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上海大同大学为何被解散
大同大学是民国时期上海十分有名的私立大学之一,尤以理工著称,有"北南开,南大同"之美誉。
作为上海地区一私立大学,大同学院既没有政府的扶植,又没有大资本家的援助,凭借的完全是这十多位知识分子的捐助。创建早期,为维持扩展校务,立达学社不断修改章程,以筹集款项。
与一般私立大学主要发展方向为文商法不一样,大同大学一直以理工闻名沪上。大同这一办学特色自然与立达学社社员教师群体的学问背景有极大的关系。社员教师群体中前期是文理各半,后期以理工为主,总体上是以理工背景为特色,如在中国近代数学发展史上有重要贡献的胡敦复、吴在渊、胡明复,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胡刚复,著名化学家和教育家曹惠群、陶慰荪等。
1952年10月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大同大学商学院并入上海财经学院,理学院并入复旦大学,工学院相关科系分别并入同济大学、交通大学和华东化工学院,文学院(文学系、哲学教育系、史地政治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取消大同大学建制。
注:
中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 是中国对境内高等院校进行的整合和重组,1950年代初期,中央决定重建教育体系,将大批原有综合性大学内的院系拆分,并重组成为新的专门学校。否定欧美式教育制度而移植苏联模式,院系调整即其产物。
消极的一面:全国高校开始学习传播苏联式的灌输式教育,培养出的青年大多缺乏判断力。高等学校从此丧失了教学自主权。私立大学、教会大学全部被裁撤。如私立大学上海大同大学被分割,支离破碎;教会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震旦大学等被瓦解并分配到其它院校内。
楼主可以查阅相关的中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历史资料,了解详细的调整内容以及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② 你知道大同大学吗
知道啊
1911年6月,北京清华学堂(清华大学前身)教师胡敦复、平海澜、朱香晚、吴在渊、顾珊臣、郁少华、张季源、顾养吾、华绾言、周润初、赵师曾等11人,组织立达学社。旨在兴办教育,培养人才。社长胡敦复。同年11月,因不满清华学堂外国主事者的办学方式,相继来沪筹办学校。
1912年3月19日,立达学社同仁捐款在上海南市肇周路南阳里租屋,创办大同学院作为同仁讲学励志之所,以"研究学术,明体达用"为宗旨。院长胡敦复,招收学生91人,立达学社同仁一年之内,将薪金全部捐纳作为办学之用。 1914年1月,大同学院迁入南车站路401号自建校舍上课,有学生126人。
1922年9月,大同学院立案,改称大同大学,有学生563人,增设大学别科。
1928年2月12日,立达学社会议决定:立达学社社长不得并任大同大学校长;大同大学校长不得并任立达学社社长。通过大同大学校董会组织大纲。拟聘大同大学校董:马相伯、吴稚晖、蔡子民、胡孟喜、杨荫杭、张澹如、杨杏佛、陆伯鸿、赵晋卿、徐新六、张菊生。票选社员为校董:叶上之、平海澜、朱香晚、华绾言、吴在渊、胡刚复、胡宪生、曹惠群。推选曹惠群为大同大学校长。 1928年8月5日,立达学社票举朱香晚为社长。
1932年2月6日,上海市教育局准予大同大学中学部立案,改称大同大学附属中学,除教室、宿舍分开外,行政和经费仍与大学统一办理,大学预科停办。
1935年,《三十年之上海教育》对大同大学的评价:"该校办理,处处经济,绝不浪费。教员刻苦耐劳,精神贯注,学生朴素好学,教师辅导学生自动研究,尤为可贵"。
