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题目 » 水工实习报告冯家山水库漆水河渡槽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水工实习报告冯家山水库漆水河渡槽

发布时间: 2021-03-24 18:52:48

Ⅰ 请问林家村渠首,钓鱼台水库,韦水倒虹,冯家山水库,汤峪渡槽水电站,黑河水库属不属于宝鸡峡水利枢纽

钓鱼台水库,冯家山水库,黑河水库不属于宝鸡峡水利枢纽,林家村渠首是的 别的就不知道了

Ⅱ 宝鸡峡水库有多少支渠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报告 考试吧exam8.com整理 做为水利水电工程二年级的学生,学校安排了本次为期五天的认识实习。要求学生对水工建筑物有基本认识。通过实习让我们对水工建筑物的规模,作用及特点有了很大的了解。同时对电站的工作模式,关中地带的灌溉系统及电站运行一段时间后所产生的问题与处理方法都有一定的了解。从四月四号开始我们先后参观了韦水倒虹、冯家山水库、王家崖水库、宝鸡峡渠首、钓鱼台双曲拱坝、石头河水库、魏家堡引水工程、汤峪渡槽及电站、漆水河渡槽、郑国渠、黑河金盆水库等水利工程。 关键字:报告 实习报告 做为水利水电工程二年级的学生,学校安排了本次为期五天的认识实习。要求学生对水工建筑物有基本认识。通过实习让我们对水工建筑物的规模,作用及特点有了很大的了解。同时对电站的工作模式,关中地带的灌溉系统及电站运行一段时间后所产生的问题与处理方法都有一定的了解。从四月四号开始我们先后参观了韦水倒虹、冯家山水库、王家崖水库、宝鸡峡渠首、钓鱼台双曲拱坝、石头河水库、魏家堡引水工程、汤峪渡槽及电站、漆水河渡槽、郑国渠、黑河金盆水库等水利工程。 一、韦水倒虹 韦水倒虹的我们实习的第一站。韦水倒虹是宝鸡峡灌区塬上总干渠跨越韦水河谷的一座大型输水建筑物,是由钢管和混凝土管组成的双管桥式倒虹,单管长880米,最大水头70米,进水口与出水口高差为3.25米,设计流量52立方米/秒,控制着塬上灌区159万亩的灌溉面积,是目前西北地区最大的一座倒虹工程,也是十分重要的咽喉工程。工程自建成以来已经运行30多年,我们在实习的时候工人正在更换管道外壁的防护瓦。但经老师介绍得知管道内部经长期的高水头水流冲刷及水中重推移质(砖头、石块等)的撞击,倒虹的钢筋混凝土管普遍存在着内壁磨损现象,尤其管底部位最为严重工程于2002年列入国家大中型灌区续建与节水改造项目,计划投资4540万元,对倒虹进行全面改造。 经过专家的分析论证工程采用外粘钢板修复。在内壁先用自锁锚杆嵌固钢板,在内壁与钢板之间的缝隙中用压力灌注WSJ建筑结构胶。钢板在自锁锚杆的锚固力和结构胶的粘力作用下,能与原混凝土共同受力工作。钢板补充了混凝土内部的配筋损失,同时可防混凝构件的进一步碳化和在流水中的腐蚀及冲磨,因此,该方法具有强度高,抗冲磨、抗空蚀性和可靠性高等优点,是本工程的最优处理方案。修复后已通水运行将近一年,停水间歇入洞检查,监测数据显示一切正常,修复加固效果良好,能确保运行安全和发挥应有的效益并满足期望的输水能力。 实践经验证明,将外粘钢板技术和自锁锚杆锚固技术结合应用于混凝土管抗冲耐磨修复,值得在涵洞、渡槽等灌溉工程和其它水利水电工程中推广应用。 二、冯家山水库 到了冯家山水库我们学校的一个毕业生在那里冯家山水库位于千河下游的陈仓、凤翔、千阳三县(区)交界处,是我省关中最大的蓄水工程。水库工程于1970年动工兴建,1974年下闸蓄水,同年8月向灌区供水灌溉,1980年整个工程基本建成,1982年1月竣工交付使用。该工程是以农业灌溉及工业、城市居民生活供水为主,兼作防洪、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大二型水利工程。水库工程分枢纽和灌区两大部分:水库枢纽由拦河大坝(碾压式均质土坝,高度75米)、输水洞、泄洪洞、溢洪洞、非常溢洪道、坝后电站六项工程组成,水库控制流域面积3232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的92.5%,回水长度17。5公里总库容4.28亿立方米,有效库2.86亿立方米。 灌区位于渭北高塬,东西长约80公里,南北宽约18公里,工程分布广,战线长。灌区主要工程有总干、南、北、西四条干渠,总长为120公里,其中总干”万米隧洞”长12614米,深入地下40米,过水量42.5秒立方米,横穿黄土高塬区,属目前国内最长的土质隧洞。北干渠有六座渠库结合工程,总库容2133.5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282.6万立方米,具有调蓄水量、农田灌溉、防洪减灾等功能。抽水灌区设5000亩以上抽水站22处53站,总装机162台,容量3.47万千瓦。干渠以下有支渠97条,总长度542.7公里;斗渠1572条,总长1418.8公里。干、支、斗渠设有建筑物60728座。可灌溉陈仓、凤翔、岐山、扶风、眉县、乾县、永寿等七县区的农田136万亩,其中自流灌区65万亩,抽水灌区71万亩。 冯家山水库工程运行30年来,管理局作为业主单位,承

Ⅲ 如何写实习报告关于水利专业的。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报告 考试吧exam8.com整理 做为水利水电工程二年级的学生,学校安排了本次为期五天的认识实习。要求学生对水工建筑物有基本认识。通过实习让我们对水工建筑物的规模,作用及特点有了很大的了解。同时对电站的工作模式,关中地带的灌溉系统及电站运行一段时间后所产生的问题与处理方法都有一定的了解。从四月四号开始我们先后参观了韦水倒虹、冯家山水库、王家崖水库、宝鸡峡渠首、钓鱼台双曲拱坝、石头河水库、魏家堡引水工程、汤峪渡槽及电站、漆水河渡槽、郑国渠、黑河金盆水库等水利工程。 关键字:报告 实习报告 做为水利水电工程二年级的学生,学校安排了本次为期五天的认识实习。要求学生对水工建筑物有基本认识。通过实习让我们对水工建筑物的规模,作用及特点有了很大的了解。同时对电站的工作模式,关中地带的灌溉系统及电站运行一段时间后所产生的问题与处理方法都有一定的了解。从四月四号开始我们先后参观了韦水倒虹、冯家山水库、王家崖水库、宝鸡峡渠首、钓鱼台双曲拱坝、石头河水库、魏家堡引水工程、汤峪渡槽及电站、漆水河渡槽、郑国渠、黑河金盆水库等水利工程。 一、韦水倒虹 韦水倒虹的我们实习的第一站。韦水倒虹是宝鸡峡灌区塬上总干渠跨越韦水河谷的一座大型输水建筑物,是由钢管和混凝土管组成的双管桥式倒虹,单管长880米,最大水头70米,进水口与出水口高差为3.25米,设计流量52立方米/秒,控制着塬上灌区159万亩的灌溉面积,是目前西北地区最大的一座倒虹工程,也是十分重要的咽喉工程。工程自建成以来已经运行30多年,我们在实习的时候工人正在更换管道外壁的防护瓦。但经老师介绍得知管道内部经长期的高水头水流冲刷及水中重推移质(砖头、石块等)的撞击,倒虹的钢筋混凝土管普遍存在着内壁磨损现象,尤其管底部位最为严重工程于2002年列入国家大中型灌区续建与节水改造项目,计划投资4540万元,对倒虹进行全面改造。 经过专家的分析论证工程采用外粘钢板修复。在内壁先用自锁锚杆嵌固钢板,在内壁与钢板之间的缝隙中用压力灌注WSJ建筑结构胶。钢板在自锁锚杆的锚固力和结构胶的粘力作用下,能与原混凝土共同受力工作。钢板补充了混凝土内部的配筋损失,同时可防混凝构件的进一步碳化和在流水中的腐蚀及冲磨,因此,该方法具有强度高,抗冲磨、抗空蚀性和可靠性高等优点,是本工程的最优处理方案。修复后已通水运行将近一年,停水间歇入洞检查,监测数据显示一切正常,修复加固效果良好,能确保运行安全和发挥应有的效益并满足期望的输水能力。 实践经验证明,将外粘钢板技术和自锁锚杆锚固技术结合应用于混凝土管抗冲耐磨修复,值得在涵洞、渡槽等灌溉工程和其它水利水电工程中推广应用。 二、冯家山水库 到了冯家山水库我们学校的一个毕业生在那里冯家山水库位于千河下游的陈仓、凤翔、千阳三县(区)交界处,是我省关中最大的蓄水工程。水库工程于1970年动工兴建,1974年下闸蓄水,同年8月向灌区供水灌溉,1980年整个工程基本建成,1982年1月竣工交付使用。该工程是以农业灌溉及工业、城市居民生活供水为主,兼作防洪、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大二型水利工程。水库工程分枢纽和灌区两大部分:水库枢纽由拦河大坝(碾压式均质土坝,高度75米)、输水洞、泄洪洞、溢洪洞、非常溢洪道、坝后电站六项工程组成,水库控制流域面积3232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的92.5%,回水长度17。5公里总库容4.28亿立方米,有效库2.86亿立方米。 灌区位于渭北高塬,东西长约80公里,南北宽约18公里,工程分布广,战线长。灌区主要工程有总干、南、北、西四条干渠,总长为120公里,其中总干”万米隧洞”长12614米,深入地下40米,过水量42.5秒立方米,横穿黄土高塬区,属目前国内最长的土质隧洞。北干渠有六座渠库结合工程,总库容2133.5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282.6万立方米,具有调蓄水量、农田灌溉、防洪减灾等功能。抽水灌区设5000亩以上抽水站22处53站,总装机162台,容量3.47万千瓦。干渠以下有支渠97条,总长度542.7公里;斗渠1572条,总长1418.8公里。干、支、斗渠设有建筑物60728座。可灌溉陈仓、凤翔、岐山、扶风、眉县、乾县、永寿等七县区的农田136万亩,其中自流灌区65万亩,抽水灌区71万亩。 冯家山水库工程运行30年来,管理局作为业主单位,承担着水库枢纽、灌区工程维护管理、安全运行和供水服务的任务。水库自投运以来,充分显示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为宝鸡市区居民生活、宝鸡二电厂工业供水。虽然供水量较小(目前年2000万立方米左右),但社会效益十分明显,更显示出水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详细: http://www.exam8.com/file/other/shixi/200911/530481.html

