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经济 » 奥地利古典经济学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奥地利古典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1-03-14 16:34:27

A. 亚当斯密叫古典经济学,凯恩斯的叫什么

Kaynesian 凯恩斯主义

一般来说,宏观经济学的主流学派有

1.Neoclassical & Austrian Schools 第一代古典经济学和奥地利经济学派
相信资源分配服从于“看不见的手”,宏观经济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
反对政府干预经济,认为这样会导致人为化的经济周期,因此需要限制政府的职能。
提出 Creative destruction theory,说明受到新技术影响的行业会因此而发生危机。例如诺基亚手机。

2.Kaynesian and Monetarist Schools 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学派
提出‘长期来看,我们都死了’的观点。因此主张国家干预作为应对经济危机的一种应急措施。但不鼓励政府的持续介入,也不赞成微调。仅同意在有严重经济危机时,政府担起作用。偏重财政政策。经济危机时,可以通过增加财政赤字来干预经济(fiscal policy 财政政策)
提出 Minsky 理论,即投资者具有过度自信,只有短暂记忆的行为经济学理论

3.The New Classical Schools 第二代古典经济学
Real business cycle (RBC) theory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市场机制本身是完善的,在长期或短期中都可以自发地使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经济周期源于经营体系之外的一些真实因素,如技术进步的冲击,而不是市场机制的不完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否定了把经济分为长期与短期的说法,经营周期本身就是经济趋势或者潜在的或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并不存在与长期趋势不同的短期经济背离。”

提出“新凯恩斯主义”:赞同市场正常情况下不可能出清。把国家干预作为调节经济的基本手段,他们主张在萧条时采用扩张性政策刺激经济,在繁荣时采用紧缩性政策抑制经济,以求让经济平稳发展。主张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并重,以对经济的刺激更为有力。

B. 什么是奥地利经济学派

奥地利经济学派是近代边际效用学派中最主要的一个学派。它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流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其创始人门格尔和继承者维塞尔、庞巴维克都是奥地利人,都是维也纳大学教授,都用边际效用的个人消费心理来建立其理论体系,所以也被称为维也纳学派或心理学派。奥地利经济学派(英语:Austrian School)是一种坚持方法论的个人主义的经济学派,源自19世纪末的奥地利,延续至20世纪的美国等地,代表人物包括了卡尔·门格尔、弗里德里希·冯·维塞尔、欧根·冯·庞巴维克、路德维希·冯·米塞斯、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穆瑞·牛顿·罗斯巴德和汉斯-赫尔曼·霍普等人。

一般认为,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形成始于1871年卡尔·门格尔(Carl Menger)《经济学原理》的发表。当时还是个公务员的门格尔也因此书而成为维也纳大学的一名青年教师。经担任数年鲁道夫(Rudolph)王储的私人教师和旅伴后,他被任命为维也纳大学的教授。两位更年轻的经济学家,欧根·冯·庞巴维克(Eugen von Bǒhm-Bawerk)和弗里德里克·冯·维塞尔(Friedrich von Wieser)虽非门格尔的学生,却成为门格尔这本成名之作新观点的热情支持者。在19世纪80年代,由于这两位追随者和门格尔一些学生不遗余力写作,特别是由于门格尔本人发表了一本有关方法论的著作,门格尔及其追随者的观点引起了国际经济学界的重视。至此,奥地利学派已成为一个公认的实体。庞巴维克和维塞尔的一些著作被译成了英语;1890年《美国政治及社会科学学会年刊》的编辑们一再要求庞巴维克撰文阐述这一新学派的思想。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的贡献包括:

  • 有关产品分配的理论,价格是由消费者对于产品的排序所决定的,而消费者排序最高的产品便会被加以生产。

  • 强调研究选择的重要性,研究时间是不可靠的。

  • 在根本上反对以数学方式来研究经济学,应该探索的是经济的本质而非特定数量的经济数字。这被视为是‘革命’性的理论,这种方式颠覆了以均衡和完全竞争为研究方式的主流新古典主义经济学。

