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的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由于资本主义生产逐渐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不断发展,直接威胁着资产阶级。在1825年,经济危机的爆发,使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日益显露出来。面临这种形势,资产阶级更加需要的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辩护。为适应这种需要,便产生了庸俗政治经济学。庸俗经济学者抛弃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许多科学成分,致力于抹煞阶级利益的对立,用各种各样的辩护理论,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在资产阶级经济学领域中,到19世纪30年代以后,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了古典政治经济学。
19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庸俗政治经济学抛弃“注释”和“通俗化”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形式,寻求了为资本主义辩护的新方法。代表为英国西尼尔的理论。1848-1849年的欧洲革命后,一方面,出现了以法国巴师夏和美国凯里为代表的企图证明资产阶级社会各个阶级利益一致的调和论;另一方面,出现了以英国约翰·穆勒为代表的折衷主义经济理论。在德国,则产生了所谓政治经济学的历史学派。
1844 年恩格斯发表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马克思分别于1859 年和1867 年发表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第一卷,而后者的副标题仍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并宣布“庸俗经济学的丧钟已经响了”。这样,一方面“ 庸俗化”了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开始了“边际革命”,进而“数理化”、“计量化”、“均衡化”、“边际化”,更重视对经济现象的实证分析,不再侧重对国家政策的分析;另一方面,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因素,将经济学更加“政治化”、“革命化”,从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分析中,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能是推翻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
② 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是谁
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是法国的萨伊和英国的马尔萨斯。
③ 法国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是谁
让·巴蒂斯特·萨伊(1767—1832年)是法国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1767年出生于法国里昂市的一个商人家庭,在日内瓦长大。早先曾当店铺学徒,后随其兄赴英国,在伦敦附近一家商业学校学习,毕业后回国。虽然他酷爱文学,但遵父命,不得已进入一家人寿保险公司任职。公司经理就是后来担任财政部部长的格拉维尔。当时,格拉维尔将斯密的《国富论》推荐给萨伊,萨伊如获至宝。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在革命初期大资产阶级执政时,他曾热烈拥护革命,1792年参加志愿军。但雅各宾派上台后,他就离开军队,跟随大资产阶级一道反对革命。1816年起,他在亚森尼学院讲授政治经济学,这是法国第一个政治经济学讲座。1830年,在法兰西学院担任政治经济学教授,1832年病逝。
④ 什么是庸俗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定义
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简称“庸俗政治经济学”或“庸俗经济学”。它是只描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表面现象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体系。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是法国的萨伊和英国的马尔萨斯。这种经济学流派有很多,其实质是将古典经济学理论庸俗化,否定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由于资本主义生产逐渐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不断发展,直接威胁着资产阶级。在1825年,经济危机的爆发,使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日益显露出来。面临这种形势,资产阶级更加需要的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辩护。为适应这种需要,便产生了庸俗政治经济学。庸俗经济学者抛弃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许多科学成分,致力于抹煞阶级利益的对立,用各种各样的辩护理论,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在资产阶级经济学领域中,到19世纪30年代以后,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了古典政治经济学。
19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庸俗政治经济学抛弃“注释”和“通俗化”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形式,寻求了为资本主义辩护的新方法。代表为英国西尼尔的理论。1848-1849年的欧洲革命后,一方面,出现了以法国巴师夏和美国凯里为代表的企图证明资产阶级社会各个阶级利益一致的调和论;另一方面,出现了以英国约翰·穆勒为代表的折衷主义经济理论。在德国,则产生了所谓政治经济学的历史学派。