Ⅳ 渭河的水系构成

渭河干流,横跨甘肃东部和陕西中部。全长818公里,流域总面积134766平方公里。 流经甘肃省中部,东南部和陕西省的中部。一般以西源为正源,即渭河发源于鸟鼠山。有二源:南源清源河,源于渭源县西南豁豁山,汇集山区众多支流,为常年性河流,长30多公里,东北流至渭源县清源镇与西源合;西源名禹河,源于渭源县西鸟鼠山,河流短小,为间歇性河流,东流与西源合后始称渭河。东流过陇西县。再东南流入武山县,南岸有榜沙河、山丹河、大南河汇入,再东流入甘谷县,北岸有散渡河注入,至天水市又有葫芦河由北岸注入,精河由西来汇,再东汇牛头河。过小陇山,入陕西省境。
其中:在甘肃省定西市境内,发源于定西市渭源县西南海拔3495米的鸟鼠山北侧,源头高程1383米 ,干流由西向东流经渭源县、陇西县后,于鸭儿峡注入天水。境内集水面积10241.78平方千米,占渭河总面积134767平方千米的7.6%,年输沙量5044万吨,境内侵蚀模数5100吨评方千米。 在天水市境内,渭河干流流经武山县、甘谷县和麦积区两县一区,全长270公里。 渭河多年平均径流量75.7亿立方米,陕西境内为53.8亿立方米。径流地区分布不均,总的趋势是自南而北减小,秦岭、关山区高,原区、谷地区低;西部大于东部,中游比下游径流丰富。秦岭北坡的径流模数较高,为9~15公升/秒·平方公里,而黄土原区的径流模数只有0.8~2.2公升/秒·平方公里,仅千河径流模数较高,千阳站为4.66公升/秒·平方公里。渭河干流的径流模数为2.5~3.7公升/秒·平方公里,其中魏家堡、咸阳站较高,是由于支流加入造成。从径流深等值线图上可清楚地看到,秦岭北坡的径流深随山地高程升高而增加,由低于100毫米到高于600毫米,最高中心在太白山及南五台山。渭河冲积平原十分平坦,水利化程度很高,属于低产流区。 渭河中下游径流的多年变化分区河流测站流域面积
(平方公里) 年径流量变差系数最大年径流量最小年径流量最大年与最小年径流量的比值立米/秒年份立米/秒年份渭


流 渭河 林家村 30661 0.35 154 1964 31.0 1972 5.0 渭河 咸阳 46827 0.30 353 1964 65.5 1972 5.4 渭河 华县 106498 0.37 593 1964 98.0 1972 6.0 千河 千阳 2935 0.45 31.0 1964 7.73 1969 4.0 北


流 漆水河 龙岩寺 1125 0.60 6.70 1964 1.22 1966 5.5 漆水 耀县 797 0.45 3.80 1954 0.97 1957 4.2 沮水 苏家店 840 0.60 2.36 1964 0.41 1960 5.9 南


