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天文类好书有什么
《宇宙》(Cosmos) by Carl Sagan与《时间简史》齐名的科普作品,一次从地球到宇宙的精彩旅行,翻译版损失了很大一部分卡尔.萨根的预言魅力,强烈建议读英文原版,或者配合记录片一起观看。
《暗淡蓝点》(Pale Blue Dot) by Carl Sagan 另一本不朽的作品,关于行星际探索,关于生命的存在,关于人类对自身的深刻认知,在我的心目中,这本书的精彩程度甚至高于《宇宙》。这本书的翻译来自知名天体物理学家叶式辉,很到位的诠释了本书的精彩。
《时间简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by Steve Hawking 这本书及他的后续《果壳中的宇宙》几乎就不用介绍了吧,没有人不知道,但有多少人能读懂呢?呵呵,大家见仁见智吧。
《黑洞与时空弯曲》(Black Hole and the Time Warps)by Kips Thorne 这是一本值得特别推荐的书,他的作者有多厉害还是大家自己去人肉吧,相信没有人对黑洞,时空这样的话题完全不感兴趣吧,而相比于《时间简史》,这本书其实更值得推荐,充满了激情的文字,娓娓道来的叙事,我猜有很多人都是在这本书里发现了时空前沿科学的美感吧
《黑洞》(Black Hole)by Jean-Pierre Luminet 这也是一本关于黑洞的很有名的科普作品,翻译者是国内研究相对论天体物理的专家,翻译的准确和到位自是不必担心。相比于上面一本,文字更为简练,也相对冷峻一些,要看大家个人爱好了
《天文学:物理新视野》(Astronomy: A Physical Perspective) by Marc Kutner 这是一本以物理视角看现代天文学的小网络全书,内容稍微深了一些,但很适合在学习普通天文学的时候伴读。另外,这里要隆重的推荐一下这本书的译者,我们系的退休老师,萧耐园,萧爷爷会说N多国的语言,还有很多的传说,大家可以慢慢的了解,这里我只说,萧爷爷翻译的书是有品质保证的,大家可以放心阅读!
《大宇宙网络全书》(Companion to the Cosmos)by John Gribbin 名字很俗,但来头其实不小,一本真正的小网络全书,学了天文也可以作为案头读物,随用随查的。
《重返天文咖啡馆》(Back to Astronomy Cafe) By Sten Odenwald 非常推荐的休闲读物,这是一本专业天文学家回答网友提出的各种稀奇古怪问题的书,内容丰富,而且这些看似不着边际的问题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思考的东西。译者当中有一位大家的大师兄,大名鼎鼎的Shea(曾经网络天文科普的风云人物啊,不过现在基本归隐了),大家可以猜猜是谁
《千亿个太阳》by Rudolf Kippenhahn 这个作者写了一本恒星结构和演化的最好的研究生教材,又写了一本介绍这一话题的最好的科普书,本书正是后者。
《物理天文学前沿》( The Physical Astronomy Frontier ) by Fred Hoyle 也是强烈推荐的书,尽管有些年头了吧,作者是一位性格分明的天体物理大师,他笔下的天体物理,别有一番风采,而他笔下的天文学家轶事更是风趣幽默。
《宇宙新视野》(Visions of the Cosmos)by C. Peterson & J.Brandt 评价很高的一本书,当然主要是因为前沿性强和图片漂亮吧,不过还是值得一读的。译者胡中为老师也是我系退休的老师,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可能还会遇到胡老师写的普通天文学教材的。
《无限远的边缘》(The Edge of Infinity)by Fulvio Melia 介绍宇宙中一种引人关注的神奇天体--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的书,书中对一些物理现象的描述对将来的学习都会有帮助的。
《恒星与行星的诞生》(The Birth of Stars and Planets)by John Bally & Bo Reipurth 非常精彩的书,内容热门,图片漂亮,文字把这一现代天体物理中的大热研究方向描述的激动人心,萧老师的翻译也是格外的精彩,推荐推荐。
《星系与宇宙边缘》(Galaxies and the Cosmic Frontier)by William Waller & Paul Hodge 介绍星系天文学的入门读物,内容很扎实,但是缺点也相应的是不那么有意思了吧,不过本书把一些很重要的概念解释的深入浅出,我是学完了星系物理课程后才读的,依然可以有收获。
《天遇》(Celestial Encounters)by Florin Diacu & Philip Holmes 在天文学中,有一门与数学发展结合紧密的古老分支,天体力学,本书就为你展示了天体力学发展中激动人心的一个篇章,书写的真的很好,要知道系里很多同学都觉得天体力学冷峻高傲不易接触,但读过此书之后想必你会对天体力学留下更美好的印象吧。书中的主人公之一,夏志宏,是大家的系友。
《量天》(Measuring the Universe)by Kitty Ferguson 将人类对宇宙尺度测量历程的书,话题比较通俗,但写的挺有诗意,可惜翻译呆板了一些。
《宇宙之海的涟漪》《宇宙飞弹》 两本书在一个系列里,都是很薄的小册子,第一本讲的是引力波的探测,第二本讲的是高能宇宙射线的研究,两个方向都是对天体物理学的重大扩展,两本小书写的都很好,值得一看,不过可能有些难找了吧。
《第五元素》将暗物质的科普书,写的很棒,书的内容其实很深,读第一遍可能会懵懵懂懂的,但是将来大家学到相应的知识时往往会突然想起,原来那本书里讲的是这个意思啊。
《天文学简史》法国人写的书,比较简练,系里现在不在开设天文学史的必修课了,其实这是一个损失,天文学发展的历程和所有的历史一样,非常的精彩,而且从前人的经历中,往往能有所感悟。我推荐此书的意图其实是想鼓励大家试着读一些科学史,天文学史的东西,相信用心的你一定能有所收获的。
《紫金山天文台史、中国天文学会往事》这两本书应该都是江晓源老师组织编写的,内容有些重复但各有侧重,我始终坚持,在中国学习天文,应该读读当年前辈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苦历程,应该对这样的人,这样的历史,心怀敬意。什么叫爱国主义,看完了你就会知道。
《登陆火星》这本书不太好找,英文版叫Roving Mars,作者是当年的火星探测器机遇号和勇气号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行星探测是目前航天技术发展的最高体现,也催生了一个引人注目的交叉科学,行星科学,读读此书,可以让你找到在火星上当探险家的感觉,更可以让你知道你在媒体上看到哪些漂亮图片背后,科学家为了实现自己和全人类的理想,所做出的难以想象的牺牲。
《宇宙的最初三分钟》《宇宙的起源》《宇宙的最后三分钟》这三本书似乎都很有名,三位作者都很有名,三本书我都看过,但似乎都不记得了。。。。只记得第一本书作者,诺贝尔奖获得者,Steve Weinberg在书中那著名的“宇宙愈可理解,就越索然无味”的悲观名言,呵呵,关于宇宙学的科普书太多了,但说实话,这些书似乎更适合更学过宇宙学的同学做睡前读物,在里面寻觅科学大师的哲学观吧。不过对宇宙学这样的话题,相信任何人都很难掩盖热情吧,大家自己试试看吧。
《宇宙学》by Edward Harrison 这是近年翻译的一本难得的好书,其实是一本本科层次的宇宙学教材,极厚,极详细,参考文献极多,很对我的胃口,可惜还没有看完。
《6个数》作者是大名鼎鼎的Martin Rees爵士,天体物理大师。这6个数的说法十分大胆,也十分让人喜爱,书很薄,但应该细读,系里面,陈鹏飞老师曾以此书为背景组织过新生研讨课,大家可以找师兄师姐问问阅读体验吧。
《图说宇宙》一本新书,萧老师翻译的,我还没读过,不过图应该很多,推荐大家读读看,然后告诉我怎么样吧。
《推销银河系的人-博克传》《星云世界的水手-哈勃传》 除了天文学史,读读天文学家的传记其实也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这两本书都在哲人石丛书里,强烈推荐第一本,看过之后,会让你觉得当天文学家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坚定的探索,不渝的爱情,对生活和宇宙的热爱,Bok夫妇以对银河系的研究著称,两人伉俪一生,著作颇多,书末引用的一句Bok的名言成为了一直激励我进行天文研究的座右铭,推荐给大家吧。后一本书介绍的是大名鼎鼎的Edwin Hubble,星系天文和观测宇宙学的创立者,不过书写的过于教条,看起来有些嚼蜡。近年还翻译了一本《勒维特之星》,很薄的书,将的是近代天体物理发展中的一位关键人物,我心目中的英雄,女天文学家Herietta Swan Leavitt,书翻译的很一般,有些失色,但还是值得一读的。
