会、改稿会、作品研讨会、文艺理论研讨会、文学讲座、文学作品征文评奖、对外文学交流活动,是文学组织工作的日常课题。20年来,绵阳市文联、作协、剑南文学杂志社、沙汀文学艺术院举办的大、中、小型文学活动,以每年20次计,当在400次以上。文学活动涵盖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杂文、儿童文学、影视文学、文学评论诸文体,活动遍及全市城乡各系统各行业,有的活动还办到了北京、成都和外市。在全国全省产生影响的文学活动有新时期文艺理论研讨会,改革文学座谈会,沙汀、克非、吴因易、郁小萍、母碧芳、周玉清、王慧清、冯小涓、陈霁作品研讨会,百名作家跨世纪湖山笔会,中央电视台签约作家绵阳笔会,首届中华校园诗歌节等大型文学活动。先后有500多人次全国知名作家、诗人、评论家、学者、编辑家和数十家报刊社、文艺出版社负责人莅临绵阳,参加文学活动,进行文学交流。扩大了绵阳作者的思想、艺术视野,促进了文学人才的成长,推出了绵阳作家、作品。相继编选、出版了《绵阳市文学作品选》、《天地回声——绵阳市建国五十周年文学作品选》,展示绵阳作家的阵容和创作业绩,编辑出版了《剑南文丛》、《剑南文汇》、《剑南书系》三套计36册文学作品集,解决了部份作者出书难的问题。
文学活动的频繁举办,激活了文学写作者的热情,散布在全市各地区各行业各年龄层次的会员作家,在经济大潮波涌浪翻之中,坚持文学的操守,抵挡各种诱惑,在学习和创作实践中,探索和把握文学的本质特征,在时代激流中,发现和认识生活的本质,讴歌绵阳人民建设科技城、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风采,反映人民的心声,记录时代风云。让陷于困境中的文学、日益边沿化的文学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让李白、沙汀的故乡后继者众,新军奔涌。
十年树木。绵阳文学历经20年休养生息,励精图治,整体推进,在川内已成一方重镇。现拥有一支门类齐全、思想活跃、功底扎实的文学创作、研究、翻译、编辑、教学、组织工作队伍,20年来,全市中国作协会员从无到有,发展到11人,省作协会员由16人发展到139人,市作协会员465人,县区作协、文协会员近300人,创作骨干包括了老、中、青、少四个年龄层次。游仙、江油、安县成立了县级作协,一些厂矿、事业单位建有文学社团,上百所大中小学的文学社团活动频繁,硕果累累。据不完全统计,20年全市出版文学专著207部,发表文学作品3万多件。4件作品获国家级奖励,11件作品获四川文学奖,4件作品获四川文艺评论奖,600多件作品获全国性、全省性及省级系统、行业奖,71件作品获绵阳市优秀作品奖。11人次获四川省文学组织工作奖,市、县两级获四川省文学组织工作、文学先进奖15项(次),市作协连续四年被市文联评为年度工作一等奖。《剑南文学》由双月刊改为半月刊,在探索文学期刊市场化营运中保留了绵阳作家作品版本,江油市作协的《太白文学》,安县作协的《安州作家》,游仙作协《芙蓉溪》,三台县文联的《琴泉》,市作协的《绵阳作家》,以及众多文学社团的社刊,为作品发表、文学批评,信息交流提供了平台。为数众多的会员作家和文学爱好者通过互联网这个新型媒体,发表作品,评点文学。
幸有东风催花繁。绵阳文学乘改革开放之势,稳步健康发展,新人辈出,新作迭涌,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年辛苦耕耘,为绵阳文学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和作品数量储备,一大批思想敏捷、才气横溢的文学新锐步入文坛蓄势待发,正是绵阳文学质的飞跃的希望之所在。
文坛困厄,绵州大地却生机勃勃,风景独好。因为绵阳是一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活热土,是一片孕育创造与激情的文学沃土。
李白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于西域的碎叶,五岁时随家人定居于昌隆(今四川江油县)的青莲乡。
李白少时,好任侠,且喜纵横。昌隆所在的绵州地区,自汉末以来,便是道教活跃的地方。
因此,李白从少年时起,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
后来,他与一位号为东岩子的隐者隐居于眠山,潜心学习,多年不进城市。他们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饲养了许多奇禽异鸟。这些美丽而驯良的鸟儿,由于饲养惯了,定时飞来求食,好像能听懂人的语言似的,一声呼唤,便从四处飞落阶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食谷粒,一点都不害怕。这件事被远近传作奇闻,最后竟使绵州刺史亲自到山中观看鸟儿们的就食情况。这位刺史见他们能指挥鸟类的行动,认定他们有道术,便想推荐二人去参加道科的考试。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绝了。
当时有名的纵横家赵蕤也是李白的好友,此人于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就著成了《长短经》十卷。那时李白才十六岁。赵蕤这部博考六经异同、分析天下形势、讲求兴亡冶乱之道的纵横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极大的兴趣。他以后一心要建功立业,喜谈王霸之道,也正是受到这部书的影响。
