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无损检测的毕设课题选射线还是磁粉啊
磁粉。
⑵ x射线管选取标准有没有国家标准之类的选择依据。如果有请说一下。小弟在做毕业设计,第一次接触探伤仪器。
GB/T 26594-2011 无损检测仪器 工业用X射线管性能测试方法
GB/T 26595-2011 无损检测仪器 周向X射线管技术条件
GB/T 26833-2011 无损检测仪器 工业用X射线管通用技术条件
GB/T 26834-2011 无损检测仪器 小焦点及微焦点X射线管有效焦点尺寸测量方法
GB/T 26836-2011 无损检测仪器 金属陶瓷X射线管技术条件
这些是关于X射线管的国家标准
⑶ 化工工艺专业的毕业论文怎么写
声发射技术在化工设备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1. 引言 声发射检测与结构完整性综合评价技术就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新方法之一。声发射检测的目标主要是针对设备中的活性缺陷,它可以在压力变化过程中,利用少量固定不动的换能器,就可获得活性缺陷的动态信息,而活性缺陷——声发射源的位置可通过时差定位、区域定位等方法来确定。因此,采用声发射技术可以达到提高检测速度,节省检测费用,达到储罐和压力容器安全、连续使用的目的。 2. 声发射检测技术特点 (1) 可检测对结构安全更为有害的活动性缺陷。由于提供缺陷在应力用的,动态信息,适评于价缺陷对结构的实际有害程度。 (2) 对大型构件,可提供整体或范围快速检测,易于提高检测效率。 (3) 由于被检测件的接近要求不高,而适用于其他方法难于或不能接近环境下的检测,如高低温、核辐射、易燃、易爆及极毒等环境。 (4) 由于对构件的几何形状不敏感,而适用于检测其他方法受到限制的形状复杂的构件。 3. 声发射技术在石化设备无损检测中的应用 3.1 在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中的应用 声发射检测技术作为一种动态无损检测技术,以其动态特性、整体性、实时性、高效性和经济性等特点,在压力容器的制造质量验证、在线监测上被广泛应用。我国已制定并发布了与此相配套的检测评定标准。应用声发射检测技术与应力测定两种方法对加氢精制预反应器进行检验与评定,结果表明采用新检测及评价技术与常规检验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容器进行全面安全评定,特别是超期服役的容器,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 3.2 在常压储罐中检测中的应用 储罐是一种比较容易发生事故的特殊设备,因此,储罐最根本的两大问题是安全性和经济性。考虑我国目前在用储罐的拥有量、检测维修能力,以及特殊生产工艺条件等因素,不可能在检修期内对所有的储罐都进行全面的检查。这样,哪些储罐作重点检查,哪些才是大危险而急需检测的储罐往往缺乏科学的依据。 4. 凯塞效应和其在声发射检测中的应用 声发射现象与材料的塑性变形和断裂是紧密相连的,由于材料塑性变形和断裂的不可逆性。声发射现象也是不可逆的。试样第一次受力后,再以同样的方式受力时,达到以前受力的最大载荷前不出现声发射现象,这一现象被称为不可逆效应,也称为凯塞效应。根据声发射不可逆效应——凯塞尔效应,对已使用过的压力容器因已承受过一定的压力,故在检修中再次进行水压试验时,当压力不超过使用时的最高压力,则不出现声发射。 5. 化工设备中声发射源特征研究 了解现场压力容器的声发射源特性是进行压力容器声发射信号源分析和解释的基础,现场压力容器声发射检验可能遇到的典型声发射源分为:裂纹扩展、焊接缺陷开裂、机械摩擦、焊接残余应力释放、泄漏、氧化皮剥落、电子噪音等。 5.1 裂纹扩展 裂纹的形成和扩展是许多设备破坏的基本原因,其过程包括裂纹形成、裂纹尖端的塑性变形和裂纹扩展3个步骤。塑性材料受到外力作用时,由于其中第一相硬质点与基体材料变形不一致,往往在前者界面上形成微孔,当外力增加时,微孔不断长大并且与相邻微孔连接起来形成初始裂纹。裂纹尖端由于应力集中而形成塑性区域,在外力作用下,塑性区域产生微观裂纹,进一步扩展成为宏观裂纹。对于脆性材料不产生明显的塑性变形,其裂纹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位错塞积,裂纹的扩展也较快。 5.2 未熔合、未焊透、夹渣、气孔等焊接缺陷 容器在制造焊接过程中,如果焊接工艺操作不当,即可出现各种焊接缺陷。其中气孔、夹渣和未熔合三种焊接缺陷很易同时出现,混合在一起。