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师职业压力研究
小学生成功发展能力结构的研究
中学生控制源、自尊与人际关系发展的研究
初中生自我概念与社会行为发展特点及关系的研究
中美青少年人格教育比较研究
青少年压力应对的维度、结构及相关研究
沙盘游戏作为儿童心理教育技术的探索
大学生焦虑与自我概念、应付方式的相关研究
分校、合校教育模式对澳门中学生性别角色认知的影响
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认知需求和创造性的关系研究
故事情境对儿童理解白谎的影响
城市幼儿园幼儿的焦虑问题及辅导策略研究
现代中学生非智力素质的因素分析及其培养
澳门中学生心理素质研究
对山东、广东体育高考生使用兴奋剂的心理调查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大学教师工作压力的现状及其与人格维度关系的研究
河南省大学生孤独感结构研究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其与应对方式、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多校区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就、困境、出路
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与研究
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分析研究
书写训练对于帮助克服考试粗心现象的实验研究
青少年学生公正价值观的心理学研究
中学生创造性内隐观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测量及相关人格研究
儿童的欺负行为和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情绪归因的特点及其与气质的关系研究
多元智能的多元测评研究
大学生人格特质对心理健康观的影响
3~9岁儿童气质发展及其与个性相关因素关系的研究(博士)
汉藏族大学生心理品质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职校生成就目标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干预实验研究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与英语课堂教学整合模式的研究
提高中专学生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非智力因素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上海市高一学生焦虑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社会转型期教师人格发展研究
中学评优不公及其对教师心理影响的调查与对策研究
罪错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特征、罪错类型之间的相关研究
宁波市小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分析与心理特征研究
自我调节学习理论及其教学意义
上海大学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儿童“析取”范畴获得的内隐学习和成分分析研究
团体指导提升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初步研究
重点高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支持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概念图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东北边远地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及干预策略
初二学生知觉到的教师期望与自我价值感及成就目标的关系及干预研究
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家庭因素对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
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训练模式的构建
高校特困生心理健康与成才——江南大学特困生个 案调查研究
学校心理辅导师资的专业化发展研究
理工科大学生焦虑状态下的行为特点研究
心理教育活动论(博士)
温州市寄托儿童人格及其它心理特征研究
民办高校新生挫折及其应付方式的研究
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
福建省卫校生心理健康及人格状况调查与教育途径
福州市重点中学高三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农校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
信息时代中学青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探析
关于中学人格教育之研究
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福建省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小学儿童对说谎的理解及道德评价研究
初中生对教师差别行为的认知及情感反应的研究
大学生心理冲突与应激水平、主观幸福感及应付方式关系的研究
论高校教师心理压力及其化解
大学生归因风格、价值观和寻求社会支持与帮助的关系研究
高职生应激源、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广州市中学教师工作压力调查研究
网络文化对广州大学生心理影响的研究——关于网络成瘾症的心理分析
慢性病儿童心理特点研究
Wallance自我概念量表在中学生中的应用
儿童自我概念与重要他人评价的相关研究
培养元认知能力 教学生学会学习
湖南省小学高年级学生考试焦虑的初步研究
小学生行为问题、自杀意念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高三学生高焦虑调适方法的探索性研究
大学生自尊与自我效能感及归因的相关研究
医科大学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与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延吉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学校环境、教学归因对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影响的研究
4—12岁汉族、彝族儿童认知与社会认知维度水平比较研究
小学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的比较研究
青少年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与教育对策
整合范式下的心理健康标准研究
高校心理咨询模式构想
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其教育
初中生学习疲劳影响因素调查及对策分析
中学生心理应激发展性特点研究
统招生、成招生学习心理差异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中教师工作压力、心理健康及其关系的研究
交往的心理学审思及其在教育改革中的理性定位
中小学学习困难学生的焦虑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父母人格之关系研究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及其干预性研究
个体面对灾害行为反应的心理基础及教育对策
视障儿童与正常儿童自我概念和个性的比较研究
视障儿童和正常儿童“河内塔”问题解决过程的比较研究
盲童与正常儿童类比推理的比较研究
中学生空间图形认知能力发展的研究
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的实验研究
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的研究
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特点及其教育初探
中学生性别角色观的分析研究
英语审美化教学策略对初一学生英语能力的影响的实验研究
中学教师教学效能感与若干因素的相关研究
国外儿童自我控制研究述评
高中数学后进生数学学习心理研究及教学建议
华师大女大学生性心理研究
大学生成就目标、归因方式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教育干预实验
中学差生的自我价值感及其与控制源的关系研究
3岁、5岁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实验研究
民办高校与普通高校大学生自我概念、成就动机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大学生人格五因素及其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研究
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应付方式的相关研究
高中生性别角色的人格特征及其相关研究
阅读中多媒体材料及其呈现方式的眼动研究
口语元认知,考试焦虑和口语成绩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2-4岁幼儿的不服从行为和母亲教养方式
学前儿童生物性因果认知的发展——对“人为不介入原理”的理解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同一性地位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3-4儿童分类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
交流方式与性别配对对儿童青少年合作行为影响的发展研究
刺激材料的呈现方式对儿童青少年分类活动影响的研究
大、中学生生活应激评定量表的编制
中学生人际交往性格类型的研究与教育引导
重庆市中师毕业生心理异常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高师生职业气质之比较研究
组块构建记忆策略训练,提高高一学生英语词汇学习质量的实验研究
小学生心理素质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
初中生挫折应对自我监控训练的实验研究
三所不同类型中学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与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
不同权威对小学儿童亲社会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观及其与自身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初中生同伴交往障碍特征与教育对策研究
云南大学生人格理想探索性研究
甘孜藏族自治州重点中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途径的探讨
单亲家庭幼儿的社会支持系统分析
中学生考试焦虑的身心机制及调适研究
基于理性情绪教育的辅导课程对改善高中生不良情绪的效果研究
榜样教育的心理学分析
高中生分班压力的研究
多维立体的中学心理教育模式及其实践
重视人格教育 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武汉市六月高考学生焦虑情绪调查研究
小学儿童社会技能的同伴评定:社会技能对社交地位的影响研究
成就目标定向与班级动机氛围、学习策略、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试论学习过程中学生心理自由及其教学促进
青少年互联网使用与人格特征之关系研究
创造性个性特征的公众观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隐含知识的初步研究
青少年身体自我及其与自我价值感关系的研究
小学五年级儿童创造性想象的实验研究
幼儿遮挡绘画的表征策略及其影响因素探析
儿童早期因果推理的实验研究
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博士)
初中生学习自我控制特点的研究(博士)
父母教养方式,青少年的父母权威观 行为自主期望与亲子关系研究
小学生欺负与人格倾向关系的研究
学习困难儿童自我定向、友谊质量、孤独感的特点及其关系
大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高中生自尊研究
小学低年级学业不良儿童的有意注意稳定性研究
大学生焦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漳浦县学业中等生自我监控与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
安溪县学业中等生成就目标倾向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的研究
网络时代与中学生健康人格
论语文教育的审美心理建构
中学生阅读心理及教学对策研究
科学稳妥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系统家庭治疗技术在团体辅导儿童同伴关系中的实证研究
团体咨询改进大、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实验研究
汉族、回族、藏族和维吾尔族大学生心理健康观和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
中学生人格特质、自我效能、学习策略和动机与学业成绩关系研究
评价方式对成就目标、自我效能感、焦虑及学业成就的影响
