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题目 »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论文题目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2021-03-25 23:53:23

『壹』 求一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小论文 谢谢..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深刻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变化,并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从而充分认识统筹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立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生态文明新构架。应当说,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完全符合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潮流。
一、生态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肯定人是自然界的相对主体,人类的社会经济必须继续向前发展。同时,要清醒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努力做到在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是人类社会的新的文明——生态文明。
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内涵
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关系,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人与自然关系史。人与自然共处在地球生物圈之中,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必须以大自然为依托,利用自然;同时又必须改造自然,让大自然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类。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类对客观自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在人
类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人类对人与自然的认识有显著的不同。在原始社会,人类以狩猎和采集方式从事生产活动,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强,主要体现为依赖和适应,人类生产和生活受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制约明显,人对自然曾保持了一种原始的和谐关系。在农业社会,从事农业劳动是人类主要生产方式,由于生产规模小、强度低、其负面影响较小,人类与自然保持一种融合的非对立关系,但是在一些局部区域也出现了过度开垦与砍伐等现象,特别是为了争夺水土资源而频繁发动战争,使得人与自然关系在整体促使相对和谐的同时出现了阶段性或区域性的不和谐现象。在工业社会,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显著提高,人类活动范围已扩张到全球的各个角落,并且不再局限于地球表层,已拓展到地球深部及外层空间,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并极大地提高了认识自然和改变自然的能力,但是,全球性的人口急剧膨胀,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不和谐。当前大规模的、无序的人类活动已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结构,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地球生态系统的演变路径和方向,对人类生存安全构成了极其严峻的挑战[杨多贵,2005]。
20世纪6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广泛兴起与蓬勃发展,可以说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质的飞跃,它既是划时代的发展观、又是崭新的世界观、文明观和自然观,它深刻地揭示了经济社会繁荣背后的人与自然冲突,对传统的“征服自然”等不可持续发展观提出了挑战。1992年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8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102位国家首脑出席了这次“地球高峰会议”,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它标志可持续发展观被全球持不同发展理念的各类规矩所普遍认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人类的共同使命。
人与自然和谐,从理论层面上看,它应是人与自然互相适应的辨证统一、互动和谐;从实践层面上讲,它应有人与自然双方均处于既被改造又应保护的关系之中。历史经验表明,当人类与自然处于平等、互利、和谐关系的时候,自然也能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正如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总之,人类社会是在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历史演变是一个从和谐到失衡,再到新的和谐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2、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主要内容
文明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它表征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从历史上看,人类文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如果说以工业生产为核心的文明是工业文明,那么,生态文明就是以生态产业(或产业生态化)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则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

『贰』 大家帮帮忙写一个论文题目是:如何统筹人与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

如何统筹人与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

『叁』 写一篇关于人与自然为话题的作文带题目

人与自然

集天地之灵气,采万物之精华,勇敢的人类从洪荒时代走到了文明的世纪。人类的智慧创造了经济的奇迹,无知与贪婪却留下了可怕的后果。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地球发出了痛苦的呻吟,善待万物,就象善待我们的朋友;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我们的家园!人类渐渐从噩梦中觉醒: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

突如其来的SARS病毒,令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人类应如何对待大自然?人类该怎样与自然和谐共处呢?与自然相通相依,协调一致,和谐共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要思想。

建立生态环保型社会是我们共同的责任。随着我国人口的急剧增长,许多地方都在闹“能源危机”,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无数森林的乱砍滥伐使生态环境恶化的形势十分严峻。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因此,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我们的家园毁于我们人类自己手中。人类啊,行动起来吧,让我们节约一滴水,保护一棵小草。让天空依然明净,让河水依然清澈,让小草依然碧绿,让花朵依然鲜艳,让阳光依然灿烂,让地球依然生辉!

痛定思痛,我们应该选择一条理性发展的道路,呼唤绿色文明,呼唤科学的决策方式,呼唤科学的生产方式,呼唤科学的生活方式。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吧!

人与自然的关系,排除了所有教条化、概念化的定义和归纳后,到底还剩下些什么?

无疑,我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生存,在向自然索取的过程同时以自身的思想以及由思想派生出的行动反馈于自然。很多正统说法中认为劳动是人区别于其他自然生物的主要标志,但事实上,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懂得思考。正因为思想的连接性和沟通性,人才能与自然建立起一种看似形而上,却真实潜隐暗藏的联系。

都说有灵性的事物之间是相通的。陶渊明可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义山可以“留得残荷听雨声”;苏东坡可以“乱石穿空,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这是自然在缔造文学,还是生命意义在切近自然呢?高山流水一竖琴,邀知己与苍松共赏。当人把自身的精神存在寄托于山水树石的时候,他同时获得的是一种容百川而乃大的广阔的自然生存空间。

因此,我不愿意将我的眼光和论调再停留在物质层面上,人与自然的关系,若没有思想深处与精神理念上,人性与自然性的和谐,所有的“持续发展”、“循环利用”都是一幕幕滑稽可笑的“一手栽树,一手砍树”般的闹剧。而精神层面上的契合,肯定也不是简单的技术型、机械型或者经济型的,而是如同古希腊的神庙雕像,古战国的编钟筝瑟般优雅、恬静,消解了功利与肤浅的人的灵魂的自然回归。

