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阶段勘查钻探工作概况
3.1.1 勘查工作背景和目的
1956年~1957年,马坑矿区先后有冶金806 队、华东地质局378 队、安溪地质队、有色金属309队等单位进行普查或者踏勘,开展少量山地工作,未能发现隐伏铁矿(均认为地表矿规模小,远景有限给予否定)。1957年10月华东地质局403 物探队在矿区进行1:10000磁测,发现有长宽达4000m×1000m的磁异常,从而揭开了探索本矿区深部隐伏磁铁矿的序幕。1958年,在大跃进加快建设国民经济的推动下,福建省确定在闽西建立一钢铁基地,钢铁厂(设计年产50万t的中型钢铁厂)厂址设在龙岩,定名“龙钢”。为了满足龙钢矿石原料的需要,福建省地质局决定在距龙钢16km的马坑开展铁矿石的勘探工作。
3.1.2 勘查任务与钻探工作布置
1957年下半年,矿区通过普查检查工作,实现了进一步发现矿化范围、搞清成矿条件、发现成矿带及成矿方向(矽卡岩接触带方向)、了解地层和火成岩的分布情况等目的,为初步勘探提供地质依据。
普查检查时采用磁法测量,分别于火成岩及石灰岩的接触带上,发现有价值的大片异常,主要在石灰岩下部,经过异常特征研究和物性分析及成矿条件预测,认为异常系由下部盲矿体引起,61线/CK1号孔处是磁异常最好的地方,71线/CK2号孔处是全矿区磁异常中心地带。
普查或踏勘认为该矿区矿床为地下80~600m之间,矿体埋藏较深,矿床为受到一定层位控制的较大的层状体,矿体倾斜平缓,倾角10°~20°;矿区地形为周边高局部低的喀斯特溶槽。根据上述矿床埋藏、矿体形状与产状、矿区地形等特征,采用90°直孔以设计的400m×200m勘探网度进行C1+C2级储量圈定,进一步了解矿床形态和质量,摸清深部地层和构造,并且布置专门水文钻孔了解矿床水文地质条件,了解矿山开采条件。钻孔按以下原则布置:
1)在磁异常最好的地方和全矿区磁异常中心地带上各布置一个钻孔;
2)原则布置在勘探线上,但地形条件等原因可偏离线1~2m布设(实际钻探时,个别孔因生产需要而布置在距离勘探线30m之处,如85线/CK42孔)。
3.1.3 勘查钻探工作过程
1958年3月,福建省地质局成立第四地质大队404队(后改为507地质队),并由该队进行钻探验证。发现铁矿后,在61~87线间以400m间距展开初步勘探。1958年12月,苏联地质专家切尔切夫应邀到马坑指导工作,他本人既不上山又不到现场,只是听了汇报后即荒谬断言马坑铁矿“构造复杂、矿藏规模不会很大、品位不高、矿体埋藏深、水文地质复杂、开采难度大,因此不必大规模展开工作,不必再往深度勘探……”。
由于71线以西矿体埋藏过深,当时设备能力和钻探技术水平等无法满足和实现目标,因此,该阶段主要的勘探工程量放在71~87线间。4年中,每年由福建省地质局下达任务指标和其他任务,1958年矿区经常开动6 台钻机,1959年~1960年开动4 台钻机,1961年开动3台钻机。勘查完成工作量为:钻探12898.19m,井探2652m,槽探3531m3,硐探47m,采样1424个样,总投资128万元。
钻探过程中,由专门地质人员进行钻探编录工作。地质人员每天到钻机现场进行岩心整理和描述、班报表检查、孔深校正、回次采取率计算等工作,如有发现回次采取率不高、见矿顶层板孔深未校正和孔斜测量、水位观测、残留岩心处理等问题,及时汇总反馈给钻机和生产技术单位,采取有效措施处理。
1962年3月,受到当时国家困难时期大形势的影响,矿区撤出钻机,停止勘探。
1963年5月,提交《福建省龙岩马坑铁矿地质勘探中间报告》。该勘查工作期间,完成钻探工作量12898.19m,获得C1+C2级储量5139万t,辉钼矿总量12160.35t,并对矿区地质构造、矿体特征、矿石质量和成矿条件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2. 求测量实习报告
测量实习报告范文,这里有很多,自己找找看: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0eccde0100ck6s.html
3. 物流实习报告中实习过程和实习内容怎么写
您哪的学生啊 哈哈 不是费县的吧?
4. 钻探工程质量情况
(1)岩心采取率
由于当时机械设备及机具都靠进口,钻探工艺手段有限,采心钻具单一简单,岩心采取率不高(主要在30%~50%之间)。采取率不高的原因除设备、机具外,一是地层破碎不易采取;二是对质量不够重视。
在完成的49个勘探孔中,岩心采取率达到60%以上的只有19个钻孔,占全部钻孔数的39%;在40%~50%之间的有15个钻孔;40%以下的有15个钻孔。
岩心采取率低影响了钻探地质编录和矿体储量计算,特别是给火成岩的形状和构造破碎带的分析研究带来困难,影响对地质构造的分析及成因的研究。
(2)矿心采取率
本次勘查有32个钻孔见矿,其中20个钻孔矿心采取率达到70%以上,占全部见矿孔的60%。在28个参加报告储量计算的钻孔中,有23个贫矿钻孔,其中:矿心采取率达到70%以上有14个钻孔(占全部贫矿钻孔的60%),70%以下的有9个钻孔。79线CK24、81线CK25、81线CK41、83线CK16等钻孔因贫矿矿心采取率低而处C1级控制块段边缘。矿心采取率不高影响了矿体的储量计算。
(3)钻孔孔斜测量
矿区地质设计要求钻孔弯曲度每百米不超过2°~3°,每孔均需测斜。在28个储量计算孔中,只有13个孔按规定每100m测量钻孔顶角,但未测量钻孔方位角。统计钻孔测斜资料,表明孔斜并不严重,但部分钻孔未按规定进行孔斜测量,造成无法计算和校正钻孔见矿深度,部分影响了矿体形状和产状在剖面上的反映,并影响矿体的储量计算。
(4)孔深校正
勘探过程中未按规程要求用钢尺丈量钻杆、校正孔深,只在矿层顶板和矿层底板才进行孔深丈量。在储量计算统计的28个钻孔中,只有17个孔用钢尺进行孔深丈量、校正,其中误差最大的81线CK41孔在382m处孔深减少了2.56m。未进行孔深校正对矿床开采设计造成较大影响。
(5)简易水文地质观测
大多数钻孔漏水极为严重,消耗冲洗液量很大,83~87线间各孔因水位过深(大多数在120m以下),未进行水位观测。所完成49个钻孔仅有15个孔进行简易水文地质观测。
(6)封孔
在完成钻孔中均未进行封孔。主要原因:
1)大多数钻孔岩石破碎,坍塌漏水严重,溶洞、空洞、地下水活动性强,终孔后泥浆一旦停止供给,钻孔孔壁很快就坍塌。成吨的封孔黄泥投入孔中都不知去向。
2)当时任务紧,为了赶钻探进尺,确定将所有钻孔完成后用专门钻机进行封孔。后来进行封孔时,大多数钻孔孔壁坍塌,无法找到原孔,有的因孔内事故而无法处理。
未封孔的结果将给矿床开采和利用带来不利,可能造成矿坑涌水。
5. 河南省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清查数据综合分析
马德蕻1 徐莉1 曾涛2 刘迪1 郑亚琳1 杨彦秋1
(1.河南省地质博物馆;2.河南省地质调查院)
摘要 本文依托河南省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清查项目的成果——河南省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数据库,统计分析了地质钻孔在全省的空间分布情况,不同勘查资质单位、不同行业、不同工作程度、不同矿种、不同钻孔类型、不同孔深、不同年代钻孔的分布情况,为下一步建立全省重要钻孔数据库打下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 地质钻孔 基本信息 清查 数据库 综合分析
2011年5月17日,国土资源部以《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钻孔基本信息清查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1〕31号)向各省国土资源厅下达了开展全国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清查工作的任务。在国土资源部有关业务部门指导下,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全面部署了全省钻孔基本信息清查工作,明确了河南省地质博物馆作为技术支撑单位,制定了全省钻孔基本信息清查实施方案,组织全省技术培训,制定措施、统筹安排、分步实施。从2011年10月始至2012年8月止,在全省49家钻孔保管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基本查清了河南省地勘单位保管的地质钻孔基本信息,基本掌握了全省地质钻孔的类型、分布及数量,汇总了省钻孔信息,建立了全省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数据库。为国土资源部制定全国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方案提供依据,为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地质工作更加积极主动服务经济社会,为实现地质找矿新突破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撑。
1 钻孔清查基本情况
此次工作,全省共查出有钻探工作量的项目数2020个,钻孔总数45224个,其中信息完整的钻孔总数39039个,缺失部分信息的钻孔总数6185个,全省地质钻孔清查结果详见表1。
表1 河南省钻孔清查基本情况表
续表
续表
对全省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数据库按不同勘查资质单位、不同行业、不同工作程度、不同矿种、不同钻孔类型、不同孔深、不同年代钻孔的分布情况进行汇总统计,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河南省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清查汇总表
续表
2 钻孔清查数据综合分析研究
