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文300字
今天,我们学抄校组织春游,去非袭物质文化遗产园,这可是我做梦都想去的地方,我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坐上了大巴车,一路上我看见了许多美丽的景物,一棵棵树儿都长出了嫩绿的芽儿,仿佛在告诉我们春天来了,万物苏醒。农民伯伯辛勤耕种的油菜花,黄灿灿的,好看极了,一路欣赏着美景,我和同学们也一路高歌。很兴奋,终于到了非遗园。
一进门我们可以看见美丽的喷泉,大鼓和革命战士用的马车,真壮观呀!导游先让我们看斗鸡、赛狗、赛马,它们跑的速度可真快!让我看得眼花缭乱,看完了这些,导游又把我们带到马戏团,一进门黑漆漆的,伸手不见五指,我有些害怕,等我坐好了位置,表演也开始了,刚开始就表演空中飞人,惊心动魄的一幕,只见两位叔叔在空中紧抓竿子,从这头荡到那头,去接另一位叔叔,连成接龙,真惊险呀!
最后,我们看得是水舞,那美丽的喷泉随着音乐的旋律开始跳舞。真让人目不转睛。
我们要走了,我还真有些恋恋不舍。
Ⅱ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贵州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苗族古歌
道刻
侗族琵琶歌
侗族大歌
铜鼓十二调
木鼓舞( 反排木鼓舞)
芦笙舞( 锦鸡舞)
芦笙舞( 鼓龙鼓虎)
芦笙舞( 滚山珠)
傩戏
安顺地戏
彝族撮泰吉
木偶戏
八音坐唱
布依戏
花灯戏(思南)
侗戏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苗族服饰( 刺绣)
丹寨苗族蜡染技艺
水族马尾绣
苗族芦笙制作工艺
玉屏箫笛制作技艺
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
乌当手工土纸制作技艺
贞丰小屯白棉纸手工制作技艺
石桥白皮纸制作技艺
茅台酒酿制技艺
牯藏节
姊妹节
布依族查白歌节
侗族萨玛节
端节
水书
仡佬毛龙节
Ⅲ 贵卅非物质文化遗产
贵州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民间信仰类(6个)
侗族萨码节(榕江县)、哥蒙的"哈冲"(黄平县)、独山愿灯(独山县)、布依族扫寨(都匀市)、仡佬族毛龙节(石阡县)、盘县地坪乡彝族毕摩祭祀文化(盘县)。
二、民间音乐类(6个)
侗族琵琶歌(榕江县)、侗族大歌(黎平县)、洪州琶琶歌(黎平县)、布依铜鼓十二则(贞丰县)、盘江小调(关岭县)、铜鼓十二调(镇宁县)。
三、岁时节令类(11个)
苗族茅人节(榕江县)、稿午苗族水鼓节(剑河县)、苗族牯藏节(雷山县)、注溪娃娃场(岑巩县)、清水江杀鱼节(福泉市)、水族端节(三都县)、水族卯节(三都县)、查白歌节(兴义市)、赶毛杉树(安龙县)、大狗场吃新节(平坝县)、水城南开三口塘苗族跳花节(水城县)。
四、文化空间类:(14个)
双倍嘎(从江县)、四十八寨歌节(天柱县)、社节(天柱县)、报京三月三(镇远县)、隆里花脸龙(锦屏县)、苗族弄嘎讲略(黄平县)、月也(黎平县)、古思州"屯锣"(岑巩县)、苗族姊妹节(台江县)、思南上元沙洲节(思南县)、仡佬族敬雀节(石阡县)、 锣(万山特区)、安顺屯堡文化(安顺市)、六枝梭嘎箐苗文化空间(六枝特区)。
五、人生礼俗类:(4个)
占里侗族生育习俗(从江县)、平秋北侗婚恋习俗(锦屏县)、水族婚俗(都匀市)、茅坪花苗婚俗(湄潭县)。
六、传统体育竞技类(3个)
勾林(天柱县)、侗族月牙铛(天柱县)、侗族摔跤(黎平
县)。
七、民间手工技艺类(17个)
苗族蜡染(丹寨县)、石桥古法造纸(丹寨县)、剑河锡绣制作工艺(剑河县)、苗族服饰文化(雷山县)、苗族银饰工艺(雷山县)、苗族芦笙文化(雷山县)、思州石砚制作工艺(岑巩县)、布依族土布制作、扎染工艺(罗甸县)、水族马尾绣(三都县)、牙舟陶器制作技艺(平塘县)、玉屏箫笛制作工艺(玉屏县)、小屯白棉造纸工艺(贞丰县)、乌当手工土纸制作工艺(贵阳市乌当区)、花溪苗族挑花制作工艺(贵阳市花溪区)、彝族赶毡制作工艺(威宁县)、马场乡苗族大筒箫的制作与演奏(盘县)、茅台酒传统酿造工艺(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
八、民间舞蹈类(15个)
苗族格哈(丹寨县)、锦鸡舞(丹寨县)、畲族粑槽舞(麻江县)、反排木鼓舞(台江县)、鼓龙鼓舞长杉龙(贵定县)、布依族"雯当姆"(荔波县)、瑶族打猎舞(荔波县)、松桃瓦窑四面花鼓(松桃县)、莲花十八响(沿河县)、苗族板凳舞(安龙县)、彝族撮泰吉(威宁县)、苗族芦笙技巧舞"滚山珠" (纳雍县)、苗族大迁徙舞(赫章县)、彝族铃铛舞(赫章县)、采月亮(仁怀县)。
九、民间文学(口头文学)类(3个)
苗族"刻道"(施秉县)、苗族"古歌古词"神话(黄平县)、苗族古歌与古歌文化(台江县)。
十、民间知识类(2个)
千户苗寨建筑工艺(雷山县)、 中国水书--水族信仰记忆纲文化(黔南州)。 。
十一、戏曲类(8个)
侗戏(黎平县)、思州傩戏傩技(岑巩县)、福泉阳戏(福泉市)、思南花灯(思南县)、德江傩堂戏(德江县)、石阡木偶戏(石阡县)、布依戏(册亨县)、安顺地戏(安顺市)。
十二、民向杂技类(1个)
德江土家舞龙(德江县)
十三、曲艺类(1个)
布依族"八音座唱"(兴义市)
折叠编辑本段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贵州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个)
一、民间文学(8个)
苗族神话叙事歌《仰阿莎》(剑河县、黔东南州民族文化研究所)、苗族《古歌》(施秉县、普定县、龙里县)、苗族口头经典"贾"(丹寨县、黔东南州民族文化研究所)、侗族民间文学《珠郎娘美》(榕江县、从江县)、布依族摩经(贞丰县、关岭县)、苗族历法(丹寨县)、苗族民间文学《阿蓉》(榕江县)、布依族口传史诗"布依族盘歌"(六盘水市)。
二、民间音乐(24个)
苗族多声部情歌(台江县、剑河县)、苗族飞歌(雷山县)、苗族芒筒芦笙祭祀乐(丹寨县)、侗族大歌(从江县小黄乡、榕江县)、布依族民歌《好花红》(惠水县)、布依族勒尤(贞丰县、兴义市、镇宁县)、侗族河边腔(黎平县)、河边腔苗歌(锦屏县)、十二诗腔苗歌(锦屏县)、侗族歌簦(锦屏县平秋镇)、土家族打镏子(沿河县)、龙灯钹(铜仁市)、布依族婚俗音乐(贞丰县)、薅秧歌(金沙县、汇川区)、船工号子(思南县、赤水市)、苗族阿江(普定县)、凤冈吹打乐(凤冈县)、黔北打闹歌(余庆县)、布依山歌十八调(贵定县)、绕家呃嘣(都匀市)、高腔大山歌(桐梓县)、仡佬族哭嫁歌(道真县)、苗族"游方歌"(施秉县)、屯堡山歌(安顺市)。
