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素材参考 » 通信原理参考文献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通信原理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2021-03-29 14:12:17

㈠ 关于单片机的参考文献要具体页码, 要求至少出现2篇英文,期刊需要页码,有的发我邮箱,[email protected]

[1] 张毅刚.《新编MCS51单片机应用设计(第三版)》,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2] 何立民.《单片机应用技术选编》,北京:北京航空大学出版社,1998
[3] 李华.《MCS-51系列单片机使用接口技术》,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3
[4] 彭为.《单片机典型系统设计实例精讲》,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5] 潘永雄.《新编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6] 童诗白,华成英,《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 阎石主.《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8] 樊昌信,曹丽娜.《通信原理》,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9] 李瀚荪.《电路分析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毕 业 论 文(设 计)开 题 报 告
[10]G.Edward Suh, Charles W.O’Donnell, Srinivas Devadas, Aegis:a single-chip secure processor, IEEE Design and Test of Computers.2008,24(6)570-580.
[11] Mt. Prospect.MCS 51 Family of Microcontrollers Architectural Overview. September 1993

㈡ 数字通信原理的作品目录

第1章概论
数字通信是用数字信号作为载体来传输消息,或用数字信号对载波进行数字调制后再传输的通信方式。它可传输电报、数字数据等数字信号,也可传输经过数字化处理的语声和图像等模拟信号。
1.1通信及通信系统
1.1.1通信的定义
1.1.2模拟通信
1.1.3数字通信
1.1.4模拟通信与数字通信的联系
1.1.5计算机与通信
1.2信息论与通信
1.2.1消息与信息
1.2.2信息量度量
1.2.3信号
1.3信道与传输
1.3.1信道
1.3.2信道参数
1.3.3信道容量
1.3.4通信方式
1.3.5通信介质
1.4通信协议及其机构
1.4.1协议体系结构
1.4.2抽象体系结构OSI
1.4.3标准化组织
习题
第2章数字编码
2.1编码分类
2.1.1编码的意义
2.1.2编码分类
2.1.3编码效率
2.2信源编码与信道编码
信源编码是对输入信息进行编码,优化信息和压缩信息并且打成符合标准的数据包。信道编码是在数据中加入验证码,并且把加入验证码的数据进行调制。 2者的作用完全不一样的。
2.2.1编码与信源
2.2.2编码与信道
2.2.3信息论中信道编码与参数(误码率)
2.3字符编码
2.3.1国际5号码(ASCII码)
2.3.2扩充的二?十进制码
2.3.3国际2号码
2.3.4国内通用代码
2.3.5计算机中的汉字编码
2.4码型编码
2.4.1各种码型编码的来源及意义
2.4.2常用码型及其特点
2.5差错控制编码
2.5.1编码分类及定义
2.5.2衡量指标
2.5.3奇偶校验
2.5.4恒比码
2.5.5矩阵校验码
2.5.6正反码
2.5.7循环冗余校验码
2.5.8卷积码
习题
第3章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
由计算机或终端产生的数字信号,频谱都是从零开始的,这种未经调制的信号所占用的频率范围叫基本频带(这个频带从直流起可高到数百千赫,甚至若干兆赫),简称基带(base band)。这种数字信号就称基带信号。举个简单的例字拉:在有线信道中,直接用电传打字机进行通信时传输的信号就是基带信号。而传送数据时,以原封不动的形式,把基带信号送入线路,称为基带传输。基带传输不需要调制解调器,设备化费小,适合短距离的数据输,比如一个企业、工厂,就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将大量终端连接到主计算机。另外就是传输介质,局域网中一般都采用基带同轴电缆作传输介质,不过如果你打算用光纤,我也绝对没有异议。
3.1基本概念
3.1.1基带传输与频带传输
3.1.2信号通过系统
3.2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3.2.1数字基带信号的一般表达
3.2.2码型与频谱
3.3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扰
3.3.1数字信号通过无失真系统
3.3.2奈奎斯特准则
习题
第4章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
4.1模拟调制与数字调制
4.1.1调制
4.1.2解调
4.1.3模拟调制
……
第5章模拟信号的数字化
第6章多路复用技术
第7章数据交换
第8章通信设备
第9章移动通信
第10章计算机网络通信
参考文献

