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素材参考 » 满族服饰参考文献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满族服饰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2021-03-17 17:44:40

1. 满族服饰的介绍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另外,在内蒙古、河北、山东、新疆等省、自治区以及北京、成都、兰州、福州、银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数散居满族。满族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述到7000年前的肃慎新开流文化和茶啊冲文化时期,1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至本世纪30年代,满族男女都穿直统式的宽襟大袖长袍。女性旗袍下摆至小腿,有绣花卉纹饰。男性旗袍下摆及踝,无纹饰。40年代后,受国内外新式服饰新潮的冲击,满族男性旗袍已废弃,女性旗袍由宽袖变窄袖,直筒变紧身贴腰,臀部略大,下摆回收,长及踝。2所谓的京派旗袍,就是我们所说的早期满族妇女穿的旗装。32007年,满族旗袍制作工艺被列入吉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满族服饰被列入第二批内蒙古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明松峰被列为传承人。52011年,刘淑芬、陈玉秋被评为满族旗袍制作工艺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2. 满族民族的服饰特点

满族服饰充满着浓郁的民族特点和民族性格的神韵,这是满族在其民族形成过程中一种长期生活积淀的结果。首先,它有着鲜明的历史特点,即历史给它留下的深深痕迹。满族承袭女真族的旧俗,其中也包括发式、服饰。女真族的男子是剃发编辫,满族男子亦是辫发垂肩。在《大金国志》中记载,女真人是“善骑射,喜耕种,好渔猎”的民族,每见巧兽之踪能不动声色地置之于死地,食其肉、衣其皮。满族则步其后尘,颇爱穿皮,只是按满俗,禁用狗皮而已。
其次,满族服饰的地方性特点也十分突出。由于地处寒冷,满族人不分男女老少都有戴帽子的习惯,这同汉族男子的“二十始冠”及束发绾髻,扎系布帻有着天壤之别。满族人的帽子“寒暖异制”,即冬天戴皮帽,春、秋戴暖帽,夏戴草编凉帽,并在帽子顶点缀着“红缨”,即醒目又艳丽。至于足下就更具有地方特色了,冬季普遍穿用的靰鞡鞋所用的靰鞡草,只有东北才有,当初在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永陵镇)时期,努尔哈赤就是“足蹬鹿皮靰鞡”。
在满族服饰中,最突出的就是人人耳熟能详的旗袍。旗袍是满族人的服装,因满族人有“旗人”之称,所以他们穿着的袍服,被称为“旗袍”。而旗人,则是清代对被编人八旗的人的统称。清代八旗的成分以满族为主体,融合了汉族、蒙古族等其他民族在内。八旗中除清朝皇族爱新觉罗的宗室以外,还包括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八旗汉军和八旗蒙古分别由归属的汉人和蒙古族人构成。清初八旗汉军有二十六万之众,是八旗满族人、八旗蒙古族人数之和的三倍。因此旗人不仅是满族人,还应当是汉族人和蒙古族等一些少数民族共同的组合体。

3. 满族的服饰特点介绍满族服饰有哪些

满族的服饰特点如下:

满族服饰中男子穿的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女子穿的长及脚面的旗装,或外罩坎肩等。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另外,在内蒙古、河北、山东、新疆等省、自治区以及北京、成都、兰州、福州、银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数散居满族。

清代满族基本都编入八旗,有旗人之称,故这种满族男女老少四季皆宜的服装被人们称为旗装。式样分男女两种。清初男子旗装为圆领、大襟、箭袖(马蹄袖),四面开衩,系扣袢,腰中束带。四面开衩是为了骑射自如,箭袖是为射箭方便,又可御寒保护手背。

冬季在棉袍外往往套一件长到肚脐、四面开衩、对襟的短褂,俗称马褂(满语鄂多赫)。亦有外套一马甲(俗称坎肩)者。清末。由四开衩改为左右两开衩,箭袖多改为平袖。女式旗装基本与男袍同,只是在领口、前襟、袖口等处镶饰花边,天寒时则外加马褂或马甲于袍外。

民国年间,旗装多改为胸襟宽松、腰身微紧、臀部稍宽、下摆略收的式样,这种贴身合体的旗装,更能显示出妇女端庄典雅及身段之美。本世纪五十年代末,男式旗装在满族聚居区才逐渐废弃。

满族服饰有旗装、女式旗鞋、马褂、坎肩、大拉翅、靰鞡等。

(3)满族服饰参考文献扩展阅读

明朝,南迁到辽东地区的满族人,他们的服装是布、皮兼用。迨至努尔哈赤率部起兵后,他们的服饰杂乱无章,出现“上下同服”的现象。直到皇太极时代,冠服始有定制。入关之后,从皇帝到兵丁之衣冠,寒暑更换,皆有定制,不可逾越。至于闲散旗人,男皆袍服,以绸缎或布制做,外套马褂,直到辛亥革命,率以为常。

满族妇女的旗袍,多有发展,喜用绸缎制做。在北京等地盛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边才算好看,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为有清一代的时装。辛亥革命后,旗袍的样式由肥变瘦,并有长、短袖之分。经过不断改进,一般样式为:直领,窄袖,右开大襟,钉扣绊,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后金政权,推行八旗制度以后,满族人均在旗,故他们所穿的袍服便称为“旗装”、“旗服”。

4. 满族服饰 的演变史

满族的祖先女真人古时生活在东北松花江流域的深山老林中,以渔猎为生。为了适应寒冷的气候,古代的女真人以穿皮制服装为主。 冬季男女均穿皮袍,带貂绒帽,脚穿皮制的勿拉鞋,鞋内蓄有一种细纤维植物叫‘勿拉草’有很好的报暖效果。