他一生不以功名显,却高自期许,以布衣之身而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以大胆反抗的姿态,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李白反权贵的思想意识,是随着他的生活实践的丰富而日益自觉和成熟起来的。在早期,主要表现为“不屈己、不干人”、“平交王侯”的平等要求,正如他在诗中所说:“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流夜郎赠辛判官》)“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玉壶吟》)他有时也发出轻蔑权贵的豪语,如“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等,但主要还是表现内心的高傲。而随着对高层权力集团实际情况的了解,他进一步揭示了布衣和权贵的对立:“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第十五)“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古风》第三十九。并对因谄事帝王而窃据权位者的丑态极尽嘲讽之能事,如: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而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发出了最响亮的呼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个艺术概括在李白诗歌中的意义,正如同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在杜诗中一样重要。在天宝末日益恶化的政治形势下,李白又把反权贵和广泛的社会批判联系起来。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既为屈死的贤士仗义抗争,也表达了
Ⅶ 给诺奖评委送礼的山东文化干部是谁
网络搜的现代作家
、季羡林,1911年生于山东清平(今临清)县。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4年毕业,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建国后,历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负责人,第二届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东文语言文学系教授、主任,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大网络全书》总编委会委员、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亚非学会会长,语言学会会长。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93年3月当选为澳门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是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季羡林对印度中进语言形态学、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语的语义、梵文文学等研究均作出重要贡献。在印度中世语言形态学方面,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小乘佛教大众部说出世部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特征,著《〈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年)一文。在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方面,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它所使用的语言是中世印度东部方言古代半摩揭陀语。主要译著有《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印度简史》、《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印度古代语言论集》、《关于大乘上座部的问题》、《罗摩衍那初探》、《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集》等,翻译《沙恭达罗》、《优哩婆湿》、《罗摩衍那》、《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五卷书》等,散文集有《赋得永久的悔》。主编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2、莫言,男,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生于山东高密东北乡,童年时在家乡小学读书,后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1976年参军,任战士、政治教员、宣传干事。曾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和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学习。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莫言文集》五卷,长篇小说《红高梁家族》、《天堂蒜薹之歌》、《丰乳肥臀》、《酒国》、《红树林》、《檀香刑》、《生死疲劳》,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红高梁》、《牛》,短篇《拇指铐》等。1997年转业到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日报》报社工作,并为报社的影视部撰写连续剧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主席团委员。
3、 尤凤伟,山东牟平人, 1943年生。现任青岛市作协主席。著有小说《色》、《中国一九五七》、《泥鳅》、《石门绝唱》、《生命通道》等,出版有《尤凤伟文集》、《金龟》、《蛇会不会毒死自己》等多部小说选集,多种作品被译介到国外。其中《中国1957》出版于 2001年,曾被中国小说学会评为年度最佳长篇,在知识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评论家张远山在《齐人物论》中认为,《中国1957》是“建国50年来最好的长篇小说”.
