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题目 » 与西方美学相关的论文题目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与西方美学相关的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2021-03-27 14:02:11

① 有谁能提供一个好的西方文学的论文选题方向(论文题目),并且提供相应的参考资料,如果能有大概得框架就

知网上有

② 求一篇关于西方美学史的论文

在西方美学史与艺术哲学中,形式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无论是在艺术创作中,还是在艺术鉴赏与审美活动中,形式美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里值得认真探究的是,形式美是如何与艺术之本性相关联的?尤其是进入现代,形式美不再局限于经典认识论中关于内容与形式的一般论述,这种探究对于艺术及其本性的认识和理解具有崭新的意义。

一、“美在于形式”的思想及其变化

作为重要的范畴,形式美一直是西方美学史与艺术哲学中极其关注的问题,同时这也是一个仁智各见、充满纷争的问题。关于什么是形式的问题,源远流长,可一直追溯到古希腊早期,又可后延至后现代思想家。尽管有着近似的问题域,但各个时期的观点都是不同的,相互区分开来,这种区分折射出了思想自身的变化。

1.古希腊:形式作为本质

古希腊的哲学家与美学家认为,美是形式,倾向于把形式作为美与艺术的本质。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看来,艺术产生于数及其和谐,而这和谐就关涉形式的问题。柏拉图将具体的美的事物与“美本身”区分开来,那么,具体的艺术作品作为美的东西,只能是美本身的赋予和对美本身的摹仿,艺术则是摹仿的摹仿,与真理相隔三层。柏拉图把形式分为内形式与外形式,这里的内形式指艺术观念形态的形式,它规定艺术的本源和本质;而外形式则指摹仿自然万物的外形,它是艺术的存在状态的规定。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形式”和“质料”两种因素,在他看来,形式是事物的第一本体,由于形式,质料才能得以成为某确定的事物。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摹仿是所有艺术样式的共同属性,也是艺术与非艺术相区分的标志。当然不同的艺术样式摹仿的形式也是不一样的。总之,毕达哥拉斯学派、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均认为,形式是万物的本原,因而也是美的本原。古希腊时期,还用“隐德来希”意指质料中的形式。在温克尔曼看来,形式的美乃是希腊艺术家们的首要目的。在古希腊,关于美与艺术的观念背后,诸神与理论理性成为思想的规定性。到了古罗马时期,实用、功利之风盛行,总体而言,在美学思想上缺乏独到的成就,虽然在某些方面也有一些进步。

2.中世纪:形式的神秘化

中世纪的主流文化是基督教文化,在中世纪,上帝成为美与一切艺术的规定性,实践理性成为思想的规定性,从而与古希腊重视现实生活相区分。从古代至中世纪,西方美学与艺术哲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一学期的美学被纳入神学之中,表现为柏拉图学说、普罗提诺的新柏拉图主义与基督教思想的结合。普罗提诺强调了形式在美的产生过程中的作用。这一点正如克罗齐对他的评论中所说:“那么,被表现为石块的美不存在于石块之中,而只存在于对它进行加工的形式之中;所以,当形式完全被印在心灵里时,人工的东西比任何自然的东西都美”。[1]奥古斯丁是中世纪重要的思想家与美学家,他一生的美学思想经历了较大的变化。关于形式美的问题,在扳依基督教以前,奥古斯丁基于亚里士多德的整一性和西塞罗关于美的定义,认为美是整一或和谐,仍然坚持美在形式的传统观点。在扳依基督教以后,奥古斯丁从基督教神学的立场来看待美,他认为美的根源在上帝,上帝是美本身,是至美,绝对美,无限美,是美的源泉。他还受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认为现实事物的美即和谐、秩序和整一,而这又归根结底是一种数学关系。美在完善,而完善又基于尺寸、形式与秩序,大有强调形式之倾向。与奥古斯丁一样,托马斯·阿奎那也是从神学出发来阐发其美学思想的。关于什么是美的问题,他也认为,美首先在于形式。同时还认为,美是可感的,只涉及形式,无涉内容,不关联欲念,没有外在的实用目的。但丁继承了阿奎那的神学与哲学思想,也接受了其神学美学的基本观点,认为美在于各部分的秩序、和谐与鲜明。总之,这一时期有把形式神秘化的倾向。

