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大学形势与政策考题(急)
1.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是大学生把经济发达地区作为就业的重要目标。近几年来,大学生把经济发达的东部和沿海地区成为就业的首选,调查中发现想到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市就业的毕业生占调查人数的29%、25%、23%、13%,而选择到中、西部的人数仅有4%和3%。
二是部分大学生眼光只盯着公务员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眼高手低是就业趋向。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的逐年增加,这种现象使之未就业人数的日益扩大。
三是就业成本的加大。使部分大学生求职的交通费、自荐材料费、通讯费及服装费等为其家庭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
四是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流向中小企业。由于近年来就业形势的严峻,特别是金融危机的暴发,多数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开始转向中小企业,但是,目前中小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自身难以保证,纷纷减员、裁员,致使大学毕业生很难找到工作。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问题
一是高校与市场需求供求关系错位。一方面,大学扩招致毕业的人数急剧增加,使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很难及时就业,企业的一些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大多通过劳动部门开设的技工类学习班拿到等级证书后上岗的并且有实际经验,而大学毕业生很难有这样的实践经验。而且人才市场偏重“好”专业,所谓“好”专业或“热”专业,是指当前市场较紧缺的专业,但大学学的专业未能与社会需求相一致,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专业偏好比大学知名度更高。同时在“专业”的基础上,还对大学毕业生的专长很重视,有专长的复合型人才是用人单位竞相争聘的热点。
二是我国本土大学生面临国际联合办学机构毕业生竞争及海外归来学子对大学生就业的冲击。近年来,高校市场逐步向国外资本开放,各种形式的外国教育机构的进入,产生了更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机构,这些机构培养的毕业生将直接挑战我国本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同时,一些留学的毕业生,他们对世界经济运行规则、各国法律、制度比较了解,社会实践能力和驾驭各国社会文化、政治制度差异的能力和竞争力较强,也直接挤压国内大学生就业的空间。
三是用工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过高。一些用人单位过分关注文凭,造成受聘人员的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还有一些用人单位过分看重工作经验,选人的条件多数为有经验者优先,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越是中、小企业越不愿意选大学生,不注意培养和储备有技术的人才。同时,一些用人单位还存在着性别歧视、生源地域歧视等,使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更加艰难。
四是大学毕业生自身定位偏颇,都希望找到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过度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就业压力明显增加。
五是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不善于“推销”自己,也没有针对自己的实际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提高就业的机会。
三、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由于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切实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及社会共同努力。
一是政府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把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当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方面,给予高度关注,制定切实可行政策和措施,积极推进和深化机制体制改革,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二是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同时,进一步规范就业市场、提高服务水平,提高公共职介能力,加强政策宣传力度,发布就业政策、信息等形式为毕业生掌握就业方法,就业政策,就业渠道提供良好的服务。
三是高校要重新调整就业市场,实施中小企业战略。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工作,鼓励大学生到竞争较弱的小城镇小单位就业。
四是大学毕业生要重新确定就业定位。要在求职择业中注重面对现实,根据市场的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使之提高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
总之,要解决大学生就业这一社会问题,只有通过全社会各个领域以及大学生群体自身的共同努力,按照“市场调节就业,劳动服务就业、政府指导就业”的正确思路,才能解决好这一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2.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时,从西藏当时的实际出发,没有立即在西藏实行社会政治制度改革。但在1959年3月,以达赖为首的西藏反动上层集团为了维护政教合一的农奴制永远不改变,悍然发动了全面武装叛乱。中央政府在平叛的同时,在西藏开始进行民主改革,彻底废除了政教合一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获得了解放。
西藏实行民主改革以来,50年的时光过去了,如今回过头来看,这项改革可以说是中国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改革乃至整个民族问题的光辉典范。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朱晓明研究员评价说:“在西藏这样一个地方进行民主改革,在我们共和国范围内,就一个自治区、省的社会变革的深度和跨度来说,西藏是最为深刻的一个。它是从封建农奴社会,跨越了封建社会的后半期,跨越了整个资本主义历史阶段,进入社会主义阶段。这样深刻的变革,又在西藏这样民族地区,宗教信仰比较广泛的地区进行,有它特别的难度。中央在当时采取了很多区别对待的政策,使这样一个深刻的变革在西藏很平稳的就顺利实现了。”
西藏民主改革是世界废奴运动的重要里程碑,是国际人权事业的重大进展。以前西藏90%的人口都是农奴与奴隶,在农奴主的眼里,他们只不过是“会说话的工具”,可以随意被买卖,毫无自由权利可谈。
民主改革后,百万农奴翻身作了主人,获得了人身自由。西藏人民在中央政府和其他省区的支持下,投入前所未有的热情,建设家园,使西藏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实现了飞跃式发展。仅近30年来,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就增长了18倍,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在旧西藏只能住牲口棚的农奴,如今都住进了宽敞明的房子里,与家人共享天伦。
3.一、学习、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涵义和要求
大学生首先要通过认真、深入的学习,全面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的内涵和要求,让科学发展观入耳、入脑、入心,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用先进的思想武器武装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大学生必须懂得科学发展观的涵义: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大学生还要懂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只有真正树立了科学发展观,才能自觉地去实践科学发展观。