1937年8月28日,日机轰炸高昌庙江边码头一带,又炸毁南火车站,大同部分校舍被炸。1937年10月,华界沦陷,大同大学从南市迁至租界,借中国无线电工程学校及位育小学继续上课。1938年9月,大同大学租用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律师公会大厦为临时校舍。中学部979人,大学部850人。后大学部改借公共租界光夏中学校舍。1939年9月,新闸路大同大学新校舍建成,并附设大同大学附中二院,律师公会校址称大同大学附中一院。
1942年,胡敦复继曹惠群任大同大学暨附中校长。
1945年11月,大同大学校长胡敦复辞职,校董会推胡刚复为校长。胡刚复于1945年11月3日由渝飞沪到校视事。
1949年10月 大同大学校长胡刚复北上,由平海澜担任代理校长。
1951年2月 中共蓬莱区委调闻人馨来校任党支部书记、政治教师。
1952年10月 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大同大学商学院并入上海财经学院,理学院并入复旦大学,工学院相关科系分别并入同济大学、交通大学和华东化工学院,文学院(文学系、哲学教育系、史地政治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取消大同大学建制。
③ 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初稿什么时候交什么时候答辩
一般是6月份,最迟20来号,这分学院和专业的,一般没什么问题的,不卡人,好好跟指导老师沟通
④ 大同大学的中国知识分子创办的大同大学
马学强(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本文是为纪念上海大同大学创办100周年所撰)
◎1912年3月,胡敦复等人在上海创办大同学院,到如今,大同已经走过了整整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在其四十年的大学历史中,大同一直是上海乃至全国私立大学中的翘楚,素有“北有南开、南有大同”之说。
◎1920年代的教育部报告称:“综合言之,此次视察六校(复旦、沪江、大同、大夏、光华、暨南),……据视察结果,办学精神,极为贯注者,为大同、沪江二校。理学院 办理较有成绩者,亦为沪江、大同二校。……”
◎1922年大同学院正式立案并改称大同大学。经过第二次立案后,私立大同大学的行政体系逐步完善,院系设置基本成型,进入繁荣时期。
◎1928年起,大同大学已经成为中国第一流私立大学,大学科有文学院、理学院与商学院,下设九系,普通科有高中、初中两部,全校占地90亩,大的建筑物15座,有学生八百余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大同大学毅然创办工学院,下设电机、土木、化工三系,1948年添设机械工程系。至1948年,大同大学部学生已逾2700人,中学部学生逾2500人,为沪上私立大学榜首。从1941年至1952年,工学院共毕业学生2228人,这些人后来成了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从大同学校走出来的两院院士就有39位。
◎1952年,大同大学在院系调整中被撤并 ,大学部分被并入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学校,仅中学部分在继续发展。1952年以后的大同中学,随着时代的波涛蜿蜒向前。
民国学校的类型多样,创办人的教育背景与社会经历亦各异。上海大同大学是一所由中国知识分子自己创办的学府。大同大学的创立,有其深厚的社会基础与人文积淀,以胡敦复为首的大同创始者,大多源自江南世家、诗礼之族,潜移默化,传承沿袭,秉承悠久的士大夫办学传统;但同时也彰显了时代的演进,他们中大多数人有出海留洋、就读于欧美名校的经历,颇具世界视野,深得西方办学的精髓。出入中西之间,兼通新旧之学,所以自办的大同大学,格局与气象非同一般。 清王朝覆灭,民国创立,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民国元年(1912),在上海陆续涌现了一些新式学校,大同学院(1922年改称大同大学)即为其中的一所。大同学院创办之前,上海已经有不少各类性质的学校。翻阅商务印书馆所编、民国元年出版的《上海指南》,其中列举了7所“大学校”,分别是:南洋大学、中国公学、复旦公学、震旦大学院、神州大学、圣约翰大学堂、浸会大学堂。