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题目 » 关于中西文化论文题目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关于中西文化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2021-03-25 22:28:17

⑴ 求关于“中西文化的差异”的论文(不少于1000字)

从文化要素方面考虑中西文化的差异比较全面。即下文提及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技能、社会关系、社会组织、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模式、语言符号、人造物品、物品的式样等方面。

文化要素即文化所包含的各种基本成分。综合前述各种描述,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技能、社会关系、社会组织、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模式、语言符号、人造物品、物品的式样等都是文化的要素,举不胜举。为了便于理解和把握,社会学家把文化要素分成以下几类。

1.物质要素

即文化的物质部分,包括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其中尤以生产工具最为重要。人类创造文化,必须通过有形的制造品表现出来,如器皿、布衣、建筑物、水坝、公园等改造自然所使用的生产工具,反映了人的需要和技术发展水平,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因此它在各种物质要素中是起决定作用的要素。人们对时代的划分有时是以使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为标准的,如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机器时代、电气时代等。人们也用使用工具的特性来表示不同的文化,如"青铜器文化"、"电气文化"等。可见工具及使用工具制造出来的物质产业是文化不可缺少的要素。

2.精神要素

即精神文化,包括哲学、科学、宗教、艺术以及各种思想观念,其中尤以价值观念最为重要。精神文化是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人们改造自然与社会,创造和享受文化的活动无不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指导和推动下进行的,所以观念形态的文化是文化要素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尤其是价值观念更是文化的精髓或灵魂,是核心要素。价值观念是人们判断是非、选择行为方向和目标的标准。人们追求什么,鄙弃什么,是由价值观念决定的。价值观是在社会共同生活中培养起来的,所以在一个群体或社会中,会形成大体一致的价值观,这就是群体或社会的价值。群体或社会的价值决定着这个群里或社会的特有生活式样。

3.语言和象征符号要素

人的交往只有借助语言和符号才能进行,一切知识的继承和传递也只有借助语言和符号才能实现。马林诺夫斯基认为,语言不仅是一个工具体系,而且是一套长期养成发音的习惯。人类学家们长期考察发现,世界上大约有2800种不同的语言,其中大部分语言没有共同的词汇。所以并不是任何不同的语言都可以互相翻译的。译文不可能跟原文完全响应。这说明语言是人们观察世界(甚至是改造世界)的工具。人们用语言在自己的头脑里建造了客观的世界,所以语言不同,对世界的反映也不同。例如对颜色和味道的表达,有的语言词汇很多,可以区分许多极细微的差别,而有的语言词汇很少,区分力很低。中国人常用酸、甜、苦、辣、涩来形容味道,难道世界上所有物质就只有这五种味道吗?中文里有"你"和"您"两个词来表示第二人称,英文中就只有一个"you",以致当中国人面对年长尊贵的美国客人说话时,很不好意思直呼"you"。其实英美人的语言中对年老位高的人表示尊敬,不是用一个词,而是用句型的不同来表达的。这就是中美之间文化的不同。

符号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也是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手段,甚至比语言还运用得更广泛。符号有身体的姿势、表情、动作、声音、图形、标志等。有的符号是表征的,如国徽、军旗,有的符号是指意的,如禁止通行的符号,前者含义丰富,后者意义明确。符号的不同也是文化特色的表现。

4.规范体系

有些人类学家把文化归结为人的行为规范和模式,足见行为规范和模式对于文化的重要性。人们行为办事要有规矩,不同的人办不同的事,要守不同的规矩。规矩就是社会规矩,是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根据需要指定出来或衍生出来的,它是一定的价值观念的具体化,是支撑价值观念的。各种规范互相配合共同调节人们的各种社会行为,以维护社会秩序。世界各国规矩之多,差距之大,令人茫然。不懂规矩,手足无措,说明不懂规范性文化就办不成事。一个不懂宴会礼仪的人参加宴会会感到局促不安,不能顺利地交往;相反在一个普通的家庭聚会上使用正规宴会的礼仪,就令人觉得装腔作势、可笑。规范是一个群体和社会文化的外部表现,所以了解一个群体和社会的文化,首先是从认识规范开始,进而才能达到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立夫经过多年的深思熟虑得出一个结论:中西文明之所以走向不同、发展不同、结果不同,根本是由于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使然。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人类观察世界、处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的不同,继而在建立思想理论、构造科学体系、创设技术系统、设定经济体制等方方面面也都不同,甚至人的脾气性格行为、价值观都有不同,最终必然导致文明的走向、发展、结果的统统不同。

