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题目 » 关于方言词汇的开题报告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关于方言词汇的开题报告

发布时间: 2021-03-23 06:22:17

『壹』 帮我写份关于普通话和方言的研究性学习的报告

小议云南下关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语音差别
摘要:北方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云南下关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因此下关方言与普通话有很
多相近甚至相同的地方,但同时也有不少差别存在。从韵母(元音)、声母(辅音)以及声调等方面对普通话
和以关迤语音为代表的下关方言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它们之间的语音差别,突出下关方言的语音特点,为推
广普通话和研究下关方言提供基础材料。
关键词:下关方言;普通话;语音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域上的分化,
使汉语共同语———普通话在各地区形成了变体,
出现方言。方言一方面保持自己的特点,一方面
又服从汉语共同语的发展趋势发展。国家大力推
广普通话,消除各地方言之间的隔阂。因此,研
究各地方言不仅可以了解各地的语言特点,同时
又为推广普通话提供参考。
云南下关方言是居住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
州大理市下关镇居民的通用语言。本文主要以关
迤①语音为代表②与普通话进行对比研究,从而分
析两者在语音方面的差别,突出下关方言的语音
特点。
下关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因北方方言是现代
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所以下关方言与普通
话有很多相近甚至相同的地方,但同时也有不少
差别存在。
一、从韵母(元音)上来看
(一)单韵母(单元音)
1. a啊下关方言中的a和普通话的这个单韵

母发音相同。但在念以a为韵母的词时,一些
“多音字”下关方言是分不清,统一只读一个音。
如: làxià“落下”(遗漏)、luòhòu“落后”,一般
都读luò。在普通话中“他”读[thA3],在下关
话方言中则读[te]。
2. o喔下关方言中的“脖子”、“波浪”等
词中的o与普通话中的发音差不多。但在与声母
双唇音b、p及唇齿音f相拼时,会产生变化。
如:普通话以o为韵母的字,如:“大伯”的
“伯”、“幽默”的“默”、“压迫”的“迫”,下
关方言往往把o念成[e]的音;又如:“拜佛”
的“佛”、“萝卜”的“卜”,则念成[u]的音。
还有的把bǒzi“跛子”念成bāizi。
3. e鹅下关方言读“克”、“隔”、“核”等
字的韵母和普通话相近,但读“哥”、 “科”、
“喝”、 “河”、 “鹅”等字时,却把e念成o
或uo。
4. i (y-)衣下关方言中绝大多数这个音的
读音和普通话一致。但在念“疑”这一以i自成
音节的字时,在-i前加拼一个声母n。另外,水
果中常见的“梨”,下关方言中读作[liε2]。
5. u (w-)乌在下关方言中有u和声母m
相拼的字念u为o,如:“幕布”的“幕”、“羡
慕”的“慕”、“募捐”的“募”。还有和声母z、
c、s、r相拼的字,以及u本身自成音节的字,下
关方言多念为[v]。
6.ü迂下关方言中的一些字常把韵母ü念
成u,如:“局”、“菊”、“橘”、“曲”、“育”、
“畜”、“续”等字。
(二)复韵母(复合元音)
1.前响复韵母
(1) ai哀下关方言中的念法与普通话中的基
本一致,但与声母双唇音b相拼时韵母ai念作
[e],如:“白”、“百”、“佰”、“柏”等字。
(2) ei诶下关方言中“给”、“黑”、“肋”
等字中的韵母ei念作[e],“准备”的“备”字
把韵母ei念成i。在与l或n相拼时,一般会在声
母与韵母之间插入介音u,读为[uei],如
“类”、“累”、“雷”、“内”、“馁”等字。
(3) ao熬下关方言中常把ao念为uo,如:
“贸易”的“贸”、“凿子”的“凿”、“烙印”的
“烙”、“着凉”的“着”,特别“着”这个“多
音字”,下关方言中一律只念成zuó。
(4) ou欧有些词的韵母ou下关方言念成u,
如:“车轴”的“轴”、“妯娌”的“妯”,有时
候“吃肉”的“肉”也由ròu念成rú。
2.后响复韵母
(1) ia呀下关方言中的发音与普通话中的基
本一致。
(2) ie耶下关方言中韵母为ie的字,有的
把ie念成üe。如:“茄子”的“茄”。普通话中
“血”有两音,下关方言只读[yε3]一音。有的
字不仅韵母的读音被改变,而且声母也发生很大
变化。如:“毕业”的“业”读niè、“鞋子”的
“鞋”读hái、“螃蟹”的“蟹”读hǎi、“解放”
的“解”读ɡǎi、“逛街”的“街”读ɡāi、“世
界”的“界”读ɡài。
(3) ua哇下关方言中的念法与普通话中的

『贰』 宣威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对比研究开题报告

宣威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对比研究开题报告你格式发来,老姐在线帮你填写

『叁』 急求两篇关于中国方言文化的3000字论文………

你这篇中国知网也好,万方数据也好都有例子!甚至网络文库都有!

