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题目 » 企业绩效审计开题报告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企业绩效审计开题报告

发布时间: 2021-03-31 12:50:38

⑴ 绩效审计的报告内容有哪些,绩效审计报告有什么质量标准

审计内容:绩效审计、制度审计、审计人员、审计时间。
一、绩效审计报告撰写的总体要求
由于评价对象的多样性和综合性,绩效报告不可能是问题的简单列举,而是一个详式报告,是一个说理的过程。
相对普通审计报告而言,绩效审计报告更具有逻辑性,整个报告各部分从综合评价、发现情况、依据、结论到最后提出的审计建议,都必须具有逻辑的关联,一气呵成、缺一不可。为达到此目的,审计报告撰写人在撰写审计报告初稿前、成稿后都应与整个审计组就有关报告所述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沟通,确保报告能真实、完整地表述审计人员的想法,并能正确地传达到被审计单位以及有关部门。报告语言要易于理解和阅读,尽可能地简单明了,尽量运用直率的语言,避免使用复杂的词汇,或者一些新词、行话或者专业术语,避免使审计报告含糊晦涩。报告表述的要求是:完整、准确、客观和有说服力,并尽可能通俗易懂和简练。
二、绩效审计报告的要件
绩效审计报告目前虽无固定的格式,但通常首先应说明审计的目标、范围和方法,然后主要报告审计结果,并阐明审计的依据和结论,最后提出审计建议,必要时还须反映被审计及有关单位的意见。
(一)相关的背景资料
相关的背景资料在报告中起的是一个初步说明的作用,说明该审计事项为什么值得审计注意,介绍审计实施的基本情况和被审计项目或单位的基本情况,并说明在评价绩效时有哪些特别的考虑。
绩效审计结论的根据主要是“趋势证据”,定性多、定量少,不能量化或十分准确地反映客体发生的实际情况,所以审计结论存在潜在的风险。因此,在相关背景资料等内容中,有关审计性质和范围以及目标的描述就十分必要,因为审计报告使用者不熟悉审计工作的局限性,以及审计者与被审计者之间责任的区别,审计报告需要增加这些解释性内容。如:审计是依据审计准则进行的;审计是以测试为基础的,而不是检查所有的数据资料等等。必须明确绩效审计不是全面的绩效评价。同时,如果报告中相关证据具有局限性,审计人员应该清楚地说明这些证据的局限性,同时应尽量避免得出没有把握的结论。
(二)审计总体评价
总体评价是审计人员在审计后,在全面掌握审计证据的前提下,经过归纳、总结后,所提出的概括性的评价意见。评估政府,不是看它投入多少资源,做了多少工作,而是要考核它所做的工作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企业、公众的需求。因此,该部分应紧紧围绕审计目的,根据审计证据,有所侧重地对被审事项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与审计对象的绩效有关的所有重大方面,都是政府绩效审计要评价的范围,经济方面的绩效固不可少,社会方面的效益却更加重要,必须予以全面反映。
审计评价应做到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评价语言必须直观、客观,是一系列科学、规范、简明的定性、定量评价;其次,审计评价必须强调可证性。评价时还应注意以下原则:
一是要全面反映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不能片面地用经济指标考核政府。二是既要重视反映经济增长的短期绩效指标,又要重视反映经济发展的长期绩效指标,使短期绩效指标服从长期绩效指标,注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三是要注重绩效与公平结合。政府利用资源的效率、效果方面的问题是绩效问题,而不同主体的利益分配等则是公平问题。由于不同的利益主体对绩效与公平偏好各不相同,因此,在绩效审计指标设置上,应保持独立性。四是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结合。定性标准包括国家的法律法规,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政府主管部门有关规定等;定量标准应包括政府预算、计划的具体指标,各项业务规范和经济技术指标,以及工作效率和效果的有关相对量指标等。
(三)审计发现的具体事项
该部分是用来证明上述审计评价的根据,说明审计是如何得出这些结论的,是所取得证据的汇总,逐项说明审计发现的支持审计结论的事实,依据已提出的事实和论点合理推断得出审计结论和提出的审计建议。审计报告使用的语言和语气要有利于使用者接受,使报告的使用者认可审计发现问题的有效性、审计结论的合理性,以及实施审计建议的可行性。一般来说,应该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的要素:一是审计发现的事实;二是导致上述结果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三是审计提出的针对性建议;四是被审计单位就此问题做出的适当的解释,及针对审计建议采取的相应的措施。
在这部分中,审计人员应就审计发现的问题,根据职业判断,做出审计分析。这就要求我们审计人员深刻地理解政府绩效审计工作,从绩效的角度给问题定性,写明审计发现问题所依据的事实、数据及分析等。一般按对绩效的影响程度大小之顺序排列,可将违反财经法纪问题放在后面。
审计分析建议应抓住以下三个要点:一是要抓住问题的本质。要从大量的数据资料中归纳出规律性的东西,而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反映出问题最核心的、最本质的东西。二是提高分析研究的综合性。一篇分析材料能否引起重视,发挥作用,很重要的是看反映的问题是否具有普遍性和倾向性,是否对社会生活具有较为重大的影响,只有站在全局的高度,综合、宏观地去看问题、分析问题,才能发现公共管理中可能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三是提高解决问题的水平。审计揭露和反映问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整改,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完善制度和法规,堵塞漏洞,标本兼治。这也是绩效审计真正实现为公共管理决策服务的目标,由问责查处到政策指引的关键环节。

