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题目 » 韩国岭南大学论文题目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韩国岭南大学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2021-03-29 03:32:42

Ⅰ 500字的说明性文章!急急急急急急急!!!!

同学们,我向你们介绍一种水果,那就是草莓。草莓,又叫红莓,地莓等,它的外型呈心形,鲜美红嫩,果肉多汁,酸甜可口,香味浓郁,不仅有色彩还有一般水果所没有的宜人芳香,是水果中难得的色,香,味俱佳者,因此常被人们誉为“果中皇后”。草莓中所含的葫萝卜素是合成纤维A的重要质,它具有明目养肝的作用。它还含有果胶和丰富的膳食纤维,可以帮助消化。草莓对肠胃道和贫血均有一定的滋补调理作用。草莓除可以预防坏血病外,对防治动脉硬化,冠心病也有较好的功效。草莓是鞣酸含量丰富的植物,在体内可吸附和阻止致癌化学物质的吸收,具预防癌作用。据研究,女性常吃草莓,对皮肤,头发均有保健作用。草莓在德国被誉为“神奇之果”。草莓还可以减肥,因为它含有一种叫天冬氨酸的物质,可以自然而平缓地除去体内的“矿渣”。中国医学认为,草莓性凉味酸,具有润肺生津、清热凉血,健脾解酒等功效。据测定,每100克草莓果肉中含糖8至9克,蛋白质0.4至0.6克,维生素C50至100毫克,比苹果、葡萄高7到10倍。而它的苹果酸、柠檬酸、维生素B1、维生素B12,以及胡萝卜素、钙、磷、铁的含量也比苹果、梨、葡萄高3到4倍。台湾人把草莓称为“活的维生素丸”,德国人把草莓誉为“神奇之果”,可见是不无道理的。 选购草莓,以色泽鲜亮、有光泽、颗粒大、清香浓郁者为佳。食用前必须洗净、消毒。首先是摘掉叶子,用水冲洗,随后放入清洁的容器内,将高锰酸钾按1∶5000的比例稀释,将草莓放入消毒液中浸泡5至10分钟,也可用食盐溶液取代,最后再用凉开水浸泡1至2分钟后即可食用。 用500克草莓,加入少许白糖和100毫升冷冻汽水,搅成汁饮用,据说对去除面疱有效。 草莓的营养成分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多吃也不会受凉或上火,是老少皆宜的健康食品。

Ⅱ 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是否应该被取消

我觉得毕抄业论文是应该袭取消的,因为在强制之下学生们所做的事情一定是带着一种敷衍的态度,那么学生们对于写毕业论文这件事情没有一点积极性,自然也就不会有高质量的论文出来。