《环宇孤心》这本书估计很难找了吧,Lonely Heart over Cosmos,作者是写过很多科普作品的Dennis Overby,很棒的书,有些业余的翻译,但当初读得我夜不能寐,激动不已,书中展现的天文学家对星系和宇宙的不懈追问直接把我推进了这一研究领域,至今不能自拔。。。。。
《蟹状星云和她的明珠》这本书的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的何香涛老师,何老师人生和研究阅历极其丰富,这本书也体现了他宽广的天文学视野和深厚的写作功底,从蟹状星云这一个神奇的天体写起,给出了当代天体物理研究中一个很重要方向的剪影。可能大家也注意到,这是我推荐的书中唯一的一本由国人写作的科普书,其实追溯至20年前,我们国家自己的天文科普还出过很多优秀的作品,不过近年来,似乎很少见何老师这样有深厚的专业背景的人出手了,这也是颇为可惜的一件事情了吧。
来源:《南京大学天文系新生指南》
B. 近代或现代著名的跟天文学有关的著作有
中文名:探索宇宙的神奇奥秘
作者:李竞分类:科普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发行时间:2011年2月内容介绍:
本书是CCTV教科文行动天文篇节目的文字本,从对宇宙最浅显的认识开始,详细介绍了恒星、行星、天体运动规律、天文科技、天文奇观、黑洞之谜、火星探索、载人航天等宇宙科学的方方面面的知识,本书为人们了解宇宙、认识宇宙提供了一个富有趣味的科普入门读物。中文名:物理天文学前沿
作者:F·霍伊尔
J·纳里卡译者:何香涛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发行时间:2005年02月
地区:大陆
语言:简体中文内容介绍:
物理学和天文学之间一直存在的根本性的联系,它促使两位当今世界顶尖的天体物理学家合作,从物理学观点出发,来阐述天文学的前沿问题。非数学方法的论述,使艰深的前沿课题变得让普通读者也能够接受。如果你也想了解当前物理和天文学得最新知识,本书是你的不二之选。加上作者又是杰出的科普作家,无怪乎该书的许多章节都写得深入浅出,精彩纷呈。
作者介绍:
F?霍伊尔,英国著名天文学家,宇宙稳恒态学说创始人。
霍伊尔1915年出生于英国约克郡宾利。青年时期的霍伊尔思维独特,经常藐视各种规章制度。在当地文法学校毕业后,霍伊尔进入了剑桥大学伊曼努埃尔学院学习。1936年毕业后攻读硕士研究生,1939年成为圣约翰大学的特别研究生,同年获得硕士学位。当时他已经具备获得博士学位的必要条件,但他从未有这念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霍伊尔被征入海军部研制雷达。1945年霍伊尔获聘为剑桥大学的数学讲师。1957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58年担任天文及实验哲学普鲁明教授。1967年霍伊尔创建了剑桥大学的理论天文研究所,并成为首任所长。1970年霍伊尔担任英国皇家学会副会长。1971年至1973年担任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会长。1972年获封爵士。次年,与校方维持长期的紧张关系,霍伊尔遂辞去剑桥大学的一切职务,成为独立科学家。果壳宇宙
作者: (英)史蒂芬·霍金 译者:吴忠超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版次:2002年2月
特殊说明:大16开,全书全部为彩色铜版纸印刷。内容简介
告诉你我们的宇宙,告诉你我们的未来...
相对论和量子论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成就。尤其是前者,他完全是人类智慧的伟大构筑。所以在《果壳中的宇宙》的第一章相对论简史中主要是关于爱因斯坦的生平。量子论则是实验观测的被动产物,它的含义迄今还解释不清。在广义相对论中,时空不再是一个被动的背景,而是宇宙演化的主动参与者。物质分布使时空弯曲。现在再去侈谈宇宙之外的空间和时间,对这些概念进行所谓的思辨,只能是倒退到圣奥古斯丁之前。牛顿的时空观是一个虚幻,而虚幻的唯一功能是对软弱者的安慰。
爱因斯坦的引力论是将万有引力归结为时空的曲率。那么时空能否被弯曲得这么厉害,以至于人们可以返回到过去改变历史呢?严格的科学计算指出,这是不可能的。
那么关于预言将来的能力呢?现在看来它至少在三个层次上受到限制。第一,是动力学系统的混沌行为,使得拉普拉斯意义上的决定性在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第二,在量子力学中状态是由波函数描述的,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使得经典意义上的决定性被减半。第三,不平凡的时空拓扑,使波函数被密度矩阵所取代,就在这里引进了热力学意义上的随机性。
宇宙的未来是怎样的呢?如果我们承认科学定律的普适性和无穷威力,则不管人类的雄心有多大,毕竟要受环境和人口问题的限制,我们不能和这些限制作无望和愚昧的搏斗。人类只能采用一种明智和节制欲望的生活方式。
从《时间简史》首版以来的十年间,相对论家、宇宙学家和粒子物理学家通力合作,在寻找宇宙最核心的万物理论上取得长足进展。但和人们以往期望不同的是,我们可能不再具有统一理论的唯一表述,这正如不能用一张地图描绘整个地球表面一样。这种所谓的M-理论把超引力和五种弦理论在一个单独的理论框架中统一起来。超弦理论是在不同情形下对自然的方便的近似。但是M-理论的整体概况还是不很清楚。
我们的宇宙很可能是高维空间中的一个四维膜,我们的宇宙果壳也就更加神奇了。困扰天体物理学家多年的暗物质很可能是影子星系的贯穿高维空间到达我们星系的引力效应,引力的近距效应和牛顿定律有偏差等等。四维膜之外的高维空间的行为如何是个饶有兴趣的问题。但是只要它们对膜世界具有相同的效应,对于它们的区别就没有意义。
量子宇宙学家就相信无中生有的场景而言是彻底的无神论者,就科学的方法论而言是不可救药的实证主义者,而就沉迷于宇宙和理论的美而言,又是泛神论者。
此书也许是第一部以十几种文字在全球同步发行的科学著作。宇宙新视野C·C·皮特森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丛书名:第一推动丛书内容简介
自从引进数码摄像和数据采集技术以来,宇宙观测技术突飞猛进。现今,天文学家能够极为方便地充分利用地面上和太空中各种各样的望远镜和遥感仪器,研究宇宙中的几乎所有事物。1995年,本书作者出版了《哈勃视野》,介绍哈勃空间望远镜取得的科学成果,引起了轰动,成为国际畅销书;随后,他们在1998年又极成功地出版了《哈勃视野》的第二版。因此,本书 ——《宇宙新视野》——的出版就显得顺理成章了。本书展现了用现今世界上著名的天文观测设备看到的宇宙,这些设备包括哈勃空间望远镜、钱德拉 x射线天文台、甚大望远镜、孪生的凯克(双子座)望远镜等以及太阳系探测器。
本书图文并茂,以直观通俗的方式对宇宙进行了探索。最新、最令人惊叹的图像展示了美妙宇宙的壮丽景色,轻松的文字清楚地阐述了所有的天文学主题。通过本书,读者可以了解有关我们的太阳系、恒星世界、星云、星系世界和宇宙结构的各种惊奇发现。同时,本书也介绍了一些令人惊叹的未来天文台。相信书中精美珍贵的图片会引起广大读者对无限星空的强烈兴趣。
--------------------------------------------------------------------------------
作者简介
C·C·皮特森,科学新闻记者和天文教材创作家。
--------------------------------------------------------------------------------
媒体推荐
书评
本书是一本多波段展示宇宙容貌的“影集”。欣赏这些精美的照片,不仅会使我们对各种天体发出由衷的赞叹,还会引发我们思考它们是如何产生的、它们是由什么物质构成的、它们在宇宙中处于什么地位。趁着这个机会,在观看图片之际,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神游于遥远的行星或星团。这种穿越时空的心神远游,激发我们探索许多问题:这些天体如何产生,它们那里正在发生什么,它们的未来将会怎样,等等。通过这本书让您领略天文学的要旨,使您了解这些宇宙景象的意义。每一幅图片都有它的内容——您思考您之所见,因为宇宙展示的景象是您理解宇宙的重要部分。《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作者:(英)史蒂芬·霍金/翻译:许明贤/吴忠超(完结).