4张炜,男,1955年11月生,山东龙口人,原籍栖霞。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作协第三届、第四届副主席,第五届主席。系万松蒲书院院长,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兼职教授、驻校作家和研究员。1980年开始创作,迄今发表850万字的作品,在海内外出版了123部单行本,获奖40余次,作品被译成英、德、日、法等多种文字,为新时期以来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作家之一。先后出版了《张炜文库》(1—10卷),长篇小说《外省书》、《能不忆蜀葵》、《西郊》、《丑行与浪漫》,文论散文集《我跋涉的莽野》、《世界与你的角落》等作品单行本30余部;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版单行本20余部。1999年《古船》被评为“世界华语小说百年百强”(亚洲周刊)和“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图书大厦),并被法国教育部和法国科学中心确定为法国高等考试材料;作者与《九月寓言》分别被评为“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力十作家十作品”(位列五)。《古船》与《九月寓言》双双入选北京大学的《百年中国文学经典》(建国后长篇小说入选总数为五部);2000年被《中国文化报》评为“中国最受读者欢迎作家”(位列五)。《九月寓言》修订版及新作《外省节》和《能不忆蜀葵》、《鱼的故事》等作品分别获“八五期间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齐鲁文学奖”、“当代奖”、“中国环境文学奖”、台湾“好书奖”等十余次。近作《外省书》和《能不忆蜀葵》、《丑行和浪漫》在文坛反响强烈。文论《精神的背景》推动了全国精神文明大讨论,在国内外引起重大反响。
5曲波(1923-2002),山东蓬莱人。15岁高小毕业后参加八路军。1943年进入胶东抗大学习,毕业后在胶东军区任报社记者。1945年,担任牡丹江军区二团副政委,1946年冬,亲自带领一支小分队,深入林海雪原,与国民党在牡丹江一带的残匪周旋。经过近半年的艰苦斗争,终于歼灭了这些顽匪。这是作家后来创作《林海雪原》的重要生活基础。1950年曲波因重伤转业到地方工作,1952年他以顽强的毅力写作长篇小说《林海雪原》,1956年8月完成了40万字的书稿。继《林海雪原》之后,曲波又创作了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山呼海啸》和《桥隆飙》。
6、王统照(1897—1957),字剑三。1897年2月9日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市相州镇。1918年考入北京中国大学英国文学系。l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发表小说《雪后》、《沉思》。l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叶圣陶等12人在北京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2年开始同鲁迅交往。1927年迁居青岛,不久东游日本。1931年去东北进行社会调查,写成近6万字的报告文学《北国之春》,揭露日军的侵略罪行。1933年出版著名小说《山雨》,在文坛上引起较大反响。不久遭国民党当局查禁。1934年自费赴欧洲考察古代文学和艺术。1935年回到上海,任《文学》月刊主编,并参加了上海文化界救国会。1938年在上海美专讲学,后任暨南大学教授。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山东大学文学系教授,闻一多被刺后愤而辞职。1949年7月,赴北平参加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l951年当选为山东省第一届文联主席。1952年任山东省人民政府文化事业管理局首任局长。1956年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曾当选为民盟济南市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民盟第二届中央委员,山东省人民政府委员,全国文联委员。著有《王统照短篇小说选》、《王统照诗选》、《王统照选集》、《王统照文集》等。
7、王润滋(1946—2002),男,1946年生于山东文登市。中共党员,文学创作一级,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曾任烟台市文联主席兼威海市文联主席,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副厅级调研员,山东省拔尖人才。1966年开始文学创作。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党小组长》,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接连发表中、短篇小说《卖蟹》、《鲁班的子孙》、《内当家》等十几篇。此外他与人合作了十场戏曲《海盗的女儿》并改编成同名戏剧电影,《卖蟹》与《内当家》也改编成了电视剧和电影,《卖蟹》与《内当家》分别获得全国短篇小说奖.