本科毕业论文需要改变的地方,应该是缩短时限。

本科毕业论文不宜太难,所以它的工作量也就不宜太大。

事实上相当多的人都是在两周内完成毕业论文的。对于论文答辩应该是弹性考核,不宜太紧。

Ⅲ 吴礼权的主要论文

1.《试论孙炎的语言学成就》,《古籍研究》年第4期。
2.《试论汉语委婉修辞格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87年第6期。
3.《中国现代史上的广东语言学家》(合作),《岭南文史》1988年第1期。
4.《试论古汉语修辞中的层次性》,《淮北煤师院学报》1988年第4期。
5.《“乡思”呼唤着“月夜箫声”--香港诗人杨贾郎〈乡思〉〈月夜箫声〉赏析》,《语文月刊》1988年第5期。
6.《中国哲学思想在汉语辞格形成中的投影》,《营口师专学报》1989年第1期。
7.《试论吴方言数词的修辞色彩》,载《语文论文集》,百家出版社,1989年10月。
8.《试论黄遵宪的诗歌创作与成就》,《岭南文史》1990年第2期。
9.《〈经传释词〉在汉语语法学上的地位》(合作),综合类核心期刊《复旦学报》1991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 年第 期转载。
10.《〈西湖二集〉:一部值得研究的小说》,权威期刊《明清小说研究》1991年第2期。
11.《情·鬼·侠小说与中国大众文化心理》,《上海文论》1991年第4期。1994年获“第一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优秀论文奖。
12.《点化名句的艺术效果》,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学语文》1992年第4期。
13.《情真意绵绵,绮思响“雨巷”--谈戴望舒〈雨巷〉一诗的修辞特色》,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2年第5期。
14.《回顾·反思·展望--复旦大学组织全国部分青年学者关于中国修辞学研究的过去现状及未来的讨论综述》,《鞍山师专学报》1993年第4期。
15.《语言美学发轫》,综合类核心期刊《复旦学报》1993年第5期。
16.《汉语外来词音译艺术初探》,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3年第5期。
17.《论〈文则〉在中国修辞学史上的地位》,《鞍山师院学报》1994年第2期。
18.《汉语外来词音译的特点及其文化心态探究》,综合类核心期刊《复旦学报》1994年第3期。
19.《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评王希杰新著〈修辞学新论〉》,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4年第4期。
20.《试论赋的修辞特点》,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5年第1期。
21.《先秦时代中国修辞哲学论略》,《上海文化》1995年第2期。
22.《试论汉语委婉修辞手法的范围》,《南昌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23.《关于中国修辞学发展的历史分期问题》,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5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5年第10期转载。
24.《王引之〈经传释词〉的学术价值》,核心期刊《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5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6年第4期转载。
25.《修辞结构的层次性与修辞解构的层次性》,《延边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6年第4期转载。
26.《两汉时代中国修辞哲学论略》,综合类核心期刊《江淮论坛》1995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6年第2期转载。
27.《〈经传释词〉对汉语语法学的贡献》,《中西学术》第1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年6月版。
28.《创意造言的艺术:苏轼与刘攽的排调语篇解构》,台湾《国文天地》1995年第11卷第6期(总第126期)。
29.《旧瓶装新酒:一种值得深究的语言现象》,香港《词库建设通讯》1995年第4期(总第6期)。
30.《改革开放与汉语的发展变化学术研讨会综述》,1995年11月《上海社联年鉴》。
31.《〈经传释词〉之“因声求义”初探》,核心期刊《古籍研究》1996年第1期。1998年获上海市(1996-199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32.《谐译:汉语外来词音译的一种独特型态》,《长春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33.《英雄侠义小说与中国人的阿Q精神》,台湾《国文天地》1996年第11卷第8期(总128期)。
34.《论修辞的三个层级》,《云梦学刊》1996年第1期。
35.《音义密合:汉语外来词音译的民族文化心态凸现》,《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36.《咏月嘲风的绝妙好辞--晏子外交语篇的文本解构》,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6年第2期。
37.《论汉语外来词音译的几种独特型态》,《雁北师院学报》1996年第4期。
38.《触景生情的语言机趣--陶糓与钱俶外交语言解构》,台湾《国文天地》1996年第12卷第6期(总138期)。
39.《〈语助〉与汉语虚词研究》,《平原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40.《关于〈声类〉的性质与价值》,核心期刊《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6年第6期。
41.《论夸张的次范畴分类》,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6年第6期。
42.《新世纪中国修辞学的发展和我们的历史使命》,全国综合类核心期刊《复旦学报》1997年第1期。
43.《论委婉修辞生成与发展的历史文化缘由》,核心期刊《河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44.《清代语言学繁荣发展原因之探讨》,《云梦学刊》1997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7年第8期转载。