三、民间舞蹈(22个)
苗族铜鼓舞(雷山县)、苗族芦笙舞(雷山县、关岭县、凯里市、榕江县、水城县、乌当区)、苗族长鼓舞(贵定县)、苗族猴鼓舞(花溪区)、毛南族打猴鼓舞(平塘县)、瑶族猴鼓舞(荔波县)、苗族板凳舞(凯里市)、苗族踩鼓舞(镇远县)、土家族摆手舞(沿河县)、金钱杆(江口县)、阿妹戚托(晴隆县、兴仁县)、苗族烧灵舞(兴仁县)、彝族酒礼舞(威宁县)、彝族铃铛舞"恳合呗"(钟山区)、苗族花鼓舞(乌当区)、卡堡花棍舞(乌当区)、矮人舞(余庆县)、响蒿舞(独山县)、苗族夜乐舞(罗甸县)、素朴金钱棍(黔西县)、四桐鼓舞(威宁县)、仡佬族踩堂舞(遵义县)。
四、传统戏剧(9个)
阳戏(天柱县)、文琴戏(黔西县、铜仁市、遵义市、乌当区)、花灯戏(普定县、独山县、黔西县、福泉市、花溪区、遵义市、余庆县、石阡县、印江县)、仡佬族傩戏(道真县)、黔剧(贵州省黔剧团)、思州喜傩神(岑巩县)、镇远土家族傩戏(镇远县)、蓬莱布依地戏(白云区)、马路屯堡地戏(长顺县)。
五、曲艺(4个)
嘎百福(剑河县、台江县、榕江县、雷山县)、君琵琶(黎平县)、安顺唱书(安顺市)、水族双歌(三都县)。
六、杂技与竞技(8个)
麻山绝技(望谟县)、布依族高台狮灯(兴义市)、仡佬族高台舞狮(务川县、道真县)、寨英滚龙(松桃县)、瑶族民间陀螺竞技(荔波县)、仡佬族打蔑鸡蛋(平坝县、道真县)、苗族射弩(织金县、普定县)、古典戏法(贵州省杂剧团)。
七、民间美术(6个)
苗族剪纸(剑河县)、苗族百鸟衣艺术(丹寨县)、梭嘎箐苗彩染服饰艺术(六盘水市)、石氏面塑 (兴仁县)、通草堆画(遵义市)、苗族"嘎闹"支系服饰艺术(丹寨县)。
八、传统手工技艺(32个)
苗族织锦(麻江县、雷山县)、苗族泥哨(黄平县)、苗族银饰(黄平县)、侗族鼓楼花桥建造技艺(黎平县)、造林习俗(锦屏县)、侗族鼓楼营造技艺(从江县)、苗族马尾斗笠制作技艺(凯里市)、苗族堆花绣(凯里市)、大方漆器制作技艺(大方县)、屯堡石头建筑技艺(平坝县、西秀区)、枫香染制作技艺(惠水县、麻江县)、蓝靛靛染工艺(册亨县、贞丰县、黎平县)、水族石雕(榕江县)、土法造纸工艺(三穗县、盘县、惠水县、长顺县)、傩面具制作工艺(德江县)、竹编工艺(三穗县)、木雕工艺(镇远县)、印染工艺(印江县)、故央--传统手工水磨制香技艺(安龙县)、窑上古法制陶(贞丰县)、砂陶制作工艺(织金县)、安顺蜡染(安顺市)、高坡苗族银饰制作技艺(花溪区)、布依族纸染绣花制作技艺(花溪区)、罗吏目布依族龙制作技艺(花溪区)、绥阳旺草竹编技艺(绥阳县)、长安布依族土布扎染制作技艺(惠水县)、布依族土布制作技艺(关岭县)、民间火纸制作技艺(岑巩县)、烟火(金沙县)、董酒酿制技艺(遵义市)、洞藏青酒酿造工艺(镇远县)。
九、传统医药(7个)
瑶族医药(从江县)、廖氏化风丹制作技艺(红花岗区、汇川区)、苗族医药(雷山县、黔东南州民族医药研究所)、侗族医药(黔东南州民族医药研究所)、布依族防治肝病益肝草秘方(贵定县)、水族医药(三都县)、同济堂医药文化(贵州同济堂制药有限公司)。
十、民俗(82个)
苗族"四月八"(贵阳市)、苗族独木龙舟节(台江县、施秉县)、苗族祭尤节(丹寨县)、河灯节(习水县)、赶苗场(习水县)、谷陇九月芦笙会(黄平县)、布依族丧葬礼俗(贞丰县)、仡佬族婚俗(务川县)、杜寨布依族丧葬砍牛习俗(贵阳市)、新化舞狮(锦屏县)、仡佬族吃新节(金沙县、平坝县)、土家族过赶年(印江县)、下洞祭风神(印江县)、余庆龙灯(余庆县)、镇远元宵龙灯会(镇远县)、瑶族服饰(麻江县)、桐梓苗族服饰(桐梓县)、安顺苗族服饰(西秀区、关岭县)、布依族服饰(贞丰县、册亨县)、箐苗服饰(纳雍县)、黔东南苗族服饰 (剑河县、台江县、三穗县)、屯堡服饰(平坝县)、榕江侗族服饰(榕江县)、贵阳苗族服饰(花溪区、乌当区)、摆贝苗族服饰(榕江县)、四十八寨侗族服饰(黎平县)、黄平亻革家服饰(黄平县)、偏坡布依族服饰(贵阳市)、水族服饰(三都县)、土家族婚庆夜筵(岑巩县)、屯堡"抬亭子"(西秀区)、仡佬族宝王祭拜(务川县)、青山界四十八寨歌会(锦屏县)、土家族"八月八"唢呐节(镇远县)、仡佬族丧葬习俗(石阡县)、水族婚礼(三都县)、平秋重阳鞍瓦(锦屏县)、起房造屋习俗(遵义市)、苗族招龙(雷山县)、仫佬年(麻江县)、彝族婚嫁习俗(盘县)、瑶族隔冬(麻江县)、苗族三月坡(雷山县)、苗族扫寨(雷山县)、苗族吃鼓藏(从江县)、侗族民俗"悄悄年"(石阡县)、凤冈茶饮习俗(凤冈县)、玉屏赶坳(玉屏县)、赶社(岑巩县)、彝族年(赫章县)、高坡苗族射背牌(花溪区)、苗族跳场(花溪区)、化屋苗族文化空间(黔西县)、小广侗族娶亲节(剑河县)、龙螯祭祀(岑巩县)、新场苗族祭天神(都匀市)、"6?24"民族传统节--二郎歌会(福泉市)、布依族"六月六"(关岭县、贞丰县)、"划筷奠祖"苗俗(纳雍县)、侗族款约(黎平县)、仡佬族三幺台习俗(道真县、务川县)、瑶白摆古(锦屏县)、彝族咪古(毕节地区文化局)、仡佬族吃新祭祖习俗(遵义县)、天柱宗祠文化习俗(天柱县)、苗族采花节(盘县)、大屯三官寨彝族祭祀(毕节市)、说春(石阡县)、水族祭祖 (三都县)、甘囊香苗族芦笙节(凯里市)、畲族凤凰装(麻江县)、苗族苗年(丹寨县、雷山县)、苗族吃新节(雷山县)、苗族跳花节(安顺市)、从江侗族老人节 (从江县)、侗族祭萨(黎平县)、都柳江苗族鼓藏节(榕江县)、侗年(锦屏县)、岜沙苗族成人礼(从江县)、侗族北部方言歌会(天柱县)、苗族翻鼓节(丹寨县)、竹王崇拜(镇宁县)。
折叠编辑本段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贵州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147项(220处),其中新增项目108项(145处),第一、二批省级扩展项目39项(75处)
新增项目108项(145处)
一、民间文学9项(10 处)
《苗族史诗-亚鲁王》(英雄史诗)(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布依竹筒歌(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彝族古歌(盘县)、苗族十二路酒歌(施秉县)、苗族民间故事(水城县)、布依族民间故事(望谟县)、金汉列美(黎平县、从江县)、丁郎龙女(榕江县)、布依族叙事诗(望谟县)。
