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素材参考 » 新闻评论的选题法律规范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新闻评论的选题法律规范

发布时间: 2021-03-21 15:42:40

❶ 什么是确立新闻评论选题和立意的基础

论点和论据是确立新闻评论选题和立意的基础

❷ 论新媒体时代如何提高新闻评论选题的质量

新媒体时代提高新闻评论选题的质量就是真实性和实效性新闻,他主要的特点就是应该真实,不应该胡编乱造,就是质量问题第二个就是时间上新闻新闻,强调的就是时间。

❸ 怎样找准新闻评论的选题

新闻评论是党报宣传的重要手段。在新闻评论中,选题尤为重要。所谓选题,就是评论选择确定所要确定的问题,即写什么的问题,它明确了评论论述的方向、对象和大致范围。如果选题准确,就能很好体现党报的政治质量和宣传水平;如果选题有偏差,就会在导向上出现问题。因此,选题所规定的评论范围和大致内容,直接关系到评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
党报倘若不能及时地对国内外大事、对党的方针政策、对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评论,就难以围绕大局,提高舆论能力,弘扬社会正气,引导社会热点,疏导民众情绪,促进社会和谐,其政治影响力就会大大减弱。党报评论评什么内容,显示着报纸的倾向性,也代表着党报的评论水平。这种评论水平和标准,就是“问题抓得准,针对性强”。因此,选题关系评论写作的成败,必须多加思索,认真考虑,找准途径和方法,有的放矢。

从党和政府工作的方针政策中和突出强调的问题上找选题

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以及在各个阶段的中心工作事关全局,涉及面广,是新闻评论选题的首选范畴。这类方针政策和工作中心,是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从中选题,就能“站得高、看得远”,对实际的工作指导性强,意义重大。
尤其是这一类方针政策和中心工作,一般都相当稳定,贯彻落实的时间比较长,是选题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来源,是要高度重视的。可以说,《玉溪日报》这些年来的新闻评论选题都以此密切相关。比如从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推进个体私营经济大发展的思路选题,撰写发表评论员文章《落实政策促进大发展》。文章指出,落实政策,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大发展,要营造良好的思想环境,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问题,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在市委、市政府出台解决好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意见后,作了及时选题,撰写发表了《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的评论员文章,明确指出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在深入人心上下功夫,在力求实效上下功夫,带头深入实际,深入基层,特别是要到贫困地区和有困难的群众中去,真诚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做到“雪中送炭”。
近年来,市委作出“把玉溪建设成为生态城市”的决策,从中选题,组织撰写发表了《建设生态城市就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优质生态环境就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生态城市建设就是要建立长效机制》等9篇系列评论员文章,对玉溪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全面阐述和评论。这组评论选题把握得当,说服力强,刊发及时,获得好评。
凡此种种,都说明党和政府的工作方针和中心工作是丰富的评论选题之源。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和领会,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就能发现好的选题。

从群众普遍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找选题

作为新闻评论,这类选题做得好,能够受到读者关注,引起共鸣,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的不断变革所产生的贪污腐败、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都可作为评论的选题。当然,在做这方面选题时,要学习和把握相关政策,不仅需要新闻敏感,还要给党和政府帮忙,不要添乱。
历经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腾飞,社会和谐进步,各行各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一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特别是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方面,已成为关注的焦点。这些问题,往往由于诸多原因,错综复杂,在短期内是难以解决的,只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制度的完善,才可能迎刃而解。急需解决而因条件有限,不能解决的问题,如果不切实提出来,有可能影响工作的开展,或者造成群众的思想混乱,影响社会稳定,反而对问题的解决产生负面影响。有些问题虽然是公众舆论焦点,但话题敏感,容易产生连锁反映,带来不良后果。这就要求新闻评论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站在全局的高度,客观分析和看待问题,慎重选题。
“三农”问题从来都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落实了诸多措施,使农村面貌得到了改善,农民得到了实惠,但也存在农村干群关系矛盾突出、农民工权益受到损坏等问题。这类问题群众最为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容易引起共鸣。如果选题得当,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和谐社会的建立,反之则亦然。在这方面,《玉溪日报》以正面引导为主,既能与党和政府保持一致,又能让群众看到解决问题的希望,把握时机,策划评论选题。在新农村建设工作展开之后,陆续刊发了《打工农民的定心丸》、《别让农民失地又失业》、《规范农村资产管理刻不容缓》、《让农民从粮价上涨中得到实惠》、《林权改变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等一批与“三农”问题紧密相关的评论。这些评论针对的都是“三农”的实际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多数农民最为关心的问题,刊出后读者反响好,社会效果好。
诸如此类的选题还有城市建设管理、机关作风整顿、环境保护、户籍制度改革、“问题奶粉”事件等等。