==================论文写作方法===========================

论文网上没有免费的,与其花人民币,还不如自己写,万一碰到骗人的,就不上算了。
写作论文的简单方法,首先大概确定自己的选题,然后在网上查找几份类似的文章,通读一遍,对这方面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
参照论文的格式,列出提纲,补充内容,实在不会,把这几份论文综合一下,从每篇论文上复制一部分,组成一篇新的文章!
然后把按自己的语言把每一部分换下句式或词,经过换词不换意的办法处理后,网上就查不到了,祝你顺利完成论文!

『肆』 自考论文老师让马上交论文,但是不会写答辩问题,我写的是有关方言词汇研究的,希望哪位大神知道帮一下忙

答辩问题?怎么可能呢?只要把论文写好就可以了。到时导师通过你的论文,答辩时由导师自己提问题啊,然后由你来回答。

『伍』 关于陕西方言的论文 语言类毕业论文

一、听力(每题一分)
1、甲:今儿个把额饿日塌咧!
乙:走,咥泡馍岂!
问:他们打算下一步做什么?
A、喝汤 B、吃饭 C、找美女 D、打架
2、甲:谝撒?
乙:出麻达咧,瞀乱,谝个锤子!
问:“乙的心情如何?”
A、愉快 B、郁闷 C、暴怒 D、平淡
3、甲:还暮囊啥?
乙:佼佼啥,这不毕咧!
问:对话者的身份最可能是
A、领导和群众 B、父母与孩子 C、夫妻 D、顾客与小店老板
4、甲:额要洋芋茬茬?
乙:搡眼地很,少吱哇,等你大回来拾掇你。
问:乙答应了甲的请求了吗?
A、完全答应了 B、答应由其父亲解决 C、没有答应 D、答应给双份

二、阅读理解(每题二分)
Ⅰ. 乃一天,额开车拉大炭。一个女娃在前途当处社:“ 教俄挫一哈 你外车刚好过我屋达哈。”额社:“ 莫项 车上头本来装辽美美一车厢炭。” 女娃社:“ 吖教额绰到你外炭上哈 ”额想,她不谈嫌,就教她挫。zei他妈,个哈哈女子残火地很,哈了车,额才看额外大炭都成碎渣渣。
1、文中的“额”在做什么工作?
A、烧炭 B、帮助迷路的小女孩 C、运煤
2、“莫项”是什么意思?
A、不行 B、不要吵 C、别多想 D、别害怕
3、“女娃”向“额”最后提了什么建议?
A、要“额”给空半个位子
B、她要坐在车顶
C、她决定先帮“额”干活,然后再乘车
D、她想让另外一辆车来拖这辆车。
4、女孩走后,“额”是什么心情?
A、失落 B、生气 C、感激 D、后悔
5、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A、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
B、一个助人为乐的故事
C、一个很恐怖的鬼故事
D、一个给成人看的故事

三、词汇与结构(每题0.5分)
1、“你个——娃娃,跟女子娃娃欺混啥哩!”
A、瓜呆 B、 哈松 c、木器 D、扎势
2、“黑了晚,把毕儿盖——,不了凉了你!”
A、严窝 B、紧嘎 C、厚实 D、松稀
3、“这件衣裳花,你看咋样?”
“恩,颜色——、亮骚。”
A、漂亮 B、宣锦 C、土气 D、花哨

四、翻译句子(每题四分)
1、有一群人围在一起下象棋.有一个人观棋支招,结果把话说错了.另一个人说:“你把屁放烟盒拿扒抓.你胡说啥呢.你去阿达远给阿达走 !”