根据大量的压力容器声发射试验结果,大部分缺陷在正常的水压试验条件下不易产生声发射信号,但也有一些缺陷可产生大量声发射信号。这些缺陷产生的声发射定位源也比较集中,在进行加载声发射检测时,一般在低于压力容器运行的压力下即可产生声发射定位源信号。 5.3 结构摩擦 在现场压力容器加压试验过程中,容器壳体会产生相应的应变,以至整个结构因摩擦产生大量的声发射定位源信号是十分常见的现象。结构摩擦通常由脚手架、保温支撑环、容器的支座、裙座、柱腿、平台等焊接垫板引起。 5.4 泄漏 裂纹的穿透、人孔、法兰和阀门的泄漏等都可产生连续的声发射信号。由于由泄漏产生的声发射信号是连续的,因此不能被时差定位方法进行定位。但是,对于多通道仪器来说,探头越接近泄漏源的通道,采集的声发射信号越多,信号的幅度、能量等声发射参数也越大。通过采用声发射信号撞击数、幅度、能量等与声发射通道的分布图,可以确定泄漏源的区域。 6. 化工设备中声发射检测方法 6.1 声发射检测的基本程序 (1) 完成各项检测准备工作;(2) 确定传感器阵列;(3) 布置声发射传感器并保证声耦合良好;(4) 接线并检查线路,设定检测条件;(5) 排除噪声干扰;(6) 校准检测系统;(7) 耐压试验,同时进行AE检测(信号收集);(8) 数据处理和结果评定;(9) 出具检测报告。 6.2 化工设备定期检验的和缺陷评定程序 采用声发射技术对在用压力容器进行全而定期检验和缺陷评定的步骤如下: (1) 将容器停产倒空后,不开罐首先直接进行耐压试验(试压介质一般为水)和声发射检验,从声发射检验结果给出容器壳体上有意义的活性声发射源部位;(2) 采用宏观检验、磁粉或渗透、超声波或射线等常规无损检测方法对声发射源部位进行复验,排除干扰声发射源,找出容器壳体上存在的活性缺陷;(3) 对容器焊缝的内外表而进行100%磁粉检测,发现并消除那些在声发射检验过程中不活动的表而裂纹;(4) 按《在用压力容器检验规程》(以下简称《检规》)对容器进行内外表面宏观检验和超声波测厚检验; (5) 对于经过返修的压力容器需进行第一次耐压试验; (6) 气密试验; (7) 出具综合检验报告评定容器的安全等级。 7. 结语 石油化工是以石油为主要原料生产各种化工产品的工业,它与人民的生活、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以及国防工业有着密切的关系。石化设备是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业的设备,与机器共同组成石油化工机械。可以说如果没有石化设备,所有石化企业根本不可能运转,整个国民生活就会陷入瘫痪,石化设备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因此,化工设备的检测技术的研究具有重大的工业应用背景,是当前化工设备检测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 参考文献 [1] 方孝荣. 声发射技术在压力容器检测中的应用[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02). [2] 张永胜, 白梅. 声发射技术在压力容器检测中的应用[J].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7,(02). 本文选自591论文代写网:专业 代写毕业论文 -致力于代写毕业论文,代写硕士论文,代写论文,代写mba论文,论文代写
记得采纳啊
⑷ 因毕业设计所需,求国内和国外焊接工艺规程的发展过程 越详细越好!!!
焊接始话焊接技术的发展史与焊接概述
焊接始话
第一节、焊接始话
焊接技术是随着金属的应用而出现的,古代的焊接方法主要是铸焊、钎焊和锻焊。中国商朝制造的铁刃铜钺,就是铁与铜的铸焊件,其表面铜与铁的熔合线婉蜒曲折,接合良好。春秋战国时期曾侯乙墓中的建鼓铜座上有许多盘龙,是分段钎焊连接而成的。经分析,所用的与现代软钎料成分相近。
战国时期制造的刀剑,刀刃为钢,刀背为熟铁,一般是经过加热锻焊而成的。据明朝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一书记载:中国古代将铜和铁一起入炉加热,经锻打制造刀、斧;用黄泥或筛细的陈久壁土撒在接口上,分段煅焊大型船锚。中世纪,在叙利亚大马士革也曾用锻焊制造兵器
古代焊接技术长期停留在铸焊、锻焊和钎焊的水平上,使用的热源都是炉火,温度低、能量不集中,无法用于大截面、长焊缝工件的焊接,只能用以制作装饰品、简单的工具和武器。
19世纪初,英国的戴维斯发现电弧和氧乙炔焰两种能局部熔化金属的高温热源;1885~1887年,俄国的别纳尔多斯发明碳极电弧焊钳;1900年又出现了铝热焊。20世纪初,碳极电弧焊和气焊得到应用,同时还出现了薄药皮焊条电弧焊,电弧比较稳定,焊接熔池受到熔渣保护,焊接质量得到提高,使手工电弧焊进入实用阶段,电弧焊从20年代起成为一种重要的焊接方法。
