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素材参考 » 追梦人素材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追梦人素材

发布时间: 2021-03-18 02:01:20

❶ 屠呦呦事迹素材描写生动的。。。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浙江宁波人,中共党员,药学家,中国 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
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该院1952年年底自北京大学独立建院,2000年4月回归北京大学,更名为北京大学医学部)。历任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化学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1971年首先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1972年又分离出新型结构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1979年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2011年9月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个人荣誉
1958年,被评为卫生部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
1979年,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委授予的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1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华医学会等评为“建国35年以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
1987年,被世界文化理事会授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状;
1992年,双氢青蒿素被国家科委等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
1997年,双氢青蒿素被卫生部评为“新中国十大卫生成就”;
2009年,获第三届(2009年度)中国中医科学院唐氏中药发展奖;
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拉斯克奖是美国最有声望的生物医学奖,也是世界上最有声望的大奖之一,是仅次于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大奖。屠呦呦获得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获奖词
表彰她在青蒿素的发现及其应用于治疗疟疾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这一医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并不在短期内显而易见。但也有少数,它们的诞生对人类健康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和意义是立竿见影的。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科研过程
屠呦呦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小时候就对中药有了深刻印象,这促使她后来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考大学时,屠呦呦选择药物学专业为第一志愿。她认为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与工具。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所选专业正是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她觉得生药专业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在大学4年期间,屠呦呦努力学习,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
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从此,她埋头从事生药、炮制及化学等中药研究,开始了她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当时,正值初创的中医研究院工作条件差,设备简陋,科研人员不足。但是,党的“继承、发扬中医药学宝库,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政策,遂成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奋斗目标。为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屠呦呦增添了力量和信心。
工作伊始,屠呦呦主要从事生药学研究。1956年,全国掀起防治血吸虫病的高潮,她对有效药物半边莲(Lobelia chinensis Lour.)进行了生药学研究;后来,又完成了品种比较复杂的中药银柴胡(Stellaria dichotonia L.var.lanceolata Bge.)的生药学研究。这两项成果被相继收入《中药志》。
屠呦呦虽身患结核等慢性疾病,但仍坚持工作,无论到野外采集标本,还是在室内进行实验研究,她都积极主动地完成。由于她在工作中的出色表现,1958年,被评为卫生部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1959年,屠呦呦参加卫生部举办的“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系统地学习了中医药知识。在2年半的学习中,她不但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且参加过临床学习。通过这次学习,屠呦呦深深感受到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她还根据自己的专业,深入药材公司,向老药工学习中药鉴别及炮制技术,并参加北京市的炮制经验总结,从而对药材的品种真伪和道地质量,以及炮制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感性认识。以后,屠呦呦参加了卫生部下达的中药炮制研究工作,是《中药炮炙经验集成》一书的主要编著者之一。该书广泛收集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中药炮制经验,对有关文献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整理。1978年,该书获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大会成果奖。
通过一段时间的生药和炮制研究,屠呦呦体会到,中药研究还必须重视中药内含物质与药效之间的关系,而有效成分的研究又是掌握中药疗效规律的必然途径。屠呦呦和同志们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先后发明和研制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还原青蒿素。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1979年,获国家科委授予的发明奖。1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华医学会等评为“建国35年以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由于屠呦呦在科研工作的出色成绩,1987年,世界文化理事会授予她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状。2011年9月,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寸草心,几度寒暑报春晖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作为一名生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人民。
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屠呦呦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作为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并且在与疟疾这种致命疾病的持续战斗中产生了长远的医疗福利。”拉斯克基金会如是说。
为什么屠呦呦可以在平凡岗位上大有作为?或许我们可以从她说过的一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科技工作者,是不该满足于现状的,要对党、对人民不断有新的奉献。”
传承者,古代医书淘到金
1971年10月4日,一双双眼睛紧张地盯着191号青蒿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成果。随着检测结果的揭晓,整个实验室都沸腾了:该样品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临危受命,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没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方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屠呦呦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重新在经典医籍中细细翻找,突然,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牢牢抓住她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一语惊醒梦中人,屠呦呦马上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为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随即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
追梦人,求索之路无止境
成功,在190次失败之后。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1972年,该成果得到重视,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这些成就并未让屠呦呦止步,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里,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正是如青蒿一样的科学追梦人,大爱在左,奉献在右,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生命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绿意盎然,让不同地域、种族的人一起吮吸现代科技的芬芳。
拉斯克奖
2011年8月,屠呦呦出现在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名单上。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预言性地公开指出,非院士的屠呦呦和另外一位中医科学家值得获得诺贝尔奖。
饶毅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希望很大,事实上,她获得这个奖甚至比获得诺贝尔奖更厉害。”
共有超过300人次获得拉斯克奖,而其中有80位在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所以该奖项也被看作诺贝尔奖的“风向标”。
【个人获奖引争议】
“功劳归于一人不公平” 。关于青蒿素研究的争议,已持续多年。屠呦呦获奖的消息传出后,业内也不乏异议。
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者”称,关于青蒿素研究的争议已有30年,早期甚至“状告”至国家科委(现科技部)奖励办。“屠呦呦既不是最先发现青蒿提取物抗疟作用的人,也不是首先分离到抗疟有效单体的人,这些研究成果也不是在她指导下取得的,将功劳全归给她一人,不公平也不合理,与历史事实不符”。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李英,1967年就参加“523项目”,并在改造青蒿素分子结构中作出关键贡献。她透露,这一发明此前曾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并获香港、泰国等奖项,“但都是颁给集体”。
“泰国的奖,屠呦呦也以个人名义申报了,但在评审时还是给了集体,可能美国特别强调个人的作用,所以给了个人。”李英认为,屠呦呦用青蒿的乙醚中性提取物证明了青蒿的有效,是重要贡献,但屠呦呦对其他发明环节很难出力。
对于屠呦呦获奖引发争议的问题,北大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表示,经查证原始资料,尤其是军事科学院此前保密的材料,最后确定屠呦呦在青蒿素研究中的关键作用,所取得的成绩无可争议。
饶毅同时也提出,如果屠呦呦获国内广泛认可、甚至世界肯定,大家不要简单地英雄崇拜,更不应否认其他人的工作,在这背后,还有一群“无名英雄”。