流 石头河 斜峪关 686 0.30 23.4 1964 7.73 1969 3.0 黑河 黑峪口 1481 0.40 38.3 1964 10.3 1969 3.9 沣河 秦渡镇 566 0.4 16.5 1964 4.13 1969 3.9 灞河 马渡王 1601 0.35 33.2 1964 10.1 1966 3.3 渭河中下游径流的年际变化,表现为南部小,北部大,即渭河南岸秦岭山地年径流量丰富而年际变化小;北岸黄土区年径流小而年际变化大。年径流的变差系数,秦岭北坡一般为0.30~0.40,其中石头河、清姜河等仅为0.30,黑河、涝河及沣河等为0.40,再往东的大峪河、石砭峪河等又减少到0.35。最大年与最小年的比值为3.0~4.0,在秦岭北坡的分布情况与变差系数的分布相适应。黄土塬区的变化最大,变差系数为0.45~0.60,最大年与最小年径流的比值为4~6倍。渭河干流水量大,径流的年际变化相对较小,变差系数0.30~0.35。
渭河径流的季节变化明显,干流以秋季流量最大,约占年径流的38%~40%,夏季占32.8%~34.2%,春季占17.7%~19.1%,冬季为8.3%~9.9%。南岸支流黑河及以西的河流,以夏季径流量大,秋季次之;黑河以东的河流则以秋季最大,夏季次之,春季径流的比重较大,可占到21%~27.3%。北岸支流以千河径流的年内分布最不均匀,秋季径流占52.6%,夏季径流只占23.5%,春季径流也较低,为14.6%。漆水河径流的年内分配比较均匀,春季占23.2%,与夏季25.1%相近,冬季径流高达15.8%,比千河春季径流还高,其原因在于下垫面因素的影响。 渭河华县站平均每年向黄河输送49200万吨泥沙,泥沙主要来自北岸的黄土区,以泾河及渭河上游最甚。泾河平均每年向渭河输送30900万吨泥沙(张家山站),占华县站输沙总量的62.8%,而流域面积只占华县站的40.6%。来自渭河上游的泥沙,林家村站每年20000万吨,占华县站年输沙量的40.6%,而流域面积只占华县站的28.8%。渭河南岸为秦岭土石山区,植被较好,河流含沙量很少,一般均在1.0公斤/立方米以下;年平均输沙模数,一般为每平方公里数百吨。灞河流经黄土区,其马渡王站含沙量为5.6公斤/立方米,年输沙模数为2110吨/平方公里。 渭河中下游泥沙特征表集水面积 多年平均含沙量 多年平均 多年平均输 河流 测站 输沙量 沙模数(吨/ 资料年限 备注 (平方公里) (公斤/立方米) (万吨) 平方公里·年) 渭河 林家村 30661 63.7 16500 5380 1934~1937渭河干流 1944~1979 渭河 魏家堡 37006 43.9 16600 4490 1950~1979 渭河干流 渭河 咸阳 46827 31.1 16800 3590 1934~1979 渭河干流 渭河 临潼 97299 55.1 42900 4410 1961~1979 渭河干流 渭河 华县 106498 49.3 42300 3970 1935~1979 渭河干流 1939~1942 北洛河 头 25154 11 9590 3810 1950~1954 北岸支流 1957~1979 泾河 张家山 43216 148 28900 6690 1932~1979 北岸支流 漆水 耀县 797 51.6 161 2020 1960~1979 北岸支流 冶峪河 淳化 282 50.0 72.6 2570 1961~1979 北岸支流 漆水河 柴家嘴 3806 11.1 151 39.7 1956~1970 北岸支流 千河 千阳 2935 9.86 442 1510 1964~1979 北岸支流 1955~1961 清姜河 益门镇 219 0.66 9.47 432 1965~1979南岸支流 石头河 斜峪关 686 0.63 28.4 414 1957~1970南岸支流 黑河 黑峪口 1481 0.32 18.9 128 1956~1979 南岸支流 沣河 秦渡镇 566 0.38 9.47 167 1957~1979 南岸支流 灞河 马渡王 1601 5.81 312 1950 1955~1979 南岸支流 罗敷河 罗敷堡 122 0.49 1.83 155 1959~1969 南岸支流 渭河干流含沙量,由林家村(63.7公斤/立方米)、魏家堡(43.9公斤/立方米)至咸阳(31.1公斤/立方米)是逐渐减小的。其原因在于:首先是渭河出宝鸡峡进入关中平原后,河谷突然放开,河床比降大减,水流挟沙能力减小,上游带来的泥沙沉积于河槽内,使河水含沙量自然减小;其次是河段两岸支流的含沙量均较小,含沙量较大的北岸支流千河、漆水河也只有10~11公斤/立方米,使含沙量减小;还有是宝鸡峡引渭灌区,把部分泥沙带到灌区内,使含沙量减小。咸阳以下河流含沙量又急剧增加,临潼站达55公斤/立方米,华县站也有49.3公斤/立方米,主要原因在于泾河带来了大量泥沙,泾河张家山站含沙量高达148公斤/立方米。我们常使用的泾渭分明成语,系指泾河水清,渭河水浑,已变为泾河水浑,渭河水清了。
渭河及各支流输入中下游河段的泥沙,远远大于通过华县站输送给黄河的泥沙,即每年还有大量泥沙沉积在中下游河槽内,主要原因在于三门峡水库提高了河流侵蚀基点。 渭河中下游降雨集中于7、8、9三个月,而且多大暴雨,洪水灾害较多。从实测资料看,渭河干流以1954年洪水最大,林家村水文站的最大洪峰流量为5030立方米/秒(1954年8月17日),咸阳站为7220立方米/秒(1954年8月18日),华县站为7660立方米/秒(1954年8月19日)。支流清姜河曾出现过504立方米/秒(益门镇1964年),千河冯家山1954年8月17日零时洪峰流量3960立方米/秒,石头河斜峪关1964年有1050立方米/秒,黑河黑峪口1980年有3040立方米/秒。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渭河宝鸡段,从公元1200年至1981年共发生过水灾22次,平均每35.5年一次,大洪灾年有清咸丰二年(1852年)、同治六年(1867年)及民国10年(1921年)等。本区的洪水灾害常常是连阴雨形成的,1700~1949年的14次水灾,有雨情记载的10次,其中有5次(1811、1933、1922、1939、1949年)属此情况,而且历时长,范围广,与邻省同时发生。由于渭河滩坎较低,一般洪水均可漫滩淹没农田。河床摆动不定,据调查,保安滩河段,1898年到1962年的64年中,较大的变迁有7次,摆动幅度最大达5公里以上,有“三十年河南、三十年河北”之说。1933年洪水淹没滩地及良田49.74万亩,危害及冲毁村庄181个。1954年洪水淹没总面积36.32万亩,冲毁村庄79个。
1981年8月,宝鸡市出现了特大洪水,千河、清姜河、石头河、汤峪河、通关河等均超出现有记载以来的最大洪峰流量。据统计,渭河干流魏家堡8月17~21日,平均流量为621~2540立方米/秒,一日最大洪量2.19亿立方米,为历年一日最大洪量的0.74倍,三日洪量5亿立方米,为历年三日最大洪量的0.82倍,7月日洪量为10亿立方米,为历年7日最大洪量的1.16倍。清姜河益门镇站,15~21日7天共出现5次洪峰,一日最大洪量1890万立方米,为历年一日最大洪量的0.93倍,三日最大洪量5110万立方米,为历年三日最大洪量的1.33倍,7日最大洪量8480万立方米,为历年7日最大洪量的1.69倍。由于水库的调节作用,避免了一场洪水灾害。千河上游的段家峡水库,把千河436立方米/秒的洪峰流量削减为36立方米/秒,保护了陇县县城;下游的冯家山水库和王家崖水库,又把1170立方米/秒的洪峰流量,削减为309立方米/秒,并错峰58个小时;石头河鹦鸽嘴水文站1360立方米/秒的洪峰流量,被正在兴建中的石头河水库削减了2/3;漆水河好畤河水文站131立方米/秒洪峰,被羊毛湾水库所拦蓄。如果没有这些水库的拦洪削峰,渭河干流魏家堡站将出现6480立方米/秒的洪峰流量,将超过54年洪水5780立方米/秒的洪峰流量,而实际只出现了4500立方米/秒的洪峰流量。 1983年7月~10月,关中盆地连续降雨,发生大面积的内涝,受灾面积1144.8万亩,倒塌损坏房(窑)近58万间,死亡600余入。毁坏各种渠道174公里,各类建筑物735座。西安市区因排水工程系统不畅,北城河漫溢,东西大街水泥路面下陷断裂,造成部分地区电杆倒折、停水、停电和停产损失。
内涝危害最严重的明水出露非常广泛,据不完全统计,明水面积达1635900亩。大面积的明水分布有两个中心,一是周至、户县、兴平;二是二华夹槽(华县、华阴)。就其危害而言,渭北宝鸡峡、冯家山、泾惠、洛惠、交口抽渭等灌区,内涝较为严重,出现明水面积34.5万亩,占关中地区明水面积的21%。地下水埋深2米以上的渍涝面积,洛惠灌区占22.12%,交口抽渭占48.25%,泾惠灌区占4.66%。
关中盆地内涝的成因较为复杂,地质地貌是形成内涝的地形基础,降水、灌溉是地下水补给的主要来源,巨厚的陆相沉积物,提供了河流、降水入渗的条件,在多雨年份,地下水位上升,形成大面积内涝区。

Ⅳ 渭河环境

水名,一称渭水,黄河最大支流。在陕西省中部,源出甘肃省渭源县西北鸟鼠山,东南流至清水县,入陕西省境,横贯渭河平原,东流至潼关入黄河,长787公里,流域面积13.43万平方公里。上游以及北岸泾河、洛河等支流,流经黄土高原,夹带大量泥沙。中、下游渠道纵横,自汉至唐,皆为关中漕运要道。《山海经.海内东经》:“渭水出鸟鼠同穴山,东注河,入华阴北。”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渭水出首阳县首阳山渭首亭南谷山,在鸟鼠山西北,此县有高城岭,岭上有城号渭源城,渭水出焉。”唐张籍《登咸阳北寺楼》诗:“渭水西来直,秦山南去深。”

渭河流域地貌复杂,山地包括横贯陕甘的秦岭山脉北坡及六盘山、陇山,断陷盆地包括关中冲积平原及黄土台原,黄土高原包括陇东、宁南、陕北的高原沟壑及丘陵沟壑区。河源至宝鸡峡出口为上游,长430公里,河道狭窄,川峡相间,水流急湍,平均比降1/260。宝鸡峡至咸阳铁桥为中游,长177公里,河床宽浅,沙洲较多,水流分散,为游荡性河床,比降由1/500逐渐变缓为1/1 500。咸阳至潼关河口为下游,长211公里,华县船北以下,河道蜿蜒曲折,单股无汊,由于泥沙淤积和受黄河三门峡水库回水影响,河道纵坡由1/5 000渐变为1/6 000。渭河下游在三门峡水库修建前为输沙近于平衡的相对稳定河道,渭河入黄口高程(潼关高程)323米(1 000立方米每秒流量水位)。三门峡水库建成后,由于回水淤积影响,潼关渭河入黄高程最高曾到329米,因而影响渭河下游河道也淤积抬高,常有洪泛发生,因而在渭淤36断面以下的208公里,两岸修建堤防控制,并建有一些护滩控导工程。大堤维修及河道整治工程任务较大。后三门峡枢纽经过两次改建并 改变水库运用方式,潼关渭河入黄高程有所降低,大致稳定在326~327米。

