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汉代始通西域对音乐文化的影响
对乐器的影响:唐代杜佑《通典》:“汉武帝使乐人侯调所作……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拨弹之如琵琶也。”此属琴瑟类的卧箜篌。从甘肃省嘉峪关魏晋墓砖书看,其面板上没有品柱。竖箜篌,汉代自西域传入,后被称为“胡箜篌”。《隋书音乐志》记载:“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之乐器。”
对乐曲的影响:西汉初年,原来居住在河西地区(今甘肃黄河以西)的月氏族和乌孙族,因受匈奴族逼迫,先后西迁,他们会把自己的音乐文化带到中亚或南亚。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11),安息(今伊朗)派使臣及“犁轩善眩人”来中国。犁轩指罗马帝国;眩人,也写作“幻人”,即杂技魔术艺人。犁轩幻人未必是欧洲人,或许是指罗马的东方属地“条支”一带的人。史书记载,条支“国善眩”。条支即今叙利亚。不知幻人来时是否有音乐伴奏人员。有的史书记载,张骞出使时曾得《摩诃兜勒》一曲。
大概就这些了,其它的影响还有经西域传入了一些印度的乐曲、乐器等。而且极大丰富了我国的乐理与音乐创作形式及题材
⑵ 《隋书·音乐志》中记载了哪些
《隋书·音乐志》云:“后主唯赏胡戎乐,耽爱无已,于是繁乎淫声,争新哀怨。故曹妙达、安未弱、安马驹之徒,至有封王开府者、遂服簪缨而为伶人之事。后主亦自能度曲,亲执乐器,悦玩无倦,倚弦而歌。别采新声,为无愁曲,音韵窈窕,极于哀思,使胡儿阉官之辈齐唱和之,曲终乐阕,莫不陨涕。”
⑶ 《隋书·音乐志》记载了什么以及汉魏和魏晋之后又被改名为什么
《隋书·音乐志》载:“牛弘请存鞞、铎、巾、拂四舞,与新伎并陈。因称‘四舞’。汉魏以来,并施于宴享。”魏晋之后,《巾舞》也被称作《公莫舞》。
⑷ 隋书·音乐志的拼音
拼音: suí shū · yīn lè zhì
隋 书 · 音 乐 志
⑸ 《隋书·音乐志》中记载了哪些关于南北朝统治者对“胡伎”“胡舞”很感兴趣的内容
南北朝各代统治者似乎都对“胡伎”“胡舞”很感兴趣,有的甚至成了一种嗜好。《隋书·音乐志》就记载了曹妙达、安未弱等人因善“胡伎”而做了高官,“封王开府”,享受高官厚禄,可见社会上西域乐舞得势的风气!在此背景下,传统的汉族礼仪和胡乐互相渗透的情况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⑹ 《隋书•音乐志》中是如何记载七步乐的
《隋书•音乐志》载:“始开皇初定令,置七部乐。一曰国伎,二曰清商伎,三曰高丽伎,四曰天竺伎,五曰安国伎,六曰龟兹伎,七曰文康伎。”
⑺ 隋书·音乐志中 翻译:杂乐有西凉鼙舞、清乐、龟兹等。
各种音乐有西凉鼙舞、清乐、龟兹等。但吹笛子、弹琵琶、五弦和歌舞的艺人,从北齐文襄帝以来,都是喜欢。到了河清以后,学习更强大。后主只有赏胡民族音乐,酷爱不已。在这繁手淫声,争夺新哀怨。所以曹妙达、安不弱、安马驹的人,以致有封王开府的,于是服从官僚们却为艺人的事
⑻ 《隋书·音乐志》中记载了哪些内容
《隋书·音乐志》中说“……谓之《西凉乐》。至魏、周之际,遂谓之《国伎》。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类,并出自西域,非华夏旧器。《杨泽新声》《神白马》之类,生于胡戎。……其歌曲有《永世乐》,解曲有《万世丰》,舞曲有《于阗佛曲》。其乐器有钟、磐、弹筝、掐筝、卧箜篌、长笛、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箫、大筚篥、小筚篥、横笛、腰鼓、齐鼓、担鼓、铜钹、贝等十九种,为一部。工二十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