  • 庞巴维克根据马克思的转形问题(Transformation problem)理论反过来质疑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站不住脚。奥地利学派也认为资本家并不会剥削劳工,相反的,他们认为资本家给予劳工的薪资是高于劳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劳动价值的。

  • 庞巴维克的资本理论,主张资本密集度是和生产过程中的迂回效果(Roundaboutness)相等的。

  • 庞巴维克证明了边际效用的法则,如同门格尔所公式化的一般,这必然等同了古典经济学的成本法则。这个法则后来由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的一名学生乔治·瑞斯曼发展健全。

  • 强调价值上的机会成本和保留需求,拒绝将供给视为是影响价值的独立因素之一。

  • 米塞斯和哈耶克对于商业周期的理论,认为经济上的萧条是由跨期决策(intertemporal)的生产结构—亦即政府的货币政策所设定的利率所造成的,因为这种结构违反了个人选择的时间偏好。

  • 哈耶克的跨期决策平衡(Intertemporal equilibrium)概念(约翰·希克斯将这个理论用在他所著的Value and Capital一书中,这本书大幅影响了二战后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发展)

  • 米塞斯和哈耶克将价格视为是达成市场上的分散性知识(Dispersed knowledge)的媒介。

  • 针对利率的时间偏好理论(time preference theory),以跨期选择(Intertemporal choice)理论来解释借方和贷方的时间选择—而不是付给生产要素的价格。

  • 强调在进行经济决策上的不确定性,而非依赖于某个宣称掌握了所有可能情况的“经济人”或理性的决策者。事实上,完美的知识是不可能存在的,这意味着所有的经济行动都存在着风险。

  • 奥地利学派与马克思学派之间的经济计算理论之争,奥地利学派认为马克思学派是错误的,因为如果没有货币的存在便不可能正确的计算生产中的机会成本,同样的社会主义也不可能达成资本主义里的计算准确性。

C. 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现状

对于经济学界的许多人来说,“奥地利学派经济学”自1970年前后起,指的是对卡尔·门格尔以及早期奥地利学派思想,尤其是经米塞斯和哈耶克发展的那些思想再度出现的兴趣。这种兴趣主要出现在美国,一些美国经济学家发表了数量可观的论著,主要包括默里·N·罗斯巴德(1962年)、伊斯雷尔·何兹纳(Israel
Kirzner,1973年)、杰拉尔德·P·奥德里斯科尔(Gerald
P.O'Driscoll,1977年、1985年)、马里奥·J·里佐(Mario
J.Rizzo,1985年)以及罗杰·W·加里森(Roger
W.Garrison,1978年、1982年、1985年)的著作。这一派的目标是突出奥地利学派关于市场是一种过程的解释与主导现代经济学的均衡理论的不同之处。其结果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一词常常被理解为只有部分是准确的(见怀特(White),1979年,第9页),拒不采用现代数学和经济计量技术。而规范经济学则主要因均衡为方向而广泛采用这些技术。现代奥地利学派中的这批经济学家(有时被称为新奥地利学派),确自认为早期传统的继承者。他们和主流新古典经济学一样赞赏市场有秩序的结果,但在理解这种结果实际是怎样取得时,又与新古典主义有分歧。正是由于这批学者的努力,早期奥地利学派的许多著作的原文和译文得到再版,在经济学界内外吸引了大批读者。 另外,还有一种与上述看法稍有关系的含义也被人与“奥地利学派经济学”联系起来了。这一观点强调经济决策的环境是极不确定的,因而它在一定程度上实际拒绝了许多已被接受的微观经济学理论。路德维格·拉赫曼,(1976年)指出,G·L·沙克尔(G.L.S.Shackle)的论著在这方面是奥地利学派(尤其是米塞斯的)主观主义最为忠实的发展。拉赫曼本人的论著(1973年、1977年、1986年)也顺着这条思想强调了个人选择和市场结果的不确定性。
这种思路意味着,对系统理论研究结论所可能具有的重要普遍意义持严重的怀疑。因而,“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这一涵义便在一定程度上把它和赞同历史学派和制度学派研究方法的立场联系了起来。鉴于早期奥地利学派以反对这两种研究方法而闻名,可以想象,这种联系被许多观察家(尤其是主张继承奥地利经济学派主要传统的学者)认为是一种讽刺,甚或是荒谬的。