Ⅵ 我国的三大河海是

中国第三大河
水名,一称渭水,黄河最大支流。在陕西省中部,源出甘肃省渭源县西北鸟鼠山,东南流至清水县,入陕西省境,横贯渭河平原,东流至潼关入黄河,经过历史名城西安。它全长787公里,流域面积13.43万平方公里。上游以及北岸泾河、洛河等支流,流经黄土高原,夹带大量泥沙。中、下游渠道纵横,自汉至唐,皆为关中漕运要道。《山海经.海内东经》:“渭水出鸟鼠同穴山,东注河,入华阴北。”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渭水出首阳县首阳山渭首亭南谷山,在鸟鼠山西北,此县有高城岭,岭上有城号渭源城,渭水出焉。”唐张籍《登咸阳北寺楼》诗:“渭水西来直,秦山南去深。” 渭河流域地貌复杂,山地包括横贯陕甘的秦岭山脉北坡及六盘山、陇山,断陷盆地包括关中冲积平原及黄土台原,黄土高原包括陇东、宁南、陕北的高原沟壑及丘陵沟壑区。河源至宝鸡峡出口为上游,长430公里,河道狭窄,川峡相间,水流急湍,平均比降1/260。宝鸡峡至咸阳铁桥为中游,长177公里,河床宽浅,沙洲较多,水流分散,为游荡性河床,比降由1/500逐渐变缓为1/1 500。咸阳至潼关河口为下游,长211公里,华县船北以下,河道蜿蜒曲折,单股无汊,由于泥沙淤积和受黄河三门峡水库回水影响,河道纵坡由1/5 000渐变为1/6 000。渭河下游在三门峡水库修建前为输沙近于平衡的相对稳定河道,渭河入黄口高程(潼关高程)323米(1 000立方米每秒流量水位)。三门峡水库建成后,由于回水淤积影响,潼关渭河入黄高程最高曾到329米,因而影响渭河下游河道也淤积抬高,常有洪泛发生,因而在渭淤36断面以下的208公里,两岸修建堤防控制,并建有一些护滩控导工程。大堤维修及河道整治工程任务较大。后三门峡枢纽经过两次改建并 改变水库运用方式,潼关渭河入黄高程有所降低,大致稳定在326~327米。

Ⅶ 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吗

渭河,中国黄河的最大支流.流域范围主要在陕西省中部.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东至陕西省渭南市 潼关县汇入黄河.南有东西走向的秦岭横亘,北有六盘山屏障.渭河流域可分为东西二部︰西为黄土丘陵沟壑区,东为关中平原区.
全长818公里,流域面积13.43万平方公里.上游以及北岸泾河、洛河等支流,流经黄土高原,夹带大量泥沙.中、下游渠道纵横,自汉至唐,皆为关中漕运要道.《山海经.海内东经》:“渭水出鸟鼠同穴山,东注河,入华阴北.”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渭水出首阳县首阳山渭首亭南谷山,在鸟鼠山西北,此县有高城岭,岭上有城号渭源城,渭水出焉.”唐张籍《登咸阳北寺楼》诗:“渭水西来直,秦山南去深.”
渭河接纳的支流有葫芦河、泾河、洛河.渭河流域降水集中在夏季,又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其中泾河年输沙2.96亿吨,在各支流中输沙量最大.关中平原是中国水利事业发展最早的地区.西元前246年秦开郑国渠,引泾水注入洛河,全长125公里,灌溉面积280万亩.汉武帝又开白公渠引泾水入渭.在此以前沿秦岭北麓还有从长安(今西安)引渭入黄的漕渠,既是水运航道,又有灌溉之利.后经历代扩建,使渭河中下游渠道纵横,有泾惠渠、渭惠渠、洛惠渠等灌溉工程,是历史上著名的产粮区.渭河流域地貌复杂,山地包括横贯陕甘的秦岭山脉北坡及六盘山、陇山,断陷盆地包括关中冲积平原及黄土台原,黄土高原包括陇东、宁南、陕北的高原沟壑及丘陵沟壑区.河源至宝鸡峡出口为上游,长430公里,河道狭窄,川峡相间,水流急湍,平均比降1/260.宝鸡峡至咸阳铁桥为中游,长177公里,河床宽浅,沙洲较多,水流分散,为游荡性河床,比降由1/500逐渐变缓为1/1 500.咸阳至潼关河口为下游,长211公里,华县船北以下,河道蜿蜒曲折,单股无汊,由于泥沙淤积和受黄河三门峡水库回水影响,河道纵坡由1/5 000渐变为1/6 000.渭河下游在三门峡水库修建前为输沙近于平衡的相对稳定河道,渭河入黄口高程(潼关高程)323米(1 000立方米每秒流量水位).三门峡水库建成后,由于回水淤积影响,潼关渭河入黄高程最高曾到329米,因而影响渭河下游河道也淤积抬高,常有洪泛发生,因而在渭淤36断面以下的208公里,两岸修建堤防控制,并建有一些护滩控导工程.大堤维修及河道整治工程任务较大.后三门峡枢纽经过两次改建并 改变水库运用方式,潼关渭河入黄高程有所降低,大致稳定在326~327米.
渭河流域范围内大部分为深厚的黄土覆盖,质地疏松,且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富含碳酸钙,易被水蚀;加之历史上长期滥垦乱伐,植被遭到破坏,以及广种薄收、单一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因而水土流失严重,使渭河成为一条多泥沙河流.
由于地质构造上的原因,渭河属不对称水系.北岸支流源远流长,主要流经黄土高原,洪枯流量相差悬殊,泥沙含量大,以悬移质为主,是渭河的主要来沙支流.南岸支流较短,主要流经土石山区,比降较大,水流湍急,泥沙以推移质为主,水力资源较为丰富.5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级支流,北岸汇入的有秦祁河、咸河、散渡河、葫芦河、牛头河、通关河、千河、漆水河、泾河、石川河、北洛河;南岸汇入的有榜沙河、大南河、耒加昔河、石头河、黑河、涝河、沣河、 灞河.其中泾河、北洛河虽然是黄河的二级支流,但因其流域面积大(泾河45421平方公里、北洛河26905平方公里),年径流量分别为21.4亿立方米及9.97亿立方米,年输沙量分别为3.09亿吨及1亿吨,其径流和泥沙都是黄河支流中较多的河流.加之泾河、北洛河分别在渭河入黄口以上174公里和16公里处汇入渭河,历史上北洛河还曾直接入黄河,与黄河关系密切.因此,习惯上都将这两条河作为黄河的重要支流,视为一级支流,常与渭河本流并称为泾、洛、渭河,并在历次规划中将泾河、北洛河从渭河流域中分离出来单独规划,而渭河治理规划则不包括泾河及北洛河.
渭河沿岸(渭南段) 渭河流域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年平均气温6~14℃,年平均降水量450~700毫米,年蒸发量1 000~2 000毫米,无霜期120~220天.多年平均径流量102亿立方米(1934~1970年系列),年内变化与降水相似.6~10月为汛期,多暴雨,降水强度大,其中7、8、9月大汛期间的径流占全年的60%~70%.年平均流量323立方米每秒,而实测最大洪峰流量7660立方米每秒(1954年),调查最大洪峰流量10 800立方米每秒(1898年).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治理渭河干支流河道的同时,一系列大型水利工程陆续问世.由我国近代著名水利科学家李仪祉在30年代主持兴建的泾惠渠,经过整治扩建,引水能力已由新中国成立前的16立方米每秒提高到现在的50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积相应由50万亩发展到135万亩,成为一个亩产千斤的先进典型灌区.自从宝鸡峡塬上干渠于1971年建成后,引渭灌区灌溉面积已达300万亩.1950年建成的洛惠渠,1976年扩建了洛西工程,灌地已达77万亩.1970年建成的东方红抽渭灌溉工程,装机容量25000千瓦,八级提灌累计最高净扬程86米,灌地130万亩.1981年建成的千河冯家山水库,总库容3.89亿立方米,可灌地136万亩,其引水干渠于1973年建成了万米隧洞(实长12614米,过水能力36立方米每秒).渭河南岸支流石头河上的石头河水库于1984年建成,最大坝高114米,总库容1.47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672平方公里.水库设计开发任务是以灌溉为主,结合发电,设计灌溉面积128万亩,装机4台,总容量2.15万千瓦.实际装机3台,总容量1.65万千瓦.
渭河的主要来沙支流是葫芦河、泾河和北洛河,年输沙量分别为0.66亿、3.09亿、0.97亿吨.河道来水含沙量大,不仅淤积抬高河床,威胁两岸安全,同时淤库淤渠,给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带来问题.