通过全省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清查工作,不仅查清了地质钻孔资料的保管现状和空间分布情况,同时查清了不同勘查资质单位、不同行业、不同工作程度、不同矿种、不同钻孔类型、不同孔深、不同年代钻孔的分布情况。在对河南省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清查结果汇总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详细阐述如下。
2.1 全省地质钻孔资料保存状况
全省有钻孔柱状图的钻孔35666个,有测井报告的钻孔4610个,有原始记录表的钻孔23766个,保存岩心的钻孔只有4503个,可见绝大部分钻孔都有钻孔柱状图,一半以上的钻孔保管有原始记录表,但岩心的保管情况不容乐观,只有1.16%,加强实物地质资料的监管力度已迫在眉睫。详见图1、图2。
图1 有无柱状图钻孔数统计图
图2 钻孔资料状况统计图
2.2 全省地质钻孔空间分布情况
全省地质钻孔数量排名前三的城市为:郑州市16.75%,洛阳市16.68%,三门峡市14.93%,反映出主要矿产勘查区域。钻孔较少的城市为:济源市、漯河市、濮阳市(图3)。本次工作范围不包括油气,所以没有收集油田方面的钻孔资料。
图3 全省地质钻孔分布图
2.3 全省按勘查资质单位分类地质钻孔分布情况
全省地质钻孔主要集中在甲级勘查资质单位,占85.39%;乙级勘查资质单位有少量,占14.30%;还有0.31%在其他单位,详见图4、图5。
图4 按勘查资质分类钻孔数统计图
图5 按勘查资质分类钻孔长度图
2.4 全省按行业分类地质钻孔分布情况
全省地质钻孔主要分布在三大行业局,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占58.81%,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占23.52%,省煤田地质局占14.14%,建材、核工业、黄金行业只有极少钻孔,详见图6。
图6 按行业分类钻孔数统计图
按钻孔总长度统计,位居第一的仍是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占55.60%;省煤田地质局跃居第二,占29.14%;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三,占12.76%。这是因为煤炭勘查孔较深,单孔长度较长。详见图7。
图7 按行业分类钻孔长度统计图
2.5 全省按工作程度分类地质钻孔分布情况
全省地质钻孔按工作程度统计,工作程度越高钻孔数越多,钻孔总长度越长,从少到多依次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这与地质工作各勘查阶段的要求相一致。详见图8、图9。
图8 按工作程度分类钻孔数统计图
图9 按工作程度分类钻孔长度统计图
2.6 全省按矿种分类地质钻孔分布情况
全省地质钻孔按矿种统计,金属矿产钻孔数占最大份额54%,能源矿产次之,占24%;非金属矿产17%,水气矿产最少,占5%。能源矿产的钻孔长度最大,非金属矿产次之。详见图10、图11。
图10 按矿种分类钻孔数统计图
图11 按矿种分类钻孔长度统计图
2.7 全省按钻孔类型分类地质钻孔分布情况
河南省是矿业大省,矿产地质勘查钻孔数占92.36%,矿产地质勘查钻孔长度占95%,水文地质钻孔次之,这是意料之中的。从全省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清查结果看工程地质勘查钻孔只有49个,仅占全省钻孔总数的0.13%,就有些不合情理了。众所周知,近年来我省高速公路建设、地铁建设、高层楼房建设进行得轰轰烈烈,工程地质勘查钻孔总数远大于此,问题是由于体制原因,工程勘察单位历来极少向省地质博物馆汇交工程地质勘查资料,导致全省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清查工作很难收集到这些宝贵的工程地质勘查资料,因此全省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数据库里也少见工勘钻孔踪迹。详见图12、图13。
图12 按钻孔类型数量统计图
图13 按钻孔类型钻孔长度统计图
2.8 全省按孔深分类地质钻孔分布情况
历年全省钻孔深度主要集中在500m以浅的区间内,其中最浅孔为河南省巩义市中孚公司伊洛河滩区水源地水文地质勘探项目的水文地质孔0.8m,最深孔为河南省鹤壁市淇滨新区地热及二氧化碳资源普查项目的地热勘查钻孔3318.18m。超过2000m的三个孔均为地热勘查钻孔,按孔深分布情况统计详见图14。
图14 按钻孔孔深分类统计图
2.9 全省按年代分类地质钻孔分布情况
全省地质钻孔按年代分类,“五五”、“六五”期间,即1976~1985年之间,施工钻孔最多,钻孔总长度最长,是个高峰期。“十一五”期间,即2006~2010年进入另一个高峰。“九五”期间,即1996~2000年是经济低迷期,钻孔施工极少,钻孔总长度最短,只有580孔、134441.74m。详见图15、图16。
2.10 整装勘查区地质钻孔分布情况
按照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河南省首批5个地质找矿突破整装勘查区范围,统计每个整装勘查区内的地质钻孔总数如图17。河南渑池礼庄寨-平顶山地区铝土矿整装勘查区内钻孔数最多,共11974孔。山东单县-河南商丘地区铁矿整装勘查(河南)整装勘查区内钻孔数最少,只有1071孔。5个整装勘查区共有钻孔数为17142孔,占全省钻孔总数的44%。
图15 各五年计划期间钻孔数统计图
图16 各五年计划期间钻孔长度统计图
图17 首批整装勘查区钻孔数统计图
3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 存在的问题
1)由于历史的原因及本次钻孔基本信息清查的时间跨度大,地勘单位进行了多次的撤销与合并,有些原来的地勘单位与现在的地勘单位的关系不清,造成一些馆藏资料无法找到原地勘单位进行钻孔清查,这些项目最后由河南省地质博物馆来完成。
2)由于个别报告年代久远,报告陈旧,图纸发黄褪色,模糊不清,造成钻孔信息部分缺失或完全缺失。还有些成果地质报告内容简单,缺失相关信息,再加上原始资料的丢失或记录不清,无法正常录入“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数据采集系统”库中,只有按缺失情况上报。
3)部分老报告无钻孔坐标,无法正常录入。我们采用查阅相关地形图及地质资料,聘请老专家和测绘技术人员推算出钻孔坐标数据。
4)由于行业管理因素,导致石油、地震、海洋、水利方面的钻孔资料收集不到,工程方面的钻孔资料很难收集,造成此次全省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清查数据库中这方面数据缺失。
3.2 建议
1)这次钻孔基本信息清查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完成了钻孔基本信息的清查工作。为了使该项目数据库成果能更准确、完善延续,在今后项目管理过程中,应加强资料汇交的监管力度,扩大汇交范围,设法使工程、水利、地震、石油等领域的地质资料得到统一管理,使原始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得到很好的保护。
2)对地勘单位保存的年代久远钻孔资料,建议尽早进行整理并电子化。
3)岩心的保管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由省政府建立岩心库或由生产单位、矿山自己建立相应的岩心库单独保存,建设地学实习基地,让更多的地质人员能够学到相应的地学知识。
4 成果应用
利用MapGIS软件,将全省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清查完成的45220余个钻孔的坐标展示在全省行政区划图上,生成河南省地质钻孔分布图,利用钻孔属性帮助借阅人快速查找相关的钻孔资料。下一步工作,在提高精度及查询便捷度后,可应用于河南省两权价款项目立项及各类地质找矿项目,彻底改变以往查询拟设矿权区域附近钻孔资料只能通过先查相关地区报告,再查所有钻孔资料的方式,使查阅人能一目了然的通过该图即可知道何处已经进行过钻探施工,已有详细的钻孔资料,提高了查询的效率及准确性,避免了不必要的钻探施工,节省下大量资金。
5 结束语
河南作为矿产资源大省,矿产勘查地质工作程度较高,钻孔施工几乎覆盖全省。特别是近十几年,地勘基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取得了丰硕的矿产资源勘查成果。通过对这些钻孔基本信息的汇总集成,抢救了一批濒危老资料,及时挽回了损失,同时也梳理了涉及钻孔项目的资料归属情况。对钻孔资料提供社会查询利用,可以减少重复工作和资金浪费,提高地质钻孔资料的服务利用效率,降低地质工作风险,为河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系列、权威、集成的地质资料信息产品。以地质资料增值服务为扩展,延长服务链,提高地质资料信息利用水平,为河南省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地质资料信息支撑。同时为建设全省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实现全国地质钻孔资料的共享,进而为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社会经济发展和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有效服务。
[1]刘向东,张立海,赵立鸿,高立.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数据库建设及今后工作建议[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2(2).
[2]刘向东,张立海,赵立鸿,高立.钻孔基本信息数据库建设与信息化管理应用开发[J].地质学刊,2012(4).
[3]王斌,陈杰,张立海,林向军.关于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数据库服务利用的思考[J].中国矿业,2013(10).