2、一只老鼠喝多了酒,就对一个猫说:“今儿额奏立到支大哈,你娃司伙把额动嘎子。”
对下列的句子进行翻译:
1.—你胡说啥呢.你去阿达远给阿达走—————————————————
2.—今儿额奏立到支大哈,你娃司伙把额动嘎子—————————————

五、简答
俄刚一下火车不知哪个挨球的,在俄洒上培乐一哈,俄不敢念喘更不敢痞干!为了表示歉意,俄给人家买了二斤苹果,一斤是哈哈另一斤是女女.人家说称的苹果有点孽给俄搭了一个虫念.俄给人家掐了,过去人家光拨拉多脑,还说:“你这不是嚷俄尼吗?还不如给俄买一大老碗哈水面?”俄说吃你娘的个爵后跟尼.俄看你私屎爬牛到茅坑,行死哈。
1. 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2.俄遇到的可能是什么人?
3.“俄说吃你娘的个爵后跟尼”,“你娘的个爵后跟”可以吃吗?
4.文中对“头”用了两种表达方式,请找出来。洒上、多脑
5.给本文取一个贴切的题目。

六、写作(15分)
材料: 树上各咎着两只巧,一只美巧一只哈巧.哈巧对美巧社你迈过挪一哈,美巧社挪不成再挪奏飞哈起咧.哈巧社末四,飞哈来饿搂着你.美巧羞涩骂:哈松
要求:1.根据所给材料,自由发挥,可以续写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情。
把这些读懂就可以写论文了

『陆』 宣威方言词汇与普通话的对比研究开题报告

1.高瞻远瞩抄:站得高,看得远,不要就袭事论事。有时看上去好像没有什么,但认真分析一下还是能够发现问题。在看似没有问题的问题中发现了问题,这就是高瞻远瞩。
2.见微知著:也就是说,要从报微小的事物中看到一种发展的趋势,看到一种大的事情。
3.由表及里:要从表面深入到事物的本质进行分析。
4.由此及彼:有时两个事物看上去没有什么联系,其实他们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你要能把他们挂起钩来。

『柒』 普通话与桂柳方言在词汇方面的研究

普通话与方言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但是,汉语还存在比较严重的方言分歧,给人民交往带来不便,因此需要一种通行全国的共同语言,这就是普通话。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

虽然,汉民族在古代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共同语,但是许多方言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山高水长,交通阻隔,方言比较复杂。语言学家根据方言的不同特征,划分了七大(八大、十大)方言区:

『捌』 急!!!~~~关于方言的论文,1500字

在山西的晋中、晋西北一代有很多土语是很古老而优雅的:“居舍”--就是屋子、“家里”;“箸秸”--一种灌木,秸杆很直,质地坚硬,过去老乡很少用竹筷,就是用“箸秸”杆来作筷子的。箸是筷子,秸是秸杆,箸秸是作筷子的秸杆。现在山西人没有“箸”的说法了,但是“箸秸”的名称一直没有变;3“.参差不齐”--不识字的农民都有这样的口头语,而且读音绝对正确:“cencibuqi”。只有上过学的人才可能读成“canchabuqi”“兀”--一种方形的凳子;“兀的”--语气助词,意思比较宽泛,类似“那么”、“当然”、“可不是嘛”等意思。例:“你会唱京剧?”“兀的哩!”这个词在元曲里经常看到,现在仍然是当地人的口头语。“舁”--抬的意思。这个字似乎很古老了。《说文解字》解释是:“舁,共举也”。“荷”--承担、搬动的意思,也引申为一般的“拿”、“携带”。这是非常普遍的口头语。“荷不动”,就是拿不动的意思。这个用法也很古老,汉朝张衡《东京赋》有“荷天下之重任”句。8.“恶色”--就是垃圾。这也是很古老的用语。色,是种类的意思。恶,是“丑恶”,“卑劣”的意思,和“美”、“好”反意。现在台湾人讲的“国语”中把“垃圾”读作“lèsè”和山西方言接近。9.“恶水”――是指脏水、污水,不是我们一般说的“穷山恶水”的“恶水”。说“恶”而不说“脏”,是不是也很文雅?10.“巡田”――就是秋天看护庄稼。别的地方叫“看秋”,“护秋”,远不如“巡田”富有韵味。每到秋天,村里会指定专人担负巡田的职责,担负这种责任的人被称为“巡田的”。“巡田的”很厉害,一般都会几下拳脚。基本的装饰是,腰里缠一条长长的蓝布作的腰带,腰间别一个小小的“马床”。所谓马床,是一种三条腿的袖珍小凳子。马床有两个用途,一是巡田的累了可以随地坐下休息,更重要的用途是用来打人――打那些偷庄稼、蔬果的大人小孩。一般是打屁股。据说打上很疼,但是又不至于打坏筋骨。1“胡阑”――圆圈、环的意思。引申为“那一片地方”。元曲《高祖还乡》有云:“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这里“胡阑”是环的意思,曲连是圈的意思。现在的山西中部和北部也还是这样的说法。这是一种单字复音的语言现象。胡阑,取“胡”字的声母,和“阑”字的韵母,连在一起快读,就近似于是“环”;曲莲,取“曲”字的声母,和“连”字的韵母,连在一起快读,也就近似于“圈”。在山西中部、西北,以及内蒙古西部的方言里,这样的现象还可以举出许多。比如,“圪劳”是“角”的意思,山西民谚:“得过且过,阳圪劳劳暖和”,“阳圪劳劳暖和”就是靠着墙角晒太阳;不阑,是“拌”的意思。山西有一种面食,是用莜麦面拌成小块状然后蒸熟,称为“不阑子”;再比如,木板受潮变形,普通话谓之“翘”,山西方言说“圪料”等等。据有的语言学者说,这种单字复音,是更加古老的一种语言现象。据说,有很多单音的词汇,本来就是复音,比如上面说的“环”、“圈”等,但是在文字产生以后,古人为了减少刻、写文字的工作量,就尽可能地用单音的字来表达,这就是“胡阑”变成“环”、“曲莲”变成“圈”、不阑变成“拌”的原因。1网友心行先生问:“这个‘兀’。真的不是那个‘杌’吗?你描述的就是我印象中的‘杌子’”。兀子,就是“杌子”,兀是本字,木字边是后来加的。汉字的发展,是由简到繁的历程。现在有的人以为汉字越是繁体越古典优雅,其实不是。山西方言说“兀”,不会这样“突兀”,口语里是说“兀兀”或“杌子”。假如再进一步地分析,“兀兀”和“杌子”也是有区别的。兀兀是指小的那种,可以随意搬动;兀子,是指大的一种,不可以随意搬动的。