Ⅷ 渭河的开发治理

渭河流域的水利事业历史悠久,在陕西境内,除了前已论述的龙首渠、郑白渠外,较大的古代水利工程还有成国渠、漕渠等。
成国渠,修建于公元233年,从眉县杜家村附近引渭水向东流,过漆水河至今兴平县境入蒙茏渠,它是渭惠渠的前身。灌溉今眉县、扶风、武功、兴平、咸阳一带70万亩田地。该渠修于汉武帝时期,后来失修淤废。三国时魏卫臻又重新整修,向西延长近150公里,同时自兴平开渠东行,至泾渭交汇处以西注入渭水,使成国渠向东又延伸了50多公里。西魏大统十三年(547年),在成国渠筑堰,建六斗门。唐代又进一步发展,咸通十三年(872年),又汇集了苇谷、莫谷、香谷、武安四水,增加了水源,灌溉武功、兴平、咸阳、高陵等县2万余顷土地,其效益可与泾白渠相当,称为渭白渠。唐以后成国渠始终延续,其利不断。
漕渠,公元前129年开挖,是关中古代的人工运河。汉武帝时,为把黄河下游出产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长安,供京城的需要而修筑。渠道从长安城西南昆明池起,东北流经今临潼、渭南、华县、华阴至潼关,直通黄河,长150余公里,沿途接纳浐、灞、沋、赤水等河流,水量充足,航运便利,成为当时重要的运输线,而且可灌溉漕渠两岸1万多顷农田。
到解放时,除洛惠渠、泾惠渠外,关中地区的主要灌溉工程有:
渭惠渠,1935~1937年修,自眉县引渭河水向东灌溉武功、兴平、咸阳等狭长地带的60万亩土地;
梅惠渠,1936~1939年修,自眉县斜峪关引石头河水,灌溉歧山、眉县斜峪关引石头河水,灌溉歧山、眉县9万亩田地;
黑惠渠,1938~1942年修,自周至县黑峪口引黑河水灌溉周至县8万亩农田;
沣惠渠,1941~1947年修,引沣河水,灌溉沣、渭三角地带4万亩农田;
涝惠渠,1943~1947年修,灌溉户县境入沣河两岸2万亩农田。
据统计,到20世纪末,关中地区设施面积万亩以上的灌区有108个,有效灌溉面积在万亩以上的有88个,其中1万~10万亩的灌区有78个;10万~30万亩的中型灌区有羊毛湾水库灌区、沣惠渠灌区、梅惠渠灌区、石川河灌区及黑惠渠等五个灌区。面积在50万亩以上的大型灌区有:泾惠灌区、宝鸡峡灌区、洛惠渠灌区、交口抽渭灌区及冯家山水库灌区等五大灌区,它们均分布在渭河北岸,自西而东连成一片。泾惠渠、洛惠渠前已论述,其余三大灌区介绍如下:
宝鸡峡灌区,分塬上灌区和塬下灌区两部分。塬下灌于区即原渭惠渠灌区,于1935年开工修建,1938年正式投入灌溉,1949年仅灌农田27万亩。建国后整修扩展,灌溉面积为57万亩。1958年修建了渭高抽工程,灌溉面积发展到53万亩。塬上灌区于1956年修建,1962年停工,1968年1月复工,1971年竣工通水。塬上与塬下两灌区于1975年4月合并,统称宝鸡峡引渭灌区。
塬上引水枢纽工程,在宝鸡市西11公里处,即从林家村渭河峡谷口筑坎设闸,拦河引水。总干渠设计引水流量为50立米/秒,校核流量60立方米/秒。总干渠长170.2公里,沿渭河北岸黄土塬坡蜿蜒东行至眉县上塬,此段长98公里,称为塬边渠道。渠道从常兴上塬后,跨越水、信仪沟、漆水河、大北沟、南沟至乾县坛子坊,分东西两干渠,东干渠长26.3公里,西干渠长18.5公里,均延伸到泔河畔上,可控制191万亩面积。
塬下引水枢纽工程,从眉县魏家堡筑坎设闸,拦河引水,总干渠设计引水流量45立方米/秒,可加大55立方米/秒。总干渠全长17公里,到扶风的孝母村,分南北两干渠,南干渠长67公里,至咸阳市西郊入渭河,北干渠长105.4公里,至泾阳狼沟入泾河,可挖制109万亩面积。
宝鸡峡引渭工程,是关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工程,灌溉咸阳市、宝鸡市和金台、宝鸡、岐山、眉县、扶风、杨陵、武功、兴平、秦都、乾县、礼泉、泾阳、高陵等十三个县区的300万亩土地。其中自流灌溉214万亩,抽水灌溉86万亩(包括群众抽灌26万亩,水库周围抽灌10万亩)。全灌区有总干渠二条,干渠4条,支渠和支分渠68条,斗渠1643条,有渠库结合工程——水库5座,总库容1.9亿立方米;有陂塘756座,总蓄水能力3032万立方米;机电井11000多眼,已初步形成引、蓄、提相结合的水利灌溉网,从根本上改变了千古旱原的自然面貌和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使渭北旱原成为陕西粮棉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
交口抽渭灌区,是1960~1970年分两期建成的一个大型电力抽水灌区。1984年1月,把原来的东方红灌区改为此名称。渠首在临潼县油槐乡西楼子附近,由渭河北岸抽水。全灌区共有28处抽水站,分八级抽水,平均净扬程35.2米,最高累计净扬程86米。干渠5条,支渠31条。灌溉渭南、临潼、蒲城、富平、大荔等5县的126.08万亩田地。排水干沟4条,支沟38条,控制面积79.8万亩。
冯家山水库灌区,于1970年7月开工,1975年完成第一期工程,1979年底全部竣工。它是一座以蓄水灌溉为主,兼作防洪、发电、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水库枢纽工程在千河下游宝鸡县桥镇冯家村下,筑坎拦河蓄水,坎高73米,总库容3.89亿立方米,其中有效库容2.86亿立方米。修渠引水灌溉,设计引水能力36立方米/秒,加大引水流量为47立方米/秒。总干渠长39.1公里。北干渠长50.8公里,南干渠全长27.8公里,均由混凝土衬砌。东灌区共有支渠29条,斗渠28条,西灌渠长2.25公里。渠库结合工程6座,总库容2133.5万立方米。灌溉宝鸡、凤翔、岐山、扶风、眉县、永寿、乾县等7县136万亩土地。灌区以千河为界,分东、西两灌区,东灌区有121万亩土地,西灌区仅有15万亩土地。自流灌溉面积65.33万亩,约占灌渠面积的一半。 (一)历代堤防
渭河堤防工程始于唐代咸阳柳堤。据《重修咸阳县志·古迹》载:唐时咸阳筑堤防渭水溃决,植柳逾万,故名柳堤。清代华县、宝鸡等地筑堤防水。《续修陕西通志稿》载:乾隆二十一年(1756)八月,渭水溢岸,危及田舍,华州牧席绍葆劝民于沿河低洼处筑堤捍水,居然无恙。乾隆二十五年(1760)夏,淫雨多,渭河涨,水从无堤段漫出,州牧闻讯后亲赴华县侯坊、吴家桥和大荔胡村等处,与各村耆老共谋接筑渭堤,数千人费工一月,增新补旧,接筑赤水以东、方山以西渭河大堤50余里,民乐安堵,齐颂席功。
清宣统年间,宝鸡县曾请准拨款在阳平镇修筑河堤。民国24年(1935)陕西省水利局会同宝鸡县在阳平镇南修建丁坝5座,全长1145米,坝体以直径约0.2米、长约6米的木桩排成两行,插于河内,排距2米,桩跨0.7米,排桩之间纵横平铺梢料,上压石子。5坝成后,河泓流势已见南迁,北岸各坝间河床逐渐淤高,使阳平镇得到保护。民国25年(1936)渭惠渠拦河大坝建成后,先后在大坝上下游两岸建丁坝34座,并建起了护岸防护林带,用以稳定河势,防止塌岸,保证引水。
(二)当代堤防
963年,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成立由水利、农业、林业、畜牧、交通等部门和沿河各专区、市、县(区)领导组成的渭河治理领导小组,1972年在领导小组下专设治渭办公室。1973年,周至、武功、兴平、咸阳、西安、高陵等县市成立渭河管理站。至1995年,渭河共有管理机构15个,管理人员169名。
1954年渭河洪水(简称“54型”洪水)以后,开始对渭河进行全面规划治理,并采取统一目标,分段设防,县(市)包干,逐步实施,集中会战与经常维修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治理。至1995年,中游段的堤防基本建成,下游包括南山支流的治理逐步得到加强,并初步建成了防洪抢险通讯预警系统。
1.中游段治理
1954年陕西省水利局提出整治河道、利用滩地为目的的防洪工程规划,由国家投资,组织沿河社队开展重点治理。到1963年,共建成砌石护岸、坝垛、丁坝等重点工程44处,总长50公里。由于工程标准和质量较低,建成不久大都被洪水冲毁。
1965年,省治渭领导小组制定《渭河中游河道治理规划报告》,提出以防御5年~10年一遇洪水为主,远期稳定中水河床,以防御“54型”洪水为目标,布设生产堤和防护堤两道防线。生产堤以防御3年~5年一遇洪水为标准,堤内河床宽500米~1500米,堤外布设固滩生物带,以保护、改良滩地;防护堤以防御“54型”洪水为标准,堤内河宽1000米~1500米。1965年~1972年新建堤防45处,总长190公里,初步稳定了中游河道,改变了“三十年河南,三十年河北”的局面。
