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素材参考 » 参考文献外国教育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参考文献外国教育

发布时间: 2021-03-25 05:52:33

1. 求“中西方教育差异”的论文

http://..com/question/411255419.html

论中西方教育差异:转自教育大论文下载中心,更多中西方教育差异文章请看教育大论文下载中心
谈及中西方教育的差别,我有一些感受。我没有去过国外,对西方教育的了解主要是从书中和各种媒体中获得。我眼中的中西方教育的显著差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因材施教。虽然在我国每天都在提因材施教,但并没有几个人理解因材施教的真谛。反而是西方的教育在这方面体现的较好,更适合学生的发展,把学生的潜力挖掘出来。
二. 赏识教育。在中西方都有赏识教育,中国的赏识教育比较模糊笼统,对孩子做的比较好的地方往往是用一句“你真棒”加以赞赏,而西方是把棒在哪里告诉孩子。中国家长有耐心的少,光心里着急是不够的。
三. 惩罚教育。在中西方都有惩罚教育,在中国孩子受到惩罚都是以大人的眼光来判断,比如孩子把东西拆坏了,家长往往要打骂孩子,而在西方家长认为孩子并没有错,反而鼓励孩子多动手。
四. 爱心教育。我在书中了解的和我亲眼看到的西方人的爱心有胜于我们。
中西方的教育各有优缺点,如能取长补短,也许会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中国的基础教育有很多优点,这几年国外也在借鉴我们的教育方法。
一、学校的教育
1、中西方教育的本质区别:
西方教育是一种尝试教育,先让学生尝试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难点,然后在解决难点中积累经验,最后,得出结论,那是真正属于自己研究的成果。
中国教育是一种灌输式教育,先将成人的经验告知学生,让学生按已有成功经验去操作(并非所谓的真学习)按部就班,在经验的指导下学习实践,同样,也是可以得到自己的结论,但是往往很难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
两者的最大差异就在于西方教育以人为本,从人的学习的本能出发,符合学习论,而中国教育是一种消除错误的“生产”教育,将学生当作产品,希望在生产线上生产出的是合格品,而不是次品。正是不能正视“学习是可以犯错的”这一规律,使得学生缺乏应有的创新思维。
2、从教师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看中西方文化教育的差异:
西方教育大都是基于人文思想展开的,从小开始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像朋友一般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经常一指图书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做出判断,尽可能的不去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它最大可能的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开心,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学习,这在西方是老师常常思考的问题。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积极发言,学以致用。
在中国,课堂属于老师,老师在讲台上涛涛不绝的讲课,学生认真的听讲、记笔记,对课本的答案和教师的答案深信不疑,是一种倾向性的灌输式教育。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紧密沟通,造成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牢而不固。
3、考生成绩的计算方式也是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一个显著差异:
在西方学生成绩的计算方式是:课堂纪律和出勤率占15%,课余作业成绩占15%,小组互动讨论占20%,论文写作和答辩占50%,从这几个方面来综合评估学生的综合情况,比较客观和公正。由于西方教学的目的是运用,而不是分数,所以分数只是一个参考值。
在中国,成绩是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命根子,一切唯高分是从。一些综合分数低,而偏科成绩比较严重的学生,反而被埋没了。成绩主要以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来定,主要是笔试,比较单一,另笔试的成绩很容易被复制。像高考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方式很容易因为发挥失场,而与大学教育失之交臂。高分低能那是我们国人的最大悲哀呀!
4、从知识层面来说,西方教育更容易发掘天才:
西方教育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重视“广”和“博”,对学生的教育是点到为止;西方的基础教育在达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有较大选择的自由。比如,一位学生对物理、化学或生物不感兴趣,感觉有很大的困难,可以只选修比较基础的课程,而选修较多的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课程,只选修理、化、生其中的一门,同样可以达到高中毕业要求,也能进入顶尖大学,同样有机会成为“精英”。
