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一篇的开题报告
幼儿安全教育是指以提高幼儿生命质量、满足幼儿生命健康成长需求、使幼儿逐步养成积极自主的生活态度、初步拥有安全应对能力的教育。幼儿期生长发育十分迅速但肌体各方面很不完善,他们的活动欲望强烈但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其身心稚嫩特别容易遭到伤害,因此安全教育是幼儿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 由于地区差异,农村幼儿安全意识极其薄弱,家长的家教水平和教育观念相对城市的家长还存在了落差,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危险缺乏应有的防范,面对危险也不知该如何处理,导致意外伤害事故呈上升趋势。究其原因,除家长对幼儿可能会遇到的危险缺乏预见,没有及早采取预防措施外,家长对任何事情都包办代替,幼儿得不到经验和锻炼,原有的自我保护能力也萎缩。 对幼儿的危险行为和不良习惯姑息迁就,造成幼儿缺乏避险意识和自救技能。由于家长的价值取向不同和家教观念各异,使得家教行为大相径庭。同时家庭和幼儿园缺乏双向交流和沟通,家长拥有教师所不具备的特殊的教育影响及力量(血缘、亲情),可是家长拥有的这种优势常常处于自然状态或习惯状态,缺乏科学的指导和引导。而传统的安全教育往往是由幼儿园单方面发起的,家庭只起着“配合”和“接受教育”的角色,这与现代教育倡导的“家园同步”、“家园共育”、“家园同构”的理念是相悖的。幼儿园安全教育不等于幼儿安全教育,为了确保幼儿生存和健康成长,从幼儿园到家庭以至全社会齐心协力、形成合力,幼儿的安全才有保障。       基于以上现状和认识,我园将开展“家园合作帮助幼儿养成安全的行为习惯的实践研究”,旨在通过家园之间开展多形式的联动活动,以“活动”为主线的工作策略,以家校互动网为操作平台,探索家园合作帮助幼儿养成安全的行为习惯的途径和方法,形成家园协商的、互补的、和谐的强大合力,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目的: 1、通过研究,针对幼儿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找到幼儿安全行为的具体内容。 2、探索家园合作指导帮助幼儿养成安全行为习惯的途径和方法,让幼儿掌握自我保护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幼儿自理、自护、自救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家园合作安全教育活动,发挥家长的主体作用,验证合作指导的有效性。 二、相关研究: 前人有过幼儿自理能力方面的研究,但针对小班幼儿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目 前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报告。 三、研究定位与设计: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调查法、观察法以及经验总结法等。 ●行动研究法:以家园合作的形式开展幼儿安全行为习惯养成的活动,探索其途径与方法让幼儿掌握自我保护的知识和技能,以达到研究的目的。 ●调查法:专门设计一些内容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调查,并加以记录和分析。 ●观察法:观察幼儿研究前后安全行为的对比。 ●经验总结法:通过撰写研究报告进行本课题研究的经验总结。 四、论文提纲: 导言部分(问题提出及写作动机、目的与意义,研究综述与研究设计) 1、了解家长对孩子安全教育意识的调查分析比较。(调查表) 2、针对幼儿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找到幼儿安全行为的具体内容。 3、探索家园合作指导帮助幼儿养成安全行为习惯的途径和方法。 4、结论与建议。 五、研究的步骤: 1)、前期准备(2010、9-2010、10)     建立课题组,设小、中、大三个子课题组。学习相关资料,制定本课题研究方案,进行教师、家长安全知识调查和测查。 2)、实施阶段(2010、10-2011、4) 从生活、游戏、交往三方面制定各年龄段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目标,实施研究方案,开展家园合作安全意识教育的实践活动。 3)、总结阶段(2011、5-2011、6) 对一年来的实践研究进行全面的理论总结,并鉴定其理论价值与应用阶段。把经验结果上升到理论,写出结题论文。 六、遇到的主要困难: 教师指导策略的可操作性及因家庭教育造成的自理能力的差异。 七、参考文献:  1、《幼儿生活安全教育宝典》、《儿童安全宝典》
⑵ 幼儿园节日教育中家园互动的有效性