史蒂芬·霍金是倘代最重邀的广义相对论家和宇宙论家,他在黑洞的研究衷娶德了杰出成就,在量子引力论和量子宇宙论研究方面也又很大进展,是本逝纪继爱因斯坦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是享又国际盛誉的伟人。他在剑桥大学任牛顿、狄拉克层担任过的卢卡逊数学讲座教授之职,这是又史已来最崇高的教授职务。一然尔他的贡献是长达20年披禁锢在轮椅上做出的,他德了奇怪的卢伽雷病。他已顽僵的毅力与瘫痪做斗争,他的精神和成就令逝人惊叹、折服。中文名:伽利略的钟摆:从时间的节律到物质的制造
作者:译者:图书
分类:科技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发行时间:2007年04月01日
图书简介:
《伽利略的钟摆:从时间的节律到物质的制造》是一本关于时间节律的书,它讲述了这种节律最终是如何被伽利略的钟摆所调整的,讲述了钟摆的这种摆动对我们任职上述节律的影响力,以及这种摆动后来是如何被发现存在于许多其他自然现象之中的。《伽利略的钟摆:从时间的节律到物质的制造》讲述的是大自然中最简单、但也是最基础的物理系统的故事,你也可以从该书中了解到这种无理系统是如何与时间节律以及我们的真实物质存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中文名:神秘的宇宙:从大爆炸到毁灭
作者:译者(德)弗里切(Fritzsc)
出版社:宇航出版社
发行时间:1992年05月
本书描述了宇宙从大爆炸到毁灭的全部过程,介绍了现代科学有关宇宙的最新学说以及人类在这一过程中所进行的不懈的探索和取得的巨大成就中文名:时间和宇宙
作者:译者:图书
分类:科普
出版社:中国宇航出版社
发行时间:2004年01月01日
图书简介: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现在是什么时间。可时间到底是什么呢?你能对别人解释清楚时间的含义吗?你知道宇宙大爆炸之前时间吗?还有相对论、黑洞与时间有什么关系呢?噍,不太容易,对不对?不过没关系,这本书会告诉你答案。在这本书里,我们将开始一次奇妙的旅行,去探求时间的真正含义。旅途中,你会到达宇宙的尽头,并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让我们开始吧……中文名:时空本性
作者:史蒂芬·霍金
罗杰·彭罗斯译者:杜欣欣
吴忠超图书
版本:扫描版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发行时间:1997年07月
地区:大陆
语言:简体中文内容简介:
爱因斯坦曾说关于宇宙的最不可理解的事是它是可以理解的。他是正确的吗?量子场论和广义相对论这两种最精确最成功的理论可以被统一在量子引力中吗?史蒂芬·霍金和罗杰·彭罗斯就此问题展开了一场辩论。剑桥三一学院院长,前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迈克尔·阿蒂雅认为,这是继爱因斯坦和玻尔辩论之后20世纪最重要的论争。
在某种意义上,今天的辩论可视为六十多年前那场著名的旷日持久的辩论的继续。在这里彭罗斯担任爱因斯坦的角色,而霍金充任玻尔的角色。尽管论争的问题不同了,但同过去一样,在这里哲学的观点和论证的技巧相互纠缠,创造的灵感如泉涌喷薄,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中文名:爱因斯坦的宇宙
作者:图书
分类:科技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发行时间:2006年06月01日
图书介绍:
《爱因斯坦的宇宙》使我们以全新的角度,更清楚地了解爱因斯坦赠予
我们的遗产。本书不仅叙述了相对论发现的历史,而照还交待了这一理论最
近在理论和实验方面的进展。后者是许多科普书未曾交待的。加糙雄在书中
阐述了爱因斯坦的观点——包括他的科学观、政治观等。本书行文流畅,文
笔清晰中文名:恒星与行星的诞生
作者:约翰·巴利
波·瑞普斯译者:萧耐园图书
分类:科普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发行时间:2009年01月
地区:大陆
语言:简体中文内容简介:
恒星形成是宇宙的基本过程,它使星系可见并使宇宙中正常物质的演化有规律可循。恒星把在大爆炸中产生的原初的氢和氦熔炼成较重的元素。短寿命的大质量恒星产生强烈的辐射,在超新星灾变性爆发中死亡,并调节着周围形成的恒星的星云;与此同时,行星在小质量恒星周围形成,为生命进化提供长期稳定的环境。要了解我们的起源,就必须考察恒星。
《恒星与行星的诞生》中不仅有大量的精美图片和最新资料,还介绍有关恒星和行星形成的新进展。书中讨论了暗星云中孤立恒星的产生、星团和星云的形成、星际气体和尘埃的“生态学”以及可能产生黑洞的剧烈星暴,并把星系演化的过程与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联系起来。
作者简介:
约翰·巴利,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天体物理学和行星科学系教授。曾在加利福尼亚大学贝克菜分校学习,并于1980年在马萨诸塞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1980~1991年。在位于新泽西州的AT&T贝尔实验室的无线电物理研究实验室担任研究人员,1991年转赴科罗拉多大学。中文名:千亿个太阳:恒星的诞生、演变和衰亡
作者:鲁道夫·基彭哈恩译者:沈良照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发行时间:1996年08月
地区:大陆
语言: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恒星能源、结构和演化,射电脉冲星、密近双星质量转移、致密X射线以及地外文明的知识。全书基本上撇开了数学公式,运用了许多生动比喻,叙述了许多著者亲身经历的故事,是一本颇有特色的科普佳作。
作者简介:
鲁道夫?基彭哈恩, 德国天体物理学家,1965-1974年任哥延根大学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教授,后任马克斯?普朗克天体物理研究所所长。他的著作还有《等离子体物理基础》、《来自宇宙边缘的光线 》。前言
绪论
1.恒星的漫长生命
2.天体物理学家最有用的关系图
3.恒星――天上的核电站
4.恒性和恒星模型
5.太阳演化史
6.较大质量恒星演化史
7.演化后期的恒星
8.脉冲星不是脉动力体
9.恒星窃取恒星的物质
10.X射线星
11.恒星的结局
12.恒星是怎样诞生的
13.行星和它们的居民
附录A 恒星的视向速度
附录B 宇宙中的距离是怎样测量的
附录C 称恒星的重量
后记(1996)中文名:伟大的超越
作者:保罗·哈尔彭译者:刘政图书
分类:科普
出版社:湖南科技出版社
书号:9787535751591
发行时间:2008年04月
地区:大陆
语言:简体中文内容简介:
《伟大的超越》为“宇宙系列”之一,是从柏拉图的洞穴到人类思想和科学知识最遥远之处的非凡旅途。《伟大的超越》内容包括:几何的威力;多维空间的景象;克莱因的量子奥德赛;爱因斯坦的两难;规范弱力和强力;被弦紧束的超空间包裹等。
作者简介:
保罗·哈尔彭博士,是费城科学大学物理与数学系教授。鉴于他在宇宙学方面的卓越研究并最终出版《伟大的超越》,他被授予John Simon Guggenheim纪念奖。Halpern曾经出版过《时间之旅》、《宇宙的虫洞》和《盘环的巨蛇》。中文名:无限远的边缘:宇宙中的特大质量黑洞
作者:弗尔维奥·梅利亚译者:萧耐园图书
分类:科普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发行时间:2006年11月
地区:大陆
语言: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过去黑洞被认为是自然界最具破坏性的力量。现在,随着一系列逐步深入的惊人发现,特大质量黑洞在天体一览表中的位置经历了重大变迁。天文学正在揭示这类天体在宇宙早期结构的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催生了恒星的爆发性形成、行星甚至生命。它们可能贡献了大爆炸之后产生的多达全部辐射的一半,并有2亿个隐藏在可观测宇宙的广阔视野之内。这些对时空结构的巨大扰动在我们的起源和终极命运上有什么意义,弗尔维奥·梅利亚用优美的文笔和直白的方式传达了上述问题令人神往的答案。
序言
1 宇宙中最剧烈的天体
在现实世界边缘的灯塔
类星体的寄主星系
“正常”星系的活动核
2 称量特大质量天体
等离子体的吸积
解读来自下落气体的信号
银河系中心
3 黑洞的时空
不可超越的引力
看不见的维数
物质无法抗拒完全坍缩
黑洞的时空
旋转的黑洞
4 特大质量黑洞的形成
最初的种子
星系的类型
特大质量黑洞的普查
星系碰撞
仙女星系与银河系的碰撞
中等质量的黑洞
5 等离子体的相对论性喷射
拍摄特大质量黑洞的像
来自特大质量黑洞的喷流
比光的运动更快
6 宇宙中的特大质量黑洞
哈勃深空探测
钱德拉深空探测
宇宙辉光
未来的方向
宇宙本身是一个大黑洞吗
终极命运
译注
参考文献
索引中文名:图说宇宙:空间探测的最新发现
作者:莱曼·普林嘉译者:萧耐园图书
分类:科普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发行时间:2008年07月
地区:大陆
语言:简体中文内容简介:
《图说宇宙:空间探测的最新发现》通过许多前所未见的最华美的图像把它们展现得一览无遗。借助耸峙在高山之巅的大型望远镜和诸如哈勃空间望远镜等环绕在地球轨道上的强光力天文台。今天的空间研究欣欣向荣。
作者简介:
莱曼·普林嘉,伦敦大学学院(UCL)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著名学者。其研究领域是银河系内的大质量恒星。曾获比利时皇家学院的“鲍尔一克里斯蒂安飞行研究奖”和伦敦大学学院的教学奖,曾出版《了解宇宙》一书并撰写了一系列天文科普书籍。中文名:看不见的世界:碰撞的宇宙、膜、弦及其他
作者:斯蒂芬·韦伯译者:胡俊伟图书
分类:科普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发行时间:2007年12月
地区:大陆
语言:简体中文内容简介:
《看不见的世界:碰撞的宇宙膜弦及其他》中,斯蒂芬·韦伯详细地研究了最新理论的奥妙之处。在介绍了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础——之后,韦伯解释了这两种理论根本上的矛盾之处。在接下来几章令人惊奇的内容之后,韦伯将我们引向了物理学家们为解决这一矛盾而提出的种种古怪诡异的见解——从难以置信的小粒子到大得足以盖住宇宙的膜,最后作者把我们带到了理解力的全新领域。
这些还处于研究中、奇怪又美妙的想法到了韦伯的手里,便变得既通俗易懂又迷人有趣。韦伯带给读者的并不仅仅是有关物理学家现在如何看待宇宙的内容,还有在新的宇宙图像慢慢浮现时科学家们所感受到的敬畏与激动之情。
作者简介:
斯蒂芬·韦伯为英国开放大学(Open University,通过电视、函授或因特网教学)的学与教计划工作(Learning&Teaching Solutions,LTS)。他的上一部著作是《外星人在哪?》。中文名:时间之箭:揭开时间最大奥秘之科学旅程
作者:彼得·柯文尼
罗杰·海菲尔德译者:江涛
向守平图书
分类:科普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发行时间:1995年10月
地区:大陆
语言:简体中文内容简介:
《时间之箭》论证了现代科学理论关于时间的最普遍观点。时间就像一只箭,射向未知的前方,把过去永远留在后面。作者回顾了3个世纪的科学史,大胆地对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以及最近的混沌理论进行了重新解释。
作者简介:
彼得·柯文尼博士,在威尔斯大学担任物理化学教授,曾是牛津凯博学院的研究员。曾经和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伊里亚?曾里高金教授一起从事研究工作。现居北威尔斯的可温湾。
罗杰·海菲尔德博士,伦敦通讯日报的科学编辑。曾当选1987年最佳年度医学报道记者,1988年最佳年度科学报道记者以及1989年最佳年度专业报道记者。现居伦敦格林威治。中文名:复杂:诞生于秩序与混沌边缘的科学
作者:米歇尔·沃尔德罗普译者:陈玲图书
分类:科普
出版社:三联书店
发行时间:1997年04月
地区:大陆
语言:简体中文内容简介:
这部书叙述一群美国科学家如何开创“21世纪的科学”的故事,对正在形成的科学的复杂体系做了深入浅出的描述。介绍了“一场新的启蒙运动”。故事是,美国的一些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们越来越无法忍受自牛顿以来一直主导科学的线性和还原的思想束缚。他们在各自领域发现,这个世界是一个相互关联和相互进化的世界,并非线性发展的,并非现有科学可以解释清楚的。他们认为这个世界上不仅存在着混沌,也存在着结构和秩序,他们逐渐将自己的新发现和新观点聚集起来,共同努力形成对整个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一个全新的认识。中文名:黑洞与时间弯曲
作者:基普.S.索恩译者:李泳图书
分类:科普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发行时间:2000年04月
地区:大陆
语言:简体中文内容简介:
这本书讲的是我们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革命及其重要结果,有些现在还不明朗。它也是一个迷人的故事,作者曾亲历过为认识黑洞这一也许是宇宙间最神秘事物的奋斗和成功。1915年,爱因斯坦提出一个理论,把时间和空间结合为一种叫“时空”的东西,它不是平直的,而是被其中的物质和能量弯曲(或卷曲)了。在我们邻近,时空几乎是平直的,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曲率带来的差异。但在宇宙更远的地方,时空弯曲的某些结果比爱因斯坦认识的更加惊人。一个结果是,恒星可能在自身作用下坍缩,使周围空间弯曲从而将自己同宇宙其他部分分裂开来。如何证明这个结果,如何发现坍缩在空间下的黑洞的奇异性质,正是本书的主题。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作者:赵江南