3.近代:纯形式与先验形式

近代美学时期是指从文艺复兴延至十九世纪末,真正意义上的美学始于近代。在近代,“形式”已成为美学中的一个独立的范畴,并自觉地与理性地上升到艺术的本质的高度。自文艺复兴始,人性得到了复苏与高扬,理性成为思想的规定性,这种理性是一种诗意(创造)理性而有别于古希腊的理论理性和中世纪的实践理性。作为“美学之父”的鲍姆嘉通把美学规定为感性学,同时他也十分强调秩序、完整性与完美性。笛卡儿的哲学思想为近代思想奠定基础,他力图从主客体的认识关系来把握美。英国的经验主义与大陆的理性主义分别从各自的维度提出美学思想。作为德意志唯心主义美学的奠基人,康德提出并阐发了他的“先验形式”概念,认为审美无涉利害,与对象的存在和质料无关,美基于对象的形式,从此出发,康德把美与崇高相区分,认为与美基于形式不同,崇高是无形式的,因为它是混乱的、不规则的与无秩序的。在康德那里,真、善、美之间有了明晰的分界,艺术也不等同于真理。康德为西方形式美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那么理念作为内容,则感性显现就属于形式。在黑格尔那里,美的艺术的领域属于绝对心灵的领域,而自由是心灵的最高的定性。他说:“按照它的纯粹形式的方面来说,自由首先就在于主体对和它自己对立的东西不是外来的,不觉得它是一种界限和局限,而是就在那对立的东西里发见它自己。”[2]黑格尔力图从这种对立中去发现自由。总之,在近代,西方形式美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在把形式作为纯粹的与先验的方面。这种影响远远超出近代经验主义美学关于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的思想。

4.现代:超越形式回归存在

在现代,存在作为美的规定性,美学思想在存在之维度与境域上展开。同时西方形式美学又有了新的发展,如结构主义美学、分析美学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等的产生。贝尔认为,一切视觉艺术都必然具有某种共同性质,没有它,艺术就不成其为艺术,而艺术的这种“共同的性质”,在贝尔看来,就是“有意味的形式”。而真正的艺术在于创造这种“有意味的形式”。这种“有意味的形式”,既不同于纯形式,当然贝尔也没有完全放弃形式,也有别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代表阿恩海姆在其《艺术与视知觉》中把美归结为某种“力的结构”,认为组织良好的视觉形式可使人产生快感,一个艺术作品的实体就是它的视觉外现形式。以塞尚为代表的后期印象主义艺术既强调形式感,也看重色彩感。现代美学倾向于把美看成是情感的形式,但这种观点也有自身的问题,难免被超越。马克思的思想无疑属于现代的,马克思的美学思想无疑也是现代美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或者说具有现代意义。“马克思和其他现代思想家如尼采、海德格尔对于近代思想的叛离是颠覆性的。这在于他们不仅将所谓的理性问题转换成存在问题,而且也给真善美、知意情等一个存在论的基础,由此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作为哲学体系的主要部分已失去了其根本意义。”[3]由此,关于美与艺术的一些根本问题已走出传统的限制,进入存在领域。

5.后现代:形式的解构

由现代转向后现代乃是西方思想自身的发展使然,在这一思想的历程中,思想的规定性由存在变成了语言。后现代消解了近现代的审美理念与艺术思想,其思想的根本特征是解构性的,表现为不确定性、零散性、非原则性、无深度性等。如果说,现代美学还在存在境域中关注形式的话,那么后现代主义则坚持强烈的反形式倾向。在利奥塔看来,“后现代应该是一种情形,它不再从完美的形式获得安慰,不再以相同的品味来集体分离乡愁的缅怀。”[4]后现代不再具有超越性,不再对精神、终级关怀、真理、美善之类超越价值感兴趣,而是转向开放的、暂定的、离散的、不确定的形式。在后现代思想中,传统的审美标准与旨趣,不再有不可置疑的意义。艺术与非艺术、美与非美之间也不再有根本性的区分,从而导致了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思想风格,即文化、文学、美学走向了反文化、反文学与反美学,而复制、消费和无深度的平面感正在成为时尚。后现代艺术成为行为与参与的艺术,似乎不再需要审美标准与“艺术合理性”。后现代反对中心性、二元论以及体系化,消解了传统和现代美学思想与艺术理论的基本观点,当然也力图去解构审美的一切形式规则。

二、形式美所涉及的重要关系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形式美的问题一直是重要的而又颇具争议的问题。该问题关涉到与形式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这一系列关系及其问题揭示了形式美的一些重要方面,对它们的梳理无疑会有助于深化对形式美及其关联的认识。