㈢ 我想找一些关于通信的参考文献

1.C程序设计。第三版。谭浩强 著。清华出版社 2.C程序设计题解与上机指导。谭浩强 著。清华出版社 3.C程序设计试题汇编。谭浩强 著。清华出版社 4.数据结构(C语音版)。吴伟民 等著 。清华出版社 5.C程序设计题解与上机指导。谭浩强 著。清华出版社 6.C程序设计。谭浩强 著。清华出版社 7.电脑报。 9.精通HTML 。洪锦魁 著。11.高等数学 15.工程数学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16.数字信号处理教材 第二版 程佩青 著 17.信号与系统 18.工程电磁场基础 19.现代通信原理 第二版 沈保锁 著 20.数字电路与FPGA 21.现代通信原理 22.计算机软件基础 23.移动通信原理、系统及技术 24.电子线路

㈣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的目录

第1章 概述
1.1 移动通信发展简述
1.2 移动通信的特点
1.3 移动通信工作频段
1.3.1 我国移动通信的工作频段
1.3.2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工作频段
1.4 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
1.5 移动通信的分类及应用系统
1.6 移动通信网的发展趋势
1.7 本书的内容安排
习题与思考题
第2章 移动通信电波传播与传播预测模型
2.1 概述
2.1.1 电波传播的基本特性
2.1.2 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
2.2 自由空间的电波传播
2.3 种基本电波传播机制
2.3.1 反射与多径信号
2.3.2 绕射
2.3.3 散射
2.4 阴影衰落的基本特性
2.5 移动无线信道及特性参数
2.5.1 多径衰落的基本特性
2.5.2 多普勒频移
2.5.3 多径信道的信道模型
2.5.4 描述多径信道的主要参数
2.5.5 多径信道的统计分析
2.5.6 多径衰落信道的分类
2.5.7 衰落特性的特征量
2.5.8 衰落信道的建模与仿真简介
2.6 电波传播损耗预测模型
2.6.1 室外传播模型
2.6.2 室内传播模型
2.6.3 传播模型校正
习题与思考题
第3章 调制技术
3.1 概述
3.2 最小移频键控
3.2.1 相位连续的FSK
3.2.2 MSK信号的相位路径、频率及功率谱
3.3 高斯最小移频键控
3.3.1 高斯滤波器的传输特性
3.3.2 GMSK信号的波形和相位路径
3.3.3 GMSK信号的调制与解调
3.3.4 GMSK功率谱
3.4 QPSK调制
3.4.1 二相调制BPSK
3.4.2 四相调制QPSK
3.4.3 偏移QPSK
3.4.4 π/4?QPSK
3.5 正交频分复用
3.5.1 概述
3.5.2 正交频分复用的原理
3.5.3 正交频分复用的DFT实现
3.5.4 OFDM的应用
习题与思考题
第4章 抗衰落技术
4.1 概述
4.2 分集技术
4.2.1 宏观分集
4.2.2 微观分集
4.2.3 分集的合并方式及性能
4.2.4 性能比较
4.2.5 分集对数字移动通信误码的影响
4.3 信道编码
4.3.1 概述
4.3.2 分组码
4.3.3 卷积码
4.3.4 Turbo码
4.4 均衡技术
4.4.1 基本原理
4.4.2 非线性均衡器
4.4.3 自适应均衡器
4.5 扩频通信
4.5.1 伪噪声序列
4.5.2 扩频通信原理
4.5.3 抗多径干扰和RAKE接收机
4.5.4 跳频扩频通信系统
习题与思考题
第5章 蜂窝组网技术
5.1 移动通信网的基本概念
5.2 频率复用和蜂窝小区
5.3 多址接入技术
5.4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容量分析
5.5 话务量和呼损简介
5.6 移动通信网发展简介
5.7 移动通信网的信令系统
习题与思考题
第6章 GSM和GPRS通信系统
6.1 GSM系统的业务及其特征
6.2 GSM系统的结构