45.《论中国修辞学研究今后所应依循的三个基本方向》,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7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7年第6期转载。
46.《80年代以来中国修辞学理论问题争鸣述评》,《黄河学刊》1997年第2期。
47.《论委婉修辞的表现形式与表达效应》,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湘潭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48.《中国修辞哲学论略》,全国人文和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49.《论夸张表达的独特效应与夸张建构的心理机制》,核心期刊《扬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50.《训诂学居先兴起原因之探讨》,载《语文论丛》第5辑,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6月。
51.《语言美学的建构与修辞学研究的深化》(第一作者,与宗廷虎教授合作),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7年第5期。
52.《“夫人”运用的失范》,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语文建设》1997年第6期。
53.《论〈马氏文通〉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地位》,《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54.《论委婉修辞生成的心理机制》,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8年第2期。
55.《论孔子的修辞哲学思想》,《雁北师院学报》1998年第3期。
56.《“水浒”现象与历史变迁》,《人民政协报》1998年4月27日第3版《学术家园》。
57.《二十世纪中国现代修辞学发展的省思》,全国综合性社科核心期刊《社会科学》(上海)1998年第5期。
58.《修辞心理学论略》,全国综合类核心期刊《复旦学报》1998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1998年第11期转载。
59.《中国现代修辞学研究走向语言美学建构的历史嬗变进程》,全国人文和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60.《二十世纪的汉语修辞学》(与宗廷虎教授合作),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丛书《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出版。
61.《关于中国修辞学发展的历史分期及各个时期研究成就的估价问题》,载《郑子瑜〈中国修辞学史稿〉问世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宗廷虎教授主编),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2月。
62.《潘金莲形象的意义》,台湾《古今艺文》1998年11月第25卷第1期。
63.《进一步沟通海峡两岸的修辞学研究》,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8年第4期。
64.《吴方言数词的独特语用效应》,载《修辞学研究》第8集,南海出版公司1998年年 6月。
65.《中国风格学源流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湘潭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66.《语言理论新框架的建构与21世纪中国语言学的发展》,云南省一级学术期刊《学术探索》(云南)1999年第1期。
67.《修辞学转向与现代语言学理论》,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9年第2期。
68.《论夸张》,载《中国第一届修辞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师范大学1999年6月。
69.《论修辞文本建构的基本原则》,核心期刊《扬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70.《平淡情事艺术化的修辞策略》,《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71.《修辞主体论》,《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72.《方言研究:透视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云南省一级学术期刊《学术探索》1999年第3期。
73.《[请读我唇]三人谈》(与宗廷虎教授等合作),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语文建设》1999年增刊。
74.《看文人妙笔生花,让生命得到舒畅——评沈谦教授[林语堂与萧伯纳]》,台湾《中国语文》1999年第4期(总508期)。
75.《修辞学研究新增长点的培植与催化》(与宗廷虎教授合作),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9年第4期。
76.《借代修辞文本建构的心理机制》,全国人文和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2期选摘。
77.《论中国现代修辞学发展嬗变之历程(上)》,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研究论丛》第54号(1999年)。
78.《[金瓶梅]的语言艺术》,载《经典丛话·金瓶梅说》,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
79.《中国古典言情小说模式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台湾《国文天地》2000年第1期(总181期)。
80.《论中国现代修辞学发展嬗变之历程(下)》,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研究论丛》第55号(2000年)。
81.《评黎运汉著[汉语风格学]》(与宗廷虎教授合作),《文汇读书周报》2000年12月9日第2版。
82.《论比拟修辞文本的表达与接受心理》,《深圳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83.《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论中国文学中的双关修辞模式》,台湾《国文天地》2000年第4期(总184期)。