二、传统音乐18项(27处)
土家族高腔山歌(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仡佬族情歌(石阡县)、苗族三眼箫音乐艺术(织金县、六枝特区)、彝族《莫蒿亩》(赫章县、钟山区)、布依族吹打乐(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惠水县、水城县、兴仁县)、姊妹箫(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长顺县、六枝特区)、侗族哆耶--踩歌堂(黎平县)、侗族芦笙谱(榕江县)、侗族牛腿琴歌(从江县)、苗笛(从江县)、苗族酒礼歌(雷山县)、彝族山歌(盘县)、布依族小打音乐(普安县)、布依勒浪(册亨县、贞丰县)、布依族"谷温"(贞丰县)、布依族十二部古歌(望谟县)、哥蒙芦笙乐(黄平县)、苗族直箫乐(盘县)。
三、传统舞蹈13项(13处)
瑶族长鼓舞(从江县)、苗族芦笙蹉步舞(毕节市)、苗族斗脚舞(习水县)、苗族斗角舞(修文县)、彝族嗨马舞(普安县)、苗族芦笙棒舞(普安县)、围鼓舞(兴义市)、布依族转场舞(册亨县)、水族铜鼓舞(三都水族自治县)、水族弦鼓舞(三都水族自治县)、苗族斗鸡舞(黔西县)、羊皮鼓舞(盘县)、苗族夫妻舞(平坝县)。
四、传统戏剧3项(3处)
丝弦灯(凤冈县)、仡佬族滚龙戏(正安县)、端公戏(金沙县)。
五、曲艺2项(2处)
布依族说唱"削肖贯"(望谟县)、围鼓(正安县)。
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13项(15处)
傩技-上刀山(松桃苗族自治县)、赛龙舟(铜仁市、镇远县)、赤水独竹漂(赤水市)、长坝狮灯(金沙县)、布依族铁链械(花溪区)、抵杠(平坝县)、攀崖技艺(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苗族武术(麻江县)、游氏武术(赤水市)、布依族棍术(贞丰县)、布依族器乐演奏绝技(平塘县)、民间棋艺(正安县、望谟县)、岩鹰高跷(黄平县)。
七、传统美术4项(5处)
水族剪纸(都匀市)、布依族刺绣(兴义市、望谟县)、侗族刺绣(锦屏县)、布依族织锦(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八、传统技艺18项(25处)
黄平蜡染(黄平县)、水族(九阡酒)酿酒技艺(三都水族自治县、荔波县)、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都匀市)、云雾贡茶手工制作技艺(贵定县)、油茶制作技艺(正安县、玉屏侗族自治县)、西山虫茶制作技艺(息烽县)、苗族酸汤鱼制作技艺(麻江县、凯里市)、独山盐酸菜制作技艺(独山县)、豆制品制作技艺(大方县、习水县)、布依族糯食制作技艺(望谟县、贵定县)、荞酥传统制作技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青岩玫瑰糖制作技艺(花溪区)、晒醋制作技艺(赤水市)、龙溪石砚制作技艺(普安县)、鸟笼制作技艺(丹寨县、贞丰县、黔西县)、焰火架制作技艺(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粮仓建造技艺(望谟县)、安顺木雕(西秀区)。
九、传统医药2项(2 处)
火龙丹(金沙县)、罗氏瘊疱疗法(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十、民俗26项(43处)
布依族服饰(西秀区、水城县、兴义市)、苗族二月二(黔东南州、兴仁县、贞丰县、松桃县)、布依族三月三(望谟县、贞丰县、册亨县、开阳县、惠水县)、苗族婚俗(丹寨县、习水县)、侗族婚俗(黎平县、榕江县)、瑶族婚俗(麻江县)、苗族斗牛习俗(施秉县、凯里市、开阳县)、苗族栽岩习俗(榕江县)、苗族卧堆习俗(榕江县)、苗族命名习俗(平坝县)、侗族鼓楼习俗(从江县)、布依族"报笨"习俗(兴义市)、布依族铜鼓习俗(兴仁县)、彝族毕摩习俗(赫章县)、彝族丧葬习俗(金沙县)、记间习俗(黎平县、榕江县)、稻鱼并作习俗(天柱县)、造林习俗(天柱县)、苗族祭桥节(三穗县、台江县、黄平县)、彝族火把节(大方县、赫章县)、求雨祭典(黎平县)、侗族芦笙会(黎平县)、水族敬霞节(三都水族自治县)、清镇瓜灯节(清镇市)、玩水龙(施秉县)、布依族坐夜筵(开阳县)。
贵州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信息网
http://www.gzfefax.com/fwmingdan.html
Ⅳ 请问,国家出台了哪些文件,保护传统少数民族文化呢,特别是针对贵州仡佬族文化,有哪些文件提到吗,贵州
我国的《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文物保护法》和《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中对继承、保护、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帮助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发展都有明确的规定。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政府集中出台了一批重要法规和文件,比如:《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等等。这些法规和政策涵盖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育、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加大了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二)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加快了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