从实际生活挖掘出具有代表性的社会问题中找选题

现代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是千姿百态的。这就使评论的选题空间很大,范围很广,我们可以从各个方面去感受,从各个角度去入题,去深入社会,观察社会,调查了解问题,切身体验生活,产生想法,得到启示。这是评论最丰富的选题源泉。
当然,要从实际生活中选题,我们必须要有分析事物发展变化的能力,要有思想有见解,,给读者亲切感。这类选题的角度较小,通常是一事一议,以小见大,说服力强。《玉溪日报》结合玉溪城市建设中曾经出现的“单位围墙”影响城市形象问题,从“围墙”这一本来与我们生活有关话题的角度选题,小处着眼,加以延伸,刊发了《拆掉围墙好》、《拆了围墙之后》等评论,反映美化城市,改变生活环境的主题。针对城市行道树屡遭损伤、公共设施遭破坏等现象,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市民公共意识缺乏的问题。由此作为选题,撰写发表了《提高市民公共意识》、《爱护公共设施人人有责》等评论,透过现象看本质,说明一座新的城市,提高市民公共意识不仅是当务之急,而且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这类选题来源生活,来源于身边的人和事,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只要做个有心人,是可以由表及里,挖掘到好的主题的。
应该说,找准新闻评论选题的途径和方法还有很多种,但笔者认为,作为党报的新闻评论员,研究、掌握和实践上述几种选题方法,不仅是基本要求,而且是必备的业务素养。