一、研究背景 (一)我国的节日活动是宝贵的教育资源,为幼儿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提供“实践场” 无论 。 是社会性节日还是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感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 和思想精华,集中体现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尊老爱幼、追求和平、团结合作等优秀品质和精神。而 这些优秀的文化和精神的传承,是教育必须承担的神圣使命。当前社会关系、家庭结构的发展和变 迁以及独生子女的社会性体验学习的欠缺,由此引发了幼儿不尊敬长辈、不懂礼貌、自私、自理能 力差、自信心不足、缺乏必要的交往、互助、合作的意识和技能等问题。而家长在面临幼儿社会性 品质缺陷的问题束手无策时,忽略了节日活动中所蕴涵的教育价值。因此充分利用节日契机,挖掘 节日活动的教育价值是向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的重要课题。 (二)家园有效互动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必经之路。 《纲要》提出: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 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当前 家园合作共育不仅是幼儿教育发展趋势,更是教育现实的需要。幼儿园的节日教育活动要取得最大 化的成效,必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生活化、自然化的特点,为幼儿社会性等诸方面发展提供了“实 践场” ,统整社会、家庭资源优势,调动家长合作共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家园教育在 目标、价值和追求上的协同,才能使节日教育活动取得真正实效。 (三)节日活动中家园互动是我园园本活动。我园一贯坚持“以幼儿发展为本,注重家园合作共育” 的办园理念,在节日教育活动中积累了丰富、宝贵的经验,无论是六一家园游园互动活动,迎新年 系列家园活动还是尊老爱幼春节家园互动活动,都取得了良好的活动成效,为本课题扎实深入地研 究提供了宝贵的、可借鉴的经验,而本课题的研讨也促进园本的节日教育活动更深入有效地开展下 去。 二、研究目标 研究目标 (一)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民族自豪感、传统美德、合作交往、良好个性等) 、语言表达等 多元能力的发展。 (二)在活动中引导家长领悟我园教育理念,逐步增强家长合作共育的观念和行为,提高家庭教 育的成效。 (三)形成我园节日教育活动的园本课程和家园互动活动。增强教师设计、组织节日活动以及有 效进行家园互动的能力和技巧。 (四)展现我园师生积极向上、活泼大方的风采,使我园 的办园理念、办学成效进一步赢得社会 和家长的认同。 三、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 (一)以整合和多元发展为目标,充分挖掘节日活动蕴涵的教育资源,并有机地整合到课程中, 形成节日教育活动园本课程。培养幼儿在社会性、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等多元发展。 (二)充分利用“三八” “五一” “六一” “元旦” “春节” “国庆”等节日资源,发挥幼儿园教育引 导作用,调动家长合作共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协同教育目标,引导家长在节日的家庭活动中有意 识地创造时机,鼓励、引导、支持幼儿发展的相关策略。 (三)在幼儿园节日活动中积极创设家园互动平台,以幼儿为活动的主体,开展形式多样、寓教 于乐的节日活动,促进家长、幼儿、教师三者多方互动。 四、遵循的原则 (一)幼儿园节日教育的主题必须吻合节日所蕴涵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必须与时代的潮流相 合拍、活动的内容必须能促进幼儿社会性等多方面发展;活动的过程必须能有机地使主题内容整合 到社会、家庭节日环境和活动中去。 (二)家园互动的主体是幼儿、家长、教师三者,而互动的核心是幼儿。主体三方的地位是平等 的,关系是和谐的。幼儿不再是节日的局外者、旁观者,也不仅仅是被教育者,而是以一个完整的、 独立个体的“人”成为节日活动不可或缺的主角,家园互动的过程是多向的、积极的、整合的。在 节日教育活动中三方的互动应是多向而流动的,即 幼儿 教师 家长 幼 儿,互动主体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互动的过程是频繁而随机;互动的内容能与节日活动和家 庭生活有机融合,呈现着节日化、生活化、人文化、家庭化的特点。 (三)教师在活动中引领的作用。其作用表现在能有效地激发幼儿活动的内在主体性以及调动家 长参与活动的积极主动性之上,表现在根据不同节日蕴涵的不同主题设定目标、根据不同年龄幼儿 的身心发展水平设计组织不同层面(课程、家园互动等)的活动 (四)活动的成效应是多效的、深远的:其多效性表现在活动的主体三方均能获得不同层面的发展, 幼儿园与家庭进一步建立起理解、信任、合作的桥梁;其深远的意义体现在作为社会教育机构的幼 儿园, 用自身的实际教育行动影响着家庭对节日的观念, 积极地应和着时代的步伐, 从而溶入到 “弘 扬中华传统美德,创建和谐家庭”的社会主旋律中去。 五、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调查法、比较法、个案追踪法。 六、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6年9月~2006年12月) l、成立以年段为单位的课题组,召开课题研究方案讨论会,根据园本节日活动中家园互动的实 际水平提出课题研究的立足点和走向,撰写实施方案。 