1.形式与质料的关系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柏拉图的理式论不能说明事物的存在,因为柏拉图的理式与个别事物是相分离的。亚里士多德认为,要说明事物的存在,就必须在现实事物之间寻找原因,而这可归结为质料、形式二因。所谓的“质料因”就是事物的“最初基质”,即构成每一事物的原始质料,也就是“事物所由形成的原料”,如铜像的铜、泥人的泥等。而“形式因”则是指事物的本质规定。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质料是潜能,形式是现实,二者的关系是潜能与现实的关系。形式作为主动的、积极的成因,在质料的形式化过程中,给质料以规定,使质料成为现实个体。质料有待于形式的赋形。在视觉艺术的质地美中,形式与质料实现了紧密的结合。一个事物的光滑、粗糙、坚硬、柔软,只有既基于质料,又符合审美的形式要求时才成为美。形式作为事物之本质、定义、存在和现实,显然与作为事物的潜能的质料相区别,但又不可能脱离质料而存在。那么,显然这样的关系有别于传统认识论意义上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杜夫海纳在美学形式与逻辑形式的比较的基础上来阐释美学形式。他认为,在逻辑中,形式不是一个对象的形式,不再与质料密切相关。而一种美学的形式永远应该使质料具有形式,与对象密切相关,但这形式自身却不是对象。但形式与质料在生成美的过程中的关联,仍然是一个十分难解的问题。

2.形式与符号的关系

在艺术创作与审美活动中,形式与符号也发生着密切的关联。卡西尔的符号形式美学集中与典型地表述了与之相关的思想。卡西尔认为,人与动物之间的根本区分在于,动物只能对信号作出条件反射,而只有人才能把信号改造成有意义的符号。在卡西尔看来,科学、艺术、语言与神话等则是不同符号形式的人类文化的方面。符号的一个重要特性在于摆脱直觉当下给予的感性世界。科学基于依托在理性之上的抽象化,而艺术则关注个体性与具体化,因而艺术的符号也应有别于科学符号,它力图避免概念化与逻辑推理,以此为想象和解释留下空框。与科学进行的概念式的简化和推演式的概括不一样,艺术不穷究事物的性质或原因,而是给我们以对事物形式的直观。卡西尔把作为纯粹形式的艺术符号与其它符号形式区分开来。而在苏珊·朗格看来,“艺术符号是一种有点特殊的符号,因为虽然它具有符号的某些功能,但并不具有符号的全部功能,尤其是不能像纯粹的符号那样,去代替另一件事物,也不能与存在于它本身之外的其它事物发生联系。”[5]这里的问题是,艺术符号与指代符号有何关系?区分在什么地方?艺术符号又是如何体现美与艺术的形式的呢?这些有待于人们的不断解答。

3.形式与感性的关系

在席勒看来,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是人固有的天性,感性冲动基于人的感性本性,把人置于时间之中,而形式冲动来自理性。他进而认为,只有在第三种冲动即游戏冲动之中,人才能恢复完整的人性。黑格尔力图把感性与美的本质关联起来,他说:“感性观照的形式是艺术的特征,因为艺术是用感性形象化的方式把真实呈现于意识,而这感性形象化在它的这种显现本身里就有一种较高深的意义,同时却不是超越这感性体现使概念本身以其普遍性相成为可知觉的,因为正是这概念与个别现象的统一才是美的本质和通过艺术所进行的美的创造的本质。”[6]然而,黑格尔毕竟还是把美基于理念之上。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美学思想发生了显著而又重要的变化。一直被人们所崇尚的思辩理性主义遭受了普遍怀疑,而人的直观感性开始得到重视。其实,早在18世纪,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创建美学学科的时候,就在感性学的意义上关注美的问题。从此之后,形式与感性的关系就一直是美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费希特以来,在审美与艺术研究中,“自下而上”的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审美经验受到了重视。实用主义美学家和机能心理学派的创始人杜威认为,艺术即经验,把美与艺术作为经验的存在来看待,桑塔耶纳也是如此。而“格式塔”概念更强调这种经验的整体性。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是一种“审美的感人的形式。”[7]卢梭反对所有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传统的艺术理论,他认为:“艺术并不是对经验世界的描绘或复写,而是情感和感情的流溢。”[8]他更重视艺术与情感的关联。而形式与感性的关联中涉否以及如何涉及情感则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③ 有关美国文化的论文题目有哪些