8、冯德英,男,1935年12月出生于乳山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9年初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4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苦菜花》,经两年多刻苦写作,出版后被译成日、俄、英等文本。曾任空军政治部文化部创作员,后任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泉城》主编等职。还出版了长篇小说《迎春花》、《山菊花》(获解放军文艺出版社首届优秀长篇小说奖),长篇三部曲《大地与鲜花》第一部《染血的土地》等,另有一些短篇小说、散文和电影剧本。冯德英的“三花”长篇系列集中反映了胶东半岛人民艰苦卓绝、英勇顽强的革命斗争,情节起伏跌宕,语言清新流畅,性格描写细腻生动,具有抒情乡土的特征。
9、刘玉民,1951年生于山东荣成市。1970年参军,1971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起从事专业文学创作。现为国家一级作家。已出版长篇小说3部,报告文学2部,影视剧本4部,散文等中短作品250余万字。其中《骚动之秋》1998年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1999年被山东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山东省第六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现为济南市文联副主席。
10、桂苓,1972年生于山东菏泽,先后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当代文学创作与批评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中国作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作家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青岛出版社等先后出版其小说、散文集《吹灭读书灯》、《站在黄沙梁边上》、《布衣暖暖*菜根香香》、《绕不过去的村庄》、《简单日子》、〈绿色女孩〉、《花不多有两朵》等十几部。主编《二十世纪的记忆》十二卷本、《大师书斋》三十五卷本、《中国先锋散文档案》六十卷本、《城市文化档案》十卷本、《思想者说》两卷本、《思想者说。感动》《思想者说。往事》<思想者说。命运》三卷本、《百年学者散文》两卷本、《感动过一代人的文字》两卷本、《这么早就回忆了---------六十年代精神》、《女性的张爱玲》《大学的精神》等约两千多万字。作品入选一百余种选集,获冰心文学奖、山东文学奖等,部分作品被翻译成英、日、德语。
11、 、李存葆 1946年生,山东五莲县人。1964年入党。1986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少将军衔。新时期以来,发表了二百余万字的文学作品,多次获全国、全军文学奖。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山中,那十九座坟茔》分获全国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长篇报告文学《大王魂》、《沂蒙九章》(与王光明合著)分别获“中国潮”和全国报告文学奖。参加了电影《高山下的花环》的改编,在全国第五届电影“金鸡奖”中获最佳编剧奖。1993年创作的电影剧本《百年老屋》获全国优秀电影剧本奖。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会副会长。
12、张海迪,女,山东济南人,1955年9月生,自幼患病,靠自学读书。1993年获吉林大学哲学系硕士学位。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现为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文学创作一级,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张海迪是中国文坛上独特的女作家,长期以来,她以顽强毅力克服病痛和困难,精益求精地进行文学创作,现已出版长篇小说、散文集、文学和哲学翻译著作近200万字,作品有: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绝顶》,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之追问》,翻译作品《海边诊所》、《丽贝卡在新学校》、《小米勒旅行记》、《莫多克》、《达尔文的蚯蚓》等。
13、张宏森,男,1964年8月出生于山东淄博,曾任淄博市文联主席、山东省影视中心主任,现任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国家电影局副局长。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劳动模范,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创作出版长篇小说《阳光与蛇》、《狂岛》、《车间主任》、《大法官》等5部著作;创作电视剧文学剧本《西部警察》等百余部集。其长篇小说《车间主任》曾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其电视剧作品曾8次获得全国“飞天奖”、“金鹰奖”,还获得第十五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编剧奖、第十七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最佳编剧奖等数十项奖励。
14、刘玉堂,1948年生于山东沂源,1966年高中毕业,1968年参军,历任文书、报道员、新闻干事等职。1982年转业至家乡沂蒙山,任县广播局编辑部主任。1988年调《山东文学》社,历任编辑部主任、副主编;1991年底调山东作协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至今,是中国作协会员、山东作协理事、文学创作一级。刘玉堂自1971年开始文学创作,至今已发表作品300多万字。出版有小说集《钓鱼台纪事》、《温柔之乡》、《人走形势》、《你无法真实》、《福地》、《自家人》、《刘玉堂幽默小说精选》及随笔集《玉堂闲话》等十几种。曾获山东泰山文学奖、上海优秀长中篇小说奖、山东新时期农村题材中篇小说一等奖,山东优秀图书奖及《中国作家》、《上海文学》等三十多次省以上刊物优秀作品奖。、