2、开题报告。召开课题组成员和参与该课题活动的教师会议,邀请有关领导参加,对课题实施 方案进行评审和修订。 3、召开课题家长代表委员会,明晰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讨论合作互动的具体要素。 (二)实践阶段。(2007年元月~2008年6月) 1、分阶段、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节日教育中家园互动有效性的研讨。2007 年重点研讨的 活动:春节、五一劳动节、六 一、国庆、安全周;2008 年重点研讨的节日活动:元旦、三八、教师、 重阳节等 2、以年段为单位收集整理节日家园互动资料,并通过活动展板、班级家园窗口、电视报刊等媒 介向社会和家长展示家园互动成果。 3、每个活动后组织家园研讨活动,研究案例,并提出有效的家园互动策略。 (三)总结阶段。(2008年7月~2008年8月) 1、整理研究成果。音像材料:各节日家园互动场景、家庭家长幼儿互动情景、幼儿园活动课 程情景专集、 《幼儿园节日教育活动课程》《家园节日教育互动集粹(来信、照片)等》《幼儿园节 、 、 日教育活动文集》 2、撰写研究报告。 3、结题鉴定。 七、人员安排 巫燕华负责全园节日活动的具体人员安排、活动环境布置以及活动前研讨工作。朱小云、许云 芳、杨丽彬、郭桂玉负责年段节日活动开展以及年段家园互动材料的整理与收集,张丽军负责该课 题对外的宣传报道及材料的收集归档。
⑶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论案 比较的屗
⑷ 如何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开题报告
行为习惯是指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符合道德规范和原则要求的习以为常的行为倾向和社会风尚。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幼儿时期是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在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熏陶,会对幼儿一生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那么呢? 一、循循善诱,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作为老师要明确不同年龄段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与侧重。在向幼儿提出每一点要求之前,要事先考虑,根据幼儿能力逐步提高,循序渐进。如小班的孩子在一开始,只要让幼儿掌握简单的生活规则。如:上课安静地坐好,不影响别人等。在社会行为方面则要求待人要有礼貌,早上来园见到老师要说“老师早上好”!下午离园要会说“老师再见”!受到别人的帮助要说“谢谢”!与人讲话要专心,别人说话的时候不要插嘴,午餐不掉饭粒,饭菜全吃光……在这些过程中教师做到语言简练、内容具体,孩子们做起来也就容易得多。为了让孩子们记住,我们将要求编成儿歌,教给孩子。如在要求孩子讲文明礼貌时,我们将要求编成儿歌《人人夸我好宝宝》。“小朋友,早早起,进园叫声老师早。见到同伴微微笑,看见长辈问声好。讲文明、懂礼貌,人人夸我好宝宝”。在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时,我们创编了儿歌《样样都吃身体棒》。“小朋友们个个棒,洗净小手坐桌旁。青菜绿呀萝卜红,西红柿呀水灵灵,米饭馒头香喷喷,样样都吃不挑拣,宝宝身体最最棒”。 二、创设环境,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育学家杜威说过:“要想改变一个人,必须先改变环境,环境改变了,人也就改变了”。因此,我们对周围的环境进行精心设计,让幼儿在轻松自然的教育氛围中潜移默化的接受熏陶,养成习惯。 为了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在活动室内专门设置了“好习惯之星”评比栏,每周评出习惯好的孩子十名,将这十名孩子的照片放在栏中,每周更换。有了这个,孩子们对每周老师提出的习惯要求就会尽心去做,效果非常好。为了让孩子们掌握习惯要求,我们将室内的主题墙与良好习惯紧密相连,如本周要让孩子学会自己叠衣服,我们就将叠衣服的顺序图贴在主题墙内,并附儿歌,让孩子们边看边叠边读,幼儿很快就学会了。在室外环境中,我们将各种良好行为习惯喷绘成一幅幅图片,张贴在孩子们每天都要经过的走廊、楼道等地方,在赏心悦目的教育氛围中,随时随地地提醒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运用游戏,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尤其是角色游戏,在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反复感知、体验、模仿角色的优良行为,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我班有位小朋友叫明明,入园好长时间了,每天来园离园从不与老师打招呼,他妈妈叫他也不说,我一想,要是让他担任角色会怎样呢?