理解中美两国文化的差异
IPHCC 国际中国文化出版社 任京生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她包含一个民族长期积累形成的深层的心理积淀。说到两个民族思想与行为的不同,如果透过现象看本质,实际上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由于文化的不同,会产生思维模式的不同;由于思维模式的不同,又会产生行为方式和社会关系的不同。就像两个不同的根系,会生长出两棵不同的大树一样。中国与美国无论在哪一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要理解这些差异,首先要理解中美两国文化方面的差异。中、美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中、美文化的几个特性之上。
一、中国文化的古老性与美国文化的现代化
中国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这古老的岁月本身就具有无尽的财富,文化也同名胜古迹一样,时间愈久远,便愈具有无以伦比的价值。然而她也像一棵千年古树,一方面根深蒂固,枝繁叶茂;一方面又含有一些枯枝败叶。中国的先哲们给后人留下了丰美的历史宝藏,也留下了沉重的历史包袱。你望着这棵遮天蔽日的参天大树,你会为她的苍劲美丽而折服,你也会想象有多少岁月神奇的秘密蕴藏其中。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深深植根在中国这片土地之上的,她已不可能被移植,中国的一切现代文明都只能在这棵大树上进行嫁接而成;考虑中国的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历史这个无形的手对现实的影响。中国的社会关系也就好比这棵大树的根系,树越古老,根系越繁杂。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形成的理论基础,对中国的社会关系具有不可抗拒的影响。
而美国只有两百年的历史,美国的文化,是一群现代人,按照现代人的意志和思维模式构建起来的一座现代文明的宫殿。美国人没有丰富的历史宝藏可挖掘,但也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去承受,美国人完全在按现代人的需要去创造科学,创造财富,创造民主的社会制度。美国的人际关系也是按现代人的标准建立起来的。美国发达的商业文化、科学技术是其现代文化的突出标志。
二、中国文化的民族性与美国文化的多元化
中国汉族占总人口的90%以上,其他56个少数民族在肤色、人种上也与汉族基本相似,因此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单一人种和单一文化的国家。儒家、佛家、道家文化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尤其是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占有统治地位。中国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而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人口构成极为复杂,世界各国的人才在这里群英聚会,各种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各种民族、各种文化的大熔炉。因此美国的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并且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三、中国文化的政治性与美国文化的经济性
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大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两千多年来,要统治这样一个地域如此辽阔,人口如此众多的大国,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统治失调,就意味着国家分裂、诸侯纷争、战乱不休。因此,自古以来,稳定和统一,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件大事,政治是统帅,集中统一是灵魂。儒家文化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上层建筑中的一系统,与上层建筑中的政权统治形成相辅相成之势,儒家文化中含有大量的关于教育统治者施仁政,教育百姓遵守伦理教化等方面的人文科学,中国古代社会一直重农轻商,重文轻商,科举制度使文化与政治密切相连,文化中带有很强的政治性。贯穿在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有很强的政治色彩。
而美国是一商品经济极为发达的国家,文化具有浓厚的经济性,与经济建设相适应的科学、技术、经济管理等文化占有很高的地位。而好莱坞电影、迪斯尼乐园、麦当劳快餐等等发达的商业文化更是受世人瞩目。美国的人与人之间关系,也带有浓厚的经济色彩,亲兄弟明算账。
四、中、美两国主文化与亚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
很多探讨中美文化差异的文章都指出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美国文化注重个人主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使我们产生困惑。生活在中国社会中,我们会发现,许多人个人主义思想也很严重,缺乏团结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当我们来到美国,却发现很多的美国人很关心社会和集体。有人做过这种观察,一群美国人开大会,会前不同观点会展开很激烈的争论,但一旦会议主题决定了,大家就会安安静静地一起开大会;但一群中国人在一起,却往往是上面开大会,下面开小会,各自为政。关于这个文化与现实的差异问题,我们从社会学中找到了答案。一个社会中,不仅有统治阶层所推行的正统的主文化,也有在民间流行的亚文化。亚文化往往是对于主文化的一种逆反,一种对立和统一。由于中国文化过分宣扬国家和集体,轻视个人,所以民间社会的亚文化又使个人利益得到补充,得到平衡。美国过分地宣扬个人主义,人们不满足于彼此隔阂,彼此冷漠的现象,又重新回到互相关心,热心公益事业的和谐的社会关系上来。由此我们知道,要想真正地了解一个国家,不仅要从书本上了解他的主文化,还要到那个民族中去生活一段时间,从民间去了解那个民族的亚文化。另一方面,在人的本性上,有些东西是人类共有的,如个人主义思想,在美国是得到公开承认,而在中国却被加以批判,但不管你怎么否定,它却是深藏在人们心底的。就像中国古代宣扬禁欲主义,但不管你怎样宣扬,男女相悦却是怎么也不能从人们心底抹去。