举一个现今正在争论的中医为例,中医和西医正是中西两种思维方式演化出的不同学说体系。西医是科学的一种即医学,它完全是用西方的思维方式即形式逻辑构造起来并由实证方法证明的科学体系。中医确实不应该叫科学,中医处处所体现的是中国的思维方式,以及由此种方式格物致知最终才形成的医道。中医无愧于真理,而且它不但能治已病,还能治未病,它完全是由中国思维方式演化出的理论体系。因此中西医是建立在两种思维方式即两种对客观认知与评价体系之上的不同的理论体系。现实当中正是因为中西医的上述不同才使其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所以也就有了今天中西医的结合即两者的相济为用。

西方的逻辑思维、实证方法演绎了西方灿烂辉煌的现代文明,这是世人所熟知并津津乐道的。但是,人们对中国传统的用以格物致知的思维方式却知之甚少,以至今日也无人把它界说认识清楚。这既是最大的悲哀,也是我们中国人面临的最具挑战的并亟待回答的大课题之一。

不能准确、全面、深刻地认识我们自己的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就不可能真正知道这种思维方式的妙处、价值与局限,更不能正确评价和认识我们伟大的古代文明。我经常在问在想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诸子百家精湛、丰富、深刻的学说,竟如雨后春笋一样地突然暴发?其实仔细想来一个极重要的条件即主观条件,就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在面对并解决非常复杂深刻的客观问题时,已经变得非常地成熟了,可以说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其实恰是中华民族对人类贡献的一大精神硕果,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影响了我们民族的方方面面,演化出了一切一切。当到了明末清初的时候,随着章回小说的精采纷呈,我们的古代文明的一切方面就全部发展到了极致。

比较中西两种思维方式,可知两者各执一端,各有短长,其不同恰是相反相成,故能相互比较、相互对照、相互启发,以至于相辅相成、相济为用,这是中国与西方各自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因而是人类的两大瑰宝。立夫敢于大胆断言,这两种思维方式将共存共济、和而不同地发展下去,直到人类不再存在的那一天。

一百年来我们一直在学习西方,今天我们有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取得了初步的成就,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我们痛感还是少了什么,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对我们自己传统的思维方式与古代文明重新加以审视,由此我们有希望、有条件比西方人较早地把握这两大法宝,去迎接、去拼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

由此立夫写了《二十一世纪必将是中华民族的世纪而且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和《中华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以及演化出的古代文化为什么必将发生最伟大的维新》,以期抛砖引玉,聆教大家。