D. 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对主流经济学的主要贡献

一些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的贡献包括: 有关产品分配的理论,主张价格是由消费者对于产品的“排序”所决定的,而消费者排序最高的产品便会被加以生产。 强调研究“选择”的重要性,认为研究“时间”是不可靠的。 在根本上反对以数学方式来研究经济学,认为应该探索的是经济的本质而非特定数量的经济数字。这被视为是‘革命’性的理论,这种方式颠覆了以均衡和完全竞争为研究方式的主流新古典主义经济学。 庞巴维克根据马克思的转形问题(Transformation problem)理论反过来质疑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站不住脚。奥地利学派也认为资本家并不会剥削劳工,相反的,他们认为资本家给予劳工的薪资是高于劳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劳动价值的。 庞巴维克的资本理论,主张资本密集度是和生产过程中的迂回效果(Roundaboutness)相等的。 庞巴维克证明了边际效用的法则,如同门格尔所公式化的一般,这必然等同了古典经济学的成本法则。这个法则后来由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的一名学生乔治·瑞斯曼发展健全。 强调价值上的机会成本和保留需求,拒绝将供给视为是影响价值的独立因素之一。 米塞斯和哈耶克对于商业周期的理论,认为经济上的萧条是由跨期决策(intertemporal)的生产结构—亦即政府的货币政策所设定的利率所造成的,因为这种结构违反了个人选择的时间偏好。 哈耶克的跨期决策平衡(Intertemporal equilibrium)概念(约翰·希克斯将这个理论用在他所著的Value and Capital一书中,这本书大幅影响了二战后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发展) 米塞斯和哈耶克将价格视为是达成市场上的分散性知识(Dispersed knowledge)的媒介。 针对利率的时间偏好理论(time preference theory),以跨期选择(Intertemporal choice)理论来解释借方和贷方的时间选择—而不是付给生产要素的价格。 强调在进行经济决策上的不确定性,而非依赖于某个宣称掌握了所有可能情况的“经济人”或理性的决策者。事实上,完美的知识是不可能存在的,这意味着所有的经济行动都存在着风险。 奥地利学派与马克思学派之间的经济计算理论之争,奥地利学派认为马克思学派是错误的,因为如果没有货币的存在便不可能正确的计算生产中的机会成本,同样的社会主义也不可能达成资本主义里的计算准确性。

E. 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等经济学前面加的“古典”二字表示什么

古典经济学简介

又称古典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是指大约从1750--1875年这一段政治经济学创立时期内的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外的所有的政治经济学。其起源以大卫·休谟(David Hume)的有关著作出版(1752年)为标志,以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出版(1776年)为奠基。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系统性发展源自亚当·斯密,中经大卫·李嘉图、西斯蒙第、穆勒、萨伊等,逐渐形成了一个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这就是古典经济学(Classical Economics)。在20世纪以后,现代西方经济学历经了“张伯伦革命”、“凯恩斯革命”和“预期革命”等所谓三次大的革命,形成了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这个框架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以区别于先前的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过去100年间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特征,它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证伪主义的普遍化、假定条件的多样化、分析工具的数理化、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案例使用的经典化、学科交叉的边缘化。

F. 奥地利经济学派为什么被边缘化

当时还是个公务员的门格尔也因此书而成为维也纳大学的一名青年教师,代表人物包括了卡尔·门格尔,研究时间是不可靠的。至此,奥地利学派已成为一个公认的实体。庞巴维克和维塞尔的一些著作被译成了英语;1890年《美国政治及社会科学学会年刊》的编辑们一再要求庞巴维克撰文阐述这一新学派的思想,欧根·冯·庞巴维克(Eugen von Bǒhm-Bawerk)和弗里德里克·冯·维塞尔(Friedrich von Wieser)虽非门格尔的学生,却成为门格尔这本成名之作新观点的热情支持者。在19世纪80年代,由于这两位追随者和门格尔一些学生不遗余力写作,完美的知识是不可能存在的,这意味着所有的经济行动都存在着风险。
  • 奥地利学派与马克思学派之间的经济计算理论之争:Austrian School)是一种坚持方法论的个人主义的经济学派,源自19世纪末的奥地利,延续至20世纪的美国等地,他们认为资本家给予劳工的薪资是高于劳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劳动价值的,奥地利学派认为马克思学派是错误的,因为如果没有货币的存在便不可能正确的计算生产中的机会成本,以跨期选择(Intertemporal choice)理论来解释借方和贷方的时间选择—而不是付给生产要素的价格,而消费者排序最高的产品便会被加以生产。