❷ 作文素材——屠呦呦

[作文素材——屠呦呦]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浙江宁波人,中共党员,药学家,中国 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作文素材——屠呦呦。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
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该院1952年年底自北京大学独立建院,2000年4月回归北京大学,更名为北京大学医学部)。历任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化学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1971年首先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1972年又分离出新型结构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1979年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2011年9月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个人荣誉
1958年,被评为卫生部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
1979年,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委授予的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1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华医学会等评为“建国35年以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
1987年,被世界文化理事会授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状;
1992年,双氢青蒿素被国家科委等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
1997年,双氢青蒿素被卫生部评为“新中国十大卫生成就”;
2009年,获第三届(2009年度)中国中医科学院唐氏中药发展奖;
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拉斯克奖是美国最有声望的生物医学奖,也是世界上最有声望的大奖之一,是仅次于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大奖。屠呦呦获得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获奖词
表彰她在青蒿素的发现及其应用于治疗疟疾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这一医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并不在短期内显而易见。但也有少数,它们的诞生对人类健康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和意义是立竿见影的。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科研过程

屠呦呦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小时候就对中药有了深刻印象,这促使她后来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考大学时,屠呦呦选择药物学专业为第一志愿。她认为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与工具。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所选专业正是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她觉得生药专业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在大学4年期间,屠呦呦努力学习,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

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从此,她埋头从事生药、炮制及化学等中药研究,开始了她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当时,正值初创的中医研究院工作条件差,设备简陋,科研人员不足。但是,党的“继承、发扬中医药学宝库,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政策,遂成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奋斗目标。为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屠呦呦增添了力量和信心。
工作伊始,屠呦呦主要从事生药学研究。1956年,全国掀起防治血吸虫病的高潮,她对有效药物半边莲(Lobelia chinensis
Lour.)进行了生药学研究;后来,又完成了品种比较复杂的中药银柴胡(Stellaria dichotonia
L.var.lanceolata Bge.)的生药学研究。这两项成果被相继收入《中药志》。