其实,保护环境,拯救自然的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可人们真的意识到了对于自然保护的重要性了吗?世俗非常实际的功利主义导致了人类总得在经历了切肤之痛后,才会像寒号鸟那样呻吟出要垒窝的哀叫。洪水流了几年,抗了几年;干旱抗了几年,也就旱了几年,人类在灾难中自救的手段不可不说是声势浩大:科学的尖端、理论的经典、宏大如史诗般的前仆后继、可歌可泣……这些,究竟改变了些什么?又能改变些什么?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自然渐渐厌倦了与自己愈走愈远的人类后,其结果就是《圣经》中提到过的那场大水,涤净了它自己的怀抱。或许,真正让我们悲哀的是到那个时候,连一艘诺亚方舟的机会,上帝都不会再给我们。

当然,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我并不是去否定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已渐趋完善的自然科学。我只是想呼吁人们是时候去走出毫无底气的自大,附庸风雅的自恋,堕落腐朽的自私以及被物质、功利侵染得麻木的精神荒芜,让心灵复归平和,让灵魂走进自然。

『肆』 关于人与自然的作文题目,从小的方面想

人与自然
集天地之灵气,采万物之精华,勇敢的人类从洪荒时代走到了文明的世纪.人类的智慧创造了经济的奇迹,无知与贪婪却留下了可怕的后果.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地球发出了痛苦的呻吟,善待万物,就象善待我们的朋友;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我们的家园!人类渐渐从噩梦中觉醒: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

突如其来的SARS病毒,令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人类应如何对待大自然?人类该怎样与自然和谐共处呢?与自然相通相依,协调一致,和谐共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要思想.

建立生态环保型社会是我们共同的责任.随着我国人口的急剧增长,许多地方都在闹“能源危机”,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无数森林的乱砍滥伐使生态环境恶化的形势十分严峻.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因此,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我们的家园毁于我们人类自己手中.人类啊,行动起来吧,让我们节约一滴水,保护一棵小草.让天空依然明净,让河水依然清澈,让小草依然碧绿,让花朵依然鲜艳,让阳光依然灿烂,让地球依然生辉!

痛定思痛,我们应该选择一条理性发展的道路,呼唤绿色文明,呼唤科学的决策方式,呼唤科学的生产方式,呼唤科学的生活方式.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吧!
人与自然的关系,排除了所有教条化、概念化的定义和归纳后,到底还剩下些什么?
无疑,我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生存,在向自然索取的过程同时以自身的思想以及由思想派生出的行动反馈于自然.很多正统说法中认为劳动是人区别于其他自然生物的主要标志,但事实上,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懂得思考.正因为思想的连接性和沟通性,人才能与自然建立起一种看似形而上,却真实潜隐暗藏的联系.
都说有灵性的事物之间是相通的.陶渊明可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义山可以“留得残荷听雨声”;苏东坡可以“乱石穿空,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这是自然在缔造文学,还是生命意义在切近自然呢?高山流水一竖琴,邀知己与苍松共赏.当人把自身的精神存在寄托于山水树石的时候,他同时获得的是一种容百川而乃大的广阔的自然生存空间.
因此,我不愿意将我的眼光和论调再停留在物质层面上,人与自然的关系,若没有思想深处与精神理念上,人性与自然性的和谐,所有的“持续发展”、“循环利用”都是一幕幕滑稽可笑的“一手栽树,一手砍树”般的闹剧.而精神层面上的契合,肯定也不是简单的技术型、机械型或者经济型的,而是如同古希腊的神庙雕像,古战国的编钟筝瑟般优雅、恬静,消解了功利与肤浅的人的灵魂的自然回归.
其实,保护环境,拯救自然的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可人们真的意识到了对于自然保护的重要性了吗?世俗非常实际的功利主义导致了人类总得在经历了切肤之痛后,才会像寒号鸟那样呻吟出要垒窝的哀叫.洪水流了几年,抗了几年;干旱抗了几年,也就旱了几年,人类在灾难中自救的手段不可不说是声势浩大:科学的尖端、理论的经典、宏大如史诗般的前仆后继、可歌可泣……这些,究竟改变了些什么?又能改变些什么?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自然渐渐厌倦了与自己愈走愈远的人类后,其结果就是《圣经》中提到过的那场大水,涤净了它自己的怀抱.或许,真正让我们悲哀的是到那个时候,连一艘诺亚方舟的机会,上帝都不会再给我们.
当然,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我并不是去否定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已渐趋完善的自然科学.我只是想呼吁人们是时候去走出毫无底气的自大,附庸风雅的自恋,堕落腐朽的自私以及被物质、功利侵染得麻木的精神荒芜,让心灵复归平和,让灵魂走进自然.
刚才有个同学走上讲台,张口说出了“天人合一”,让我眼前一亮,可她一再强调“天人合一”是与小农经济联系在一起,应找寻它对我们现在工业文明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何借鉴意义.我本不想说这个词语,因为“天人合一”在近些年被人们用滥了.这里既然说起,我想我应该澄清一些对这个词语的理解误区.“天人合一”其实讲的就是一种精神境界,它不局限于某一学派,儒家有,道家也很突出,禅释同样理解深刻.这样一种思想,原本就是渗透在艺术之中,以建筑、书法、绘画、诗词等艺术形式与我国古代文明一脉相承而源远流长.我不太赞成刚才那位同学把“天人合一”束缚和局限在封建小农经济的社会形态上,而因此来判定它与现在的生活和文明不再适合,这种理解的角度显得太实际,太直接.然而,恰恰是“天人合一”为代表的春秋战国文化思想,是我们整个民族三千年不断研究而无法超越的宏伟宝藏.
“天人合一”的意义就在于它的模糊性、不可预测性、难以定义性和神秘性.因为这样一种思想正是通过这些特性来暗暗吻合着自然的特质.我们眼中的自然,不正以这样的特质展露于我们眼前的吗?又有谁可以拍着胸脯说,我眼中的自然是清晰的、条理的、逻辑的、如同螺丝钉和螺丝帽那样丝丝入扣、紧紧相连的呢?永恒的是古典,持久的是自然.文明的不断发展中,能震撼我们心灵的,不应该是五百万的偶中;不应该是一场精彩的NBA比赛,那么,应该是什么呢?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应该成为一种获取经济利益的文化现象;也不应该停留在人类是否可以持续发展和对自然循环利用的自然科技的推动因素之上.我们应该转换角度了,自然到底教会我们的是什么?是让人们变成机器或者电脑?还是变成蓝天或者白云呢?
最后,我想用一个比较来结束我的发言:当后工业文明财富的标志世贸大厦,在它所代表的文明形态所异化的人性恶的撞击下倒塌的时候,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天府盆地的青山绿水之间,那造福了一方热土几千年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这就是“天人合一”的经典,人与自然的完善.