⑵ 以中外文化交流为主题的话题作文 1500字

中国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秦砖汉瓦;无论是周礼汉制,还是传说典故,无论气宇轩昂的兵马俑、波澜依旧得隋朝大运河,还是孟江女的凄婉悲恸哭声,萦绕在耳边的纤夫的号子,沉淀了千年的沉浮、繁华、屈辱、悲愤,这些文化遗产烫帖了坎坷的心灵,将肃穆呈于世人。她也像一棵千年古树,一方面根深蒂固,枝繁叶茂;一方面又含有一些枯枝败叶。儒家、佛家、道家文化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尤其是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占有统治地位。中国的先哲们给后人留下了丰美的历史宝藏,也留下了沉重的历史包袱。
在一个文化厚实深沉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
文化体现在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满身是癣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他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把别人挤开?一个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他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他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他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他怎么从卖菜的小贩手里接过找来的零钱?
1.中国古代的许多知识分子在青年时期往往尊奉儒家文化,奋发图强;当仕途多有磨难,到了晚年时又遁入佛、道文化,从佛老思想中寻求内心的安宁。儒家文化就好比一架云梯,激励着仁人志士们努力攀登,去摘取事业的果实;而佛、道文化就好比是一张安全网,有人从云梯上跌落下来,就有这张大网将其接住。儒家文化与佛、道文化这两极文化对立统一、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稳定发展的中国文化系统。
儒家文化注重家庭关系,宗族血统,讲究尊卑有别,长幼有序,以亲情、血缘为纽带,延伸到社会,讲究四海之内皆兄弟。中国自古以来不断遭受外族侵略,因此不断地修筑长城,闭关自守。受此影响,中国文化也演变成了保守的陆地文化,对外来文化有很大的排他性。从清朝的戊戌变法到今天的改革开放,每一次打开国门,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中国文化不断地同化着外来文化,却从来不被外来文化所同化。与正统文化相对立的是,开放式的中国民间文化却是以敞开的胸怀迎接着外来文化。好莱坞电影、麦当劳快餐店、西方哲学思潮等等西方文化,无不是借着中国民间文化的东风吹遍了中国的村村落落。
美国的主流文化源于欧洲,是一种开放型的海洋文化。美国对于各种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美国是一个以基督教为主流文化的国家,大部分美国人相信上帝。基督教讲究博爱,无论什么人,都是上帝的儿子,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2.世博会是全球文化交流的盛会。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正在向我们招手。它将为世界各国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也将帮助中国加强与世界的交流,近距离与世界文化对话。
早在1894年,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第一个提出在上海举办世博会。1851年英
国伦敦首届博览会上,就有中国丝绸、茶叶在世博会上的首次亮相。1915年,茅台酒成为博览会上的明星,被授予荣誉勋章金奖。在天地苍穹之间,人类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历史和文明。人类的文明发展,是一个交融、互推的过程,而世博会是测试这种交流的重要载体与方式。交流加速了人类的文明进程,也增强了人类面对世界的信心和力量。
3.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一幅巨大的地图展现出中国古老的“丝绸之路”。2000多年前,中国的商队就经常带着贵重的丝绸由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丝绸之路”成为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这时候,一条“海上丝绸之路”也展现在人们面前,这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海上交通的路线,当年郑和就是通过这条海上之路下的西洋。
丝绸之路再现了古代中国礼仪之邦的盛世气象,开幕式向世界人民展示了热爱和平的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毫无疑问,“中国元素”通过奥运已经征服世界,世界通过开幕式“中国元素”更加了解中国。北京奥运会让我们更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在地球村中的位置,更温情地对待历史,更有信心地面向未来。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一直存有“天朝大国”的观念。在我们先人的眼中,中国就是天下,世界就是中华,我们的历史是一部“浪花淘尽英雄”的王朝更替史,历史的和现实的危机,是一个个王朝的危机。央视二套播出的12集纪录片《大国崛起》的诞生,是正在崛起的中国从容自信的存照。我们应该通过梳理五百年世界现代历史的坐标,寻看坐标中的大国并思考自身在其中的位置,进而审慎地面对世界和自我,或许前车之鉴则是最宝贵的财富。

⑶ 西方文化史方面的论文题目

圣经与西方文化、中西文化交流、中世纪经院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12~13世纪西欧“新春天”与文艺复兴的对比
文艺复兴中的“异端”成分
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
西欧宗教地域划分的历史由来
三十年战争对欧洲的影响

⑷ 求论文 题目是:我眼中的中西方文化比较

一楼20073。。是大骗子!

⑸ 论文题目是"从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中看中西文化的差异性",谁能帮忙给我写一下,跪求!!!