⑵ 绩效审计的方法

绩效审计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绩效审计方法是指在审计工作中为了实现绩效审计目标而采用的工作模式、程序、措施和手段的总称,它包括绩效审计工作组织实施的方法、审计取证方法和审计工作质量与成果的考核方法等。从狭义上说,绩效审计方法主要包括两大类:一为绩效审计方法模式(框架),一为绩效审计具体方法。
绩效审计方法模式(简称绩效审计模式),是指进行绩效审计的总思路,它揭示绩效审计的主要方向、重点和大的审计范围,体现的是绩效审计的战略或全局思维。常见的绩效审计方法模式主要有5种,即:结果为导向(重点)的审计模式、控制系统为导向(重点)的审计模式、问题为导向(重点)的审计模式、责任机制为导向(重点)的审计模式以及成本-效益分析的审计模式。
绩效审计的具体方法,是指进行绩效审计具体项目所采用的审计方法或步骤,体现的是绩效审计的局部思维和具体审计策略,主要包括审计证据的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绩效审计中,常用的审计证据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主要有6种,即:审阅法、观察法、访谈法、抽样和案例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等。
绩效审计的方法模式,前面我们已经进行过介绍,下面主要介绍绩效审计的具体方法。审阅法
审阅法是通过对书面文件资料进行审查、阅读而取得证据的一种方法。绩效审计中,审计人员可以根据需要,查阅被审计单位的报表、账册、财务收支计划、内部管理制度、重要会议记录、文件合同,调阅相关的审计档案、统计资料等。对文件资料的审阅和研究,有助于审计人员掌握有用的信息和数据,但必须紧密围绕审计目标,并需要对所用文件的可靠性作出适当评估。观察法
观察法是通过实地观察来取得审计证据的一种方法。这一方法主要应用于调查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环境、内部控制制度的遵循情况和财产物资的管理等方面。运用这种方法,审计人员可以获得实物和行为的亲历证据,判断被审计单位行为的规范性和实物的真实性。为了增强证据的可信度与说明力,在实地观察中可以同时采用录音、录像、拍照等方式来取得审计证据。访谈法
访谈法是通过召开座谈会或个别访谈而取得证据的一种方法。访谈有多种方式,可以通过电话进行访谈,可以面对面进行访谈,也可以通过信函、网络的方式进行访谈。这种访谈可以一对一地进行,也可以一对多、多对多地召开座谈会的形式进行。访谈的对象既可以是被审计单位的领导和干部职工,也可以是被审计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有关监管部门、组织人事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运用这种方法,审计人员可以在更广的范围内收集信息,拓宽审计思路,发现重点关注领域。但应注意的是,访谈获取的证据一般不能作为事实性证据的唯一证据,就是说,访谈获取的证据还需要经过审计人员的进一步证实。抽样和案例研究法
在绩效审计中,由于审计资源有限,审计人员经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来获取审计证据。抽样调查法通过从总体中选取一定量的样本,根据对选取样本的调查来推断总体情况,获取有关被审计事项的信息。运用抽样调查方法,通常可以获取被审计事项的一般性总体信息(即一般性统计数据)。为了获取更多的深层信息,一般需要通过案例研究的方法对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补充。通过将一般统计数据与深入的案例研究相结合,审计人员可以获取充分的抽样推断信息,从而可以得出比较准确的审计结论。统计分析法
统计分析的方法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回归分析法。回归分析法是对两类或多类经济数据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推导出相应回归方程,然后以此回归方程来推算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变化规律。回归分析法的实质是从观察数据中找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观察数据一般分为两种:一是时间序列数据;二是剖面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法分析,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自变量;(2)取得观察数据;(3)选择回归方程的形式;(4)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回归参数;(5)进行假设检验;(6)运用回归方程预测因变量的变化规律。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通过对不同来源的有关指标、数字等内容的对比,或通过与评价标准的对比,来进行数据或证据分析的一种方法。在应用比较分析时,可以将实际(决算)数据与计划(预算)数据的比较分析,也可以将不同分析期的数据进行比较。除了这些有关的指标、数字,可用于比较的内容还有:有关的事实情况;不同时间、空间和不同项目的结果;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一个或者多个项目;有关的政策、目标等。
除了上述方法,为了应对时代发展的挑战,审计人员还应当不断学习和应用新的、体现时代要求的审计技术和方法。所以,《世界审计组织绩效审计指南》指出:“最高审计机关应该用各种最新审计方法武装自己,包括以系统为基础的审计技术、分析性复核方法、统计抽样、对自动化信息系统的审计,等等。"