❹ 新闻时评的写法概要

作为时评编辑,常遇到如下情况:选题不好,也写不好;选题好,角度不好;选题好,写不好——以上三种情况的稿件占来稿量的大约90%以上,而这些稿件可以说都难以走上版面。
新闻时评是新闻报道深化的需要,因“深化”故,其写作较消息、通讯显得复杂一些,写好需要一定的“笔力”。但,时评写作也不是说没有规律可循。
选题问题(小标题)
和写其他文章一样,时评写作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写什么”的问题。
“写什么”,当然也就是“选什么题材来写”、“选什么事”来写。
选题成功与否,是一篇文章走向成功的前提。
但选题本身也有两个基本前提:如果不是亲历的新闻事件必须确保所引述的新闻是事实而不是之虚乌有;其次是不能对新闻事实断章取义,歪曲原新闻所述事实。不保证这两点,时评从源头上就立不住。(去年假新闻不少)
在保证这两点的基础上,下一步如何走?
选题如爬山,选择一座什么样的“山”来爬呢?首先,写时评要敢于冲着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去写,所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敢于碰热点题材,时评就会失去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因为时评的使命,本就是为了解决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不敢于碰热点题材,时评作者本身也将是个失败的创作者,难以在时评圈内立足。
同时,“虎山”作为风险过大之“山”,也要慎爬。向“虎山”行,是感觉自己能打死“老虎”或者能绕过“老虎”轻松过山,如果不能做到这两点,还是不要爬的好。这就是所谓“知己知彼”,量力而行。
一般来言,风险高的“山”,需要立意、角度、语言表达上有较多的闪转腾挪之功,爬上去颇费一番气力。有些题材,受时代政治、社会、习俗等方面因素影响,是时代语境所避趋之的,这样的“山”,最后先不要触及——如果经过一段时间发展,有些限制的东西“融释”了,再写不迟。
其次,忌爬平庸的无特点的“山”。平庸的无特点的“山”,难见新奇,时评作者要忌赶这样的“大流”。比如,前一段上海规范发展马路摊点,来了一批稿子大谈规范发展马路摊点的做法对于民生的意义——第一个大城市采取这样的做法,还是值得一谈的;但过了一段,郑州又解禁马路市场,结果一批作者又蜂拥写之,而主题仍如昨,这样就没多少意思了。
“山不再高,有仙则名”,有些“小山”,别看不高,但很有特点,写起来也很有意思。苏轼言:“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其实虎丘只有30多米,但“小山”人文底蕴丰厚,“爬”起来也很带劲!
简言之,处理好“选题”问题,是时评写作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行文角度(小标题)
角度问题,属于“怎么写”的范畴了——是“怎么写”的第一步。
角度问题,就是“从哪儿下手”或“如何看待一件新闻事实”的问题。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座山,视角不同,会完全得出相反的结论和观点。
比如,泰山,你可以说它有地质科学价值——岩层比较古老,太古代的变质岩层是地球最古老的岩石,距今已有25-28亿年;可以说它有文化价值——从古到今,留有大量的石刻书法和诗文;你可以说它是一座宗教之山,有道教、佛教建筑,有佛经,有道士;你可以说它是一座帝王之山,当你站在泰山之巅,看到群山如拱,你就知道历代帝王为何那么喜欢到泰山行封禅大典……所以,你关注得角度不同,一座山就会有不同的注解。
需要注意是:一座本来能爬得上去的“山”,如果角度选不好,仍然有爬不上去的可能。
如果形象一点,我们也可以把写文章的角度,比喻为爬山的路径,这就很容易理解了。一座“山”,有缓坡,有悬崖绝壁,也有虽险峻却仍可攀援之处。写时评,不是“条条道路都可通向山顶”。因为,选哪座山爬——即选题,有“高压线”问题,从哪条路爬到“山顶”——既选择哪个角度写文章仍然存在“高压线”问题。“悬崖绝壁”就是“高压线”,这样的路,从一开始“爬山”时就应该努力避开。
如泰山,从红门到中天门到十八盘到山顶,可以;但后山是悬崖绝壁,不好爬。
爬山,有大家习以为常的大路,也有偏僻奇崛的路,选择那条路呢?我以为,别人都走的路就不要再爬了,要选一条别人未走过的新路来爬——这条别人未走的新路,其实就是一个“新的角度”的问题。写时评要尽量找到这样一条新路来爬。
这条“新路”,要保证“可走,能至山顶”。
行文问题(小标题)
如何行文,是“怎么写”的第二步。也是整个文章落实到纸面上的过程。
俗语说“为人宜直,为文贵曲”。但我以为,写小说“曲”好,时评写作则不要“曲”。
所谓“不曲”,是指观点直白、明确,论证上逻辑清晰:文章的结构层次分明,没必要绕圈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文章的三大部分最好一目了然。即多用演绎法,少用归纳法,这是由新闻时评的“新闻性”所决定的,也是快餐化的时代生活所需要的。
举个例子来说,选择爬的山是一座光秃秃的山(是什么);你就得考虑这座山变秃的原因(为什么),是人为砍伐造成的?还是土质、岩层所致?还是植树方式不当造成的?还是管理不善造成的?还是缺水造成的?不管那种原因,要找到;找到原因之后,你就针对原因,提出绿化良方(怎么办)。如果是一种原因造成的,你就针对这一种原因,提出一个解决办法即可;如果是综合原因,那么有几种原因,你就得提出几种解决办法。
写时评首先要掌握这样一种简单的结构——这样说,并不是拒绝其他结构逻辑,因为文无定法,风格越多样越好,但时评作者最好先掌握这个最简易的写作模式。现在的问题是,一些作者,不会走就想跑,结果文章写得云里雾沼,让人混沌难解。
结构之外,行文中另一个问题是时评的语言表达问题。写时评,文章结构要“直白”,语言风格却要“曲”,委婉一些——起码要做到这么一点: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而又要让人感觉没有一句过分的话。
“曲”,并不是要故作深奥,让人搞不明白,语言还是要明白晓畅、简练。注意少用定语、形容词;多用短句、单句,少用长句、复句——汉语和英语不同,汉语用短句、单句显得漂亮、干净。
时评整个文章的语气还要注意张驰有度,忌剑拔弩张。
现在时评语言不理想是个全国性的问题,通讯员来稿中用词不当、句子不通顺、拖泥带水、发泄多而理性语言少等现象比较严重;可以说,来稿中找到一个文笔流畅、风格稳健而不需改动的文稿很难——这可能和“重外语、轻汉语”及汉语整体教学方式不尽科学等整体环境有关。
时代的语境问题(小标题)
最后强调一下“时代语境”问题。
在本文的第一部分,笔者提到“时代语境”的概念,其实在时评写作的整个过程当中,都必须高度重视“时代语境”问题。
所谓“时代语境”,就是时代舆论环境所能容许的语言表述自由度。时评语言表述必须准确、妥当。
每一个社会每一个时代都有特定的“语境”。“时代的语境”决定了题材的能否触及、看问题的角度是否可行和语言表述的张弛度。
稿子能够发出来才是硬道理。正因为“时代的语境”决定了写文章的三大问题,所以,如果“时代的语境”摸不清,便没法写文章;即使写了,也是白写,因为很难发出来。
在我们这样一个和平年代,社会需要的更多是理智的建设性的良言,而不是破坏性的冲动。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写时评,应把达到这样一种“老熟”境界作为毕生之追求。