城乡不同地区高中生人格、防御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初探
初二学生应对方式、应对效能与心理适应的关系及干预研究
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创造性、未来成就能力的相关研究
医学生心理健康对学习成绩影响的统计技术研究
耳聋与健听儿童、青少年情绪面部表情识别的比较研究
我国中小学情感教育探析
中学生学业负担态度量表的编制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
人格塑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汉族、回族高中生生涯发展特点及学业成就关系研究
贵州省农村、城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
私立小学学生心理状况及其生活学习环境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心理障碍运动处方的理论与方法体系的研究
当前中学生择业心理调查及现状分析
高中生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初中学习困难学生自我效能感培养的实验研究
中学生考试焦虑干预对学业成绩影响的研究
4-5岁幼儿气质、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儿童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
中学生知觉的社会支持与学习动机关系的研究
学习因难学生成就目标定向、学习策略、失败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关系
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研究
小学生完成系列回忆任务时错误类型发展的实验研究
样例解题步骤编码对原理学习和迁移的影响(博士)
3-4岁儿童攻击行为的多方法测评及其与“心理理论”的关系
日本留学生心理词典表征结构的实验研究
阈下情感启动效应的机制及轻度弱智儿童在阈下情感启动中的归因
澳门初中生之压力来源、因应行为与身心健康之关系研究
21世纪教师形象设计
论班主任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
深圳市罗湖区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初探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中学教师对计算机类教学媒体的态度及引导
论网络时代的教师角色
新型骨干师资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学习型组织理论在教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当代教师职业成熟的探索与追寻
中小学教师职业承诺问卷的研制
教师“亚健康”现状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创新教育与创新型教师的培养
论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全国数学骨干教师调查报告
论教师组织的知识管理
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论教师成为研究者
论教师的信息能力及其培养
美国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化
走向主体间意义的教师主体性——教育工具的一个目标
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成就目标定向与人格特征的研究
论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可能——一项个案研究
澳门实施教师评鉴制度之教师倾向性研究
被规约的教师职业——知识制度的社会基础及其表现(博士)
理想学生观的时代解读与建构
关于西方教师专业化理论与实践的初步研究
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学生观研究——关于学生观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学生越轨行为的成因及防范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家庭合作教育模式”
论师生关系的新发展
论创新教育中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与构建
道德教育中家庭和学校:对立与合作
攻击性儿童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儿童攻击行为的某些认知神经基础
青少年强迫症状的特点及其认知归因研究
家庭教育资源结构、特点及其与小学生心理素质关系的研究
欺负卷入儿童的自我概念及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研究
中学生考试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当代大学生心理自立问卷的初步编制
大学生情绪智力量表的编制与实测
小学儿童概念扩展创造性的发展研究
4-6岁儿童解决比例推理问题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小学三、五年级儿童创造性想象的启发效应研究
儿童规则推理能力训练及其迁移效应的实验研究
幼儿错误信念理解能力的训练研究
9-11岁儿童日常情境中传递性推理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
儿童早期心理理论能力的实验研究
目标清晰度对不同反馈方式下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后继成绩的影响
4-5岁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及其与家庭因素关系的追踪研究
学习困难儿童的社会目标、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的关系研究
童年中期儿童社会能力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
焦虑大学生自我图式的实验研究
影响在校生应对方式因素的情境研究
抑郁焦虑大学生心境一致性的实验研究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理论分析及其对大学生抑郁情绪调控的研究
对独生子女人格的异质分析
南昌市初中生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
我国当代大学生挫折心理研究
论体验及其价值生成
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
论哈里波特的人物形象对我国青少年心理教育的意义
论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影响因素的研究
初中生自我调节学习发展特征及相关因素的研究(博士)
中小学生亲社会行为与同伴关系、人际信任、社会期望及自尊的关系研究
受虐儿童的父母养育方式及其个性特征初探
高职大学生应对方式、人格特征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
中专生推理能力、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网络使用、成瘾状况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编制的初步研究
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成瘾状况与人格特质及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儿童欺负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个性特征和人际关系因素的关系研究
长沙市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儿童欺负行为与自我概念的研究
关于3-7岁攻击性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状况的研究(博士)
广东省某高校大学生自尊及其相关的若干因素研究
分布式学习心理生理反应信息测试分析系统开发研究
成败情境下不同目标取向学生内在动机、焦虑特点的研究
自我理解的发展情况研究
宁夏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儿童青少年感觉寻求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研究
大一新生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心境对其身心健康的影响
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中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发展及其与学业成就的相关研究
青少年学生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博士)
中小学教师压力应对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畲族家庭环境状况及其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自卑感及其与自我归因、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网络心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博士)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研究
晋江市中小学教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观的调查研究
影响高中女生数学成绩的心理因素及对策探讨
福清市中学留守孩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
论教师的心理健康及其维护
教师素质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青少年学生的自尊、自我和谐和网络关系的研究
发展性团体心理咨询改善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实验研究
大中学生宽恕内涵认知及宽恕风格发展的实证研究
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和谐教育观
大学生诚信心理初步研究
青少年亲子沟通心理研究
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结构、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
中学生社会责任心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研究
重大社会生活事件后大学生的应激障碍及应对策略
大学生自恋人格及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个性的意义及其培养
大学生社会化成长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初中生学业自我妨碍的初步研究
大学生使用BBS的心理因素初探:质与量的研究
社会支持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研究
儿童打斗行为形成与平息机制及其亚文化特征比较
大学生动物意象呈现及整合规律的探索性研究
初中生厌学问题研究
高中生生活压力、应对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中学教师工作倦怠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交往的关系研究
青年人格发展与大学生的人格教育
上海市高中女生减肥群体的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大学生心理感受性、人格及人际依恋间的关系研究
团体心理辅导在初中生学习动机干预策略中的应用研究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
不同情境中大学生的成就目标取向和自尊对自我设限的影响
学习适应量表(增订版)在上海地区的修订与应用研究
青少年友谊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研究
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适应研究
积极心理品质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作用的研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模型构建
家长素质与儿童心理健康关系的实验研究
Ⅱ 我要写心理学专业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幸福家庭的特点"
我建议你去看一部电视“家有儿女”,电视里那个家庭很幸福的,17:00开始播,也许对你有用。
Ⅲ 关于心理学的论文题目
这是我自己综合几篇论文写的 ,可以参考一下。希望能帮到你啊!嘿嘿
浅析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
摘 要 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呈上升趋势,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了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对如何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生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却面临着高于其他同龄群体的多重压力。近年来高校不断出现因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发生的恶性事件,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而家庭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应重视大学生家庭教育,发挥其应有作用。