在此期间,美国的诺布尔利用电弧电压控制焊条送给速度,制成自动电弧焊机,从而成为焊接机械化、自动化的开端。1930年美国的罗宾诺夫发明使用焊丝和焊剂的埋弧焊,焊接机械化得到进一步发展。40年代,为适应铝、镁合金和合金钢焊接的需要,钨极和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焊相继问世。
1951年苏联的巴顿电焊研究所创造电渣焊,成为大厚度工件的高效焊接法。1953年,苏联的柳巴夫斯基等人发明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促进了气体保护电弧焊的应用和发展,如出现了混合气体保护焊、药芯焊丝气渣联合保护焊和自保护电弧焊等。1957年美国的盖奇发明等离子弧焊;40年代德国和法国发明的电子束焊,也在50年代得到实用和进一步发展;60年代又出现激光焊等离子、电子束和激光焊接方法的出现,标志着高能量密度熔焊的新发展,大大改善了材料的焊接性,使许多难以用其他方法焊接的材料和结构得以焊接。
其他的焊接技术还有1887年,美国的汤普森发明电阻焊,并用于薄板的点焊和缝焊;缝焊是压焊中最早的半机械化焊接方法,随着缝焊过程的进行,工件被两滚轮推送前进;二十世纪世纪20年代开始使用闪光对焊方法焊接棒材和链条。至此电阻焊进入实用阶段。1956年,美国的琼斯发明超声波焊;苏联的丘季科夫发明摩擦焊;1959年,美国斯坦福研究所研究成功爆炸焊;50年代末苏联又制成真空扩散焊设
第二节、焊接技术的发展历史
一、电弧焊的发明
用电弧焊接金属是俄罗斯发明的。电弧现象是B.B、彼得罗夫在1802年发现的。1882年,俄罗斯发明家H.H、宾纳而多斯首先应用电弧来焊接金属。他建议用碳精棒和金属之间形成的电弧来融化金属,并将它焊好。这个焊法,叫宾纳而多斯法,或叫做炭精电极焊法。
稍后一些时,另一个俄罗斯发明家,H.T,斯拉杨诺夫,就采用了金属焊条和所焊金属之间的电弧来焊接金属。这个焊法,叫做斯拉杨诺夫焊法,或叫用属焊条的焊法。
二、我国焊接的发展历史
我国的焊接,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已采用了焊接技术。古书上有这样的记载:“凡钎铁之法……小钎用白铜末,大钎则竭力挥槌而强合之……。这说明当时我国已掌握了用铜钎接和锻焊来连接铁类金属的技术,这说明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的焊接历史的国家。近代焊接技术,是1882年出现碳弧焊开始,直到上世纪的三十年代生产上还只是采用气焊和手工电弧焊等简单的焊接方法。由于焊接具有节省金属,生产率高,产品质量好和大大改善劳动条件等优点,所以之近半个多世纪内得到了极为迅速的发展。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出现了优质电焊条,使长期以来人们怀疑的焊接技术得到了一次飞跃。四十年代后期,由于埋弧焊和电阻焊的应用,使焊接过程机械化和自动化成为现实。五十年代的电渣焊、各种气体保护焊、超声波焊,六十年代的等离子焊、电子束焊、激光焊等先进焊接方法的不断涌现,使焊接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近年来对能量束焊接、太阳能焊接、冷压焊等新的焊接方法也正在研究和使用,尤其是在焊接工艺自动控制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采用电子计算机控制可以获得较好的焊接质量和较高的生产效率。采用工业电视监控焊接过程,便于遥控,有助于实现焊接自动化。之焊接过程中采用工业机器人,使焊接工艺自动化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使人不能达到的那些地方能够永机器人进行焊接,即安全又可靠,特别是原子能工业中更有其发展的前景。
解放前,我国焊接水平很低,只有少量的手弧焊和气焊,只用于修理工作。焊接材料和焊接设备全部依靠国外进口。焊工人数不多,更没有培养焊接人才的高等和中等技术学校。