中国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知识的熟练掌握,重视“精”和“深”,以数学为例,中国教育使用题海战术,教师让学生重复练习,直至“炉火纯青”的地步;所以说,中国教育是“精英”教育,把那些不能把知识学得精深的人淘汰出去。中国教育要求数理化各科面面俱到,哪一科学得不好都有可能对人生前途造成致命的影响。
二、家庭的教育
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 西方家长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 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长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他们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
而中国家长对子女的关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无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其结果是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以至经不起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丧、颓废、自暴自弃,动辄离家出走,甚至轻生厌世。
● 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
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 西方家长“鼓励创新”,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和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他们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
而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对孩子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往往把孩子自己进行的“探索活动”视作“胡闹”而加以制止。例如美国孩子拆了家里的闹钟,若能装回,多数家长会称赞孩子,若是装不回,许多家长会与孩子一道把闹钟装上,甚至鼓励孩子再拆、重装一次。但中国孩子若拆了家里的闹钟,就算自己能装回,恐怕也没几个敢告诉家长的。孩子往往在家长的严格管教下被熄灭了创造性火花。
从以上的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的家庭教育从宏观到微观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外国家长重视的恰恰是中国家长忽视的。西方家长教导孩子:跌倒了自己爬起来,做错事自己纠正,自尊并尊重别人,全身心锻炼,按兴趣学习。他们鼓励孩子成为梦想家,成为自己心目中的成功者。中国的家长们,您不妨借鉴一下。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中国最缺的,是责任教育!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社会、民族负责!教育不是只在学校,还在家里,在周围环境,在社会氛围。而现在,常见到家长,学校,周围环境在推卸责任:
家长说:“我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好他就是学校的责任”;
学校说:“他逃学都是因为周围的网吧,歌房太多了”;
网吧老板说:“我只是开一家店挣点钱养家糊口,是他自己逃学来玩的”。
来看看美国,经常可以见到大人教育小孩,而那个小孩并不是他的孩子,大人也不是什么教师。为什么?就是因为:“美国人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是自己的孩子,教育自己的孩子是每一个美国人的责任”;在英国,每一个欧巴桑的威力大家都知道,她们总是在自觉的监督年青人的行为,好像警察一般。这两个国家已经把教育下一代的责任交给了每个公民,每个公民也在为国家的未来负责。
而在国内,又有谁把教育下一代国人视为自己的责任呢?看到不认识的小孩有不对的地方,又有谁会上前去教育他,指出他的错误呢?教育制度不完善,官员贪污腐、、、、这些问题的存在,管理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你,我,所有国人,甚至包括受教育者,谁可免责?如果每人都确实负起自己的责任,又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为什么西方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学校的教育、家庭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是相互相诚的,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西方的教育重在启蒙,发掘潜力,尊重自由,尊重个性的发展。孩子在这三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多一份质疑,多一份思考,多一份热情,多一些创造。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2. 参考文献格式(外国著作,但是被翻译的)