『伍』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论文 3000字

世界历史是人类实践的产物,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虽然人的活动受一定的客观条件与历史必然性的制约,是在既定的、由前辈所创造的生产力基础之上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关系下进行活动的,但是,人又具有自由、自觉、能动创造的本性,能够在认识外部必然性和由自己的活动所构成的社会运动规律性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需要和目的,进行创造性活动,改造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以求得自身的生存、发展和完善。
面对着当代人类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困境和危机,有些人把其原因归罪于人的主体性及其在当代的发展,认为只有人类放弃对自然界的改造和控制,“回归自然”,才能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事实上,造成这种困境的,至多只能说是在传统的发展观念的影响下所形成的那种片面发展了的主体性。由于传统的发展观混淆了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片面追求物质财富,把人变为实现增长的工具和手段,造成劳动者的畸形发展,成为马尔库赛描述的“单向度的人”。在这种发展观的影响下,单纯的对经济利益的追求造成了这种主体性只有动力机制(无限占有物质财富的欲望)而没有自我约束机制,因而是一种“放任”的主体性;由于它既没有对自身活动的外部限度的认识,因而是一种“盲目”的主体性;由于它缺少一种自我反省、自我评价、自我规范机制,因而是一种“自发”的主体性。这是一种比较低级的主体性。而人的高度发展的主体性应该是一种自觉的、自为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对外部自然界的整体规律性有清楚的认识,对活动的限度有清醒的认识,对自身活动的后果有预见性意识,对自身能力有规范性(道德)意识。这种主体性不仅不是造成当今人类困境的原因,而且它正是解决这些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必要前提。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在自觉的未来价值目标导引下,自我选择发展道路、自我设计发展模式、自我调控发展秩序、自我规范发展行为的自觉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是人的发展,即人的素质的提高。1994年3月中国政府发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明确提出了社会“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位”的重要观点;《中国社会发展报告》也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在1994年10月召开的全国社会发展工作会议上,我国领导人明确指出:“经济和社会发展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所谓“人的发展”是指人在各个生活阶段上的发展,是个人、社会、自然之间某种和谐关系的构成,它保证人的潜力的得到充分发挥,而又不使社会或自然受到损害、掠夺或破坏。从根本上说,人的发展也是人的素质的提高或能力成长的过程,它包括:(1)基本需求的满足:可分物质和精神需求两个方面,它是人全面发展的先决条件;(2)素质的提高:包括身体、心理、文化、道德等方面的素质,它们是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3)潜力的发挥:是指人认识、理解和有意识干预现实世界变迁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而可持续发展对人的主体性要求则来自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决定的。社会发展激励着人的个性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也反过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人本身的发展既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也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内在动力。社会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的、精神的历史条件,决定并影响着人的发展。一个人在追求个人正当利益的同时发展了自己,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相互决定的,这是一个双向同步的统一的运动过程,其统一的基础在于人们的社会实践。人在社会实践中改造社会,发展社会,同时也改造自己,发展自己。
2、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互为手段和目的。既然人和社会是互相决定、互相促进的,因而任何一方的发展都离不开对方的发展,都必须把对方的发展作为目的,自己的发展作为手段,这样才能促进双方的同步发展。没有整个社会的发展,个人的发展也就没有基础和条件;同时,整个社会的发展恰恰是社会上无数个人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结果。人的全面发展需要通过改造客观世界来促进社会发展去实现,社会的发展也需要人通过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来保证。
3、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人作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创造者和接受者,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主宰,人在社会经 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和国家政权等,都是围绕着以人为中心运动的,任何发展离开了人的参与都无法实现。社会其他各方面的发展都是为人的发展提供条件和手段,都是为了丰富人的需要,提高人的自由度和主体性,促使人的全面提高。共产主义,归根到底就是要 “充分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和自由的全面的发展。”

