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参考文献M和J什么意思
参考文献M指专著,J是期刊文献。
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内规则为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适用于“著者和编容辑编录的文后参考文献,而不能作为图书馆员、文献目录编制者以及索引编辑者使用的文献著录规则”。
(1)现代史参考文献扩展阅读:
参考文献的国家标准:
本标准分别规定了专著、连续出版物、专利文献、专著中析出的文献以及连续出版物中析出的文献的著录格式。在五种著录格式中,凡是标注“供选择”字样的著录项目系参考文献的选择项目,其余的著录项目系参考文献的主要项目。可以按本标准第
6 章的规定或根据文献自身的特征取舍选择项目。
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来源是被著录的文献本身。专著、连续出版物等可依次按题名页、封面、刊头等著录。缩微制品、录音制品等非书资料可依据题名帧、片头、容器上的标签、附件等著录。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参考文献
㈡ 现代汽车发动机发展史参考文献
1705年,纽可门首次发明了不
依靠人和动物来作功而是靠机械
来作功的实用化蒸汽机。这种蒸汽
机用于驱动机械,便产生了划时代
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随着蒸汽驱动
的机械即汽车的诞生,人类社会便
车海钮互)眸
拉开了永无休止的汽车发展的序
幕。1769年,法国人N.J.古诺制造
出了世界上第一辆蒸汽驱动的三
轮汽车。到了1804年,托威迪克设
计并制造出一辆蒸汽汽车,这辆汽
车还拉着10吨重的货物行驶了
15
.
7公里。1831年,美国的哥德史
沃奇·勒将一辆蒸汽汽车投人运
营,相距巧公里的格斯特夏和切
罗腾哈姆之间便出现了有规律的
运输服务,这辆运输车走完全程约
需45分钟。此后的三年内,伦敦街
头出现了蒸汽公共汽车当这个笨
重的怪物在英国城镇奔跑时,曾引
起了很大的骚动说起来,这种车
比现在筑路用的压道机还重,速度
又低,常常损坏未经铺修的路,引
起各种事故。当时市民们曾呼吁取
缔这种汽车,为此英国制订了所谓
的“红旗法规”。具有讽刺意味的
是,由于这条法规的实施,使得英
国后来在汽车制造方面大大落后
于其它工业国家。
由于蒸汽汽车本身又笨又重,
乘坐蒸汽汽车又热又脏,为改进蒸
汽发动机,艾提力·雷诺在1800
古诺发明制造的蒸汽汽车
年制造了一种与燃料在外部燃烧
的蒸汽机(即外燃机)所不同的发
动机,让燃料在发动机内部燃烧,
人们后来称这类发动机为内燃
机。1876年,康特·尼古扎·奥托
又发明了具有进气、压缩、作功、排
气四个冲程的发动机。为了纪念奥
托的发明,人们把这种循环称为奥
托循环。1879年,德国工程师卡尔
·
本茨首次试验成功一台二冲程
试验性发动机。1883年10月,本茨
创立了奔驰公司和莱茵煤气发动
机厂,1885年又在曼海姆制成了第
一辆奔驰专利机动车,该车为三轮
汽车,采用一台两冲程单缸0
.
66
千瓦的汽油机,此车具备了现代汽
车的一些基本特点,如火花塞点
火、水冷循环、钢管车架、钢板弹簧
悬架、后轮驱动、前轮转向和制动
手把等。1886年,德国人戴姆勒在
与威廉·迈巴赫合作制成第一台
高速汽油试验性发动机的基础上,
又制成了世界上第一辆“无马之
车”。该车装用功率为0.8千瓦、转
速为每分钟650转的发动机,以每
小时18公里的速度从斯图加特驶
向康斯塔特,于是世界上第一辆由
汽油发动机驱动的四轮汽车诞生
了。也是在这一年,卡尔·本茨第
一次把三轮汽车卖给了一个法国
人,由于这种三轮汽车设计合理,
选材和制造精良,因此受到好评,
销路日广。由于上述原因,人们一
般都把1886年作为汽车元年,也
有些学者把卡尔·本茨制成第一
辆三轮汽车的1885年视为汽车诞
生年。本茨和戴姆勒则被尊为汽车
工业的鼻祖。这是汽车发展史上的
第二个阶段。
需要说明的是,那时的汽车驾
驶员必须是勇敢、机智的机械修理
工,在许多场合下他不得不从汽车
内爬出或爬到汽车下或者到乡下
铁匠那儿去修车,所以一般人是望
车莫及的。尽管如此,坐在极为嘈
杂和震动非常厉害的汽车上,不仅
要饱受路人的嘲笑和日晒雨淋,而
且全然没有今日驾驶员的舒适和
气派,况且马车手还认为汽车抢了
他们的生意,当汽车与马车并行
时,他们常常扬起皮鞭抽打汽车驾
驶员。
进入流水线大批最生产时期
进入20世纪以后,汽车不再
仅是欧洲人的专利了,特别是当亨
利·福特于1908年10月开始制
造和销售著名的T型车以后,这种
车产量增长惊人。1913年,福特公
司首次采用流水装配线方式大规
模生产汽车,使汽车成本大跌,汽
车不再是贵族和有钱人的奢侈品
而开始逐渐成为大众化的商品。从
此,美国汽车迅速成为世界宠儿,
福特公司也因此成为名副其实的
汽车王国。所以,人们说,汽车发明
于欧洲,但获得巨大发展是在20
世纪30年代的美国。福特采用流
水作业方式生产汽车,在汽车发展
史上树起了一座里程碑。
短短几年时间,汽车已经从一
种实验性的发明转变为关联产业
最广、涉及工业技术最丰富的综合
性工业。因此,汽车工业的发展不
仅依赖汽车行业本身的技术进步,
而且也取决于汽车工业应用这些
技术的能力和世界汽车市场的容
量,两者相互影响并受到整个经济
形势发展、人们对环境要求和能源
及原材料供应、意外变化及国家政
策等的影响。例如,第一次世界大
战中就培训了不少驾驶军用卡车
<汽车运用》·月刊
的驾驶员,
他们中的很
多人还学习
到了一些汽
车机械技
术,于是战
后汽车买卖
兴隆,在美
国,汽车制
造商和附件
供应商全负
荷生产仍不
能满足要求的迅速增长,汽车价格
也几倍于战前。但时隔不久,由于
经济萧条,汽车高需求即宣告结
束。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英
国,汽车的需要量比第一次世界大
战后更高,几乎生产多少就可售出
多少。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发了
横财,战后的美国工业越发兴旺,
汽车生产在世界上始终处于遥遥
领先的地位。汽车业、钢铁业、建筑
业曾被誉为美国经济的“三大支
柱”,而汽车工业更是美国工业的
骄傲和象征,长期以来,他们一直
以研究开发豪华汽车为主。但当
1973年首次发生石油危机时,美国
汽车工业便受到很大的冲击,而日
本似乎对此早有察觉,他们大量研
制生产小型节油汽车,终于在1980
年把美国赶下了“汽车王国”宝座,
取而代之。