15、杨振声(1890—1956),字今甫,也作金甫,山东蓬莱人,现代文学家和教育家。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五四期间是“新潮”社的骨干之一,曾因火烧赵家楼、怒打章宗祥而被捕入狱。出狱后,与冯友兰、何思源等人一同负笈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心理学,后得文学博士学位,又攻读教育心理学。(
16、李广田(1906~1968),散文家。号洗岑,笔名黎地、曦晨等。山东邹平人。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外语系,次年开始发表诗文。1935年大学毕业,回济南教中学。曾与北大学友卞之琳、何其芳合出诗集《汉园集》。这时期的散文辑为《画廊集》、《银狐集》和《雀蓑记》,大多抒写内心感怀和乡土人生,追求恬淡静美的文风和浓厚的泥土气息。抗日战争爆发后,流亡于西南内地,先后在一些中学和西南联大任教,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随着生活的变迁和思想进步,所作散文集《圈外》、《回声》和《日边随笔》,视野较前期开阔,静美的氛围渐为感奋的心曲和警策的理趣所代替,文笔更为练达简洁。同时著有长篇小说《引力》、短篇小说集《金坛子》和评论集《文学枝叶》等。50年代以后,主要从事教育工作,任清华大学副教务长、云南大学校长。著有诗集《普城集》和散文《花潮》、《山色》等。还致力于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整理彝族支系撒尼人的长篇叙事诗《阿诗玛》和傣族长篇叙事诗《线秀》等。一生著述大多收入《李广田文集》。
17、衣向东,1964年出生于山东栖霞,1991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协签约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一路兵歌》、《在阳光下晾晒》,小说集《我是一个兵》、《老营盘》、《吹满风的山谷》等。其中中篇小说《吹满风的山谷》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第二届北京市政府奖,中篇小说《初三初四看月亮》获第二届老舍文学奖,中篇小说《过渡的阳光》获第十届《小说月报》百花奖,短篇小说《列兵的回忆》获第九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中篇小说《老营盘》获第四届全军文艺新作品一等奖。
18、严阵,男,1931年生于山东莱阳。青年时代有山东才子的美称。他不仅是当年老诗人臧克家向毛泽东主席推荐的几个最有希望的青年诗人之一,而且,通过《江南曲》、《琴泉》、《竹矛》以及《长江在我窗前流过》等诗集的出版,充分展露了自己的才华,成为新中国开国以来,最为引人注目的5大青年诗人之一。严阵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会员、安徽省作协主席、文学创作一级职称。迄今为止,严阵已出版过30余种个人文学专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分上、下两册出版的叙事长诗《山盟》以及散文《牡丹园记》,长篇小说《荒漠奇踪》、《乱世美人》,中篇小说选集《一见钟情》、报告文学选集《今天谁最美丽》和《严阵抒情诗选》,都在国内外产生广泛的影响。最近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万行抒情长诗《含苞的太阳》,以它独特的总体建构和崭新的意象独具的魅力,震撼了诗坛。
19、赵德发,1955年生,山东莒南县人。曾当过教师、机关干部,1988-1990年在山东大学作家班学习,现任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兼日照市文联主席、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自1980年开始创作,至今已发表、出版各类文学作品400万字。主要作品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农民三部曲”《缱绻与决绝》、《天理暨人欲》(原名《君子梦》)、《青烟或白雾》,三卷本《赵德发自选集》,《中国当代作家选集·赵德发卷》等,曾获第三届人民文学奖、第四、第八届《小说月报》百花奖、首届齐鲁文学奖、《中国作家》奖等。
20、苗得雨,著名诗人、一级作家,1932年出生于山东沂南县苗家庄。1944年起任儿童团长并开始文学写作,曾被《大众日报》、《解放日报》誉为解放区的“孩子诗人”。1949年7月起任《鲁中大众》、《农村大众》报通联、编辑、记者。苗得雨曾先后担任过省作协负责人、省文联副主席。从事文学创作60年来,苗得雨共发表诗歌约4000首,文学作品300余万字,各种结集36种,代表作有《旱苗得雨》、《沂蒙春》、《苗得雨诗选》等。诗《旱苗得雨》曾被收入《抗战名作百篇》,诗《燕》、《豆油灯的思念》、《波登村窘情》被收入《当代文学教材读本》。
21、苗长水,男,1953年3月出生于山东沂南,大专学历,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济南军区创作室主任,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主要作品有《净土》、《冬天与夏天的区别》、《染坊之子》、《犁越芳冢》、《御花园》、《我心中的红蜘蛛》等。此外,写作长篇小说《我们稍息立正》,散文评论集《心灵的种子》、《等待》,2002年《中国作家》与作家出版社同时发表、出版他与陈杰合作采写的长篇报告文学《往来香港的军车》,全国十余家报刊转载。曾获1987—1988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92年度中国作协“庄重文文学奖”,第三届“冯牧文学奖”,《十月》文学奖,《青年》青年奖,山东省首届“齐鲁文学奖”等,多次获《解放军文艺》、《山东文学》、《时代文学》等优秀作品奖。