『陆』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题的征文 不是题目是主题 求原创回答满意给100分

四月上旬,我去乡下玩。到沟渠边欣赏风景时,蓦地发现一条不知名的黑色的鱼正在追逐着几只可怜的小蝌蚪,其中一只已经被那条鱼吞下整条尾巴。心中怜悯,用枯枝赶走了鱼,救下小蝌蚪。因为村上要用水,沟渠里的水被抽得日日递减,不多久就要干涸,那时,鱼和蝌蚪都不能幸免。再三思索后,我捞起了那几只小蝌蚪。鱼已经不知去向,就不再多费心思了。
可当我把它们带回家后,遭到了老妈的极力反对:“不行!一个干干净净的

!一个干干净净的家会被蝌蚪弄脏的!快把它们扔了!”“这怎么可以?难道要让它们被天敌吃掉吗?绝对不能扔掉!”“这个家不能有任何脏东西!”“蝌蚪是益虫!” ……经过激烈的争论,老妈向我妥协,但要留下蝌蚪,必须把它们放在阳台上。这我同意,让蝌蚪经历必要的大自然的考验对它们也是有好处的!
我把小蝌蚪们安置在阳台上的小水缸里,还特意放了些水绵、螺蛳和鹅卵石,尽量使环境与野外的一样。从此,我开始了“养蝌蚪之行”。为了能使蝌蚪正常生活,我翻遍了家里的大小养殖书籍,千方百计为蝌蚪创造有利的条件。每天早晨醒来后,我总要去看看蝌蚪怎么样了;一放学,换下鞋子就冲向阳台,与蝌蚪共同分享喜悦与忧愁。偶尔为蝌蚪换换水,天天给蝌蚪喂食——熟菜叶与少量熟蛋黄。毕竟水缸不同沟渠,不能进行循环,只有靠“人工循环”了——烈日当空,我把水缸挪到半遮阴的地方;倾盆雨下,我把水缸移到雨少下到的地方;热了,搬到阴凉处降温;冷了,放回屋里保暖……
在我的精心照料下,小蝌蚪一天天地长大了。终于有一天,其中两只小蝌蚪长出了后腿。虽然那后腿细细的,黑黑的,还不足两毫米,但挺精神。我分外高兴,一整天情绪高涨,从此越发地关心小蝌蚪了,希望它们早日变成小青蛙。
4月30号晚上赶回乡下,匆忙中忘了带小蝌蚪回去放生,一路上懊恼不已——这一呆就要五六天,小蝌蚪在家里怎么活呀?!越想越不敢想。到了乡下,我吃不下睡不好,一闭眼,满脑子是小蝌蚪,连做梦都想着回市里把小蝌蚪带来。也许是上苍可怜小蝌蚪,5月3号,老妈回市里拿东西,我死缠烂打地央求她带回了我的小蝌蚪。当我再见到小蝌蚪时,心中的一块大石头落了地。但再仔细一看,天!都变成小青蛙了!只是尾巴还没有退化。我兴奋不已,围着看了许久,许久……
5月4号,在雨中,我带着小蝌蚪来到了河边。我轻轻地倾斜器皿,“小青蛙”、螺蛳以及鹅卵石缓缓入水。望着“小青蛙”们疾游远去的影子,心中隐约飘出一丝失落。风儿拂过,芦苇轻摇,水面轻漪,田野中的农作物沙沙作响。
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心中失落遁无,沉入回忆:4月2日,小蝌蚪来我家;4月25日,有两只长出后腿;4月27日……
如果不对,看下面
我是一只小鸟,蔚蓝的天空中是否有我飞行的方向?我是一条小鱼,潺潺的河流中是否有我流动的空间?我是一棵小树,茂密的森林是否是我最终的目的?我是一滴水滴,无际的海洋是否是我最终的归宿?如果小鸟没有翅膀,是否可以飞上天空?如果小鱼没有呼吸,是否可以穿梭水中?如果小树没有阳光,是否可以茁壮成长?如果水滴没有伙伴,是否可以会聚成洋?
生命是一张美丽的网,当人类的目光伸向宇宙的时候,我们发现,触目所及的是一片无尽的荒凉。而当我们回首自己所居住的星球,则是一片五彩斑斓、生机盎然的景象,对于主要生活在陆地上的人类来讲,我们的周围是一片绿色的世界,而构成这绿色世界的而是生生不息的亿万种生命——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犹如一张美丽的网,在装点这个荒凉的宇宙。
可是,60亿世界公民中,有几人时常意识到这一点?有几人在吃饭穿衣、劳动休闲的空隙里,感念过造化给我们的这一片美丽的花园?想到过敬畏生命、爱惜自然、维护生命之网的长治久安?“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臭氧层空洞,持续的干旱或暴雨,频频光顾的沙尘暴,污染的空气和海洋,不再蔚蓝的天空……”是谁所造成的?是的,是人类,是人类对大自然进行了几十年的掠夺,是人类的贪婪、狂妄和短视,还未来得及体会万物之灵长的胜利,就匆匆迎来了大自然的疯狂报复还击。我们的地球妈妈,她已不再美丽,而是伤痕累累。可爱的小溪,不再清澈见底;娇媚的鲜花,不再清鲜艳丽。焦枯的树叶在枝头颤栗,仿佛在宣告:这里已经没有春天。黄土卷来,绿色褪去,大地翠绿的衣装,已被漫天风沙代替,流过森林的河流,失去了往日的欢愉,扭动着黑色的身躯,流过原本圣洁的土地……难道要让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干涸,最后一棵树倒下,最后一只鸟灭绝……人类才会觉醒吗?可恨的人类啊!是否扪心问过自己,自己究竟做过些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满足私利?可怜的人类啊!是否这样想过,自己每天吸入的竟是有害的“混合型”空气。可惜的人类啊!是否应该铭记,地球的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可悲的人类啊!是否已经真得忘记,竟还在乐此不疲地挖掘着埋葬自己的坟墓。难道真得要等到,世界变成沙漠,连仙人掌也枯竭,只剩下人类在孤独地流浪,还要说: “看,生命没有痕迹,世界没有生机,这些都不是我的错。”
环境在向人类敲着警钟,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环境,与环境和谐相处,已是全世界公民的要求。我们是否还有明天,那要看我们的努力,共同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如果我们再不行动,人类明天的命运,就如同昨天侏罗纪的那一群大恐龙。为了我们唯一的家园,为了我们美好的明天,让我们一起行动,让我们一起努力,保护环境,保护地球!