[3] (美)William Ford等著. 数据结构C++语言描述(第2版).陈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 怎样引用英文参考文献

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即可。

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被反复引用者,在正文中用同一序号标示。引用一次的文献的页码(或页码范围)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列出。

格式为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页码(或页码范围).”。多次引用的文献,每处的页码或页码范围(有的刊物也将能指示引用文献位置的信息视为页码)分别列于每处参考文献的序号标注处,置于方括号后(仅列数字,不加“p”或“页”等前后文字、字符;页码范围中间的连线为半字线)并作上标。

(3)参考文献外国教育扩展阅读:

参考文献的相关要求规定:

1、著录项目 a .主要责任者 b .书名 c .文献类型标识 ( 供选择 ) d .其他责任者 ( 供选择 ) e . 版本 f . 出版项。

2、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来源为被著录的文献本身。专著、连续出版物等可依次按题名页、封面、刊头等著录。缩微制品、录音制品等非书资料可依据题名帧、片头、容器上的标签、附件等著录。

3、著录数字时,须保持文献上原有的形式。但对表示版次、期号、册次、页数、出版年等数字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版本用序数词缩写形式表示。

4. 英文参考文献格式

英文引用及参考文献格式要求如下: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著——论文集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报告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姓,名字的首字母.

如:MalcolmRichardCowley为:Cowley,M.R.,

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

如: FrankNorris与IrvingGordon应为:Norris,F.&I.Gordon.;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EnglishLiterature, EnglishWeekly。

(4)参考文献外国教育扩展阅读:

参考文献类型及文献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1、专著M ; 报纸N ;期刊J ;专利文献P;汇编G ;古籍O;技术标准S ;

2、学位论文D ;科技报告R;参考工具K ;检索工具W;档案B ;录音带A ;

3、图表Q;唱片L;产品样本X;录相带V;会议录C;中译文T;