还有一批中学校、师范学校、小学堂、幼稚园、女学校及其他各类学校。这一时期上海的学校,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由传教士或其他外国侨民开办的学校;二由中国人自己所办的学校。国人自办的各类学校中,又有公立与私立之分,所谓公立学校,“是指公款筹办并直接受上海地区教育局管辖的学校”。而私立学校,在经费上均需自给,但也要受教育局的监督。1912年3月胡敦复等人在上海南市创办的大同学院,就是一所由中国人自办的私立学校。据吴在渊的《大同大学创办记》记载:“大同经费,向持不募捐款,不取官中津贴之旨,故全恃立达之补助,立达则仰给于社员。”
大同的创办与一个叫“立达学社”的学术团体密切相关。1911年夏,在清华学堂任教的胡敦复与一批主要来自江南地区的教员朱香晚、华绾言、顾养吾、吴在渊、顾珊臣(丞)、周润初、张季源、平海澜、赵师曾、郁少华诸人,有鉴于其时教育尚未发达,决定取《论语·雍也》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之意,成立“立达”学社,以“自立立人,自达达人”为宗旨,推举胡敦复为社长。
立达学社成立后,社员们讲学励志,非常关注时局,尤其关心通商都会上海的动态。由于游美学务处和清华学堂的一些事务均受制于美国公使馆,在教学方式与生活待遇上,中美教员之间也多有隔阂与差距。1911年秋,因不满清华学堂外国主事者的办学方式,胡敦复以不能遵办辞职,离开清华来到上海。不久,武昌起义爆发,上海响应光复。立达学社其他社员相继离京,与胡敦复会合于上海,他们在这里积极筹建新学校。
胡敦复抵沪后,受老师马相伯先生的特聘,赴复旦公学担任教务长,同时,与立达学社成员保持密切联系。后因一琐事引发复旦学生罢课,复旦校董会重组校务,胡敦复借此离开,与立达学社成员专心致志筹办自己的学院。经数次商讨,立达学社同仁决定创办大同学院,以“研究学术,明体达用”为宗旨,以“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为校铭。为何定“大同”为校名?据郁少华在《大同大学校史》中的记载,“系取义礼记礼运篇,揭大同之意”。(《礼运·礼运》: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
在大同学院开办前的1912年2月,立达学社存有224.548元。学校开办后,费用上升,1912年7月,有一项“特别捐”即达1961元。此后,社员们投入的钱不断增加,用于大同学院不断增加的各笔开支。立达学社社员缴纳的社费(社金)成为大同办学初期资金的主要来源,对此,立达学社社员郁少华后来回忆:“(大同)所有任教任职,均不支薪,其在他埠服务者,并以所得薪水百分之二十,为立达学社之经费,亦即为大同之经费,另以所得薪水百分之一,为社员应缴之社费,其在大同任职,同时在他处兼职者,所得之薪水亦如之。”社员们还把在其他地方其他学校任职的薪水拿出来作为立达学社的经费,也就是大同学院的经费。
从北京到上海,立达学社成就的最大一项事业就是创办大同。早期立达学社的社员大多年富力强,最大的是朱香晚,44岁,最小的是顾珊臣,仅24岁。他们怀抱理想,准备在上海一展宏图。立达学社的同仁一致推选胡敦复为校长,“资其学广闻多,擘画周密,以遂其素所志(主)张分科崇实之志”;而推年长的华绾言为教务、庶务员,“资其以身作则,德化诸生,以遂其素所主张以诚感人之道。”立达与大同密不可分,初期大同学院的教师,实际上大多数也就是立达学社的社员。 无论是立达学社的组建还是大同学校的发展,其核心人物无疑是胡敦复。胡敦复长期兼任立达学社社长与大同校长,其地位可想而知。
胡敦复,来自江苏无锡有着深厚人文底蕴的江南世家,其先祖胡瑗(993—1059年),字翼之,泰州海陵(今江苏泰州)人,北宋名儒,也是一位教育家,世称安定先生。宋景佑年间,胡瑗开始到苏州一带设学讲授儒家经术,经范仲淹的引荐,胡瑗以布衣身份,得到仁宗召见,被授试秘书省校书郎。范仲淹经略陕西时,被举荐为丹州(今宜川县)推官。后以保宁节度推官教授湖州。胡瑗在地方重教兴学,卓有成效,名声远播。曾为太子中舍。嘉祐初,擢太子中允、天章阁侍讲,仍治太学。以太常博士致仕,归老于家。后胡氏一支就定居于无锡。