屠呦呦虽身患结核等慢性疾病,但仍坚持工作,无论到野外采集标本,还是在室内进行实验研究,她都积极主动地完成。由于她在工作中的出色表现,1958年,被评为卫生部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1959年,屠呦呦参加卫生部举办的“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系统地学习了中医药知识。在2年半的学习中,她不但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且参加过临床学习。通过这次学习,屠呦呦深深感受到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她还根据自己的专业,深入药材公司,向老药工学习中药鉴别及炮制技术,并参加北京市的炮制经验总结,从而对药材的品种真伪和道地质量,以及炮制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感性认识,作文素材《作文素材——屠呦呦》。以后,屠呦呦参加了卫生部下达的中药炮制研究工作,是《中药炮炙经验集成》一书的主要编著者之一。该书广泛收集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中药炮制经验,对有关文献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整理。1978年,该书获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大会成果奖。

通过一段时间的生药和炮制研究,屠呦呦体会到,中药研究还必须重视中药内含物质与药效之间的关系,而有效成分的研究又是掌握中药疗效规律的必然途径。屠呦呦和同志们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先后发明和研制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还原青蒿素。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1979年,获国家科委授予的发明奖。1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华医学会等评为“建国35年以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由于屠呦呦在科研工作的出色成绩,1987年,世界文化理事会授予她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状。2011年9月,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寸草心,几度寒暑报春晖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作为一名生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人民。

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屠呦呦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作为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并且在与疟疾这种致命疾病的持续战斗中产生了长远的医疗福利。”拉斯克基金会如是说。

为什么屠呦呦可以在平凡岗位上大有作为?或许我们可以从她说过的一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科技工作者,是不该满足于现状的,要对党、对人民不断有新的奉献。”

传承者,古代医书淘到金

1971年10月4日,一双双眼睛紧张地盯着191号青蒿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成果。随着检测结果的揭晓,整个实验室都沸腾了:该样品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临危受命,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没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方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屠呦呦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重新在经典医籍中细细翻找,突然,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牢牢抓住她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一语惊醒梦中人,屠呦呦马上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为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随即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

追梦人,求索之路无止境

成功,在190次失败之后。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1972年,该成果得到重视,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这些成就并未让屠呦呦止步,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里,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正是如青蒿一样的科学追梦人,大爱在左,奉献在右,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生命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绿意盎然,让不同地域、种族的人一起吮吸现代科技的芬芳。

拉斯克奖

2011年8月,屠呦呦出现在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名单上。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预言性地公开指出,非院士的屠呦呦和另外一位中医科学家值得获得诺贝尔奖。
饶毅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希望很大,事实上,她获得这个奖甚至比获得诺贝尔奖更厉害。”

共有超过300人次获得拉斯克奖,而其中有80位在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所以该奖项也被看作诺贝尔奖的“风向标”。
个人获奖引争议
“功劳归于一人不公平”
。关于青蒿素研究的争议,已持续多年。屠呦呦获奖的消息传出后,业内也不乏异议。

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者”称,关于青蒿素研究的争议已有30年,早期甚至“状告”至国家科委(现科技部)奖励办。“屠呦呦既不是最先发现青蒿提取物抗疟作用的人,也不是首先分离到抗疟有效单体的人,这些研究成果也不是在她指导下取得的,将功劳全归给她一人,不公平也不合理,与历史事实不符”。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李英,1967年就参加“523项目”,并在改造青蒿素分子结构中作出关键贡献。她透露,这一发明此前曾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并获香港、泰国等奖项,“但都是颁给集体”。

“泰国的奖,屠呦呦也以个人名义申报了,但在评审时还是给了集体,可能美国特别强调个人的作用,所以给了个人。”李英认为,屠呦呦用青蒿的乙醚中性提取物证明了青蒿的有效,是重要贡献,但屠呦呦对其他发明环节很难出力。

对于屠呦呦获奖引发争议的问题,北大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表示,经查证原始资料,尤其是军事科学院此前保密的材料,最后确定屠呦呦在青蒿素研究中的关键作用,所取得的成绩无可争议。
饶毅同时也提出,如果屠呦呦获国内广泛认可、甚至世界肯定,大家不要简单地英雄崇拜,更不应否认其他人的工作,在这背后,还有一群“无名英雄”。
〔作文素材——屠呦呦〕【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❸ 有关于梦想追梦的素材 名人事例

梦想追梦的名人事例: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

张衡从小就爱想问题,对周围的事物总要寻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在一个夏天的晚上,张衡和爷爷、奶奶在院子里乘凉。他坐在一张竹床上,仰着头,呆呆地看着天空,还不时举手指指划划,认真地数星星。