6. 蒙西斑岩铜矿床靶区验证与找矿进展
6.3.1.1 蒙西斑岩铜矿地球物理勘查与靶区圈定
在蒙西斑岩铜矿矿床地质与找矿模型及成矿预测研究成果基础上,在全矿区开展了1∶1万重力、磁法与激电的剖面测量,并开展横穿蒙西斑岩-矿化蚀变带的MT剖面测量,测线与MT测点位置如图6.10所示。
图6.10 蒙西斑岩铜矿区地球物理勘查测线与测点位置图
图6.11为蒙西矿区1∶1万地球物理综合勘查成果图,图6.12为部分剖面的地球物理综合曲线图。从中可以看出:
1)矿区剩余重力场在平面上呈规模较大的“虎口”形,东南部“拇指”区异常对应已控制的蒙西铜矿15-12线隐伏矿体,以12线为中轴线,呈NE向展布,长大于2km,宽约800m;北部“食指”区为2009年工作新发现的异常区,尚未验证,其对应北部高极化异常带,该区长约3km,宽约600m,总体走向为NW向,与“拇指”区异常近直交。
图6.11 蒙西斑岩铜矿区1∶1万地球物理勘查成果图
2)矿区磁场在平面上整体表现低负磁异常,磁场值在-800~300nT之间,局部见弱的高磁异常,NE向条带状展布。矿区东南部有一较强磁异常,长1400m,宽800m,极值500nT。地表对应中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闪长岩脉发育。异常内矿化较弱,矿体主要分布在该磁异常北部梯度带中。
3)矿区极化场特征与剩余重力场基本一致,平面上规模较大的异常有两个,一个是东南部中高极化异常区,其对应蒙西铜矿15-12线隐伏矿体,呈NE40°方向展布,异常规模与剩余重力异常相同。该异常极化率值在2%~9%之间,以6%为下限划出3个高值区,呈环带状、面状,验证显示异常是由富含黄铁矿、黄铜矿的蚀变凝灰岩(铜矿化体)引起。
该异常极化率值普遍较高,呈NW向带状展布,长约2000m,宽约700m,极化率值7%~10%,最高达14%。这两个异常近直交,反映了矿区主体构造形态——由NE向与NW向断裂控制的菱形块体。
4)矿区电场以200Ω·m为限,以上区域定位高阻区,以下定为低阻区。区内大面积为覆盖区,场值50~450Ω·m。髙阻区基本对应基岩裸露区,主要分布于矿区东南部,由3个高阻区块组成,异常长约1500m,总宽约1000m,极值600~650Ω·m。该异常中东部对应隐伏铜矿化体,岩性为强硅化角岩化黄铁矿黄铜矿蚀变凝灰岩,高阻是由斑岩体和强硅化引起。
1∶1万磁法、重力与激电测量结果显示,矿区有两个明显的物探异常(图6.11)。一个是分布于47线以东、位于矿区中部斑岩带的低阻高极化异常,其为斑岩铜矿矿化异常;另一个位于矿区北部,为高重力高极化异常,呈北西向分布于F2断层北侧,推断为与块状硫化物有关的异常。
图6.12 蒙西斑岩铜矿区物探综合剖面图与成矿靶区
MT测量结果(图6.13)显示矿区有两层低阻异常。在地表至300~500m的浅部发育一些低阻异常,规模较大的有3个,分别为MYC-1、MYC-2与MYC-3。其中异常MYC-1位于测点MX2北侧,呈近直立漏斗状分布,异常可能是(含水)断层破碎带的反映。异常MYC-2位于含矿斑岩带,为矿化异常。异常MYC-3位于测点MX5之下,地表为强烈的黄铁矿化与高岭土化蚀变带,其为矿化蚀变异常。在600~1600m深处还有一层异常,异常中心位于矿区南侧的MX1与MX2之间(异常MYC-4)及北侧MX6与MX7之间(异常MYC-5)。
图6.13 蒙西斑岩铜矿区MT测量反演剖面与异常圈定(A)及钻探验证(B)对比
对比MT异常与1∶1万重磁电异常的空间对应关系,可以看出MT揭示的异常MYC-2与1∶1万重磁电反映的低阻高极化异常一致,反映的是斑岩铜矿矿化蚀变异常。MT揭示的异常MYC-3虽然在平面位置上与1∶1万重磁电反映的高重力高极化异常一致,鉴于异常MYC-3可能为黄铁矿化与高岭土化蚀变异常,其不具高重力特征,高重力高极化异常可能与矿区深部600~1600m的异常有关。也就是说矿区深部的MT低阻异常可能反映的是与块状硫化物有关的高重力高极化异常。
6.3.1.2 蒙西斑岩铜矿靶区验证与隐伏矿体特征
经钻探验证,1∶1万重磁电反映的低阻高极化异常与MT揭示的异常MYC-2为斑岩铜矿矿化异常,包含矿体的矿化体产出的部位、形态与异常的形态可大致对应(图6.13)。
根据物探成果和钻探验证成果,圈出规模较大的隐伏矿体。矿化体长约3000m,宽大于1400m。根据5条勘探线剖面成果,结合物探高密度测深成果,以0号、12号及15号勘探线为主剖面,共圈定低品位矿体6个。
6.3.1.2.1 Ⅰ号矿体
Ⅰ号矿体由63线、15线、0线、12线钻孔控制,控制矿体长约2300m,总体走向130°。控制矿体最大斜深约620m,剖面上呈近水平厚层状,南厚北薄,矿体向北分叉,水平投影呈面状、板状。矿体整体北缓倾,平均倾角8°,12线北部稍微变陡,倾角27°。
单工程控制矿体最大真厚度为59.84m,最小为1.88m,平均真厚度为19.58m,厚度变化系数22.60%,属厚度变化不大的矿体。
单工程见矿铜品位为0.20%~0.33%,单样最高铜品位为0.82%,矿体平均铜品位为0.24%,品位变化系数为42.2%,属品位变化不大、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的矿体。
6.3.1.2.2 Ⅱ号矿体
Ⅱ号矿体由15线、0线、12线及24线钻孔控制,控制矿体长约1100m,总体走向130°。控制矿体最大斜深约480m,剖面上呈北缓倾薄层状,南厚北薄,矿体向北分叉(ZK1203,ZK005)、尖灭再现(ZK003,ZK1204),水平投影呈面状、板状,东部呈锯齿状。矿体整体北缓倾,倾角10°~18°,平均倾角10°。
单工程控制矿体最大真厚度为25.73m(ZK1204),最小为1.50m,平均真厚度为8.64m。ZK1202单层见矿最大真厚度为15.42m。厚度变化系数为33.02%,属厚度变化不大的矿体。
单工程见矿铜品位0.20%~0.31%,单样最高铜品位为0.62%(ZK1204),矿体平均铜品位为0.24%,品位变化系数为31.80%,属品位变化不大、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的矿体。
6.3.1.2.3 Ⅲ号矿体
Ⅲ号矿体由15线、0线、12线、23线及24线钻孔控制,控制矿体长约1200m,总体走向130°。控制矿体最大斜深约770m,剖面上呈透镜状、薄层状,南厚北薄,矿体向北分叉(ZK1202,ZK006)、尖灭再现(ZK003,ZK1204,ZK1503,ZK1504),水平投影呈大透镜体状(图6.14)。矿体整体北缓倾,倾角2°~33°,平均倾角16°。
图6.14 蒙西铜矿Ⅲ号矿体水平投影资源量估算图
单工程控制矿体最大真厚度为81.29m(ZK006),最小厚度为1.10m,平均真厚度为23.05m。ZK1403孔单层见矿最大真厚度为73.62m。厚度变化系数为20.83%,属厚度变化不大的矿体。
单工程见矿铜品位为0.20%~0.46%,单样最高铜品位为0.75%(ZK006),矿体平均铜品位为0.26%,品位变化系数为27.1%,属品位变化不大、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的矿体。
6.3.1.2.4 Ⅳ号矿体
Ⅳ号矿体由15线、0线、12线钻孔控制,控制矿体长约700m,总体走向130°。控制矿体最大斜深约910m,剖面上呈透镜状、中厚层状,南薄北厚,矿体向南分叉(ZK003,ZK005,ZK006),0线和12线中部有夹石(ZK1203),矿体水平投影呈梯形,东宽西窄。矿体整体北缓倾,倾角2°~31°,平均倾角22°(图6.15)。
单工程控制矿体最大真厚度为53.72m(ZK002),最小为1.70m,平均真厚度为18.37m,厚度变化系数为23.33%,属厚度变化不大的矿体。
单工程见矿铜品位为0.20%~0.28%,单样最高铜品位为0.52%(ZK002),矿体平均铜品位为0.24%,品位变化系数为28.9%,属品位变化不大、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的矿体。
图6.15 蒙西铜矿Ⅳ号矿体水平投影资源量估算图
6.3.1.2.5 Ⅴ号矿体
Ⅴ号矿体由15线、0线和12线钻孔控制,控制矿体长约750m,总体走向130°。控制矿体最大斜深约910m,剖面上呈似层状,南薄北稍厚,水平投影呈不规则状,东宽西窄。矿体整体北缓倾,平均倾角24°。
单工程控制矿体真厚度为1.41~18.59m,矿体平均厚度为8.37m,厚度变化系数为33.57%,属厚度变化不大的矿体。
单工程见矿铜品位为0.20%~0.26%,矿体平均铜品位为0.23%,单样最高铜品位为0.36%(ZK1202),品位变化系数为32.70%,属品位变化不大、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的矿体。