胡瑗后代秉承家风,崇文重教。至胡瑗的第二十九世孙胡和梅,幼承家学,禀性仁厚,操行至清,急公好义。曾以恩贡生任桃源县(今江苏泗阳)教谕,清末被举为江苏咨议局议员。有子四,其中长子尔平(后改名壹修),次子尔霖(字雨人),三子尔洽(字合如),四子保如。胡壹修即为胡敦复之父。
在家族中,对胡敦复影响较大的是他的仲叔胡雨人。胡雨人生于同治丁卯(1867),光绪十七年(1891)中秀才。后留学日本弘文学院师范科,曾参加同盟会。回国后历任北京女子师范学堂校长、江阴南菁书院院长、无锡公益工商中学、常州中学、宜兴中学等校校长,并在家乡创办胡氏公学及图书馆。妻王氏于结婚三年后病故,继娶王氏表妹周韫玉为妻。周韫玉亦热心教育,曾任教于丽则女校和苏州振华女校,举凡修身、国文、历史、地理均能胜任代课。光绪三十四年(1908)秋,协助雨人在北京创立女子师范学堂,以斋务长兼教修身,曾赴日考察女子师范学校。有二子一女:宪生、健生,女儿胡卓。按胡敦复之子胡新南的说法:胡雨人“在教育界和马相伯、吴稚晖都是同一时代的人,而且和他们齐名。因此家中的教育工作,所有子侄辈包括媳妇在内,都由雨人公负责带领”。
胡壹修、胡雨人兄弟重视教育,始自家庭。所以胡家子弟,入学较早。胡敦复的启蒙教育,受教于叔叔胡雨人。1897年,当胡敦复12岁时,南洋公学开办,胡雨人即让侄儿考入学习。后进入震旦学院,师从马相伯、蔡元培、吴稚晖等诸名士,并学习拉丁文。后在胡雨人的鼓励下,与大妹胡彬夏同赴南京参加“江宁学务所”举办的官费留学考试,双双考取。家族重教育的传统,使胡氏子弟无论在延续旧学抑或接受新式教育方面均“捷足先登”,受惠良多。尤其提及“女子教育”,胡家也是开风气之先。后来大同学院创办,招收女生,与胡氏的家族传统不无关联。
胡氏家族与大同的关系,从立达学社的成员构成与演变中也可窥知一二。自立达学社成立以来,虽陆续吸收了一些新社员,但选择颇严,故入社者甚少。其社员变动情况如下:1912年,有王君宜、陈士辛、吴步云、曹梁厦(惠群)4人加入。1913年加入者,仅顾勗哉一人。以后十余年,并无人加入。直至1927年,追认胡明复为社员,并延请叶上之、胡宪生、胡刚复,及胡范若4人为社员。1937年又公议延请胡卓为社员。同年,还延请关实之、陶慰孙为社员。此后,无新社员加入。
四十余年来,入社者总计只有24位,其中11位为最早一批社员,后陆续加入的仅13位,其中来自胡敦复家族的有:胡明复、胡刚复、胡宪生、胡范若、胡卓5人,连胡敦复在内共6位。换言之,立达学社24位社员中,胡氏家族成员占了四分之一。其中,胡明复、胡刚复为胡敦复弟弟,胡范若为胡敦复妹妹;胡宪生、胡卓为胡雨人的子女,即胡敦复的堂弟、堂妹。敦复、明复、刚复与宪生等,曾相继留学海外,而胡家的女儿如胡范若、胡卓等,也“均留学日本、美国,有声于时”。
胡氏家族中的不少成员与子弟,或执教于大同,或就读于大同。以1927年为例,胡敦复主持大同大学,成立校董会,推马相伯为第一任董事长,呈请国民政府立案,当时文学院院长由胡宪生担任,外国文学系主任由胡卓担任,理学院院长为胡刚复,下设数学系,主任胡刚复兼,哲学教育系,则由胡敦复自任,其他家族成员也各有职务。此时大同大学,“规模大具,校誊蒸蒸日上”(杨恺龄:《胡敦复先生行述》,载无锡村前版《胡氏宗谱》,1998年刊印)。胡敦复、胡刚复、胡宪生的子女也大多就读于大同。据胡新南回忆:“小学毕业后我就跟父亲回到上海,在上海的大同大学附中念初一。……我在大同高中毕业以后,也想去报考公立大学。记得那时我向继母要钱去报名,她问我要钱做什么用?我说要去报考清华大学,正在这时候,父亲刚好走过来,问说:‘他要钱做什么?’母亲说:‘他要去考清华。’父亲听了就说:‘不要给他钱!’又很严肃地对我说:‘我自己办的学校你不念,谁还去念?’被父亲这么一说,我也就没去成清华了,于是进入大同大学化学系就读。”胡氏家族不少子弟的经历与胡新南相似。这体现出胡敦复办学的自信。
无锡胡氏家族与上海大同大学的创办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郁少华在《大同大学校史》中提到:“此缔造艰难之大同,经数十年之经营努力,对于社会,略有贡献。虽由于创办人不辞劳瘁,培养孕育此赤子,然亦有赖于校内教职员之同心一德,及热心赞助本校,如马相伯及吴稚晖先生等指示提携之功,并穆、竹二君协助之力也。”文中提到的马相伯、吴稚晖,曾先后担任大同大学校董会董事长,而“穆、竹二君”,穆指的是穆湘瑶(字恕斋),竹指的是竹淼生,他本身是大同学生,后任大同大学校董。