二、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学好本领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离不开今天的青年大学生。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水平和本领直接决定了科学发展观是否能够得到很好的实践,甚至决定了科学发展观的命运。所以,青年大学生一定要珍惜在大学的宝贵时光,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地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做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努力学习,刻苦学习,勤奋学习,多学知识,多增才干,多长见识,为将来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经济全球化趋势日趋明显,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一定不能在大学里虚度光阴,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要充分利用优越的学习条件,趁自己年青精力充沛,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技能、本领和才干,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既是培养大学生改造客观世界能力的活动,也是提升他们改革主观世界能力的活动,既是知与行有机统一的过程,也是内化转化和体现外化以及外化推动内化和巩固内化的过程。当代大学生必须高度重视社会实践,除了在学校学好功课外,还要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践行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增加自己的才干和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当代青年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特长为社会为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目前许多高校利用寒暑假开展的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很好的形式,也取得了很好4.的效果。比如,大学生志愿者开展的服务山区和服务农村为重点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以及道德、法律、科教、文化卫生“四进社区”活动。这些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走进社区、工厂、农村,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实践科学发展观。
4.在新的形势下,要全面认识和牢牢把握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顺应广大农民群众实现全面小康的新期待,掌握《决定》的精神实质,进一步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深刻认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战略意义,是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促进农村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前提。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重要议题,是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决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这一个“发展阶段”、一个“关键时刻”、一个“重要时期”,用简洁的语言,科学概括了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并用“三个仍然”、“三个最”对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必要性和紧迫性作出精辟概括:“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决定》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就是“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一个战略任务,一个基本方向,一个根本要求,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紧密联系、相辅相成。
一、保障农民权益,调动农民积极性
农村改革发展30年的实践证明,我们在保障农民权益方面做得好,农民积极性就高,农业才能稳步发展。这不仅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更是对新时期农村改革方向的深刻把握。
《决定》提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主要有三大基本目标:其一、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其二、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其三、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为了这三大目标的实现,《决定》提出了一个重大原则,就是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强农村制度建设
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已进入重在制度建设的新阶段,把成熟的改革措施制度化,以制度建设和创新推动农村改革发展不断深化,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任务,也是健全农村制度体系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一个重大历史功绩,就是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出了六大制度建设和创新,其中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及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最为重要。
(一)稳定和重新定义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农村体制改革的主要成果,30年的实践证明,这一制度适合我国国情,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决定》提出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同时要实行“两个转变”,即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决定》提出的一个“长久不变”和“两个转变”,指明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需要稳定和完善的具体内容,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三个支点。统一经营是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中的薄弱环节,必须重点予以加强。
(二)健全和严格规范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严格规范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是《决定》的一项重要内容。《决定》立足我国地少人多的基本国情,采取一系列措施,最大限度保护耕地资源和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全会除了在“城乡一体化”方面实现了最大跨越和突破外,在土地管理制度方面,比以前更加具有统筹性和合理性。
《决定》着眼我国基本国情,从最大限度保护耕地资源和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出发,对农村土地管理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完善的制度规定。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建立“两个市场”(即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和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和“两个权益”(即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和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并同时提出实行“两个最严格制度”( 即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方面。