⑶ 企业绩效审计与效益审计的区别和联系

就我国而言,经济效益审计是80年代末的提法,到90年代绩效审计的概念较多运用起来。实际上既是我国审计与国际接轨的需要,也是我国由以企业效益审计为主扩大到行政事业单位领域。 绩效型审计的术语使用问题,1986年4月在悉尼召开了最高审计机关第十二届国际会议,“绩效审计”列入了正式议题。会议建议以“绩效审计”这一术语统一各种有关绩效型审计的名称,并在最后会议文件《关于绩效审计、公营企业审计和审计质量的总声明》中正式使用了“绩效审计”这个叫法。因此就国家审计机关而言,开展的主要是对政府部门和公营企业的审计,因此采用绩效审计术语是国际上较为通行的叫法。如果研究中西方绩效审计区别,有以下五点:(一)审计范围比较。西方国家审计机构开展绩效审计是迫于外界压力和自身生存发展需要,而我国是法律直接赋予审机机构这种权力。所以,我国更侧重于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理论研究也一样,对行政单位的绩效审计无论从实践还是理论上都只是刚刚起步。西方国家强调一事一审,满足议会需要,我国则侧重宏观绩效审计,强调要满足政府对宏观调控的需要。(二)审计标准比较。西方国家政府绩效审计发展亦较为完善,大都制定有详细绩效审计准则或指南。美国会计总署的出版物《政府组织、项目和职能部门审计准则》1981年修订本中,制定了七条公共部门绩效审计测试与评估准则,对难以量化的标准,建立了“优先实践”概念作为衡量标准,并实行“金额化”法。澳大利亚制定有详细的绩效标准,包括工作绩效、生产率、使用率、设备和职工允许空闲的时间等标准。而我国除《审计法》中提到效益审计概念外,审计署关于绩效审计的系统规定还在研制中。(三)审计方法与手段比较。西方国家在绩效审计中十分重视质量分析方法及决策模型研究,广泛利用各方面专家的工作。审计手段上电子计算机的运用十分普遍,不仅对电子计算机系统本身进行审计,也将计算机运用于审计计划、管理、计算、审计数据库等方面。而我国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金审工程目前正在建设之中。实践应用中仍大量采用传统方法如统计分析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图表法和分析性复核等方法进行绩效审计,电子计算机主要用来归集数据,审计软件包很少。中外的绩效审计仍是一个手工化的劳动密集型过程,审计自动化都是当务之急。(四)审计人员结构比较。西方国家在绩效审计的发展过程中大都形成了多元化的审计人员结构,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美国。美国审计总署有工作人员5 200人左右,其中除约2500人的会计师外还有约1 500人的经济师、律师、工程师、数学家、电子计算机专家等。多元化的审计人员结构是绩效审计得以顺利开展的根本前提之一。而我国审计人员主要是“财会型”人员。现在大部分的审计机构人拥有一定数量的审计、财务和会计人才,而其他的工程、经济类专业人才很少,甚至没有这类人才。(五)我国绩效审计是先由政府审计推动,并且与政府要求紧密结合在一起,内部审计与民间审计中的绩效审计几乎是一片空白。而西方,绩效审计则首先由内部审计中产生,其后被民间审计、政府审计借鉴,并在政府审计中得到广泛的发展。所以,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更加任重而道远。可以阅读《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历程研究》一文

