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新闻传播学毕业论文可以选择的题目
提供一些新闻传播学毕业论文的选题,供参考。
1、新闻真实与新闻本性
2、从“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发布会看新闻传播的审美化
3、无产阶级党报的优良传统
4、新闻特写研究
5、深度报道研究
6、新闻叙事研究
7、网络新闻研究
8、电视声画面研究
9、电视艺术研究
10、电视诗歌散文创作研究
11、“超级女生”的广告效应研究
12、试论新闻语言的修辞技巧
13、试论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素质
14、试析谈话节目的语言特点
15、试论媒体语言的“雅”与“俗”
16、电视新闻语言研究
17、电视广告语言研究
18、记者的修养
19、论都市报的舆论监督作用
20、论报纸的新闻策划
21、论都市报的发展趋势
22、新闻评论:媒体的旗帜和灵魂
23、新闻娱乐化现象探析
24、媒体报道的大学生形象分析
25、网络“暴力”初探
26、重大新闻事件的新闻摄影
27、浅析电视“选秀”节目
28、论网络环境下受众的分化与“博客”网站的兴起
29、论“受众意识”在新闻采编业务中的体现
30、论“民生新闻”报道中“煽情”的艺术
31、论网络时代传统媒体的应对之策
32、论公益性新闻策划
33、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素质
34、主持人的形象塑造
35、当代网络言论文风浅析
36、真人秀节目形态特征面面观
37、电视体育新闻现场报道研究
38、当代中国奥运新闻传播的主要话语问题
39、电视讲坛节目的传播学审视
40、试论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关系
41、论新闻报道失实
42、人物访谈成功因素探析
43、舆论引导和新闻报道的关系
44、新闻标题的信息含量及审美特征
45、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46、从“选秀节目”看电视竞争性复制策略
47、报纸要强化品牌意识
48、媒体在“华南虎照片事件”中的角色意识
49、名牌电视栏目的品牌维护
50、重大突发事件中的网络新闻报道
51、论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困境与出路
52、电视体育节目的人文精神
53、传播学层面的思考:《超级女生》热播解析及反思
54、从“芙蓉姐姐”现象看网络传播效果
55、现代电视传媒的品牌策略
56、 谈谈互联网媒体时代的新闻的时效性
57、 如何从根本上保证新闻真实
58、 试论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的关系
59、 漫谈记者修养的现实意义
60、 采访对象访前心理分析
61、 深入采访中如何抓特点
62、 浅谈新闻导语写作
63、 重视新闻背景的交待
64、 消息中的现场描写
65、典型报导--舆论的风向标
66、短新闻是信息时代的主角
67、穆青人物通讯特色研究
68、论报纸的组合报道
69、新闻标题特色研究
70、现场短新闻的现场感
71、关于"弱势群体"报道的多元思考
72、报纸品牌个性塑造
73、短评的特点和写作
74、浅说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及影响
75、国际广播和国际电视对当今全球的影响
76、编辑思想与报纸版面
77、编辑的自身建设和修养
78、谈谈稿件修改的基本功
79、版面的语言与受众心理
80、地方企业报的发展趋势
81、论突发性新闻照片的社会价值
82、摄影记者的业务素质
83、新闻照片的社会功能
84、广播电视受众的视听心理分析
85、电视记者的创作思维
86、论后网络时代新闻舆论引导的偏差
87、广播电视报的生存现状与发展趋势
88、论人文关怀在我国当代经济新闻报道中的体现
89、新时期新闻文体改革研究
90、博客:传统的颠覆还是传统的延续?--从传播学意义上看博客与传统媒体的关系
91、网络言论的传播与管理
92、论新闻专业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93、论新闻专业大学生的能力培养
94、因特网与现代传媒格局
95、论因特网的传播特点
96、新闻摄影的社会功能之我见
97、互联网对现代汉语实用性的冲击
98、互联网媒体时代的网络语言的特点初探
99、互联网对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的负面影响
100、互联网对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的正面影响
101、网络媒体公信力的构建
102、论广告策划在广告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103、 广告创意理论研究
104、 广告诉求理论研究