日本真可谓“后起之秀”,当历
史进人20世纪后,日本才出现第
一辆汽车,几年后日本才开始研制
汽车。但谁又能料到,1925年才第
一次出口汽车(向我国上海)的日
本,60年后竟然出口汽车达6400
万辆,登上了汽车王国的宝座。这
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成为汽
车发展史上一个特大新闻。当然美
国也决不会就此罢休,到底鹿死谁
手,还很难预料。
未来的汽车市场仍是世界市
福特T型车
场中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有人以
美国汽车之王通用汽车公司为例,
它平均每巧分钟用于汽车生产的
投资就高达180万美元,这真是令
人惊讶的数字。因此,人们预料,将
来只有资金雄厚的汽车公司才能
有这样的投资能力,不过由于有政
府以及社会各界支持,未来汽车舞
台也不是大公司唱独角戏,中小型
汽车公司也会有很大的发展。
为了占领未来汽车市场,如今
已有许多公司把各种先进技术和
装备,如微型电子计算机、无线电
通讯、卫星导航等新技术、新设备
和新方法、新材料广泛应用于汽车
工业中,汽车正在走向自动化和电
子化。有了卫星导航系统,汽车可
接收交通卫星的通信资料,确定汽
车所在位置,从而自动提供最佳行
车路线,并且显示出交通图;汽车
雷达系统可以把障碍物的距离和
大小告诉给驾驶员,这样停车就更
容易;而语言感知系统可以用图、
表和声音告诉驾驶员汽车的各个
部位情况,此外还可按“音”行事,
执行有关驾驶指令等等。另外,汽
车的能耗、废气排放、噪声和污染
等公害也将减少,安全性、使用方
便性将日益提高,在可以预见到的
未来,汽车仍将是世界上的主要交
通工具。
㈢ 参考文献
曹永清.1999.东昆仑—柴达木盆地北缘岩浆活动、构造演化、深部过程与成矿(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91
常承法,潘裕生,郑锡澜等.1982.青海高原地质构造.北京:科学出版社,20~60
常印佛,刘湘培,吴言昌.1991.长江中下游铜铁成矿带.北京:地质出版社,1~379
陈义贤,陈文寄,周新华等.1991.辽西及邻区中生代火山岩.北京:地震出版社,1~279
陈义贤,陈文寄,周新华等.1997.辽西及邻区中生代火山岩.北京:地质出版社,1~279
陈毓川主编.1999.中国主要成矿区带矿产资源远景评价.北京:地质出版社,1~536
池际尚,路凤香主编.1996.华北地台金伯利岩及古生代岩石圈特征.北京:科学出版社,1~292
邓晋福,戴圣潜,赵海玲等.2002c.铜陵Cu-Au(Ag)矿床——流体-成矿系统和亚系统的识别.矿床地质,21(4):317~322
邓晋福,鄂莫岚,路风香.1985.东北地质新生代玄武岩及其与大陆裂谷构造的关系.见:国际交流地质学术论文集——为27届国际地质大会撰写,第3号.北京:地质出版社,13~22
邓晋福,赖绍聪,赵海玲等.1994.青海陆内造山火成岩成对性与造山过程[A].见:欧阳自远,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新进展(1)[C].兰州大学出版社,134~135
邓晋福,刘厚祥,赵海玲等.1996.燕辽地质燕山期火成岩与造山模型.现代地质,10(2),137~148
邓晋福,莫宣学,罗照华等.1999.火成岩构造组合与壳幔成矿系统.地学前缘,6(2):259~269
邓晋福,莫宣学,罗照华等.2001.青藏高原岩石圈不均一性及其动力学意义.中国科学(D),31(增刊):55~60
邓晋福,莫宣学,肖庆辉等.2002b.地质事件序列与造山过程PTt轨迹.岩石矿物学杂志,21(4):336~342
邓晋福,莫宣学,赵海玲等.1997.新生代以来中国大陆岩石圈尺度的大地构造分区.地球科学,22(3):227~232
邓晋福,莫宣学,赵海玲等.1997.岩浆活动与地球多层对流系统.地学前缘,4(3~4):205~210
邓晋福,莫宣学,赵海玲等.1998a.壳幔物质与深部过程.地学前缘,5(3):67~75
邓晋福,莫宣学,赵海玲等.1999b.岩石圈/软流圈系统的大灾害与巨型矿集区形成.见:裴荣富,翟裕生,张来红主编,深部构造作用与成矿.北京:地质出版社,36~43
邓晋福,莫宣学,赵海玲等.1999c.中国岩石圈-软流圈系统大灾害与成矿环境.矿床地质,18(4):309~315
邓晋福,吴宗絮.2001.下扬子克拉通岩石圈减薄事件与长江中下游Cu-Fe成矿带.安徽地质,11(2):86~91
邓晋福,杨建军,赖绍聪等.1996b.格尔木-额济纳旗断面走廊火成岩构造组合和大地构造演化.现代地质,10(3),330~343
邓晋福,叶德隆,赵海玲等.1992.下扬子地质火山作用、深部过程与盆地形成.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184
邓晋福,赵崇贺.1996a.华北地台的构造格局及其与金伯利岩岩浆活动的关系.见:池际尚,路风香主编:华北地台的金伯利岩及古生代岩石圈地幔特征[C].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7~15
邓晋福,赵崇贺等.1980.武山含矿(铜)岩体的岩石学及其成因探讨.矿物学岩石学论丛(一).北京:地质出版社,14~89
邓晋福,赵海玲,莫宣学等.1996a.中国大陆根-柱构造.北京:地质出版社,1~110
邓晋福,戴圣潜,吴宗絮等.2000a.大别造山带岩石学结构和热结构及其地质意义.地质学报,74(3):206~215
邓晋福,莫宣学,赵海玲等.1994.中国东部岩石圈根/去根作用于大陆活化.现代地质,8(3):349~356
邓晋福,汪洋,赵海玲等.2002a.岩浆-构造-热事件序列PTt轨迹与造山深部过程.见:肖庆辉等花岗岩研究思维与方法.北京:地质出版社,121~127
邓晋福,吴宗絮,莫宣学等.1999a.华北地台前寒武花岗岩类、陆壳演化与克拉通形成.岩石学报,15(2):190~198
邓晋福,赵海玲,罗照华等.1998.岩石圈软流圈系统的形成与演化[A].见:欧阳自远主编,世纪之交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的回顾与展望[ C].北京:原子能出版社,97~104
邓晋福.1987.岩石相平衡与岩石成因.武汉:武汉地质学院出版社,1~198
邓晋福.1989.开放的岩浆体系八十年代火成岩研究的新进展之一.地质科技情报,8(2):1~7
邓晋福.1990.岩浆-成矿作用-板块构造.地质科技情报,9(2):39~44