6.3.1.2.6 Ⅵ号矿体
Ⅵ号矿体由15线和0线钻孔控制,控制矿体长约300m,总体走向130°。控制矿体最大斜深约830m,剖面上呈薄层状,12线中部尖灭再现,水平投影呈不规则状,沿倾向延伸大于沿走向延伸,主要分布在0线与12线。矿体整体北倾,倾角10°~28°,平均倾角24°。
单工程控制矿体真厚度为1.78~17.95m,矿体平均厚3.81m,厚度变化系数为45.03%,属厚度变化不大的矿体。
单工程见矿铜品位为0.20%~0.34%,单样最高铜品位为0.37%(ZK007),矿体平均铜品位为0.29%,品位变化系数为28.2%,属品位变化不大、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的矿体(表6.4)。
综上所述,蒙西铜矿是中等规模低品位的铜矿床,矿体有用组分分布均匀,厚度变化不大。各矿体在剖面上平行展布。矿床中上部矿体厚度较大、矿层多,下部矿体厚度小、矿层减少。
6.3.1.3 蒙西斑岩铜矿资源量估算
6.3.1.3.1 工业指标
资源量估算中的工业指标,按照《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的要求执行。
铜边界品位:0.2%;
最低可采厚度:2m;
夹石剔除厚度:4m。
蒙西铜矿为隐伏矿体,绝大多数样品达不到最低工业品位(0.4×10-2),为全岩矿化的低品位原生铜矿,此次资源量估算统一按原生矿工业指标铜边界品位圈定矿体。
6.3.1.3.2 估算方法的选择
1)方法的选择:蒙西铜矿矿体呈缓倾斜透镜状、似层状,矿体产状稳定,因此选用水平纵投影地质块段法估算333+334资源量。
2)估算公式:在水平纵投影图上,先求出块段的资源量,根据划分的资源量类别,累计求出总体资源量。估算公式如下:
东准噶尔斑岩铜矿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
式中:Q为矿石量,单位为104t;S为面积,单位为m2;H为真厚度,单位为m;T为体重,单位为t/m3;P为金属量,单位为t;C为平均品位,单位为10-2。
6.3.1.3.3 参数的确定
1)矿体厚度的确定:蒙西铜矿为隐伏矿体,只计算钻孔中矿体真厚度。从12线、0线及15线勘探剖面矿体特征看,矿体呈缓倾斜透镜状、似层状,不需进行方位角校正,计算公式如下:
东准噶尔斑岩铜矿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
式中:H为矿体真厚度;L为钻孔截穿矿体视厚度;α为矿体倾角;β为钻孔穿过矿体时的天顶角。
当矿体出现分叉或夹石时,采用压缩法即各分叉矿体真厚度之和为该工程的真厚度。
块段矿体真厚度的计算:块段矿体真厚度的计算采用影响块段的各见矿单工程中矿体真厚度的算术平均值。
2)块段面积的确定:用计算机在水平投影图上直接读取图中块段投影面积,再根据比例尺及块段投影面积除以矿体平均倾角的余弦求得实际块段斜面积。
3)平均品位的计算:对于单工程矿体平均品位,均以单样品位与其真厚度加权平均求得单工程矿体的平均品位。当同一层矿体出现分叉或夹石时,采用压缩法以单样品位与真厚度加权求得。
块段平均品位的计算:块段平均品位的计算采用块段内各单工程矿体品位与真厚度加权平均求得。
矿体平均品位的计算:以矿体的总金属量除以总矿石量求得。
4)矿石体重的确定:在矿体内采集品位大于边界品位的矿石做小体重测定,平均体重以该矿床小体重算术平均法求得。蒙西铜矿采集矿石小体重样64件,平均体重为2.80t/m3。
6.3.1.3.4 矿体的圈定和连接
矿体的圈定和连接应在充分研究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控制因素的基础上,按照确定的工业指标进行。
矿体的圈定:在单工程中,凡是大于或等于边界品位的样品均圈入矿体,矿体中大于夹石剔除厚度的无矿样品作为夹石圈出,小于剔除厚度时可并入矿体计算,但需保证其品位不低于最低工业品位的要求。
单工程矿体厚度小于最低可采厚度时,按m×10-2值圈定矿体。
蒙西铜矿深部和厚大矿化体中只有单工程控制的小矿体,两侧和深部没有工程控制,此次未作为矿体进行圈定,也未计算资源量。
矿体的连接及资源量估算边界的确定:蒙西铜矿是隐伏矿体,此次工作是在钻探结合物探电法测量、矿体连接在单工程圈定矿体的基础上,根据极化率异常展布特征、成矿规律、蚀变特征等,将同一矿体在平面、剖面上采用直线连接,连接力求自然、合理。矿体的连接及资源量估算边界的确定按下列原则进行:
1)工程(勘探线)见矿,相邻工程(勘探线)未见矿,二者间根据成矿规律由见矿工程(勘探线)向未见矿工程(勘探线)尖推二分之一为矿体边界,平推四分之一为资源量估算边界。
2)工程见矿,相邻工程见大于边界品位二分之一矿化,由见矿工程尖推三分之二作为矿体边界,平推三分之一为资源量估算边界。
3)沿走向、倾向见矿工程之外无工程控制时,由于各矿体沿走向、倾向长度大致相当,由边缘见矿工程向外自然外推(不一定尖灭)为矿体边界,均平推80m为资源量估算边界。
4)以m×10-2圈定的矿体,资源量估算时不外推。
6.3.1.3.5 资源量类别及块段的划分
资源量类别的划分原则:在确定矿体边界的基础上,根据矿床勘查类型要求的勘查工程控制程度(控制的、推断的和预测的)圈定并划分资源量类别。
蒙西铜矿矿体由钻孔控制的部分估算333资源量,无限外推部分估算334资源量。
块段划分原则:块段的划分主要依据不同的资源量类别和相应的勘探网度(勘探线)及见矿工程,尽量使块段形态规整。块段的编号顺序由高类别向低类别、由左向右、由上向下编排。
由两个工程或单剖面控制的矿体只划分一个块段。
6.3.1.3.6 资源量估算结果
蒙西铜矿估算333+334铜矿石量20893×104t,铜金属量500009t。其中333铜矿石量为19441×104t,占总资源量的93.05%;铜金属量464743t,占总资源量的92.95%。334铜矿石量1452×104t,铜金属量35266t(表6.5)。
表6.5 蒙西铜矿铜资源量估算一览表
6.3.1.3.7 资源量估算中需要说明的问题
单工程控制的小矿体未估算资源量;部分矿体在外推时,由于外推部分面积较小,未单独划分块段,将其与相邻的块段合并估算资源量(Ⅰ、Ⅱ、Ⅲ号矿体等);资源量估算的各种数据均按规范要求进行整理,即:矿石量用万吨(104t)取整数位,金属量用吨,其他数据一般取小数点后两位,资源量估算最终数据采用一次联算。
7. 铜矿勘查物探化探方法技术
在铜矿勘查过程中,常用的物探方法主要包括高精度重力测量、高精度磁力测量、大功率激发极化测量、瞬变电磁测深法(TEM)、井中TEM、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方法(CSAMT)等;地球化学方法则是在1∶20万区域地球化学扫面基础上,开展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或大比例尺的土壤测量。
高精度重力测量、高精度磁力测量、大功率激发极化测量用于面积性勘查,在详查所发现的异常地段采用高密度相位激电测深、瞬变电磁测深方法等实施精细剖面测量。利用二维、三维带地形反演方法,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处理、联合反演、综合解释,并根据异常特征提出成矿模式,对异常地质体进行定性评价和空间定位,为钻探验证提供建议孔位。
借助钻孔进行井中物探和物性研究,往往对深部找矿具有重要的作用。井中物探可获取钻孔周围和底部的直接信息,有利于发现井旁或井底的隐伏矿。应用井中物探时,采用较多的是井中磁测、井中激发极化法、深部充电法及井中TEM。井中充电法主要用于圈定矿体范围、确定矿体产状及埋藏深度,寻找充电孔附近的隐伏盲矿体和在相当大的空间(数十平方千米)内发现隐伏构造、岩体、盲矿体等。井中TEM由于更加接近深部隐伏矿体,可降低上覆盖层的影响,在钻孔周边200~300m半径范围内具有较好的分辨能力,能获取深部隐伏矿体的直接信息。目前的找矿实践证明,深部钻孔加井中TEM是一种实用和有效的勘查方法组合。
虽然在收集到的6篇铜矿床勘查案例中,未见运用井中物探方法,但是在近十年来仍有不少采用井中物探寻找深部隐伏矿的成功案例。例如,2000~2006年间,在新疆小热泉子铜矿、朝阳铅锌矿、希望铜矿、胜利铜矿、多喜铜矿及青海东昆仑成矿带肯德可克金钴多金属矿、督冷沟铜钴矿、锡铁山铅锌矿等8个矿区采用井中物探找矿,进行了井中激电、地下电磁波CT、井中声波透视CT、井地大功率充电法、地井TEM法、地井激发极化法等综合测量工作。通过对多方法技术多工作方式组合施工→发现异常→综合解释→异常体的空间预测定位→提出验证→最终成果的全过程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特别是青海肯德可克矿区的井中物探发现了井底和井旁主盲矿体,经钻孔验证见到两层富金矿体,累计厚度30m强,金平均品位达6.36g/t,最高品位达54.53g/t。在新疆小热泉子铜矿,地井三分量TEM发现了井旁盲矿体,经验证见到矿石量约1万t的富铜矿体,取得了良好的找矿效果和明显的经济效益。因此,在深部找矿中推广应用井中物探是非常有必要的。