84.《委婉修辞的语用学阐释》,载《语文论丛》第6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
85.《修辞学研究的深化与修辞学教材的改革创新》,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2001年第1期。
86.《比喻修辞文本的心理分析》,《平顶山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
87.《论精细修辞文本的心理机制》,全国优秀社科学报《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88.《异语修辞文本论析》,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2001年第4期。
89.《语言的艺术:艺术语言学的建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90.《论旁逸修辞文本的建构》,湖南省一级学术期刊《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91.《论拈连修辞文本》,《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92.《论结尾的修辞策略》,《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93.《顶真式衔接:段落衔接的一种新模式》,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2002年第2期。
94.《论顶真修辞文本的类别系统与顶真修辞文本的表达接受效果》,《平顶山师专学报》2002年第4期。
95.《论锻句与修辞》,《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96.《吞吐之间,蓄意无穷——留白的表达策略》,台湾《国文天地》2002年8月第18卷第3期(总207期)。
97.《关于建立言语学的思考》(合作),武汉大学《长江学术》第3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11月。
98.《论事务语体的修辞特征及其修辞基本原则》,《平顶山师专学报》2003年第1期。
99.《从统计分析看“简约”与“繁丰”的修辞特征及其风格建构的原则》,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2003年第2期。
100.《与时俱进:语言学由理论研究走向应用研究的意义》,《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101.《基于计算分析的法律语体修辞特征研究》,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102.《论学习修辞学的意义》,《平顶山师专学报》2004年第1期。
103.《论起首的修辞策略》,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104.《论口语体的基本修辞特征和修辞基本原则》,载《语文论丛》第8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
105.《平淡风格与绚烂风格的计算统计研究》,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106.《韵文体刚健风格与柔婉风格的计算研究》,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107.《庄重风格与幽默风格的计算统计研究》,《渤海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108.《中国修辞学:走出历史偏见和现实困惑》,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109.《从<汉语修辞学>修订本与原本的比较看王希杰教授修辞学的演进》,载《修辞学新视野》,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
110.《从计算分析看文艺语体的修辞特征及其修辞基本原则》,《修辞学论文集》第七集,新华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
111.《评谭学纯、朱玲》,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112.《关于建立言语学的思考》(合作),《言语与言语学研究》,崇文书局,2005年8月出版。
113.《话本小说“正话”结构形式及其历史演进的修辞学研究》,载《语言研究集刊》第二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8月。
114.《话本小说“篇首”的结构形式及其历史演进》,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115.《话本小说“篇首”的结构形式及其历史演进》,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116.《话本小说“题目”的形式及其历史演进》,《平顶山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117.《话本小说“头回”的结构形式及其历史演进的修辞学研究》,核心期刊《复旦学报》,2006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7期全文转载。
118.《论修辞学与语法学、逻辑学及语用学的关系》,《平顶山师专学报》2006年第4期。
119.《汉语外来词音译的四种特殊类型》,载《词汇学理论与应用》(三),商务印书馆,2006年3月。
120.《由汉语词汇的实证统计分析看林语堂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对中国人思维特点所作的论断》,《跨越与前进――从林语堂研究看文化的相融与相涵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东吴大学,2006年10月出版。
121.《八股文篇章结构形式的渊源》,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研究论丛》,2006年(平成18年7月)LXVII。
122.《评朱玲[文学文体建构论]》,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123.《修辞学的科学认知观与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发展》,载《继往开来的语言学发展之路:2007学术论坛论文集》,语文出版社,2008年1月。