105、 广告对消费观念的影响
106、 和谐与冲突——广告传播中的社会问题研究
107、 论广告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108、 论违法广告对社会造成的危害
109、 论我国广告法规的体系与监管模式
110、 我国广告业发展趋势
111、 从创意视角分析中国广告与世界广告的差距
112、 优秀广告作品的创意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113、 如何看待名人广告
114、 论房产广告的文化诉求
115、 报刊广告文案创作
116、 中国儿童广告的发展趋势
117、 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118、 网络广告受众的消费心理分析
119、 试论广告创意技巧
120、 试论广告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121、突发公共事件与媒体报道
122、《百家讲坛》——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的嬗变
123、从《艺术人生》看人生的艺术
124、试论电视剧的叙事策略——从韩剧的细节设置分析
125、试论电视公益广告的人文视角
126、关于电视直播节目中“出错”现象的思考
127、论民生新闻中的“新闻平衡”
128、探析《百家讲坛》兴起原因及启示
129、谈《鲁豫有约》与《艺术人生》的异同及启示
130、民生新闻的公信力考证
131、论新闻访谈的原生态
132、从《奋斗》看中国青春偶像剧的新形式
133、一个“纸包子” 引起的思考-------试论中国电视新闻的行为规范与职业道德
134、浅析民生新闻在现代化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
135、《新闻调查》中的采访技巧
❷ 会计系毕业论文动员大会新闻稿
,最好原创。。。
原创的必须饿
❸ 毕业论文中从新闻报道摘取的要闻如何加参考文献
建议去看下论文的写作格式,引用文献放在论文里,一般是后面的部分,具体看你的写作内容。
❹ 求一篇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毕业论文。
自己慢慢看 慢慢写。电视新闻写作的要点及相关知识一、力求口语化,避免书面化
电视新闻“听”的口语化特征决定了电视新闻文字稿在撰写的过程中,与报纸新闻稿不同;而须有广播新闻稿之突出特点,即口语化,播音员面向观众直接口播新闻内容。正因如此,人们形象地把电视比喻为“窗口”和“讲坛”,站在这一“窗口”或叫“讲坛”“讲学”的就是我们的播音员。所以,我们的电视新闻稿犹如一篇篇“教案”。这些文字稿(教案)要让播音员(教师)传授给观众(学生),不浅显明了、采用群众易于接受的大众化语言怎么行呢?不然,既妨碍观众“听”,也妨碍观众“看”,达不到预期的收视效果。这说明写稿应看对象,要根据受众谋篇布局。如对同一内容的报道,电视新闻稿与报纸新闻稿的撰写是有区别的,试比较下面两段文字。
报纸体:“我们这次洽谈会,来的人非常多,对我们来讲出乎预料,虽然谈成不多,但是我们也感到非常高兴。”洽谈会负责人7月10日对我们说。
电视体:7月10号,洽谈会负责人对记者说,这次洽谈会来的人非常多,出乎他的预料,虽然谈成的不多,但他也非常高兴。
可以看出,同是文字形式,但电视新闻稿毕竟不是给人看的,而是要让播音员去说的。既然它的目的是说的、是让人听的,那么它必须直截了当地把内容表达出来。同时,要求语言比较简短,适合播音员配音;其次是应尽量采用口头语言,以适应受众的听觉习惯。这正是电视稿与报纸稿在语言风格上的差异。
二、拓宽报道面,莫看“像”作文
电视新闻片的构成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镜头和文字。有人把新闻片比喻成一条项链。那么,片中的一个个镜头就如一颗颗珍珠,文字稿就好像连接珍珠的金钱。如何拉好这根“金线”?这是摆在电视新闻工作者尤其是文字记者和编辑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然而,在电视新闻稿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记者把文稿写成一般的解说词,把镜头中的人物简介一番、场面内容介绍一下而已;有的文稿则写成单纯的解“像”文章,说说事物发生在什么地方、结果如何。这样处理,往往忽视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不妨想一想,当我们举起摄像机时,能拍摄到的镜头有多少。现实中,大量的新闻信息是镜头难以捕捉到的。如何处理这一“遗憾”(人们通常称“电视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自然而然地摆在文字记者的面前,而报纸、广播的新闻不存在这一不足。原因十分简单,文字可以反映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各种动态,而图像无法再现已过或未到的动态。所以,撰写电视新闻稿时必须发挥文字语言的特殊作用,进而拓宽电视新闻的报道面:把无法用画面传播的,诸如过去的、未来的、或难以用画面表现的,如政府部门的公告、科学技术成果、党的重大决策等,用文字语言表达出来,把这些情况如实地传播给观众。例如《我县基本完成晚造插秧任务》:
我县各地抓紧备耕,立秋前后大部分秧苗已插完,并迅速转入田管阶段。据悉,Ⅱ优3550、协优3550、华优86等优质高产常规良种占了晚造总面积的4成多,抛秧面积近6 万亩,比去年同期增加1000多亩。
——2000年8 月11日饶平电视台《饶平新闻》
三、挖掘其深度,谨防一般化
新闻要求准确、快速地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事件,电视新闻更是如此。因而,有些记者急于求成,对一般消息的处理容易出现程序化、模式化,如会议消息往往按照某某部门在什么地方、举行什么会议、提出了什么要求、参加会议的是什么人员几方面撰稿,活动消息又常常按照某某单位在什么地方、举行什么主题活动、结果如何几个要点组稿。
然而,我们应当知道,新闻传媒的作用不只是传声筒或放录机这么简单,它的权威性在于,它所体现的意识永远高于社会大众平均意识,经它传播的事实和观点,往往带有强烈的引导和教化作用,这也正是新闻传媒的立足点和生命力之所在。电视新闻的画面由于受到其具体图像的限制,缺乏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和评论的功能。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仅仅看电视新闻图像,对新闻的印象比较肤浅,而文字语言具有很强的综合分析和评论事物的能力,它可以恰到好处地弥补图像未能表达之不足,起着代替图像完成综合分析评论新闻事件的任务,使电视新闻报道达到一定的深度。例如《占路为市 交通混乱——县城市容和环境综合治理见闻》:
据了解,每晚11点半左右,长廊两岸还成了摊点大摆酒席的“好地方”。粗略统计,两岸长廊景点周围布满大大小小摊点有89处,其中小炒、夜宵的摊档就有35处之多。有人说,在长廊景点饮酒赏月,乐在其中。然而,一夜过后,留给人们的是一串串的思考:在现代文明的今天,有的人为了赚钱而不顾公共环境和交通秩序;又有的人口口声声埋怨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但自己又在不断地糟蹋公共环境和破坏交通秩序,制造脏乱差现象?——2000年7月3日饶平电视台《饶平新闻》
文稿在综合有关材料之后,提出了一连串的让人深思的话题,旨在唤起人们重视周围环境的整洁和卫生,并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整治市容市貌,创造良好的环境和井然的交通秩序。这样的议论,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随着各种传播媒介,特别是报纸、广播和电视等新闻媒介的激烈竞争,电视新闻更要发挥自己的优势,除了提高摄像技巧之外,还应在文字方面下点功夫,使播出的新闻有一定的深度。
电视新闻文字稿的撰写还涉及到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等的方方面面,本文仅就电视新闻稿撰写中的一些问题谈点个人的粗浅见解。
❺ 毕业论文可以引用新闻稿吗
可以引用新闻稿,在参考文献里注明:作者
文章标题
出版发行
年月
❻ 怎么在论文中的脚注标明引用新闻报道
在引用的部分后标注上报纸文章类的序号[N]。
报纸文章引用格式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例如:[8]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❼ 毕业论文写作培训讲座通讯稿
是走出来的,每个人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不要犹豫,迈开大步,走上我们自己的路,历史证明,走自己的路才能取得成功.你也可以投稿 ——题记 乌鸦,放弃走自己的路,学习鹰,到头来只能徒劳无获又失去自己的本领;白头翁,放弃走自己的路,学习其它鸟类,到头来只能学得一头白发,仍一事无成;中国的过去,放弃走自己的路,学习日本,苏联,结局都是失败.晚清的国人们,愚昧无知,封建,传统的旗帜仍高高飘扬.鸦片的输入,国土的分裂,国权的丧失.终于,一群有思想的人民站起来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原以为,中国有救了,但是,他们忘了自己的路,一成不变地学习外夷.最终,路是打开了,但是没有走上几步,便又倒下了.,你也可以投稿 后来,又一群思想较进步的人站了出来,提倡变法,实行君主立宪.他们一味地学习日本,本以为与“明治维新”能有同样的功效.但是,他们忘了自己的路,最终的结局仍是变法不成,反遭不测.再后来,无数的人民站出来过,但是他们都忘了自己的路,学习他国,学习苏联,结局都是一样.终于,真正的先进者站出来了,他们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自此,中国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成功也便接踵而至.1949年,10月1日那一天,中国独立了!这一切就是因为他们找到了自己的道路,也走着自己的路.接下来的领导者们,都认识到了要走自己的路,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铸就了今天中国辉煌的成就.“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