⑷ 什么是企业内部绩效审计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内部绩效审计日益成为企业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内部审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效益和管理,最后落实到提高效益、提高管理水平。

⑸ 哪里可以找到央企的绩效审计报告

绩效型审计,从它产生以来,经过各国的实践,至今已形成了一系列概念。绩效审计在各国的做法不同,因此有多种定义。本人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试对绩效审计的基本概念做如下表述:“绩效审计就是审计人员采用现代技术方法,客观、系统地对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项目、活动和功能就其实现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程度进行独立的评价,提出改进意见,改善公共责任,为有关方面决策提供信息。”从这一表述可以看出,绩效审计是基本概念。同时引出了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等次级概念。因为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是绩效审计的三个要素。下面将对这三个概念加以解释,以把握绩效审计的基本轮廓。来源:会计师事务所(一)经济性(Ecnomy)是指以最低的资源耗费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产出,也就是节省的程度。(二)效率性(Efficiency)是指产出(如产品、服务)与投入的关系。具体说就是从对一个部门或一个项目的资源投入,力争取得最大的产出,或确保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取得一定数量的产出。如果以较少的投入取得一定数量的产出,或以一定数量的投入能获得的产出,就可以说一项经济活动效率是高的。(三)效果性(Effectiveness)是指既定的目标实现的程度或一项活动预期的影响与实际影响之间的关系。如完成预算目标、政策或计划目标的情况(实际产出与目标的关系)。审计的任务是检查预期目标是否达到。它不考虑为达到预期目标所投入的资源情况。当然,既经济而又有效率地取得预期效果是可能的。绩效审计引自英国国家审计署的解释,绩效审计有两个主要目标:一、是对主要收支项目和资源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向议会提出独立的资料、保证和建议;二、确定提高效益的途径,帮助被审计机构采取必要的措施改进控制系统。据此,笔者理解绩效审计其定义就是:要达到绩效审计目标的审计工作就是绩效审计。因此,绩效审计必须围绕三要素进行。这三个要素是: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称绩效审计(经济性、效率和效益)是现金价值审计、经营审计、管理审计的同义词。根据该组织的审计标准,它包括:(l)审计被审单位管理活动的经济性;(2)审计被审单位的人力、财务及其它资源的利用效率;(3)审计其业绩效益,并根据预期影响,审计其活动的真实影响。绩效审计是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1978年制订《内部审计标准》之后,正式向世界各国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专业人士推行的。但在此之前,许多国家都早巳实行了。由于绩效审计有着与传统财务审计明显不同的效果,纷纷引起许多国家竟相效尤,所以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才总结各国的做法和经验,制订统一的标准予以推广。