洪大卫,王式洗,黄怀曾.1991.中国北疆及其邻区晚古生代—三叠纪碱性花岗岩带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初探,见:中国北方花岗岩及其成矿作用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40~48
洪大卫等.2000.兴蒙造山带正(Nd,t)值花岗岩的成因和大陆地壳生长.地学前缘,7(2):441~456
赖绍聪,刘池阳,Oreilly S R.2001.北羌塘高钾钙碱火山燕系列成因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中国科学(D),31(增刊):34~42
李文达,毛建红,朱云鹤等.1996.中国东南部中生代火成岩与矿床.北京:地震出版社,1~157
罗照华,邓晋福,曹永清等.1999.青海省东昆仑地质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火山活动的区域构造演化.现代地质,13(1):51~56
莫宣学、路风香、沈上越等.1993.三江特提斯火成作用与成矿.北京:地质出版社
潘桂棠,王培生,徐耀荣等.1990.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演化.北京:地质出版社,6~24
裴荣富,吴良士,熊群尧等.1998.中国特大型矿床成矿偏在性与异常成矿构造聚敛场.北京:地质出版社,1~418
邱瑞照,邓晋福,周肃等.2004.华北地区岩石圈类型:地质与地球物理证据[J].中国科学(D辑),34(8):689~711
任纪舜,王作勋,陈炳蔚等.1999.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及其说明书.北京:地质出版社,1~50
汤中立,李文渊.1995.金川铜镍(含硫)矿床成矿模式及地质对比.北京:地质出版社,1~209
唐永成,吴宗昌,储国正等.1998.安徽沿江铜金属矿床地质.北京:地质出版社,1~351
涂光炽.1998.试论非常规超大型矿床物质组成、地质背景、形成机制的某些独特性.中国科学(D辑),28(增刊):1~6
涂光炽等.2000.中国超大型矿床(Ⅰ).北京:科学出版社,1~584
涂光炽主编.1995.庞然大物-与寻找超大型矿床有关的基础研究.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116
韦永福,吕英杰.1994.中国金矿床.北京:地震出版社,379
吴福元,江博明,林强.1997.中国北方造山带造山后花岗岩的同位素特点与地壳生长意义.科学通报,42:2188~2192
吴宗絮.1985.华南其些含稀土元素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岩石学报,1(1):34~48
肖序常,李廷栋.2000.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与隆升机制.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313
翟裕生,邓军,李小波.1999.区域成矿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287
翟裕生,姚书振,林新多等.1992.长江中下游铁铜(金)成矿规律.北京:地质出版社
翟裕生,张湖,宋鸿林等.1997.大型构造与超大型矿床.北京:地质出版社,1~180
翟裕生.1997.地史中成矿演化的趋势和阶段性.地学前缘,4(4):197~204
张理刚.1994.东亚岩石圈块体地质.北京:科学出版社,1~379
赵一鸣,张德全.1997.大兴安岭及其邻区铜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与远景评价.北京:地质出版社,1~318
Boyd FR.1989.Compositional distinction between oceanic and cratonic lithosphere.EPSL 96:15~26
Condie K.C.Plate tectonics and crustal evolution.New York:Pergamon,1982:1~310
Davis G A,Qian X-L,Zheng Y-D et al.1996.Mesozoic deformation and plutouism in the Yunmeng Shan:a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 noreh of Beijing,China.In:Yin A.&Harrison TM eds.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Asia,Carmb.Univ.Press.253~280
Davis GA,Zheng YD,Wang C et al.,2001.Mes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Yanshan fold and thrust belt,with emphsis on He-bei and Liaoning provinces,northern China,GSA,Memoir 194,171~197
Deng Jinfu,Luo Zhaohua,Zhao Hailing,et al.1998.Trachyte and syenite:petrogenesis constrained by the petrological phase e-quilibrium.北京大学国际地质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745~757
England P C & Thompson A B.1986.Some thermal and tectonic models for crustal meleting in continental collision zones[A].Coward & Ries.Collision Tectonics[ C],GSA Spec.Pub.,19:83~94
Falloon T J&Danyushebsky L V.2000.Melting of rafractory mantle at 1.5,2and 2.5 Gpa under anhydrous and H2 O-undersatu-rated condition:Implications for the petrogenesis of high-Ca boninites and the influence of subction components on mantle meltong,H.Petrol.,41(2):257~283