新中国建立后,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焊接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已作为一种基本工艺方法应用于船舶、车辆、航空、锅炉、电机、冶炼设备、石油化工机械、矿山机械、起重机械、工程机械、建筑及国防等各个工业部门,并成功焊接了不少重大产品,如12000吨水压机、30万千瓦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组、大型球形容器、万吨级远洋考察船“远望号”、原子反应堆、人造卫星等。各种新工艺如多丝埋弧焊、窄间隙气体全位置焊、水下二氧化碳半自动焊、全位置脉冲等离子弧焊、异种金属的摩擦焊和数字控制气割等已在国内广泛得到应用。并且已经建立了锅炉省煤器、过热器蛇形管的摩擦焊、汽车车体电阻点焊焊和车轮气体保护焊等数十条生产自动线。设计制造了成百种焊接设备,如2万Ws储能点焊机、窄间距全位置等离子弧焊机、微束等离子弧焊机、150KV200mA真空电子束焊机、120Vs激光焊机等。生产了160多种焊条和多种焊丝、焊剂等焊接材料。为培养焊接人才和发展焊接科学技术,先后在许多高等和中等学校设置了焊接专业,并建立了焊接研究所和焊机研究所,为建立一支宏大的焊接队伍创造了有利条件。
之过去零件的联接主要采用铆接工艺。(南京长江大桥,船舶等)。自十九世纪以来,由于焊接工艺的成功应用及迅速发展,逐步取代了铆接,而现在几乎全部采用焊接。造成这种趋势的主要因素是因为焊接具有显著的优越性,与铆接、铸造相比,它具有节省金属材料、减轻结构重量、简化加工与装配工序、接头的致密性好、强度高、经济效益好、能改善劳动条件等一系列特点。
焊接不仅可以使金属材料永久地联接起来,也可以使某些非金属材料,如玻璃焊接、塑料焊接等,但生产中主要用于金属的焊接
三、世界焊接技术的发展
焊接技术是随着金属的应用而出现的,古代的焊接方法主要是铸焊、钎焊和锻焊。中国商朝制造的铁刃铜钺,就是铁与铜的铸焊件,其表面铜与铁的熔合线婉蜒曲折,接合良好。春秋战国时期曾侯乙墓中的建鼓铜座上有许多盘龙,是分段钎焊连接而成的。经分析,所用的与现代软钎料成分相近。
战国时期制造的刀剑,刀刃为钢,刀背为熟铁,一般是经过加热锻焊而成的。据明朝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一书记载:中国古代将铜和铁一起入炉加热,经锻打制造刀、斧;用黄泥或筛细的陈久壁土撒在接口上,分段煅焊大型船锚。中世纪,在叙利亚大马士革也曾用锻焊制造兵器
古代焊接技术长期停留在铸焊、锻焊和钎焊的水平上,使用的热源都是炉火,温度低、能量不集中,无法用于大截面、长焊缝工件的焊接,只能用以制作装饰品、简单的工具和武器。
19世纪初,英国的戴维斯发现电弧和氧乙炔焰两种能局部熔化金属的高温热源;1885~1887年,俄国的别纳尔多斯发明碳极电弧焊钳;1900年又出现了铝热焊。20世纪初,碳极电弧焊和气焊得到应用,同时还出现了薄药皮焊条电弧焊,电弧比较稳定,焊接熔池受到熔渣保护,焊接质量得到提高,使手工电弧焊进入实用阶段,电弧焊从20年代起成为一种重要的焊接方法。
在此期间,美国的诺布尔利用电弧电压控制焊条送给速度,制成自动电弧焊机,从而成为焊接机械化、自动化的开端。1930年美国的罗宾诺夫发明使用焊丝和焊剂的埋弧焊,焊接机械化得到进一步发展。40年代,为适应铝、镁合金和合金钢焊接的需要,钨极和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焊相继问世。
1951年苏联的巴顿电焊研究所创造电渣焊,成为大厚度工件的高效焊接法。1953年,苏联的柳巴夫斯基等人发明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促进了气体保护电弧焊的应用和发展,如出现了混合气体保护焊、药芯焊丝气渣联合保护焊和自保护电弧焊等。1957年美国的盖奇发明等离子弧焊;40年代德国和法国发明的电子束焊,也在50年代得到实用和进一步发展;60年代又出现激光焊等离子、电子束和激光焊接方法的出现,标志着高能量密度熔焊的新发展,大大改善了材料的焊接性,使许多难以用其他方法焊接的材料和结构得以焊接。
其他的焊接技术还有1887年,美国的汤普森发明电阻焊,并用于薄板的点焊和缝焊;缝焊是压焊中最早的半机械化焊接方法,随着缝焊过程的进行,工件被两滚轮推送前进;二十世纪世纪20年代开始使用闪光对焊方法焊接棒材和链条。至此电阻焊进入实用阶段。1956年,美国的琼斯发明超声波焊;苏联的丘季科夫发明摩擦焊;1959年,美国斯坦福研究所研究成功爆炸焊;50年代末苏联又制成真空扩散焊设焊接技术是随着金属的应用而出现的,古代的焊接方法主要是铸焊、钎焊和锻焊。中国商朝制造的铁刃铜钺,就是铁与铜的铸焊件,其表面铜与铁的熔合线婉蜒曲折,接合良好。春秋战国时期曾侯乙墓中的建鼓铜座上有许多盘龙,是分段钎焊连接而成的。经分析,所用的与现代软钎料成分相近。战国时期制造的刀剑,刀刃为钢,刀背为熟铁,一般是经过加热锻焊而成的。据明朝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一书记载:中国古代将铜和铁一起入炉加热,经锻打制造刀、斧;用黄泥或筛细的陈久壁土撒在接口上,分段煅焊大型船锚。中世纪,在叙利亚大马士革也曾用锻焊制造兵器。