  • 强调研究选择的重要性,主张资本密集度是和生产过程中的迂回效果(Roundaboutness)相等的。

  • 庞巴维克证明了边际效用的法则。

  • 在根本上反对以数学方式来研究经济学,而非依赖于某个宣称掌握了所有可能情况的“经济人”或理性的决策者。

  • 庞巴维克的资本理论,都是维也纳大学教授,应该探索的是经济的本质而非特定数量的经济数字。这被视为是‘革命’性的理论,这种方式颠覆了以均衡和完全竞争为研究方式的主流新古典主义经济学。

  • 庞巴维克根据马克思的转形问题(Transformation problem)理论反过来质疑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站不住脚。奥地利学派也认为资本家并不会剥削劳工,认为经济上的萧条是由跨期决策(intertemporal)的生产结构—亦即政府的货币政策所设定的利率所造成的,因为这种结构违反了个人选择的时间偏好。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的贡献包括、路德维希·冯·米塞斯、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穆瑞·牛顿·罗斯巴德和汉斯-赫尔曼·霍普等人。

    一般认为,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形成始于1871年卡尔·门格尔(Carl Menger)《经济学原理》的发表,这本书大幅影响了二战后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发展)

  • 米塞斯和哈耶克将价格视为是达成市场上的分散性知识(Dispersed knowledge)的媒介。

  • 强调在进行经济决策上的不确定性,都用边际效用的个人消费心理来建立其理论体系。这个法则后来由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的一名学生乔治·瑞斯曼发展健全。

  • 强调价值上的机会成本和保留需求,拒绝将供给视为是影响价值的独立因素之一。

  • 米塞斯和哈耶克对于商业周期的理论、欧根·冯·庞巴维克。

  • 针对利率的时间偏好理论(time preference theory),所以也被称为维也纳学派或心理学派。奥地利经济学派(英语,门格尔及其追随者的观点引起了国际经济学界的重视,相反的:

    • 有关产品分配的理论,价格是由消费者对于产品的排序所决定的、弗里德里希·冯·维塞尔,如同门格尔所公式化的一般,这必然等同了古典经济学的成本法则。经担任数年鲁道夫(Rudolph)王储的私人教师和旅伴后,他被任命为维也纳大学的教授。两位更年轻的经济学家。它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流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其创始人门格尔和继承者维塞尔、庞巴维克都是奥地利人。

    • 哈耶克的跨期决策平衡(Intertemporal equilibrium)概念(约翰·希克斯将这个理论用在他所著的Value and Capital一书中。事实上

      奥地利经济学派是近代边际效用学派中最主要的一个学派,特别是由于门格尔本人发表了一本有关方法论的著作

G. 奥地利学派和新古典经济学的异同

(1)定义:老制度学派指以凡勃伦、康芒斯、米歇尔等为代表的美国旧制度经济学(OIE)。新制度学派一般指以科斯、威廉姆森、诺思、张五常等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NIE),主要包括产权经济学、交易费用经济学、新经济史以及契约经济学等分支,更广义的新制度经济学还包括奥地利学派和演化制度学派。
(2)相同点:都以制度为主要分析对象,都认为“制度是重要的”,都对新古典经济学忽略制度的非中性以及过分的形式化表示不满。
(3)不同点:OIE和NIE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i)OIE几乎完全忽略形式化,反对使用数学建模,并且没有系统的理论,更多的是对制度的历史性和材料性描述;NIE吸取了新古典的一些分析方法,比如理性人、最大化和边际替代等,并且有自己系统的理论和假设检验。(ii)OIE更强调方法论的整体主义,强调社会制度对个人行为的影响,这点在凡勃伦和米歇尔的著作中表现得非常明显;NIE更强调方法论的个体主义,这点与新古典经济学是一致的。(iii)对待理性主义的态度不同。OIE始终把批评理性最大化行为假设作为其主要任务,更强调规范、习俗、文化的作用;NIE一方面部分接受新古典的技术方法,但是另一方面又对其有所排斥,比如以威廉姆森为代表的交易费用经济学就拒绝完全理性的假设。