⑹ 什么是绩效审计

绩效审计比较

绩效审计引自英国国家审计署的解释,绩效审计有两个主要目标:
一、是对主要收支项目和资源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向议会提出独立的资料、保证和建议;
二、确定提高效益的途径,帮助被审计机构采取必要的措施改进控制系统。
据此,笔者理解绩效审计其定义就是:要达到绩效审计目标的审计工作就是绩效审计。
因此,绩效审计必须围绕三要素进行。这三个要素是: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
经济性就是在适当考虑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获得或使用资源的成本(其实是要少支出)。
效率性是指商品、服务和其他结果及其所用资源之间的关系,即一定的投人所能得到的最大产出,或一定的产出所需的最少投入(其实是支出合理)。
效益性是指项目、计划或其他活动的预期结果和实际结果之间的关系。商品、服务或其结果在多大程度上达到政策目标、经营目标以及其他预期效果(其实是要求支出得当、支出有价值,而且是高价值)。
实际上,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三者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区分。因此,绩效审计的绩效检查,必须将这几方面综合一起进行查察、考虑。
比如对某医院一座大楼进行绩效审计时应查察:
一、经济性——根据合同、投标以及项目控制程序确定医院及其附属设施是否根据要求,按规定时间并用最低的成本或在经批准的费用范围内建成;
二、效率性——病房、病床、手术室和设备的使用、医疗和行政管理人员的配备及服务的完善性,维护、管理和资源分配系统等;
三、效益性——查察建成后的效果,如病人排队候诊现象有否减少?手术实施的次数有否增加?诊断和治愈的比例提高多少?以及市民健康和生活质量最终提高多少?死亡率降低了多少?等等。
绩效审计是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1978年制订《内部审计标准》之后,正式向世界各国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专业人士推行的。但在此之前,许多国家都早巳实行了。由于绩效审计有着与传统财务审计明显不同的效果,纷纷引起许多国家竟相效尤,所以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才总结各国的做法和经验,制订统一的标准予以推广。
在政府内实行绩效审计的第一个国家是北欧资源少福利多的瑞典,她在1970年已经实行。
美国是在1972年由美国审计署发表《审计黄皮书》,提出其三项审计目的,而其中第二项是:管理工作的经济性和效率性。从而正式开展绩效审计,目前已占其总审计量的85%,其余15%仍属传统的财务审计。
加拿大是除美国之外,第一个采用绩效审计的美洲国家,除了邻近美国影响之外,由于她是一个高社会福利国家使其必须尽量节省资源、善用资源。
新西兰则在1975年开始绩效审计。
荷兰在1976年才开始。
由于中国恢复独立审计工作规范化的时间较迟,基本上仍处于财务审计的传统审计阶段。不过,中国于1994年8月31日通过《审计法》,并于1995年1月开始实行。该法规定:审计机关必须根据法律,通过审计来监督收入与支出的正确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意味着推行效益审计(即绩效审计)的开始,人世后,更急于推行,追上世界潮流,靠拢国际审计的做法,国家审计署曾作宣传推广,8月初和深圳市审计局、深圳市内部审计协会一连两期大型培训班培训学员,正说明了正在落实有关措施。
绩效审计,在香港称为衡工量值式审计,早在六十年代末已有试行,摸索经验。直到1998年2月10日香港审计署提交临时立法会一份“衡工量值式审计”文件,才正式在政府部门中开始,近年已取得显著效果,引起了市民、特首以及政府部门的关注和回应,并积极改进。如揭露政府物料处积压可用百年物资后有关部门马上行动,积极拍卖,受到市民称赞。

⑺ 200分求高手帮俺写一个开题报告

摘 要 绩效审计作为现代审计发展的新阶段,已成为世界审计主流,并已在中国起步、发展,本文试通过对绩效审计产生发展过程和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现状的对照分析,对政府绩效审计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提出几点思考建议。

关键词 绩效;绩效审计;建议

绩效审计是从一些国家的政府审计实践中出现并逐步形成规范的,其形成与政府职能的扩大有关,是财务审计的扩展和深入,因此,可以预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绩效审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仍将不断加深和拓宽。1986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在《关于绩效审计、公营企业审计和审计质量的总声明》中对“绩效审计”的定义是:“除了合规性审计,还有另一种类型的审计,它涉及对公营部门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这就是绩效审计”。然而, 绩效审计(performance audit)在不同国家使用术语不同,美国审计总署使用“绩效审计”术语;加拿大称“综合审计”;瑞典称“效果审计”;英国称“货币价值审计”;我国有不少学者将这种类型的审计称为“效益审计”,近年来,包括我国国家审计署也更多地使用“效益审计”这一称谓。本文对此不作区别,试通过对绩效审计产生发展过程和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现状的对照分析,对政府绩效审计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提出几点思考建议。

一、关于绩效的真正内涵

要开展政府绩效审计,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绩效。近年来,“绩效”逐渐成为各级政府机构和组织经常使用的名词,但往往被简单地界定为结果或者行为。实际上,“绩效”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三个基本特征即经济、效率和效果(3E),其中“效率”一词同时还包括物品的质量或服务的水平以及机构所做贡献的质量。但是,具体到某个项目,绩效的三个特征又有主次之分,度量的因素不同,其结果也会不同。而判断绩效真正内涵的唯一途径就是项目的核心效用。核心效用偏重于效果,绩效就表现为结果;核心效用偏重于经济或效率,绩效就表现为行为。公共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反映了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求而进行的资源配置活动与所取得的社会实际效果之间的比较关系。政府绩效审计就是要审查核心效用与为实现核心效用而投入的公共财政资金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执行政府绩效审计时,只有准确地把握绩效的真正内涵,才能提高审计的绩效。