古代焊接技术长期停留在铸焊、锻焊和钎焊的水平上,使用的热源都是炉火,温度低、能量不集中,无法用于大截面、长焊缝工件的焊接,只能用以制作装饰品、简单的工具和武器。
19世纪初,英国的戴维斯发现电弧和氧乙炔焰两种能局部熔化金属的高温热源;1885~1887年,俄国的别纳尔多斯发明碳极电弧焊钳;1900年又出现了铝热焊。20世纪初,碳极电弧焊和气焊得到应用,同时还出现了薄药皮焊条电弧焊,电弧比较稳定,焊接熔池受到熔渣保护,焊接质量得到提高,使手工电弧焊进入实用阶段,电弧焊从20年代起成为一种重要的焊接方法。
在此期间,美国的诺布尔利用电弧电压控制焊条送给速度,制成自动电弧焊机,从而成为焊接机械化、自动化的开端。1930年美国的罗宾诺夫发明使用焊丝和焊剂的埋弧焊,焊接机械化得到进一步发展。40年代,为适应铝、镁合金和合金钢焊接的需要,钨极和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焊相继问世。
1951年苏联的巴顿电焊研究所创造电渣焊,成为大厚度工件的高效焊接法。1953年,苏联的柳巴夫斯基等人发明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促进了气体保护电弧焊的应用和发展,如出现了混合气体保护焊、药芯焊丝气渣联合保护焊和自保护电弧焊等。
1957年美国的盖奇发明等离子弧焊;40年代德国和法国发明的电子束焊,也在50年代得到实用和进一步发展;60年代又出现激光焊等离子、电子束和激光焊接方法的出现,标志着高能量密度熔焊的新发展,大大改善了材料的焊接性,使许多难以用其他方法焊接的材料和结构得以焊接。
其他的焊接技术还有1887年,美国的汤普森发明电阻焊,并用于薄板的点焊和缝焊;缝焊是压焊中最早的半机械化焊接方法,随着缝焊过程的进行,工件被两滚轮推送前进;二十世纪世纪20年代开始使用闪光对焊方法焊接棒材和链条。至此电阻焊进入实用阶段。1956年,美国的琼斯发明超声波焊;苏联的丘季科夫发明摩擦焊;1959年,美国斯坦福研究所研究成功爆炸焊;50年代末苏联又制成真空扩散焊设
四、焊接技术发展史
始于商朝 :
春秋战国时期曾侯乙墓中的鎛
焊接技术是随着金属的应用而出现的,古代的焊接方法主要是铸焊、钎焊和锻焊。中国商朝制造的铁刃铜钺,就是铁与铜的铸焊件,其表面铜与铁的熔合线婉蜒曲折,接合良好。春秋战国时期曾侯乙墓中的建鼓铜座上有许多盘龙,是分段钎焊连接而成的。
经分析,所用的与现代软钎料成分相近。 《天工开物》 战国时期制造的刀剑,刀刃为钢,刀背为熟铁,一般是经过加热锻焊而成的。据明朝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一书记载:中国古代将铜和铁一起入炉加热,经锻打制造刀、斧;用黄泥或筛细的陈久壁土撒在接口上,分段煅焊大型船锚。中世纪,在叙利亚大马士革也曾用锻焊制造兵器。
古代焊接技术长期停留在铸焊、锻焊和钎焊的水平上,使用的热源都是炉火,温度低、能量不集中,无法用于大截面、长焊缝工件的焊接,只能用以制作装饰品、简单的工具和武器。
19世纪初,英国的戴维斯发现电弧和氧乙炔焰两种能局部熔化金属的高温热源;1885~1887年,俄国的别纳尔多斯发明碳极电弧焊钳;1900年又出现了铝热焊。
20世纪初,碳极电弧焊和气焊得到应用,同时还出现了薄药皮焊条电弧焊,电弧比较稳定,焊接熔池受到熔渣保护,焊接质量得到提高,使手工电弧焊进入实用阶段,电弧焊从20年代起成为一种重要的焊接方法。
在此期间,美国的诺布尔利用电弧电压控制焊条送给速度,制成自动电弧焊机,从而成为焊接机械化、自动化的开端。1930年美国的罗宾诺夫发明使用焊丝和焊剂的埋弧焊,焊接机械化得到进一步发展。40年代,为适应铝、镁合金和合金钢焊接的需要,钨极和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焊相继问世。
1951年苏联的巴顿电焊研究所创造电渣焊,成为大厚度工件的高效焊接法。1953年,苏联的柳巴夫斯基等人发明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促进了气体保护电弧焊的应用和发展,如出现了混合气体保护焊、药芯焊丝气渣联合保护焊和自保护电弧焊等。
1957年美国的盖奇发明等离子弧焊;40年代德国和法国发明的电子束焊,也在50年代得到实用和进一步发展;60年代又出现激光焊等离子、电子束和激光焊接方法的出现,标志着高能量密度熔焊的新发展,大大改善了材料的焊接性,使许多难以用其他方法焊接的材料和结构得以焊接。
其他的焊接技术还有1887年,美国的汤普森发明电阻焊,并用于薄板的点焊和缝焊;缝焊是压焊中最早的半机械化焊接方法,随着缝焊过程的进行,工件被两滚轮推送前进;二十世纪世纪20年代开始使用闪光对焊方法焊接棒材和链条。至此电阻焊进入实用阶段。1956年,美国的琼斯发明超声波焊;苏联的丘季科夫发明摩擦焊;1959年,美国斯坦福研究所研究成功爆炸焊;50年代末苏联又制成真空扩散焊设备