五、中国文化的两极性与美国文化的多极性
中国古代哲学非常注重阴与阳的辩证统一,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两极组成的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如:上与下、左与右、正与反、内与外、男与女等等。中国的儒家文化与佛、道文化也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两极性。儒家文化主张积极进取,而佛、道文化主张消极避世,组成了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中国古代的许多知识分子在青年时期往往尊奉儒家文化,奋发图强;当仕途多有磨难,到了晚年时又遁入佛、道文化,从佛老思想中寻求内心的安宁。儒家文化就好比一架云梯,激励着仁人志士们努力攀登,去摘取事业的果实;而佛、道文化就好比是一张安全网,有人从云梯上跌落下来,就有这张大网将其接住。因此儒家文化与佛、道文化这两极文化对立统一、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稳定发展的中国文化系统。
而美国是一个多种文化兼容并蓄的国家,不仅有英国文化、法国文化,还有西班牙文化、墨西哥文化,以及中国的儒家文化和佛、道文化,等等。美国的文化不是两极,而是多极,提供给人们更多的选择机会。
六、中国文化的内向性和美国文化的开放性
中国属内陆国家,中国文化就是在这大片的土地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内陆文化。中国自古以来不断遭受外族侵略,因此不断地修筑长城,闭关自守。受此影响,中国文化也演变成了保守的陆地文化,自成体系,对外来文化有很大的排他性。从清朝的戊戌变法到今天的改革开放,每一次打开国门,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中国文化不断地同化着外来文化,却从来不被外来文化所同化。就连接受西方文化最彻底的台湾、香港、新加坡来讲,也并没有完全西化,而是仍然保留着许多儒家文化的传统。然而,与正统文化相对立的是,开放式的中国民间文化却是以敞开的胸怀迎接着外来文化。好莱坞电影、麦当劳快餐店、西方哲学思潮,等等西方文化,无不是借着中国民间文化的东风吹遍了中国的村村落落。
美国的主流文化源于欧洲,是一种开放型的海洋文化。而美国的民主与法律制度又保护了美国的文化自由发展,不受政治的打击和控制。加上美国每年招收大量的外国学生与学者,同时也带来大量的不同文化与碰撞。美国对于各种外来文化兼容并蓄,吸收其中优秀部分以使自己变得更加丰富。
七、中国儒家主文化与美国基督教主文化
中国是以儒家文化为主流文化的国家,儒家文化注重家庭关系,宗族血统,中国古代家庭关系的两大特点是,第一,讲究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父母管教孩子,孩子孝敬父母,二者不可逾越。第二,以亲情、血缘为纽带,由此延伸到社会,讲究朋友之间以兄弟相称,四海之内皆兄弟,讲哥们义气。
美国是一个以基督教为主流文化的国家,大部分美国人信教,相信上帝。按基督教义,无论什么人,都是上帝的儿子,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而家庭,只是替上帝抚养孩子的场所,因此,即使是父母,也不能随意打骂自己的孩子,否则,将会受到法律的追究。基督教讲究博爱,在人与人之间关系中,也体现了这一价值观。
八、中国文化的统治性与美国文化的大众性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中间小,两头大的社会。即中产阶层占少数,统治阶层与普通大众占主体。而统治阶层又驾驭普通大众之上,对于文化具有绝对的影响力,中国传统文化充分体现出统治阶层的利益。
美国是一个中产阶级占多数,中间大,两头小的社会;美国文化充分体现了中产阶层的利益。加上严密的民主与法律制度,使普通大众得以自如地参加文化的构建。因此美国文化表现出浓郁的大众性。
九、中国文化的人文性与美国文化的科学性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家文化中又以伦理道德为主体。伦理道德与诗词歌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条主线。伦理道德注重于社会关系的协调,诗词歌赋注重于情感的宣泄,因此在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和性格中,自古重人文、重情感。
美国人以欧洲移民为主体,人数最多。因此美国文化是在欧洲文化基础上发扬光大的现代欧美文化。欧洲文化的重理性、重科学等特性在现代美国文化中也有所继承。美国人协调社会关系用法律,而不是用人情;美国人热爱科学,相信实力,以发达的科学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向世人说话。
了解了深层次的文化差异,再看彼此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就会有一种拨开云雾见天日的豁然开朗之感觉。因此研究中、美两国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彼此的社会和社会关系,有利于增进双方的理解和交往。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差异的对比,认清自己的不足,吸取他人的优点,在交流与学习中取长补短,发展自身文化。