进入21世纪后,我国政府除设立“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以外,在图书馆和博物馆建设、重点文物古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少数民族文学艺术创作、少数民族各类文化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将资金重点向民族地区倾斜。最近,国家还在北京、新疆、西藏、内蒙古、云南、延边建立了民族文字出版基地,重点支持少数民族文字出版事业;另外,国家还将在整合若干项专项资金的基础上专门设立“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补助资金”,用以支持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建设共有的精神家园。
1.少数民族文物古迹保护成绩斐然。
国家从“十五”规划时起开始实施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其中少数民族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占有较大的比重。西藏自治区先后颁布《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文物保护的布告》、《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等法规和规定,文物保护工作日益法制化、规范化,文物古迹得到了有效保护。目前,西藏有各类文物点4277处(其中国家级55处、自治区级210处),馆藏文物232万件(套)。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大昭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拉萨、日喀则、江孜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西藏博物馆被列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00年以来,中央先后投入资金20.4亿元,实施了一系列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其中,列入国家重大文物保护工程的西藏三大重点文物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和萨迦寺维修保护工程总投资3.8亿元人民币,于2002年6月26日开工,2009年8月竣工。这项工程是西藏文物保护史上投资最多、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技术要求最严的工程。“十二五”期间,我国政府用于西藏文物保护资金将达到17亿元人民币。
2.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及时的抢救和保护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少数民族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一直受到我国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2003年我国政府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使许多濒临消亡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及时的抢救和保护,有效地维护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自2002年至2009年,国家财政累计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达3.86亿元人民币,其中约有四分之一的经费用于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11年,国家财政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达到了4.15亿元人民币,比9年前翻了400倍。
《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是全面反映我国各地区各民族戏曲、音乐、舞蹈、民间文学、曲艺等10个领域的巨著,其编辑出版工作历时30年,被称为“中国民间文艺的万里长城”。
《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是我国第一部少数民族古籍解题书目套书。全书共66卷、近100册,它将把我国各少数民族落之于笔墨、传之于口头的各种古籍文献一一清点入册,堪称“盛世修典”之壮举。
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的搜集、整理、翻译、出版和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目前,《格萨尔》已正式出版了100多部藏文本,总印数达400万册,按藏族总人口计算平均每个成年人就有一本《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已经陆续出版了各种版本近10种。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已经记录并出版了柯尔克孜文演唱本共8部18册。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支由各民族文化工作者和专家学者组成的专门队伍,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少数民族戏曲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少数民族戏曲大约有藏戏、白剧、傣剧、侗剧、布依戏和壮剧等六种。这些剧种基本处于自生自灭、无人扶持的状态。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少数民族戏曲已经形成剧种繁荣、剧目丰富、人才济济的大好局面。
截至2010年,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共有28项,其中少数民族项目有10项。