1972年,省水电局制定《渭河中下游主河道治理规划》,以稳定河槽,缩窄河宽,实现河道渠槽化为目标,归并生产堤和防护堤,重新划定洪水防护线。防御标准仍按“54型”洪水分成4段,过水流量林家村—千河口—漆水河口—黑河口—咸阳铁路桥分别为5030立方米每秒、5780立方米每秒、6200立方米每秒、7220立方米每秒;林家村一渭惠渠大坝一黑河口一咸阳铁路桥划分3段,各段堤距分别为600米、700米、1000米。其中眉县种马场以上、八一抽水站、黑河口等处因有夹心滩或支流汇入放宽至1700米左右。主要工程有砌石护岸、短坝、轻型工程等38处,长120.6公里。截至1986年,新建堤防及护岸工程180公里,连同加固利用原有堤防,渭河中游堤防累计达到256公里,约占需要治理河段的78%。其中护岸坝垛3013座,护岸林带220公里。计完成工程投资2760万元,土方2100多万立方米,石方220万立方米。从1987年起,每年投入数百万元资金,以建立河堤化为目标,对渭河中下游段连年进行集中治理会战。经过6年艰苦奋战,累计投资6856万元,共移动土方1866万立方米,石方123.4万立方米,加高培厚原堤段152.4公里,加固坝垛1088座,新建河堤88.4公里,坝垛3300座,新修淤背埂120.8公里,大部土堤内坡作了砌石处理,新修防汛路8条,改善防汛路50条,在三门峡库区修建避水楼6466座。至1995年,渭河中游段西起宝鸡市,东至咸阳市,南岸河堤基本贯通联成一体,北岸河堤伸至兴平田阜,中游段堤防总长约300公里,防洪标准已由过去的5年左右提高到15年~20年。
2.下游段治理
渭河下游指咸阳铁桥至潼关卡口共208公里。渭南以下过去一直是地下河,华县站平槽过水能力约在5000立方米每秒~5500立方米每秒,自流排水畅通。新中国成立初除在槐衙渡口、华县水文站和树园修建共计3公里护岸工程外,其它河段均未设防。
1958年,陕西省入民委员会为减少陕西三门峡库区移民搬迁,降低淹没损失,决定按渭河两岸地面335米至338米高程和三门峡水库坝前340米水位修筑防护堤。防护堤由黄委会西北黄河工程局设计,陕西省水利厅、省三门峡库区管理局和沿渭各县分期组织实施。到1978年,在渭河北岸建成大荔拜家至渭南姜郭60公里、临潼三王至高陵吴村杨10公里堤防,在南岸建成方山至渭南田家90公里(其中包括支流50公里)和渭南孟家至白杨寨20公里堤防,总长180公里,堤顶宽6米,临、背边坡分别为1∶2.5和1∶2,初步形成库区渭河堤防,可防御渭河7000立方米每秒~8000立方米每秒洪水。
1960年三门峡水库建成蓄水以后,渭河下游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至1964年黄河淤积,潼关卡口抬高4.6米,形成拦门沙,渭河入黄口上移5公里,渭河变成地上悬河,导致12条南山支流入渭不畅,洪涝灾害频生。1964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主持召开陕、晋、豫、鲁4省治黄会议,提出“确保西安、确保下游”治理原则。1965年、1969年,国家对三门峡水库枢纽进行了两次改建,并改变运用方式,但三门峡库区泥沙淤积仍在发展,至1991年已达51.41亿吨,其中渭河下游15亿吨。
1967年8月、9月,黄河龙门至潼关间丰水丰沙,形成对渭河涌水倒灌,渭河尾闾仓西至西杨8.8公里河道全部淤积,水流分股,农田受淹面积达70多万亩,威胁10多万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同年12月,由黄委会和陕西省水电厅组织西北水科所、三管局、地质部地质5大队、渭南地区水电局和陕西农建师等单位进行勘测规划后,提出了开挖深1.5米、宽20米~30米、比降0.12‰的引河,堵复西杨村土堤的疏流方案。经国务院批准,工程于1968年4月开工,由渭南、临潼、华阴、华县、大荔、潼关6县和省农建师组织6400人施工,至7月底完成引水归流河道工程,总计投资30万元,开挖土方16万立方米。
渭河仁义湾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形成,河湾平面呈环形,曲线总长12公里,直线距离仅2.5公里,弯曲系数4.8,严重淤积阻水。1969年由省三管局设计裁弯工程,引河长3.05公里,底宽30米,平均深5.5米。1973年由省农建师施工,1974年8月挖成小断面引河,经4次洪水扩冲,于1975年形成宽380米的新河道。工程总用工12万个,机械台班5000个,开挖土方48万立方米。裁弯后河道缩短9公里,泄洪畅通,扩大耕地6000亩。
1969年三门峡水库枢纽完成一期改建以后,临潼、渭南等地群众按“54型”洪水标准于耿镇桥上下正常水位335米以上修建生产堤130公里,其中桥以上长20公里,以下110公里,可保护耕地19.9万亩。同年,陕西农建师和驻军在三门峡库区335米高程以下沿渭河北岸仁义村至果园、南岸方山村至潼关龚庄渡口分别修建20多公里生产堤,保护耕地30万亩。1972年,在耿镇桥至咸阳铁路桥间又按防御7220立方米每秒洪水修建生产堤30公里,生产堤增至160公里。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陕西省三门峡库区移民安置问题的会议纪要》,近10万名移民返库安家落户,库区防洪形势更为严峻,成为陕西心腹之患。1986年国家拨专款1.2亿元安置返库移民,至1994年规划工程基本完成,其中建有防洪设施村台67个,加固朝邑围堤35公里,避水台63座,防汛撤退道路60.73公里。
1964年至80年代末,渭河下游干、支流上共建堤防178公里。1990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制定了《渭洛河下游治理规划》,1991年由水利部、黄委会审查通过并报国家计委待批。1992年至1993年加高培厚渭河围堤工程55公里,之后,又对柳叶河、罗敷河、长涧河等南山支流堤防进行加高培厚和拓宽疏浚。
二、支流
陕境渭河干流南北两岸15条主要支流已建堤防工程443.24公里,其中50公里以上的有沣河103公里,灞河66公里,涝河63公里;10公里~50公里的有千河47公里,黑河44公里,漆水河40公里,浐河38公里,太平河14公里;10公里以下的有王家河8公里,泾河6公里,沮河5公里,北洛河4公里,金陵河3公里,清姜河与石头河各1公里。以上堤防共保护45.86万亩耕地、79.96万人口和36座城镇。
灞河平原段河流弯曲摆动,洪水灾害频繁,堤防工程自清末增多。清光绪二年(1876),李有成主持修建了红岩子至杨家村马家堰堤防,长3219米,堤顶宽1.53米,可保护农田2212亩。民国时期专门成立灞河堤防协会负责工程维修。民国6年(1917),修建了沙河沧堤8公里。民国10年~15年(1921~1926),多次堵复冲决,至16年(1927)筑堰堵复决口267米,耗大洋6934元。民国26年(1937)5月,右岸香湖湾河堤决口21米,省水利局征工抢修,修成土堤105米,丁坝3座长45米。同年8月,申家村、毛家湾决口,省水利局征集民工,开挖引河修筑阻水坝埝300余米,大堤护岸300米,以月堤连接上下堤防,长约70米,高出原河床1米。民国27年(1938)8月,灞河读书村附近陇海铁路桥下右岸堤防决口,省水利局派员抢修,开挖引河1100米,修筑导水坝200米,筑坝护岸1000米,次年5月完工。民国28年(1939),省水利局拟定了灞河上下游防洪治理甲乙两种规划,陕西省政府批准甲种计划,并于民国28年、29年先后拨款2.47万元和5万元,对河堤作了一次较大的加固改善。
新中国成立以后,灞河堤防建设仍以中下游为重点。1949年秋,安家村、将军庙、安邸村等河堤多处决口,灞河夺浐、浐河复决。1949年12月至1950年4月,人民政府拨小麦3000石(1石折合300斤),修丁坝15座、土堤4公里和护岸工程90米。1951年至1954年,按防御1949年1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流量,对堤防进行了全面改建与加高培厚,累计新建和加固堤防70公里,修建丁坝107座,护岸工程165米,完成土方60万立方米,石方0.9万立方米。至1973年累计完成土方120万立方米,石方20万立方米,改造滩地1.58万亩。1975年1月省水电局拟定了灞河中下游河道全面治理规划,计划对蓝田固京至灞河入渭口34公里河段,按20年一遇洪水布设工程,新修加固堤防58公里,堤顶宽3米~6米,堤距300米~500米。工程由灞桥区与未央区负责建设,1988年全部完工。
1962年11月,灞河上游沿河社队联合修建了惠家斜段70米挑流坝,改造滩地700多亩。后张家斜、张家湾、拾旗寨等村又联合修堤7公里,改造滩地1100余亩。1963年至1965年,泄湖、三里镇、普化、李后、马楼、玉山等乡村,采取沉捆坝、铅丝笼坝、干砌石坝等形式,对17处河道进行了治理,完成土方40多万立方米,砌石6万立方米,共用工70多万个,投资31万元(其中群众集资5万元),修筑堤防15公里,保护村镇10多个,改造滩地3000多亩,保护耕地7000多亩。1977年10月,蓝田县成立灞河治理临时指挥部,组织沿河的九间房、玉山、马楼、普化、大寨、城关、三里镇、泄湖、安村、孟村、华胥等12个公社,日上劳3万多人开展治河工程。至1978年春,共建干砌石堤50多公里,浆砌石堤15公里,丁坝350座,植树40万株,总计投资100多万元(其中群众集资66万元)。但由于强调“百里灞河一条线”,1980年大寨乡清河改道工程即被冲毁,河水复归故道,淹没农田100多亩。