于是在“娃娃家”游戏中我让他一个人待在“家”里,然后我到他家去做客,我故意将门敲得响一点,他问:“谁呀?”“您请进。”“您要喝水吗?”我一惊,也挺会说的吗,于是我与他聊了一会儿,我起身要走时,他说:“再见!”可是下午放学时他又不与我打招呼了。第二天,我又让他在“小医院”游戏中扮“医生”,我扮“病人”到“医院”看病,他热情地说:“您请坐,哪儿不好受?”我说:“头疼。”他说:“我给您检查一下。”过了一会儿,她说:“我开点药,您吃了就好了”。我说:“谢谢!”她说:“不用谢。”我走的时候还跟我说“再见”。经过几次的反复训练,现在明明能主动与我打招呼,看见其他小朋友和家长也很有礼貌了。 四、 正确评价,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由于没有完全掌握自我评价的内部标准,因此需要成人的评价来界定自己的行为。这就是说教师、家长的评价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如在孩子帮助老师拿送各种游戏器材、收拾玩具、摆放桌椅等,教师要给予认同、赞赏的积极评价,增强幼儿的自尊与自信。面对孩子的过失行为,教师给予关心与期望的评价,如:当孩子乱扔垃圾的时候,老师可以跟大家说:“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将地上的垃圾捡起扔进垃圾桶里,做个讲卫生的好宝宝!”当有的孩子活动时不遵守规则时,可以用孩子感兴趣的游戏来约束他的行为。让幼儿在宽容、理解中自觉地改正过失,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五、言传身教,为幼儿树立学习的榜样。 好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在孩子的心中具有很高的地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幼儿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教师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平时能够很好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用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树立正确榜样,潜移默化的来影响孩子、教育孩子。为此,教师要做到仪表大方,衣着整洁,精神振作,语言亲切,经常给幼儿加以帮助,提高其自理能力。根据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时刻注意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点滴的闪光思想,及时发现,及时提出,在积极的师幼互动中促进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经常需要孩子们的帮助,如晨间拿玩具时,我们真诚地对孩子说声“请”,拿好后对孩子说声“谢谢!”教师这样以身作则,使幼儿在平等的氛围中受到礼貌的熏陶,从而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 六、家园合作,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除了幼儿园教育外,还需要家庭的配合,家庭教育也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因素。由于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一切事情都由大人包办代替,要什么给什么,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依赖性强的习惯。而此时幼儿行为习惯尚未真正形成。幼儿在幼儿园接受的教育如果家庭教育配合,会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反之,也会对幼儿园教育产生抵消作用。因此,我们利用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园橱窗、专家讲座等多种方式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端正家长的教育态度,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帮助家长克服“重智轻德”的思想障碍,从而使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在家庭中得到延伸和巩固。就拿叠衣服来说吧,由于天气或冷或热,幼儿穿的衣服也就或多或少,多了天气热就得脱衣服,我们教育孩子脱下的衣服要叠整齐放在柜子里,有的孩子很快就能叠好,但有的孩子却很难,为此我们专门进行了“自己的事自己做”主题活动,并让家长配合我们的工作,一个星期下来,孩子们动手能力明显增强了。 总之,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必须将它贯彻落实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通过幼儿园、家庭、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氛围,使幼儿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各种良好行为习惯,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⑸ 学前教育关于家园合作的开题报告怎么写