其实这个地球是很美丽的。当一个新生命出生时,我们应该对他说:”欢迎你来到这个美丽的世界“。那为什么现在地球却不是如此美丽呢?
自从经济发展起来后,人类开始有了一种心理,就是自私心,因为人类有了自私心,所以就开始做一些为了自己,而不顾大自然,使得大自然出现荒漠化、水土流失、动物灭绝等现象。你们有想过大自然的感受吗?世界因为有了大自然,才会有我们啊!
你们能不能换个角度去想想。我们伤害了大自然,大自然会怎么样?例如:如果你的朋友不小心跌倒了,你能换个角度去想想他的心情会怎么样吗?如果人类能学会换个角度去想想,这个大自然肯定不会像这样。
其实,在你们的心里还有一颗喜欢大自然的心,只是人类没发现而已。
我可以肯定的说这个地球真的是一个美丽的世界。你们说这个美丽的地球,我们人类有什么理由去破坏?就算有理由,那只不过是自私心控制了你们。你们问一下自己是不是为了自私而做出伤天害理的事。
大自然创造了我们,而人类却破坏大自然,大自然已经有了惩罚,但是人类还是执迷不悟。用更多的手段来满足自己。大自然更生气了。人类不要再破坏大自然了。
如果我们人类能从此改变,做一个保护地球的守护者,大自然会原谅我们的过错。人类,醒悟吧!

和谐之美
一支红梅,独立寒冬,美在它的傲雪,美在它增添了风景的内容。一只雄鹰,直冲云霄,美在它的勇猛,美在它划破了苍穹的寂静。它们之所以美,是因为与自然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了一起,恰到好处地使生命与自然相得益彰。它们美得和谐,美得永恒。
自然界处处绽放着和谐带来的光彩。浮云掠过天空,排遣了天空的空荡,拓展了浮云的空间;百合绽放于山谷,增添了山谷的生机,弥散了百合的幽香;鸟儿筑巢大树,焕发了大树的活力,获得了鸟儿的天堂。天地万物都以不同的丰姿勾勒出自然界的和谐画面,和谐让美丽的自然永驻,让每个生灵都不会感到孤独,恰到好处地使生命与自然相得益彰。
人类是自然界的高智能动物,是地球生物圈造就的一个巧合。一种适宜人类生存生活的环境和一些自然界的机遇,使其在其他生物中胜出。人类集天地之灵气,采万物之精华,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惊天的奇迹。你看田间耕作的农民、车间忙碌的工人、医院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学堂讲授知识的人类工程师……不同的岗位,不同的价值,以不同的形式凝聚成一种力量,促使整个社会得以和谐运转。
实现和谐的美好理想和愿望,一直是人类的孜孜不倦地追求。陶渊明式的世外桃园是“和谐”的一种理想境界,柏拉图式的理想王国的“和谐”也是人们心中祈求的一个幻想,我们现在所倡导的“和谐”更是实实在在,是眼前实现的生活状态。和谐不仅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状态的一种体现,也是优化了的生存心态。
有人说:“和谐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和谐是一首美妙的音乐。”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互相依存,互相映衬,互相促进,一起共同发展,从而呈现出那五彩斑斓的和谐景象。和谐使人类产生了美丽,生发了力量,实现了进步!
和谐之美在于善良。善良的人,内心充实,心灵充满爱。对每一朵花善良,他将拥有花香四溢的春天;对每一只鸟善良,他将拥有燕歌莺啼的清晨;对每一个人善良,他将拥有温馨真挚的朋友。只要人人心底善良,喜欢和珍惜自然万物,和谐之花就会处处开放。
和谐之美在于诚信。诚信是一朵馨香的花朵,让他人快乐,使自己陶醉;诚信是一首古老的诗歌,让他人品味,使自己高尚。诚信就像一轮圆月,惟有与高出的皎洁相伴,才能衬托出对待生命的态度。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诚信对人,诚信对己,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和谐之美在于宽容。宽容是人类情感中的种子,她能在人类的心灵这片净土上扎根发芽,在爱的保护下茁壮的成长。宽容之心能浇熄怒火化解愁恨,能感化邪恶播散善良,能无私奉献从不计较得失,能让人间充满真情,使和谐之美充满人间天堂。
和谐之美在于淡泊。人生淡泊的人,会做到心境若水,心态平和,笑对坎坷,正视苦乐;会做到燃烧追求,奋斗不止,焕发青春朝气,生命之河将永远奔腾不息。保持一颗平常心态,宠辱不惊,名利乃身外之物,不必在乎其去留,用心营造和谐心境,和谐便有了基础。
实现人类和谐,要从每个人自身做起,从长远着眼,常抓不懈,努力打造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和谐相处的氛围,形成以和为真、以和为善、以和为美、以和为贵的新风尚,让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成为我们生活进行曲的优美动听的和谐音。
春色宜人,只缘百般红紫斗芳菲,秋光爽目,皆因万类霜天竞自由。世间万物,因和谐而温馨,因和谐而美丽。人类只有和谐才能活得有滋有味,只有和谐才能兴旺发达。我们在生活中要努力去发现、挖掘和谐之美的所在。播下善良的种子,送上诚信的玫瑰,带上宽容的心怀,伴上淡泊的生活,行走在清风送爽的旷野上,仰望那无边无限的蔚蓝天空,聆听那动人心弦的交响乐曲,感悟和谐之美吧!
写不下了,望采纳