Flower M F J,Tamaki K&Hoang N.1998.Mantle extrusion:A model for dispersed volcanism and DUPAL-like asthenosphere in east Asia and the westera Pacific.In Flower et al eds,Mantle plane and plate interactions in East Asia,Geodyn.series,27,AGU,Washington,67~88
Flower,MFJ,Russo RM,Widom E et al.2000.The significance of boninite in Tethyan subction-accretion complexes,IGCP-430 workshop I,Civasna Romania,Abstract,20~22
Frey FA 1978,Intergrated models of basaltic petrogenesis:A study of quartzw tholeiite to olivine melilite from south eastern Aus-tralia utilaizing geochemical and experimental petrological data,J.Petrol.19:463~513
Gee L L & Sack RO,1988,Experimental petrology of melilite nephilinites,J.Petrol,29:1233~1255
Gill JB.1981.Orogenic andesites and plate tectonics,New York:Springer-Verlag,390
Grovew TL&Kinzler RJ,1986.Petrogenesis of andesites,Ann.Rev.Earth Plant.Sci.,14:417~454
Huang X,Ziwei B and DePaolo.1986.Sm-Nd isotope study of early Archean rocks.Qiannan,Hebei Province,China.Geochim.Cosmochim.Acta,50:625~631
Jahn B M,Zhou XH,Li JL.1990.Formation and tectonic evolution of southeadtern China and Taiwan:Isotopic and geochemical constraints.Tectonophys.183:145~160
Jahn BM,Vidal P,Kroner A.1984.Multi-chronometric ages and origin of Archaean tonalitic genisses in Finnish Lapland:a case for ling crustal residence time.Contrib,Mineral Petrol.,86:398~408
Jin Wei and Lin Shuxun.1994.The lithological association and geological features of early Proterozoic orogenic belt Daqinshan,Nei Mongol,in:Qian X andWand R.eds.Geological evolution of the gramulite terrain in north part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Beijing:Seismol.Press,32~42(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Johnston A D and Wyllie P J.1988.Constraints on the origin of Archean trondhjimites based on phase relationships of Nuk gneiss with H2 Oat 15kbar.Contrib.Mineral.Petrol.,100:35~46
Kushirn I,1990.Partial melting of mantle wedge and evolution of island arc crust,JGR 95(B10)15929~15939
Le Fort P.1981.Manashi leucogranite:a collision signature of the Himalaya,a model for it genesis and emplacement,JGR,86(B11):10545~10568
Liegeois J-P,Navez J,Hertogen J et al.1998.Contrasting origin of post-collisional high-k calc-alkaline and shoshonitic versus al-kaline and peralaline granitoids.The use of sliding normalization.Lithos,45:1~28
Lu Liangzhao,Xu Xuechun and Lin Fula.1996.Early Precambrian khondalite serier in north part of China.Zhangchun:Zhang-chun Press.1~276
Martin H.1987.Petrogenesis of Archean Trondhjemitesn tonalities and granodiorites from eastern Finland:major and trace ele-ment geochemistry.J.Petrol.28:921~953
Morgan P.1984.The thermal structure and thermal evolution of the continental lithosphere.Phys.Chem.Earth,15:107~193