心理弹性(Psychology Resilience 也译作心理抗逆力,心理复原力),是近年来心理健康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所谓心理弹性,是指在遭遇逆境时,有助于个体良好适应不利环境的保护性因素。也就是使个体在逆境中恢复,或正确面对逆境,保护心理健康不受损害的机制。所以,在现代人生活工作压力日益加大,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的背景下,心理弹性的研究显得有极其重要。
儿童心理弹性的研究起始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Werner、Rutter和Garmezy等研究者发现,有些儿童在极其不利的生活条件中,也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其心理功能和适应水平甚至超出了正常环境中的儿童。研究者认为,这是因为这些儿童心理机制中存在一种保护力的原因,这种保护力也即是心理弹性。在此后的研究中,研究者们探索了导致儿童心理弹性的一些有利因素(保护性因素),如遗传、个体的计划性、情绪与人格特点、对环境的认知与评价等。
在已有的研究中,研究者们也对导致儿童不利生活环境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如恶劣的家庭关系、经济条件、生理疾病等。研究者们将这类与保护性因素相反的因素称为危险因素,并提出了一些心理弹性产生作用(即保护性因素战胜危险因素)的假设机制,也进行了少部分验证这些机制的实证研究,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
从上述研究现状可以看出,一方面,心理弹性的研究符合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亦与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关注心理健康、心理生活质量的潮流相一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儿童心理弹性的研究,能在个体发展的早期就能了解到心理健康问题发生原因与保护性机制,从而使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能够有针对性地放大保护性机制,主动抑制儿童生活环境中对心理健康有害的因素,增进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但另一方面,虽然心理弹性的研究对个体心理健康意义重大,但已有的研究大多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和心理机制的层面,缺少指导实践的、操作性强的提升心理弹性的方法与技术。
二、选题的意义
本研究拟从现有的心理弹性的有关概念、理论出发,探索通过家园协作的途径,提升幼儿心理弹性水平的策略、方法和技术,并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具体实施。这一选题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
在实践方面,根据对我园幼儿家庭状况与生活环境的了解,确实有少部分幼儿的生活环境(主要是家庭生活环境)中存在有不利于健康发展的因素,如父母离异、家庭经济困难、家长教育理念与方法不当等。本课题探索家园协作提升幼儿心理弹性的途径与方法,能增进这部分幼儿的心理耐受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当然,对于生活环境中并无明显的不利因素的多数幼儿,提升心理弹性水平也能起到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在理论方面,本课题研究的主题是提出并验证提升儿童心理弹性的原则、方法与策略,在以往的这一研究领域中较少涉及。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儿童心理弹性研究中实践操作研究较少的不足,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完善与发展提供启发。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1.研究目标
通过理论研究,提出通过家园协作提升幼儿心理弹性的策略、方法与技术,并得到验证结果;通过实践研究,使本园幼儿心理弹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
2.研究内容
(1)国内外儿童心理弹性的现状综述。通过文献查找与分析完成。
(2)调查本园幼儿生活环境状况与心理弹性水平。通过调查走访与自编问卷测试完成。
(3)构建提升幼儿心理弹性水平的原则、策略与方法。通过前两项研究内容的成果的运用,在有关专家指导下完成。
(4)运用提升幼儿心理弹性水平的原则、策略与方法进行实践研究。通过家园协作,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