一篇稿子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很容易,但经常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却很困难——因为我们都生活在凡间,有七情六欲,要永远做到理性、不动气,太难了。
所以,写时评,谁也无法抱以取巧、侥幸的心理,而颇需要自沉其心的修炼。 “时评”是“时政评论”与“时事评论”的略称。它包括新闻评论,既可以取材于新闻,也可以就作者身边或心头的事发表看法。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民主进程的推进和市场化报纸的兴起,以时评辨析是非、推进认识、针砭时弊、疏导民意、激发民智,成为报业振兴的一个亮点。这一点,早在1979年的美国,就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新闻媒介的观点功能,已经成为新闻消费者离不开的需求,因为他们如今已经被信息淹没了”。①因此,专业的评论员成为报业生存和发展不可多得的人力资源,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中坚力量。评论员的视觉焦点在哪里,评论员的社会责任又在何处彰显?这其中一多半体现在他们对时评的选题上。本文仅以鄢烈山时评选题为例,试分析中国新闻评论员时评选题的特点。
鄢烈山现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高级编辑、《南方周末》编委,出版时评和杂文著作十几种。2004年,他以时评杂文集《一个人的经典》问鼎鲁迅文学奖,成为该年度鲁迅文学奖唯一的杂文获奖作家。②现在,他除了在纸媒上保持每年百余篇时评高产纪录外,还在各门户网站上撰写了大量的博文。他的博文几乎每一篇的点击量都超过百万次以上。他的作品警醒读者、震撼社会,形成了一种众人称快、敢为言路之先的“鄢烈山现象”。
为什么鄢烈山的时评能激扬风气,匡扶正义,引人深思?鄢烈山说:“我写作的追求是:重大主题,独特视角,思辨色彩,文化意味。”这十六个字字字凸显鄢烈山的时评选题特点,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一纵两横”三个方面。
选题过程:见微知著
这是从纵向上描述时评家选题的价值判断过程。“见微知著”,即见事物于微端,然后知其显著意义。这包含两个动作:一个是“见微”,另一个是“知著”。
作为时评家,“见微”就是要对新闻事件有高度的敏感,并且对生活中的变化富有洞察力。鄢烈山之所以能够做到“见微”,是因为他始终怀着“公民写作”的意识。鄢烈山着意“定位”了写作主体的“公民”性质,而关注的焦点,乃在“民生和民族进步”。既然是共和国公民一个,则高下尊卑、朝野平民,乃至异端、反对派,与他概无关涉:“是我所是,非我所非,思我所见,言我所想,无非是享有和略尽‘我’应有的公民权利和义务罢了。”这样一来,思想势必自然自我松绑,进入自由境界。于是,他选题的角度十分广泛,可以从上级精神中选题,例如《日本的国与民关系》;可以从社会实践中选题,例如《狗恶酒酸说“剩女”》;可以从新闻报道中选题,例如《别总想树典型开路》;也可以从讨论争鸣中选题,例如《“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的版权属于谁》。
“知著”是“见微”的后续活动,需要在“见微”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和合理思维而达到。因此,“见微”然后“知著”实际上就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需要在通过观察而获得丰富感性认识材料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获得推而广之的认识规律。然而,并非所有的事都可以以小见大。什么小事可以说明大道理?什么寻常事有着不寻常的意义?这实际上就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例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流行歌曲《纤夫的爱》、《小芳》红极一时,街头巷尾广泛传唱。而鄢烈山看出了前者的虚假和后者的虚伪与自私,于是有了《从〈小芳〉想到美国走兵》和《哪朝哪代的〈纤夫的爱〉》的质疑③。这两篇时评在千篇一律的媒体叫好声中,辩证地发现了隐藏在流行音乐背后的问题,实乃一语惊醒梦中人。
选题内容:直言不讳
“直言不讳”就是说要仗义执言,无所忌讳。这是实事求是的要求,也是时评新闻性增强的要求,更是寻找到认识结构与新闻事实之间最佳契合点的要求。只有选题大胆,在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客观地揭露时弊,才能充分体现时评的舆论监督功能。
优秀评论员的言论往往一针见血,直指问题核心,令人振聋发聩。例如,《“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的版权属于谁》一文,就是鄢烈山以自己单位领导讲话为题材写作的。此文极具辩证色彩,丝毫不避讳本单位领导的权威。类似的例子在鄢烈山的时评选题中还有很多。据统计,在鄢烈山的博客上,自2008年以来共有595篇时评,其中,直言时弊的选题就有480篇,占其总博文的81%。
直言不讳、针砭时弊,已经不是存在于个别优秀评论员身上的个别现象。近年来,一些专家在调查中发现,一半以上的媒体在与评论员约稿中明确强调来稿必须是对新闻事件进行客观理性的评论,而不能是以缺少新闻事实为前提的空议论。
选题战略:剑走偏锋
“剑走偏锋”,在这里强调的是评论员的时评选题必须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不可人云亦云、盲目跟风。在媒体竞争尤为激烈的今天,解决评论选题同质化问题,寻找媒体与受众的契合点已成为评论员选题的新特点。
怎样才能避免评论选题同质化呢?这需要战略化的眼光。有足够经验的评论员不外乎采用如下几种方式:
其一,紧跟新闻动态,捕捉时评空白。例如,鄢烈山在2010年初发表的《别总想树典型开路》是根据《中国青年报》的一则报道,写出的讽刺树典型的时评;2010年7月发表的《〈蜗居〉映现的民怨》一文,则是根据禁播电视剧写出的时评。他所跟进的新闻动态常常不是时政要闻,不是当下媒体关注的焦点,而是焦点之外的冷门。然而,鄢烈山却从中发现了它们的价值。所以,他的选题来源广泛,不拘泥于热点,却又富有极强的时代特征和对现实问题的针对性。
其二,察人之不愿察,写人之不敢写。什么事情人们不愿察,什么文章人们不敢写?毫无疑问,是那些打着政策“擦边球”的选题。
其三,源于生活,取自见闻。鄢烈山认为,时评包括“新闻评论”,或者说“新闻评论”是它的“子集”。换言之,“时评”可以取材于新闻,“被动”地对新闻事件和人物发表议论,也可以不依傍“眼前”的新闻,而就“身边”事、“心头”事发表意见,只要是关于当下的(现在进行时)意见,就是“时评”。⑤鄢烈山常常每到一处就对当地的事进行思考,找出当地存在的问题,例如他2011年初在云南写下《社会环境不是个体免责的理由》;他也会找出当地发展的新经验,例如,2010年他曾在访日后写下《日本的国与民关系》。
结语
好的选题是时评写作成功的一半。鄢烈山的时评选题大气雄浑、范围极广,堪称中国当代评论员时评选题的代表。通过上述对鄢烈山时评选题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时评新闻性的加强、时评舆论监督作用的彰显和媒体言论的竞争策略。