顺便说一下,山西方言里的字词的组合结构是很有意味的,不但有感情色彩,也有概念的区别。比如说“牛”,一般不会说这一个字,而是说“牛儿”,这是指大的牛。说小牛,不说小牛,说“牛牛”,就有了可爱的情感色彩。但是“牛牛”还有另外的意思,是指那些可爱的小虫子。再比如“狗”,也是这样,称大狗为“狗儿”,称小狗为“狗狗”。狗狗也有另外的意思,是父母对年幼的孩子的最亲切的称呼。再比如,吃饭用的勺,山西人说“勺子”,是指用来从锅里往碗里舀饭的大勺,至于放在碗里碟里的小勺,山西人称之为“勺勺”。山西有很多人的小名叫“狗狗”,假如是排行老二,往往叫“二狗”,老三就叫“三狗”。都是昵称,爱称。我们老家村里叫二狗三狗的很多,为了区别,就在前面冠以姓氏曰“张三狗”“李二狗”。当然,他们都有正式的官名,但是除了村上开会,一般不用。假如这“二狗”“三狗”的有什么特点,就在前面加以标记,比如叫“疤三狗”--是说脸上有麻子的。说到名字,也透露着山西地方的文化底蕴。前面说的“二狗”“三狗”之类,仅仅是一种类型。还有不少是以出生年的天干地支来称呼。比如,有叫“甲午儿”的,是在甲午年出生,加“儿”字尾音,也是表示亲切。类似的有:“甲戌”、“辛未”等。1“恓惶”――山西人不说“可怜”,说“恓惶”。查《辞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有三个――“恓惶”、“栖遑”和“凄惶”。据辞源的解释,“恓惶”为烦恼不安貌,例如:唐人韦应物诗句:“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栖遑”是奔忙不定的意思,如,晋人陆机:“德表生民,不能救栖遑之辱”;“凄惶”为悲伤惧怕,举例:金董解元《西厢》:“两口儿合是成间别,天教受此凄惶苦”。结合例句理解,这三个词语的不同的解释,只是角度不同而已――奔忙不定是指行为,烦恼不安和悲伤惧怕是由这种行为导致的心理状态,而这三种含义假如用一个意思来概括,那就是值得同情,可怜。所以我猜测也许这三个词其实是一个的词语的不同写法,或者是由一个词语演变而来。而山西口语中的“恓惶”所表达的含义和情感,就包含了上述三个词语的意思。比如:“看那孩子哭得真恓惶哩”――意思就是说那个孩子哭得很“悲伤”;“那年月,日子过的真恓惶”――是说为生活奔波不定,受苦受难的意思。不过,山西话里的“恓惶”可能比字典上的解释有了更加丰富的感情色彩。比如,母亲说儿子“俺孩恓惶的可是个好孩!”――是说自己的孩子孝顺、听话、辛劳,言语中饱含了母亲的对儿子的疼爱之情。对别人谈论自己的朋友或相识“某某恓惶的可是个好人”――就不仅是同情,更多的是赞赏了。要饭的假如在山西乞讨,不说“可怜可怜吧”,说“咳,大爷大娘,恓惶的给上些吧”,这里的恓惶就是“可怜”的意思了,不过语法结构和现代普通话还是不尽相同。1“咥”――一个土的不能再土的方言,写下来却是一个古的不能再古的字眼。猛吃猛喝,在北京的俗语中,大概是“甩开腮帮子狠吃”之类,在山西太原、榆次、祁县、太谷一带,说法就简单多了:“咥吧!”“咥”,读“die”,阳平,吃的意思,但是不是一般的吃,是指老虎、狼等猛兽的咬嚼,如《易经˙履卦》:“履虎尾,不咥人,亨。”又如明朝马中锡《中山狼传》:“是狼为虞人所窘,求救于我,我实生之,今反欲咥我。”不咥人,就是不吃人,“咥我”就是吃我。“咥”,就是狼吞虎咽似地大快朵颐。说打某人的秋风,吃他一顿,也说:“咥他一顿”。1“窈窕”――说来你也许不信,这个几千年前的“艳