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渴求知识、追求进步、积极向上,他们志向高远,胸怀博大,能把个人的理想和志向融入到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的宏图伟业中,这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主流。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发生很大变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使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大学生们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因心理问题走上极端的大学生呈上升趋势。据教育部门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在校20.33%至25.6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没有紧迫感,适应困难。有些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沉溺于上网聊天或玩游戏,看武侠小说,学习成绩不佳,进而产生厌学心理、考试焦虑。第二,人际关系适应不良。一些大学生寻求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找到交际的满足,有的甚至染上网瘾,迷恋于网络世界,自我封闭,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久而久之,会影响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第三,恋爱心理困惑。情绪和情感不稳定,情绪起伏大,情感变化快,恋爱不成或失败往往导致大学生心理变异。第四,抑郁心理。多呈现在特困生、学习困难与自我认知不良的学生中。第五,就业心理困惑。在择业过程中心理准备不足,急功近利,部分学生从众心理严重。第六,意志不坚定。有压力但动力不足,有信心但不能持之以恒,人生目标不明确,等等。
二、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大学生在学校发生问题,有许多是在其早期成长过程中就埋下了种子,问题的解决也需要家庭的配合与参与。家庭因素是影响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有许多研究表明:大学生部分心理问题来源于他们原生家庭的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和家庭经济状况等。
(一)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直接的影响。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行为发育和健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王玉洁2004年对郑州铁路职业学院医学院分院的165位大一至大三的学生所做的调查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青年期心理健康状况有直接影响。父母的温暖、关怀、体贴使子女形成热情、自信、自尊独立、有坚持性、积极情绪较多的人格特点,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羞辱、自卑、自罪、无助,办事谨小慎微,优柔寡断,害怕被他人拒绝,不懂什么是爱,更不知道被爱的滋味的心理。父母过分干涉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缺乏自信、过分自我约束和依赖等不良人格特点。父母惩罚严厉教养方式使子女产生自卑感、无助和不安全感。特别是惩罚严厉教养方式易使子女丧失自尊,产生焦虑和强迫症状。
(二) 家庭结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卢勤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自编家庭信息问卷对成都市某大学5090名2009级新生进行调查表明:家庭结构对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及人际敏感、抑郁、精神病性3个因子得分均具有显著影响。寄居家庭相对于其他家庭的学生与人交往时更加敏感,单亲家庭学生的抑郁程度更高,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更差。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障碍较严重,心情抑郁、性格孤僻、自卑多疑、逆反心理严重,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健全,子女往往会失去与父母中的一方进行交流的的可能,相对只能获取部分关爱,与正常家庭的子女相比较,其心灵会蒙上一层阴影,很容易产生敏感、自卑心理。
(三) 家庭氛围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又一因素。
和谐的家庭氛围能使子女身心愉悦,心理压力减轻,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良性发展。不和谐家庭中,争吵、溺爱、冷淡和家庭暴力都会给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溺爱和暴力两种家庭氛围尤为突出。
(四) 家庭经济状况也会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但影响有一定限度。
据研究发现,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经济不困难的学生。家庭经济收入越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要承受更多的经济和心理压力,大部分贫困生由于经济拮据、视野有限和交往能力欠缺,一时又无力改变现状,易产生敏感、自卑、抑郁、焦虑、人际关系紧张等特点。生活在富裕家庭的大学生也可能与贫困生一样出现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 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的意见及建议
常说心理素质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而家庭是培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遭遇挫折出现心理危机时的疗养所。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应重视大学生的家庭教育。
(一) 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自觉承担教育义务。
家庭教育在个体成长中对个人素质的贡献方式比较特殊,更多是家人之间相互交流中的潜移默化、相互浸染,这种印刻在内心深处的“素质”对人的成长影响深远,家庭教育一旦出现误区,往往会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源于家庭”。因此,家长必须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自觉地承担起大学生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义务。
(二)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大学生子女能够敞开心扉。
家永远是我们避风的港湾。家长需要努力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以民主平等的态度与大学生子女沟通交流,耐心倾听子女的诉说,让子女能真实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用关爱滋润子女心灵,使家庭真正成为大学生避风的港湾,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坚强后盾和精神支柱。
(三) 针对大学生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家庭教育。
1、 更新教育观念,让大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大学教育与早期教育的目的不同,学生的学习已不再仅限于对知识的积累,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和创新,在于全面发展。因此,家长要提升自己对大学教育的了解,更新教育观念,而不能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要积极支持子女走出课堂,参加各种学校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自己,为子女今后发展目标指明方向,增强其学习目的和动力,总之,家长既要关注子女专业学习,又要注重其心理健康教育。
2、 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在家庭中进行人际交往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应鼓励学生广泛交良友益友,通过学习增强自己的魅力,提升自己,并遵循真诚、平等、尊重、理解、互助互利的人际交往原则,主动与老师同学交往,积极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中去。家长应该认真去倾听子女倾诉,并给予开导,帮助子女化解生活问题,也可以结合自身经历向子女传授交往技巧。
3、 针对大学生恋爱心理困惑,在家庭中进行情感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创建和谐家庭,做好子女的楷模。其次,在爱情观教育上应开门见山,不应遮遮掩掩,教育子女要理性,不应感情用事;如果子女已经恋爱,家长不要冲动,要善于疏导,而不是一味责难,同时要加强性健康教育。教育子女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业、事业的关系,指导子女注意恋爱的心理和生理卫生,避免因性冲动而带来严重后果。再次,要加强网恋教育,提醒子女增强安全意识,不要迷恋网络,不要轻信网络信息。
4、 针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惑,在家庭中进行就业教育。
家长在学生选报专业时就应该开展就业教育,提醒子女结合自身爱好和机会发展需要选择专业方向。同时,家长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降低对子女的期望值,以减轻子女压力,并在财力方面给予合理支持。另外,家长也应接受新的就业观念,大学毕业生一次就业并不意味着工作将不再变化,而是会随着市场需求做出调整,因此,家长不应让子女局限于工作的稳定和专业的对口,要让子女深入接触社会,最终明确自身就业方向。
(四)家长、学校双方积极主动沟通,了解身心发展状况。
家长要主动经常浏览孩子所在学校的网页或学校寄发的有关通知,及时了解孩子大学的动态,与孩子的辅导员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有条件的家长也可以到学校探望孩子,在于同学和老师的聊天中了解孩子的成长轨迹。学校也要与家庭保持联系和沟通,加强对学生家长的引导,为家庭教育发挥作用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 周留柱.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成因分析与对策 [J].中国高教研究,2006(7):67-68.
[2] Lutenbancher M. Relationshipps between psychosocial factors and abusive parenting attitudes in low-income single mothers [J]. Nurs Res 2002,51(3):158-167.
[3] 王玉洁.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J].中国临床康复,2005(32).
[4] 卢勤.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1):107-110.
[5] 陈雯,陈新.家庭背景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J].社会•行为•心理,2008,11,(6A):966-968.
[6] 刘春玉.浅谈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作用 [J].教育与职业,2008(8):127-128..
[7] 闫玉.大学生家庭教育研究 [J].教育与职业,2006(27).
[8] 谢沫珠.大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分析 [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30(2):109-111.
[9] 姜超,罗良针.论当前实施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6):38.
[10] 程路.大学生家庭教育面临的挑战及着力点 [J].教育与职业,2008(8):189-190.
[11] 谢沫珠,尤嘉.大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4):773-775.