1844 年恩格斯发表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马克思分别于1859 年和1867 年发表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第一卷,而后者的副标题仍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并宣布“庸俗经济学的丧钟已经响了”。这样,一方面“ 庸俗化”了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开始了“边际革命”,进而“数理化”、“计量化”、“均衡化”、“边际化”,更重视对经济现象的实证分析,不再侧重对国家政策的分析;另一方面,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因素,将经济学更加“政治化”、“革命化”,从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分析中,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能是推翻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
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内容
19世纪30年代以后,庸俗主义政治经济学不去研究经济现象的内在联系,放弃了斯密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提出边际效用价值论,描述从经济表面现象所见到的似是而非的外在联系,赋以学究气味,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作符合人的本性的、自然的生产方式,从而把它宣布为永恒的真理。
从一方面来说,庸俗政治经济学的产生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反叛和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代表社会进步的,庸俗政治经济学是反对工人阶级,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前者透过表面现象分析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规律,后者以现象掩盖本质,美化剥削。
西尼尔的“节欲论”(效用是能直接或间接产生快乐或避免痛苦的能力,价值由三因素构成,供给受三种手段制约,“劳动”是工人放弃自己的安乐和休息所作的牺牲,资本是资本家的牺牲。工资是劳动的报酬,利润是节制的报酬。最后一小时论,评论,辩护性)。约翰·穆勒的经济学说(折衷主义,反对经济规律永恒不变的观点,财富的分配取决于社会的法律和习惯,评价,把分配规律与生产规律割裂起来,把商品分为三类),巴师夏的经济学说主要是经济和谐论(社会就是交换,价值就是交换着的两种服务的关系,价值即服务的尺度就是服务提供者所作的努力和服务接受者所节省的努力,劳动就是努力紧张,社会上的一切收入都只是历史的别名。否认工资和利润的对立,把资本和劳动的关系说成是相互交换的两种服务的关系,是和谐的。)
历史学派是庸俗政治经济学的一个流派,但同英法庸俗政治经济学比较起来具有自己的特点:第一,英法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对于国家的态度基本上是站在自由放任的立场上,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则极力宣扬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第二,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除了为资产阶级辩护外,还力图把封建制度及其残余理想化。第三,德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带有极为明显的沙文主义色彩。德国历史学派借口各个民族经济都有自己的特点,否认科学政治经济学揭示的经济规律具有普遍的意义。
历史学派的内容包括先驱者李斯特及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李斯特认为不存在政治经济学,而只存在国民经济学,力图证明政治经济学应当探讨的是本民族经济发展的条件,而不是普遍的理论概括。李斯特提出了生产力理论,为了培育德国的生产力,应当忍受暂时的牺牲,“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多少倍”。提出了生产发展阶段学说(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德国处于第四阶段,应保护关税,过度到第五阶段,同英国争霸,向世界扩张。后来历史学派采纳了李斯特的一系列“理论”,第一,关于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各个民族经济发展的特殊道路的科学;第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缺点是所谓“世界主义”;第三,在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政策时,必须根据经济发展的公式。方法论,主张摒弃抽象演绎法,提出历史研究。罗雪尔:“我们的课题可以说是社会经济或国民经济的解剖学和生理学”,评价(马克思:教授式的折衷主义空谈)。希尔德布兰德把经济发展划分为三阶段(自然经济,货币经济,信用经济),评价(不是根据生产方式的变化而是根据交换形式来划分社会经济形态)。
美国的资产阶级和德国的资产阶级一样,在整个十九世纪时期不断进行斗争,来反对英国所奉行的和来自英国资产阶级所宣扬的自由贸易原则。凯里是美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中的阶级利益调和论的创始人,代表作《社会科学原理》,认为商品的价值不是由生产费用,而是由再生产费用决定的。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工人的工资不仅绝对的而且相对的增加了。
⑤ 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的介绍
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简称“庸俗政治经济学”或“庸俗经济学”。它是只描述资本主义回经济制答度表面现象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体系。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是法国的萨伊和英国的马尔萨斯。这种经济学流派有很多,其实质是将古典经济学理论庸俗化,否定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⑥ 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影响
今年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恩格斯诞辰200周年。缅怀历史伟人最好的方式就是铭记其历史功绩,薪火相传,接续奋斗,把其光辉思想、历史伟业和崇高风范发扬光大。下面主要从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贡献的角度谈一下恩格斯的不朽功绩。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首倡者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恩格斯早于马克思开展了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恩格斯中学未毕业时,就被父亲送到营业所当学徒和办事员,之后又到英国经商。亲身感受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现象,深深卷入社会经济活动实践,加之对大量经济学著作的阅读,促使恩格斯开始思考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1839年,恩格斯发表了第一篇政论性文章《乌培河谷来信》,揭露了封建专制制度,揭示了工人在资本主义工厂劳动中的非人生活,标志着恩格斯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萌发。