、神人同形与人兽同体

在对神和英雄形象的塑造上,东方的中国和西方的希腊就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希腊神话中的神和英雄是神人同形同性的,而中国神话的神则多半是半人半兽形的。

希腊神话中的神具有人的形态、人的性格、人的情感。古希腊人是按照人的形象创造神的。他们把神和英雄看作是最美丽、最健壮、最聪明和最有力量的人。无论是在赫希俄德的《神谱》和荷马的《伊利亚特》,还是后来悲剧作家的作品中,希腊诸神,尤其是主要的神祗,已经历了相当彻底的“人化”。神和人一样,有喜、怒、哀、乐,也有吃喝、恋爱、生育等生活需要,品性有的正直、勇敢,有的奸诈、胆怯。奥林匹斯诸神,不仅是自然力量的象征,而且是人性戏剧化的表现。比如战神阿瑞斯与爱神阿芙洛狄忒私通,被爱神的丈夫火神赫维斯托斯发觉,于是把他们围在一张网里,送到众神那里,引得他们哄堂大笑。而后爱神阿芙洛狄特又爱上了美少年阿多尼斯,这本非少年的罪过,但是爱神的情人阿瑞斯却大为嫉妒,用法力使野猪咬死了少年。后来诸神怜悯少年的不幸,让他每年复活6个月,与爱神团聚。反映出希腊神话是从社会生活中真实的人的欲望、爱憎出发去想象,并借这些想象以解释自然,因而具有特别浓厚的生活气息,也更加亲切动人。

中国神话则具有人兽同体的特征,其诸神大多是半人半兽形状。有人统计《山海经》所出现的四百五十多个神中,人形神与非人形神约1:4。如河神“冰夷”,水神“天吴”,海神“禹京”和“禹 ”,沙漠神“长乘”等,都是人面兽身,人面鸟尾或人头蛇躯。另外,教人播种五谷,为民尝百草而丧生的炎帝神农也是牛头人身;和黄帝打仗的蚩尤是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而伏羲、女娲在中国神话中的地位,尽管不同于宙斯与赫拉的主神身份,至少也近于人类的始祖。这两位与人类关系极密的尊神,到了文明已高度发展的东汉末年,依然保持着半动物化形象:他们腰身以上通为人形,穿袍子、戴冠帽;腰身以下则为蛇躯或鳄龙躯干。2、神本与人本

希腊神话是以神为本的,而中国神话是以人为本的。

在希腊神话中,神是整个庞大思想体系的中心,一切都围绕神展开、运转。在古希腊人们眼中,神主宰万物,即使连风雨雷电、日月运行、昼夜交替、四季循环这些不可抗拒现象也是由神操纵。神是无所不能,无处不在,长生不死的,即宇宙存在,神便存在。因此,神左右人们的生活,甚至主宰人们的感情世界。人类不过是用细绳牵在他们手中的木偶。人间的悲欢离合、事态机缘巧做不过是他们上演的一出出木偶戏。如:宙斯手中的天平和他门前分别盛着幸福与灾祸的两只坛子,天平的倒向决定着人的生死,那些只从灾祸坛里分得一点的人“任凭他走遍大地,到处都是忧愁攻心。”⑥俄底修斯的“胜利”不过是“听天安命,默默感谢神祗”⑦的人类和神之间达成的妥协。总之,神是独立的,他们主宰一切,控制着一切,不为人的意志和需要所左右。

而中国神话则不同,人类的意志和精神力量是占主导地位的。宇宙上的万物皆为人而存,连神都是为人类服务的。盘古为人类开了天地,又在其间支撑了一万八千年,等天地构成牢固以后,便颓然倒下,躯体化作人间万物。女娲造人,又补天排洪,斩除恶龙猛兽,使人间变成无忧无虑的乐园。伏羲为人类发明了记事符号八卦;炎帝教人播种五谷,辨别药草;黄帝教人类盖房取暖……人类的种种方便,这些神灵们都考虑到了,也都替人类做了。他们修身养心,立人立已,既不好色,也不好战,不是万能,也不是万劫不死的。炎帝在给百姓除病疗伤时,尝断肠草而死;颛顼死后身体变为鱼形……神不是摆布、统治人类、凌架于人类之上的,而是与人和谐相处,且为人类服务造福的。