124.《八股文“收结文”之“煞尾虚词”类型及其历史演进》,载《修辞学论文集》第十一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4月。
125.《比喻造词与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核心期刊《复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第3期转摘。
126.《〈史记〉史传体篇章结构修辞模式对传奇小说的影响》,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127.《“用典”的定义及其修辞学研究》,核心期刊《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第1期。
128.《段落衔接的修辞策略》,《平顶山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129.《南北朝时代列锦辞格的转型与发展》,《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月刊),2009年第8期。
130.《从〈全唐诗〉所存录五代诗的考察看“列锦”辞格发展演进之状况》,核心期刊《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1期。
131.《学术史研究与学科本体研究的延展与深化》,《外国语言文学》(季刊)2010年第1期。
132.《从〈全唐诗〉的考察看盛唐“列锦”辞格的发展演变状况》,《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1期。
133.《从〈全唐诗〉所录唐及五代词的考察看“列锦”辞格的发展演变状况》,《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月刊),2010年第1期。
134.《从〈全唐诗〉所录唐及五代词的考察看“列锦”辞格的发展演变状况》,《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月刊),2010年第1期。
135.《不迷其所同而不失其所以异——论黎锦熙先生的汉语修辞学研究》,核心期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第一作者。2010年第5期。
136.《“列锦”修辞格的源头考索》,核心期刊《长江学术》,2010年第4期。
137.《修辞学与汉语史研究》,核心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4期
138.《“列锦”辞格在初唐的发展演进》,《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139.《还原海峡两岸现代汉语词汇差异的真实面貌》,《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月刊),2011年第1期.。
140.《艺术语言的创造与语言发展变化的活力动力》,《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月刊),2011年第5期.。
141.《网络词汇成活率问题的一点思考》(第一作者),《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142.《名词铺排与唐诗创作》,《蜕变与开新——古典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东吴大学,2011,7出版。
143.《海峡两岸词汇“同义异序”现象的理据分析兼及“熊猫”与“猫熊”成词的修辞与逻辑理据》,载郑锦全·曾金金主编《二十一世纪初叶两岸四地汉语变迁》,台湾新学林,2011年12月出版。
144.《晚唐时代“列锦”辞格的发展演进状况考察》,《平顶山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145.《关于中国修辞学研究走向的几点思考》,《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146.《海峡两岸现代汉语词汇“同义异序、”同义异构“现象透析》,核心期刊《复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2期。
147.《王力先生对汉语修辞格的研究》,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年第4期。
148.《由〈全唐诗〉的考察看中唐“列锦”辞格发展演进之状况》,核心期刊《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4期。
149.《孔子“正名”论的语言学阐释》,《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150.《杜甫诗歌与名词铺排》(第一作者),《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151.《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在海峡两岸的存续现状探析——以海峡两岸对西方人名翻译的修辞行为为例》(第一作者),《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152.《列锦辞格的基本类型》,《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
152.《列锦辞格的基本类型》,《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
153.《先秦两汉诗赋列锦结构模式及其审美特点》,《宜春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154.《元曲“列锦”结构模式及其审美追求》,《平顶山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155.《“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陈望道先生的治学经验及对中国当代修辞学研究的启示》,《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2期。
156.《修辞的性别分野与女性修辞研究》,《宜春学院学报》,2014年第10期。
157.《宋词“列锦”结构模式的继承与发展》,《语言研究集刊》第十二辑,核心期刊,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
158.《明清词“列锦”结构模式的发展演进考察》,《语言研究集刊》第十三辑,核心期刊,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