Morrison G W.1980.Characteristics and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shoshonite rock association.Lithos,13:97~108
Mysen B.1975.Partitioning of iron and magnesium between crystals and partial melts in peridotite upper mantle.CMP,52:69~76
Oliver J.1986.Fluids expelled tectonically from orogenic belts:Their role in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other geologic phenomena Geol.14:99~102
Pan Y,Kidd W S F.1992.Nyainqentanglha shear zone:Alate Miocene extensional detachment in the southern Tibetan Plateau.Geol.,20:775~778
Pei Rongfu & Hong Dawei.The granite of south China and their metallogeny.Episodes,1995,18(1~2):77~82
Polet J&Anderson D L.1995.Septh estent of cratous as inferred from tomograpohic studies Geol.,23:205~208
Qian Xianglin and Wang Renmin et al.1994.Geological evolution of the granulite terrain in north China craton.Seismol.Press.1~234
Rapp RP,Watson E B,Miller C F.1991.Partial melting of amphibolite/eclogite and the origin of Archean trindhjemites and to-nalites,Precamb.Res.,51:1~25
Ringwood AE.1975.Composition and petrology of the Earth’s mantle,McGraw-Hill,Inc.1~618
Sun Dazhong and Wu Weixing et al.1993.Precamlrian age-tectonic framework and age-crustalstucture of Zhongtiao Shan,Bejing:Geol.Pub.house,1~180
Sun Weiton,Ben Zichang and Zhi Xianchang et al.1997.Os-isotopic composition of peridotite xenolith in Panshishan by N-TIMS method.Chinese Sci.Bull.42(21):2310~2313
Sylvester PJ.1989.Post-collisional alkaline granites.J.Geol.,97:261~280
Takahashi E&Kushino I.1983.Melting if a dry peridotite at high pressure and basbaltic magma genesis,Am,Miner.68:859~879
Thomposon A B&England PC.1984.Pressure-temperature-time paths of regional metamorphism.Ⅱ,Their inference and inter-pretation fron using mineral assemblages in metamorphic rocks.J.Petrol.,25(4):929~955
Tu Guang.1995.Some problems pertaining to super-large ore deposits of China.Episodes,116
Wang Hongzheng,MoXuanxue.1995.An outline of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China.Episodes,18(1~2):6~16
Zhai YS,Deng J.1996.Outline of the mineral reaources of China and their tectonic setting.Austral.J.Earth Sci.,43:673~685
㈣ 请问大佬:百度百科--中国近现代史 在论文上可以怎么写参考文献
论文中引用到的他人数据或者他人的论文内容,在论文最后注明采纳内容的作者、出处、发表时间等。望采纳
㈤ 参考文献的标准格式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参考文献按专著、论文等分类后顺序列出,置于致谢之后,由另页开始。
(1)文献标识
论文正文中须标识参考文献编号,按出现顺序用小四号字体标识,置于所引内容
最末句的右上角(上标)。文献编号用阿拉伯数字置于方括号“[
]”中,如:×
××××[1];×××××[4,5];×××××[6-8]。当提及的参考文献为文中
直接说明时,其序号应该与正文排齐,如“由文献[8,10~14]可知……”。
(2)书写格式
参考文献题头用黑体四号字居中排写。其后空一行排写文献条目。
参考文献书写格式应符合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按论文引用顺
序编排,文献编号顶格书写,加括号“[
]”,其后空一格写作者名等内容。文字
换行时与作者名第一个字对齐。
常用参考文献编写规定如下:
著作图书类文献——[序号]□作者.书名.版次.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
止页
翻译图书类文献——[序号]□作者.书名.译者.版次.出版者,出版年:引用
部分起止页
学术刊物类文献——[序号]□作者.文章名.学术刊物名.年,卷(期):引用
部分起止页
学术会议类文献——[序号]□作者.文章名.编者名.会议名称,会议地址,年
份.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
学位论文类文献——[序号]□学生姓名.学位论文题目.学校及学位论文级别.