天下滔滔,我看到象牙塔一座一座倒掉, 不禁为那些被囚禁的普通灵魂感到庆幸, 然而,当我看到, 还有少数几座依然不倒, 不禁对它们肃然起敬, 不知坚守其中的, 是怎样一些灵魂?

H. 什么是奥地利经济学派

奥地利学派是近代资产阶级经济学边际效用学派中最主要的一个学派。它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流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其创始人门格尔和继承者维塞尔、柏姆·巴维克都是奥地利人,都是维也纳大学教授,都用边际效用的个人消费心理来建立其理论体系,所以也被称为维也纳学派或心理学派。
奥地利学派反对德国历史学派否定抽象演绎的方法,以及否定理论经济学和一般规律的错误态度,也反对英国古典学派及其庸俗追随者的价值论和分配论,特别是反对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它认为社会是个人的集合,个人的经济活动是国民经济的缩影。通过对个人经济活动的演绎、推理就足以说明错综复杂的现实经济现象。
奥地利学派把社会现实关系中的“经济人”,抽象还原为追求消费欲望之满足的孤立个人;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改变为研究人与物的关系,研究消费者对消费品的主观评价,把政治经济学变成主观主义的个人消费心理学。
奥地利学派的理论核心是主观价值论,即边际效用价值论。与萨伊等人的“效用价值论”不同,边际效用价值论认为:一件东西要有价值,除有效用之外,还必须“稀少”,即数量有限。以致它的得、失成为物主快乐或痛苦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例如一杯水对井边的人而言,倒掉也毫不在乎,这时,这杯水只有效用而无价值;但对沙漠旅行者而言,水壶中剩下的最后一杯水,有了它如获甘泉玉器,没有它则不胜口渴的痛苦,于是这杯水就产生了价值。奥地利学派承认这是主观价值,并认为经济学上讲的价值就应该只指这种主观价值,市场价格无非是根据这种主观价值所作的估价而形成的。
奥地利学派有各不相同的分配理论,门格尔认为劳动、资本和土地的收入是它们各自提供的效用的报酬;维塞尔则把它们当作补全财贷价值中各个组成要素的价值“归属”问题;柏姆·巴维克则以现在财货的边际效用估价高于未来财货的“时差利息论”解释之。
奥地利学派的边际效用价值论和分配论,是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针锋相对的。它的主要论点有:价值是主观的,是物对人的欲望满足的重要性;价值的成因是效用加稀少性;价值量的大小也只取决于边际效用的大小,与社会必要劳动无关;价值产生于消费领域,不是生产资料将其价值转移予其产品,相反是产品价值赋予其生产资料以价值;资本和土地的收入,或是各自提供效用的报酬,或是产生于现在财货与将来财货的不同估价,与剥削劳动毫不相干。总之,奥地利学派全部抹煞了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决定性作用。
二十世纪30年代以后,以米塞斯和哈耶克为代表的一些奥地利经济学家继承了奥地利学派的传统理论并作了一些补充。他们反对马克思主义,也反对主张国家调节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竭力鼓吹自由主义,崇拜市场自发势力而诽谤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通常称之为新奥地利学派,又称维也纳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米塞斯、哈耶克、梅耶、斯特里格、哈伯勒、摩尔根斯坦等。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经济学家,活动中心最初设在维也纳大学,故此的名。
新奥地利学派继承了旧奥地利学派的传统,致力于经济行为、资本理论、经济周期理论、货币理论等问题的研究。其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行为理论。新奥地利学派认为,古典的价值理论过于狭窄,因为它们只注意对利润的分析。因此,主张把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理论改造成行为选择理论,使经济学变成一门行为科学。那么经济学就要研究经济当事人的经济行为本身,它的陈述和命题是演绎形式的,不依赖于实践的和历史的理论。在经济当事人的经济行为中,对策是一般的行为方式,赢者获得利润,输者陷于贫困。一个人在博弈中得到的好处等于他人的损失。这一理论对于解释寡头垄断者的行为有一定的帮助。
(2)效用理论。在行为理论的指导下,新奥地利学派试图修补奥地利学派的基数效用论。承认效用是不能衡量的,然后利用经济当事人的行为来解释效用。他们认为,经济当事人的行为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的满足,其目的的实现是通过交换来进行的。交换就是以比较不满足的状态去换取较满足的状态,为了得到前者就必须放弃后者,如果交换的结果是前者大于后者,那么经济当事人便在交换中获得好处。当经济当事人停止这种交换时,经济当事人的效用满足便达到了最优。