大平梁铜矿勘查中,运用激电方法寻找中浅部位矿化蚀变带具有良好的找矿效果,为缩小找矿范围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矿区磁异常大多反映了热液交代形成的矽卡岩分布,可圈定矽卡岩以及含矿矽卡岩体的范围。根据TEM异常布置的钻孔见到了隐伏的矽卡岩、磁铁矿、黄铜矿等。在评价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中,采用激电法、磁法和瞬变电磁测深方法组合,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找矿效果。
新疆彩虹铜矿是火山喷发-沉积改造型的火山岩型含铜黄铁矿矿床,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结果表明,与Cu元素相关的Au、Pb、Zn、W、Sb、Mo、Ni、Co等元素的异常在矿区内套合好,强度高,密切相伴且有明显的浓集中心,是寻找铜矿床的指示元素。云南大平掌铜多金属矿矿区及外围开展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矿区开展1∶1万土壤测量,Cu、Zn、Ag、Au、Mo、Pb等元素化探异常指示出铜多金属矿富集地段,为进一步工作提供了依据。
本章收录新疆大平梁铜矿、新疆彩虹铜矿、云南普朗铜矿等6篇典型铜矿床勘查案例,可以清晰地了解物化探勘查方法技术的有效性及取得的成果。
8. 铜陵市铜官山铜矿()
铜官山铜矿位于铜陵市西南2.5公里处。市内有汽车、火车和长江航运码头,可直通全国各地,交通十分方便。
铜官山铜矿由松树山、老庙基山、小铜官山、老山、宝山、白象山、罗家村和笔山等八个矿床组成。其中松树山、老庙基山、小铜官山、笔山矿床规模较大,探明铜储量占全区总储量的80%。自1950年起,铜官山铜矿对松树山、小铜官山、老山、宝山、笔山矿相继进行坑下开采,露采老庙基山矿,白象山、罗村两个矿尚未开采利用。
铜官山铜矿是一座老矿山,早已享有盛名,经过多年开采冶炼,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断扩大,矿业规模相当宏大;目前年处理矿石135万吨,年产粗铜6万吨,相当全国粗铜产量的1/8,年产电解铜3万吨,年产硫酸20万吨。是有名的“铜都”,也是全国六大产铜基地之一。
铜官山铜矿所处地质构造部位为铜官山倒转短轴背斜北西翼。背斜核部由中志留统坟头组、上志留统茅山组组成,两翼依次为泥盆系五通组,石炭系高骊山组、黄龙组、船山组,二叠系栖霞组、孤峰组、龙潭组、大隆组,三叠系殷坑组、龙山组、南陵湖组岩系。背斜北西翼有燕山期复式岩体,出露面积约1.5平方公里,呈椭圆形,主岩体为闪长岩类。矿床的形成与背斜构造的控矿屏蔽作用及有利的岩石地层,特别是与黄龙、船山、栖霞组的碳酸盐岩类以及石英闪长岩浆的侵入作用有关,是典型的接触交代式夕卡岩型铜(铁)矿床。
铜官山铜(铁)矿的发现年代久远,开发利用历史悠久。据史载,南朝(公元420—581年),就有“铜官山”之称,有炼铜场。唐代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铜官山称“利国山”设铜官,监督开采铜矿。诗人李白曾形容当时冶铜盛况,称:“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宋置“利国监”,元置“梅根督”,清设“铜官督”。可见“铜官山”之称,与当时产铜、采铜、督冶铜关系密切,与“汉有善铜出丹阳”的汉镜铭文也很吻合。
由于铜官山铜矿发现极早,开发利用历史悠久,矿区古采坑、废矿堆、古炼渣遍布,因而引起了国内外地质界、采矿业的高度重视,为有识之士所瞩目并相继进入该区调查、勘测。其中较早的有:清同治八年(1869),德国人李希霍芬;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英国人约翰凯派来的英国矿师麦奎;1915年北洋政府农商部矿业技正(工程师)张景明、章鸿钊及德国人梭尔格;1917年2月,农商部矿业顾问丁格兰(瑞典人);1923年国民政府商业部叶良辅、李捷;1930年实业部地质地调查所孟宪民;1931年,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孙健初;1932年,前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孟宪民、张更;1933年,实业部地质调查所谢家荣等,都对该区地质、矿产情况做过不同程度的调查研究。其中,工作较详并有资料或著述者为:张景明等对该区铁矿的认识,瑞典人丁格兰提出要注意该区铜矿的认识,叶良辅、李捷对该区石英闪长岩及其接触变质铁矿成因类型的研究,孟宪民对该区二叠系的研究,孙健初等测制的1∶2.5万地质图,孟宪民、张更测制的1∶2.5万地形地质图,以及谢家荣对该区铁矿质量和成因所作的论述等,对以后矿区地质调查和矿床勘查都起了一定的指导作用。由于当时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的腐败,矿产资源勘查工作未进一步深入进行。
1938年,日寇侵华,铜陵沦陷,好端端一个矿业基地陷入日寇强盗之手,对铁矿资源肆意掠夺开采,采出矿石源源不断运回日本,经八幡钢铁所冶铁,发现含铜较高不合要求。与此同时,也派出一些人员进入矿区,先后有神山昌毅、楠木实隆、田烟武一郎、神山永寿、佐藤喜志雄、管原省及夏井一郎等,开展了地质、物探、钻探工作;在老庙基山施工的第4号钻孔深部发现了含铜铁矿和含铜硫铁矿,在第10号钻孔内见到了很富的铜矿体,据当时日寇内部资料介绍,日本人惊喜地叫道“铜官山复活了”。而后又转入对铜矿资源的掠夺性开采。至1945年日寇战败投降,日本华中矿业公司在老庙基山先后施工钻孔26个,工作量数千米,开掘平巷65米,运走矿石达数千万吨。日寇投降后,矿山遗留尚未运走的富铜矿石(铜品位在1.7%以上)还有1400多吨,一般品位的铜矿石达465吨,精铜矿为370吨。
1946年,华中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调查部皮特·普维斯和弗兰克·福渥德曾来该区进行铜矿调查,编写了《中国安徽省铜官山铜矿报告》。
1949年,新中国成立,铜官山铜矿回到了人民手中。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该区地质勘查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同年9—11月华东军委工业部矿产测勘处分别派张兆瑾、刘宗琦及赵宗溥到铜官山等地进行铜矿调查,测制了1∶1000矿床地质图、1∶1万矿区地质图和1∶5万区域地质图,估算铜矿储量7—9万吨。
1950年6月25日,以张兆瑾为主,率领六名工人到铜官山,组建了铜陵铜官山铜矿测探队。同年,派殷维翰为该队队长,配备3台钻机,根据前人资料和日本人在老庙基山铁矿下见到的铜矿线索,在老庙基山进行钻探。8月间,施工钻孔见到了富铜矿体,至此拉开了铜官山地区铜矿勘查的序幕。至1952年共施工钻孔16个,试算老庙基山铜金属储量6万吨。
1952年5月9日,地质部组建三二一队,先后由郭文魁、滕野翔任队长,开始了该区铜矿资源的进一步勘查。当时的主要地质技术人员有郭宗山、沈永和、段承敬、李锡之、常印佛、朱安庆、陈庆宣、杨庆如、董南庭、刘广志、冯钟燕、朱康年、张善祯、方云波、马志恒等。同年7—9月,在铜官山矿区笔架山矿段进行槽、井探,填制1∶2500地质图;10月,在铜官山、宝山一带进行槽、井探,填制1∶2500地质图,同时开展电、磁法探矿和钻探工程。先后完成1∶2500矿床地质填图14.37平方公里、1∶1万矿区地质填图1808平方公里、1∶10万区域地质填图3705平方公里;并完成磁法、电法物探简测8.19平方公里、详测13.76平方公里、探槽15187.24立方米、浅井88.6米,1∶50坑道素描图3016米,施工钻孔96个,工作量为1.94万米。探明铜金属储量26万吨、伴生硫矿石储量1943万吨、共生铁矿石储量202万吨;并对白象山、宝山、老山和笔架山等矿床用稀疏钻孔控制。为适应矿山建设急需,于1953年底由郭文魁、郭宗山等完成了《安徽铜陵铜官山铜矿地质报告》(中间报告性质)。1954年上半年完成收尾工程,在郭宗山指导下,于同年7月由朱康年等编制了补充报告。