4、乐谱I; 电影片Y;手稿H;微缩胶卷U ;幻灯片Z;微缩平片F;其他E。

(4)参考文献外国教育扩展阅读来源:网络_参考文献

5. 求关于西方宗教与商业的参考文献。 就是关于西方宗教与商业发展关系的,或者商业成功人士宗教信仰的 文献

基督教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自由价值观对经济制度的形成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对中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形成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资本主义经济也称为自由市场经济,它需要近代科学、先进生产力、自由的人以及宗教价值观等综合因素的整合才能形成,而只有基督教世界才能提供这一切。
马太福音二十五章14至30节举了一个鼓励赚钱的例子,说明耶稣支持并鼓励创造财富和经济自由。但是现实生活中人类经常是一有钱就“眼高心傲”,敬虔的心就会消退,仿佛金钱上真有魔鬼在盘踞。在早期教会,因为寻找不到解决方法,教士们不得不曲解金钱是阻碍人们与神亲近的障碍,为避免人类为物质方面的追求而犯罪,刻意贬低金钱的价值和作用。譬如,中世纪著名的修士圣弗朗西斯不断提到钱财如粪土,应该逃避钱财就像逃避魔鬼一样。事实上,耶稣从未排斥过金钱的作用,只是担心真理的空间被贪欲挤占,才叫人舍弃金钱。正如经上说:“后来有世上的思虑,钱财的迷惑,和别样的私欲进来,把道挤住了,就不能结实。”(马可福音4:19)因此基督在乎的不是外在的财富,而是人们内心对财富的态度,正如追求利润不是罪,而独占或多占利润就是罪一样。
此后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教会对金钱的保守观基本上占据统治地位,这与当时生产力落后的小农经济基本保持协调。但到中世纪晚期,随着科学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新大陆的发现,特别是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以及自由价值观的普及,教会保守的金钱观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不能提供给人类更丰富、更有选择性、更富尊严的物质生活,而受基督教自由价值观影响的资本主义经济能创造出高度的物质文明并进而更好地去服务人群。在这种形势下,早期自由市场经济出现了,但要形成一种主流经济制度还需要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配合。
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带动下,基督教的金钱观随着社会整体形势的变化而得到了更新。人们不再认为追求财富有错,因为 “神爱世人” ,希望人们过上物质丰盛的生活,工作是响应上帝的呼召(天职)。但是这个过程是在基督教理性主义的监督下小心翼翼地进行的。现实生活中人一有钱就很容易悖逆,即使是如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也担心闸门一开,贪婪之心泛滥。他公开指责收受利息和放款收租金的行为。甚至认定,一个基督徒赚得愈少,就愈圣洁、愈基督化。在此,加尔文作出了与马丁·路德不同的解释,他认为上帝在永久以前已经自由决定了每个人的命运,将人类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将永远是选民,而弃民将永远是弃民,无论什么行为,什么人,甚至上帝自己也不可能改变这种身份。如何分别选民和弃民的标准是信仰,但必须是“有效的信仰”,有结果的信仰,能够证明的信仰,如何证明则是:为了增加上帝的荣耀,而不是为了自身享乐而进行的勤奋的劳作、节俭、努力增加财富等行为,这些行为的唯一动机是增加上帝的荣耀,是作为选民的一种天职。马丁·路德与加尔文虽就创造财富的方法上认识有不同,但就人们应当努力工作和创造财富的观点上是一致的。他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在意识形态里提供了理论支持。
但是如何解决马丁·路德所担心的问题呢?如何才能使既有钱又敬虔这一人类次终极目标得以实现呢?加尔文对此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提出了属世的禁欲主义理论。这种理论是要把以往修道院里的禁欲主义搬到俗世中来,将信仰中的敬虔落实在日常生活的具体行为中,每一个人心中时刻都要存在荣耀神的信念,坚决排斥来自物质享受的诱惑。这种理论的实践者就是十八世纪的清教徒。
这些清教徒过着世俗禁欲的生活,他们否定自身快乐,但把努力工作、储蓄和节俭视为通向未来繁荣和富裕的途径,他们认为繁荣和富裕是神祝福和拣选的表征。伴随这种经济观念,资本主义经济正式诞生了,这种受神祝福的经济模式从它一开始诞生就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宗教理论的变革给资本主义经济产生提供了理论支持,但是实践中,很多以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不存在的经济问题大量出现,考验着人类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格拉斯哥大学基督教道德哲学教授亚当•斯密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这种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自由市场”概念,他认为自由市场表面看似混乱而毫无拘束,实际上却是由一双被称为“看不见的手”所指引,将会引导市场生产出正确的产品数量和种类。在《国富论》中他对当时普遍存在的一些经济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如劳动分工、货币问题、价值问题、分配问题以及税赋问题等等。