答辩年份:引用部分起止页
其中:文献作者为多人时,一般只列出3
名作者,不同作者姓名间用逗号相隔。
外文姓名按国际惯例,将作者名的缩写置前,作者姓置后;学术刊物文献无卷号
的可略去此项,直接写“年,(期)”。
是这样的。不然
你到
脚丫
代写论文
站了解下
㈥ 书的参考文献格式是什么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
⑴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规则为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适用于“著者和编辑编录的文后参考文献,而不能作为图书馆员、文献目录编制者以及索引编辑者使用的文献著录规则”。
⑵顺序编码制的具体编排方式。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被反复引用者,在正文中用同一序号标示。一般来说,引用一次的文献的页码(或页码范围)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列出。格式为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页码(或页码范围).”。多次引用的文献,每处的页码或页码范围(有的刊物也将能指示引用文献位置的信息视为页码)分别列于每处参考文献的序号标注处,置于方括号后(仅列数字,不加“p”或“页”等前后文字、字符;页码范围中间的连线为半字线)并作上标。作为正文出现的参考文献序号后需加页码或页码范围的,该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作上标。作者和编辑需要仔细核对顺序编码制下的参考文献序号,做到序号与其所指示的文献同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一致。另外,参考文献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准确无误。
⑶参考文献类型及文献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专著M ; 报纸N ;期刊J ;专利文献P;汇编G ;古籍O;技术标准S ;
学位论文D ;科技报告R;参考工具K ;检索工具W;档案B ;录音带A ;
图表Q;唱片L;产品样本X;录相带V;会议录C;中译文T;
乐谱I; 电影片Y;手稿H;微缩胶卷U ;幻灯片Z;微缩平片F;其他E。
标注规范和范例:
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
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DB],计算机[CP],电子公告[EB]
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互联网[OL],光盘[CD],磁带[MT],磁盘[DK]
A: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
[1]刘国钧,陈绍业.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
B: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1]何龄修.读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
[2]OU J P,SOONG T T,et al.Recent advance in research on applications of passive energy dissipation systems[J].Earthquack Eng,1997,38(3):358-361.
C: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可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7]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赵炜.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C].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468.
D: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8]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E:电子文献
[文献类型/载体类型标识]:[J/OL]网上期刊、[EB/OL]网上电子公告、
[M/CD]光盘图书、[DB/OL]网上数据库、[DB/MT]磁带数据库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版或获得地址,发表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12]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
[8]万锦.中国大学学报文摘(1983-1993).英文版[DB/CD].北京: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1996.
㈦ 参考文献格式
参考文献标准格式是指为了撰写论文而引用已经发表的文献的格式,根据参考资料类型可分为专著[M],会议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杂志[G]。
1、期刊论文类
一般格式如下:
作者.论文名称[J].期刊名称,发表年份(第几期):页码.
注意:一般而言,参考文献里的标点符号用的是英文状态下输入的标点符号。输完汉字要切换到英文状态,再输入相应的标点符号。
示例:沈延生.村政的兴衰与重建[J].战略与管理,1998(6):1-34.
2、学位论文类
一般格式如下:
作者.论文名称[D].毕业院校所在城市:毕业院校,论文提交年份:页码.
示例:
刘杨.同人小说的著作权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2:12-15.
3、书籍著作类
一般格式如下:
作者.著作名称[M].出版社所在城市:出版社名称,出版年份:页码.
示例:金太军.村治治理与权力结构[M].广州:广州人民出版社,2008:50.