Ⅳ 大学生幸福心理成长标准格式论文3000字
一、积极心理学对我国大学生心理训练的启示
(一)系统的训练内容:积极情绪、积极人格、积极人际关系积极心理学有三大基石:第一是积极情绪研究,如愉悦、满意、乐观、希望、感恩和宽恕等和主观幸福感相关的内在体验。第二是积极特质研究,其中最主要的是人的优势和美德,并且认为发挥积极特质是实现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第三是积极社会组织系统研究,如牢固的家庭、民主的社会、广泛的道德等,以及它们如何促进积极特质的发展。在我国大学生心理训练过程中,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指导,从个体和群体层面,建构积极情绪训练、积极人格特质训练、积极人际关系技能训练的内容体系,将整体上促进大学生幸福感的各个方面,从而帮助大学生掌握幸福技能,实现幸福人生。其中积极人格特质训练是核心内容,成为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际关系训练的基础;积极情绪体验是个体层面主观感受,积极关系获得是群体层面交往技能与幸福获得的保障条件。同时,在积极心理学三大研究体系内,积极心理学家们建构了大量的理论来解释什么是幸福、如何获得幸福,如赛里格曼的幸福五元素学说、弗雷德里克森的积极情绪扩展-建构理论、艾利克斯的情绪ABC模式、希斯赞米特哈伊的“心流”学说、弗兰克尔的人生意义观等等,这都将是积极情绪、积极人格、积极人际关系训练的核心主题和重要方法来源。
(二)体系化训练方法与原则:理论、研究、应用大学生心理训练应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科学实验的证据及有效的训练方法,训练过程要坚持理论性、研究性和应用性原则。首先,大学生心理训练目标、内容、方法受到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同时心理训练过程中也有必要进行理论传授、阐释,这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这样训练,而且清楚怎样配合和自我练习才能导致更好的效果。忽视理论的关照,心理训练就会流于表面,甚至导致游戏化和娱乐化。其次,积极心理学以事实为依据,经过严谨的科学方法得出结论,具有科学性。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训练也要坚持研究性原则,即一方面通过传达幸福科学增强训练的说服力,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大规模的人群调查、对照组实验设计、跟踪调查等,力求掌握我国大学生心理训练有效性的实证研究结论,以更好地实现训练目标。最后,应用性原则是指不能只停留在理论阐述与研究的结论解释上,而将它们进行必要的、合理的应用转化,转化成容易被理解和接受的各种训练方法的具体设计,使得理论、研究结论与应用紧密结合,如先测试、再干预、再测试的训练过程,融理论、研究和应用为一体,既避免枯燥,又增强趣味。同时,不仅是课堂上进行有效的研究和应用,整个训练环境也要嵌入积极观念,教授生活中便于应用的幸福心理技巧。
二、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对大学生心理训练过程的思考
(一)幸福感觉提升,积极情绪体验训练积极情绪的扩展-建构理论认为积极情绪让我们感觉良好,即它不仅反映成功和健康,还能够产生成功和健康;积极情绪改变我们的思维,即拓展常规之外更广泛的思想和行为意识;积极情绪改变我们的未来,使我们能够发现和建构新的技能、新的关系、新的知识和新的生存方式。帮助大学生识别、唤醒、体验积极情绪并成为习惯化技能,首先就要根据积极心理学关于情绪研究的分类,即有关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积极情绪三类,针对性地开展训练活动,帮助学生保持面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情绪的连贯性,从而抵御消极情绪,提高生活满意度,获得主观幸福感。面对过去的积极情绪有满意、满足、成就感、骄傲、平静等,如何获得这些情绪?积极心理学从改变认知、学会感恩等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大学生心理训练过程中,改变认知训练,就是要讲解情绪与认知的关系,即所有过去的情绪都是由思维和解释启动的,而不是事件本身引起的,尤其是要帮助学生纠正教条的决定论,即过去不幸影响未来的错误观念;其次,进行感恩训练,就是要通过课堂感恩记录、感恩沉思、感恩分享,课后记感恩日记、“感恩拜访”等的练习有效改变大学生对过去事件的情绪体验,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面对未来的积极情绪包括乐观、希望、信心和信任等,如何引发这些情绪?积极心理学认为可以通过改变对未来的希望而实现。在心理训练过程中就是要帮助大学生获得习得性乐观,从训练积极乐观的解释风格开始。首先,教授艾利克斯的情绪ABC模式,通过讲授理论及案例分析、完成句子等形式让大学生认识到对事件的看法和解释而不是事件本身决定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其次,教授反驳悲观的技巧。如采用完成句子、续写故事等方式传授自我对话和自动思维反驳技能。具体可采取当悲观想法出现时,先进行举证、再扩展解释来发现自己对事件的曲解,从而打破破坏性习惯思维等。最后,教授减少悲观想法的技能。如通过三步走的方法,分别试想最坏、最好和最可能的情形,然后针对最可能的情形制定一个应对计划并实施。以上训练方法都可以根据大学生实际生活情境进行案例编排展开。面对现在的积极情绪体验主要包括“愉悦”和“满意”。积极心理学并不排斥合理的培养愉悦感以获得当下的幸福体验。当然,面对现在的积极情绪仅仅停留在愉悦感上是不够的,还要将其提升到更高层次的幸福体验,即面对当下的“满意感”。如获得当下的愉悦感可以通过训练大学生的正念,让他们学会在心灵安静中全心与当下同在,承认、接纳和审视正在发生的不幸、消极情绪等,从而激发直面它们的信心、勇气和能力。而满意感的获得,则需要大学生必须付出努力和意志力,因为它来自于自身优势和美德的展现。帮助大学生识别、展现和发挥自身的美德和优势的所有途径都有助于他们获得满意体验而感到幸福,如让他们去帮助别人、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发挥潜能进行作品创造等等。
(二)幸福品质培养,积极人格特质训练关于优势和美德的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身体中都有着基于进化需要而遗传自远古的优势有待展现,每个个体如果能在每天的生活中运用这些优势,不仅能获得当下的积极情绪体验即满意感,而且可以帮助他们缓冲和对抗自身缺点、疾病、挫折和不幸等等。因此,训练大学生如何识别、展示、运用他们自身的美德和优势,成为积极人格特质训练的核心,也势必会促进其良好人格发展,最终实现幸福人生。积极心理学研究了整个世界横跨3000年历史及不同文化,归纳出人类普遍存在的六种美德,为了建构和测量及实现这些美德,将它们细化后提出24项性格优势,而培养这24种性格优势则是实现六种美德的途径。为了测量这六大美德和相应的24种性格优势,Park等人编制了“优势行动价值问卷VIA-IS”,现已被数百万人广泛使用,而我国的研究者段文杰等对这一问卷进行了中国大学生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除美德结构划分不合理外,VIS-IS可以作为测量中国大学生性格优势的工具。[5]研究表明性格优点存在跨文化的普遍性,并且性格优点与优良表现、主观幸福感以及创伤后成长呈显著的正相关。[6]因此,识别我国大学生个体及群体的突出性格优势,针对性地加以训练是十分必要的,不仅能解决大学生群体现存的心理问题,而且还能有效提升幸福感。第一步,就是要运用“优势行动价值问卷”对大学生个体和群体的性格优势进行评估和识别,为展示和应用性格优势训练打好基础;第二步,就要在训练过程中帮助大学生进行优势性格展示,可以采用小组优势讨论的方式,一起分享自身有哪些优势,曾用哪些优势帮助过别人,如何利用这些优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第三步,就需要帮助大学生更广范围应用这些性格优势,如设置高难度的团队任务,发挥团队优势才能克服的挑战,任务完成前小组讨论团队优势,任务完成后每个人写下“挑战中的优势”故事,并进行集体分享等。同时要开发“性格优势运用”的家庭作业方案,在社会生活真实环境下促进积极人格品质的培养。
(三)幸福环境构建,积极人际关系技能训练在个体提高幸福感的同时,积极心理学并不排斥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个体成熟的防御机制和社会阶层、教育程度和智商高低无关,而与他生活的环境系统有关。成熟的防御机制确保个体在遭受压力、不幸时能够采取利他、幽默、抑制、升华等有效的应对策略。这是保持心理健康,降低心理问题与疾病风险的积极特质之一。同时,个体作为社会人满足胜任需要、归属需要、自主需要等,也都由个体生活的环境系统决定,并依赖于环境系统所提供的标准及实现途径。显然,作为个体来讲,良好的社会环境、组织系统、家庭氛围、夫妻关系、好的人际关系等都会为幸福人生提供可持续动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素质训练,不仅仅是个体积极情绪能力的提高、美德和品质的发掘和施展,同时还需要积极社会组织系统提供条件和保障。在宏观层面上,建设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如道德的公民、和谐的社会等;在中观层面上,建设积极的单位或社区组织,如良好的校园文化、社区文明等;在微观层面上,培养积极家庭和社会的人际关系等。积极的组织系统建构宏观层面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领域,内容较广十分复杂,积极心理学对此研究也相对薄弱。然而对于利用个体可控因素改善微观环境系统,尤其是建构积极社会关系和积极家庭关系方面,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开拓了我们的视野。构建我国大学生积极人际关系技能训练可参考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共情能力训练,即准确地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二是基于情绪感染理论的领导者乐观领导风格培养;三是建构人际关系的实用技能训练,如肯定式沟通风格、积极主动回应方式、有效赞美技巧等训练,并通过角色扮演、贴近实际的案例讨论增强训练实际效果。
Ⅳ 心理学小论文题目
初中教师职业压力研究
小学生成功发展能力结构的研究
中学生控制源、自尊与人际关系发展的研究
初中生自我概念与社会行为发展特点及关系的研究
中美青少年人格教育比较研究
青少年压力应对的维度、结构及相关研究
沙盘游戏作为儿童心理教育技术的探索
大学生焦虑与自我概念、应付方式的相关研究
分校、合校教育模式对澳门中学生性别角色认知的影响
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认知需求和创造性的关系研究
故事情境对儿童理解白谎的影响
城市幼儿园幼儿的焦虑问题及辅导策略研究
现代中学生非智力素质的因素分析及其培养
澳门中学生心理素质研究
对山东、广东体育高考生使用兴奋剂的心理调查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大学教师工作压力的现状及其与人格维度关系的研究
河南省大学生孤独感结构研究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其与应对方式、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多校区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就、困境、出路
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与研究
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分析研究
书写训练对于帮助克服考试粗心现象的实验研究
青少年学生公正价值观的心理学研究
中学生创造性内隐观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测量及相关人格研究
儿童的欺负行为和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情绪归因的特点及其与气质的关系研究
多元智能的多元测评研究
大学生人格特质对心理健康观的影响
3~9岁儿童气质发展及其与个性相关因素关系的研究(博士)
汉藏族大学生心理品质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职校生成就目标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干预实验研究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与英语课堂教学整合模式的研究
提高中专学生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非智力因素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上海市高一学生焦虑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社会转型期教师人格发展研究
中学评优不公及其对教师心理影响的调查与对策研究
罪错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特征、罪错类型之间的相关研究
宁波市小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分析与心理特征研究
自我调节学习理论及其教学意义
上海大学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儿童“析取”范畴获得的内隐学习和成分分析研究
团体指导提升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初步研究
重点高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支持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概念图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东北边远地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及干预策略