张衡对爷爷说:我数的时间久了,看见有的星星位置移动了,原来在天空东边的,偏到西边去了。有的星星出现了,有的星星又不见了。它们不是在跑动吗?爷爷说道:星星确实是会移动的。你要认识星星,先要看北斗星。

这天晚上,张衡一直睡不着,好几次爬起来看北斗星。当他看到那排成勺子样的北斗星果然倒挂着,他非常高兴!心想:这北斗星为什么会这样转来转去,是什么原因呢?天一亮,他便赶去问爷爷,谁知爷爷也讲不清楚。于是,他带着这个问题,读天文书去了。

后来,张衡长大了,皇帝得知他文才出众,把张衡召到京城洛阳担任太史令,主要是掌管天文历法的事情。他创立了浑天说,并根据浑天说的理论,制造了浑天仪。这个大铜球装在一个倾斜的轴上,利用水力转动,它转动一周的速度恰好和地球自转一周的速度相等。

张衡从一个对着天空数星星的孩子,成长为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他大胆追求自己的目标,不为其他世俗的名利束缚,兴趣为师,潜心科学,终成一代大家。

拓展资料:

张衡在天文学方面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隋书·经籍志》有《张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张衡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他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的关系。这不仅在当时,就是今日来看,也是很大的成就。

❹ 突出励志的作文素材100到200字

励志给自己插上翅膀,你才可以飞得更高;炼造一双千里眼,你才可以望得更远。满载而行,即使困难重重,你留下的汗水也终会获得回报;满载而行,即使艰辛与泪水并存,你前方的道路也依然光明;满载而行,即使跌倒了,你也将有勇气迈向成功。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成功也不可能是你的专利,我们每个人都是行进在路中的追梦人。也许梦想会变成现实,也许梦想永远只能是梦想,然而在出发之前,你是否曾想过:你准备好了吗?行进在梦想的路途中,竞争是十分激烈的,如果你轻装上路,又怎么可能会取得成功?满载而行的人也许也会失败,但毕竟他们可以做到无怨无悔,在跌倒之后,毕竟他们还有信心,更有力量再爬起。又或者失败对他们来讲只意味着失误,然而对那些轻装上路的人来说,失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失败,试问,那些从不准备却也梦想着成功的人,你们天才方仲永,有着超人的智商,但他不一样也失败了吗?童第周上中学时,成绩差到学校勒令其退学,与仲永相比,他并不算是聪明吧!然而他用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名字跨越了时空,他用自己的努力向我们诠释了满载而行,不聪明也一样可以成功,他成了全中国人的骄傲,而方仲永却只能算是一种悲哀。即便是天才,那又怎样?没有准备,成功对你来说同样遥不可及,相反,即使你只是一普普通通的人,在追梦的途中,你选择满载而行,相信成功只在你不远的前方。有资格谈梦想吗?在路的起点就已注定了你们的失败。

❺ 寻访追梦人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你可以到雨后初晴文学的那儿看下,这个活动不错,就看做起来怎么样。

❻ 作文 追梦路上 素材

追梦路上
漫漫人生路,许多人一步一步地朝着自己设定的美丽的梦想前进。人有了梦,就有了奋勇前行的动力。可什么是自己的梦想?只有结合自己自身的能力去设定。我想我的梦也很美丽:成为作家,为千千万万的孩子写故事。
已经记不清家长们多少次地教育我们,人要有理想。父母们也常常问孩子:长大了想干什么?让孩子从小就设立自己的目标。也许有的人像周恩来一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也会有人在人生路口举棋不定。总之,梦想对于一个人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导航灯。我们现在在八年级,该是为人生构画蓝图的时候了。我们也是在追梦路上一点点长大、成熟的。
我从小语文非常好,自己也有这方面的兴趣,所以从小学时代,我就定下自己的梦想,并努力去追赶。我相信,只要自己敢去、愿意去追寻,并付诸行动,就终会有成功的一天。就算由于某些原因停滞了脚步,也一定会在追梦路上有所收获。
我爱看书,惊异于作家们是如何把一个一个普通的字串成优美精彩的语句,字字珠玑,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后来,我也想释放自己的激情,写出心里话。从此后,我认真地学习每一个精妙的成语,深入研究每一个字在文中所起的点睛之笔,并且学着,试着自己写作。
是几年前我遇到的一本书彻底激发出我追梦的动力,它叫《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处女作。从第一眼看到它,第一次阅读它,我就深深爱上了它。我惊奇地发现它的魅力如此强烈地轰动了世界。从此,我决心要做一个像罗琳这样的幻想小说家。我细细品味书中的玄妙与语言的精炼,其中到位传神的场景设计,我从中一点一滴地学习,一点一点地迈步向我的梦前进。我坚持这个理想,它推动我奋斗,失败了站起来接着前进,也让我在崎岖坎坷的追梦路上坚定不移的向前再向前!
追梦的路上,我失败过,流过泪,也怀疑过,动摇过。不过最后我的热情战胜了所有,使我坚强,学会许多。下面的路我不知道还会怎样,我只在意自己一步步地前进和对自己的较量。我站在梦想的高巅宣布:追梦路上,我不会放弃!