截至2011年,在国务院公布的三批121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
Ⅳ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作为参考文献吗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作为参考文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5)贵州非遗保护参考文献扩展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要保护,不是因为好看,而是因为有用!如果“非遗”是中看不中用的东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跟古董和艺术品收藏没有什么区别了。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非物质的无形的遗产更加重要,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难以言传的意义、情感和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习惯,蕴藏着传统文化的最深的根源,保留着形成该民族文化的原生状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Ⅵ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1、册亨布依戏
布依戏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之一。布依戏,过去称“土戏”、“欢戏”,在布依语中称“谷艺”。册亨县布依戏主要流传于巧马镇、丫他镇、秧坝镇、弼佑乡、八渡镇、百口乡、双江镇、者楼镇等地。
册亨布依戏是用布依语演唱的戏曲,并在布依八音、八音座唱(板凳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据板万戏班手抄历史资料《欢戏历源》佐证,布依戏至少在1741年(清乾隆六年)时就已形成,至今已有270多年的历史。
2、侗戏
侗戏流传于贵州省黎平县、榕江县、从江县,广西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以及湖南省通道自治县的部分侗族村寨。黎平位于贵州东南部,东连湖南靖州、通道,南临广西三江,西北两面与从江、榕江、剑河、锦屏接壤,是黔、湘、桂三省区交界地。县境内民族众多,侗族占60%以上。
侗戏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以侗族民间故事为题材的如《珠郎娘美》、《郎夜》、《莽岁》、《美道》等;一是根据汉族小说、戏剧编纂或改编的,如《梅良玉》、《秦香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还有连台本戏,如梁士锦《行欢坐夜》、《投军别窑》、《打陆文秀》等。
3、福泉阳戏
福泉阳戏的正规演出每年举行3次。第一次在农历正月间演出,演出时间4天4夜;第二次在农历五月十三日“单刀会”当日为纪念关羽而演出,地点在当地的关帝庙前,时间1天;第三次演出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纪念神话中的二郎神和历史上的二郎(川主、水神)而演出,祈求庇佑一方平安。此外,还为民间“还愿”进行演出,但相对于正规演出要简单得多。
福泉阳戏由内坛和外坛两部分组成。内坛就是以祭祀仪式出现的二十四坛法事,具有还愿的性质,故民间又称为“还阳戏”、“还愿戏”或“愿戏”,有开坛、发牒、正清、领牲等二十四请神、延神、酬神、送神仪式和“上刀山”、“下火海”、“顶华盖”、“悬钩钓斗”等特技(法术)表演。
4、思南花灯
源于唐代,盛行于明末清初。由于历史原因,思南花灯受邻省的影响较大。且自汉代以来,汉民族的不断迁入,中原文化、吴越文化、巴楚文化随之先后进入,与土著文化长期共存,使得思南花灯具有很大的融合性。在明、清时期,思南花灯活动频繁,在演出的组织形式上多以自然村寨为主,并设灯会、设会长,即灯头。
思南花灯在贵州戏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广大农民在生产劳动中的必然产物。它的题材、内容、形式都来自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婉转动听的唱腔,高亢激越的花灯打击乐,优美迷人的舞蹈以及美丽独特的服饰道具,而倍受人们青睐。
5、锦鸡舞
苗族锦鸡舞主要分布在丹寨县排调镇的也改、党早、甲石、排保、南群、加配、麻鸟、羊先、羊告、也都和雅灰乡境内雅灰、送陇等苗族村寨。
锦鸡舞最初的功能是祭祖,并且只能在12年1祭的祭鼓活动中才能跳,用于唤醒祖灵,以及在活动后将祖灵送回安息之地。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吃新节”、“跳月”以及大型庆典的迎宾礼仪活动中锦鸡舞也被广泛运用。
6、布依族“雯当姆”
布依族民间舞蹈“雯当姆”,流传于贵州省荔波县洞塘乡及翁昂乡布依族地区。县内山川秀丽,气候宜人,四季如春,因喀斯特面积大、地貌多样,生物丰富,与云南石林、重庆武隆共同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于2007年6月27日,被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雯当姆”,汉语译意为“矮人舞”。舞蹈别出心裁地在肚皮上画上可爱的胖娃娃形象,并用大箩筐套盖住真人的脸和胸部,作为布依族帽子道具,然后利用腰肚肌肉收放的表现力,造成人物丰富的表情变化。
7、苗族大迁徙舞
分布于贵州省赫章县河镇、可乐等乡镇。苗族大迁徙舞苗族称“够戛底戛且”,意为寻找居住的地方,为赫章苗族记载苗族大迁徙历史过程的民间舞蹈。
苗族大迁徙舞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以舞蹈形式记录祖先迁徙历程,舞蹈场面宏大,古歌悠远,舞步凝缓。一些如“留恋”“回望”等舞蹈动作,如此故土难离,让观者潸然泪下,苗族大迁徙舞在赫章苗族中极具影响,是苗族人民千百年来在艰苦环境中形成的民族精神的直观载体。