22、周蓬桦,青年作家。1964年3月出生于山东聊城。已出版散文诗集《红罂粟》、《月光下的马》,散文集《干草垛》、《告别坏心情》、《风吹树响》,中篇小说《雪下草红》、《灯黄》,长篇小说《野草莓》、《木纽扣》、中短篇小说集《遥远》等。在各地报刊发表各类文字300余万字。被《小说选刊》、《散文选刊》、《山东青年作家论》等评介和转载。作品被收入《2004年中国散文年选》(人民文学版)、《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100篇》(中国文联版)、2003、2004年《散文精选》(百花版)等海内外40余种选本。近年获得山东省“首届十佳青年诗人”称号,以及榕树下第三届网络文学奖、第三届美国新语丝文学奖,第七届山东省精品工程奖。
23、钟海诚,男,笔名海诚,1956年10月出生于山东滕州。大专学历。文学创作一级。1981年开始发表小说。曾任电厂工人、文化馆员。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8年调入省作协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海诚的主要成就在于长篇小说。陆续在山东文艺出版社、作家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及港台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小楼昨夜》、《心动》、《学车记》等7部,内容广泛,涉及到古代、近代、现当代生活。代表作长篇小说《新西游记》荣获第三届(1995—2000)“人民文学奖”。
24、贺敬之,男,著名诗人、剧作家。1924年11月5日生于峄县(今枣庄)一个贫民家庭。1938年流亡到湖南、四川。193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40年到达延安,入鲁迅艺术文学学院学习、工作。这时期的主要作品收入后来出版的《并没有冬天》、《乡村的夜》等诗集中。1943年后写了《南泥湾》、《翻身道情》、《七支花》等歌词和《栽树》、《周子山》(与人合作)等秧歌剧。1945年与丁毅等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华北解放区工作。先后出版了《笑》、《朝阳花开》等诗集及秧歌剧《秦洛正》等。贺敬之1978年起任文化部副部长。1979年当选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1980年起任中宣部副部长。是中共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会。1987年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1989年任文化部党组书记、代部长,1992年任全国政协常委,是鲁迅文学研究院院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长。
25、峻青,男,原名孙儒杰,字俊卿。1923年3月出生于山东省海阳县西楼子村。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文学报》主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荣誉委员。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海啸》;短篇小说集《黎明的河边》、《胶东记事》、《最后的报告》等;散文集《秋色赋》、《雄关赋》、《沧海赋》、《三峡赋》、《梅魂》等;此外还有理论著作《峻青谈创作》、若干旧体诗词,结集为《峻青文集》,凡6卷,400万字。
26、黎汝清,男,1928年1月出生于山东省博兴县黎家寨村。1966年,出版《海岛女民兵》,文笔清闲流畅、亲切自然,深受文艺界的重视和广大读者的欢迎。北京电影制片厂将小说改编为电影《海霞》,1977年10月在第十九届巴赛罗那国际电影周和第三十届洛迦诺言电影节上放映,受到好评,产生了国际影响。此后陆
27、臧克家(1905—2004),男,笔名少全、何嘉,1905年10月8日出生于山东诸城。中国现当代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家。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之后曾任中学语文教师,第五战区战时文化工作团团长,三一出版社副社长,
28、梁晓声,男,山东荣城人,1949年出生于哈尔滨。当过知青,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
29、张笑天,笔名纪延华、纪华、严东华。祖籍山东昌邑,1939年11月13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延寿县黑龙宫镇。13岁时,在《中国少年报》发表第一篇小说《新衣》。
30、毕淑敏,女,汉族,祖籍山东文登,1952年出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17岁赴西藏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
31、孙甘露,男,1959年7月10日出生于上海,祖籍山东荣城,父亲是军人,母亲是教师。1976年高中毕业等等。作品有英、法、日等多种译文,被收入海内外多种文学选集。
32、孔庆东,北大教授。祖籍山东,系孔子第73代直系传人。1983年自哈尔滨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
33、阿成,男,原名王阿成,1949年生于黑龙江,祖籍山东博平。曾当过司机、工厂干部、编辑。著有长篇小说《马尸的冬雨》、《扭捏》、《咀嚼罪恶》等,中短篇小说集《年关六赋》、《胡天胡地胡骚》等,随笔集《哈尔滨人》、《春风自在扬花》、《胡地风流》等,英文版小说
34、邓友梅,男,笔名右枚、方文等。原籍山东平原县,1931年生于天津。1942年参加八 35、张辛欣,祖籍山东,1953年生于南京,不久随家迁居北京。1969年初中毕业到黑龙江路也,女,1969年12月生于济南。现为济南大学文学院教师。著有诗集《风生来就没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