发行时间: 2003年05月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天文学研究的对象、方法和意义
1.2 现代天文学的起源及发展简述
1.3 时间和历法
1.4 天文学和哲学关系略论
1.5 天文望远镜
1.6 我国天文研究现状简介
第二章 太阳系
2.1 太阳
2.2 地球和月球
2.3 太阳系的其他天体
2.4 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
第三章 恒星
3.1 恒星参数的测定
3.2 恒星光谱及其相关性质
3.3 变星和新星
3.4 恒星集团
3.5 星云和星际物质
3.6 恒星的起源和演化
3.7 恒星起源与演化中的哲学思想
第四章 星系
4.1 银河系
4.2 河外星系
4.3 正常星系和特殊星系
第五章 特殊天体
5.1 白矮星和黑矮星
5.2 中子星和脉冲星
5.3 黑洞和白洞
第六章 宇宙论
6.1 两种不同的时空观
6.2 3K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6.3 宇宙的形状和年龄
6.4 宇宙学的其他模型
6.5 宇宙的暴胀模型
6.6 宇宙中的其他问题
6.7 霍金宇宙观众简介
6.8 宇宙中的哲学问题
附录一 常用天文常数
附录二 88个星座名称
附录三 有关天文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附录四 关于本书数据的一点说明
C. 提供一些天文学方面的参考文献 谢谢了
《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十周年增订本)》¥12.80
《时间简史续编》¥11.00
《果壳中的宇宙 插图本(史蒂芬·霍金著)》 ¥42.00
《霍金讲演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第一推动丛书》 ¥9.40
《图说相对论(了解你不了解的相对论)》 ¥20.00
《剑桥插图天文史》¥70.00
《从哈勃看宇宙(初入天文探索的新手,遥望星空多年专家--帮助他们理解和欣赏宇宙之美不可多得的一本佳作)》 ¥64.00
《宇宙/支点丛书》¥25.00
《几何学的故事》 ¥18.00
《站在巨人的肩上(物理学和天文学的伟大著作集上下)(精)》 ¥148.00
《物理天文学前沿/第一推动丛书》 ¥30.00
《鹦鹉的定理》(小说+数学史) ¥26.00
《月球的故事/盗火者译丛》 ¥39.00
《时空的未来/第一推动丛书》 ¥17.00
《果壳里的60年/第一推动丛书》 ¥18.00
《物理学的进化(精)/世界科普名著精选》 ¥22.50
《天文学(物理新视野)》 ¥64.00
科幻小说:
《基地系列三部曲:基地前奏(上下)》 ¥38.00
《基地系列三部曲:基地与帝国》¥21.00
《基地系列三部曲:基地与地球(上下)》 ¥39.00
《高危地带》 ¥25.00
《沙丘/世界科幻大师丛书》 ¥42.00
《沙丘救世主/世界科幻大师丛书》 ¥18.00
《沙丘之子/世界科幻大师丛书》 ¥30.00
《星际驿站/世界科幻大师丛书》 ¥18.00
《比你想像的更黑暗/世界科幻大师丛书》 ¥18.00
《严厉的月亮/世界科幻大师丛书》 ¥25.00
《月亮孩子/世界科幻大师丛书》 ¥17.00
《千年战争/世界科幻大师丛书》¥15.00
《进入盛夏之门/世界科幻大师丛书》 ¥15.00
《日暮/世界科幻大师丛书》 ¥24.00
《浪漫服务公司(谢克里最佳科幻小说集续)/世界科幻大师丛书》 ¥25.00
《球状闪电》 ¥22.00
《天网的坠落》¥15.00
《机器人与帝国(上下)/机器人系列》 ¥39.00
《钢穴/机器人系列》 ¥19.00
《裸阳/机器人系列》 ¥19.00
《曙光中的机器人(上下)/机器人系列》 ¥33.00
其它:
《人生舞台(阿西莫夫自传上下 )/哲人石丛书》 ¥48.80
《消失的地平线》 ¥48.00
《大自然的日历/普里什文文集》 ¥30.00
《白鲸》 ¥25.00
《街头男孩》 ¥25.00
《帝企鹅日记(DVD)(简装)》 ¥15.00
《雾都孤儿》¥17.00
《淘气包日记》 ¥19.00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共4册)》 ¥89.50
《月亮宝石/世界侦探推理名著精选》 ¥26.00
《世界通史(全三册》 ¥68.80
D. 我要写一篇“简析16世纪以来天文学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的意义”的论文,大家帮我想想思路
天文观测精确地检验了牛顿力学,并把它推上科学巅峰
1845年,当时的巴黎天文台台长阿喇果(Dominique F. J. Arago)建议勒威耶(Urn Le Verrier)研究天王星运动的反常问题。勒威耶利用有关天王星的大量观测资料,运用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对天王星起摄动作用的未知行星的轨道和质量,并且预测了它的位置。他将计算结果呈送给法国科学院,与此同时他还写信给当时拥有较大望远镜的几位天文学家,请求帮助观测。他的工作在法国同行中受到了冷遇,但是却获得了德国天文学家伽勒(Johann G. Galle)的协助。1846年9月23日,伽勒收到勒威耶信的当天晚上就进行了观测搜寻。他仅用一个半小时就在偏离勒威耶预言的位置52′处观测到了这颗当时星图上没有的星,即后来大名鼎鼎的海王星。海王星的发现把牛顿力学推上了科学的巅峰。
后来,勒威耶发现水星的近日点进动,在排除太阳引力和其它已知天体的轨道摄动影响后,还有每百年43角秒的多余进动。这是牛顿引力所不能解释的。受海王星发现的启示,勒威耶由此预言了“水内行星”的存在。然而勒威耶穷其一生也无法找到这颗预言的行星。他的水星近日点进动观测结果后来被爱因斯坦用广义相对论成功地加以解释。与牛顿力学不同,在广义相对论中,两个没有自转的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自转起来之后的引力是不同的。这一效应会引起自转轴的进动,水星进动就是由这一效应所产生的。
天文观测对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验证
广义相对论的验证主要是通过天文观测进行的。“天文验证”之一是用广义相对论成功地解释了水星近日点进动问题,计算的进动值在扣除了其它行星的影响后为每100年移动42.91〃,与观测值——43〃十分吻合。后来观测到的地球、金星等行星近日点的进动值也与广义相对论的计算值吻合得相当好。
“天文验证”之二是利用日全食的观测,验证了引力场中光线弯曲的量是符合广义相对论的。1911年,爱因斯坦就在理论上预言了这一现象。他认为在发生日全食时,可以通过测量太阳附近引力场的某一恒星的星光,与先前这颗恒星的位置相比较,便可以测出偏转的角度。从1912年到1922年,天文学家进行了多次日全食观测。特别是英国著名天文学家爱丁顿(Arthur S. Eddington)自爱因斯坦提出这一理论开始就支持他的预言,并为此做了大量的日全食观测。爱因斯坦关于“太阳的引力可能引起恒星光线偏折”预言的正确性,经坎普贝尔(William W. Campbell)1922年的观测结果的检验才最终被主流科学界所确认。。