Ⅶ 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论文
悠悠中华五千年,散落在各地的古村落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中国农耕文明的结晶,是镌刻着人类智慧光芒的“活化石”。
中国的村落遍布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江南水乡之唉乃,茫茫草原之炊烟,东方海岛之渔村,西北山中之人家,黄土高原之窑洞,东北密林之木屋,西南边陲之寨子……千姿百态,魅力迷人。
但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现代演进,许多历史街区、古镇、古村落正遭遇着被忽视、甚至被毁灭的命运。
这些即将消失的历史遗存,在中国的文化中占居着何等的地位,它们目前的境遇如何,现在的人们又该如何对其进行保护和利用?带着这些疑问和担忧,近日中外专家聚首西塘,探讨古村落保护之法。
在前来参加论坛的五十多名专家学者当中,有被称作“民间文化守望者”的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画家冯骥才;有以“骂”著称、且被媒体称为“保护古城的卫士”的国家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还有远道而来的两位日本民俗学界的领军人物:日本神奈川大学教授福田亚细男和日本东京大学副教授菅丰博士。
另外,国内外具有典型意义的古村落——江西婺源、山西榆次、越南顺化等地的代表也悉数到场,为论坛带来了更多的声音。让我们借着专家的智慧,试着寻找延续这些传统文化的良方。
宣言书
4月27日清晨,银色的月光刚刚退去,苏醒中的古镇西塘充满了生机,鸟鸣声、摇橹声、脚踏车声、还有清风拂柳的婆娑声袅袅不绝于耳……一如“生活着的千年古镇”本色。
而此时,冯骥才和西塘镇党委书记沈国强两人早早地就出现在了“明清食代”的二楼露台上,参加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的节目录制,主题正是“古村落保护”。
第二次来到西塘的冯骥才还是老样子,一头桀骜不驯的头发,说起话来慷慨激昂。这几年他一直为抢救民俗文化而奔忙,走了不少地方,今年他把保护的重点放在的古村落上,他坚定地认为,在民间文化遗产和抢救过程中,古村落是民间文化的“箱底”,因此从2005年3月至今,他已辗转考察了国内七八个省的古村落。他说:“时间很紧迫,我们现在连多少古村落都不知道,怎么保护?因此在这里开这个会议,希望集中各方力量探讨今后古村落的出路。”
“古村落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农耕文明留给后人的财富,我不希望我们的后代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到镰刀、锄头,那将是无比的悲哀。”这是他最大的担忧。
不止在一个场合,冯骥才用“来晚了”来形容对西塘的感受,他也不止一次讲述他第一次到西塘时偶遇的一个细节:“我去年第一次到西塘,镇长陪我在岸边走,走着走着天有些凉了,我看到一个老太太正把支窗户的棍子拿起来关窗户,同时把一盆窗外的花拿进去。我注意到当时花盆上落了一只蝴蝶,老太太拿起花盆,轻轻一抖,蝴蝶飞走了。西塘连生活的诗意都保存下来了,这种和谐让我感动。”
冯骥才认为西塘的经验是一种生态的保护方式,它延续了当地人生活的原态,是以人为本,可以作为典型供其他地方学习。当谈到为什么选择西塘作为论坛主办地时,他说,除了西塘的保护做得成功之外,当地政府的观念也让他感动。
“当时西塘镇领导有两句话给我印象特别深,一句是‘对于古村落的保护,责无旁贷是政府的事’,还有一句是‘当经济的GDP和文化保护发生冲突时,我们要把根留住。’一名基层的领导能有这样的先见之明和文化责任感,让我看到了希望。”
带着这样的希望,冯骥才把论坛带到了西塘,并发出了旨在呼吁开展古村落保护的《西塘宣言》。他说:“必须要抓紧时间,不然的话,很多古村落可能我们还没来得及认识它,就要失去它。”
观点论
一批重量级专家、学者、官员的到场无疑为本次论坛增色不少,他们在会场上激烈的观点碰撞更是擦出了精彩绝伦的火花。
冯骥才:古村落遗产,比万里长城还大
“我一直认为古村落是中国最大的文化遗产,比万里长城还大。”冯骥才这样解释他的观点,“从规模上讲,我国有5000年到7000年的农耕文明,56个民族,960万平方公里,约1600个县,19000个镇,按照一个镇10个行政村来算,我们有20万个左右行政村落。但不是所有村落都是古村落。我原来估计中国的古村落大约有3000个到5000个。但后来听说仅贵州黔东南地区就有六七百个古村落。所以我们心里应该有个数,我们的古村落数量至少过万。”
他认为,古村落应该符合以下几个标准: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历史文化遗存,基本保留原来村庄的体系以及鲜明的地方特色。“村落是历史文化的容器,它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它的建筑,它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规划,都是其物质遗产,还有很多诸如民俗之类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
关于民俗,他补充道:“我所说的民俗,包括人们生产、生活的民俗,商贸的民俗,婚丧嫁娶的民俗,起居饮食的民俗,节日的民俗,信仰的民俗,还有类似神话、故事、谚语、歌谣之类的口头文化。民间戏剧、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艺人们身怀的民间技艺和民间手艺都是这个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什么要进行保护?冯骥才这样回答:“我们的古村落有它研究的价值、学术的价值、见证的价值、历史文化的价值、审美的价值、欣赏的价值,但最终的价值还是它的精神价值。我们之所以传承文化遗产,最终的目的就是传承我们民族的独特文化,就是把我们的民族身份、民族基因传承下来。”