要办好一所学校,背后的“社会资源”非常重要。随着新资料的不断发现,与大同办学有关的人与事,其内在联系也逐渐被揭示出来。从立达学社社员尤其是胡氏三兄弟的教育背景及主要社会经历可以梳理出多条脉络:
其一,近代上海学校发展的脉络。胡敦复从小随其叔胡雨人读书,12岁到上海,先后从马相伯、蔡元培诸名师游,相继就读于南洋公学(后改称交通大学)、震旦学院、复旦公学等,并在徐汇公学从马相伯学拉丁文。胡敦复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和丰富的社会经历,“故中英文、数学之根基深厚,新旧学无所不通”(杨恺龄:《胡敦复先生行述》)。明复、刚复也在很小的时候来到上海,均曾在南洋公学学习。后刚复入震旦,以“震旦预科”通过庚子赔款留美生考试,入哈佛大学。胡氏兄弟在上海所接受的这段教育,与晚清上海教育的格局有关,既有教会学校,也有国人自办的学校,从徐汇公学到震旦学院,从南洋公学到复旦公学,这是上海早期新式教育涉及的几所重要学校。胡氏兄弟从上海起步,相继赴美国留学,其中胡敦复早些时候即获得康奈尔大学学士学位,而明复、刚复后均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三兄弟先后回到上海,从事他们的办学活动和教学研究工作。他们在自办大同大学的同时,后皆任交通大学教授。其中,胡敦复一度任复旦公学教务长,后兼任交通大学数学系教授、系主任,在交大任职长达15年(1930-1945年)。从某种程度上说,胡氏兄弟的经历较完整地反映出近代上海学校发展的轨迹与历程。
其二,近代留学生的脉络。胡敦复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天文、数学等学科。此时,正值清政府外务部以美国退还庚子赔款之钱款成立“游美学务处”(总办为周自齐),并创办“游美肄业馆”(后更名“清华学堂”),招收优秀学生资送留美深造。胡敦复先是在“游美肄业馆”任教,后受聘为“游美学务处”(设于北京清华园)教务长,负责招生事宜。不久,“游美学务处”借北京清华园故址自办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即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清华学堂成立后,胡敦复接任教务长。宣统元年(1909)八月,招考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对象为二十岁以下的高中生,在美先读一年预科,而后再去各大学就读。这一批共录取程义法、梅贻琦、程义藻、王琎、胡刚复、徐佩璜、张廷金等47名学子先行资送放洋赴美留学,胡敦复还陪同前去安排他们入学。第二批在宣统二年(1910)七月举行,考取赵元任、竺可桢、胡适、胡达(明复)、胡宪生、过探先、周象贤等70人,同年赴美留学。第三批是在宣统三年(1911)八月考试,考取梅光迪、陈长蘅、姜立夫、王赓、卫挺生、王求定等63位赴美深造。这些品学兼优的菁英,在美取得学位后回国,很多成为现代中国文化、科技各学术领域的开拓者或领导人。清华的这三批直接留美生共180人,其中,胡刚复、胡明复为胡敦复的弟弟,胡宪生为胡敦复堂弟,过探先娶胡敦复堂妹胡竟英为妻,姜立夫娶胡敦复妹妹胡芷华为妻,他们与胡敦复关系紧密自不必说。而其他的一些留美学生,不少人与胡敦复也一直保持密切联系。
无论是近代上海学校的传承体系,还是与胡氏兄弟有关联的那个留学生网络,均与近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联系。
以大同大学校董会为例。1928年至1952年,大同共有校董35位,仔细分析其构成,有几类:一为立达学社社员与胡氏家属成员,如胡敦复、朱香晚、吴在渊、平海澜、曹惠群、郁少华、华绾言、胡宪生、胡刚复、王志莘(胡敦复的妹夫,胡六英之夫)等;二为胡敦复早年在上海就读时的老师,如马相伯、蔡元培、吴稚晖等;三为清华的早年留学生,如竺可桢等;四为大同的校友,这是大同创办以后发展衍生出来的,如竹淼生,大同大学新闸路校舍,“乃得校友竹君淼生之协助,在新闸路质得基地五亩许,自建四层楼新校舍,于民国二十八年秋季落成,即于八月间迁入。”五为社会名流,如宋汉章等。