由于《国富论》几乎涉及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所有问题,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经济学理论依据,被后世誉为世界经济学界的经典。亚当•斯密是一位基督教道德哲学教授,他当然不会忽视宗教对经济价值观的影响,在《国富论》中他不止一次的提到“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以及“要爱人如己。”(马太福音22:37-39)《国富论》关于“自由市场”概念充分反映了基督教的自由价值观,书中提到的那双“看不见的手”,从属世的角度看自然会认为是根据人的需要而由自由市场进行了资源配置,但若从属灵的角度看,则是神的大能在做工,因为“就是你们的头发也都被数过了。”(马太福音10:30)在写作《国富论》之前,亚当•斯密还写过另一部经典《道德情操论》,这部著作可以视为创作《国富论》的精神前奏。
如果说亚当•斯密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合理性,那么马克斯·韦伯则从宗教道德伦理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经济与基督教伦理的关系进行了充分论证。在《基督徒新教伦理及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马克斯·韦伯指出“工商界领导人、资本占有者、近代企业中的高级技术工人,尤其受过高等技术培训和商业培训的管理人员,绝大多数都是新教徒。”由此深入研究新教徒与资本主义经济的紧密关系,并从中得出,“一个人对天职负有责任乃是资产阶级文化的社会伦理中最具代表性的东西,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资产阶级文化的根本基础。”而“天职”的观念来自于新教把工作视为侍奉上帝的呼召,在这里,这种“天职”观被赚取金钱具体化了。新教徒赚钱是按照自制、自省、勤奋、尽职、合理地劳动来积累财富,他们创造并利用会计制度,精心盘算把资本投入生产和流通过程,从而获取预期的利润。这种合理性观念还表现在社会的其它领域,形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社会精神气质或社会心态,并弥漫于近代欧洲。新教入世禁欲主义伦理为资本主义企业家提供了一种心理驱动力和道德能量,赋予了经商逐利行为以合理的世俗目的,从而成为现代理性资本主义兴起的精神动力,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驱动下产生了资本主义经济。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产生轨迹基本可以概括为:基督教自由价值观——新教伦理——资本主义精神——资本主义经济。从这条轨迹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经济是基督教自由价值观应用于经济生产和经济活动的一个副产品。验证这条轨迹的就是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产生于受基督教影响最深的欧洲,世界其他地区的资本主义经济都是从这里延伸出去的。
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还展现了加尔文主义和清教徒精神挑战属世诱惑的属灵决心,但是这种面对金钱和享乐诱惑的考验,是以将神作为绝对信仰为后盾的,这种时时刻刻警醒自守的人生态度如果说在初期第一代、第二代人的身上或许可以适用,但是在以后第三、第四代人身上就很难延续了。马丁·路德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千百年来人类的谋利行为经常与宗教信仰发生冲突,金钱使灵魂变得生硬,连上帝的话也听不进去。正如经上说“因为那时人要专顾自己、贪爱钱财、自夸、狂傲、谤讟、违背父母、忘恩负义、心不圣洁”。(提摩太后书3:2)这实际又回到基督教关于“管家”的理论,人应该是金钱的管家而不是奴隶。正如奥古斯丁所说,“金银属于那些懂得使用金银的人,……一个人只有在正当的使用某物时,才可以说是拥有它。”想要管好金钱首先是管好自己,而能否管好自己取决于对真理的信仰程度。
“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罗马书3:23),人类依靠自身很难管好自己,对权力如此对金钱也是如此,人类沦为金钱奴隶的例子比比皆是,一些资本家残酷地剥削工人,视生命如草芥;一些资本家为减少损失,宁肯将牛奶倒掉或将商品烧掉也不愿卖给贫穷的人们;一些资本家为追求高额利润,致他人的生命健康于不顾;更有些资本家为发战争财,鼓动政府发动战争。耶稣基督来到世间就是来拯救这些罪人,他说“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约翰福音8:12)现实生活中,很多资本家都能在基督福音中找到人生的意义,有些资本家生意失败后也能在基督的教诲中寻得安慰,重获信心。
基督教的经济观念是建立在经济自由基础上的,它对人的自由和私有财产权利的支持为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有些理想的基督徒将属灵的平等与属世的平等混淆,想要通过限制人的自由和私有财产来实现理想天国里的共有制,如清教徒最初移民美洲时在詹姆斯敦、普利茅斯等地建立的殖民地,他们试图把基督教与共有制等同起来,实行“公共仓库”制度。由于对人类罪性估计不足,结果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人类的信仰和抵御诱惑的意志力不断受到人性的考验,伴随着属灵意识的兴起和衰落,世界经济也潮起潮落。然而上帝总是不厌其烦地做着拯救,有时是以经济危机的方式,有时是以自然灾害的方式,甚至有时是以战争的方式,但更多时候使用的还是耶稣基督的福音。