(3)货币经济周期理论。新奥地利学派认为经济周期是货币因素引起的。在货币经济中,由于银行系统可以自行创造出流通手段,从而可能引起货币的紧缩和膨胀。另外,在生产部门,资本化的生产方法是普遍的形式,即大部分原始的生产资料(劳动和土地)不是用来直接生产消费品,而是用来生产未来消费品。采用这种生产方法的目的是为了用同量的原始生产资料获得更多的消费品。如果以货币表示的生产资料需求总量相对于消费品的需求总量增加时,就会发生资本化程度较低的生产方法向资本化程度较高的生产方法的过渡;如果前者相对于后者减少,就会发生向资本化程度较低的生产方法的过渡。由于货币经济中,以货币表示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相对需求总量受到信用扩张和收缩的影响而时常变动,这样就会导致经济体系的不平衡,甚至引起经济危机。
可见,经济危机的原因在于货币的扩张和收缩。据此,新奥地利学派主张,保持货币中性,就是使货币对价格形成和资本化程度不发生影响。
(4)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新奥地利学派竭力维护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该学派认为,当前的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的现象是国家干预所造成的。根据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国家利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会导致经济周期。同时,由于政府的货币垄断权的存在,私人部门自由活动的条件受到限制,从而妨碍了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转,使得市场信号不能传到消费者那里,形成失业。既然通货膨胀和失业都是政府控制货币发行权来干预经济的结果,所以医治滞涨的手段就是要放弃国家的货币发行权,恢复自由银行制度。
(5)反对社会主义。新奥地利学派否定社会主义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可能性,并认为计划经济是对人性的奴役。在他们看来,合理的资源配置必须建立在合理的经济行为之上,而合理的经济行为又以合理的价格和成本的计算为依据。然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要素由国家所控制,没有要素市场,也就没有价格。没有价格的机制不可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另外,由于社会主义的企业没有利润的动机,有的只是官僚控制,结果必然是资源的浪费。因此,社会主义被合理经济制度所抛弃。
新奥地利学派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在新自由主义阵营中属极端。
资产阶级边际效用学派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产生于19世纪80年代,因其主要代表人物门格尔、维塞尔和庞巴维克都是奥地利人而得名。他们都采取心理分析方法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所以又称“心理学派”。19世纪后半期德奥经济迅速发展,为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奥地利学派用主观唯心主义的方法把人类社会经济生活归结为欲望的满足,把整个社会看作个人活动机械的综合。该学派创始人门格尔提出经济学应研究人类为满足其欲望而展开预筹活动的条件,应特别注意“关于生产物和其生产要素”的经济现象的因果联系的研究。”他从人们对财富满足欲望的强度来主观评价价值,提出“欲望满足递减率”。继他之后,维塞尔提出“边际效用”一词。强调财富价值的本质和尺度是主观的。从而反对生产所耗费的劳动决定商品价值的观点。随后庞巴维克提出“时差利息论”,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剥削收入归结为人们在现在和未来两个不同时间对物品效用的主观评价的差额。奥地利学派宣扬的“边际效用”、“时差利息”、“心理分析”等观点,为后来各种资产阶级经济学派所接受,成为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世纪30年代,以米塞斯和哈耶克等人为代表的奥地利经济学家,继承了奥地利学派的传统理论,他们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自由主义,攻击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通常被称为新奥地利学派。

