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
在小学各教育课程中,品德与社会科目必不可少,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但是,目前部分教师还在应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对学生的思想品质不重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失去了开设的意义。所以,小学教师应该将这些问题重视起来,在保证学生学习成绩的基础上,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创新自身的授课方法,利用小组学习、社会实践等教学模式,提高学生思想素质,使品德与社会课程发挥真正的作用,提高教学有效性,为国家培养思想素质较高的人才。
一、目前品德与社会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思想较为落后
近年来,部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的教学思想较为落后,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对学生的生活及思想道德方面严重忽视,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会出现死记硬背的现象,根本无法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这对学生自身发展及社会的发展都有不利影响,所以,学校与社会应该对此问题加以重视,保证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较为单一
目前,部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只应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授课,没有意识到教材的单一性与片面性,并且,一些教师无法将生活中的教育案例引入课堂中,学生所了解的知识比较局限,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性不能显现出来,这对学生的学习及身心发展有不利影响。对于小学生而言,品德与社会课程极为重要,不仅关乎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也有较大影响,教师的教学内容单一,很容易导致学生发展不良。
(三)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目前,部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在应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授课之前,没有对课程进行有效分析,只是根据教案上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授课,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厌烦心理,无法对品德与社会知识产生兴趣,课程的有效性无法体现,不仅没有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而且会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程失去学习欲望。所以,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要对自身教学情况进行反思,提高自身教学质量,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性[1]。
二、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优势
目前,部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性较低,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教师无法正确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然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如果可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则小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而且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对国家的发展来说极为重要,教师将课堂有效性提高,可以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授课,创新自身授课方式,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同时,教师应经常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领略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真谛,净化自身的心灵,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② 综合实践课程在中小学开设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培养学生动态的运用能力来推动学科静态知识进行循环,达到学以致用的动静结合过程。它与学科课程是检验与真理的关系,然而事实上二者在实践中仍然存在着“动静难合”的问题.
目前,课程教学存在的弊端:以认知为取向的学科课程的直接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书本知识,促进认知发展,但若是老师一味硬教,学生一味硬背,孩子时时处处都是“被传道、被授业、被解惑”的对象,一代一代地被“伤仲永”,这样学科课程的意义就不复存在。
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科课程产生了巨大影响力:
其一,作为一种以实践作为取向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学生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共同商讨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进行社会调查,演示、实验、表演、交流与讨论等,整个过程都是在与同伴的合作中完成的,这种学习方式的整合必然带来学生生活方式的变革以及生活空间的拓展和延伸,从而改变单一的学科课程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孔已己”培养程序。
其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的一个基本点就在于打破各门课程的分割,加强课程与学生经验的联系,使课程从书卷中回归到学生的生活。脱离了知识堆,孩子们反而更能从内心里不断地“悟”出不少东西。
当今教育的时代发展要求是使综合实践活动与课程教学动静结合。所以结合实践课程在中小学的开始是非常非常有必要性的,而且同时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它也具有必然性!!!
③ 小学品德课为什么要以综合课程的形式呈现它有什么优势
由于小学生接受能力比较弱,学习的时间有限,所以小学品德课要以综合课程的形式呈现出来。它的优势是以综合课的形式呈现让小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并且不能增加学业的负担了。
④ 为什么要学习《小学品德课程标准与设计》,结合本人实际谈谈感想
当然小学生素质的培养应该从小就应该学习,因为素质是一个民族的基本内涵。
⑤ 怎样提高小学品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怎样提高小学品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要有好的导入
导入的心理任务在于激发兴趣和情感,产生学习它要求教师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因此,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导入的方法有:故事导入法、漫画导入法、歌曲导入法、实例导入法、小品表演、游艺活动、启发谈话、设置悬念等等。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教材灵活运用。在教学《我的家乡》一课时,用了歌曲导入法。如在教学《集体的事谁说了算》一课时,用实例导入法,我们学校有个班的班长老师不在时他什么事情都说了算。比如他做主让谁写多少作业就写多少作业,大家都得听他的。对此你有哪些看法,进而引出新课。这就变单纯的说教为中心的指导,变知识的传授为思维的训练,增强学生自我修养、自我提升的意识和能力。
二、要让课堂更加有序
课堂教学组织是一项融科学性、艺术性和创造性于一体的工作。在新课改中,新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养成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活动型”的综合课程,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可见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只有教师具备了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才能有效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每次安排活动之前都会提出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留意全体同学的表现,同时采用许多组织教学的方法。如:手语提示法,声音控制法,情感暗示法,设疑吸引法、竞赛刺激法等等。
三、提问要有技巧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适时提问,启迪思维适度提问,追问释问以升华提问,从而提高品德教学中的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有专家说“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因此要提高教学的高效性,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教师必须重视提问的方法和技巧。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适时提问,启迪思维适度提问,追问释问以升华提问,从而提高品德教学中的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要有好的评价机制
评价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评价具有指导学习方向、在教学过程中给与激励的作用,它们帮助学生定义“什么是高质量的学习”。由此可见,评价是我们进一步改进教学完善课程的依据,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的教育手段。在我们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引入评价机制,可以评出方向、评出动力。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层都具有得到别人赏识和表扬的愿望,小学生更是如此,他们需要从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和表扬里感受成功。”教师在评价时要做到激励为主,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这样才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⑥ 小学品德课为什么由课堂走向实践
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的主线,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德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标中也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中“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是基本的课程理念之一。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因此,在小学品德课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将教学内容与孩子们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将课堂变成一种鲜活、生动的教育活动,努力做到课程教学的生活化。以最终达到以生活化的教学实现“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