再以几位具体人物为例。1897年10月,胡敦复入上海南洋公学刚设立的外院学习。1898年春,南洋公学成立中院,他即考入中院学习,至1901年中院毕业。时值南洋公学新设特班招生,胡敦复又被选入。其时,蔡元培为南洋公学特班教习。1903年,在南洋公学执教的蔡元培商请在徐汇公学的马相伯开办学校,教授西学。“先是,蔡孑民先生等以求西学必先通其语言文字,而西人教会学校及国人自办之学校但会童蒙设法,因袭成规,径迂时缓,不合成年人求学之用,乃邀约同志胡敦复炳生贝季眉寿同诸君,请先生讲拉丁文。至是,先生以来求学者众,……”(《上海各界追悼马公相伯大会特刊》,“马相伯先生百岁年谱”,1940年刊印)从这些资料来看,胡敦复与马相伯、蔡元培等先生等早已相熟。1903年,64岁的马相伯联合南洋公学师生数人创办震旦学院。随后,胡敦复也转入震旦公学读书。在《震旦校友》中记载:胡敦复,学年癸卯(1903),后为大同大学校长。1905年,马相伯创办震旦未久,即因“外籍教授(南从周等)以耶稣会派之教育统治学校,以陶冶宗教意志为主旨,关于训练则采取严厉干涉主义,与初创学院时养成自治之风不同”(盛成中:《马相伯先生荣哀录》),于是率领学生离校,于吴淞另创一校,这就是复旦公学。胡敦复追随马相伯,又成了复旦公学的学生。1911年胡敦复在辞去清华学校的教务后,因老师马相伯的邀请,曾一度主持复旦教务。在了解这段历史后,就知道了胡敦复与马相伯、蔡元培等人之间的渊源。
作为胡敦复参与的清华考选留美学生,胡适于1910年赴美留学,获得多个学位,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与胡适一起留学的还有胡明复,1910-1914年间,两人均有一段康奈尔大学的共同经历。后来,胡适来沪,曾几次拜会胡敦复、胡明复兄弟。1926年3月,值大同建校十五周年,胡敦复还曾邀请胡适来校演讲。
除胡敦复兄弟外,其他立达学社的社员,均有一定的社会交游与关系网络。大同办学的社会资源丰富,与海外著名高校,以及国内的主要大学、学术机构如清华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北洋大学等都有密切联系,大同的不少教师本身就是这些大学的教授,他们共同为近代中国新知识传播、新学科构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⑤ 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大四毕业绩点公布之前公布每个人的绩点还是之后公布,隔多少天
到时候班里一块都出来一张表,表上都有
⑥ 广西科技人文学院和山西大同大学哪个好
大同大学发展的很好的说……因为学风好所以考研率山西第一
⑦ 三字经我看到几种版本不知哪种是正确的,或者说哪种是正宗的
《三字经》大体要分为传统版和新版两大类。传统版比较广泛,也可以说比较正宗。
传统《三字经》最初由宋代王应麟所做,所以最初的本子“史”的部分到宋代结束,因此就是“十七史,全在兹”。
由于“三百千”后来成为历朝历代重要的蒙学读物,因此每一代就在王应麟《三字经》的基础上,在史的部分再加上此后朝代的内容,这样宋之后的史的部分各版本就有了一些出入,但还是大同小异,于是把它们统称为传统《三字经》。
(7)大同文学院扩展阅读
关于作者
原典作者
1、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但是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倾向于“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王应麟晚年教育本族子弟读书的时候,编写了一本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据传就是《三字经》。
2、一说是宋代人区适子。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卷十一中记载:“童蒙所诵三字经乃宋末区适子所撰。适子,顺德登洲人,字正叔,入元抗节不仕”,认为广东顺德人区适子才是《三字经》的真正作者。