『柒』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议论文

人与自然的和谐
和谐,是一只只翱翔于天空的白鸽;和谐,是一片片绿油油的树林;和谐,是鸟儿们快活的歌声;和谐,是人类与大自然的欢笑……可以说,这就是人与大自然之间美妙的和谐乐章。
然而,随着人类的发展,白鸽没了,树林没了,歌声没了,也没了那爽朗的笑声。多少年来,我们都把危害抛给了她——大自然。肮脏的大地,尘土弥漫的天空,倒下的大树……没了整洁的公路;没了蔚蓝的天空,也没了茂盛树林。换成了无数高楼大厦来主宰这个世界。
我躺在床上,想象着……突然,一只白鸽落在我的肩上,我似乎变小了许多,白鸽载着我飞向天空。我抬头仰望,啊?我不由自主地揉了揉眼睛,怎…怎么天空变得那么蓝啊!?我又马上低头看了看大地,呀,大地被大片大片森林覆盖着;小溪、河流没有了一丝污染,欢快地唱着歌。我深吸了一口气,顿时,一股清凉的气息回荡。“嘿,姐姐你在想什么呢?”妹妹调皮的声音吓了我一跳,哦,我明白了,原来是我想的太入迷了,刚才只是想象呀。
突然,我脑子里闪现出一个想法:现在已经有些国家觉悟了,再这样下去,整个地球就会被我们这样毁了。其实,这些现象已经对我们做了一个无声的警告,告诉我们对水、对森林、对鱼虫鸟兽、对一切的自然资源都要珍惜,不要去浪费、去破坏它们。
让白鸽重新翱翔于天空;让动物们重新建起家园;让美妙的歌声重新回荡在耳边;让欢笑重新洋溢在世界的每个角落。让我们共同生活在充满和谐之美的人间天堂。