初二学生知觉到的教师期望与自我价值感及成就目标的关系及干预研究
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家庭因素对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
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训练模式的构建
高校特困生心理健康与成才——江南大学特困生个 案调查研究
学校心理辅导师资的专业化发展研究
理工科大学生焦虑状态下的行为特点研究
心理教育活动论(博士)
温州市寄托儿童人格及其它心理特征研究
民办高校新生挫折及其应付方式的研究
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
福建省卫校生心理健康及人格状况调查与教育途径
福州市重点中学高三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农校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
信息时代中学青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探析
关于中学人格教育之研究
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福建省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小学儿童对说谎的理解及道德评价研究
初中生对教师差别行为的认知及情感反应的研究
大学生心理冲突与应激水平、主观幸福感及应付方式关系的研究
论高校教师心理压力及其化解
大学生归因风格、价值观和寻求社会支持与帮助的关系研究
高职生应激源、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广州市中学教师工作压力调查研究
网络文化对广州大学生心理影响的研究——关于网络成瘾症的心理分析
慢性病儿童心理特点研究
Wallance自我概念量表在中学生中的应用
儿童自我概念与重要他人评价的相关研究
培养元认知能力 教学生学会学习
湖南省小学高年级学生考试焦虑的初步研究
小学生行为问题、自杀意念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高三学生高焦虑调适方法的探索性研究
大学生自尊与自我效能感及归因的相关研究
医科大学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与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延吉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学校环境、教学归因对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影响的研究
4—12岁汉族、彝族儿童认知与社会认知维度水平比较研究
小学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的比较研究
青少年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与教育对策
整合范式下的心理健康标准研究
高校心理咨询模式构想
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其教育
初中生学习疲劳影响因素调查及对策分析
中学生心理应激发展性特点研究
统招生、成招生学习心理差异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中教师工作压力、心理健康及其关系的研究
交往的心理学审思及其在教育改革中的理性定位
中小学学习困难学生的焦虑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父母人格之关系研究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及其干预性研究
个体面对灾害行为反应的心理基础及教育对策
视障儿童与正常儿童自我概念和个性的比较研究
视障儿童和正常儿童“河内塔”问题解决过程的比较研究
盲童与正常儿童类比推理的比较研究
中学生空间图形认知能力发展的研究
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的实验研究
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的研究
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特点及其教育初探
中学生性别角色观的分析研究
英语审美化教学策略对初一学生英语能力的影响的实验研究
中学教师教学效能感与若干因素的相关研究
国外儿童自我控制研究述评
高中数学后进生数学学习心理研究及教学建议
华师大女大学生性心理研究
大学生成就目标、归因方式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教育干预实验
中学差生的自我价值感及其与控制源的关系研究
3岁、5岁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实验研究
民办高校与普通高校大学生自我概念、成就动机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大学生人格五因素及其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研究
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应付方式的相关研究
高中生性别角色的人格特征及其相关研究
阅读中多媒体材料及其呈现方式的眼动研究
口语元认知,考试焦虑和口语成绩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2-4岁幼儿的不服从行为和母亲教养方式
学前儿童生物性因果认知的发展——对“人为不介入原理”的理解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同一性地位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3-4儿童分类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
交流方式与性别配对对儿童青少年合作行为影响的发展研究
刺激材料的呈现方式对儿童青少年分类活动影响的研究
大、中学生生活应激评定量表的编制
中学生人际交往性格类型的研究与教育引导
重庆市中师毕业生心理异常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高师生职业气质之比较研究
组块构建记忆策略训练,提高高一学生英语词汇学习质量的实验研究
小学生心理素质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
初中生挫折应对自我监控训练的实验研究
三所不同类型中学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与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
不同权威对小学儿童亲社会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观及其与自身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初中生同伴交往障碍特征与教育对策研究
云南大学生人格理想探索性研究
甘孜藏族自治州重点中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途径的探讨
单亲家庭幼儿的社会支持系统分析
中学生考试焦虑的身心机制及调适研究
基于理性情绪教育的辅导课程对改善高中生不良情绪的效果研究
榜样教育的心理学分析
高中生分班压力的研究
多维立体的中学心理教育模式及其实践
重视人格教育 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武汉市六月高考学生焦虑情绪调查研究
小学儿童社会技能的同伴评定:社会技能对社交地位的影响研究
成就目标定向与班级动机氛围、学习策略、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试论学习过程中学生心理自由及其教学促进
青少年互联网使用与人格特征之关系研究
创造性个性特征的公众观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隐含知识的初步研究
青少年身体自我及其与自我价值感关系的研究
小学五年级儿童创造性想象的实验研究
幼儿遮挡绘画的表征策略及其影响因素探析
儿童早期因果推理的实验研究
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博士)
初中生学习自我控制特点的研究(博士)
父母教养方式,青少年的父母权威观 行为自主期望与亲子关系研究
小学生欺负与人格倾向关系的研究
学习困难儿童自我定向、友谊质量、孤独感的特点及其关系
大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高中生自尊研究
小学低年级学业不良儿童的有意注意稳定性研究
大学生焦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漳浦县学业中等生自我监控与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
安溪县学业中等生成就目标倾向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的研究
网络时代与中学生健康人格
论语文教育的审美心理建构
中学生阅读心理及教学对策研究
科学稳妥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系统家庭治疗技术在团体辅导儿童同伴关系中的实证研究
团体咨询改进大、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实验研究
汉族、回族、藏族和维吾尔族大学生心理健康观和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
中学生人格特质、自我效能、学习策略和动机与学业成绩关系研究
评价方式对成就目标、自我效能感、焦虑及学业成就的影响
城乡不同地区高中生人格、防御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初探
初二学生应对方式、应对效能与心理适应的关系及干预研究
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创造性、未来成就能力的相关研究
医学生心理健康对学习成绩影响的统计技术研究
耳聋与健听儿童、青少年情绪面部表情识别的比较研究
我国中小学情感教育探析
中学生学业负担态度量表的编制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
人格塑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汉族、回族高中生生涯发展特点及学业成就关系研究
贵州省农村、城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
私立小学学生心理状况及其生活学习环境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心理障碍运动处方的理论与方法体系的研究
当前中学生择业心理调查及现状分析
高中生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初中学习困难学生自我效能感培养的实验研究
中学生考试焦虑干预对学业成绩影响的研究
4-5岁幼儿气质、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儿童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
中学生知觉的社会支持与学习动机关系的研究
学习因难学生成就目标定向、学习策略、失败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关系
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研究
小学生完成系列回忆任务时错误类型发展的实验研究
样例解题步骤编码对原理学习和迁移的影响(博士)
3-4岁儿童攻击行为的多方法测评及其与“心理理论”的关系
日本留学生心理词典表征结构的实验研究
阈下情感启动效应的机制及轻度弱智儿童在阈下情感启动中的归因
澳门初中生之压力来源、因应行为与身心健康之关系研究
21世纪教师形象设计
论班主任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
深圳市罗湖区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初探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中学教师对计算机类教学媒体的态度及引导
论网络时代的教师角色
新型骨干师资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学习型组织理论在教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当代教师职业成熟的探索与追寻
中小学教师职业承诺问卷的研制
教师“亚健康”现状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创新教育与创新型教师的培养
论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全国数学骨干教师调查报告
论教师组织的知识管理
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论教师成为研究者
论教师的信息能力及其培养
美国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化
走向主体间意义的教师主体性——教育工具的一个目标
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成就目标定向与人格特征的研究
论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可能——一项个案研究
澳门实施教师评鉴制度之教师倾向性研究
被规约的教师职业——知识制度的社会基础及其表现(博士)
理想学生观的时代解读与建构
关于西方教师专业化理论与实践的初步研究