❽ 求一篇新闻专业的论文的范文
新闻报道中的语法隐喻分析
内容提要]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新闻报道中包含大量的语法隐喻,解读新闻报道中的语法隐喻能加深对文
章的理解。本文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新闻报道中的隐喻现象如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指出其在篇章中的作用。
[关键词]功能语言学;新闻报道;隐喻
一、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法隐喻的研究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个社会意义系统,意义是
理论语按旧的核心问题(Halliday)。因此语言学家研究的
不是词的意义,相反他们研究的是一个词或句的社会意义。
功能语法对语法隐喻的研究始于韩礼德。他在1985年的《功
能语法导论》一书中专门讨论了语法隐喻的问题。外部世界
的各种物质或事件可称作“外部事实”,外部事实在人脑中
的反映称作“概念语义”,体现概念语义的词汇和语法形式
称作“表达形式”。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实际上是相同或相似
的外部事实和不同表达形式之间的关系。词汇方面的比喻表
现在外部实体用不同的词汇来表达。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除
了用不同的词汇手段外,往往还要动用不同的语法形式来表
达相同或相似的外部事实。例:
1997 witness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在外部事件中,见证人首先是人,他亲眼见证了某事件
的发生。和外部事实相似的表达形式应该是:
We witness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in 1997.
两句虽然表示的意思相同,都表达了1997年中国的发
展,但却用了不同的语法手段。第一句用1997做主语;而后
句用we做主语,1997则作了附属语。如果将表达形式和外
部事实相似的现象称作语法主体,那么以年份来表达目睹者
做主语,是一种偏离外部事实的语法表达形式方面的变异,
这种变异可看作是和语法主体相对的喻体,这种语法表达偏
离现象称作“语法隐喻”[1]。功能语言学将词汇语法和语义
之间的体现关系分为“一致关系”和“非一致关系”。“一
致关系”指语义和语法的自然范畴,人们用动词来表达人类
活动或客观事物的过程,而名词体现活动或事物的参加者,
而用形容词表达事物的特征。“非一致关系”体现的是语义
和语法范畴之间的非自然关系。功能语言学家将人类语言中
的“非一致关系”表达称为语法隐喻式表达[3]。各种语法现
象是语言不同元功能的具体体现,各种语法形式的变异和语
言的三元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此,语法隐喻和三元功能
也有密切的关系。韩礼德(1985)基于语言的元功能将语法
隐喻分作两类: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概念隐喻包括过程变
体和名词化现象;人际隐喻包含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在报
刊英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过程变体以及名词化现象,本文
将对其一一讨论。
二、概念隐喻中的过程化
Halliday认为人类主客观世界的活动可描写为六个过程:
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
在过程。在概念隐喻中,Halliday认为及物性系统中的各种
过程都可以隐喻化,即一个过程可以隐喻为另一个过程。随
着过程的转换,与过程有关的功能成分(如参与者、环境因
子等)也发生变化,并在词汇语法层面体现为另一个形式[2]。
如:
a.They arrived at the village on the second day.
参与者过程环境时间
b.The second day witnessed them at the village.