公元9世纪时,女真人的农业有所发展,开始种植 麻,同时饲养“柞蚕”(一种北方吐丝昆虫,体型较大程绿色,茧为黄色,不同于汉族地区饲养的桑蚕)。轻薄的织物开始用于服装。最初仍然仿制皮装分块的裁减方法。男子穿袍,女子穿袄和布群。衣领均为左纫,目的是为右侧射箭方便。

金朝以后女真人入关与中原地区文化交往更为密切,服装上开始大量使用中原地区的花饰图案。元明以后女真族的服装开始大量使用扣子,衣襟边缘位于一侧,用三排琵琶扣 锁紧不影响射箭。袖口是紧身的,也是便于射箭,为了防止手被冻伤还发明了可以翻盖手面的马蹄袖。尤其是男子袍装的下摆使用了四面开岔和收腰,为的是骑马方便。 帽子以一种暖帽为代表一周镶有环型毛皮边,内部蓄棉,中顶用红缨装饰。另外还有四面带毛皮帽檐的暖帽。妇女的发式通常节在头顶用扁长的木簪固定,富有的女真贵族妇女往往配三对东珠或黄金耳环。

清朝入关以后,由于居住在关内温暖地区,满族服装开始便的宽大轻便。同时更加华丽复杂。男子休闲外套是一种马甲叫“吧图鲁坎肩”,礼服则穿黑色方马褂。长袍下边处要装置一种可活动的下摆,足瞪长靴。女性穿大镶边的平旗袍,头带一种大型妆饰部件叫“答拉赤”后边还要配一个假发部件叫“燕尾”。正式礼服中还要带一个洁白的围脖叫“丰库”,脚穿花盆底鞋。女性的暖帽中间配有绢做的鲜花。男子夏季服装是没有领子的,袍子也相对较短。还要带一种凉帽是用长白山区的一种天然藤子编成的,外边素以白布,顶上用红缨装饰。

到了民国以后由于西方现代服装的冲击,中国各民族基本都穿西式服装了。所以今天只有在节日庆典上满族才穿传统服装,花纹与款式也大为简化,但基本形制仍如故去那样。

5.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的目录

第一章少数民族服饰概论
第一节人类服饰发展历程的活化石
第二节我国少数民族服饰的地域特征
第三节少数民族服饰的民俗特征
第二章少数民族服饰的形制与种类
第一节头服与头饰
第二节衣与裳
第三节服饰配件
第三章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
第一节满族服饰
第二节朝鲜族服饰
第三节赫哲族服饰
第四节蒙古族服饰
第五节达斡尔族服饰
第六节鄂伦春族服饰
第七节鄂温克族服饰
第四章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
第一节回族服饰
第二节东乡族服饰
第三节土族服饰
第四节撒拉族服饰
第五节保安族服饰
第六节裕固族服饰
第七节维吾尔族服饰
第八节哈萨克族服饰
第九节柯尔克孜族服饰
第十节锡伯族服饰
第十一节塔吉克族服饰
第十二节乌孜别克族服饰
第十三节塔塔尔族服饰
第十四节俄罗斯族服饰
第五章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
第一节藏族服饰
第二节门巴族服饰
第三节珞巴族服饰
第四节羌族服饰
第五节彝族服饰
第六节白族服饰
第七节哈尼族服饰
第八节傣族服饰
第九节傈僳族服饰
第十节佤族服饰
第十一节拉祜族服饰
第十二节纳西族服饰
第十三节景颇族服饰
第十四节布朗族服饰
第十五节阿昌族服饰
第十六节普米族服饰
第十七节怒族服饰
第十八节德昂族服饰
第十九节独龙族服饰
第二十节基诺族服饰
第二十一节苗族服饰
第二十二节布依族服饰
第二十三节侗族服饰
第二十四节水族服饰
第二十五节仡佬族服饰
第六章中南及华东地区少数民族服饰
第一节壮族服饰
第二节瑶族服饰
第三节仫佬族服饰
第四节毛南族服饰
第五节京族服饰
第六节土家族服饰
第七节黎族服饰
第八节畲族服饰
第九节高山族服饰
参考文献
后记

6. 清朝服饰的研究现状

清代男子的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此风在康熙后期雍正时期最为流行,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代中期始,满汉各有仿效,至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颇盛,甚至史书有“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之记载。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达官贵妇中流行。妇女服饰的样式及品种至清代也愈来愈多样,如背心、一裹圆、裙子、大衣、云肩、围巾、手笼、抹胸、腰带、眼镜......,层出不穷。
1840年以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袭着中国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文风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

风行于本世纪20年代的旗袍,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装,是由汉族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当时沿无专业服装研究中心,服装式样的变化以过千家万户,在时代风尚的影响下不断变化。

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20多年,款式几经变化,如领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长、开衩的高矮,使旗袍彻底摆脱了老式样,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来束胸裹臂的旧貌,让女性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正适合当时的风尚,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青布旗袍最为当时的女学生所欢迎,一时不径而走,全国效仿,几乎成为20年代后期中国新女性的典型装扮。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作为领导服装潮流的十里洋场中摩登女郎、交际名媛影剧明星等,在旗袍式样上的标新立异,也促进了它的发展,其中如交际花唐瑛等人,最早在上海创办的云裳时装公司便是。自30年代起,旗袍几乎成了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民间妇女、学生、工人、达官显贵的太太,无不穿着。旗袍甚至成了交际场合和外交活动的礼服。后来,旗袍还传至国外,为他国女子效仿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