❺ 新闻评论中选题的类型有哪些

一.事件性选题
事件性选题已成为新闻评论中的主流

二.非事件性选题
不是对某个具体的新闻专事件进行判断属,而是通过积累和思考,在许多新闻事实或社会生活的普遍现象中发现共同的、突出的问题
三.周期性选题
事件性与非事件性常用“二分法”,周期性选题是新闻评论实践中某种选题的特点,有其自己的特殊规律

❻ 如果让你写一篇新闻评论,你会选择什么选题为什么

如果写一篇新闻评论,那么最好是选择一片当前人民群众最热议的话题进行评论。这样才能更好的激起人们的关注度。更好的舆论导向。

❼ 新闻评论的写作要求一般有哪些

第一,要注重针对性。对人们普遍关心、迫切需要回答的思想问题,以及两个文明建设中人们迫切需要回答和解决的实际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具体的科学的分析,实事求是地给予说明、回答和指导。
第二,论点要新鲜。就一篇评论而言,论点是观点。是灵魂。论点不新鲜,或者和报纸上发表过的相雷同,读者看了开头就兴味索然,不想看下去了。
第三,论据要有典型性,具有说服力。评论的论据,就是用来阐明论点的新闻事实和有关材料。论据,既是论点的依据,又是评论判断和推理的基础,因此,精心挑选作为论据的新闻事实,至关重要。
第四,说理要有深度。写评论,要在说理上下功夫。一篇评论,说理有无深度,往往关系到它的成败。
第五,注意写得平易近人,力避老话套话,力求有点文采,使读者爱看。

❽ 新闻评论说理论述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有哪些

(1)论据与论点的统一,是新闻评论说理论述的一项重要原则和要求。在一篇新闻评论中,论点是观点,是立场和态度,是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论据是材料、是证据、是基础。论点支配论据又依赖于论据,而论据则从属于论点又支撑论点。说理、论述或论证正是揭示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使论点得以确立并得到阐明的过程和方法。一篇成功之作,首先要做到论点准确、新颖、鲜明,论据真实、新鲜、典型。同时,还要善于运用恰当的说理论述或论证方法,使论据与论点水乳交融地统一起来。
(2)虚与实的统一,是评论论述的又一个原则和方法。虚与实的统一通常表现为两种形态:在论述具体的工作问题和业务问题时,不能就事论事,而要透过具体的业务问题,从党的方针政策和思想方法、工作作风的高度作出分析。而在论述理论政策性的问题时,则不能空泛议论,而要联系当前的工作实际和读者的思想实际,进行分析和说明。
(3)破与立统一。立,就是正面提出和论证自己的观点;破,就是反驳和纠正错误的观点。在一篇新闻评论中,这两者常常是结合使用的。一方面,要说理总得破除一种观点,树立一种观点,而为了树立正确的观点,在其分析论证过程中,就得澄清与之有关的模糊观点,纠正与之有关的片面认识,反对与之相对立的错误思想;另一方面,为了批驳和纠正错误观点,也需要阐述正确的见解和主张。破立统一的具体论述方式有两种:一是以正面立论的评论,则需立中寓破,即在阐述正面观点的同时指明与之对立的观点是什么,它错在哪里;二是以批驳和证伪为主的评论,则需破中有立,也就是在对不正确的言行进行批评、论辩、揭露的同时,还需指明正确的应当是什么,应当提倡什么,应当怎样去做。
(4)严肃与生动统一。新闻评论作为一种论说性文体,它论述的对象多半涉及时事、政治、政策、路线,它的任务主要在于阐述政策、解惑示趋、引导舆论,它论述的道理思想性、理论性和政策性都比较强,它的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又常常偏重于逻辑思维,因此,它属于相对严肃的报章文体。作为严肃的文字很容易导致枯燥乏味,以至于提不起读者的兴味。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在说理时特别要讲究生动形象,务求体现严肃的论题与生动风趣的表述的结合,体现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体现抽象的论述与具体形象的文字表现的结合。

❾ 新闻评论选题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1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是寻找选题者的因素,也就是记者自身的因素。由于记者个体之间的差异十分明显,每个人的阅历,个性,生活环境不尽相同,彼此对新闻事物的认识水平,兴趣范围,敏感程度都有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对选题的获得。
1.1 认知范围