他认为我们的文化遗产有一个问题,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面对的是全球化这种同质化的文化,它把我们的文化变成了同一个样子。同时它又是商业文化,能成为卖点的就利用,不能成为卖点的就抛弃、甚至毁掉。“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文化危机,也是我们这一代文化人的失职。”
“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从去年开始做的,但是由于目前没有法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现在只能做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但令他感到欣慰的是,目前有关方面正在加紧相关法律的制定。
阮仪三:村落是最后的“净土”
“阮仪三”这个名字,对于关注中国遗产保护的人并不陌生。作为一名建筑学家,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他就发起了山西平遥古城的保护运动,而他最让人熟悉的“力作”莫过于周庄古镇的保护了。
在他的努力下,上世纪80年代,北京、西安、开封、扬州、洛阳等城市相继被列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山西平遥、江苏周庄、云南丽江等又在上世纪90年代同时进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行列;进入21世纪,阮仪三又马不停蹄地促使了同里、南浔、乌镇、西塘等古镇走上了“保持原汁原味、扩展文化内涵”的道路,为中国留下了叹为观止的“水乡”。
阮仪三认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城市建设热潮使许多传统历史地域遭到了灭顶之灾。许多旧城在“旧貌换新颜”的同时,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风貌。
他说:“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种精神文明的传承,需要载体。而我们所说的非物质的东西,民俗文化的东西,就依存在建筑等物质载体当中。所以那些具有价值的物质与非物质的遗存都应该保护。比如江南水乡,就要保护构成江南水乡的构建:因水成市、因水成街、因水建房、邻水建镇的特点,这是它的灵魂。”
在谈到“城市记忆”这一概念时,阮仪三举了“上海犹太人保护区”的例子,那里是中国人民与犹太人民友好的见证,现在是上海市第12块历史风貌区。
“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残酷屠杀犹太人,在许多国家拒绝接纳四散逃亡的犹太难民时,也在遭受日本帝国主义蹂躏的中国人民友好地接纳了3万多犹太人。曾任美国卡特政府财政部部长的布鲁门撒尔60年后旧地重游时,泪流满面,对身边的女儿说,‘记住,没有上海就没有我们一家,没有中国就没有我们这些犹太人的活路。’为什么?就是因为这个街区反映了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慈爱之心,是和世界人民和谐相处的里程碑。这个街区就是重要的城市记忆,记忆着一代人的友谊,这不是语言能够承担的。相反,如果承载着历史信息的载体消亡了,负载在其上的历史和文化也必然会被冲淡或消亡。”
他对把旅游与保护等同起来的看法嗤之以鼻:“我们通常认为用保护来发展旅游,来搞经济开发,把保护等同于赚钱。”他认为保护不应该围绕着商业利益,因为商业利益的背后必然是破坏。“保护不是为了政绩,不是为了开发旅游,为的是留存我们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民族建筑的精华、和谐的人与自然相处的环境。而这些是我们今后创造新城镇、新建筑的规范。”
青岛泰之:保护活态的文化
联合国教科文驻亚太地区总代表青岛泰之应邀出席了论坛。他在发言中表示,古村落是一个特定文化历史发展的珍贵的有形见证,反映了人们文化、哲学和审美价值的演变过程。与考古遗址和废墟相比,这些历史遗产群落是活态的遗产。
青岛泰之认为,在快速的经济发展、社会转型以及全球化过程中,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正面临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传统建筑和街道正不断被现代建筑所替代。因此,保护历史遗产群落的非物质文化元素与保护其物质形态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而在保护这类遗产的努力中,提高当地社团保护遗产的意识,促进他们的参与至关重要。
他说,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家,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在中国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文化遗产保护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平遥古城、丽江古城以及皖南古村落西递和宏村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他同时希望中国政府、非政府机构和组织以及地方社团都能够参与到遗产保护工作中来。
他山石
在“中国古村落保护”(西塘)国际高峰论坛上,浙江西塘、江西婺源、山西榆次、越南顺化等地代表的经验发言也为其他古村落的保护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江西婺源——文脉的延续
婺源的乡村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冯骥才对婺源也是赞不绝口,“色彩太漂亮了!青砖、灰瓦、白墙、翠绿的竹林、金色的菜花、蓝色的山野、红色的霞光,简直像一幅画。”
婺源县政府根据各村落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不同的保护方式。包括景区式、博物馆式、分区保护式和原始生态式。