Ⅸ 渭河的资料

渭河(Weihe River ),又称渭水,亦作Wei River ,Wei Ho或Wei He。
渭河全长818公里渭河,流域面积13.43万平方公里。上游以及北岸泾河、洛河等支流,流经黄土高原,夹带大量泥沙。中、下游渠道纵横,自汉至唐,皆为关中漕运要道。《山海经.海内东经》:“渭水出鸟鼠同穴山,东注河,入华阴北。”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渭水出首阳县首阳山渭首亭南谷山,在鸟鼠山西北,此县有高城岭,岭上有城号渭源城,渭水出焉。”唐张籍《登咸阳北寺楼》诗:“渭水西来直,秦山南去深。”
渭河接纳的支流有葫芦河、泾河、洛河等。渭河渭河流域降水集中在夏季,又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其中泾河年输沙2.96亿吨,在各支流中输沙量最大。关中平原是中国水利事业发展最早的地区。西元前246年秦开郑国渠,引泾水注入洛河,全长125公里,灌溉面积280万亩。汉武帝又开白公渠引泾水入渭。在此以前沿秦岭北麓还有从长安(今西安)引渭入黄的漕渠,既是水运航道,又有灌溉之利。后经历代扩建,使渭河中下游渠道纵横,有泾惠渠、渭惠渠、洛惠渠等灌溉工程,是历史上著名的产粮区。
2 自然气候编辑本段
渭河流域属大陆性气候,年均温6~13℃,年降水量500~800毫米渭河,其中6~9月份占60%,多为短时暴雨,冬春降水较少,春旱、伏旱频繁。咸阳站年径流量54亿立方米,年输沙量1.7亿吨。水量主要来自右岸支流,沙量则主要来自左岸支流。
渭河流域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年平均气温6~14℃,年平均降水量450~700毫米,年蒸发量1 000~2 000毫米,无霜期120~220天。多年平均径流量102亿立方米(1934~1970年系列),年内变化与降水相似。6~10月为
3 人文历史编辑本段
渭河流域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和神农炎帝的起源地。黄帝与炎帝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渭河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
经过史学家考证,姬水和姜水都位于渭河流域一带,姜水位于宝鸡,姬水则是关中中部武功县一带的漆水河,两河均是渭河的支流。
因此,不管怎样,轩辕黄帝和神农炎帝都是起源于渭河流域的两个血缘关系相近的部落首领。后来,两个部落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
4 流域地貌编辑本段
渭河流域地貌复杂,山地包括横贯陕甘的秦岭山脉北坡及六盘山、陇山,断陷盆地包括关中冲积平原及黄土台原,黄土高原包括陇东、宁南、陕北的高原沟壑及丘陵沟壑区。河源至宝鸡峡出口为上游,长430公里,河道狭窄,川峡相间,水流急湍,平均比降1/260。宝鸡峡至咸阳铁桥为中游,长177公里,河床宽浅,沙洲较多,水流分散,为游荡性河床,比降由1/500逐渐变缓为1/1500。咸阳至潼关河口为下游,长211公里,华县船北以下,河道蜿蜒曲折,单股无汊,由于泥沙淤积和受黄河三门峡水库回水影响,河道纵坡由1/5000渐变为1/6000。渭河渭河下游在三门峡水库修建前为输沙近于平衡的相对稳定河道,渭河入黄口高程(潼关高程)323米(1000立方米每秒流量水位)。三门峡水库建成后,由于回水淤积影响,潼关渭河入黄高程最高曾到329米,因而影响渭河下游河道也淤积抬高,常有洪泛发生,因而在渭淤36断面以下的208公里,两岸修建堤防控制,并建有一些护滩控导工程。大堤维修及河道整治工程任务较大。后三门峡枢纽经过两次改建并改变水库运用方式,潼关渭河入黄高程有所降低,大致稳定在326~327米。
渭河流域范围内大部分为深厚的黄土覆盖,质地疏松,且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富含碳酸钙,易被水蚀;加之历史上长期滥垦乱伐,植被遭到破坏,以及广种薄收、单一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因而水土流失严重,使渭河成为一条多泥沙河流。
5 渭河现状编辑本段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治理渭河干支流河道的同时,一系列大型水利工程陆续问世渭河。由我国近代著名水利科学家李仪祉在30年代主持兴建的泾惠渠,经过整治扩建,引水能力已由新中国成立前的16立方米每秒提高到现在的50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积相应由50万亩发展到135万亩,成为一个亩产千斤的先进典型灌区。
自从宝鸡峡塬上干渠于1971年建成后,引渭灌区灌溉面积已达300万亩。1950年建成的洛惠渠,1976年扩建了洛西工程,灌地已达77万亩。1970年建成的东方红抽渭灌溉工程,装机容量25000千瓦,八级提灌累计最高净扬程86米,灌地130万亩。1981年建成的千河冯家山水库,总库容3.89亿立方米,可灌地136万亩,其引水干渠于1973年建成了万米隧洞(实长12614米,过水能力36立方米每秒)。
渭河南岸支流石头河上的石头河水库于1984年建成,最大坝高114米,总库容1.47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672平方公里。水库设计开发任务是以灌溉为主,结合发电,设计灌溉面积128万亩,装机4台,总容量2.15万千瓦。实际装机3台,总容量1.65万千瓦。
渭河的主要来沙支流是葫芦河、泾河和北洛河,年输沙量分别为0.66亿、3.09亿、0.97亿吨。河道来水含沙量大,不仅淤积抬高河床,威胁两岸安全,同时淤库淤渠,给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带来问题。
6 面临的问题编辑本段
6.1 水灾泥沙
一、渭河小水大灾 泥沙淤积祸害
洪涝灾害依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渭河是黄河流域第一大支流,陕西华县站以上流域面积10.65万平方公里,2003年8月24日到10月13日,由于受大范围暴雨影响,发生了自1981年以来的最大洪水,历时50天,先后出现了六次洪峰(以下简称渭河“03.9”洪水),首尾相接,洪量不断叠加,演进慢,历时长,洪水总量达到渭河1954年洪水的两倍多,渭河经历了历史上罕见的严重秋汛,形成了“小洪水、高水位、大灾害”的被动局面,灾害损失是惨痛的,教训是深刻的,引发出的问题是令人深思的。
6.2 干旱缺水
二、干旱缺水制约渭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
渭河流域水资源紧缺。据陕西省渭河流域综合规划资料,渭河干流1991-2000年年均降雨量537毫米,1956-1996年年均降雨量628毫米,前者较后者减少约15%;而径流量则从80.23亿立方米,减至48.11亿立方米,前者较后者减少约40%。通过渭、泾、洛河的水沙和泥沙淤积简况渭河下游到2002年汛后,累计淤积泥沙13.65亿立方米,为三门峡建库以来淤积最严重时期。从渭河口的潼关到咸阳长达200多公里的渭河河床,都不同程度地被泥沙淤积所抬高,其最高位置在潼关,曾经比建库前抬高了5.25米;泥沙淤积末端逐年上延,目前已经延伸到咸阳铁路桥位置,即渭淤35断面处;对于两岸带来的影响如同雪上加霜。1992年8-9月间的北洛河大水,三门峡库区华阴部队农场田地上的泥沙淤积曾厚达1米多。
7 解决途径编辑本段
7.1 水环境
一、解决渭河水环境问题的途径
解决渭河洪涝、干旱等问题的四大途径:一是开源,搞好上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二是防治水污染;三是建设节水型社会;四是跨流域引水,包括曾经做过一些前期工作的(1)引洮(河)济渭;(2)引嘉(陵江)济渭;(3)引(重庆)小(江)济渭等方案。
7.2 水土保持
二、水土保持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渭河渭河最大的生态系统建设工程,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西北地区,有水就有绿洲,无水一片荒凉;塔里木河和黑河都是通过紧急输水来挽救其下游生态危机的。
渭河水资源开发利用,从过去的生活用水、工农业生产用水,发展到生态用水,并且把水保生态和生态用水纳入国家和行业规划。据水利部《2005年中国水资源公报》,全国总用水量5633亿立方米,其中生态用水92.7亿立方米,虽然数字和所占比重不大,但意义重大;这是认识上的飞跃,理论上的突破,实践中的发展。
8 治理建议编辑本段