(7)现代史参考文献扩展阅读
最主要的是根据载体把文献分为印刷型、缩微型、机读型和声像型。
(1)印刷型:是文献的最基本方式,包括铅印、油印、胶印、石印等各种资料。优点查可直接、方便地阅读。
(2)缩微型:是以感光材料为载体的文献,又可分为缩微胶卷和缩微平片,优点是体积小、便于保存、转移和传递。但阅读时须用阅读器。
(3)计算机阅读型:是一种最新形式的载体。它主要通过编码和程序设计,把文献变成符号和机器语言,输入计算机,存储在磁带或磁盘上,阅读时,再由计算机输出,它能存储大量情报,可按任何形式组织这些情报,并能以极快的速度从中取出所需的情报。出现的电子图书即属于这种类型。
(4)声像型:又称直感型或视听型,是以声音和图像形式记录在载体上的文献,如唱片、录音带、录像带、科技电影、幻灯片等。
㈧ 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试论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与完善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9-11-03
15:50:00
]
作者:李胜利
编辑:studa20
摘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和国内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内企业必然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白热化的严峻形势,分析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部分管理理念,提出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应树立经营战略、打造核心竞争力、优化企业文化等经营理念。
关键词: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经营战略;核心竞争力
1引言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和国内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内企业必然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白热化的严峻形势。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势态下,国内企业应该在强化自身管理上下功夫,发现自身管理理念上的部分不足,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并以此指导和贯穿于企业管理活动之中。
2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现状及相应措施
2.1经营战略残缺
谁拥有战略,谁就拥有未来的市场。在日本企业界的调查中,90%以上的日本企业家认为:“最占时间、最为重要、最为困难的事,就是制定战略规划。”
经营战略又称“经营单位战略”。经营战略是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它是企业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企业经营范围的科学规定,同时又是制定规划的基础。更具体地说,经营战略是在符合和保证实现企业使命的条件下,在充分利用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机会和创造新机会的基础上,确定企业同环境的关系,规定企业从事的事业范围、成长方向和竞争对策,合理地调整企业结构和分配企业的全部资源。从其制定要求看,经营战略就是用机会和威胁评价现在与未来的环境,用优势和劣势评价企业现状,进而选择和确定企业的总体、长远目标,制定和抉择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
企业经营战略的主要作用是:(1)通过制定经营战略,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调查分析,明确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地位,对于企业增强自身经营实力有了明确的方向;(2)企业有了经营战略,就有了经营发展的总纲,发挥企业的整体效益,有利于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3)便于国家和有关部门对企业进行指导,有利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4)有利于全面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
事实上,任何一个企业战略目标的确立与实现,都不能离开企业所处的环境背景以及其所承担的使命。企业战略目标的确立和实现需要把握两个关键和一个明确:一个关键是对环境信息的充分掌握,另一个关键是用正确的方法和思路来整合有关信息并得出相应的论断、决策和行动方法,以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达成;一个明确则是企业战略目标一定要能很好地回答企业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等问题,并且明确地指出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特别是对于正处于转型阶段的中国企业,提出符合企业自身状况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是企业统一思想、提高企业凝聚力的有力手段,更是制定中长期战略规划的当务之急。
一个科学的战略规划必须能够反应“战略四步曲”,即我在哪里、我将往何方、我如何去、如何走好。而目前我国不少企业所制订的“战略思路”在这方面常常是内容不足过程残缺,由于实务的需要他们聚焦精力于“如何去”的问题,对其他方面都不甚清楚,这种偏重于行动的思考而不是偏重于过程的思考不仅使得战略毫无亮点,而且定向思维会导致其他可能存在的优秀战略得不到采纳。
基于此,我国的现代企业应对企业经营战略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并从以下几方面树立并做好企业经营战略:(1)建立专门机构,进行市场调研和行业分析,确立本企业在国内外市场、在国内外同行业领域内所处的经济地位,现有的主要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对企业现有经营项目和主要产品所面临的挑战及发展趋势做出分析与评价,对企业现实的经营环境及可能的选择做出分析和判断。(2)通过对多种不同方案的分析与评价,提出企业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主导产品和战略产品,提出经济发展的基本政策、战略方针,提出可供选择的主要投资项目、发展目标和重大经济指标。(3)提出实现企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应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包括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人才战略、分配方式、科技政策等。(4)提出和制订基本的经济发展目标和重大经济指标,包括成长性目标、收益性目标、有效性目标和社会性目标。并将这些目标和指标分解到各所属企业和集团的各职能部门。
2.2对“核心竞争力”认识模糊
“核心竞争力”这一术语首次出现是在1990年,著名管理专家C.
K.