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另一重要成果是进一步明确发展现代农业的总思路。全会强调: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全会从七个方面进行了部署,引人关注的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被放在七项部署的首位。这主要是自2007年开始的世界范围内的粮食危机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增长加速;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制约矛盾凸显,我国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决定提出,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常抓不懈。特别强调,要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完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理顺比价关系,充分发挥市场价格对增产增收的促进作用。
我国粮食生产要保持自给,除了要更加重视粮食生产的基础建设,加大力度引进国外粮食生产的先进技术,先进品种,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外,适当提高粮价符合逐步提高农民收入的既定政策,也符合国际趋势。
四、统筹城乡改革,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统筹城乡改革,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发展改革成果,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但是,我国农村当前面临着严重的安定和谐隐患,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形势非常严峻。农村积聚大量剩余劳动力亟待转移,农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不健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和政权建设需要加强,一些农民权益受到侵犯。这些都要通过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发展,改善农村民生,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来解决。只有牢牢抓住推进城乡一体化这个关键,就抓住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问题的关键。
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城镇化建设,这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趋势。但必须深刻认识到,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未来的几十年的时间内,人口仍呈绝对增长趋势,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较高水平,还是会有大量人口继续在农村生活。世界上有不少国家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忽视农业和农村发展而导致农业衰退、农村凋敝,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人口过度膨胀,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此,我们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一定要把农村建设好,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要努力把现代文明引向农村,逐步实现农村现代化。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步骤、有重点地渐进推进。要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顺应亿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在统筹城乡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
要加速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进程,一个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要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加强公共产品和服务体系建设。其次是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县域涵盖城镇与乡村、兼有农业与非农产业,既是功能相对完备的国民经济基本元素,又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要引导城市企业与县域企业加强合作,支持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产业向县域集聚,鼓励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精深加工业向主产区集中。三要构建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是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道路的重要特点,必须从战略上协调好二者的关系,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
五、农村党员干部要肩负起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重任
小平同志早就说过: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要靠全国各行各业的支持,主要依靠8亿农民,但最关键的是靠战斗在农村一线的的广大干部,他们是党的干部队伍中工作条件最艰苦、最富牺牲精神的群体,他们的奋斗精神,他们的政治、文化和科技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农村改革的未来。在推进农村改革的过程中,广大农村党员干部肩负着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重任,全党都应该关心这支队伍的建设成长。因此,《决定》提出,要着力拓宽农村基层干部来源,提高他们的素质,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和选任乡镇领导干部力度。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党费补助等途径,形成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村干部报酬和养老保险、党员干部培训资金保障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决定》提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要以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还要改进党员教育管理,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建设高素质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同时,要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大力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要坚持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相结合,推进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要以规范和制约权力运行为核心,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党务公开。健全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以维护农民权益为重点,围绕党的农村政策落实情况加强监督检查,切实纠正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要进一步加快发展,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努力开创农村工作新局面。
Ⅱ 《形式与政策》2017版的答案
"柏拉图主张一个社会的统治者应该是智慧和德行最高."。"S不周延;错误";SOP具有的性质""; 21:()",努力实现自己的情欲."正确"。".",美德需要学习和训练; 20;错误"正确"这个答案我都有."."."." 15;""怎样才能得到道德智慧;"陷入恶德主要是缺乏道德智慧和道德训练的结果,由他来掌握权力;意志坚强的人就是有智慧的人;错误"候风地动仪没有采用民间智慧、权力相结合的人;"。",是市侩文化;土壤地理学".",需要实践,有道德智慧; 16:()"经过学习和训练" 17,P周延",这个人就很聪明;;",就看你能明白我意思不 。"Soil Geography是下面哪一项的简称; 22.",且能够将二者和政治。"" 19,情感丰富的人是没有智慧的人;; 18;人生哲学都是说教性质的;一个人的理智如果能够顺着情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