Ⅳ 教学毕业论文有哪些好的题目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新颖的教学毕业论文题目
1、小学数学教师几何知识掌握状况的调查研究
2、小学数学教师教材知识发展情况研究
3、中日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比较研究
4、浙江省Y县县域内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差异研究
5、小学数学教师教科书解读的影响因素及调控策略研究
6、中国、新加坡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比较研究
7、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
8、基于教育游戏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9、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
10、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11、数字故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2、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13、中美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内容比较研究
14、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价值及其课程论分析
15、小学数学教师培训内容有效性的研究

Ⅳ 毕业论文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在职研究生常见问题有哪些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研究生招生专业有:
020100 理论经济学
020200 应用经济学
120100 管理科学与工程
125100 工商管理(专业学位
025100 金融(专业学位)
025400 国际商务(专业学位)
1988年,值岭南大学百年盛典之际,国家教委宣布批准成立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学院设立了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统计学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7个博士专业;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统计学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17个硕士专业;工商管理(MBA)和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EMBA)、物流工程等7个专业硕士学位;拥有金融学、财政学、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保险、物流管理、管理科学、国际商务8个本科专业,以及中美合作EMBA(CHEMBA)、中法合作MBA、DBA 3个外国学位项目。

Ⅵ 急救!!!关于论文开题报告的!【注意看补充】

网上购物者消费行为与传统消费者购物行为的比较分析》开题报告(免费论文)
新闻来源:中国论文资料库 阅读次数:410

一. 课题选择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课题选择背景
对消费者行为的关注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 在当时, 消费社会开始在英国出现。十八世纪, 英国大量农民涌入城市, 这些城市新居民开始关心自己的社会地位, 这导致人们对能够表现社会地位的产品的信仰和对这些产品的态度。与此同时, 购物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企业的营销传播策略, 特别是广告对消费的影响越来越大。随着收入的增加, 大众消费显著增长。到了十九世纪, 这种消费社会形态在美国和法国也相继出现(保罗•彼德等, 2000) 。随着消费社会的发展, 企业的经营观念越来越关注消费者的变化。从20 世纪60 年代起, 企业的经营观念已从生产取向(proction orientation) 、推销取(sale orientation) 发展为营销取向(marketing orientation) 。在市场营销观念的推动下, 西方的消费者行为研究逐渐发展起来。西方消费者行为研究出现后, 一直从其他行为学科。中吸取有用的概念和理论。其中, 生活方式的概念是从社会学中借用的。在消费社会中, 消费生活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 社会学等学科中的生活方式研究也演化为更加具体的消费生活方式研究。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 受消费者行为学的影响,功能主义学派的社会学理论把注意力转向消费的社会性问题, 80 年代后, 社会学中开始关注和研究消费的学者不断增多, 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进入市场营销领域, 并不断涌现出消费社会行为方面研究成果, 新兴的跨学科, 如消费社会学、消费地理学、消费人类学、消费政治学、消费历史学、消费符号学等相继出现, 这些学科分别从不同理论范式对消费属性进行研究(王宁, 2001) 。各个学科的消费研究为消费者行为研究奠定广泛的理论基础。

(二)研究意义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对于消费者来讲, 通过互联网络选购商品与传统方式相比,优势明显。他可以利用网络终端更直接、更有效地检索所需产品的信息。他只要输入所需产品的某些特性, 如类别、型号、品牌、厂商、价格以及外观款等, 网络就可自动提供一个备选清单, 消费者再逐步加上各种约束条件, 使自动选择范围不断缩小, 最后再逐一调阅每一产品的详细介绍, 即能得出自己最满意的产品。消费者不用漫无目的地从大量现有的各种媒介广告中, 寻找所需产品的信息并储存于记忆中以备日后购买所需, 而是可以随时从网络中有针对性地、及时地了解所需产品的最新变化资料,相比之下, 他的选择范围不仅大得多, 而且可以节约时间, 也可以选择出最具价格竞争力、最满意的产品。同时, 随着数字货币、电子支票的应用, 网络交易支付方式将更加简便、安全、灵活。因此通过互联网络电子函购商品将是更多消费者乐意的选择。因此,信息时代的来临催生了网络环境下的消费行为,本篇论文通过对不同环境下消费者行为的比较分析,阐述了他们之间从购买过程到消费模式的差异,以期为不营销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三)研究内容及思路
近年来,世界各国对网络经济的研究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很大提高,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例如,在网络运行的技术、安全等问题上,不断有新的解决方案提出;对第三方物流的理论探讨和实践,也使网络经济时代商品实物配送问题得到解决;而有关网上交易模式与商业机制方面的探讨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等等。但是,在对网络经济条件下消费者行为改变的研究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回顾全球网络经济发展的实践,从中会发现,网上店铺众多,而交易额并不大;众多网络公司负债经营,等等。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没有认真分析研究网络经济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消费者行为的改变而采取相应的对策。为此,本文从对网络市场环境分析入手,并且简单介绍传统条件下消费行为模式与消费特征,通过对消费者对信息空间认知活动的方式等的研究,主要探讨在网络环境下的消费者行为特征以及与传统的消费者行为模式相比所发生的变化,分析可能影响消费行为变化的主要因素,这也是本文的主要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 通过信息和数据的搜集,介绍中国网络市场的基本情况、轮廓分析和性质,全方位介绍网络环境的商业环境。
2. 分析传统条件下消费者行为模式及其主要特征,它们包括购买行为模式和决策过程的特征研究
3. 分析网络环境下消费者行为模式和特征,并着重阐述了网络环境下消费模式区别于传统消费模式的新特征。
4. 对比分析传统环境下与网络环境下消费者行为异同,从购买动机、消费行为、消费模式三个维度阐述了两种环境下的消费模式