词”至今仍然活活泼泼地保持着青春的魅力,她不仅存在于那些引经据典的文字里,而且就活在老百姓的口语中。

晋中一带的人评价一个妖艳的年轻女子的时候,会这样说:“那妮子,可‘yāodiào’哩。”这“yāodiào”该怎样写?是“妖调”吗?读音差不多,可是意思似乎不是很准,而且也不是一个规范的词汇啊。这需要以晋中方言的发音为依据来分析。在这一带,许多声母为“T”的字,读如“D”,比如“柳条”不是“liǔtiáo”是“liǔdiáo”,说“桃子”不说“taozi”,说“’er”。那么,窈窕,用晋中方言说,就是“妖调”,倒过来,现在人们形容女人说“妖调”,很有可能就是诗经里的“窈窕”。当然,我这里有推测的成分,但是又有那种考古能避免推测呢?1“倒插插”――这是什么意思?假如我不说,让你猜,不是山西人的恐怕很难猜到:是指衣服上的口袋!“倒插插”,也简称“倒倒”,这是晋中一带的方言。为什么把口袋说成倒插插?这也是有些来历的。大家都看过古装戏。所谓古装,实际上大体是明朝的服装样式,它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袖子普遍很宽。到了清朝,推行马蹄袖,袖口变窄了,就没有这么宽了。明朝以前的衣袖和现在相比,不仅宽敞,而且多一个功能,就是可以装一些小的物件,如手帕之类。戏曲里也会看到这类细节。袖子里怎么能装住东西呢?原来,袖口里面缝有口袋。这口袋的口子和袖口的方向是倒着的,装东西要倒着插进去,所以就叫“倒插”。晋中人讲话,凡是指称小一些事物的名词喜欢用叠音来表示,这种缝在袖口的口袋当然不会有多大,所以就说叫“倒插插”。到了清朝,改穿满式的马蹄袖,袖口变窄了,不便装东西了,口袋就不再缝在袖口,改在衣襟底下了,方向也不是倒着的,但是“倒插插”这个名字还是保留了下来了。可是为什么别的地方不这样说呢?这是因为,本来意义上的“倒插插”是明朝以前的服饰,满清人从关外来,不是这种装扮,人家也没有这种说法。统治者的语言总是时代语言的主导,京城地方的说法当然也就随着变了。京话历来是官话的基础,“倒插插”被满清人挤出京话,不入流了,渐渐地就边缘化了。至于山西,不知道是因为闭塞,还是山西人执拗,不会在“倒插插”问题上与时俱进,抱着这个这个很古老而悠久的名称不放,但是究竟时代在变化,语言在变化,于是“倒插插”就退化为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