1954年10月,国家矿产储量委员会决议,要把两份报告合并成一份完整报告,并处理一些遗留问题,于是由常印佛等于1955年5月编制了《安徽铜陵铜官山铜矿地质勘探报告》。这份报告和上述中间报告是安徽省内第一份可供开采设计依据的详勘成果,经矿山开采证实,报告中所圈定的矿体形态、产状及矿石质量等,均与矿山开采的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受到矿山开采部门好评,为我国铜矿事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地质资料。至此,铜官山铜矿勘探告一段落,三二一队转向江北地区和铜陵狮子山、凤凰山矿区,继续进行以铜为主的矿产综合普查。
铜官山铜矿勘查的主要经验是:①古地名、古采坑、古冶迹及古史料的记载,对提醒后人注意在该区找铜起了重要作用;②大量的地表铁帽显示了深部可能有较大规模工业矿体存在,需要进行深入勘查;③勘探初期总结的矿体在平面上呈“一层一圈”,剖面上沿接触带及有利层位作“桠枝状”分布,尤其是以五通石英砂岩为底板的有利层位和矿体可离开接触带而进入围岩的认识,对指导该矿床的正确勘探,很快做出评价起了决定作用;④地球物理探矿作为一种新的探矿手段在该区做了不少方法试验和效果应用工作,是国内较早开展地球物理探矿方法试验工作的基地之一,对指导该区寻找隐伏矿体起了重要作用;⑤为后来引入“层控”成矿概念,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典型层控夕卡岩矿床的产地,对扩大区内找矿思路也具指导意义。
自1957年开始,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对铜矿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为满足矿山生产需要,同年4月,冶金八一二队又开始在铜官山铜矿区进行普查找矿工作。到1958年共投入钻探工作量0.91万米、探槽2万立方米、井探2064米、1∶1万地质测绘10平方公里、1∶1000地质填图1.5平方公里,1959年2月由陈伯林等编写的《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山矿地质报告》,包括老山、宝山、白象山、笔山等4个矿床。经安徽省冶金工业厅批准,获得铜金属储量5万吨,铁矿石储量433万吨,使该区铜累计储量达31万吨。对保证矿山扩大开采,延续矿山开采年限起了重要的保证作用。
1959年5月,杨华荣、姜同之等在该区普查时,发现笔山西侧罗家村地表有龙潭组和孤峰组,其构造方向也呈北东55°,推测其与岩体接触带有铜矿体存在;据此,1960年投入物探工作,圈定了0.03平方公里磁异常,经钻探验证,虽在与岩体接触带上未见工业矿体,但有3个钻孔在上二叠统大隆组的夕卡岩和夕卡岩化灰岩中见到了铜工业矿体。
老山铜矿床,1957年前地质部三二一队曾施工4个钻孔;1958年,冶金八一二队将老山矿床按第三勘探类型进行勘探,计算了铜储量。提交的《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山铜矿地质报告》,经省储委审查,认为老山矿床应属第四类型,使原储量级别大大降低,勘探程度远不能满足矿山开采设计要求。铜陵有色金属公司指示所属地质勘探队(原八一二队)对该矿床补做工作,于1963年4月5日—1963年10月10日补了5个钻孔、7个浅井、2条探槽,并利用矿山坑道资料,由陈文雍、汤新民等编写了《铜官山矿区老山区地质勘探报告》,获得铜金属储量1.16万吨,铁矿石储量312万吨。
罗家村区,1960年冶金八一二队在验证磁异常时,有3个钻孔在大隆组夕卡岩和夕卡岩化灰岩中见到了铜矿体;为查清矿体延深和延展情况,1965年—1967年4月再次上钻,进行深部找矿,在青龙灰岩与龙潭组砂、页岩层间破碎带以下发现含铜夕卡岩。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由杨华荣、姜同之、周瑾瑾等人编写并提交了《安徽省铜官山矿区罗家村区地质评价报告》。完成钻探工作量0.34万米,探槽3条、浅井31个,获得铜金属储量0.51万吨。这一新层位矿床的发现,对铜陵地区寻找同类矿床有很大意义。
1980—1984年,铜陵有色金属公司地质队,在笔山矿床东部开展深部找矿,使用钻探工作量4701米。1984年由江新民、杨奇等编写了《笔山东部深部矿体详查报告》,获得铜金属储量0.48万吨。1985年7月,由有色金属公司审查。
1978年—1990年6月,铜陵有色金属公司地质队,在松树山—老庙基山矿床深部开展寻找深部矿体,投入钻探工作量0.94万米。1990年6月由王建新、林景龙、杨奇、杨凤林等编写了《松树山矿段深部矿体普查评价报告》,获得铜金属储量1.9万吨、铁矿石储量84万吨。
1980年10月—1986年7月,铜陵有色金属公司地质队,在罗家村矿床深部进行找矿工作,投入钻探工作量0.70万米。1986年由周宗朴、汪智林、王建青等编写了《罗家村矿段深部矿体普查评价报告》,获得铜金属储量0.50万吨、铁矿石储量13万吨。1986年12月由有色金属公司审查批准。
70年代初,铜官山矿区铜矿保有储量不足10万吨,矿山生产只能维持4—5年,矿山告急。1975年5月省冶金工业厅召开有生产、勘探、科研等单位参加的找矿会议,决定加强矿区找矿,成立铜官山矿区找矿小组。八一二队集中5台钻机施工,见矿率很高,从而打开了老矿区找铜矿的新局面;1978年结束野外钻探施工,投入钻探工作量3.28万米,63个孔。1980年由高富信、阎树森、柴淑文、尹升吉等编写了《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山铜矿床深部找矿评价地质报告》(包括松树山、老庙基山、宝山、白象山4个矿床),计算了储量。1983年省冶金地质勘探公司审查了该报告,提出修改意见。1984年6月由高富信、阎树森、张网度、肖海涛修改了上述评价地质报告,获得铜金属储量2.42万吨。
1957—1986年,八一二地质队在铜官山这样一个老矿区的深部,不断发现新的隐伏矿体,为延长铜官山铜矿的开采做出了贡献。
9. 跪求道路实验实习报告
到网上一搜就搜出来了啊 一:工程简介 xx立交大桥属于某铁路站前工程Ⅱ标段。桥中心铁路里程DK112+201,与福泉高速公路相交里程GK329,桥梁长度415.634m,位于莆田市城厢区某村境内。全桥位于曲线上,由8×32m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整孔箱梁+1×24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整孔箱梁+1×32 m现浇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整孔箱梁+1×80 m钢桁结合梁组成。
箱梁设计为预应力混凝土单箱单室简支箱梁,箱梁顶宽13.4米,梁长32.5m,跨中部分梁高为2.8m,支点部分梁高为3.0m,横桥向支座中心距4.7m;箱梁混凝土共计315.2m3,现浇梁采用自锚式拉丝体系,标准强度fpk=1860Mpa,预应力管道采用波纹管成孔,锚具采用OVM15-12、OVM15-13两种;在混凝土强度达到100%时方可进行预应力张拉; 张拉时依据钢束编号的顺序进行张拉,张拉以应力和伸长量双重控制,应力为主,张拉完成后用40号水泥浆压浆即可。
二:收获与体会 首先说实习对我来说是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字眼,但这次却因为我十(学子网-实习报告)几年的学生生 涯也经历过很多的实习,又是那么的与众不同。他将全面检验我各方面的能力:学习、生活、心理、身体、思想等等。就像是一块试金石,检验我能否将所学理论知识用到实践中去。关系到我将来能否顺利的立足于这个充满挑战的社会,也是我建立信心的关键所在,所以,我对它的投入也是百分之百的!紧张的一个多月的实习生活结束了,在这一个多月里我还是有不少的收获。实习结束后有必要好好总结一下。首先,通过一个多月的实习, 通过实践,使我学到了很多实践知识。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旁站,使我近距离的观察了整个房屋的建造过程,学到了很多很适用的具 体的施工知识,这些知识往往是我在学校很少接触,很少注意的,但又是十分重要基础的知识。 比如说钻孔桩的施工,那我就说说我的所学吧:
1、工艺原理
钻孔桩系钻机钻孔成桩。根据不同土质选择钻机种类,为保证钻孔质量,在过程当中,一定要常常检测泥浆的性能指标,以防塌孔。成孔经检合格后,安装已制作好的钢筋笼,在孔口固定牢固,再安装导管灌注水下混凝土,承装后检测。