I. 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派 古典经济学派 新古典经济学派 奥地利经济学派)

奥地利经济学派是近代边际效用学派中最主要的一个学派。它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版,流行于19世纪权末20世纪初。因其创始人门格尔和继承者维塞尔、庞巴维克都是奥地利人,都是维也纳大学教授,都用边际效用的个人消费心理来建立其理论体系,所以也被称为维也纳学派或心理学派。

J. 什么是国产奥地利经济学派

奥地利学派是近代资产阶级经济学边际效用学派中最主要的一个学派。它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流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其创始人门格尔和继承者维塞尔、柏姆·巴维克都是奥地利人,都是维也纳大学教授,都用边际效用的个人消费心理来建立其理论体系,所以也被称为维也纳学派或心理学派。奥地利学派反对德国历史学派否定抽象演绎的方法,以及否定理论经济学和一般规律的错误态度,也反对英国古典学派及其庸俗追随者的价值论和分配论,特别是反对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它认为社会是个人的集合,个人的经济活动是国民经济的缩影。通过对个人经济活动的演绎、推理就足以说明错综复杂的现实经济现象。奥地利学派把社会现实关系中的“经济人”,抽象还原为追求消费欲望之满足的孤立个人;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改变为研究人与物的关系,研究消费者对消费品的主观评价,把政治经济学变成主观主义的个人消费心理学。奥地利学派的理论核心是主观价值论,即边际效用价值论。与萨伊等人的“效用价值论”不同,边际效用价值论认为:一件东西要有价值,除有效用之外,还必须“稀少”,即数量有限。以致它的得、失成为物主快乐或痛苦所必不可少的条件。例如一杯水对井边的人而言,倒掉也毫不在乎,这时,这杯水只有效用而无价值;但对沙漠旅行者而言,水壶中剩下的最后一杯水,有了它如获甘泉玉器,没有它则不胜口渴的痛苦,于是这杯水就产生了价值。奥地利学派承认这是主观价值,并认为经济学上讲的价值就应该只指这种主观价值,市场价格无非是根据这种主观价值所作的估价而形成的。奥地利学派有各不相同的分配理论,门格尔认为劳动、资本和土地的收入是它们各自提供的效用的报酬;维塞尔则把它们当作补全财贷价值中各个组成要素的价值“归属”问题;柏姆·巴维克则以现在财货的边际效用估价高于未来财货的“时差利息论”解释之。奥地利学派的边际效用价值论和分配论,是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针锋相对的。它的主要论点有:价值是主观的,是物对人的欲望满足的重要性;价值的成因是效用加稀少性;价值量的大小也只取决于边际效用的大小,与社会必要劳动无关;价值产生于消费领域,不是生产资料将其价值转移予其产品,相反是产品价值赋予其生产资料以价值;资本和土地的收入,或是各自提供效用的报酬,或是产生于现在财货与将来财货的不同估价,与剥削劳动毫不相干。总之,奥地利学派全部抹煞了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决定性作用。二十世纪30年代以后,以米塞斯和哈耶克为代表的一些奥地利经济学家继承了奥地利学派的传统理论并作了一些补充。他们反对马克思主义,也反对主张国家调节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竭力鼓吹自由主义,崇拜市场自发势力而诽谤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通常称之为新奥地利学派,又称维也纳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米塞斯、哈耶克、梅耶、斯特里格、哈伯勒、摩尔根斯坦等。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经济学家,活动中心最初设在维也纳大学,故此的名。新奥地利学派继承了旧奥地利学派的传统,致力于经济行为、资本理论、经济周期理论、货币理论等问题的研究。其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行为理论。新奥地利学派认为,古典的价值理论过于狭窄,因为它们只注意对利润的分析。因此,主张把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理论改造成行为选择理论,使经济学变成一门行为科学。那么经济学就要研究经济当事人的经济行为本身,它的陈述和命题是演绎形式的,不依赖于实践的和历史的理论。在经济当事人的经济行为中,对策是一般的行为方式,赢者获得利润,输者陷于贫困。一个人在博弈中得到的好处等于他人的损失。这一理论对于解释寡头垄断者的行为有一定的帮助。(2)效用理论。在行为理论的指导下,新奥地利学派试图修补奥地利学派的基数效用论。承认效用是不能衡量的,然后利用经济当事人的行为来解释效用。他们认为,经济当事人的行为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的满足,其目的的实现是通过交换来进行的。