记者要选择有新闻价值的事物,只能在进入自己认识范围内的事物中进行。世界上每天都有许多值得报道的事发生,通过新闻媒体报道出来的只是一小部分,许多有价值的新闻都被错过了,是因为这些都没有进入记者的认知范围。记者的认知范围是一个千差万别的动态系统,带有很浓的个人色彩,它主要有两部分组成:一是通过亲身感受现实生活直接获取的信息,也称直接经验;二是通过了解他人的成果面而获得的信息,也就是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记者的切身体会,主要是记者的生活范围,可以用生活圈来概括;间接经验是别人的认知成果,主要是阅读和听到的信息范围,可以用知识圈来概括。生活圈和知识圈是寻找新闻选题的前提而这二者又都带有先天个人色彩,记者与记者之间认知范围的大小,喜好不同,使得新闻选题就大不相同。
1.2 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是记者对事物有于新闻价值的鉴别能力。什么是新闻事物,什么是一般事物,这个看起来很简单判断,实际上却是十分的不简单。它体现的是记者对新闻的理解层次,理解水平。作为一名记者谁都知道要有新闻敏感,但是由于新闻敏感完全是记者个人的一种修养,一种能力,修养够不够,能力强不强,不同的记者会体现出个体的差异。新闻实践中,经常出现面对同一事物,有的记者熟视无睹,有的记者却能发现很有价值的新闻。许多事实证明,新闻敏感在不同的记者身上确实有强弱之分,新闻敏感强的记者随时随地注意捕捉有新闻价值的东西,他们的脑海里总会有源源不断的新闻选题;新闻敏感弱的记者总感觉到生活太平静,缺少有新闻价值的事物出现,他们的新闻选题就自然少得多了。
1.3 工作态度
除了认知范围和新闻敏感,影响新闻选题的第三个主观因素是记者的工作态度。
有的记者认为新闻线索和新闻选题是一回事,事实上,这两者根本不是一个概念。新闻线索只是新闻事物某种迹象的表露,能不能成为新闻选题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了解和确认,经过确认并纳入报道计划的新闻事物才能成为选题。新闻线索能否转化为新闻选题,客观上于新闻线索的可靠程度,但记者主观因素也不可忽视,工作态度就是制约这一转化能否实现的关键。有的事物已经具备了新闻价值,而记者愿不愿意报道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这与某些事物没有新闻价值,记者受有偿新闻的影响,勉强报道相反。记者不愿意对有价值的新闻进行报道主要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是许多批评性报道虽然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但是这类事件的报道会影响一些部门或者一些人的形象,如果记者对此进行报道可能会遇到一些麻烦,因此有的记者怕得罪人,不敢对此类事件进行报道。二是一些新闻线索虽然有很高的新闻价值,但落实到采访报道上有一定难度,有的记者不愿意去老,少,边,穷的地方去采访,有的甚至怕麻烦,不愿意为弄清事实进行多方调查,这都会影响新闻选题的实现。因此,作为一名好的记者,要克服种种困难,要将大众利益至于个人利益之上,要根据新闻价值客观的去报道,不要掺杂个人的情绪,树立良好的职业风范。
2客观因素
制约新闻选题的客观因素是记者自身无法克服的因素。它有外在的规定性,包括受众需要,政治需要和媒介及栏目定位。
2.1 受众需要
任何新闻新闻报道都起源于受众的需要,也归结于满足受众的需要,这是不争的事实。受众需要对新闻选题有很强的制约力,但是受众是一个复杂的群体,由于人与人的需要千差万别,受众需要很难把握,所以现在媒体从细分化,栏目化上来分门别类的来满足受众的需要。
2.2 政治需要
政治因素也是影响新闻选题的重要因素。它对新闻媒介活动的制约是多方面的。从宏观上讲,新闻媒介的的性质,地位和功能与国家的政治体制密不可分。
2.3 媒介及栏目定位
媒介对新闻选题的制约直接体现在媒介的级别和属性为同,选择新闻选题的范围有所不同。
作为一名记者,要牢牢把握影响新闻选题的几个因素,以便自己在选题时做出正确的决策和选到有价值的新闻。