2、作业特点及施工条件
施工机具较复杂。占用场地较大,要选择泥浆池。施工过程要严格的控制,以防塌(学子网-实习报告 http://www.xuezi123.com/baogao/shixibaogao)孔和断桩。施工条件要在附近合适的地方选择泥浆池,要求通水,通电,通路,场地平整且密实。
3、施工工艺及注意事项
(一)施工工艺
1、准备工作
(1)场地布置及平整:施工现场较平整,少许平整即可。
(2)桩位测量:场地整好后,即可测量定位,用长木桩加铁钉准确标出各桩位中心。
(3)埋设护筒:护筒采用钢护筒,用3mm厚钢板卷制,用冲击钻时护筒内径比设计直径大40cm,在护筒上、中、下各焊一道加筋,护筒顶高出地面30cm,四周夯填粘土,埋设偏差≤5.0cm
2、钻孔
(1)钻机就位
先组立好钻机和安装好起吊系统,拨移就位,偏差不大于5.0cm,然后将钻头吊起,徐徐放进护筒内。钻机就位前,对主要机具进在检查、维修和安装、配套设施的就位及水电供应的接通等。
(2)钻孔前,根据施工图设计所提供的地质、水文资料绘制孔位地质剖面图,挂在钻台上,以供随不同土层选择适当的钻头,钻进压力和速度及适合的泥浆等参考数据。钻进中,经常注意土层变化,在土层变化处均捞取碴样,判断土层,记入记录表中,并与地质剖面图核对,是否满足设计承载力。
(3)钻机安装就位后,底座和顶端应平稳,不得产生位移和倾斜。
(4)钻孔作业必须连续进行,不得间断。因客观原因必须停钻时孔口应加护盖,并严禁钻锥留在孔内,以防埋钻。
(5)钻孔中应注意及时排除钻碴,并保持泥浆稠度和粘度,避免糊钻和坍孔造成埋钻。
(6)钻进操作要求;开始钻进时,进尺适当控制,采用小冲程开孔,使初成孔竖直、圆顺,能起导向作用,并防止孔位偏心、孔口坍塌。如遇岩层,可以采用4~5m中大冲程,但最大冲程不超过6.0m。钻进过程中及时排除钻碴。
3、清孔
清孔的目的是抽换孔内泥浆,清除钻碴沉淀层,尽量减少孔底沉淀厚度,防止孔底存留过厚沉淀土而降低桩的承载力。其次,清孔还为浇注水下混凝土创造良好条件,浇注顺利,清孔方法采用循环换浆清孔法。
4、钢筋笼的制作和吊装就位
(1)钢筋笼为现场安装,其骨架须具有足够的刚度和稳定性,吊装和浇筑混凝土时不致松散、移位、变形。
(2)为使钢筋笼放人孔内时不靠孔壁而有足够的保护层,在钢筋笼主筋上每隔2m左右对称设置四个“钢筋耳环”。
(3)钢筋笼一次性起吊就位。入孔前注意检查终孔后有无坍孔,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使钢筋笼能顺利就位。
(4)吊入钢筋笼时应对准孔位中心轻放,就位后牢固定位,待混凝土浇注完毕初凝后,方可解除固定设施。
5、设立导管
导管吊装前应先试拼试压,连接牢固,封闭严密,上下成直线,吊装时,应位于井孔中央,并应在混凝土浇注前进行升降试验。
6、灌注水下混凝土
(1)灌注混凝土是钻孔桩施工的重要工序,在浇注前,应探测孔底泥浆沉淀厚度,如大于设计厚度(≤5cm),再次清孔,直到满足要求为止。
(2)混凝土拌合物运至浇注地点时,应检查和易性、坍落度等情况,如不符合要求,混凝土进行二次拌合,直至达到使用要求。
(3)浇注首批混凝土时应注意:a、导管下口至孔底的距离一般宜为25~40cm;b、浇注导管理入混凝土的深度不小于1.0m;c、混凝土浇入孔底后,立即探测孔内混凝土面高度,计算出导管的埋置深度,如符合要求(学子网-实习报告 http://www.xuezi123.com/baogao/shixibaogao),进行正常浇注。
(4)浇注开始后,连续有节奏地进行,尽可能缩短拆除导管的间隔时间;当出现导管内混凝土不满时,徐徐地浇注,防止在导管内造成高压空气囊压漏导管。
(5)在浇注过程中,应经常保持井孔水头,防止坍孔,及保持导管出口经常插入混凝土中的深度不小于1.0m。
(6)当井孔混凝土面接近钢筋骨架时,使导管保持稍大的理深,并放慢浇注速度;当井孔混凝土面进入钢筋骨架一定深度后,适当提升导管,使钢筋骨架在导管下口有一定的埋深。(此处钢筋笼全伸入孔底)
(7)为确保桩顶质量,在桩项设计标高以上预加浇注1.0~1.5m。
(8)在浇注将近结束时,导管内混凝土柱高度相对减小,超压力降低,而导管外的泥浆及所含渣土稠度增加,比重增大,在混凝土顶升困难时,可在孔内加水稀释泥浆,并掏出部分沉淀土,使浇注工作顺利进行。
(9)在浇注混凝土时,每根桩应制作不少于6组(3块)的混凝土试件。
(10)护筒的拔出和提升,应注意:处于地面及桩顶以下的井口整体式刚性护筒,在浇注混凝土后立即拨出。
(二)注意事项
1、为防止冲击振动使邻孔壁坍塌和影响邻孔刚灌注的混凝土的凝固,应待邻孔混凝土灌注完毕,一般经24h后,方可开钻。
2、如发现有失水现象,护筒内水位缓慢下降,应补水投粘土。开孔时为了使钻碴泥浆尽量挤入孔壁,一般不抽碴。4~5m后,方可抽碴。钻进中要随时注意,保持孔位正确。
4、钻孔时要察看钢丝绳回弹和回转情况,耳听冲击声音,借以判断孔底情况。要掌握少松绳的原则,松多了会降低冲程,过于松少了犹如落空锤,损坏机具。松软地层夹有较多石块时,一般每次松绳3~5cm,均匀密实地层5~8cm。
5、冲击过程中,要勤抽碴,勤检查钢丝绳和钻头磨损损坏情况,预防发生安全质量事故。
6、钻头直径磨耗不应超过1.5cm,应经常检查及时用耐磨条补焊。并常备两个钻头轮换使用、修补。为防止卡钻,一次补焊不宜过多,且补焊后在原孔使用时,宜先用低冲程冲击一段时间,方可用较高冲程钻进。
7、当孔内泥浆含碴量增大,钻进速度减慢,每小时进尺卵石层小于5~10cm,松软土层小于15~30cm时,应进行抽碴。一般每进尺0.5~1.0m抽碴一次,每次抽至泥浆内钻碴明显减少,无粗颗粒,比重降至正常为止。抽碴时应注意:
(1)及时向孔内补浆或补水。如系投粘土自行造浆,不宜一次倒进以防粘钻。
(2)采取沉淀池方法,将沉淀后的泥浆流至泥浆池内,再用泥浆泵抽回孔内。
8、为保证孔形正直,钻进中应常用检孔器检孔,检孔器是用钢筋制成,其高度为钻孔直径的4~6倍,直径与钻头直径相同。更回换钻头前,必须经过检孔,将检孔器检到孔底可放入新钻头。如检孔器不能沉到原来已钻到的深度,或钢丝绳的位置(拉紧时)偏移护筒中心时,则考虑可能发生了弯孔、斜孔或缩孔等情况,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9、为控制泥浆比重和抽碴次数,需及时用取样罐放到需测深度取泥浆进行检查,及时向孔内灌注泥浆或投碎粘土。冲击钻进,孔底泥浆比重以1.4~1.6为宜。
4、质量要求
(一)材料
1、水泥
(1)拌制混凝土用的水泥,采用甲供散装水泥。
(2)水泥的运输、贮存、使用应符合有关规定。
2、细骨科
(1)细骨料应采用天然砂,粒径在5mm以下。
(2)有害杂质含量均在规范限定值以内。
(3)大于5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5%。
(4)细骨料的材质和使用要求应按有关规定执行。
(5)每批量细骨料均应有材质试验合格单,并报经监理工程师批准才能使用。
3、粗骨料
(1)粗骨料采用坚硬耐久的碎石,禁止使用受矿物水特别是酸水侵蚀的石灰岩碎石或受过激烧的石料(白云石或石灰石)。粗骨料应按产地、类别、加工方法和规格等不同情况,分批进行检验。
(2)粗骨料的颗粒级配应为连续粒级的级配碎石(学子网-实习报告 http://www.xuezi123.com/baogao/shixibaogao)或连续级配与单粒级配配合使用。
(3)粗骨料中有害杂质含量不得超过有关规定。
(4)粗骨料的材质和使用按有关规定执行。
(5)每批量粗骨料均应有材质试验合格单,并须报经监理工程师批准方能使用。
4、拌合用水
拌制混凝土用的水,除符合现行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使用的水必须经过化验,并取得监理工程师的批准。
(2)水中不应含有影响水泥正常凝结与硬化的有害杂质或油脂、醣类等。
(3)污水、PH值小于4的酸性水和含硫酸盐量(按SO42-计)超过水重1%的水,均不得使用。
(4)符合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的饮用水,可作拌制之用。
5、外加剂
(1)各种混凝土外加剂都必须是由专门的,经过计量认证合格的厂家生产的产品,均须有出厂检验合格证,标明名称、用途、有效物质含量和推荐掺量及使用注意事项等说明资料,并报监理工程师认可。
(2)混凝土外加剂的技术要求除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投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外,尚须符合有关规定。
(3)外加剂的使用量,应经试验室试验验证。