Prahalad
和Gary
Hamel在他们所著的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一书中指出:“核心竞争力是在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他们认为,随着世界的发展变化,竞争加剧,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企业的成功不再归功于短暂的或偶然的产品开发和灵机一动的市场战略,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按照他们给出的定义,核心竞争力是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殊利益的一种独有技能或技术。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然而它本身不会自动转化成竞争优势。如果没有相应的机制和条件加以支持,核心竞争力将一无是处,毫无价值。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如今人们又把核心竞争力的外延拓展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包括各个职能系统,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主要局限在研究开发和产品生产上。
核心竞争力首先能很好地实现顾客所看重的价值,如能显著地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增加顾客的效用,从而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索尼公司的核心能力是“迷你化”,它给顾客的核心利益是好携带;联邦快递的核心能力是极高水准的后勤管理,它给顾客的核心利益是即时运送。
其次,核心竞争力还必须是企业所特有的,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也就是说它不像材料、机器设备那样能在市场上购买到,而是难以转移或复制。这种难以模仿的能力能为企业带来超过平均水平的利润。
最后,核心竞争力还具有延展性,能够同时应用于多个不同的任务,使企业能在较大范围内满足顾客的需要。如佳能公司利用其光学镜片成像技术和微处理技术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成功地进入了复印机、激光打印机、照相机、扫描仪以及传真机等二十多个产品领域;本田公司的核心专长是引擎设计和制造,这支撑了小汽车、摩托车、割草机和方程式赛车的制造。
核心竞争力不仅可以表现在技术上,还可以表现在生产经营、营销和财务上。如苹果电脑的产品设计创新能力,它首开使用鼠标操作电脑的先河,它的麦金托电脑可看可感的设计,极大地促进了个人和家庭电脑市场的发展;宝洁、百事可乐优秀的品牌管理及促销能力;丰田的精益生产能力等。正是由于具有这种独特的能力,使公司取得了成功。
遗憾的是,我国部分企业在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方面表现得非常盲目并在核心竞争力的认识上仍有很多模糊的观念:(1)竞争力等于核心竞争力。任何企业,相对来讲都有竞争力,但绝不是所有企业都有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必须有独特性,是在企业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积累形成,深深地印上了企业特殊组成、特殊经历的烙印,其他竞争对手很难复制。核心竞争力的锻造对一个试图做大做强的企业来讲,好比它的生命。没有竞争力的锻造,没有核心竞争力的锻造,一个企业不可能有生命力,不可能有将来,不可能有客观的市场表现,不可能有丰厚的市场利润。(2)认为拥有核心业务就有核心竞争力。拥有核心业务并不等于自然有了核心竞争力。公司集中资源从事某一领域的专业化经营,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在管理、技术、产品、销售和服务等多方面与同行的差异。在发展这些差异时,企业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提高消费者特殊效用的技术、方式和方法。这些“异质性(差异性)”决定了企业之间的效率差异,只是有可能构成今后公司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之一。(3)没有核心技术,就认为没有核心竞争力。戴尔(Dell)公司没有个人电脑的核心技术,但并不妨碍它成为行业翘楚,因为戴尔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高效的供应链管理。
针对以上情况,我国的现代企业应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概念上要有一个准确的把握,要想真正营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唯一的办法就是综合分析、正确判断企业的各方条件,寻找自己的长处,从生产管理、质量、规模、销售模式、渠道、售后服务、品牌认知、价格、人才等各方面入手,以优势领域为突破点,对传统的优势产业进行改造升级,聘用优秀的管理者和员工,坚持技术创新,走信息化之路,加强营销知识积累,营造企业文化等等,只有做好其中一项或多项工作,并扬优成势,才能最终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3
企业文化没有个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这里的价值观不是泛指企业管理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而是企业或企业中的员工在从事商品生产与经营中所持有的价值观念。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说。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讲,文化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与制度。而企业文化则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体现的总和。它与文教、科研、军事等组织的文化性质是不同的。我们现在主要是从狭义的层面强调文化。
目前在我国,企业文化漫天喊,但绝大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中国的企业界,真正优良、有其个性色彩的企业文化非常少。往往表现在:(1)没有将文化建设提升到战略的高度,领导重视不够;(2)将企业文化工作混同于思想政治工作,认为企业文化工作就是协助所在单位党组织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3)将企业文化建设混同于精神文明建设,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搞活动、树典型、唱赞歌;(4)将企业文化混同于员工娱乐文化,认为企业文化就是组织员工开展业余文化生活;(5)企业文化建设中大多没有科学具体的短期目标和中期目标;(6)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往往只注重表层硬文化建设,一味在视觉识别上做文章,而对流程再造、制度建设、育人和领导力水平的提高等高层次文化重视较少;(7)企业文化建设往往是大同小异,缺少企业特色、缺乏自身个性,缺乏本单位、本地区的创意,陷入低水平重复怪圈。
所以,中国企业应当逐步树立企业文化建设理念,但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米不够水来凑”,而应该以非常严肃的态度来建设自家的企业文化。从共同价值观念的培育、企业精神的构塑、经营哲学的确立和企业形象设计等多方面入手,多角度全方位构建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企业应立足我国现实国情,放眼全球市场,静心思考在企业管理理念方面的不足之处,逐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使企业具有活力和竞争力,长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