参与者过程环境
例a中on the second day原为表环境的成分,表达的意义
符合现实情况,是一致式;但是在例b中on the second day隐
喻成了思维过程的感觉者,因此物质过程隐喻为了心理过程,
因此b句是隐喻式。总之,语法隐喻突出的是功能的思想,即
语法隐喻主要体现在及物性的过程和功能成分的相互隐喻化,
最后才见之于词汇语法层的体现转换[3]。由此可见功能语法所
讲的规划实际上是一个由大量可选项组成的系统。功能决定形
式,形式体现于意义,形式不同其意义也就不同,但不同的形
式可以表达同一概念意义[4]。在平常生活中,人们习惯于使用
“一致式”表达,因为这是我们呀呀学语时首先掌握的表达方
式;然而在报刊文体中,出于文体和叙述的需要,记者通常使
用“非一致式”过程的变体来吸引读者的眼球。
三、词化
词汇语法层上最常见的隐喻是名词化。韩礼德将语言的
“非一致式”表达称作语法隐喻,它表达语义与语法范畴之
间非自然关系,这种“非一致式”表达除了表达过程变体之
外,还可以用名词词组表达事物的过程和特征[1]。名词化是
将表示过程的动词和表特性的形容词经过隐喻化,使它们不
再体现它们本应拥有的功能,相反它们以名词的形式表现实
物。如:
They are able to reach the computer——their access to the
computer.
Technology is getting better——advances in technology.
名词化通过把小句变为名词,或名词词组,从而使小句
的信息密度增大,表达内容增多[2]。
四、际隐喻
人们使用语言时除了如实地表述主、客观世界外,同时
也是为了建立人际关系,确定说话的轮次,对一些事情表示
自己的主观判断和评价。这些都是系统功能语法的人际元功能。在体现其中一些功能范畴时,我们发现一些语法形式是
可以互为隐喻的。
人际功能可以分成语气部分和情态部分。相应地,人际
隐喻也分为语气类和情态类两种。我们以“请某人开窗”的
请求为例来说明语气类语法隐喻。
(1)Open the window.
(2)I want you to open the window.
(3)Will you open the window?
(4)Can you open the window?
(5)Would you mind opening the window?
(6)Could you possibly open the window?
这六个句子都表达了说话者希望对方能打开窗户。第一句
最直接,可为语法主体。从第二句到第六句语义逐渐变得相对
间接。根据里奇的礼貌原则表达语义越间接,越显得有礼貌。
(2)到(7)句均为语气类语法隐喻形式。情态部分是对语言内容
的态度,即对某事件的可能性、经常性或就某人的义务或意愿
所表明的态度。表达形式可以是相对主观的或相对客观的,两
者还可以分作隐性的和显性的[2]。以可能性表达为
例:
主观
显性:I am sure that John has done it.
隐性:John must have done it.
客观
隐性:John definitely has done it.
显性:It’s certain that John has done it.
人际成分是一种说话者主观的成分,和外部事实有一定
距离。所以说,客观性最强的表达方式最接近外部事实,最
有资格作为语法主体,而主观性最强的表达形式偏离外部事
实最远,最适合作为人际语法隐喻句。上述四句中,显性客
观句It’s certain that John has done it离客观事实最近因此它
最有资格成为语法主体。而I am certain that John has done it.
为离外部事实最远的人际情态隐喻现象。
五、报刊中的隐喻现象
报刊英语的写作目的决定了报刊英语独特的文体特点,
其中语法隐喻是新闻文体的主要特点。本文通过概念隐喻强
调新闻里要表达的重点,利用动词名词或名词词组来实现新
闻语篇的衔接,调整主谓关系;通过情态隐喻使新闻报道更
加客观和真实。
5.1新闻报道中的变体。为强调重点,记者经常选择
非一致的过程。选择非一致的过程,一方面可以将所要强调
的内容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另一方面可以隐藏记者的主观意
识,因此可以使文章显得更加客观,更具有说服力。
例如:a.The problem facing TV stations is:despite the
high number of shows,it’s very difficult to find proctions
that they believe the audience would like to watch.(北京周报,
2008年6月)
b.The TV stations faces a problem which is despite the
high number of shows,it’s very difficult to find proctions
that they believe the audience would like to watch.