6. 外国英语情景教学的参考文献有哪些

你可以在网上平时多听一下VOA,这个网站很适合学习英语,每天听点最新新闻都是对于内自己英语容能力的提升。同时对于新闻,还会有相应的字幕,以便于理解,是个很好的学习网站!建议你去听一下试试,看能不能习惯英语环境。

7. 关于论文《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的参考文献

1/18
【题 名】我国商业银行学生贷款中的“惜贷”问题探讨——以美国联邦家庭教育贷款为参照
【作 者】梁爱华
【刊 名】高等教育研究(武昌).2006,27(12).-50-54
2/18
【题 名】美国联邦家庭教育贷款中担保机构的运作及其对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的意义
【作 者】陈浩[1] 沈红[2]
【刊 名】比较教育研究.2006,27(10).-11-16
3/18
【题 名】美国家庭教育点滴
【作 者】楼必生
【刊 名】小学青年教师.2006(04S).-48-48
4/18
【题 名】跨文化/国婚姻父母与子女的经验和家庭教育——以台湾与美国为例
【作 者】陈美莹
【刊 名】中国家庭教育.2006(1).-24-30
5/18
【题 名】尊重 理解 互动——美国家庭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作 者】张云裳
【刊 名】北京教育.2006(2).-16-18
6/18
【题 名】美国家庭教育点滴
【作 者】楼必生
【刊 名】早期教育:家教版.2006(1).-22-22
7/18
【题 名】美国家庭教育贷款项目的运行机制
【作 者】无
【刊 名】世界教育信息.2005(12).-43-45
8/18
【题 名】美国家庭教育风俗
【作 者】无
【刊 名】妇幼健康.2005(12).-82-82
9/18
【题 名】素质教育要从家庭教育开始——读《世界一流的美国家庭教育——哈佛素质教育理念的成功实践》
【作 者】陈慧敏(推荐者)
【刊 名】上海教育.2005(12B).-61-61
10/18
【题 名】美国社会的家庭教育风格
【作 者】詹华如
【刊 名】家教指南.2005(12).-30-30
11/18
【题 名】家庭学校:家庭教育主体意识的回归——美国家庭学校的兴起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作 者】颜雪梅
【刊 名】当代教育论坛.2005(03X).-55-57
12/18
【题 名】美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作 者】李盈
【刊 名】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04S).-11-13
13/18
【题 名】美国家庭教育见闻
【作 者】佚名
【刊 名】时代教育.2005(1).-19-19
14/18
【题 名】美国的爱国、诚信与家庭教育
【作 者】方宏
【刊 名】教育与职业.2004(22).-27-27
15/18
【题 名】美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作 者】李盈
【刊 名】当代教育论坛.2004(10).-47-48
16/18
【题 名】“教学玩具”成为美国家庭教育新宠
【作 者】杨秋艳
【刊 名】家教指南.2003(5).-22-23
17/18
【题 名】把孩子培养成现实生活中的获胜者——推荐《家庭教育在美国》
【作 者】章一
【刊 名】少年儿童研究.2003(5).-52-55
18/18
【题 名】纵观美国的家庭教育
【作 者】吴志远 邵荣
【刊 名】新疆教育.2002(5).-37-37
1/17
【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比较分析及对策研究
【作 者】李子银
【刊 名】当代教育论坛.2007(6).-138-139
2/17
【题 名】不同文化传统下中美家庭教育中的评价比较
【作 者】唐梅
【刊 名】世界教育信息.2007(4).-49-51
3/17
【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
【作 者】李亚 周侠
【刊 名】科教文汇.2007(02X).-10-10
4/17
【题 名】浅谈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作 者】高维亮 王丽艳
【刊 名】科学时代.2006(11).-184-186
5/17
【题 名】从文化视角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作 者】栗新
【刊 名】民族论坛.2006(12).-38-40
6/17
【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方式大不同
【作 者】刘艳
【刊 名】家庭教育.2006(11X).-52-53
7/17
【题 名】中美两国家庭教育的比较
【作 者】李道顺
【刊 名】世界教育信息.2006(8).-20-21
8/17
【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的文化相似性研究
【作 者】王毓
【刊 名】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6(1).-77-80
9/17
【题 名】论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作 者】曾芝兰
【刊 名】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162-163
10/17
【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比较
【作 者】王晓虹
【刊 名】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3(1).-59-60
11/17
【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之比较
【作 者】陈向党
【刊 名】教育情报参考.2005(5).-18-19
12/17
【题 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较
【作 者】赵燕
【刊 名】北京教育.2005(5).-62-63
13/17
【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之比较
【作 者】陈向党
【刊 名】中小学校长.2005(3).-48-49
14/17
【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较
【作 者】黄河清
【刊 名】中国家庭教育.2004(1).-78-78
15/17
【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比较
【作 者】无
【刊 名】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28-28
16/17
【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较
【作 者】黄河清
【刊 名】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11).-10-15
17/17
【题 名】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
【作 者】孙琼如
【刊 名】教书育人:普教版.2002(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