二.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动态
消费者研究(consumer research) , 也称消费者行为研究(consumer behaVior research) 。就研究层次而言,西方消费者研究通常是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上进行。在宏观层面上, 消费者行为与消费生活方式概念相联系, 通常是对消费群人口统计特征及消费行为特征的描述, 这类研究更多的是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research) 。目前针对中国消费者行为所进行调查, 多数也属于生活方式调查, 方法是测量恩格尔等人提出的生活方式的四个维度, 即态度( attitude ) 、活动( activity) 、观点(opinion) 、入口统计特征(demographic) 来描述消费者的生活方式( Engel , Blackwell and Kollat , 1978) 。根据四个维度的表现, 消费者被从总体上分为若干类型; 其中, 美国SRI 国际公司开发的VALS2 就是一个著名的生活方式测量工具, 但是, 这种工具的有用性也受到诠释主义的质疑, 研究发现(Douglas B1Holt , 1997) , 按照这种分类方法并不能区分出消费者生活方式的差异,不仅如此, 这种方法在美国以外的国家应用也很少。在微观层面上, 消费者行为则通常与消费者认知、态度、购买意愿以及决策过程等具体购买行为相联系,倾向于对消费者在具体的信息沟通、购买决策、产品使用、品牌态度等方面的行为进行解释和说明, 多属于解释性研究(interpretiveresearch) 。对于营销者而言, 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更容易直接观察, 因此, 在营销者眼里的消费行为更多的是指消费者在广告认知、信息沟通、购买决策等方面表现出的消费行为。消费者行为可以看成是由两个部分构成, 一是消费者的行动; 二是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购买决策是消费者在使用和处置所购买的产品和服务之前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倾向, 属于消费态度的形成过程; 而消费者行动则更多的是购买决策的实践过程。在现实的消费生活中, 消费者行为的这两个部分相互渗透, 相互影响, 共同构成了消费者行为的完整过程( Engel , 1978 ;Loudon , 1993) 。就研究路线而言, 西方消费者行为研究的路线之一是实证主义研究方法, 它认为消费者购买过程可以分为若干个阶段, 可以分阶段研究, 对消费者感知、认知、学习、态度、决策、反馈过程进行切分式研究(Loudon ,1993) 。另一种研究路线是所谓后现代的阐释主义路线,它认为消费者行为是受情境影响的, 不存在共同的行为规律, 只能把消费者个体与其所处的环境相联系才能理解消费行为特征(Douglas B1Ho1t , 1997) , 但是, 这种研究路线受到研究者自身的水平和主观因素影响, 难以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 因而尚未得到普遍运用。

(二)国内研究动态
在日益开放的社会和市场环境中, 中国消费者行为在不断发生变化。从20 世纪90 年代起, 这一问题已经引起学者的关注, 特别是香港和台湾的学者, 他们对中国消费者行为特征已经进行了一些研究, 其中包括对消费者生活方式的研究(Oliver H1M1Yau , 1994) , 也包括对中国消费者研究方法的研究等(杨中芳, 1997) 。这些学者中, 对大陆、香港及台湾三个地区消费者的比较研究更为关注, 此外, 中国消费者的本土化研究也日益受到关注, 其核心是摆脱西方消费者行为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套路, 寻求适合于中国消费者社会和文化心理的理论和方法, 研究中国消费者特有的行为模式。虽然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对中国消费者(greater China) 研究① , 但研究者多是来自西方、香港以及台湾的学者。到1998 年, 在主要的国际性相关刊物中, 尚无大陆学者发表关于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方面的论文, 在这些刊物中, 对中国消费者的研究只有5 %专门研究女性消费行为(Leo Y1M1Sin , Suk - chingHo ,2001 ; Yim Ling Sum , 1997) 。另外, 只有香港学者对中国女性消费生活方式行为进行了一些比较研究( Tai ,Susan H C , Tam , Jackie L M , 1997 ; Jackie L. M.Tam and Susan H. C. Tai , 1998 ; Leo Y. M. Sin , Suk- ching Ho , 2001) 。在国内, 卢泰宏教授从1999 年起, 开始招收第一批“消费者行为与中国营销”方向的博士研究生, 并致力于采用本土化的方法研究中国消费者行为。目前, 已有三位博士毕业生, 他们分别就中国青年一代生活方式、消费者气质行为模式、中国女性消费者自我概念等方面进入了深入研究; 同时, 分别于2001 年和2002 年出版了《营销在中国》和《营销在中国II》。这两本书不仅在国内销售上万册, 在台湾和日本也深受欢迎。这表明, 对于打算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公司而言, 中国消费者行为特征是他们十分关心的信息。中国营销研究中心还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以及香港岭南大学的学者进行了交流。可见, 对中国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刚刚起步, 在许多领域都存在着空白。中国加入WTO , 中国企业与外国公司的较量还要看能否对中国消费者行为准确透彻地把握。消费者行为研究者需要在理论上学习和借鉴西方的消费者行为理论, 在方法上, 寻找更加符合中国社会文化环境的本土化方法。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1.前期准备工作:在搜集资料方面做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用大量的时间进行资料搜集,完成本课题的前期准备工作;
2.初期工作:在这个阶段,完成论文资料的熟悉和整理,对所涉内容和有关资料进行合理的剪裁,在此基础上经过高度的概括与预测,得到一系列规律性的认识;
3.完成论文初稿:在此阶段,先草拟提纲,然后以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依托对原材料的理解;经过深入的剖析和研究之后完成写作;
4.完成论文的最终定稿:对论文的初稿进行全面、细致、反复的修改,完成定稿。