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学生观研究——关于学生观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学生越轨行为的成因及防范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家庭合作教育模式”
论师生关系的新发展
论创新教育中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与构建
道德教育中家庭和学校:对立与合作
攻击性儿童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儿童攻击行为的某些认知神经基础
青少年强迫症状的特点及其认知归因研究
家庭教育资源结构、特点及其与小学生心理素质关系的研究
欺负卷入儿童的自我概念及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研究
中学生考试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当代大学生心理自立问卷的初步编制
大学生情绪智力量表的编制与实测
小学儿童概念扩展创造性的发展研究
4-6岁儿童解决比例推理问题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小学三、五年级儿童创造性想象的启发效应研究
儿童规则推理能力训练及其迁移效应的实验研究
幼儿错误信念理解能力的训练研究
9-11岁儿童日常情境中传递性推理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
儿童早期心理理论能力的实验研究
目标清晰度对不同反馈方式下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后继成绩的影响
4-5岁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及其与家庭因素关系的追踪研究
学习困难儿童的社会目标、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的关系研究
童年中期儿童社会能力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
焦虑大学生自我图式的实验研究
影响在校生应对方式因素的情境研究
抑郁焦虑大学生心境一致性的实验研究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理论分析及其对大学生抑郁情绪调控的研究
对独生子女人格的异质分析
南昌市初中生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
我国当代大学生挫折心理研究
论体验及其价值生成
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
论哈里波特的人物形象对我国青少年心理教育的意义
论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影响因素的研究
初中生自我调节学习发展特征及相关因素的研究(博士)
中小学生亲社会行为与同伴关系、人际信任、社会期望及自尊的关系研究
受虐儿童的父母养育方式及其个性特征初探
高职大学生应对方式、人格特征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
中专生推理能力、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网络使用、成瘾状况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编制的初步研究
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成瘾状况与人格特质及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儿童欺负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个性特征和人际关系因素的关系研究
长沙市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儿童欺负行为与自我概念的研究
关于3-7岁攻击性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状况的研究(博士)
广东省某高校大学生自尊及其相关的若干因素研究
分布式学习心理生理反应信息测试分析系统开发研究
成败情境下不同目标取向学生内在动机、焦虑特点的研究
自我理解的发展情况研究
宁夏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儿童青少年感觉寻求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研究
大一新生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心境对其身心健康的影响
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中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发展及其与学业成就的相关研究
青少年学生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博士)
中小学教师压力应对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畲族家庭环境状况及其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自卑感及其与自我归因、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网络心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博士)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研究
晋江市中小学教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观的调查研究
影响高中女生数学成绩的心理因素及对策探讨
福清市中学留守孩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
论教师的心理健康及其维护
教师素质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青少年学生的自尊、自我和谐和网络关系的研究
发展性团体心理咨询改善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实验研究
大中学生宽恕内涵认知及宽恕风格发展的实证研究
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和谐教育观
大学生诚信心理初步研究
青少年亲子沟通心理研究
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结构、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
Ⅵ 心理学论文题目范围
初中教师职业压力研究
小学生成功发展能力结构的研究
中学生控制源、自尊与人际关系发展的研究
初中生自我概念与社会行为发展特点及关系的研究
中美青少年人格教育比较研究
青少年压力应对的维度、结构及相关研究
沙盘游戏作为儿童心理教育技术的探索
大学生焦虑与自我概念、应付方式的相关研究
分校、合校教育模式对澳门中学生性别角色认知的影响
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认知需求和创造性的关系研究
故事情境对儿童理解白谎的影响
城市幼儿园幼儿的焦虑问题及辅导策略研究
现代中学生非智力素质的因素分析及其培养
澳门中学生心理素质研究
对山东、广东体育高考生使用兴奋剂的心理调查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大学教师工作压力的现状及其与人格维度关系的研究
河南省大学生孤独感结构研究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其与应对方式、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多校区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就、困境、出路
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与研究
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分析研究
书写训练对于帮助克服考试粗心现象的实验研究
青少年学生公正价值观的心理学研究
中学生创造性内隐观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测量及相关人格研究
儿童的欺负行为和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情绪归因的特点及其与气质的关系研究
多元智能的多元测评研究
大学生人格特质对心理健康观的影响
3~9岁儿童气质发展及其与个性相关因素关系的研究(博士)
汉藏族大学生心理品质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职校生成就目标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干预实验研究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与英语课堂教学整合模式的研究
提高中专学生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非智力因素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上海市高一学生焦虑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社会转型期教师人格发展研究
中学评优不公及其对教师心理影响的调查与对策研究
罪错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特征、罪错类型之间的相关研究
宁波市小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分析与心理特征研究
自我调节学习理论及其教学意义
上海大学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儿童“析取”范畴获得的内隐学习和成分分析研究
团体指导提升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初步研究
重点高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支持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概念图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东北边远地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及干预策略
初二学生知觉到的教师期望与自我价值感及成就目标的关系及干预研究
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家庭因素对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
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训练模式的构建
高校特困生心理健康与成才——江南大学特困生个 案调查研究
学校心理辅导师资的专业化发展研究
理工科大学生焦虑状态下的行为特点研究
心理教育活动论(博士)
温州市寄托儿童人格及其它心理特征研究
民办高校新生挫折及其应付方式的研究
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
福建省卫校生心理健康及人格状况调查与教育途径
福州市重点中学高三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农校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
信息时代中学青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探析
关于中学人格教育之研究
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福建省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小学儿童对说谎的理解及道德评价研究
初中生对教师差别行为的认知及情感反应的研究
大学生心理冲突与应激水平、主观幸福感及应付方式关系的研究
论高校教师心理压力及其化解
大学生归因风格、价值观和寻求社会支持与帮助的关系研究
高职生应激源、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广州市中学教师工作压力调查研究
网络文化对广州大学生心理影响的研究——关于网络成瘾症的心理分析
慢性病儿童心理特点研究
Wallance自我概念量表在中学生中的应用
儿童自我概念与重要他人评价的相关研究
培养元认知能力 教学生学会学习
湖南省小学高年级学生考试焦虑的初步研究
小学生行为问题、自杀意念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高三学生高焦虑调适方法的探索性研究
大学生自尊与自我效能感及归因的相关研究
医科大学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与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延吉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学校环境、教学归因对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影响的研究
4—12岁汉族、彝族儿童认知与社会认知维度水平比较研究
小学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的比较研究
青少年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与教育对策
整合范式下的心理健康标准研究
高校心理咨询模式构想
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其教育
初中生学习疲劳影响因素调查及对策分析
中学生心理应激发展性特点研究