(4)在混合科中使用水溶液缓凝剂时,其含水量应计入混合料的有效用水量中。
6、钢筋
(1)每批钢筋均应有生产厂家的出厂检验合格证,力学性能和化学成分试验报告单,其标示的各项指标、数据批量、说明、签证盖章,应齐全准确、真实。
(2)钢筋必须按不同钢材、等级、牌号、规格及生产厂家分批验收,分别堆存,不得混杂,并设立足够标志,以利检查和使用,钢筋的运输、装卸按有关规定办理。
(二)孔口护筒
1、直径:冲击钻头直径D+40(cm)。
2、筒顶高程:高出施工地面0.3m。
3、护筒埋深:岸滩上粘土不小于1.0m;砂土不小于2.0m;松软土层需埋入较坚实地层不小于0.5m。
(三)护壁泥浆
1、泥浆原材料宜选优质粘土。
2、泥浆比重:冲击钻机使用实心钻头钻孔时,孔底泥浆比重不宜大于:砂粘土1.3,大漂石、卵石层1.4,岩石1.2。
3、泥浆黏度:一般地层16~22S;松散易塌地层19~28S。
4、泥浆含砂率≯4%。
5、护筒内的泥浆顶面应始终高出筒外水位或地下水位至少1m以上。
(四)钻孔
1、冲击钻孔时,只有在邻孔砼灌注完毕,并达到2.5Mpa抗压强度后,才能开钻。
2、桩孔的钻进应分班连续作业,不得中途停止。
3、钻孔达到设计深度后,应对孔位、孔径、孔深和孔形等进行检查。
4、孔底必须报经监理工程师检验签认后,才能进行吊放钢筋骨架和灌注砼的工作。
(五)清孔和安放钢筋笼
钻孔桩钢筋骨架的允许偏差表
表1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
1 钢筋骨架长度 ±100 尺量检查
2 钢筋骨架直径 ±20 尺量检查
3 主筋间距 ±0.5d 尺量检查
4 加劲筋间距 ±20 尺量检查
5 箍筋间距 ±20 尺量检查
6 钢筋骨架垂直度 1%L 吊线和尺量检查
注:d为主筋直径,L为骨架长度。
1、清孔
灌注水下砼前应清孔,柱桩允许沉碴厚不大于10cm。清孔时,应保持钻孔内的水位高出地下水位1.5~2.0m以防坍孔,不得用加深孔底深度的方法代替清孔。
2、钢筋笼
(1)主筋与加强钢筋必须全部焊接,以增加钢筋笼的刚度。
(2)钢筋笼人孔后,应牢固定位,以防发生掉笼和浮笼事故。
(3)钢筋骨架的允许偏差应符合下表1的规定。
(六)灌注水下砼(导管法)
1、水下砼粗骨料应优先选用砾石,其最大粒径不应大于导管内径的1/6~1/8和钢筋的最小净距的1/4,碎石不应大于30mm。
2、砼坍落度采用180mm~220mm。
3、砼初存量应满足首批砼入孔后,导管埋入砼的深度不小于1m。灌注中导管理入砼的深度应保持在2~4m之间,在任何情况下不得小于1.0m,以免造成断桩事故。水下砼应连续灌筑,不得中途停顿。
4、灌注砼的数量应作记录,并随时测量,记录导管埋置深度和砼的表面高度。
5、水下砼灌注顶面应高出设计桩顶0.5~0.8m,以便清除浮浆,但清除作业应防止损毁桩身。
钻孔桩桩位允许偏差及桩底沉碴允许厚度
表2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1 桩位偏差 100 测量检验
2 沉碴厚度 100 测量检验
3 桩位倾斜 1%孔深 测量检验
6、每根桩取砼试件应不少于6组(3块)。
(七)质量标准
1、实测项目
钻孔灌注桩的允许偏差及检查方法见表2。
2、外观鉴定
(1)桩头凿除预留部分后,应无残余松散层和薄弱砼层。
(2)需嵌入承台内的砼桩头及锚固钢筋长度应符合图纸要求,如锚固长度低于规范规定的最小锚固长度要求时,必须返工处理
5、钻孔事故的预防和处理
(一)坍孔
孔口坍塌容易发现,而孔内坍塌则需仔细观察,如孔内水位突然下降,孔口水面冒细密的水泡;出土量显著增加,没有进尺或进尺甚小;孔深突然变浅,钻头达不到原来的孔深,钻机负荷显著增加等,均表明孔内已有坍塌。
1、坍孔原因
(1)泥浆比重或粘度太小,未形成坚实的护壁。
(2)施工场地夯填土质量不良。
(3)钻机和钻架未支承好,支承面受过大的压力。
(4)护筒埋置太浅。
(5)埋置护筒不符合要求,护筒周围或底部未用优质粘土分层夯实填筑。
(6)开孔时,护筒脚下2~3m范围内未作好造壁处理。
(7)护筒直径过小或护筒埋置不够平正垂直,开孔时钻头左右晃动冲击护筒,钻进中钻头碰撞护筒。
(8)孔内规定的水位高度不够或未保持好规定的水位。
(9)护筒高度不够,孔内涌出承压水,降低水的静压力。
(10)在松软砂层中进尺太快。
(11)提住钻头钻进时,放置速度太快。
(12)遇易坍孔的流砂层,未及时采取措施。
(13)清孔方法不当。
(14)补水时水流冲塌孔壁。
(15)钻头或钢筋笼碰撞孔壁。
(16)补水量过大,经常溢出孔口,浸泡孔口土壤,以致松软坍塌。
(17)从终孔至灌注水下混凝土,延误时间过久等。
2、坍孔的预防和处理
(1)在松散的粉砂土、淤泥层或流砂中钻进时,应控制进尺,选用较大比重、粘度、胶体率的优质泥浆(或投入粘土、片石低锤冲击使粘土膏、片石等挤入孔壁)。
(2)如孔口坍塌可回填重新埋设护筒再钻。或下钢护筒至未坍处以下至少1.0m。
(3)孔内坍塌不严重者,可加大泥浆比重继续钻进。较严重者,可回填砂石和粘土混合物到坍塌位置以上1~2m,甚至全部回填再钻。若坍塌埋住钻头,应先清孔,后提起钻头。
(4)严格控制冲程高度。
(二)钻孔漏浆
在透水性强或有地下水流动的地层中,稀泥浆会向孔外漏失,一般有护筒底漏浆和护筒接缝漏浆两种情况,严重漏浆为坍孔的先兆,应及时处理。漏浆的主要原因是;护筒埋设太浅,回填土不密实或护筒接缝不严密,或水头过高等等。补救的办法是:加稠泥浆或回填土掺卵、片石反复冲击增加护壁,护筒本身漏浆则可用棉絮堵塞。此外护筒内有掉落物也会造成漏浆。
(三)弯孔
在钻孔时,由于钻孔方向偏斜产生弯孔,严重者影响钢筋笼的安装和桩质量。
1、弯孔原因
(1)钻机座落在软硬不同的土层上,钻进中发生位移和偏沉。
(2)钻孔时遇到较大孤石、探头石或倾斜的岩层。
(3)在有倾斜度的软硬地层交界处,岩面倾斜处钻进;或在粒径大小悬殊的砂卵石层中钻进,钻头所受阻力不匀。
2、处理方法
弯孔不严重时,可重新调整钻机继续钻进。严重时,钻孔应回填砂粘土,冲击钻孔应回填粘土夹砂卵石或小片石至弯孔以上0.5m,待沉积或用低冲程冲击密实后再钻进。不得用冲击钻头直接修孔,以免卡钻。
(四)糊钻
冲击钻进时,可降低冲程,降低泥浆调度,在粘土层上回填部分砂、砾石防止吸住冲击钻头。
(五)缩孔
地层中夹有塑性土壤(俗称橡皮上),遇水膨胀后使孔径缩小。或钻头磨耗严重未及时焊补,钻出小于设计桩径的孔。遇到这种情况时,可采用上下反复扫孔的方法扩大,或回填砂粘土,待密实后重钻。
(六)梅花孔
梅花孔或探头石(即孔形不圆有局部孔壁凸进)是冲击钻孔经常遇见的事故,其原因是:泥浆太稠,妨碍钻头转动;转向装置失灵,钻头总在一个方向上下冲击;操作时钢丝绳太松,或冲程太低,钻头得不到充分转向时间,这样就容易在基岩中形成梅花孔。在非均质地层如漂、卵石层、堆积层等易出现探头石。当出现以上情况时,一般用强度高于基岩或探头石的碎石或片石回填重钻。
(七)卡钻
钻头在距孔底一定高度卡住,提不上来,但向下可经活动为上卡。在孔底卡住,无法活动为下卡。
1、卡钻原因有:
(1)不规则孔形未处理。
(2)坍孔落石、工具掉进孔内。
(3)长护筒倾斜,下端为钻头撞击变形。
(4)钻头尺寸不一,或焊补超限。
(5)下钻太猛,钻头撞碰在孔内倾倒。
发生卡钻,不宜强提,不可盲动以免愈卡愈紧或造成坍孔埋钻。
2、处理方法
(1)上下提动钻头,使之旋转,并用撬棍配合,左右反复拨动大绳,使钻头能沿下落的原道提出。
(2)用小钻头冲击卡钻一边孔壁或钻头,使钻头松动后,再起吊。
(3)先探准障碍物的位置,收紧钻头大绳,可用冲、吸的方法将卡钻处松动后提出。
(4)在无活动余地的情况下,可用强提法。强提的支撑枕木垛位置要离孔口范围稍远,以免孔口坍塌,并加保险绳,以免拉断大绳而掉钻。具体可用滑车组、杠杆、千斤顶等办法施力拉拔钻头。
在处理过程中,要继续搅拌泥浆,以防沉淀埋钻。
(八)掉钻
1、掉钻的原因
(1)卡钻时强提强扭。
(2)冲击钻头合金套焊接质量差,钢丝绳拔出。
(3)钢丝绳与钻头连接处,钢丝绳的绳卡数量不足或松弛。
(4)钢丝绳断丝大多,未及时更换。
2、打捞方法
掉钻后,应及时摸清情况,如孔深、钻头是否偏斜、有无坍孔等,若钻头被埋住,应首先清孔,使打捞工具能接触钻头,打捞一般采用下述方法。
(1)打捞叉法:当冲击钻头钢丝绳折断或钢丝绳卡松脱,在钻头上留下不少于2m钢丝绳时,可采用叉式捞针在孔内上下提动,将短钢丝绳卡住提出钻头。
(2)钩取法;钻头上预先焊有钢筋环或打捞横梁等,可用钩子挂取。
(3)套绳法:将单绳套(或双绳套)套住冲击钻顶端。有困难时可把带有套绳的导圈,而导圈固定在有刚度的杆上或抽碴筒下端,送到预先探准的位置上,将钻顶端或套住,收紧套绳取出。
当孔内掉进零星落物或工具时,可用电磁铁吸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