❼ 有关名人努力追梦的事例30字(现代)

1、阿里巴巴的创办者马云,创业初期屡屡受挫,但他坚定信念,终将阿里巴巴变成世界顶尖的互联网企业。

2、美国著名的女作家海伦·凯勒,从小被病痛夺去视力和听力,但她并没有向困难屈服,终为世人留下了多部名著。

3、前乒乓球奥运冠军邓亚萍,从小个子长得慢,胳膊短,为了能提高乒乓球技能加倍苦练,成为乒乓球大满贯得主。

4、前美国著名篮球运动员科比·布莱恩特,凭着不断超越自我的心,勤奋练习,科比成为NBA最好的得分手之一,生涯赢得无数奖项。

5、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而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但他坚信勤能补拙,自幼勤奋好学,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闪耀的明星。


❽ 这7篇有关的作文素材,相关优美的例文,或者其他只要有用的都行,谢谢了

少说多做

孔子到卫国去,途中经过一个曾经住过的旅店,正赶上它的主人死了。孔子进屋后,那一家人哭得非常悲哀,孔子出来便叫子贡把驾车的马拉来送给旅店,作为吊唁的礼品。

子贡说:“你的学生死了,都没这样做,现在竟为一个曾经住过的旅店的主人的死,就把马给人家,这礼是不是太重了?”

子贡说的是颜渊的死。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孔子曾屡屡赞扬他。颜渊死时,孔子哭得非常悲哀,说:“唉,老天爷真是要断送我啊!”颜路看颜渊只有内棺而无外椁。听孔子又说:“我不为颜渊悲哀还为哪一个悲哀?”以为孔子对颜渊的师生情谊最重,便向老师孔子要孔子出行时乘坐的车子,想用车子的木料做椁,孔子没同意,说自己儿子孔鲤死,也没椁,自己的车子也没拿出来用。自己身为大夫,按礼的规定,大夫不徒步,没了车子怎么出行呢?子贡基于孔子对颜渊死没有表示,所以这样问。

孔子回答子贡说:“我刚才进去,主人一家为了我的到来,哭得特别厉害,把我看得很重。我亦因此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哭了一阵。我恨那种光哭而不作表示的人,你还是照我说的办吧!”

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这在今天成为一个成语,叫“言过其行”。一个人说的多于他做的,是君子之耻。就是说要言而有信,讲话要兑现;牛吹大了,事实上做不到,这是君子引为可耻的。不要把话讲得超过了自己的表现,做不到的,绝不答应。

曾子杀猪的故事,在同学们眼里已经不再那么新鲜了,虽然曾子的做法遭到一些人的嘲笑,但是他却教育出了诚实守信的孩子。曾子杀猪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他的人品一直为后代人所尊敬。

生活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事情,比如说自己今天一定把作业写完,却没有考虑自己到底能不能完成,导致自己就会说大话空话,让别人觉得你没有诚信,这对自己日后的形象多不好啊!在比如说一个人学习上不努力,就盲目的吹嘘说自己一定能考上北大清华,其结果连普通大学都没考上。做人处事不能随便说自己根本做不到的事情,这样严重地影响我们的终身啊!我们在说话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自己能不能完成,量力而行,不说大话,不说空话,更不能说谎话,只要是说出来的话,就一定要努力去做到,这篇故事也告诉我们要诚信做人,言而有信,少说多做,而不要多说少做甚至只说不做。社会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喜欢夸夸其谈,口若悬河,说尽大话,套话,虚话,但到头来,一件实事未做。