④ 关于外国文学方面有什么新颖的毕业论文题目

文学院的毕业论文,如果想要稳,就是拿个差不多的分,一般还是写比较的论文,就是几个有一定联系的作者或者作品或者意识流派等等的比较分析。这样的文章必定稳,至少过线是可以保证的,至于分数有多高就要看个人的角度还有文采了,这个可以向你导师好好请教。
如果是想要出彩的话,还是专门研究一种事物的好,不过这个比较难。因为一般的专业领域都有人在研究,大学四年很难把某个领域的东西吃透,别的不说,就是这个作者的相关作品还有关于他的各种研究观点,你就很难完全领会掌握,更不要说在自己的论文中灵活运用了。所以这种题目一般来说做起来会很费功夫,然后还出不了彩,因为基本上你的观点都是别人研究过的了。不过呢,这种题目还可以走一种偏一点的路子,就是把另一学科的知识或另一种流派的观点拿来分析你定下来的那个作者或作品,就是剑走偏锋啦,这样的文章一般容易出彩,但是也容易出问题,就看你个人的驾驭了。
下面以过来人的经验谈谈答辩哈,希望对你有用啊。
一定要注意和指导老师保持良好的联系,指导老师一般只要你表现出认真诚恳,乖乖听话,就没问题的。如果答辩的时候遇到自己的指导老师那真是几辈子修的福分啊,因为即使有其他答辩老师故意刁难,你的指导老师都会帮你解围的,谁也不想自己指导的学生在别人面前丢人对吧,而且最后的分数还会超常的高噢。就算答辩时没遇到指导老师,也会出现答辩老师看在你指导老师的面子上放你一马的现象,所以那些分配到在院系位置威望高的指导老师的同学有福了。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如果可以向你们指导老师求救的话最好,就是你感觉这个是和作弊等火线没有关系的,就像他求救。越是严格的导师一般越是喜欢一个劲请教自己的学生。如果在答辩前,你的导师都不熟悉你,叫不出你的名字,你就惨了。告诉你,你的导师和你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同伙。他是你老大,你跟着他走,事事顺她的心,那么关键时刻你老大也不会丢下你不管的 。还有,你的东西做好以后,要仔细询问她,哪些地方是答辩老师会询问的,老师们询问的角度会是什么。他带过那么多届学生,如果你想答辩有一个不错的分数的话就好好向她请教吧。
我们那时写论文,在动笔之前,我们就每一个都是拼命问该怎么做,几乎把每一段的段落分布都问出来了,然后再一稿二稿三稿的让导师过。所以最后我们写的东西都完全是按照老师的思路来的哈哈哈……答辩就是这么回事╮(╯▽╰)╭

⑤ 有关于19世纪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论文题目

1、我国20世纪20年代(西方的浪漫主义前中期,在人道主义的指导下,打量社会)内,出现了问题小说容,如冰心等。所写书的内容找出社会问题但没有解决,表现情感,宣泄情感。
2、 浪漫主义后期,批判现实主义。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堕落、对人表示极度同情《双城记》《简爱》

⑥ 西方美学史 求任意论文题目 你出题我来写 老师现在布置论文都没有题目的啊!!! 没有办法下手啊

同学请自觉独立完成作业

⑦ 急需一篇论文 2000字 题目为“中西方审美差异” 要有内容提要和关键字

我这正好有一篇,应该很合适的!