写于1843年10月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首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先河。这是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和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初步成果。在书中,恩格斯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研究经济关系和社会物质关系,通过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一些理论观点和方法的批判性分析,揭示其实质是被资产阶级垄断的、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非科学性的“私经济学”,也显示了用无产阶级立场和观点研究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显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鲜明的理论品格。
恩格斯在1843年至1844年撰写了一组三篇研究英国状况的文章,这些文章不是从抽象的概念和人性出发,而是从社会经济发展的事实出发,评析英国社会状况,分析18世纪英国革命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指出科学是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动力。
写于1844年9月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是恩格斯费时21个月深入调研的结果,是“对工人阶级状况的详细入微的描写”。该书指出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性,揭露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对产业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关系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揭示了普通劳动者生活资料匮乏的原因,这些都显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一些宝贵萌芽。恩格斯早期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不少观点都被马克思采纳和借鉴,成为后来《资本论》中一些观点的雏形。
⑦ 资产阶级庸俗的政治经济学产生何时
古典和庸俗分别指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发展版阶段,产生于权18世纪末,大致结束于19世纪70年代。大卫·李嘉图把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发展到最高阶段后,随着资产阶级政治上的日趋反动,资产阶级经济学进入了以为资产阶级辩护为主要特征的庸俗经济学阶段,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西尼尔、穆勒、萨伊、马尔萨斯等。
古典经济学(Classical economics):凯恩斯理论出现以前的经济思想主流学派,由亚当·斯密在1776年开创。主要追随者包括大卫·李嘉图、托马斯·马尔萨斯和约翰·穆勒。一般说来,该学派相信经济规律(特别如个人利益、竞争)决定着价格和要素报酬,并且相信价格体系是最好的资源配置办法。
⑧ 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的马克思对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批判及其解释
马克思所选定的表明后李嘉图经济学特征的用语。从那时起,这个词就由马克思主义著述者作了多种含义的表述,它既包括后李嘉图古典经济学,也包括新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特别指专注于分析表面现象(如需求和供给)的著作,指忽视结构上的价值关系,也指不愿意以公正的科学方法探究经济关系,尤其害怕对潜藏在商品交换行为下的阶级关系的研究。这后一方面,使庸俗经济学具有辩护性,也就是说,它更感兴趣的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上的合理性,而不惜牺牲科学上的公正性。
马克思关于庸俗经济学定义的最有权威的章节就是《资本论》第1卷德文第2版跋。马克思在指出德国经济学不发展特征中,把英国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分为科学的阶段和庸俗的阶段,并把这一发展和阶级斗争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停留“在资产阶级的视野之内”的政治经济学,把资本主义“不是看作历史上过渡的发展阶段,而是看作社会生产的绝对的最后的形式。”在这种情况下,政治经济学只有在阶级斗争潜伏的或只是偶尔发生的时候,才能够是一门科学。因此,在现代工业还处在它的幼年时期,在资本和劳动的斗争还从属于其他的斗争,例如从属于资产阶级及对封建主义的斗争时,科学上的追求还是可能的。李嘉图(参看李嘉图和马克思条目)被描述为是英国政治经济学的最后的一位伟大代表,因为在他的著作中,阶级利益上的对抗还是中心问题。
在马克思看来,1820年到1830年这一阶段是科学活动的最后10年,这一活动包括李嘉图理论的普及和扩大,以及反对李嘉图理论作资产阶级解释的无偏见的争论。马克思这里指的是李嘉图社会主义者学派和在政治经济学俱乐部中对李嘉图理论的早期的攻击。1830年是决定性的分界线。在马克思看来,英国和法国的资产阶级这时已经夺取政权,他们再也不需要把政治经济学作为同旧的封建秩序作斗争的批判武器。阶级斗争现在也采取了更公开的形式。它敲响了科学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丧钟。现在问题不再是这个或那个原理是否正确,而是它对资本有利还是有害,违背警章还是不违背警章。尽管在反对谷物法的斗争中政治经济学仍然是作为批判的武器使用的。随着谷物法的废除,庸俗经济学便失去了它的残留的批判力。
马克思的这一用语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史家所接受(见“参考书目”②),但是这一用语没有受过批判性地检验。把1830年这一准确时间作为资产阶级夺取权力的时间就是一个争论点。作为科学的政治经济学可能存在的现代工业幼年时期,是否可以说在19世纪20年代这10年就已结束了,这也是有问题的。人们可以认为,对这种标签和阶段划分不加批判地接受,使马克思主义者不能分清后来的(庸俗)经济学家之间的区别
⑨ 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图书《通俗政治经济学》
出版:四川人民出版社
形态:457 页 - 211 章节 通俗政治经济学
写在前面的话 一不要把自己排斥在政治经济学大门之外——什么是政治经济学?