『捌』 马克思论文怎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五点主题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生态文明的核心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其早期的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都明确提出了“人与自然界和谐”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重要思想来源。
(一)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
1.人是自然的存在物
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人是自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人的思维意识也是自然界的产物。人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人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2.自然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自然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天然、自然因素的总和,它们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结构有序的生态系统空间。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自然界向人类提供的资源,一部分是不可再生的,比如矿产资源;另一部分虽然可以再生,比如粮食、水果、蔬菜等,但它们的生长要受自然条件的限制。
3.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人与自然既相互统一,又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人要按照自己的需求有目的地进行实践活动,将自然改造为适合于人类需要的人化自然。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必须尊重自然,遵循客观规律。因此,人类在支配自然的同时必须服从自然,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二)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实现形式
1.人的实践具有能动性
尽管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与自然不可分离,但人与其他存在物之间的最大差异就是,人具有能动性。人能够有意识地探索自己的对象,不断拓展对象物的范围。人能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变“自在之物”为人“所需之物”。人能够自我反省,理智评价自身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自然界,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2.人的实践推动“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转变
马克思认为,人通过生产实践把自然界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并不断推动“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转变。“自在自然”是指人尚未感知,独立于人的活动之外的那部分自然,是自发地发展着的自然。在其中的每一个自然物都只受各自规律的支配,它们之间的作用也是完全自在的。“人化自然”是作为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对象的自然界,即被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打上了印记的那部分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具有自然性和人工性的特点。
3.社会实践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解、促使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有效形式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社会实践是人与自然联系的中介,是实现人与自然关系协调统一的有效形式。马克思指出,人们必须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如果违背了这一规律,必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在自然界中,人类只是其中的一员,人不是自然的主宰者和统治者,同其他千百万物种成员是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关系。人类虽然有高于其他生物的智商和思想,但这绝不应成为任意宰割、伤害以至灭绝其他生物群体的理由。相反,人类应当凭借其思想和智商,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利用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使人与自然之间保持友好、和谐的关系,为维护生态平衡和环境优美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人与自然冲突的现实问题
马克思早就说过,人类的行为和利益相关。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利益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在这种背景下,人类为自己的贪婪找到了合理的外衣。进而将本性的贪婪显露无遗。个人为了利益,违背法律,铤而走险,乱砍滥伐,围湖造田,猎杀野生动物。企业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不去购置净污处理设置或者将其闲置,而将大量的废水直接排入河流湖泊,造成河水湖水严重污染导致大量水生生物死亡。企业为了利益,排放大量的废气,造成空气的严重污染,人类不得不呼吸有害的气体,也造成了臭氧层的空洞,将人类暴露在种种有害的辐射之下,忍受着辐射带来的种种疾病。国家为了利益,为了发展经济,提高实力,大肆地、无节制地开采有限的资源,使有些资源已经几近枯竭。
总之,为了利益,人类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采取“杀鸡取卵”、“涸泽而渔”、“焚林而猎”的方式对大自然进行疯狂的掠夺和破坏。污染空气,浪费资源,森林面积减少,沙漠化日趋严重,曾经的大草原变成了沙漠,恐怖的沙尘暴肆无忌惮,自然灾害增加。环境的污染造成气候恶劣以及人类强占其他动植物的生存空间,造成生物链的失调,动植物失去了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进而造成许多物种濒危甚至灭绝。
(二)人与自然关系的当代价值
理论上,有助于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的发展。由于时代条件的局限和当时历史主题使然,马克思、恩格斯并未预见到当今出现的大规模的环境问题,我们不能对此进行苛求。因为我们只能在外面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但是,我们要随着时代主题和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完善。就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来说,主要是完善对二者的和谐共生与辩证统一关系的研究,加深对自然界的独立的存在意义等方面的研究,迎接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的挑战。 三、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一)发展的观点
1.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正是体现了发展的过程性
人与自然的发展正是经历了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发展到和谐发展,从不充分和谐发展,到比较充分和谐发展,最后到高度和谐发展。简言之,人与自然的发展呈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态势。
2.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系统整体
与人有关的和谐发展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等层面。因此,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仅要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要调整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换言之,必须从全面系统的视角下来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发展必须是和谐发展
一方面,发展是动态平衡中的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发展是又好又快的发展,既要有速度,更要坚持好字优先,注重质量和效益。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就是辩证否定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理念,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哲学依据“可持续发展观”是对“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否定之否定。既保留“人类中心主义”的人的主体性思想,也反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那种对环境和自然资源采取急功近利。贪婪掠夺的行为,既发扬“自然中心主义”的自然对人根源性主张,也不赞同“自然中心主义”降低人类自己地位的观念。坚持人类和自然的一体性,从而形成一个符合生态和谐要求的科学发展观。
(三)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
自然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物质前提。自然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唯物史观认为,自然环境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然环境在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就要重视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要全面系统地再认识自然,要合理、综合、节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防止和控制环境污染,有效防范生态危机,树立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促使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四)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对立统一的基础
生产方式是社会和自然界对立统一的基础,社会是在劳动基础上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并相对独立于自然界的系统。在一定意义上,社会与自然界是对立的,同时,又恰恰是生产方式具体地决定了社会和自然界的相互渗透和相互统一。因此,正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了社会与自然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生态问题中也包含了价值,生态系统中的价值又分为自然价值和人的价值两种。自然价值是自然界的物质价值,就是生态的环境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价值,自然价值是不可或缺的价值,它对各个物种包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的价值就是人可以为自己的生存、发展创造优越的环境。并且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地去改造环境和利用自然价值,为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价值。在生态系统中这两种价值不但是相互影响的两个方面,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两个方面。因此,在整个生态生态系统中,不应该片面地强调任何单一方面的价值,应该把自然价值同人的价值等同看待。否则在忽视一方面价值的同时,也是对另一方面价值的潜在的漠视。在生态问题中,自然价值和人的价值是并驾齐驱的两个方面,两者既没有时间上的先后,也没有逻辑上的差别,面对当今出现的诸多生态问题,应该综合两方面价值进行考虑,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玖』 需要一篇《和谐与稳定》为主题的议论文 最好从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的角度来写,

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及我国经济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共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提高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在当前和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比如,资源能源紧缺,生态环境污染日趋恶化,人口快速增长等,这些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将日益突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将十分迫切;城乡发展不平衡,边疆民族地区与内地发展不平衡,缩小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劳动者就业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下岗职工、待业人员和人口流动的数量大大增加,社会组织和管理工作形势严峻等等。

就当前的国际形势而言,我国需要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加快发展,而加快决发展则需要和谐稳定。以往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如果人与人之间不和谐,社会不和谐,加快发展便是空话,因此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而深远。