二、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历史和我国的实践

1.政府绩效审计发展历史
政府绩效审计发生于20世纪40年代,发展于70年代。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引导西方世界,政府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对社会经济生活影响越来越大,公共开支日益增加,巨额财政资金被占用,纳税人负担加重,公众开始对公共资源节约和效益日益关注,要求对受托管理资源的政府官员所负经济责任进行审查。具有独立地位和专业资格的审计机关承担了这个任务,从而把财务审计推进到绩效审计的范围。70、80年代全球性的行政改革,要求评估政府绩效、减少和优化政府职能。通过绩效审计发现问题、改进工作,帮助立法机构和社会监督政府成为必然。而审计内容的扩大和要求的提高,促使审计与管理相融合,经济管理、统计、计算机、工程等学科的知识技术和多种专业人员,为绩效审计的广泛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2.美国政府绩效审计实践
美国最早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美国审计总署60年代就把注意力转向了“3E”的审计,70年代绩效审计占到工作量的86%以上。90年代,绩效审计主要围绕卫生保健、社会保障、自然资源和环保、运输安全、美国国际利益、政府与犯罪和恐怖威胁作斗争的能力等重点工作领域来开展,每年发表1000多份报告,有力地削减了美国政府的预算和可避免开支,提高税收1000多亿美元,仅2003年审计总署创造的可计量财务收益达354亿美元,取得了显著成绩,产生了广泛影响,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绩效审计工作。2004年美国审计总署变更名称为政府责任办公室,更加明确地表明审计总署的首要任务是提高联邦政府的绩效。
3.我国绩效审计的发展现状
我国审计监督制度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2年《宪法》规定了审计机关的职责权限,1983年国家审计署和各级地方审计机关成立,最初的审计工作与财务检查无异, 80年代中期个别审计机关开展对少数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但受主客观条件限制,类似工作直到90年代初都基本处于停滞状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审计法》的颁布实施,我国审计工作转入以政府财政收支特别是预算执行审计为主导的轨道,对财政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2001年开始,审计机关逐渐开展对行业审计调查、离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基金审计及公共工程的绩效审计的实践探索,如2001年的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资金审计,2007年南水北调工程效益审计,2002年到2007年,深圳市审计局累计完成了100多个独立的绩效审计项目,取得了较好效果。国家审计署《2003-2007年五年审计工作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开展绩效审计,并把绩效审计作为今后五年工作的三大任务之一。
尽管如此,绩效审计在我国的发展仍显不足。相关公开数据表明,被国家审计署称为“效益审计”的绩效审计,全国审计机关在2007年1至11月投入效益审计的工作量仅占全部审计工作量的25%左右,而在2006年同期则不到15%;而国家审计署2007年涉及效益审计的工作量也只占到其全部审计工作量的三分之二左右,涉及效益审计的项目仅16个,与美国审计总署不存在可比性。国家总署负责人也承认,我国效益审计的内容、范围、技术方法以及实际作用都非常有限,仍处于探索阶段。

三、制约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的原因

毋庸置疑,绩效审计作为一种独立的审计类型,通过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微观审计和深入分析,揭露影响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国有资产损失、浪费、流失等重大问题,对规范政府行为、减少财政资金损失、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家审计署和各级审计部门开展绩效审计的结果也证明了这点。
但是,由于受传统观念束缚(社会及政府部门负责人对绩效审计工作不甚了解甚至有抵触心理)、体制的影响(行政式政府审计体制独立性差)、法规的制约(缺乏政府绩效审计法规和评价指标体系,缺乏立法支持)、理论研究的滞后、有组织的理论探讨和人才培训的欠缺、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和素质不能适应政府绩效审计要求等等,以及国家对发展绩效审计的指导思想的偏差(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这类审计主要以查处和揭露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为主要目的和内容的专项资金审计,而且是对最急需、最突出的项目或资金探索开展绩效评估)、地方各级审计部门将开展绩效审计作为时髦工作和亮点工作来推进、社会公众对绩效审计的不甚了了,这些因素综合导致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缓慢。