从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说起
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必然要同自然界发生联系,形成生产力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之中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生产关系的学问
二闪耀的明灯——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政治经济学向我们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
工人阶级的思想武器
政治经济学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有着密切联系
本章挈领 一姗姗来迟——什么是商品生产?
为出卖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叫做商品
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
社会分工是商品生产的基础
商品生产孕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二商品交换的秘密——商品的两因素
商品要能交换,首先要有使用价值
交换价值是商品的又一种属性
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都是人类劳动的产品,都具有价值
三追根寻源——劳动的两重性、价值量
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形成了商品的价值
商品的价值量是同劳动量成正比的
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点
四入门的钥匙——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须从商品开始
商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占统治地位
商品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
商品关系掩盖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商品关系包含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胚芽
五还有强大的生命力——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生产
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商品生产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生产的原因
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必须发展商品生产
本章挈领 一天生的“平等派”——价值规律的内容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商品按照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
价格围绕价值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二无形的指挥棒和催化剂——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社会生产的自发调节者
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促使小商品生产者向两极分化
三“一个伟大的学校”——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社会主义条件下价值规律的特点和作用
在物价稳定的前提下调整不合理的物价
忽视价值规律必然要受到惩罚
本章挈领 一“十月怀胎”——价值形式及其发展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直接的物物交换构成简单的价值形式
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扩大的价值形式
由扩大的价值形式发展为一般的价值形式
二瓜熟蒂落——货币的诞生及其本质和发展
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从贵金属到纸币
货币成为财富的象征
三肩负重任——货币的五种职能
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的价值
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充当贮藏手段,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
赊帐交易的信用工具
用于国际间的经济往来
四崭新的姿态——我国的人民币
人民币的产生
人民币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工具
人民币是稳定的社会主义货币
人民币的特点
本章挈领 一“羊吃人”——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主义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
“羊吃人”
二走上剥削道路——货币转化为资本
货币用于剥削时才成为资本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
三资本家发财的秘密——剩余价值生产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的价值是价值增殖的全部秘密
对剩余价值的贪得无厌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动力
资本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四去伪存真——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
只有剩余价值率才能正确反映出工人受剥削的程度
五欲壑难填——榨取剩余价值的种种方法
用绝对延长劳动日的方法榨取绝对剩余价值
用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方法榨取相对剩余价值
榨取相对剩余价值的三个阶段
资本家同时使用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两种剥削方法
六天下乌鸦一般黑——旧中国的资本主义剥削及其特点
旧中国工人阶级身受三重压迫和剥削
旧中国工人阶级受剥削的程度在世界各民族中是少见的
本章挈领 一庐山真面目——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工资掩盖资本主义的剥削
工资实质上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常常被压到劳动力价值以下
二万变不离其宗——资本主义的工资形式
以工作时间多少计算的计时工资
以产品多少计算的计件工资
“泰罗制”和“福特制”
三名与实之间——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区别
工资水平因时因地而异
实际工资具有下降的趋势
相对工资理论的意义
四治标与治本——工人阶级的两种斗争
工人阶级为提高工资而斗争
工人阶级必须为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而斗争
五换了人间——社会主义工资
社会主义工资是按劳分配的一种形式
社会主义工资的形式
社会主义工资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本章挈领 一平分秋色——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利润无非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不同产业资本家之间的竞争使利润转化成平均利润
利润的平均化使价值转为生产价格
平均利润率具有下降的趋势
二雁过拔毛——商业资本和利润
商业资本是从事商品买卖的资本