四.提纲
1 网络市场环境概况
1.1 网络市场的发展
1.2 网络市场的轮廓分析
1.3 网络市场的性质
2 传统条件下的消费行为模式
2.1 传统的消费者行为模式
2.2 传统条件下的消费者特征
3 网络条件下消费者行为模式与消费特征
3.1 消费者对网络信息空间的认识
3.2 网络环境下消费者行为特征
4 网络环境下与传统环境下消费者行为比较
4.1 基于购买过程的比较
4.2 基于购买行为的比较
4.3 基于行为模式的比较

五.参考文献
[1] 鄢平.Internet下的市场营销.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 因特网:http://www.cnnic.net.cn/
[3] 因特网:http://www.marketingman.net/
[4] 苏亚民.现代营销学,消费者行为模式.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2004.
[5] 卢泰宏,杨晓燕.互联网营销教程.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
[6] 骆永华,黄璜.灵动电子商务.新华出版社2005.
[7] 杨坚争.电子商务原理与应用(4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4 .1
[8]王长征.消费者行为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9]菲力普•科特勒著,梅汝和,梅清豪,张桁译1 营销管理———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第8 版) [M]1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0]罗伯特•S•平狄克,丹尼尔•L•鲁宾费尔德著,张军,罗汉等译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 [M]1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11]宋玲,陈进,王小延编1 电子商务实践[M]1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12]曹小春1 零售企业营销实务[M] 1 北京: 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13]司马銮. 当代西方消费者行为定义研究[J ] . 国外社会科学,1996 , (5) .
[14]皮亚杰. 结构主义[M] .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8.
[15]马场房子. 消费者心理学[M] . 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1984 ,35~48.
[16]Gary P. Schneider. Electronic Commerce[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2
[17].Leo Y. M. Sin, Suk - ching Ho. An Assessment of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Development in Consumer Research on Greater China: 1979 - 1997,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rketing and Logistics, 2001, Vol. 13, 1 ; pp. 3 - 331
[18] Yim Ling Sum. The Changing Faces of Chinese Women, Marketing and Research Today , February 19971
[19] Tai , Susan H C , Tam , Jackie L M. A Lifestyle Analysis of Female Consumers in Greater China, Psychology & Marketing: New York; May 19971
[20] Jackie L. M. Tam & Susan H. C. Tai. Research Note: The Psychographic Segmentation of the Female Market in Greater China,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 V01. 15, No. 1 , 1998 , pp. 61
771

Ⅶ 请以“一切皆有可能”拟一个作文的标题,要自创的

不可能?不,可能!
觉得用设问句加上惊叹号的形式 可以增强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