言过其实,不仅是对自己诚信的严重损害,也是对你的承诺抱着希望的人自尊心的严重伤害。其实就教育来说也是如此,言而有信,少说多做,行动是最好的见证,身教更重于言传。

幸福

幸福,是偎依在妈妈温暖怀抱里的温馨;
幸福,是依靠在恋人宽阔肩膀上的甜蜜;
幸福,是抚摸儿女细嫩皮肤的慈爱;
幸福,是注视父母沧桑面庞的敬意。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一个谜,你让一千个人来回答,就会有一千种答案。
有人说过:“真正的幸福是不能描写的,它只能体会,体会越深就越难以描写,因为真正的幸福不是一些事实的汇集,而是一种状态的持续。”幸福不是给别人看的,与别人怎样说无关,重要的是自己心中充满快乐的阳光,也就是说,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在别人眼中幸福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应该是愉快的,使人心情舒畅,甜蜜快乐的。
幸福就是当我看不到你时,可以这么安慰自己:能这样静静想你,就已经很好了。幸福就是我无时无刻不系着你,即使你不在我身边。
幸福就是每当我想起你时,春天的感觉便洋溢在空气里相思本是无凭语……
幸福:就是不管外面的风浪多大,你都会知道,家里,总有一杯热腾腾的咖啡等着你
幸福就是当相爱的人都变老的时候,还相看两不厌。幸福就是可以一直都在一起,合起来的日子是一生一世,从人间到天堂……
幸福其实很简单!个人若淡泊名利,那幸福将永远在身边,个人若有很高的理想,那幸福也常伴在追梦人左右,个人若贪得无厌,那幸福将永远离他而去!
幸福是什么?幸福只有在你感觉到温暖,感觉到感动的时候,那一刻,就是所谓的幸福!

幸福是伟大的父爱

幸福,幸福是什么?我从来都不确定,直到那一次我才明白,幸福就是拥有伟大的父爱。
那一天,我们正在上课,忽然,刮来一阵狂风,把树枝吹的乱摆,发出“哗啦哗啦”声,就像一首狂风交响曲,紧接着闷雷震震,豆子般大的雨滴儿从天而降,我心想:“呀!这么大的雨,我可怎么回家呀?爸爸和妈妈估计还在上课呢?多么希望这放学铃声想的慢点,好让这雨赶快下过去……”下课铃声如期而至了。我闷闷不乐的极不情愿的随着人流走出了教室。忽然,一个熟悉的高大的身影出现在我的眼前,那不是我的爸爸吗?没错,是爸爸,我快步走了过去,抱住了爸爸,爸爸急忙把雨衣给我披上,穿好雨衣我才发现,原来这不是我的雨衣,而是爸爸的雨衣,我问爸爸:“咦!这不是您的雨衣吗?”爸爸说:“我走的太急了,本来想回家给你拿雨衣,又怕迟了,你就穿爸爸的吧。”此刻粗心的我才发现爸爸的头发和衣服都被雨淋湿了,我的眼泪不由的夺目而出,我怕爸爸看见,急忙把头转向另一边去。
回家的路上,我被爸爸温暖的大手拉着,他还不时地提示我地上的水坑,可我的脚却迈得十分地沉重,心中觉得有愧疚又充满幸福,看着爸爸湿漉漉的背影在雨中越来越高大。
那一瞬间,我明白了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无私的爱,是伟大的父爱,我多么幸福啊!