3、清晰与模糊

希腊有一个以主神宙斯为核心的清晰神际关系网--奥林匹斯神系,这一神系有十二个主要神祗和无数中小神祗,几乎所有的著名神祗都与宙斯有血缘关系,如希腊雅典城邦守护神、战神、智慧女神雅典娜,神话中说她是宙斯的第一个妻子所生的女儿;日神阿波罗是宙斯的第六位妻子所生的儿子等。宙斯一生有七位正式妻子,与每一位妻子都有后代,这些后代都是希腊神话中的重要神祗。如时序女神,是宙斯与第二位妻子所生;珀尔塞福涅是宙斯与第三位妻子所生,九个文艺女神缪斯是宙斯与第四位妻子所生等。希腊神话通过这种婚姻关系和血缘繁衍关系,将众多的、彼此本无什么联系的神都纠合到了一起,形成了一个以宙斯为核心的庞大的神的谱系。

中国神话中神们的世系不完整,尤其是神之间跨越区域的联系比较少,不能抽绎出一个明确的诸神世系。中国神话中能充当“主神”的至少有三位:(1)是伏羲,(2)是黄帝,(3)是帝俊。⑧但与伏羲相联系的只有女娲,只是一个“光杆”和“绝后”的“主神”⑨;对皇帝的记载不多,显不出他的特别重要的身份;《山海经》中所说帝俊之后人,在别处也见到,却是属于别人的子孙了。⑩也就是说,他们没有一个能获得宙斯在古希腊神话中那样的地位 ,成为联系众神或神族的纽带。

4、世俗与崇高

古希腊神话中,我们所看到的大大小小的天神都是世俗的,是满身人间烟火味的形象:众神之王宙斯狂放不羁,拈花惹草,在神界与人间留下了一大串风流债,更严重的是他任意行事,不讲原则,充满嫉妒和个人爱好;神后赫拉,本是众神的表率和人间的神母,但她却经常为嫉妒和仇恨而迷失了本性,做出一些残酷和无神格的蠢事来,没有丝毫让人类敬重的地方。主神如此,他们手下的众神也都有着极为相似的品性。如,阿波罗因同玛耳绪比赛吹笛子而失败,便残酷地剥了玛耳绪的皮,并把它挂在树上;又如月神与阿波罗兄妹,因尼俄泊嘲笑了他们的母亲提坦巨人勒托只生下一子一女,并禁止忒拜妇女向勒托献祭,他们便射杀了尼俄泊众多的儿女。可见,在希腊神话中,神与人除了力量上的差别外,在情感上却是相同的。当神们脱掉神的外衣之后,个个就都成了世俗的凡人。

翻开中国上古神话,一个圣贤的世界扑面而来。“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平凡人的情欲”,这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主要大神们神格的重要特征。在中国的很多经史典籍中,中国上古的主要大神们,诸如伏羲、女娲、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等等,都是崇高和圣洁的。他们不苟言笑,从不戏谑人类,更不会嫉妒和残害人类。在个人的私生活上,他们从来都是十分规矩和检点的,十分注重小节、注重品行和德操的修养,并且尊贤重能。几乎每一位神王都没有“红杏出墙”或“乱播爱情种子”的现象。在他们的身上,只有神圣的光环、纯洁的品性和高尚的情操。当人类向他们看过去的时候,只会仰面向上,顶礼膜拜,而不会有丝毫的不恭不敬。