“天文验证”之三是在一颗白矮星上观测到了谱线的引力红移。广义相对论认为,光线在引力场中传播时,它的频率会发生变化。当光线从引力场强的地方传播到引力场弱的地方时,其频率会略有降低,即发生引力红移现象。1911年,爱因斯坦计算从太阳射到地球的光线的相对引力红移变化是2×10-6。这个数值很小,测量起来相当困难。而白矮星的质量与太阳接近,但半径只有太阳的百分之一,其发出光的引力红移效应比较显著。1925年,美国天文学家亚当斯(Walter S. Adams)观测了一颗白矮星(天狼星B),测到的引力红移与广义相对论的理论计算值基本相符。
值得一提的是,在1974年,美国科学家赫尔斯(Russell A. Hulse)和泰勒(Joseph H. Taylor)发现了一颗新的脉冲双星PSR1913+16。通过对这颗脉冲星的转动周期衰减测量,间接证实了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引力波。赫尔斯和泰勒也由于此项工作而荣获199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天文观测推翻了托勒玫地心说的统治地位
哥白尼通过三十年的天象观测,渐渐地对长期以来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托勒玫地心说产生了怀疑。哥白尼在他的《天体运行论》中详细讨论太阳、地球、月亮和各个行星的运动,认为太阳是不动的,是宇宙的中心,而地球只是一个围绕太阳转动的普通行星。
1609年,伽利略首次将望远镜用于天文观测,并以此发现了一些可以支持日心说的新的天文现象后,日心说才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些天文现象主要是木卫体系的发现直接说明了地球不是唯一中心,金星盈亏的发现暴露了托勒玫地心说体系的错误。然而,由于支持哥白尼日心说的数据与支持托勒玫体系的数据都不能与第谷的观测相吻合,因此日心说当时仍不具有优势。直至开普勒以椭圆轨道取代圆形轨道修正了日心说之后,日心说在与地心说的长期斗争中才取得了真正的胜利。人类终于认识到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德国诗人歌德曾说:“哥白尼撼动人类意识之深,自古无一种创见、无一种发明,可与之相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哥白尼的日心说揭开了近代科学革命的序幕。
然而,太阳真的位于宇宙中心吗?这是人们一直非常关心的问题。自从18世纪以来,包括赫歇尔等在内的许多著名天文学家,都认为太阳是在银河系中心。美国天文学家沙普利(Harlow Shapley)通过观测发现球状星团并不均匀地分布在全天,而是比较集中在南天,尤其是人马座一带。他大胆而明确地提出,这是由于太阳并不在银河系中心,而是远离中心的缘故,银河系中心在人马座方向。沙普利把太阳从银河系中心挪开,放到它应该在的地方,其见解意义重大。
1924年,哈勃利用威尔逊山天文台的2.54米望远镜分析一批造父变星的亮度以后断定,这些造父变星和它们所在的“星云”距离我们远达几十万光年,因而一定位于银河系外。这一发现使人们不得不改变对宇宙的看法,即银河系在宇宙中也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星系。1925年,哈勃对河外星系的最新观测显示星系看起来都在远离我们而去,且距离越远,远离的速度越快。这项发现是20世纪天文学的重大成就,它颠覆了人类对宇宙已往的理解与认识。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宇宙是静止的,而现在发现宇宙是在膨胀的,这一结论意义深远。今天,通过天文观测,人类终于认识到宇宙是没有中心的,整个宇宙各个部分都在彼此远离,并正在加速膨胀。
天文观测正逐渐推翻地球是宇宙生命中心说
人类在抛弃地球是宇宙中心地位的过程中,也提出了地球是否是宇宙中唯一的生命家园,即地球是不是宇宙生命中心的问题。事实上,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认识来寻找着上述问题的答案。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与思考贯穿于整个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发展史中。新的科学发现使我们更为接近揭开太阳系外生命的一些基本问题,但又提出了更多的新问题。
随着新千年的到来,人类希望凭借自己掌握和拥有的先进的科学和技术能力来回答这些最古老和深奥的问题。虽然对此问题尚无确切的答案,但是至少太阳系外行星存在的理论已为近年的最新天文观测所证实。90年代以来,通过大口径光学望远镜观测,对发现具有类似太阳系的恒星行星系统有了许多突破性进展。到目前为止,天文学家已确定了400余颗有行星系统的恒星候选体。观测还表明,这些具有行星环绕的恒星系统和行星本身都存在多样性。约40颗恒星行星系统具有多行星存在,其中一个恒星系统拥有5颗行星,2个恒星系统拥有4颗行星。从统计来看,至少5%的类太阳恒星存在行星系统。最近已探测到一颗质量大约为2个地球质量的类地行星候选体。特别令人振奋的是天文学家相继在多个行星状星云和多颗行星上发现了生命所必需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和水等大气谱线。天文学家甚至已经能够通过大望远镜和先进的技术方法直接观测到围绕恒星旋转的行星了。目前,通过太阳系外行星的探测,正朝着推翻宇宙生命中心说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天文观测表明,地球并不是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
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是驱动人们进行太阳系外行星及其生命搜寻的原动力。新的天文观测和发现必将并继续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整个人类的宇宙观,不断加深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这种在理性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体现了现代的科学探索精神,也必将为人类认识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带来无穷的益处。
E. 天文地质学新进展及其启示
刘本培
经典的地球科学把地球视为一个孤立的封闭系统,用一种地象去解释另一种地象。例如,用板块运动解释地震,用核幔耦合解释热地幔柱,用大气环流解释气象异常等等。于是,天文因素对地球的作用长期被忽略。但是,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除地内因素外,还发现太阳黑子活动、天体运动、星体撞击等天文因素与地震、火山、气候灾害、矿产的形成以及生物兴衰有相关关系。这些是数学上的相关,还是物理上的因果?还发现,许多地象有明显的节律性,长的可达几亿年(巨旋回)、几百万年至几千万年(中旋回);较短的几万年至几十万年(小旋回);最短的可以时、日计(微韵律)。如何解释它们的成因?