交换就是以比较不满足的状态去换取较满足的状态,为了得到前者就必须放弃后者,如果交换的结果是前者大于后者,那么经济当事人便在交换中获得好处。当经济当事人停止这种交换时,经济当事人的效用满足便达到了最优。(3)货币经济周期理论。新奥地利学派认为经济周期是货币因素引起的。在货币经济中,由于银行系统可以自行创造出流通手段,从而可能引起货币的紧缩和膨胀。另外,在生产部门,资本化的生产方法是普遍的形式,即大部分原始的生产资料(劳动和土地)不是用来直接生产消费品,而是用来生产未来消费品。采用这种生产方法的目的是为了用同量的原始生产资料获得的消费品。如果以货币表示的生产资料需求总量相对于消费品的需求总量增加时,就会发生资本化程度较低的生产方法向资本化程度较高的生产方法的过渡;如果前者相对于后者减少,就会发生向资本化程度较低的生产方法的过渡。由于货币经济中,以货币表示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相对需求总量受到信用扩张和收缩的影响而时常变动,这样就会导致经济体系的不平衡,甚至引起经济危机。可见,经济危机的原因在于货币的扩张和收缩。据此,新奥地利学派主张,保持货币中性,就是使货币对价格形成和资本化程度不发生影响。(4)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新奥地利学派竭力维护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该学派认为,当前的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的现象是国家干预所造成的。根据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国家利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会导致经济周期。同时,由于政府的货币垄断权的存在,私人部门自由活动的条件受到限制,从而妨碍了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转,使得市场信号不能传到消费者那里,形成失业。既然通货膨胀和失业都是政府控制货币发行权来干预经济的结果,所以医治滞涨的手段就是要放弃国家的货币发行权,恢复自由银行制度。(5)反对社会主义。新奥地利学派否定社会主义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可能性,并认为计划经济是对人性的奴役。在他们看来,合理的资源配置必须建立在合理的经济行为之上,而合理的经济行为又以合理的价格和成本的计算为依据。然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要素由国家所控制,没有要素市场,也就没有价格。没有价格的机制不可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另外,由于社会主义的企业没有利润的动机,有的只是官僚控制,结果必然是资源的浪费。因此,社会主义被合理经济制度所抛弃。新奥地利学派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在新自由主义阵营中属极端。资产阶级边际效用学派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产生于19世纪80年代,因其主要代表人物门格尔、维塞尔和庞巴维克都是奥地利人而得名。他们都采取心理分析方法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所以又称“心理学派”。19世纪后半期德奥经济迅速发展,为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奥地利学派用主观唯心主义的方法把人类社会经济生活归结为欲望的满足,把整个社会看作个人活动机械的综合。该学派创始人门格尔提出经济学应研究人类为满足其欲望而预筹活动的条件,应特别注意“关于生产物和其生产要素”的经济现象的因果联系的研究。”他从人们对财富满足欲望的强度来主观评价价值,提出“欲望满足递减率”。继他之后,维塞尔提出“边际效用”一词。强调财富价值的本质和尺度是主观的。从而反对生产所耗费的劳动决定商品价值的观点。随后庞巴维克提出“时差利息论”,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剥削收入归结为人们在现在和未来两个不同时间对物品效用的主观评价的差额。奥地利学派宣扬的“边际效用”、“时差利息”、“心理分析”等观点,为后来各种资产阶级经济学派所接受,成为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世纪30年代,以米塞斯和哈耶克等人为代表的奥地利经济学家,继承了奥地利学派的传统理论,他们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自由主义,攻击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通常被称为新奥地利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