a摘自《北京周报》,b是作者改写的一种比较直白的
表达方式。a和b表述了同一概念,但选择了不同的表达方
式。从过程的角度看a是b的变体,是隐喻表达方式。为什
么新闻英语习惯于绕开一致式表达方式而使用语法隐喻式
表达呢?这主要因为隐喻式表达能够加大巨资信息密度,符
合新闻文体的需要。在第一个句子中记者选择了强调类型的
关系过程来描述一件事件,因为信息密度增大了适合表达信
息含量丰富的概念,符合新闻英语的表达需要。总之在新闻
英语中概念隐喻的大量使用调整了信息中心,突出重点,增
加了文章的可观程度,形成了新闻英语的特色。
5.2新闻报道中的名词化。Hallidy曾经指出隐喻选择
本身是一个有意义的选择,因为所选的隐喻有语意特征,小
句名词化后其信息含量增加,经常作为引导新信息的主位出
现在句首[3]。小句名词化后,信息含量也随之增多,经常作
为引导新信息的主位出现在句首。而新闻英语正需要高信息
放在主位。
例如:Merck’s decision to withdraw Vioxx cast suspicion
on the safety of drugs in that class
[3]
.
Merck has decided to withdraw Vioxx and this made
people suspect the safety of drugs.
两个句子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但第一个例句是含有名词
化的语法隐喻,信息密度较高,而第二个例句是一致性句子
信息密度相对而言较低;从主述角度来看,第二个句子有两
个主语Merck和this,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谓语叙述着不同
的事件。前一个句子描述了一个事件而后面的句子是前面一
件事发生的结果。然而第一个句子只有一个主语,包含了所
有的概念意义;同时它的述位名词化也包含了所有的信息,
相比较而言,第一个句子比第二个句子更加逻辑化,信息密
度更加紧凑,因此在新闻里名词化的句子相对较多。
5.3新闻报导中的情态隐喻。新闻报导要求客观性,可
在报纸中多多少少包含作者的主观情感。语言的情态意义体现
说话人看待某一命题的角度[5]。当作者直接表达自己对某件事
的感受时,他会用直接引语表达;而在描述客观事物时,或多
或少的隐藏自己的观点如:
a.In the debates,though,I don’t think there’s any doubt
that Kerry won.
b.It is fully justifiable that a country would defend itself
when its territorial integrity is threatened.
第一句话是主观性的情态隐喻,表达了说话人的鲜明观
点。新闻媒体经常采用这种方式发布观点,提出建议,貌似
出自他人之口,其实表达了报道人的情态倾向。而第二句是
客观显性的情态隐喻,等同于I believe that a country would
defend itself when its territorial integrity is threatened.这种表
达方式即隐含表达了报道者的观点,又隐含包含了作者的主
观思想。在我们平常阅读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见这样类似
的句子,因此理解作者的主观思想对我们理解一篇文章起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隐喻成为新闻英语中最为显著的特点,赵德全先生说语
篇的难易程度和语法隐喻的多少密不可分,语法隐喻越多,
文章所含的意思就越多,因而理解的难度就加深。在文章的
连贯程度重,名词化隐喻起了关键性作用;而概念隐喻更让
文章显得客观。
[参考文献]
[1]赵德全,宁志敏.解读报刊英语中的语法隐喻[J].国外外语教
学,2005.
[2]林敏.从系统功能角度看新闻标题中的隐喻[J].外语艺术教育
研究,2008.
[3]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李发根.小句警言功能与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
[5]周大军.英语的情态隐喻及其语篇解释力[J].四川外语学院学
报,2006.
❾ 本科论文,如果新闻从网上摘录下来的怎么写参考文献
①期刊文章
[序号]作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5]丁力,姜安丽,叶旭春.护理安全管理新思路[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6(11):18-22.
[6]孟娣娟,绳宇.病人安全文化及其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0): 942-945.
②专著、学位论文、论文集、报告
[序号]作者.文献题名[M].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2]胡雁.护理研究[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8.
[3]李琳.住院烧伤患者综合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福州:福建医科大学,2009.
[4]辛希孟.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③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7]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赵玮.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C].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468-471.
④电子文献
[序号]作者.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EB/OL].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yzs/s3593/201201/53897.htm, 2012-1-6/2013-1-2.
[13]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10 facts on patient safety [EB/OL].http://www.who.int/features/factfiles/patient_safety/zh/, 2007-5-8/2013-1-2.
⑤报纸文章
[序号]作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8]丁文祥.数字革命与国际竞争[N].中国青年报,2000-11-20(15).
按报纸的写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