1 彗木撞击事件引起的思考
1994年7月16~22日,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目睹苏梅克一利维9号彗星(SL-9)“列车”如期与木星发生连珠炮式猛烈轰击。这种事件与天文学研究中观测到的星系级碰撞来说,简直微不足道。但由于与人类命运有关,引起全世界科学家密切关注和认真思考。
破坏力估算。累计5天半(约130小时)时间,23次的撞击大体集中在木星南半球“大红斑”附近。总计破坏力为40万亿吨TNT当量(=20亿颗广岛原子弹连续爆炸)。推算SL-9原先可能是一个直径10km左右小天体,质量约5000亿吨。
发生频率估算。近地小天体约有1000~5000颗。有人推算:10m级直径小天体几年与地球相撞一次,只造成地球上局部损害。100m级/几千年一次,破坏范围可达洲级。1000m级/30万年一次,产生类似“核冬天”后果,造成全球性灾害。10km级/大约100Ma一次,造成类似65Ma前地球上半数物种灭绝的全球性大灾变。
风险预测。有人推测200年内不会有直径大于2km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但对于人类更加重要的威胁是较小的天体,它们中的大多数我们还全然未发现。针对这种潜在危机,全球科学家已经联手加强了对“天外来客”的监测。
2 地球上的撞击坑记录及地质效应
有关地表撞击坑的假说已有百余年历史,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巴林杰坑(直径1.2km,形成于5万年前)是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被证实的陨石(直径40m,速度25km/s)撞击坑。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进展包括北欧(芬兰、瑞典、东欧、巴伦支海)、北美(加拿大、美国、墨西哥)、澳大利亚、巴西、非洲等地一批撞击坑的发现。
撞击坑鉴定标志。特殊的圆形地貌(内部结构有简单、复杂两类),瞬时巨大动能转化为冲击变质效应(shock metamorphic effect),如露头规模的震裂锥(shatter cone)和显微镜下的石英等矿物冲击微页理(面状构造)、冲击玻璃、柯石英、熔融、气化特征,矿物阴极发光呈异常的红色特征,地球物理上的重力、磁力低异常和地震速度降低,都是有力佐证。上述单项标志有多解性,需要多项标志有机配套。
空间分布。据Grieve等(1992)统计,当时地球上已发现的撞击坑约130个,而且发现新坑的速率为3~5个/年。目前已知的陨击坑绝大多数分布于大陆上的构造稳定地区(古地台或克拉通),构造活动地区和海洋中发现撞击坑很少,很可能和后期构造破坏、改造以及海底地质、地貌研究精度不足有关。已知最大的陨击坑为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Chicxulub坑,直径宽达180km,撞击物溅落展布宽1000km,相当于直径大于10km星体的撞击效应。该坑已经过地质、地球物理和钻探工程综合研究,并获得(65.01±0.08)Ma冲击变质年龄值。
地外陨击与生物灭绝。自从C.W.Alvarez等(1980)发现意大利Gubbio白垩-古近系界线粘土存在铱异常以来,国际学术界对于地史中生物大灭绝是否与地外陨击有关的长期争论进入了严格的科学验证阶段。正、反双方的论证和质疑,有力地推动了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的结合和发展。随着20世纪末期Chicxulub坑获得的无可争议的地外撞击证据,国际学术界已经公认白垩纪末大灭绝可能与之存在关联。近年的研究揭示出该时期的天体撞击地球不是一次,而是多次发生(Keller等,2003)。但对于恐龙灭绝的直接控制因素,仍然存在不同见解(科教电影《宇宙与人》等);对以往广为流传的“撞击尘埃导致白垩纪末大灭绝”假说,也提出质疑(Pope,2002)。另一方面,尽管在晚始新世早期已经发现2个直径达到100km的陨击坑,但当时并没有触发生物大灭绝(灭绝发生在始新世和渐新世界线附近),说明地外撞击与大灭绝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至于显生宙时期其他4次大灭绝事件,由于迄今未获得与白垩纪末地外撞击事件可比拟的确切证据,在国际学术界中尚无共识。其中,二叠纪末的生物大灭绝情况最为惨重,有关控制因素的争论多年来有增无减。近年国内出现承认地内外因素可能都存在的见解(金玉玕等,2000),但对可能的地外撞击所起的作用仍有质疑(殷鸿福等,2006)。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视野来看,地史上的生物大灭绝涉及地球内部不同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大型岩浆火山活动、全球气候系统变化、全球海洋系统变化(海平面升降、大洋翻转和甲烷释放、快速海进带来缺氧事件)等,也涉及地球外部因素的参与介入——天体(小行星、彗星)撞击事件、地球在银河系内的位置和运动状态(徐钦琦,2006)。由于各类事件的作用方式互不相同,灾变过程延续时间长短不一、恶化环境影响效果错综复杂、自然给查找和确定“真凶”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也有可能单一“元凶”并不存在(戎嘉余等,2004)。今后的研究方向既涉及全球不同古地理类型剖面精细资料的积累,也涉及思维方式和哲学思想的探讨。
地球早期史。根据月史年表可以肯定地-月系统在3900Ma左右前存在小星体(星子)大量吸积和猛烈撞击作用阶段(雨海事件)。月球表面保存的大型古老陨击坑痕迹有利于支持大个体的星子撞击确实存在,这方面的证据对于探讨地球地幔不均一性至关重要。如果星子的个体较小(比现在地幔地球化学研究所划分出的地幔源区范围小得多),那么星子之间在化学上的差显不可能对现在地幔不均一性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组成地球的星子大到可以与地幔源区相比拟,则星子之间化学上的差异必然在现代地幔成分上表现出来并导致固体地球内部物质成分的初始不均一性(欧阳自远等,1994)。Hart(1994)提出的南半球Dupal高Pb、Sr同位素异常域,已被解释为是一个源于地球深部并长期存在的地幔域(Weiss,1991)就是一例。我国华南南部和北秦岭近年已发现Dupal异常踪迹,对于研究化学地球动力学有重要启示意义。
撞击坑与矿床。世界著名的特大型铜、镍矿床所在地加拿大肖德贝里(Sudbury),是已知年龄最老(1850Ma)的陨击坑,与成矿有关的基性岩浆活动可能是陨击作用的诱发产物。该坑现在呈压扁的椭圆形,显然与后期构造改造有关。与成矿作用有关的陨击坑还有美国达科他州威斯顿含油盆地、乌克兰博尔提什油页岩盆地等,陨击作用被认为可能是某些地区成油物质成熟的催化剂。根据国外不同地区、时代金刚石矿床的近年测年资料,发现金刚石的年龄普遍老于围岩,而且具有相近的年龄值(大于2000Ma或更老)。有人推测至少部分金刚石的形成与地球早期大规模陨击作用(雨海事件)有关,现在的分布仅是再搬运到地壳表层的结果。
3 地质旋回的节律特征及其天文因素启示
大、中型地质旋回与银河效应。大量天文地质学研究成果启示:地史上25亿年左右(麦哲伦星云对银心的运动周期)、2亿年±0.5亿年(银河年cosmic year)、1亿年左右(太阳从近银心点到远银心点穿越银河旋臂)、(30±4)Ma(太阳穿越银道面)等大、中型地球节律现象,很可能都与银河效应有关(徐道一等,1983;王鸿祯,1997;马宗晋等,2003)。上述大中型地球节律在地球圈层结构和物质成分分异、地球动力学机制演变、生命起源和演化以及矿产形成等方面都有不同的反映。
米兰柯维奇理论。地球在自转和公转过程中由于受到太阳和大行星引力的摄动使得地球轨道参数发生相对规则的周期性变化,称为偏心率(eccentricity)、黄赤交角或斜率(obliquty)和岁差(precession),分别对应的时限为40万~10万年、4万年和2万年。前南斯拉夫科学家米兰柯维奇(1920)系统研究了上述三种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规律,定量给出了它们与太阳辐射量变化的关系,提出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气候波动成因的天文学假说。由于地球历史提供了确实证据,已公认为米兰柯维奇理论(Milankovitch theory)。旋回地层学(cyclostratigraphy)将该理论运用于高分辨率地层研究,已经在中国海、陆相地层划分对比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徐道一等,2000;龚一鸣等,2004)。Laskar(1999)强调了40万年偏心率长周期是天文上最为稳定的轨道参数,除了表现为第四纪季风、大洋碳储库甚至海平面升降周期外,北美东部陆相晚三叠世湖泊沉积和华北石炭-二叠纪地层中也都得到了证实。最新的《2004地质年表》(Gradstein等,2005)已经对新生代采用偏心率长周期编号(E1-E162)。旋回地层学不仅对于地质年代的精确度量具有划时代意义,在深化研究地球不同圈层相互作用关系方面也能提供极有价值的启迪。
太阳活动周期。11年尺度太阳黑子周期、22年尺度太阳磁周期和数百年尺度“蒙德尔极小期(Maunder minimum)”等太阳活动周期,对于地球上的气候变化和人类社会发展有明显影响。17世纪的蒙德尔极小期在时间上正好与我国的明清灾害群发期对应。
地球旋转速度。即便是微弱变化也已证明有重要的地学意义。上海天文台的多年观察发现,日长变长(地球旋转变慢)的时候也就是太平洋赤道上海面温度升高的时刻,据此可以提前半年以上预测厄尔尼诺事件(叶叔华,1999)。
4 近地宇宙开发
月球表面月壤中富含3He资源,估计1km3月壤可提取10~100 t3He,总资源量高达50×104~500×104t。1t3He可获聚变能大约相当10×1010kWh,中国1993年的总发电量约为82×1010kWh,相当于8 t3He即可满足。由于月球上月壤丰富,预计可供人类使用近1万年,为“后油气时代”的能源供给展示了光明前景。月海玄武岩中的钛铁矿和月球高地克里普岩中丰富的稀土元素、钍、铀等资源,也有很好利用价值(欧阳自远等,2002)。另外,月球的低重力、微地震、无大气、近距离等优越条件给人类提供了开展多学科实验、特殊物质生产、空间探索转运等极好的操作平台。因此,国际上的众多大国都已把目光投向新世纪的“登月:建立月球基地”规划,而太空六强(美、俄、中、日、欧、印)是最为接近这一目标的国家,目前正在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和合作。我国已制定21世纪早期(2020年前)的“绕、落、返”三步骤登月计划,而且已经提出“中国人不会止步于月球”的宏伟设想(刘新宇,2006)。可以预期,21世纪内中国的科学家和技师将在人类探索月球、火星等近地宇宙的研究开发领域中发挥自己应有的重要作用。