6.3 GSM的信道
6.3.1 物理信道与逻辑信道
6.3.2 物理信道与逻辑信道的配置
6.3.3 突发脉冲
6.3.4 帧偏离、定时提前量与半速率信道
6.4 GSM的无线数字传输
6.4.1 GSM系统无线信道的衰落特性
6.4.2 GSM系统中的抗衰落技术
6.4.3 GSM系统中的话音编码技术
6.4.4 GSM系统中话音处理的一般过程
6.5 GSM的信令协议
6.5.1 GSM的无线信令接口协议
6.5.2 GSM的地面信令接口协议
6.6 接续和移动性管理
6.6.1 概述
6.6.2 位置更新
6.6.3 呼叫建立过程
6.6.4 越区切换与漫游
6.6.5 安全措施
6.6.6 计费
6.7 通用分组无线业务
6.7.1 概述
6.7.2 GPRS的业务
6.7.3 GPRS的网络结构及其功能描述
6.7.4 GPRS的移动性管理和会话管理
6.7.5 GPRS的空中接口
习题与思考题
第7章 码分多址技术基础
7.1 扩频通信基础
7.1.1 概述
7.1.2 理论基础
7.1.3 扩频方法
7.1.4 直扩系统
7.1.5 跳频系统
7.2 地址码技术
7.2.1 m序列
7.2.2 Gold码
7.2.3 Walsh码
7.3 扩频码的同步
7.3.1 粗同步
7.3.2 细同步
习题与思考题
第8章 IS95系统
8.1I S95标准概述
8.1.1 IS95标准发展历程
8.1.2 IS?95系统频段
8.1.3 IS?95系统时间
8.2 IS95前向链路
8.2.1 前向链路信道结构
8.2.2 前向链路基本操作
8.2.3 导频信道
8.2.4 同步信道
8.2.5 寻呼信道
8.2.6 前向业务信道
8.2.7 功率控制子信道
8.2.8 随路信道
8.3 IS95反向链路
8.3.1 反向链路信道结构
8.3.2 反向链路基本操作
8.3.3 反向接入信道
8.3.4 反向业务信道
8.4 IS95中的功率控制技术
8.4.1 功率控制概述
8.4.2 功率控制分类
8.4.3 反向链路功率控制
8.4.4 前向链路功率控制
8.5 IS95中的软切换技术
8.5.1 切换概述
8.5.2 导频集合
8.5.3 导频的搜索与测量
8.5.4 切换参数与消息
8.5.5 IS-95系统中的软切换流程
8.5.6 IS-95B系统中的软切换
8.5.7 导频集的维护
8.6 IS-95中的登记与漫游管理
8.6.1 登记注册
8.6.2 漫游管理
8.7 基于IS-95标准的系统概述
8.7.1 网络结构及系统接口
8.7.2 协议结构
习题与思考题
第9章 3G技术概述
9.1I MT-2000的主要目标和要求
9.2 IMT-2000的发展历程
9.3 3G系统承载的业务
9.4 3G系统的基本特征
9.4.1 系统频段
9.4.2 系统结构
9.5 3G系统中支持的新技术
9.5.1 高效的信道编码技术
9.5.2 智能天线技术
9.5.3 软件无线电技术
9.5.4 多用户检测与干扰消除
9.5.5 全IP的核心网
9.6 3G标准化进程及其演进策略
9.6.1 标准化组织
9.6.2 标准化现状
9.6.3 3G系统演进策略
9.7 3G主要技术标准概述
9.7.1 WCDMA技术标准
9.7.2 cdma2000技术标准
9.7.3 TD-SCDMA技术标准
习题与思考题
第10章 cdma2000 1x系统
10.1 概述
10.2 cdma2000体系结构
10.2.1 总体结构
10.2.2 移动台
10.2.3 空中接口
10.2.4 无线接入网
10.2.5 A接口
10.2.6 电路域核心网
10.2.7 分组域核心网
10.3 cdma2000空中接口概述
10.3.1 cdma2000空中接口协议结构
10.3.2 系统频段与系统时间
10.3.3 空中接口相关的几个基本概念
10.4 cdma2000 1x空中接口物理层
10.4.1 cdma2000 1x物理层的主要特性
10.4.2 cdma2000 1x前向链路信道组成
10.4.3 cdma2000 1x前向链路的差错控制技术
10.4.4 cdma2000 1x前向链路中的扩频码
10.4.5 cdma2000 1x前向链路发射分集
10.4.6 cdma2000 1x前向链路信道结构