1、全面实施《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促进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于2005年12月已经国务院正式批复,规划包括了防洪、节水、水土保持、污染治理、水资源配置、基础技术研究等多项内容,是一个综合性的解决渭河存在严重问题的规划。因此,全面实施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对促进渭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施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近期要持续推进渭河流域防洪减淤体系的建成,同时,坚持节流与开源并举,加大节水和治污的力度,把解决渭河流域水资源不足和水污染问题放到突出位置。加快水价改革步伐,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健全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切实加强以多沙粗沙区治理为重点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南山支流治理和水源保护,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进一步深入分析渭河流域当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研究,从更高的层次上研究和探索渭河流域的治理措施。
2、 加快“引汉济渭”工程建设步伐,破解水资源短缺“瓶颈”
渭河流域主要是资源性缺水,其水资源已经难以支撑关中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需求,已成为制约陕西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缓解渭河流域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水资源短缺问题,首要和可行的是实施省内跨流域调水工程。引汉济渭工程是国务院批复的《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中明确提出解决渭河流域缺水问题的重点调水工程,是促进关中地区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战略措施,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近期应加快引汉济渭调水工程建设,在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基础上,形成陕西水资源配置的总体格局。
3、探索流域水资源管理模式,维护渭河健康生命
水的资源特性、流域特性、功能特性、服务特性决定了水资源必须进行统一管理,这也是新时期治水方针的要求。目前,渭河水量统一调度初步建立了计划用水制度和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河流下游生态环境的用水,促进了流域内水资源合理配置,标志着渭河流域水资源向统一管理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鉴于渭河流域复杂的情况、特殊的河情,加之基础工作薄弱,技术管理手段落后,许多基本情况、基础规律还没有完全认识清楚,调度过程中暴露出的许多问题不能有效解决,调度工作在很多方面难以满足水量统一调度的要求。近期要加强水文监测及取、退水计量设施建设、水量调度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和基础研究工作,推进水量精细化调度和干、支流水量统一调度的实施。同时,要以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为基础,理顺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的关系,在流域水资源管理及水量统一调度中找准两者的结合点,明确事权划分。
4、构建渭河绿色生态长廊,支撑关中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要保护好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渭河治理中,要以和谐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目标,加快渭河水生态环境建设,将渭河建设成为生态型河流,促进关中地区经济率先发展。近期,以渭河河道水环境为依托,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紧密结合渭河沿岸各大中城市的城市规划,立足于大关中建设,尽快推动陕西省绿色生态渭河建设,构筑关中绿色生态走廊,支撑“关中—天水经济带”建设。
解决渭河水资源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和努力,让我们携起手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协作,共同行动,转变用水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努力解决好渭河水资源问题,使渭河更好地造福于人民。
5、渭水 - 建国后的改造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治理渭河干支流河道的同时,一系列大型水利工程陆续问世。由我国近代著名水利科学家李仪祉在30年代主持兴建的泾惠渠,经过整治扩建,引水能力已由新中国成立前的16立方米每秒提高到现在的50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积相应由50万亩发展到135万亩,成为一个亩产千斤的先进典型灌区。自从宝 鸡峡塬上干渠于1971年建成后,引渭灌区灌溉面积已达300万亩。1950年建成的洛惠渠,1976年扩建了洛西工程,灌地已达77万亩。1970年建成的东方红抽渭灌溉工程,装机容量25000千瓦,八级提灌累计最高净扬程86米,灌地130万亩。1981年建成的千河冯家山水库,总库容3.89亿立方米,可灌地136万亩,其引水干渠于1973年建成了万米隧洞(实长12614米,过水能力36立方米每秒)。渭河南岸支流石头河上的石头河水库于1984年建成,最大坝高114米,总库容1.47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672平方公里。水库设计开发任务是以灌溉为主,结合发电,设计灌溉面积128万亩,装机4台,总容量2.15万千瓦。实际装机3台,总容量1.65万千瓦。
9 相关问题编辑本段
9.1 主要问题
①河流水沙循环通道不畅,河床失稳;
②枯水期水量严重不足,河道水流连续性受到威胁;
③水环境质量达不到水域功能要求;
④河流生态结构受损;
⑤洪水风险和洪涝灾害问题突出。
⑥下游三门峡威胁渭河
9.2 主要措施
①构建水环境监测及污染控制体系;
②构建洪水管理体系;
③完善河道监测评价及劣变应对体系;
④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
⑤构建渭河旅游娱乐生态景观体系;
⑥组建一支河流综合管理队伍等。
10 管理条例编辑本段
《陕西省渭河流域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开始面向全省征求意见。
条例指出,渭河流域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凡是在渭河干流、重要支流上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需要取水的,建设单位应当提交水资源论证报告书。
按照保护级别,条例中将渭河流域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二级保护区,并明确,必要时,可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外围划定一定的区域作为准保护区。保护区由所在地县政府设置标牌、界桩,区内禁设排污口。
每过一个时期,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定期向社会公布水环境质量状况和重点排污单位的水环境信息,开展渭河流域企业环境行为评价,并将其纳入企业环境信用体系。
在修建、修整河堤、堤顶路时,在符合渭河流域综合规划和有关专业规划的前提下,规定渭河城市段可以进行生态景观建设,在堤顶路上修建护栏、凉亭等,在有条件的河段,还可以修建渭河绿地公园。
在渭河流域,由于河道采砂实行许可制度,任何人在没有得到许可的情况下,不得在河道内违法采砂,并禁止企业或个人将建筑、生活垃圾以及其他废弃物倒入渭河流域河道管理范围内。凡是违规倾倒垃圾、废弃物者,除了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或省渭河流域管理机构责令清除补救外,还将处以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不准向渭河流域丢垃圾,不准在渭河洗车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