商业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商业流通费用是商业资本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一本万利——借贷资本和利息
借贷资本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借贷资本的利息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银行是经营借贷资本的企业
四坐地分赃——大土地所有者和地租
资本主义在农业中的发展造成了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制
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产生了级差地租
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产生了绝对地租
本章挈领 一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再生产
再生产就是生产过程的不断更新和重复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从再生产过程看资本主义的剥削
二阶级间的鸿沟日益加深——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就是不断地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无止境的发财欲是迫使资本家积累的强制力量
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三机器排斥工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相对人口过剩
资本积累带来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引起相对人口过剩
相对人口过剩的三种形式
四为自己造就掘墓人——资本积累的最终结果和历史趋势
财富和贫困的同时积累是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无产阶级的贫困化
资本积累促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尖锐
剥夺剥夺者是资本积累的必然趋势
五人民利益之所系——社会主义的再生产和积累
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持续的扩大再生产
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社会主义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社会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本章挈领 一资本的生命——资本循环
资本循环要经过三个阶段
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形式资本的同时循环
二资本生命的不断更新——资本周转
资本周转就是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
资本的周转速度由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决定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
资本的周转速度与剩余价值量的关系
三唇齿相依——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社会资本是个别资本的总和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要以总产品的实现为条件
简单再生产的基本条件
扩大再生产的基本条件
两大生产部类之间的辩证关系
本章挈领 一我行我素——经济危机的原因
买卖脱节和货币被用作支付手段,隐藏着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的根源
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
二不治之症——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周期性地发生的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日益频繁
经济危机的每一个周期要经历四个阶段
农业危机和工业危机相互助长
三走向深渊——经济危机的意义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深化
国内的阶级矛盾在激化
帝国主义和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本章挈领 一登上顶峰——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
垄断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垄断组织的各种形式
垄断加剧了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
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的溶合形成金融资本
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的溶合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二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帝国主义就是侵略和战争
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
国际垄断同盟的形成及其从经济上瓜分世界的斗争
帝国主义分割和重新分割世界领土必然导致战争
三曙光在前——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
帝国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
帝国主义激化着国内国际间的各种矛盾
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使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或几国取得胜利
本章挈领
⑩ 庸俗经济学名词解释
庸俗经济学释义:
“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的简称。见“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
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者对继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之后的各种资产阶级经济理论的统称。它分离古典学派的庸俗成分,只研究经济现象的外在联系,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和法国。它经历了如下几个发展阶段:产生阶段 (18世纪末至1830年)。代表人物有萨伊、马尔萨斯以及后来的詹姆斯·穆勒和麦克库洛赫,他们以亚当 斯密和李嘉图的信徒自居,以“注释”或“通俗化”的形式,把斯密著作中的庸俗成分分离出来并加以发展,形成一套庸俗理论。初步发展阶段 (1830年至19世纪中叶)。代表人物有西尼耳、巴师夏、凯里、约翰·穆勒等人,德国的历史学派也属于此阶段的代表人物。他们抛弃对古典学派所作的“注释”或“通俗化”,竭力寻找为资本主义辩护的新方法。在这一阶段,资产阶级经济学进一步庸俗化。发展阶段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已过渡到垄断竞争阶段,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辩护理论和流派。包括德国新历史学派、美国制度学派、边际效用学派和英国剑桥学派。以马歇尔为代表的英国剑桥学派将边际效用学说和其他庸俗经济学结合在一起,完成了庸俗经济学的第一次大综合,从而成为这一时期庸俗政治经济学的“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