10.4.7 cdma2000 1x前向链路扩频调制
10.4.8 cdma2000 1x反向链路信道组成
10.4.9 cdma2000 1x反向链路中的差错控制
10.4.10 cdma2000 1x反向链路中的扩频码
10.4.11 cdma2000 1x反向链路信道结构
10.4.12 cdma2000 1x反向链路扩频调制
10.5 cdma2000 1x空中接口第二层概述
10.5.1 MAC子层
10.5.2 LAC子层
10.6 cdma2000 1x空中接口第三层概述
10.6.1 信令结构及层间接口
10.6.2 三层信令消息流程
10.7 cdma2000 1x中的功率控制与系统切换
10.7.1 cdma2000 1x中的功率控制技术
10.7.2 cdma2000 1x中的系统切换
10.8 cdma2000 1x网络技术概述
10.8.1 cdma2000 1x系统网络结构
10.8.2 cdma2000 1x系统分组域网络技术
习题与思考题
第11章 WCDMA和TDD/CDMA系统介绍
11.1 概述
11.2 WCDMA的标准体系
11.3 WCDMA的信道结构
11.3.1 专用传输信道
11.3.2 公共传输信道
11.3.3 传输信道到物理信道的映射
11.3.4 物理信道
11.4 WCDMA的链路
11.4.1 信道化码
11.4.2 扰码
11.4.3 上行链路扩频
11.4.4 下行链路扩频
11.4.5 调制
11.5 WCDMA中的信道编码、功率控制和切换
11.5.1 WCDMA的信道编码
11.5.2 功率控制
11.5.3 切换
11.6 WCDMA的网络结构
11.6.1 网络结构
11.6.2 系统接口
11.7 TDD/CDMA介绍
11.7.1 TDD系统的概念
11.7.2 TDD模式的优点
11.7.3 TDD模式的缺点
习题与思考题
第12章 未来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
12.1 B3G系统的展望
12.2 B3G系统中的正交频分复用技术
12.2.1 OFDM系统结构
12.2.2 串并变换
12.2.3 子载波调制
12.2.4 OFDM系统关键技术
12.3 B3G系统中的MIMO技术
12.3.1 空间复用技术
12.3.2 空间分集技术
12.4 未来无线通信系统的研究项目简介
12.4.1 VSF?OFCDM系统
12.4.2 IEEE 802.16
12.4.3 IEEE 802.20
12.4.4 MATRICE
12.5 小结
习题与思考题
参考文献

㈤ 樊昌信的《通信原理(精简版)》精简了哪些内容

本书是在《通信原理(第6版)》的基础上,为适应少学时院校的教学需要精简而成,其中删掉了第12章和第14章,对第2章,第5章,第6章和其他章节做了一些删减。
本书着眼于加强基本概念的讲解,在增强数学分析严谨性的同时适量简化数学推导,尽可能多地介绍能用软件实现的方法,以取代硬件实现电路,减少过时的通信技术并增加新型通信技术原理的介绍。此外,对于专业名词和通信技术术语均给出对应的英文译名,以帮助提高阅读英文参考文献的能力。
本书内容可以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第1章-第5章)阐述通信基础知识和模拟通信原理。第二部分(第6章—第10章)主要论述数字通信、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和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原理。由于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数字调制和数字带通传输的内容非常丰富,将其放在一章内讲述会使篇幅过长,故分为两章(第7章和第8章)讲述,并且第8章的内容可以视需要,选用其中一部分学习,或者跳过不学,不会影响后面章节的理解。第三部分(第11章-第12章)讨论数字通信中的编码和同步等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