统招生、成招生学习心理差异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中教师工作压力、心理健康及其关系的研究
交往的心理学审思及其在教育改革中的理性定位
中小学学习困难学生的焦虑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父母人格之关系研究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及其干预性研究
个体面对灾害行为反应的心理基础及教育对策
视障儿童与正常儿童自我概念和个性的比较研究
视障儿童和正常儿童“河内塔”问题解决过程的比较研究
盲童与正常儿童类比推理的比较研究
中学生空间图形认知能力发展的研究
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的实验研究
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的研究
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特点及其教育初探
中学生性别角色观的分析研究
英语审美化教学策略对初一学生英语能力的影响的实验研究
中学教师教学效能感与若干因素的相关研究
国外儿童自我控制研究述评
高中数学后进生数学学习心理研究及教学建议
华师大女大学生性心理研究
大学生成就目标、归因方式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教育干预实验
中学差生的自我价值感及其与控制源的关系研究
3岁、5岁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实验研究
民办高校与普通高校大学生自我概念、成就动机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大学生人格五因素及其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研究
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应付方式的相关研究
高中生性别角色的人格特征及其相关研究
阅读中多媒体材料及其呈现方式的眼动研究
口语元认知,考试焦虑和口语成绩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2-4岁幼儿的不服从行为和母亲教养方式
学前儿童生物性因果认知的发展——对“人为不介入原理”的理解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同一性地位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3-4儿童分类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
交流方式与性别配对对儿童青少年合作行为影响的发展研究
刺激材料的呈现方式对儿童青少年分类活动影响的研究
大、中学生生活应激评定量表的编制
中学生人际交往性格类型的研究与教育引导
重庆市中师毕业生心理异常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高师生职业气质之比较研究
组块构建记忆策略训练,提高高一学生英语词汇学习质量的实验研究
小学生心理素质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
初中生挫折应对自我监控训练的实验研究
三所不同类型中学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与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
不同权威对小学儿童亲社会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观及其与自身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初中生同伴交往障碍特征与教育对策研究
云南大学生人格理想探索性研究
甘孜藏族自治州重点中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途径的探讨
单亲家庭幼儿的社会支持系统分析
中学生考试焦虑的身心机制及调适研究
基于理性情绪教育的辅导课程对改善高中生不良情绪的效果研究
榜样教育的心理学分析
高中生分班压力的研究
多维立体的中学心理教育模式及其实践
重视人格教育 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武汉市六月高考学生焦虑情绪调查研究
小学儿童社会技能的同伴评定:社会技能对社交地位的影响研究
成就目标定向与班级动机氛围、学习策略、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试论学习过程中学生心理自由及其教学促进
青少年互联网使用与人格特征之关系研究
创造性个性特征的公众观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隐含知识的初步研究
青少年身体自我及其与自我价值感关系的研究
小学五年级儿童创造性想象的实验研究
幼儿遮挡绘画的表征策略及其影响因素探析
儿童早期因果推理的实验研究
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博士)
初中生学习自我控制特点的研究(博士)
父母教养方式,青少年的父母权威观 行为自主期望与亲子关系研究
小学生欺负与人格倾向关系的研究
学习困难儿童自我定向、友谊质量、孤独感的特点及其关系
大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高中生自尊研究
小学低年级学业不良儿童的有意注意稳定性研究
大学生焦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漳浦县学业中等生自我监控与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
安溪县学业中等生成就目标倾向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的研究
网络时代与中学生健康人格
论语文教育的审美心理建构
中学生阅读心理及教学对策研究
科学稳妥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系统家庭治疗技术在团体辅导儿童同伴关系中的实证研究
团体咨询改进大、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实验研究
汉族、回族、藏族和维吾尔族大学生心理健康观和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
中学生人格特质、自我效能、学习策略和动机与学业成绩关系研究
评价方式对成就目标、自我效能感、焦虑及学业成就的影响
城乡不同地区高中生人格、防御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初探
初二学生应对方式、应对效能与心理适应的关系及干预研究
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创造性、未来成就能力的相关研究
医学生心理健康对学习成绩影响的统计技术研究
耳聋与健听儿童、青少年情绪面部表情识别的比较研究
我国中小学情感教育探析
中学生学业负担态度量表的编制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
人格塑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汉族、回族高中生生涯发展特点及学业成就关系研究
贵州省农村、城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
私立小学学生心理状况及其生活学习环境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心理障碍运动处方的理论与方法体系的研究
当前中学生择业心理调查及现状分析
高中生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初中学习困难学生自我效能感培养的实验研究
中学生考试焦虑干预对学业成绩影响的研究
4-5岁幼儿气质、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儿童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
中学生知觉的社会支持与学习动机关系的研究
学习因难学生成就目标定向、学习策略、失败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关系
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研究
小学生完成系列回忆任务时错误类型发展的实验研究
样例解题步骤编码对原理学习和迁移的影响(博士)
3-4岁儿童攻击行为的多方法测评及其与“心理理论”的关系
日本留学生心理词典表征结构的实验研究
阈下情感启动效应的机制及轻度弱智儿童在阈下情感启动中的归因
澳门初中生之压力来源、因应行为与身心健康之关系研究
21世纪教师形象设计
论班主任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
深圳市罗湖区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初探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中学教师对计算机类教学媒体的态度及引导
论网络时代的教师角色
新型骨干师资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学习型组织理论在教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当代教师职业成熟的探索与追寻
中小学教师职业承诺问卷的研制
教师“亚健康”现状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创新教育与创新型教师的培养
论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全国数学骨干教师调查报告
论教师组织的知识管理
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论教师成为研究者
论教师的信息能力及其培养
美国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化
走向主体间意义的教师主体性——教育工具的一个目标
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成就目标定向与人格特征的研究
论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可能——一项个案研究
澳门实施教师评鉴制度之教师倾向性研究
被规约的教师职业——知识制度的社会基础及其表现(博士)
理想学生观的时代解读与建构
关于西方教师专业化理论与实践的初步研究
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学生观研究——关于学生观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学生越轨行为的成因及防范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家庭合作教育模式”
论师生关系的新发展
论创新教育中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与构建
道德教育中家庭和学校:对立与合作
攻击性儿童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儿童攻击行为的某些认知神经基础
青少年强迫症状的特点及其认知归因研究
家庭教育资源结构、特点及其与小学生心理素质关系的研究
欺负卷入儿童的自我概念及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研究
中学生考试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当代大学生心理自立问卷的初步编制
大学生情绪智力量表的编制与实测
小学儿童概念扩展创造性的发展研究
4-6岁儿童解决比例推理问题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小学三、五年级儿童创造性想象的启发效应研究
儿童规则推理能力训练及其迁移效应的实验研究
幼儿错误信念理解能力的训练研究
9-11岁儿童日常情境中传递性推理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
儿童早期心理理论能力的实验研究
目标清晰度对不同反馈方式下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后继成绩的影响
4-5岁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及其与家庭因素关系的追踪研究
学习困难儿童的社会目标、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的关系研究
童年中期儿童社会能力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
焦虑大学生自我图式的实验研究
影响在校生应对方式因素的情境研究
抑郁焦虑大学生心境一致性的实验研究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理论分析及其对大学生抑郁情绪调控的研究
对独生子女人格的异质分析
南昌市初中生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
我国当代大学生挫折心理研究
论体验及其价值生成
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
论哈里波特的人物形象对我国青少年心理教育的意义
论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影响因素的研究
初中生自我调节学习发展特征及相关因素的研究(博士)
中小学生亲社会行为与同伴关系、人际信任、社会期望及自尊的关系研究
受虐儿童的父母养育方式及其个性特征初探
高职大学生应对方式、人格特征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
中专生推理能力、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网络使用、成瘾状况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编制的初步研究