由于婺源境内徽派建筑遍布乡野,独具地方特色的傩舞、徽剧、茶道等文化绚丽多彩,因此政府出资对分散在乡村的古建筑进行普查、登记、建档,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保护性规划,同时成立了“婺源县历史文化名村(古村落)建设管理领导小组”,还制定了详细的农村建房审批流程,以抑制乱拆乱建的现象。
为了增强古村落的生命力,该县还专门成立“婺源文化研究会”,研究会下设茶文化、民俗文化、古建文化、徽商文化、民艺文化和民间故事等9个分会,负责对全县民间民俗文化进行保护性挖掘整理。
今年,婺源傩舞、婺源徽剧、婺源徽州三雕、婺源歙砚制作技艺等4项民间艺术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西榆次后沟古村——民居博物馆
后沟古村以古朴的农耕文化、精美的建筑文化、传统的信仰文化、灵动的生态文化,构成了完整的民间文化体系。特别是精巧别致的古戏台、玉皇殿、观音堂等堪称北方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后沟古村因地制宜、顺势选址、择吉而居,强调和谐的“田园山水”和“耕读文化”。2005年,在经过周密论证的基础上,当地政府对后沟古村进行了抢救性的整理和修复开发。同时还成立工作组,围绕村民生产生活的自然形态开展调查、挖掘、整理、引导工作,再现了古村久远的民间艺术、独特的饮食文化、特色地域节庆活动,并筹建了农耕民俗博物馆。
在抢救和保护古村过程中,始终贯穿“简单不简陋,民俗不粗俗”这一主线,在修复保护过程中,力求展现其简单而精巧的建筑、悠久而古朴的风俗、厚重而传统的民风,使“田园风光、淳朴民风、古村风貌”跃然而出。
越南顺化——新旧的和谐
顺化市是承天化的省会,位于越南的中部。在顺化市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和金属时代遗物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当时受南方考古文化的影响和北方青铜时代文化的影响。因此从古代起,这里就成为独特文化的十字路口,也奠定了多样风格和生活方式的城市基调。
顺化的一个特点是博采众长,历史上所有的独特艺术形式都为顺化文化所吸收利用;而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宫廷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共存与互融。
顺化是一个都市,但仍保存着历史中形成的诸多传统。因此,顺化不仅扮演着多样城市和历史城市的角色,其实它本身就是一座博物馆,在这座博物馆里有着很多的可触与不可触的文化遗存。
Ⅷ 论文: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需要些什么参考文献
我知道[1] 宋伟宏. 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利用的良性互动发展[J]. 博物馆研究, 2006,(03). [2] 周武忠. 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共赢[J]. 国际学术动态, 2007,(05). [3] 敏颜. 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应重点抓五方面工作[J]. 城市规划通讯, 2006,(10). [4] 刘建平,陈姣凤,林龙飞. 论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 贵州民族研究, 2007,(03). [5] 陈峰云,范玉仙,朱文晶,李长安. 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以平遥古城为例[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1). [6] 周武忠. 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共赢——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国际研讨会综述[J]. 艺术百家, 2006,(07). [7] 安群. 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比较分析[J]. 辽宁信息职业技术教育, 2006,(02). [8] 贾鸿雁. 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J]. 改革与战略, 2007,(11). [9] 喻学才. 我国当前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八大难题[J]. 旅游学刊, 2005,(05). [10] 梅术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知识产权[J]. 国际学术动态, 2007,(05).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 条 [1] 康俊香. 供需视角下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 2007. [2] 赵晓宁. 论我国世界遗产地周边环境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四川大学, 2006. [3] 林芳芳. 中国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法律保护的缺陷及对策[D]中国政法大学, 2007.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 条 [1] 李文华,闵庆文,孙业红. 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地理研究, 2006,(04). [2] 霍改华,甘联君. 重庆温泉旅游基本构件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5). [3] 王艳平. 温泉旅游基本构件研究[J]旅游学刊, 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