3、一说是明代人黎贞。清代邵晋涵诗:“读得贞黎三字训”,自注:“《三字经》,南海黎贞撰。”即以为明代黎贞撰。
4、中国宁波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如安在《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二期上发表了《历史上最早记载〈三字经〉的文献——〈三字经〉成书于南宋中期新说》一文,判断《三字经》应成书于南宋绍熙(1190年-1194年)至嘉定(1208年-1224年)年间,其时代要早于王应麟(1223年-1296年)和区适子。
5、而宁波是目前已知的《三字经》最早流传的地区。王应麟(1223—1296),南宋官员、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庆元府鄞县(今浙江鄞县)人。理宗淳祐元年进士,宝祐四年复中博学宏词科。
6、历官太常寺主簿、通判台州,召为秘节监、权中书舍人,知徽州、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等职。其为人正直敢言,屡次冒犯权臣丁大全、贾似道而遭罢斥,后辞官回乡,专意著述二十年。
7、为学宗朱熹,涉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一生著述颇富,计有二十余种、六百多卷,相传《三字经》为其所著。
⑧ 山西大同大学有几个校区及校区地址 哪个校区最好
山西大同大学有2个校区,分别是御东校区、新平旺校区。
山西大同大学校区及地址
御东校区: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区兴云街
新平旺校区:山西省大同市大学煤炭工程学院矿区平泉路52号。
截至2016年10月,该校占地面积2121亩,建筑面积90.7万平方米,教科研设备总值3.7亿元,图书馆藏书232.8万册;下设18个学院,1个教学部,1所附属医院,有65个本科专业(含5个专业方向);共有教师1659人,全日制在校生28142人,继续教育学生1万多人
⑨ 大同大学的介绍
大同大学(Utopia University)是民国时代上海一所著名的综合性私立大学,尤以“理工“著称,时有“北南开,南大同”之美誉,1952年在院系调整中被撤校。1912年3月19日,胡敦复和他的立达学社同仁募捐私款在上海南市肇周路南阳里租屋,创办了大同学院。“大同”,系取义《礼记·礼运篇》中“天下为公,是为大同”之意,以“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为校铭,以“研究学术,明体达用”为宗旨,西文译作Utopia School(意为改良的新式学校),由立达学社社长胡敦复亲任院长。1914年1月,学校迁址南车站路。1922年9月,大同学院被政府立案,改称大同大学,为私立性质。在20世纪20年代,大同大学发展成为中国最好的私立大学之一。大同大学于1928年开始创办附中,至1939年又分附中一院和二院,其分别是以后上海市大同中学和五四中学的前身。至1940年代,大同大学已发展有文学院、理学院、商学院和工学院四个学院,设有文学、史地政治、哲学教育、数学、物理、化学、经济、银行、工商管理、会计、机械、电机、土木、化工十四个系,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材。至1948年,大同大学部学生人数已达2700人,中学部学生达2500人,在当时上海公立和私立学校中占第一位,是1912年初办时学生人数的50倍。1952年10月,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大同大学被取消建制。商学院并入上海财政经济学院,文学院并入华东师范大学,理学院并入复旦大学,工学院相关科系分别并入同济大学、交通大学和华东化工学院。
⑩ 大同大学文学院一个班里面四年几个入党名额
不多,都是班干部,每年也就一两个,我们班入了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