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解决人与社会的和谐问题。古往今来,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国家都一直在追求和谐,可以说和谐是人类的共同理想。毛%泽%东同志曾提出要形成“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自由,又有纪律;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这是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社会和谐在政治层面的比较完整的表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力挽狂澜,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医治人们心灵创伤,社会矛盾逐步化解,人与人之间的同志情感和友谊逐步点燃。特别是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而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得以复苏,各个方面的改革和社会法制建设逐渐稳步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高瞻远瞩,站在马列主义唯物史观的高度,及时深刻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理念,并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还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和谐相处的局面,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这是新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社会和谐,在政治层面的与时俱进的最完整的表述。

和谐社会是民主与法制社会中,人们在共同利益、共同目标一致的基础上的一种上下互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全国上下共同的奋斗目标,我国要发展要富强是全国上下的共识。我国还面临着许多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困难,这也是大家的共识。如何把这些共识凝聚起来,化为上下互动的强大动力,这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这些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积极推进人与社会的和谐,比如: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妥善处理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对农村农业人口实行“奖、优、免、补”政策;扫黄打非,防治“性病、艾滋病传染”;禁止赌博,打击黑恶势力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党中央和省委为解决人与社会和谐而出台的政策措施,得到了各族群众的普遍拥护,有力地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的步伐。因此,在构建和谐云南中,我们必须从我省省情出发,在实现人与社会和谐的诸多方面统筹兼顾,以人为本,多做贡献。

其次,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人类必须依赖自然才能生存,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天时地利人和”,人类经济社会才能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人类社会要建设要发展,就要向自然索取,但这种索取应当考虑到自然条件的承受能力和它的可持续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才能实现持续、和谐、协调的发展。善待地球,就是要正确对待自然生态,在开发的同时,多一些保护。要珍惜地球母亲赐予我们的自然资源,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人类漫长的年代以及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地球提供的各种资源如土地、矿产、水资源等,是人类开发利用、赖以生存发展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及子孙后代唯一的家园。地球毁坏了,人类将无家可归。因此,开发与保护资源并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的物质基础。

可持续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共荣,而不是以单纯的经济增长为目标。中央提出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贫穷导致生态恶化,生态恶化又加剧了人们生活的贫穷,大量的事实表明,如果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就会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求高度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短缺的矛盾就会越尖锐,那么,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就难以实现,从而导致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难以实现。

因此,要引导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以优化资源利用、提高资源产出率、降低环境污染为重点,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自然资源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抓紧解决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与安全的水质污染和环境污染问题,切实保证人民群众在生态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真正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这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基础,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

综上所述,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推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为目标,结合实际,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做好各个方面的相关工作。这是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拾』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论文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深刻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变化,并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从而充分认识统筹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立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生态文明新构架。应当说,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完全符合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潮流。
一、生态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肯定人是自然界的相对主体,人类的社会经济必须继续向前发展。同时,要清醒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努力做到在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是人类社会的新的文明——生态文明。
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内涵
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关系,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人与自然关系史。人与自然共处在地球生物圈之中,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必须以大自然为依托,利用自然;同时又必须改造自然,让大自然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类。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类对客观自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在人
类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人类对人与自然的认识有显著的不同。在原始社会,人类以狩猎和采集方式从事生产活动,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强,主要体现为依赖和适应,人类生产和生活受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制约明显,人对自然曾保持了一种原始的和谐关系。在农业社会,从事农业劳动是人类主要生产方式,由于生产规模小、强度低、其负面影响较小,人类与自然保持一种融合的非对立关系,但是在一些局部区域也出现了过度开垦与砍伐等现象,特别是为了争夺水土资源而频繁发动战争,使得人与自然关系在整体促使相对和谐的同时出现了阶段性或区域性的不和谐现象。在工业社会,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显著提高,人类活动范围已扩张到全球的各个角落,并且不再局限于地球表层,已拓展到地球深部及外层空间,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并极大地提高了认识自然和改变自然的能力,但是,全球性的人口急剧膨胀,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不和谐。当前大规模的、无序的人类活动已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结构,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地球生态系统的演变路径和方向,对人类生存安全构成了极其严峻的挑战[杨多贵,2005]。
20世纪6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广泛兴起与蓬勃发展,可以说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质的飞跃,它既是划时代的发展观、又是崭新的世界观、文明观和自然观,它深刻地揭示了经济社会繁荣背后的人与自然冲突,对传统的“征服自然”等不可持续发展观提出了挑战。1992年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8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102位国家首脑出席了这次“地球高峰会议”,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它标志可持续发展观被全球持不同发展理念的各类规矩所普遍认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人类的共同使命。
人与自然和谐,从理论层面上看,它应是人与自然互相适应的辨证统一、互动和谐;从实践层面上讲,它应有人与自然双方均处于既被改造又应保护的关系之中。历史经验表明,当人类与自然处于平等、互利、和谐关系的时候,自然也能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正如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总之,人类社会是在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历史演变是一个从和谐到失衡,再到新的和谐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2、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主要内容
文明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它表征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从历史上看,人类文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如果说以工业生产为核心的文明是工业文明,那么,生态文明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