五、焊接发明年代及人物
3000多年埃及出现了锻焊技术。
公元前2000多年中国的殷朝采用铸焊制造兵器。
公元前200年前,中国已经掌握了青铜的钎焊及铁器的锻焊工艺。
1801年:英国H.Davy发现电弧。
1836年:Edmund Davy 发现乙炔气。
1856年:英格兰物理学家James Joule 发现了电阻焊原理。
1959年:Deville和Debray发明氢氧气焊。
1881年:法国人 De Meritens 发明了最早期的碳弧焊机。
1881年:美国的R. H. Thurston 博士用了六年的时间,完成了全系列铜-锌合金钎料在强度与延伸性方面的全部实验。
1882年:英格兰人Robert A. Hadfield发明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奥氏体锰钢获得了专利权。
1885年:美国人Elihu Thompson 获得电阻焊机的专利权。
1885年:俄罗斯人 BenardosOlszewski 发展了碳弧焊接技术。
1888年:俄罗斯人H.г.Cлавянов 发明金属极电弧焊。
1889—1890年:美国人C. L. Coffin首次使用光焊丝作电极进行了电弧焊接。
1890年;美国人C. L. Coffin提出了在氧化介质中进行焊接的概念。
1890年:英国人Brown 第一次使用氧加燃气切割进行了抢劫银行的尝试。
1895年:巴伐利亚人 Konrad Roentgen 观察到了一束电子流通过真空管时产生X射线的现象。
1895年:法国人 Le Chatelier 获得了发明氧乙炔火焰的证书。
1898年:德国人Goldschmidt发明铝热焊。
1898年:德国人克莱菌.施密特发明铜电极弧焊。
1900年:英国人Strohmyer发明了薄皮涂料焊条。
1900年:法国人 Fouch 和 Picard制造出第一个氧乙炔割炬。
1901年:德国人Menne 发明了氧矛切割。
1904年:瑞典人奥斯卡.克杰尔贝格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电焊条厂—ESAB公司的OK焊条厂。
1904年:美国人Avery 发明了便携式钢瓶。
1907年:在美国纽约拆除旧的中心火车站时,由于使用氧乙炔切割节省工程成本的20%多。
1907年:10月 瑞典人O. Kjellberg 完善了厚药皮焊条。
1909年:Schonherr 发明了等离子弧。
1911年:由Philadelphia & Suburban气体公司建成了第一条使用氧溶剂气焊焊接的11英里长管线。
1912年:第一根氧乙炔气焊钢管投入市场。
1912年:位于美国费城的Edward G. Budd 公司生产出第一个使用电阻点焊焊接的全钢汽车车身。
大约1912:年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为了生产著名的T型汽车,在自己工厂的实验室里完成了现代焊接工艺。
1913年:在美国的印第安纳波利斯 Avery 和 Fisher完善了乙炔钢瓶。
1916年:安塞尔.先特.约发明了焊接区X射线无损探伤法。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使用电弧焊修理了109艘从德国缴获的船用发动机,并使用这些修理后的船只把50万美国士兵运送到了法国。
1917年:位于美国麻萨诸塞州的Webster & Southbridge 电气公司使用电弧焊设备焊接了11英里长、直径为3英寸的管线。
1919年:Comfort A.Adams组建了美国焊接学会(AWS)。
1924年美国焊接协会活动时纪念照片
1919年:C.J.Halslag发明交流焊。
1920年:Gerdien发现等离子流热效应。
1920年:第一艘全焊接船体的汽船 Fulagar号在英国下水。
大约1920年:开始使用电弧焊修理一些贵重设备。
大约1920年:使用电阻焊焊接钢管的生产方法(The Johnson Process)获得了专利。
大约1920年:第一艘使用焊接方法制造的油轮Poughkeepsie Socony号在美国下水。
大约1920年:药芯焊丝被用于耐磨堆焊。
1922年:Prairie 管道公司使用氧乙炔焊接技术,成功地完成了从墨西哥到德克撒斯的直径为8英寸,长达140英里的原油输送管线的铺设工作。
1923年:斯托迪发明堆焊。
1923年:世界上第一个浮顶式储罐(用来储存汽油或其他化工品)建成;其优点是由焊接而成的浮顶与罐壁组成象望远镜一样可升高或降低的储罐,从而可以很方便的改变储罐的体积。