❿ 新闻评论文章的写法

新闻评论的格式写法
新闻评论的文体结构与其他新闻文体相比基本是一致的,它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四个部分,而在具体写作新闻评论时,各个构成部分又有其独特的写法。
1.引人注意的标题新闻评论的标题既可以标明论题的对象和范围,也可以直接提出评论的观点和主旨;总的要求是生动活泼、言简意赅,使标题成为引人耳目的招牌。
首先,要巧用动词,强化动词在评论标题中的动态感和鲜活感。2005年 11月4日《经济日报》的评论《扬起企业品牌之帆》,这篇评论的标题用动词 "扬起",既揭示出我国目前实施自主品牌的必要性,也展现了我国企业界创新品牌的信心与决心,给人以昂扬向上的感觉。其次,恰当使用修辞手段,以修辞的特有效果构成评论标题的生动形象而又耐人寻味。2005年8月23日《人民日报》的评论标题是《匹夫不可夺志国难见气节》,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段。最后,要合理调动句式,肯定式陈述句的标题使观点的揭示更加显豁而又鲜明;否定式陈述句的标题能够直接给受众一个非常坦率的态度;疑问句式的标题使受众始终带着一种特定的悬念去思考。《文化产业呼唤"中国创造"》,其标题运用肯定式陈述句,非常鲜明地揭示了媒体所要表达的一种态度和观点;《不该误读"平民医院,')),虽用表面否定的句式却表达了非常干脆的态度;《洋教材冲击了我们什么?》,这一个带着问号的标题首先就会给受众留下悬念:谁在用洋教材?到底怎么回事?带着种种谜团就会循文找答案了。依据评论的思想内容,善于调动不同的句式,能够造成一种特有的情感效果。
评论的标题写作方法不止这些。只要能吸引受众、揭示评论的思想内容,就是好的评论标题。新闻评论标题的写作原则追求有个性、有创新,这样的评论标题才更具魅力。
2.富有悬念的导语新闻评论的导语,即开头部分、引论部分。导语的设计应始终以受众为着眼点,总的要求是:要把最能吸引受众兴趣、最能引起受众关注的事实、观点或问题放在前面。
(1)开门见山,提出论题。就是在新闻评论的开头直截了当地把评论的话题方向和大致内容交给受众,使受众在阅读或观看时能够有一个明确的针对性和方向性。2005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的评论《教科书循环使用:有喜亦有忧》,开头是:"中小学生教科书循环使用在山东部分地区学校终于成为现实,教科书究竟怎样循环,它的意义何在?为何总是'叫好不叫座'?日前,记者在山东进行了采访。"开篇提出的论题是教科书循环使用,而具体问题有哪些呢?作者设下了三个连续性的疑问作为悬念,使受众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去关注问题的前因后果。
(2)开宗明义,表明观点。这种导语方式,就是在新闻评论的开头首先把评论者的观点或结论告诉受众。这样,使受众顺着评论者的观点,演绎作品的思想内容,在观点明确的前提下寻求论据的翔实有力。2005年12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评论《多党合作与构建和谐社会》,开头就直接提出了中心论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应不断加深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意义的认识,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
(3)新闻事件,引出论题。以新闻事件为由头,简要叙述该事件的经过或特点,引出下文。有时,事件在开头部分只是作为一个由头而已,由此引出论题;有时,事件本身也是整篇评论评议的主体。评论《洋教材冲击了我们什
么?》,其导语就是以一个简要的新闻事件作为评论由头的:"近日在北京举行的小学科学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决定,明年秋季,浙江省慈溪市实验小学一年级新生要试用美国版本的科学教材,这所学校也将成为全国10所试用的实验学校之一。"浙江省慈溪市实验小学一年级新生要试用美国版本的科学教材,这只是个话题引人的由头和论题的切人点,而在正文中并没有仅仅论述这所小学使用美国版教材的情况。新闻事件开头,新闻性更强,故事性也较强,容易促发受众的兴奋点,以吸引受众对事件及相关话题的关注。
(4)交代背景,说明动因。在新闻评论的开头部分,先交代一下与评论话题相关的背景情况,能够从新闻事件的背后揭示出评论本身的现实意义。评论《扬起企业品牌之帆》,其开头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激烈的市场竞争犹如波涛汹涌的大海,只有一支承载着坚实的创新能力和扎实的知名品牌的强势企业舰队,才能够展示国家竞争力、展示民族形象、展示经济实力,才能够乘风破浪,立足国内,走向世界;也只有拥有这样一个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研发能力的优势品牌企业方阵,才能尽显国家的昌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段作为导语,第一句就交代了目前企业品牌竞争的宏观背景,即经济全球化、科技日新月异、激烈的市场竞争;背景本身也就蕴含了评论内容的意义和价值。(5)树起"靶子",各个击破。在批驳性新闻评论中,导语的开头可以先描述一种现象或摆出要驳论的对象,尽管导语中暂且不点破大机,但本论部分的系统论证做好了准备。2005年1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陈家兴的评论《为官本来就不易》,开头就先简要列出现象、树起下文批驳的靶子:"最近,深圳市决定,在全市掀起'责任风暴',实施'治庸计划夕。这一举措直指干部履职存在的突出问题,旨在提高干部的执政能力。"乍一看去,这一段提法并没有什么毛病,提高干部执政能力是千真万确的事情,但下文从"官不好当"、 "无功就是过"几个方面展开论述,指出了"责任风暴"和"治庸计划"所存在的种种漏洞。靶子,终究不是铜墙铁壁,抓住了要害处、有的放矢,就会破绽百出。这样的开头,使受众逐渐从错误的或模棱两可的现象和认识中走出来,使正确的观点渐渐浮出水面。