5 展望
在许多重大综合性理论课题和实用课题(如地球与天体演化、全球构造演化、全球气候变化、全球生物集群绝灭、新一代高精度地质年代表建立、全球成矿预测、环境科学和自然灾害预测等)的推动下,地球科学不同分支学科不约而同地注意到探讨行星地球的不同圈层(岩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之间以及地外宇宙圈(太阳系、银河系等)之间的演化节律和耦合关系。正在成为当代地球科学的研究前沿和关注热点,也正在孕育着地球动力学基础理论在21世纪中即将降临的重大突破。
参考文献
卞德培.1995.万古奇观——彗木大碰撞及其留给人类的思考.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Grieve,R.A.F.et al..1992.The terrestrial impact cratering record.Tectonophysics,216(1~2):1~30
戎嘉余,方宗杰主编.2004.生物大灭绝与复苏——来自华南古生代和三叠纪的证据(下卷),关于大灭绝的控制因素问题,980~984.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金玉玕,王玥.2000.古、中生代之交生物大绝灭.见:中国科学院综合计划局编.创新者的报告(第5集).225~235.北京:科学出版社
Hongfu YIN(殷鸿福)et al..2006.The protracted Permo-Triassic crisis and the multi-act mass extinction around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In:Qun YANG(杨群),Yongdong WANG(王永栋)and E.A.Weldon eds.,Ancient Life and Modern Approaches,63~64.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Qingqi XU(徐钦琦).2006.A new evolutionary theory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Ibid.,63.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欧阳自远等.1994.堆积的地球及其初始不均一性.地球科学进展,9(3):1~5
欧阳自远等.2002.月球某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地球科学,27(5):498~503
徐道一,杨正宗,张勤文,孙亦因.1983.天文地质学概论.北京:地质出版社
王鸿祯.1997.地球的节律与大陆动力学的思考.地学前缘,4(3):1~12
马宗晋,杜品仁.2003.天文因素对地球运动变化的影响.见:马宗晋,杜品仁,洪汉净编著.地球构造与动力学.506~556.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叶叔华.1999.人类对地球的新认识.科学,51(1):25~29
徐道一,严正,齐雪峰等.2000.高分辨率陆相旋回地层研究——以新疆郝家沟八道湾组为例.见:《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论文集》编委会编.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论文集.191~196.北京:地质出版社
龚一鸣,徐冉,汤中道等.广西上泥盆统轨道旋回地层与牙形石带的数字定年.中国科学(D辑),34(7):635~643
Gradstein F.,Ogg J.,Smith A..2005.A geological time scale 2004.Cambridge Univ.Press,London
刘新宇.2006.中国人不会止步于月球——专访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环球,2006(10):24~26
F. 期刊论文在参考文献中用什么字母表示
1、M——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
2、C——论文集;
3、N——报纸文章 ;
4、J——期刊文章;
5、D——学位论文 ;
6、R——研究报告 ;
7、S——标准 ;
8、P——专利 。
学术论文期刊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所以许多学者往往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没有很好把握这一特性,就导致了使其失去价值。
在国际科学界,如何正确评价学术论文期刊越来越引起广泛的关注。大多数把SCI、SSCI收录的科技论文的多寡则被看作衡量学术论文期刊论文水平高低的重要评价指标。
(6)天文学参考文献扩展阅读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
1 、期刊作者.题名〔J〕 .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 。
2、 专著作者.书名〔M〕 .版本(第一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
3、 论文集作者.题名〔C〕 .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
4 、学位论文作者.题名〔D〕 .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
5 、专利文献题名〔P〕 .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6、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
7、 报纸作者.题名〔N〕 .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
8 、报告作者.题名〔R〕 .保存地点.年份 。
G. 天文学问题:拉格朗日点有两个吗第二个是什么
拉格朗日点
一个小物体在两个大的空间物体的重力,在这一点上,小物体保持相对静止的两个对象。事实证明,在1772年由法国数学家拉格朗日产生这些点的存在。运动于1906年首次被发现的木星轨道的小行星(见洛阳组的小行星)在木星和太阳的拉格朗日点的作用。拉格朗日点构成的,在每一个系统中的两个对象的推理,但只有两个是稳定的,即在点的小物件,即使重力加扰由外部摄入量仍保持在原来的位置的倾向。每个稳定的点和一个等边三角形的两个对象的点形成的。
拉格朗日点是限制性三体问题在天体力学的五个具体的解决方案。例如,在轨道上运行的空间5中的两个对象可以被放置在第三个目的(质量可忽略不考虑),并保持它的两个对象中的相应位置。在理想的情况下,在轨道上,在同一时期的两个不同的对象的旋转,两个天体的重力和离心力的平衡拉格朗日点仍然是相反的第一两个对象的第三个目的。点
定义如下:
L1
---------- -------------------------------------------------- --------------------
M1和M2天体之间的连接。
例如:围绕太阳旋转的对象,它是更接近太阳,它的轨道周期更短的距离。但是,这忽略了地球的引力作用产生的。如果对象太阳拉这些对象,从而提高对象的轨道周期是地球和太阳之间,地球的引力减弱。从越接近地球上的对象,则该作用更大。 L1点,地球的轨道周期为对象的轨道周期是完全平等的。太阳和日球层天文台(SOHO)(NASA SOHO项目网站)围绕日 - 地系统的L1点运行。
L2
--------------------------------- -----------------------------------------------在两个大对象,和上侧的连接的小物件。
例如:在另一侧出现类似的效果。远离太阳的对象,它的轨道周期通常较长。地球的重力张力降低它的轨道周期。地球L2点,轨道周期等于。
L2通常是放置空间天文台。这两个面向对象到太阳和地球,轻松保护和校准可以维持。
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 - 地系统的L2点运行。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将被放置在一天 - L2点。
L3
--------------------------------- -----------------------------------------------在两个大天体,和一个大对象的连接的一侧上。
例如:第三个拉格朗日点L3,另一边的太阳,太阳比地球稍远。对象的轨道周期与地球,太阳和地球的平等的拉。
科幻小说和漫画中经常提到的L3点的“反地球”。
L4
--------------------------------- -----------------------------------------------两天主要连接到一个等边三角形的结束,第三个顶点,并且在周围的小组织轨道在前面的较大的机构。
L5
--------------------------------- -----------------------------------------------两天主要的连接端的等边三角形,第三个顶点,及周围较大的机构的小机构的轨道的后部。
L4和L5有时也被称为三角拉格朗日点“或”木马站。
:L4和L5点之前和之后的60°角的太阳绕地球轨道。
参考文献:的 http://..com/question/6602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