5、崇力与尚德

希腊神话和民族精神的形成,得力于经济的、力量的、技术的聚合力。希腊是城邦制文明,而其城邦起源的典型是:先出现一个军事要塞,然后围绕要塞,渐渐出现并形成了市场,最后二者合并为一个完整的城市,这个城市既是军事重镇,又是经济中心,但不论是军事性的还是经济性的中心,其目标都在于追求物质力量,而这些只有通过技术才能有效获得,可见“知识就是力量”。这种城邦文化强调从自身的经济技术实力战胜其他城邦,得以生存和繁荣。因而在整个希腊神话中,崇尚的是透露着强烈的非伦理倾向的奥林匹斯诸神们强大、神奇、分工细致的力量,所赞美的是叱咤风云,扭转乾坤的有“力”者。这种注重个性、力量至上的精神,在希腊完整、清晰的神界故事幻想图景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自由表现。

而中国神话与民族精神的形成,得力于礼仪的、伦理道德的聚合力。这种民族精神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当周人取代殷人统治中原地区的时候,他们面临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周人的“殪商”的战争是否正义,周人新的统治秩序是否合理的根本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周统治者对殷商原由的宗教进行了改革,强调“以德配天”,将血统继承让位于道德继承。这样在古代中国的社会意识里,值得崇拜的不是“力”,而是“力”所体现的道德性质。“知识就是力量”无形中就让位于“道德就是力量”。因而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确切地说是经过史官文化浸染过的中国神话中,提倡的是三皇五帝式救苦救难、律已甚严的高尚“圣德者”作为以文化向心力为纽带的庞大稳定政治实体的统治者,以礼仪、道德和仁义来治理国家、团结人民。这种注重和谐的、伦理至上的精神,在中国神话中得到了最为充分、十分自然的表现。

⑹ 求一篇2000字左右的关于中西文化差异论文

语言是文化的果实,文化是语言的根系。主观认识及世界观的不同往往会影响到不同文化之
间的词义传递。在英汉翻译中,我们会不可避免的遇到中西文化冲突的情况。比如,英语中
goose (鹅) 可用来形容指代“傻瓜”、“笨蛋”带有贬义,有习语“as stupid as a goose”,而“鹅
”在汉族人的观念中常常是美丽与纯洁的象征,汉语中常常用“蠢得像猪”来形容愚蠢。在这种
情况下,就要求我们了解其差异,再做出进行合情合理的翻译。
我主要选取了色彩和形象两个方面来做相关的阐述。

1.色彩
中西对于颜色所代表的含义的认知有很大差别,有的甚至完全对立。在语言运用中,颜色常
常带有感情色彩,在理解或翻译时,我们必须了解色彩所指代的情绪,才能准确把握其寓意,
以免造成翻译或理解的笑话,甚至是误解。

White,白色,在中国文化里,是一个基本禁忌词,体现了中国人在物质和精神上的摈弃和厌
恶。中国古代四象,“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西方为白虎,即刑天杀神,主萧杀之
秋,古代常在秋季征伐不义、处死犯人。所以白色是枯竭而无血色、无生命的表现,象征死亡
、凶兆。一直到今天,这个意义依然是被广泛认可的。葬礼上丧服为白色,灵幡为白色,清明
节扫墓献白花,延伸到投降打白旗,骂人的词汇甚至也是“白痴”“小白脸”,在《陋室铭》中,“往
来无白丁”中“白丁”意为没学问的人,关于无意义的事物也有“白费力气”,“吃白饭”的说法。
而在西方可以说是正好相反。西方人认为,白色有美好、希望、幸福、快乐的涵义,高雅纯洁,
所以白色是西方文化中的崇尚色。它象征纯真无邪、正直、诚实等美好的品质。天使的翅膀为
白色的,婚礼上的婚纱为白色,像“white lie”,我们应当译为“善意的谎言”, “white knight ”,
白衣骑士,指的是政治改革家或事业上的得胜者;“this is very white of you”应当译为你真
诚实,“white light”则要译为公正无私的判断,应当偏于意译而非直译;“a white day”,
“days marked with a white stone”,都是指好的日子,而不能按照我们传统文化的认知翻
译为不幸的、悲哀的日子。
在艺术表演中也是如此,无人不知的格林童话里的白雪公主,在英文中就是“Snowwhite”,
她是美丽善良的代表形象,而在美国早期的无声电影中,戴“white hat”(白帽)的角色也是指
好人、正直的人、英雄。而我们的国粹京剧中的脸谱也借助颜色来表明人物的角色特征,其中
的白色代表的不是善良美好,而是残暴、忘恩负义、野心勃勃和飞扬跋扈,代表形象是《群英
会》中的曹操。
在西方政治中,白色往往也是官方的代表色,美国华盛顿的“白宫”(White-House)是国家权
力的象征;“白厅”(White hall)则是英国伦敦中央政府机关集中的街道;西方国家发布的正式
文件叫做“白皮书”(white paper)。当在翻译中遇到类似的词汇时,就需要理解其代表含义,
对句意做出正确判断。
如果直译,英语国家的人往往难以理解汉语中的“红白喜事”里的“红白”的意思,这个时候,我
们就需要舍弃汉语中色彩的表征方法,将其较直白地译为“weddings and funerals”。否则,
将西方婚礼中礼服的白色跟丧事联系起来可能会招致对方的不满。
但是,色彩所代表的感情含义并不是绝对的。在英语中也有用白色表征不好含义的说法,像a
white elephant就是指无用的,很少用或是昂贵而不值得保存的东西。而中国的很多人也选
择西式婚礼,穿着白色的婚纱,逐渐接受了白色关于纯洁、美好的含义。