浅析中西方审美差异
自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大
量的西方美术作品被介绍到了我国,使我
们终于可以足不出户就尽览中西美术的杰
作,由于视角的拓宽和切换,使我们可以
站在中西文化之外一个相对客观的立场上
来看待二者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对中国绘
画几千年的优秀成果可以有一个新的视角
来思考,这样的视角有很多,但我们着重
从审美方面来谈一些自己的感受。
通过中西绘画的比较发现中国传统绘
画里的优秀作品基本上都是审“美”的,关
乎“丑”与“痛”的作品非常少,而西方绘
画却恰恰相反,特别是关于“痛”的作品非
常多,包括古典油画时期很多与宗教题材
的作品都有着对人类命运之痛进行思考的
悲剧意味,到了近现代更是出现了许多在
这方面大师级的人物。如:蒙克,挪威画家,
被称为“近代人类心灵的肖像画家。”爱情
与死亡是他一生绘画的主题,他用炽热的
情感把死亡对人类生命的威胁真实的表现
在画布上,他自己称自己的画为“生命、爱
和死的诗歌。”《呐喊》《病中的孩子》《马拉
之死》等作品充满了世纪末的不安,颓唐甚
至悲观绝望,是那个时代所有人的心灵写
照,另一位来自英国的画家培根,专门喜欢把人画成半人半兽,奇丑无比的怪物,而
且还刻意的放在铁笼里让其徘徊呐喊,充
满了悲观与割裂的气氛。而在中国传统绘
画里,这样的作品似乎很少见,作为传统
国画三科之首的山水画,能画出痛感的恐
怕只有朱耷的山水,那种苦涩、孤独与无
奈的意境,着实令人感慨,但这只是个别
现象,大部分的中国画家则是站在一个中
立的立场上来对待艺术。那么何以会这样
大的差异的,画面背后一定还有着深刻的
文化原因。
一、善、恶观对艺术的影响
在西方的宗教里有一种“原罪”观
念,即人生来是恶的,虽然经过洗礼可以
洗掉“原罪”,但“本罪”却不能赦免,
所以要不断地向上帝忏悔并做善事,以减
轻罪恶。而西方的绘画似乎很像这样的一
种忏悔仪式,即说出人性的恶所导致的那
些丑与痛,这样就能不断的接近真善美,
只不过不是以宗教的形式,而是以绘画的
形式。而中国人则认为“人之初,性本
善,苟不教,性乃迁”,在中国看来人
性本是善良的,之所以变恶,是因为后天
的教育工作做得不够好,既然这样,那就
必须从一开始就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与视
听环境,所以做人要有“礼法纲常”约
束,以免越轨变恶。因此只要从事艺术,就
要表现真善美,以便耳濡目染,陶冶心性,
按中国人的美好愿望,从没见过恶,怎么会
变恶呢?因此在中国,任何炉火纯青,登峰
造极的艺术都必是清新隽永,美好安详的,
而这样的一种氛围,又反而其实很像宗教。
试想一个基督徒或是一个穆斯林忙碌了一
天,到教堂里去做个祈祷,一个中国人忙碌
了一天拿出几个珍藏的扇面对着昏黄的油
灯细细品读,这两者在本质上是何其相像。
既然绘画无意中承担了这样的一种作用,
这就要求那些作品一定是安静的、祥和的、
美的,否则它将起不到这样的类似于宗教的作用。
二、中西方传统哲学对绘画观念形
成的影响
任何民族的绘画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
景,而文化背景里最根本的就是哲学。在
中国,人们对道家哲学的认同几千年来是
那样的虔诚和专一,而传统绘画就根植于
这样的哲学背景之上,虽然大师辈出,但
基本面貌却没有根本性的差异。
东西方哲学都认为宇宙的基本结构是
和谐的,但西方的毕达哥拉斯也好,柏拉
图也好,都认为那是一种数学比例上的和
谐,毕达哥拉斯的“数论派”认为“数”
是万物之内在的质,而柏拉图的“理念”
宇宙本体论,也是一种合乎数学形体的理
想图形,道家哲学当然也认为宇宙本体是
和谐的,但这是一种音乐般的和谐。所以
西方绘画重模仿、重形体、重比例、结
构。而东方绘画则重感觉,在道家哲学看
来所有物只有与宇宙的这种“和谐”保持
一致。才是美的,所以美好的绘画必是宇
宙本体,自然之道的体现,绘画无论所绘何
物,终极目的是要进于道,达于道,是要象
征宇宙洪荒中那种不可捉摸的和谐,西方
的赫伯特·里德就曾说:“中国艺术家试图
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宇宙的和谐,有些关
于宇宙的用词对描述中国艺术家的创作目
的是十分必要的”。《乐记·礼论篇》有云:
“大乐与天地同和”,即艺术的精神境界是
一种圆满具足而又与宇宙相感,相调和的
状态,在此状态中,艺术的精神是大超脱大
自由。宗白华也反复强调,中国艺术的境界
是求返于自己的心灵节奏以体会宇宙内部
的生命节奏,在这样一种思想指导下,纸面
上表现的不是别的,正是人类与大地和睦
与否,协调与否的关系,中国艺术家终生努
力的目标也是克服私欲的泛滥而达到与万
物本性的同一,而万物本性最终都统一于
道,艺术的终极目的,也便是达于道。既然艺术要达于道,而这个道又是永恒和谐的,
那么艺术也只能是和谐的。
三、中国艺术不干涉现实的哲学背