学会变通
通向成功的路,不可能都是平坦的,当在前进时遇到阻碍,就需要我们学会变通,克服困难。
当我们遇到阻碍、困难时,总会想用一种旧的方式尝试克服困难,但我们却没有发现这种旧方法已经不再适用,这时候,我们就要学会变通,改变自己原来的方法,克服苦难,走向成功。
学会变通,可以让我们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成功。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会有新的创造,没有什么可用一成不变来应对变化的世界,就连在过去几年中,一直综合实力强硬的柯达公司近来也因为他们的不变通,而遭遇到经济困难,面临破产的危机。在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中,马云认识到只是平庸的做一名老师并不会多么的出人头地,所以他选择了变通,最终成为了著名的阿里巴巴公司的总裁。所以,与其相柯达公司那样再不变通的路上做到最好,也不如像马云那样学会变通,我们为什么不去变通,让变通引领我们走向一条更加宽阔光明的成功之路呢?变通更有理由我们的成功,实现我们的自身价值!
学会变通,我们就要合理的分析自己所处的环境。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世上没有两个人的经历是独一无二的,世上没有两个人在相同的境遇中,所以我们就要针对自己所处的环境,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变通。就像是鲁迅,处在中国危机之际,他清楚的认出到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医生并不能医治好当时的中国,而通过文学作品可以影响人们的内心世界,改变中国的命运。所以他选择了变通,弃医从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让自己活的更有价值。所以学会变通,我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通过变通找到更好的适合自己的发展途径。
当然,学会变通不是在遇到任何困难时都要变通,他不是让我们选择逃避困难的途径,而是在我们遇到困难后积极面对却还是无法解决时的一种帮助措施。所以学会变通应是在我们积极的对待困难之后在通过变通让困难变得易于克服。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任何事物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发生变化,如果我们不学会变通,就会被这飞速的时代所抛弃。要跟上社会发展的步子。就要学会变通。
学会变通,在我们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现在起,学会变通!
学会变通
在我们生活的道路上,时常会有山重水复的困境将你阻隔,此时,若拘泥于日复一日的习惯或黯然地选择放弃失败而去,则不如展开视野,换一个角度,走上另一条属于你的康庄大路。
此路,亦为变通之路。
如果,从树上爬下的第一只古猿还守着原来的旧习,不懂变通,栖居于树上,那直立行走的人类便不会存在了。正是因为他懂得了变通、改换,发现行走于地上也许更适合生存,才有了荫庇后代的进化和开放。
如果,郑渊洁不把“童话大王”一刊创办,还是走原来投稿拿稿费的老路子的话,那么,一位伟大的童话大师也许就会被埋没于一本小小的刊物中了。正是因为他懂得了变通、改换,发现自己创办一本刊物的优势和妙处,才得以于中国文坛上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如果,美国华人李政道,面对自己在实验物理学中几乎完全是“真空”的“成就”,还是继续固步自封,拘泥于现状的话,那么,他就不会在物理研究上真正有所建树。正是因为他痛定思痛,变通为策,改学理论物理,才得以让诺贝尔这一伟大的光环投向了他的怀抱。
如果,没有莫奈的变通,一改油画的写实描绘而使用抽象的画风,所谓的印象画派便不会映入我们的眼帘;如果没有班超的投笔从戎,他便只会是一名默默无闻的小书吏,而永远也不会成为功名传千秋的杰出将领。
种种事实都说明一个道理,有时,当你的成功之路受阻时,换一种方式或角度,重新出发,你也许会收获“柳暗花明又一村”成功的喜悦。
是啊,人的思维会变,当你于那些“老路子”前停驻不前时,便总是会鲜有成功,如此,请记住这句名言:“上帝把你的门关上时,也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
学会变通
读了《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我深有感触,它改变了我,它教我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怎样去应对,如何去解决。
文章写了:美国作家伊尔莎·斯奇培尔莉的父亲带她去教堂的塔顶上,她看见通往广场的路如蛛网般,星罗棋布。后来,开了一家服装店,但因种种困难而无法完成任务,可是她并不罢休,她想出了其它的办法,最终,困难还是被征服了。
读完文章后,我感到十分惭愧。每次当我写起数学题时,我总要为这堆打“?”号的题目绞尽脑汁。
其实这类题也不难,只要换种思路去想,换种方法去做,就能成功完成。
而我却很死板地按照本来的解法去解,当然做不出来喽!
这些天,我们在学鸡兔同笼问题,表格法不但容易出错,而且还很麻烦,稍不留神,一题五分就泡汤了。有一次,老师要我们做课堂作业,题目是这样的:盒子里装有2分和5分的硬币26枚,合计1元,那么,两分的硬币和5分的硬币各有几枚?我用表格法做,结果是5枚2分19枚5分。直到同桌做完题目是,我才发现自己错得离谱,同桌对我说“哎呀,你可以用方程来做更简单,更方便。”
对呀,我为什么不可以用其它方法呢?
方法就像路,有的是狭窄而又坑坑洼洼的羊肠小道,有的是宽阔而又平坦的柏油路。如果一条路走不通,也许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或许就是一条柏油马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