四、解决我国政府绩效审计问题的对策建议

绩效审计的形成和发展,不仅由于经济的发展,而且依赖民主的增强。正如我国著名会计学家、会计思想家和教育家杨时展教授所说:“随着社会的再进一步发展,民主权利的再进一步增长,人民又进而要求,一切取之于民的,必须经济有效地用之于民,用于民而不经济,用于民而没有达到人民预期的效果,政府仍要负责任。”随着十七大以后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落实,人民利益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级审计机关领导层在各种业务工作会议上对加强绩效审计工作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工作具备了大发展的条件。要推进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工作发展还有大量工作要做,笔者就以下方面就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提高审计工作者认识和业务水平与技能
审计机关要多种渠道广泛宣传绩效审计,组织业务培训,让大多数政府审计人员逐步掌握绩效审计的基本知识,在实践中能够结合本专业技能运用绩效审计的方法。要进行政府环境培训,使审计人员深刻了解政府工作并对政府业绩形成有价值的评判。要进行绩效审计方法和技术的培训,重点提高审计人员绩效审计的能力和经验。要进行具体绩效审计项目的技能培训,如统计学、社会科学、计算机技术等。
2.适当扩大绩效审计的范围,妥善选择试点项目
选择的试点项目要有针对性和代表性,既要考虑到试点项目在社会上可能形成的影响力和影响面,也要考虑到它是否是政府有关决策部门比较关注和重视的问题,还要考虑到审计难度和审计成本。应该侧重选择那些相对比较容易操作,同时又具有重大参考价值的项目。在开展绩效审计工作时,尽可能与财务审计结合起来一起搞,这样可以利用财务审计的结果,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在客观条件受到限制、两者不能同步进行的情况下,也应尽量利用以前财务审计已经取得的信息资料。
3.建立绩效审计的法律、法规依据
首先,要学习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认真总结在经济责任和专项资金审计中取得的绩效评价方面的经验,结合财务收支审计的审计准则,制定比较系统、操作性较强的绩效审计准则。其次,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指标评价体系。从绩效审计的概念内涵、绩效审计体制、绩效审计的权限和法律依据及绩效审计的程序与方法及等方面去构建一个政府绩效审计模式的可行性理论框架,以避免审计活动的盲目进行。
4.加大绩效审计成果转化利用
绩效审计的最终目的在于推动工作,促进改进,提高效益,避免同样的问题重复发生。每个绩效审计结果都耗费了大量的精力,所得出的结论要充分加以运用,广泛进行宣传,形成期盼绩效审计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在开展大型项目时,可借鉴绩效审计的方法,对相关指标提前开展绩效审计模拟,将发现问题的过程前置,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杜绝可能发生的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1] 刑俊芳.效益审计中国模式探索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 孙平.《绩效审计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财会月刊,2006.6.
[3] 陈晓嫒.《加强我国政府绩效审计之我见》,中国审计,2005.6.
[4] 张晓燕、欧阳春花.《我国政府绩效审计问题的研究》当代经济2007.2(下).

⑻ 什么是绩效审计

绩效审计是指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所进行的审计。

1、经济性是指在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产品或者服务及其他成果时所耗费的资源最少、成本最低。

2、效率性是指一定的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即一定的投入是否得到最大的产出。

3、效果性则是指被审计单位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

(8)企业绩效审计开题报告扩展阅读:

绩效审计的分类:

1、财政性资金(或称公共资金)支出。其主要形式有:

(1)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支出。行政单位涉及各级政府部门、人大、政协、以及由国家财政提供工作经费党派机关和部分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包括文化教育、科研卫生、社会福利及其它社会公共事业部门。

(2)国家投资建设项目。主要是指由财政性资金(财政拨款或财政融资)投资的各种建设项目。有些项目并不全部是由国有资金投入的,但只要是属于政府审计管辖范围内的投资项目都可以进行绩效审计。

(3)其他各种专项公共资金的使用。专项资金是指财政预算安排的或有关部门、单位依法自行组织的,具有特定用途的财政性资金。比如行政事业专项资金、社会保障基金、农业专项资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等。

(4)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援助、贷款项目。

2、国有及国有资产占控股或主导地位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是我国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开展得比较早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