1924年:Magnolia 气体公司使用氧乙炔焊接技术建成了14英里长的全焊结构的天然气管线。
1924年:在美国由H.H.Lester首先使用X光线照相术,为Boston Edison 公司的发电厂检验蒸汽压力为8.3Mpa的待安装的铸件质量。
1926年:美国Langmuir发明原子氢焊。
1926年:美国Alexandre发明CO2气体保护焊原理。
1926年:由美国的A.O.Smith公司率先介绍了在电弧焊接用金属电极外使用挤压方式涂上起保护作用的固体药皮(即手工电弧焊焊条)的制作方法。
1926年:铬钨钴焊材合金获得了第一份关于药芯焊丝的专利。
1926年:美国人M.Hobart和 P.K.Devers获得了使用氦气作为电弧保护气体的专利。
1927年:由Lindberg单独驾驶Ryan式单翼飞机成功地飞过了大西洋,该飞机机身是由全焊合金钢管结构组成的。
1928年:第一部结构钢焊接法规《建筑结构中熔化焊和气割规则》由美国焊接学会出版发行,这部法规就是今天的《D1.1结构钢焊接规则》的前身。
1930年:Georgia 铁路中心为了在两条隧道中铺设铁路采用了连续焊接的方法。焊接轨道在两年后线路贯通时投入使用。
1930年:前苏联罗比诺夫发明埋弧焊。
1931年:由焊接工艺制造全钢结构组成的帝国大厦建成。
1933年:第一条使用电弧焊工艺焊接的接头采用无衬垫结构的长输管线铺成。
1933年:当时世界上最高的悬索桥旧金山的金门大桥建成通车,她是由87750吨钢材焊接拼成的。
1934年:巴顿焊接研究所成立。
巴顿所创始人叶夫金•奥斯卡洛维奇•巴顿
欧洲最大的全焊接第涅伯河上铁桥—巴顿桥
1934年:非加热压力容器规范由API—ASME合作出版发行 。
1935年:美国的Linde Air Procts公司完善了埋弧焊技术。
上图为埋弧焊在造船中的应用
1936年:瑞士Wasserman发明低温钎焊。
1939年:美国Reinecke发明等离子流喷枪。
1940年:第一艘全焊接船Exchequer号在美国的Ingalls 船坞建成下水。
1941年:美国人Meredith 发明了钨极惰性气体保护电弧焊(氦弧焊)。
1941年:二次世界大战时舰艇、飞机、坦克及各种重武器的制造采用了大量的焊接技术。
1943年:美国Behl发明超声波焊。
1943年:飞机的制造者们首次使用原子氢焊、埋弧焊和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焊接飞机钢制螺旋桨的空心叶片。
1944年:英国Carl发明爆炸焊。
1947年:前苏联Bopoшeвич(沃罗舍维奇)发明电渣焊。
1949年:第一台使用弧焊和电阻焊工艺制造的全焊结构的FORD牌汽车下线。
1950年:美国人Muller,Gibson和Anderson三人获得第一个熔化极气体保护焊喷射过度的专利。
1950年:德国F.Buhorn发现等离子电弧。
大约1950年:在前苏联首次把电渣焊用于生产。
1953年:美国Hunt发明冷压焊。
1953年:前苏联柳波夫斯基、日本关口等人发明CO2气体保护电弧焊。
1954年:自保护药芯焊丝在美国Lincoln电气公司投入生产。
1954年:第一艘采用焊接工艺制造的核潜艇The Nautilus号开始为美国海军服役。
1954年:贝纳德发明了管状焊条。
1955年:美国托姆.克拉浮德发明高频感应焊。
1956年:中国成立了哈尔滨焊接研究所
1956年:前苏联楚迪克夫发明了摩擦焊技术。
1957年:法国施吉尔发明电子束焊。
1957年:前苏联卡扎克夫发明扩散焊。
1957年:《焊接》创刊,这是中国第一本焊接专业杂志。
大约1957年:美国、英国和前苏联都在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短路过度工艺中使用了CO2作为保护气体。
1960年:美国Maiman发现激光,现激光已被广泛的应用在焊接领域。
1960年:美国的Airco 推出熔化极脉冲气体保护焊工艺。
1962年:气电立焊的专利权授予了比利时人Arcos。
1962年:电子束焊接首先在超音速飞机和B-70轰炸机上正式使用。
1964年:热丝焊接方法和协调控制熔化极气体保护焊接方法的专利权授予了美国人Manz。
1965年:焊接而成的Appllo 10号宇宙飞船登月成功。
1967年:日本荒田发明连续激光焊。
1967年:世界上第一条海底管线在墨西哥湾铺设成功,它是由美国的Krank Pilia公司使用热螺纹工艺及焊接工艺制造而成的。
1968年:在芝加哥的 John Hancock 中心的22层以上焊接而成了世界上最高的锐角形钢结构,高度达到1107英尺。
1969年:美国的Linde公司提出热丝等离子弧喷涂工艺。
1970年:晶闸管逆变焊机问世。
1976年:日本荒田发明串联电子束焊。
1980年左右:半导体电路和计算机电路被广泛的用来控制焊接与切割过程。