(6)引经据典,营造氛围。在新闻评论的开头部分,恰当采取引用的手法,通过引经据典,将生动活泼的氛围带到评论之中,使受众在特有的氛围中感受评论的思想内容、理解评论者所要阐明的观点。2005年12月12日的 "焦点访谈"节目《变"相马"为"赛马"》,其开头就引用了"相马"和"赛马"的典故,并对新闻事件先作简要的解说。恰当地运用典故,使评论本身不仅通俗易懂,而且使行文生动有趣、令人赏心悦目。
3.严谨而曲折的主体评论的主体就是本论部分,它担负着承上启下、组织论据证明论点的任务。主体写作要求做到既要结构严谨,又要曲折生动。
(1)结构严谨。结构严谨对于新闻评论来说,在论证的过程中应科学合理地组织好材料、安排好层次结构。常见的有以下三种结构方式:
①并列式。就是先提出总论点,再从不同方面论证总论点的结构方式,这里的"不同方面"是由若干个分论点来体现的,不同分论点所统率的各个部分之间是平行并列的关系。例文7一3一1《微笑,并保持微笑》,主体部分用三个分论点作为小标题,分别是:"医生的微笑是一种坚定"、"患者的微笑是一种信心"、"大家的微笑是一种平静"。这三个小标题从内容上说彼此之间构成一种并列关系,三种微笑在特定的背景下缺一不可。
②递进式。这是一种由表及里、由浅人深的结构方式。它要求对论题逐层剖析、层层说理,层次之间环环相扣、逐步深化,使论述透彻而深刻。评论《不该误读"平民医院,'))的主体由两个层次构成,一是老百姓对"平民医院" 的错误理解,二是一些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对"平民医院"的误读。哪个程度更为严重呢?该评论指出:"百姓们对'平民医院'的误读,是对眼下'公立医院'就医门槛过高的无奈",而一些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也会误读"平民医院", 只能说明"政府服务功能的缺位",而后者也是评论者在文中所要着重阐明的重点内容。可见,前后两个层次之间形成一种必然的逐层递进的关系。
③对比式。就是主体部分的事实材料及其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是相互对照的,通过对比的手法论述论题和观点,有力地证实某一论点的正确或谬误。 2005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发表的《在磨砺中成长》,主体部分在重点叙述洪战辉自强不息、顽强奋斗的先进事迹,评价其崇高的道德品质的同时,也对目前一些大学生消极无为的思想和言行做了边述边评。这恰恰与洪战辉的思想行为形成鲜明对比,并使这篇论文的主体内部构成对照的关系。
(2)曲折生动。所谓曲折生动,是指评论的主体安排应该呈现出正正反反、起起伏伏的结构,要有疑问、有辩论,有迁回、有悬念,使论证的过程能充分调动起受众的情感心理。
评论《扬起企业品牌之帆》卞体部分的前两个层次先从值得称道的方面肯定了我国一些企业品牌自主创新的影响力和"老字号"企业品牌所赋予的时代内涵,提出了创造知名品牌、推进品牌战略的重要意义。紧接着作者笔锋一转,指出目前我国在自主品牌创新方面的种种缺陷与困境:"中国可谓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但却不是'制造强国'。 "看到了困难与不足,我们该
拿出什么样的态度与行动呢?文章又明确提出:"我国企业成长不但要有量的
增长,更要有质的突破。"下文便又结合这一观点,从"必须着力自主创新大力培育企业自主品牌"、"营造良好的创立自主品牌的社会环境"两大方面论述自主品牌的培育、创立与氛围的营造。这是评论者提出的解决策略,这一策略能否实施?评论者并没有顺水推舟地去写,而是审慎地提出:"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培育自主品牌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无论是政策配套、资金支持、产学研协作,还是保护自主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和完善,我们都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总之,从这篇例文的主体构成L看,行文虽流畅自然,但仍不失波澜起伏、曲折生动。
4.耐人寻味的结尾新闻评论的结尾是对全文的自然收束,要简明精辟、自然流畅。新闻评论写作既不能虎头蛇尾,也不能画蛇添足。选择什么样的结尾方式,必须根据评论的思想内容和论证的需要。通常情况下,新闻评论的结尾方式主要有总结式、点睛式、展望式。
(1)总结式。就是结合上文的评述内容总结一下全文,以加深受众对全篇评论的总体印象。《在磨砺中成长》的结尾是:"近日,教育部发出通知,号召广大学生向洪战辉学习。洪战辉的道德修养和意志品质,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展示了当代大学生的崭新精神风貌,他身上可以学习的东西很多,其中如何面对挫折和苦难,应该成为青年特别是青年学子重点学习的必修课。"这个结尾就是针对上文的详细述评所作的概括总结,这一总结无疑对新闻当事人及其事件起看强化的作用。
(2)点睛式。就是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有人说,新闻评论就是画龙点睛的文章。它的"睛"有时并不在脸上,而在尾巴上。而这种点睛之笔,或者是在结尾处明确观点,或者是对主体内容的突出与深化。
(3)展望式。就是在结尾针对上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做承前启后的预测、展望或号召。评论《文化产业呼唤"中国创造邹,其结尾就是一种展望式的收束:"两个星期以前,神舟六号在浩瀚的宇宙空间中写下了雄壮的'中国创造',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高新科技与自主研发的实力。今天,文化产业的崛起也期待着更多的'中国创造'。"
当然,文无定法。新闻评论的结尾也是要依据论题本身的特点及布局谋篇的需要来收尾的,要因文制宜,切不可照搬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