另一个争议较多的色彩词是Red,红色。
在中国文化中,红色的代表含义跟白色相反,红色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崇尚色,它体现的是中
国人对物质和精神的追求。在中国传统婚礼中,新娘礼服为红色,点的是红烛,贴的是红色双
喜字,洞房布置也以红色为主要色调。店家生意兴旺叫“红火”,受上司重视的人叫做“红人”,
演员歌手等的成名成为“走红”。而常常与红色结合的词则是“火”,“这个歌手火了”,所表达的
意思跟“红了”一致。
但是在西方文化中,红色(red)则是一个贬意相当强的词,它是“火”、“血”的联想,象征着残暴
、流血、激进、暴力革命、危险和紧张。the red rules of tooth and claw应理解为残杀和暴
力统治,red revenge是指血腥复仇,a red battle则应当译为血战,red hotpolitical
campaign激烈的政治运动,a red flag危险信号旗,running a business in the red表示
经营亏本,其中的in the red意为“有亏欠,有赤字”,而这种说法的由来则是在记账中往往用
红色来标记亏损额。
在中西文化中,对于红色的理解也有相一致的地方,像古代我国青楼等烟花之地往往就用红
灯以标示,而英语中的the red-light district,红灯区,指的也是城镇中烟花地区。我国在五
六十年代生产的“红灯”牌收音机就曾经因为名字而在国外滞销。英语中的to become red-
faced 或者her face turned red同汉语中的“脸红”一样,表示害羞,不好意思或困窘。
提到红色,就不得不提到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红楼梦》目前有两个版本,大卫
霍克斯“The Story of the Stone”版译本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A Dream of Red
Mansions”版译本。虽然意思上第二个译本对于书名的翻译更接近于我们所理解的《红楼梦》
,但是如果作为面对英语国家读者的译本来说,这显然存在误解。而在我看来,之前林黛玉名
字的翻译所引发的争论也在于此。英语中the red-light district等词汇中关于红色的理解多
跟风尘有关,而在他们的理解中,“红楼梦”,被理解为“在红楼中做梦”,林黛玉的名字中,“黛”
有青黑色的意思,故而出现了将林黛玉译为“Black Jade”,倘若直译,这个翻译意为“黑色的
玉”,但是问题在于,英语中的“jade”还有loose woman,即放荡的女人的引申意义。而这个
当时的译者采用这个翻译很有可能是潜意识里对于红色含义的认知所造成的感情色彩上的
偏颇。这也是中西文化的冲突和相互交流理解不足一个反面典例。
在中国的古典印象里,红豆是相思、孺慕、爱恋之情的寄托。唐代诗人王维有“红豆生南国,春
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名句传世。如果直译,则红豆应当译为“red bean”。但
是,在西方圣经故事里,以扫接受一碗红豆汤的诱惑把长子的名分卖给了雅格,从此“red
bean”就被贯以只顾眼前利益出卖大局的小人的恶名。而这样的意义跟我们所认为的红豆含
义显然天差地别。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应该把红豆按其代表意义翻译为“love bean”,避免
造成误解。