西方绘画中的审丑也好,审痛也好,
有一个共同点即艺术不是束之高阁的空中
之物,而是要与血肉人生、社会现实发生
关系。而中国艺术的审“美”则很少干
涉现实,这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即都与
老庄哲学的人生观有很大的关系。
老子最主要的思想就是“无为”,由此
以达到“无不为”。他认为,有一个“无为
而无不为”的大道,万事万物都有一个独立
不变,周行不殆的道理,用不着什么神道作
主宰,更用着人力去造作安排,扰乱自然的
秩序,自有“天然法”来处置他,不用政治
和社会的干涉。正因为对于“大道”的深信,
导出了老子的人生哲学,即胡适所说的“不
争主义”,老于说“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
与之争”,在老子看来对抗是没有用的,还
不如一切听信自然,相信“天网恢恢,疏而
不失”。
而庄子在人生哲学上,在老子的基础
上更进了一步,如果我们把老子称为“看淡
主义”的话,那庄子就是在看淡基础上的达
观了,即对于“是非”的达观。我们都知道
庄于妻子死了时,他“鼓盆而歌”的故事,
足见他对人生一切寿夭、生死、祸福都一概
达观,一概归到命定,其人生哲学也可以用
这四个字来概括,即乐天安命。这样的思想
一旦进入艺术家的思想里,肯定不会去过
多地关注现实世界的伤痛,怎样的天灾人
祸,怎样的打打杀杀,自有大道去处置,而
我本人画画悟道就是了。所以我们不会期
望中国传统艺术作品里会有多少审“丑”或
审“痛”的作品,在传统中国画家看来,这
是无用功,对此几千年来都是不屑一顾的,
即使有,也大多是文人士大夫的失意,不遇
之痛,是个人小痛,至于人类命运,在中国
人看来,是“大道”意志的必然。
另外,中国艺术里审美大于审丑和审
痛,我想还有其现实的原因,即与画家个
人的人生境遇有很大关系,翻开古代画家
的简历,可以看到,基本上都是达官显
贵:待诏、侍郎、尚书、丞相、大学
士,甚至还有皇帝,可想而知,这样的
一些人本身就是当时社会制度的受益者,
这样一种制度存在本身就是保证他们“衣食无忧”从而放心逃避到艺术世界里的前
提和现实基础,无论他们有多么大的社会
责任感,毕竟自己的生存状态不会给他们
带来“切肤之痛”。这样的一种状况,决
定了他们看不到现实世界的丑与痛,作品
自然就不会有太多的苦痛感。
从全球文化气候来看,西方文化现在
是强势文化,作为现代中国的年轻人,在没
有建立起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坚定信仰的时
候,是很容易被西方文化影响的、况且西方
文化里确实也有很多优秀的思想,但在我
们的传统里却很少甚至找不到,可能我们
过于追求那种“天人合一”的高境界了,而
在对现实人生的关怀上是不及西方的,西
方艺术作品中那种对人类命运的关注意识,
悲剧感崇高感是我们文化的一个弱项。我
们的文化的确是高级,可正因为这样它往
往只是属于少数士大夫的一种个人奢侈品,
而有不适合现时代的发展需要的地方。在
今天这样一个提倡民主、自由平等的社会,
对人本身关注的文化,可能更容易被接受
和传播,也就自然会成为当代人文化构成
里的主要方面。正因为西方文化关注现实
人生本身而不是抽象了的生命,所以它们
不是单一站在审美的立场上来看待艺术,
艺术还要让大众活得深刻和明白。所以要
袒露出人类本性里的丑和痛给人看,但这
并不是为了丑而丑为了痛而痛,只不过他
们是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来呼唤真、善、美,
这与东方艺术用真善美本身来传达真善美
是殊途同归的。
在此通过对中西方之审美差异的比
较,是因为笔者认为这样一个转型期过
后,其优秀合理的部分一定会被消化、吸
收后重新贴上中国的标签,真正的传统不
是单一的回归,而是不停的吸收,回归,
既有超越又有着天生的自律,从而永葆这
一文化血统的纯正和活力衍生金融工具——按照适用的会计准
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财务报表是
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责任。在编制财务
报表时,管理层需要作出与衍生金融工
具相关的认定(1 6 3 2号准则第八条)。
预测性财务信息——管理层负责编制
预测性财务信息(3 1 1 1号准则第四
条)。
代编财务信息——管理层应当对提供
给注册会计师的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
责(4 1 1 1号准则第七条)。
三、管理层的责任贯穿于注册会
计师业务工作的全过程
1、客户及业务承接与维持时
注册会计师承接与维持业务及客户的
第一关,首先是对客户单位及其环境进
行了解,在此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必须
明确提及客户单位管理层的责任问题。
2、签订业务约定书时
在业务约定书中,应明确管理层对
鉴证对象、鉴证对象信息及其他相关信
息的责任。
3、管理层提供书面声明时
注册会计师执行业务活动时,应获
取管理层声明,对管理层责任予以进一
步明确。
4、注册会计师出具业务报告时
注册会计师出具业务报告,对管理
层责任的说明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审计
报告,无论是标准审计报告、还是标准
审计报告加强调事项段的审计报告以及保
留意见、否定意见、无法表示意见的审
计报告,均应有关于管理层责任的专门
段落。验资报告的范围段、审阅报告的
引言段、历史财务信息审计审阅以外的
其他鉴证业务报告、预测性财务信息的
审核报告,代编财务信息报告中均应明
确提及管理层责任,通过这种明示,以
便业务报告的预期使用人正确区分管理层
责任和注册会计师责任,防止误解,防
止以注册会计师责任来减轻管理层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