1980年左右:使用蒸汽钎焊焊接印刷线路板。
1983年:航天飞机上直径为160英尺的瓣状结构的圆形顶部是使用埋弧焊和气保护焊方法焊接而成的,使用射线探伤机进行检验的。
1984年:前苏联女宇航员Svetlana Savitskaya在太空中进行焊接试验。
1988年:焊接机器人开始在汽车生产线中大量应用。
1990年左右:逆变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结果使得焊接设备的重量和尺寸大大的下降。
1991年:英国焊接研究所发明了搅拌摩擦焊,成功的焊接了铝合金平板。
1993年:使用机器人控制CO2激光器成功的焊接了美国陆军 Abrams型主战坦克。
1996年:以乌克兰巴顿焊接研所B.K.Lebegev院士为首的三十多人的研制小组,研究开发了人体组织的焊接技术。
2001年:人体组织焊接成功应用于临床。
2002年:三峡水轮机的焊接完成,是已建造和目前正在建造的世界上最大的水轮机。
⑸ 焊缝射线探伤标准
根据GB 3323-87《钢熔化焊对接接头射线照相和质量分级》和JB4730-94《压力容器无损检测》的规定,射线探伤的质量标准分为照相质量等级和焊缝质量等级两部分。
根据采用的射源种类及其能量的高低、胶片的种类、增感方式、底片的黑度、射源与胶片间的距离等参数,照相质量等级分为A、AB和B三级,质量级别顺次增高。即后者比前者分辨相同尺寸的缺陷时,透照的厚度大。锅炉压力容器的焊缝照相质量为AB级。
焊缝质量等级共分四级,Ⅰ级焊缝内缺陷最少,质量最高;Ⅱ、Ⅲ级焊缝内的缺陷依次增多,质量逐次下降;缺陷数量超过Ⅲ级者为Ⅳ、 Ⅳ级最差。缺陷数量的规定:Ⅰ级焊缝内不准有裂纹、未熔合、未焊透和条状夹渣(允许有少量气孔和点状夹渣)。
Ⅱ、Ⅲ级焊缝内不准有裂纹、未熔合以及双面焊和加垫板的单面焊中的未焊透(允许有一定数量的气孔、条状夹渣和不加垫板单面焊中的未焊透)。
(5)射线探伤工艺毕业设计扩展阅读
焊接检测方法很多,一般可以按以下方法分类:
按焊接检测数量分:
1、抽检 在焊接质量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如自动焊、摩擦焊、氩弧焊等,当工艺参数调整好之后,在焊接过程中质量变化不大,比较稳定,可以对焊接接头质量进行抽样检测。
2、全检 对所有焊缝或者产品进行100%的检测。
按焊接检验方法分:
破坏性检测
(1)力学性能实验 包括拉伸试验、硬度试验、弯曲试验、疲劳试验、冲击试验等;
(2)化学分析试验 包括化学成分分析、腐蚀试验等;
(3)金相检验 包括宏观检验,微观检验等。
非破坏性检测
(1)外观检验 包括尺寸检验、几何形状检测、外表伤痕检测等;
(2)耐压试验 包括水压试验和气压试验等;
(3)密封性试验 包括气密试验、载水试验、氨气试验、沉水试验、煤油渗漏试验、氨检漏试验等。
⑹ 简述X射线探伤工艺卡包含的内容
专用工艺卡是专用工艺,是根据通用工艺(检验规程)的规定和要求及有关标准和合同委托要求,针对某一具体产品、或产品上的某一部件,或部件上的某一具体结构编写的专用工艺卡,要求探伤工艺参数具体,确定探伤方法和操作程序明确。其特点是:
a. 专用工艺卡的各参数均要求有具体数据,操作者可直接运用这些数据操作;
b.以图表为主,适当辅以简单的文字说明;
c.要求做到一物一卡,对同种类工件大批量生产时,可对每种类型的工件编制一份专用工艺卡。
工艺卡上一般有:项目号、焊缝号、材质规格、检测标准、比例、合格级别;当然,最重要的就是拍片方法:内透法还是外透法、单壁还是双壁、焦距、管电压、管电流、曝光时间、胶片类型、增感方法等的选择。
⑺ 探伤工艺流程进行操作要求
执行此探伤工艺的探伤人员必须是具有一定基础知识和实际探伤经验,并经考核取国家有关部门认可的资格证者。
探伤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此工艺中的各项规定,不得自行更改工艺中的任何条款,探伤责任人员若发现有不严格遵守各项规定人员和没有资格的人员从事此探伤工作,则有权向质检部提出经济惩罚意见。
为了不断完善和充实此工艺,若工艺有不完善或不切实际的地方,请执行人员书面向责任人员提出更改意见,便于统一更改。任何人同不得擅自更改各项条款。 1.2射线探伤是时布片数量与位置规定
⑻ γ射线探伤
铅板是吸收而不是反射
r射线的穿透力比x射线还厉害 能穿透薄铅板的
γ射线探伤 用的都是功率及其微弱的涉嫌 另外 由于高穿透性和定向性 一般不会直接威胁的健康 但是长期处在这种环境之中 是否有害 要是具体情况定
一般在有在辐射环境下的工作 都有适当的补贴
另外 没有什么安全距离的说法 只有当量辐射量
一般补贴标准就是参照这个标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