2.形象
喜鹊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吉祥、幸运。过春节时 ,常用喜鹊报春的画面或对联营造喜庆祥和的
气氛,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而这一理解来自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的传说。但是,喜鹊在
英美文化里却是惹人心烦、偷吃粮食的坏鸟。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喜鹊这一形象的翻译就需
要格外斟酌了。字面上,喜鹊为“magpie”,但是碍于中西文化对于它的理解的差异,不能采
用直译。所以,译者必须要回归英语文化,找到喜鹊文化内涵的自然对等语。在英语国家里,
夜莺的故事可谓是妇孺皆知,王尔德的童话《夜莺与玫瑰》就讲述了它用自己的鲜血染出红玫
瑰来带给他人幸福的的故事,因此,在西方,夜莺这一形象往往预示着恋人完美结合的喜庆
气氛。这与中国文化里喜鹊为牛郎织女搭桥相会的情景十分类似,所以在相关语境的翻译中
,将喜鹊译为“nightingale”,而不是“magpie”既适应了情景要求,又符合了英语读者的心理
期待。

另一个形象龙,dragon。
在中国文化中的龙,往往指的是一种能够升云起雨,神秘莫测的神兽。人们通常认为龙是主
管降雨的神,它们有权力决定下雨的时间和地点。而且,龙还是皇权的象征。皇帝都认为自己
是真龙天子。也就是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龙图腾所代表的是一种皇权和神权。
但在西方文化中,dragon被描述为一种巨型怪兽,形似鳄鱼,身披鳞甲,长有巨爪和翅膀,能
游水能飞行,还能喷火,凶猛异常,破坏力极大。也正因为如此,西方神话故事中有许多英雄
斩杀恶龙的情节,龙成为勇士扬名的牺牲品。
至于中西方对于龙的认知差距的产生原因,一般认为,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希腊文
明诞生在以巴尔干半岛为中心的地中海北岸地区,那里遍地丘陵,土地贫瘠,气候多变,物产
稀缺,与华夏文明诞生地优越的自然条件相去甚远。尽管这里从很早的时候就被开发,但是
由于经常遭受自然灾害,古文明多次遭受致命的打击而中断。在相对恶劣的农耕条件下,西
方人的祖先把目光投向了大海,这就注定了他们成为海洋民族。而由于航行过程中往往会遇
上蛇,蜥蜴,鳄鱼,甚至是鲨鱼,大王乌贼之类猛兽,就形成了以这些猛兽为模板的龙的邪恶
形象。对比也可以知道,中西方的龙的形象差距是很大的。
所以,对于龙的翻译方法,2008年1月2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关世杰教授北京大学深
圳研究生院所做的题为“从“龙”与“Dragon”看中西文化交流”的讲座上提出将“龙”译为
“Loong”和“Dragon”译为“拽根”,他认为这样更能符合国际惯例以及翻译原则,有利于维护
中国的国际形象的推广,还中国龙以吉祥、神圣的本意。姑且不论这种翻译方法是否可行,在
翻译时,我们的确需要谨慎区分开中国龙和西方龙的形象,以免引起理解山不必要的误解。
除了这两个形象之外,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而从以上两个方面,我所能阐述的也只是中西文化冲突的冰山一角。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冲突
不可避免,但是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这些差异并且在交流的过程中做到相互尊重和了解,误
会和交流的障碍会得到有效消减,不同文化人群的交流与沟通也会随之变得顺利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