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成瘾状况与人格特质及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儿童欺负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个性特征和人际关系因素的关系研究
长沙市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儿童欺负行为与自我概念的研究
关于3-7岁攻击性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状况的研究(博士)
广东省某高校大学生自尊及其相关的若干因素研究
分布式学习心理生理反应信息测试分析系统开发研究
成败情境下不同目标取向学生内在动机、焦虑特点的研究
自我理解的发展情况研究
宁夏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儿童青少年感觉寻求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研究
大一新生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心境对其身心健康的影响
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中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发展及其与学业成就的相关研究
青少年学生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博士)
中小学教师压力应对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畲族家庭环境状况及其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自卑感及其与自我归因、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网络心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博士)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研究
晋江市中小学教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观的调查研究
影响高中女生数学成绩的心理因素及对策探讨
福清市中学留守孩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
论教师的心理健康及其维护
教师素质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青少年学生的自尊、自我和谐和网络关系的研究
发展性团体心理咨询改善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实验研究
大中学生宽恕内涵认知及宽恕风格发展的实证研究
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和谐教育观
大学生诚信心理初步研究
青少年亲子沟通心理研究
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结构、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
中学生社会责任心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研究
重大社会生活事件后大学生的应激障碍及应对策略
大学生自恋人格及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个性的意义及其培养
大学生社会化成长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初中生学业自我妨碍的初步研究
大学生使用BBS的心理因素初探:质与量的研究
社会支持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研究
儿童打斗行为形成与平息机制及其亚文化特征比较
大学生动物意象呈现及整合规律的探索性研究
初中生厌学问题研究
高中生生活压力、应对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中学教师工作倦怠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交往的关系研究
青年人格发展与大学生的人格教育
上海市高中女生减肥群体的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大学生心理感受性、人格及人际依恋间的关系研究
团体心理辅导在初中生学习动机干预策略中的应用研究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
不同情境中大学生的成就目标取向和自尊对自我设限的影响
学习适应量表(增订版)在上海地区的修订与应用研究
Ⅶ 积极心理学论文题目
论文如何定题目
首先看是什么专业的题目
其次根据专业和教授的口味来定
题目尽可能不要大众化
(一)选题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应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本科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长,选择适当的论文题目,但所写论文要与本专业所学课程有关。
(二)查阅资料、列出论文提纲
题目选定后,要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开展调研和进行实验,搜集、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加工、提炼,然后列出详细的写作提纲。
(三)完成初稿
根据所列提纲,按指导教师的意见认真完成初稿。
(四)定稿
初稿须经指导教师审阅,并按其意见和要求进行修改,然后定稿。
初中教师职业压力研究
小学生成功发展能力结构的研究
中学生控制源、自尊与人际关系发展的研究
初中生自我概念与社会行为发展特点及关系的研究
中美青少年人格教育比较研究
青少年压力应对的维度、结构及相关研究
沙盘游戏作为儿童心理教育技术的探索
大学生焦虑与自我概念、应付方式的相关研究
分校、合校教育模式对澳门中学生性别角色认知的影响
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认知需求和创造性的关系研究
故事情境对儿童理解白谎的影响
城市幼儿园幼儿的焦虑问题及辅导策略研究
现代中学生非智力素质的因素分析及其培养
澳门中学生心理素质研究
对山东、广东体育高考生使用兴奋剂的心理调查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大学教师工作压力的现状及其与人格维度关系的研究
河南省大学生孤独感结构研究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其与应对方式、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多校区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就、困境、出路
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与研究
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分析研究
书写训练对于帮助克服考试粗心现象的实验研究
青少年学生公正价值观的心理学研究
中学生创造性内隐观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测量及相关人格研究
儿童的欺负行为和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情绪归因的特点及其与气质的关系研究
多元智能的多元测评研究
大学生人格特质对心理健康观的影响
3~9岁儿童气质发展及其与个性相关因素关系的研究(博士)
汉藏族大学生心理品质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职校生成就目标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干预实验研究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与英语课堂教学整合模式的研究
提高中专学生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非智力因素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上海市高一学生焦虑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社会转型期教师人格发展研究
中学评优不公及其对教师心理影响的调查与对策研究
罪错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特征、罪错类型之间的相关研究
宁波市小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分析与心理特征研究
自我调节学习理论及其教学意义
上海大学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儿童“析取”范畴获得的内隐学习和成分分析研究
团体指导提升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初步研究
重点高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支持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概念图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东北边远地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及干预策略
初二学生知觉到的教师期望与自我价值感及成就目标的关系及干预研究
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家庭因素对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
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训练模式的构建
高校特困生心理健康与成才——江南大学特困生个 案调查研究
学校心理辅导师资的专业化发展研究
理工科大学生焦虑状态下的行为特点研究
心理教育活动论(博士)
温州市寄托儿童人格及其它心理特征研究
民办高校新生挫折及其应付方式的研究
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
福建省卫校生心理健康及人格状况调查与教育途径
福州市重点中学高三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农校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
信息时代中学青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探析
关于中学人格教育之研究
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福建省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小学儿童对说谎的理解及道德评价研究
初中生对教师差别行为的认知及情感反应的研究
大学生心理冲突与应激水平、主观幸福感及应付方式关系的研究
论高校教师心理压力及其化解
大学生归因风格、价值观和寻求社会支持与帮助的关系研究
高职生应激源、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广州市中学教师工作压力调查研究
网络文化对广州大学生心理影响的研究——关于网络成瘾症的心理分析
慢性病儿童心理特点研究
Wallance自我概念量表在中学生中的应用
儿童自我概念与重要他人评价的相关研究
培养元认知能力 教学生学会学习
湖南省小学高年级学生考试焦虑的初步研究
小学生行为问题、自杀意念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高三学生高焦虑调适方法的探索性研究
大学生自尊与自我效能感及归因的相关研究
医科大学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与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延吉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学校环境、教学归因对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影响的研究
4—12岁汉族、彝族儿童认知与社会认知维度水平比较研究
小学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的比较研究
青少年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与教育对策
整合范式下的心理健康标准研究
高校心理咨询模式构想
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其教育
初中生学习疲劳影响因素调查及对策分析
中学生心理应激发展性特点研究
统招生、成招生学习心理差异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中教师工作压力、心理健康及其关系的研究
交往的心理学审思及其在教育改革中的理性定位
中小学学习困难学生的焦虑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父母人格之关系研究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及其干预性研究
个体面对灾害行为反应的心理基础及教育对策
中学生空间图形认知能力发展的研究
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的实验研究
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的研究
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特点及其教育初探
中学生性别角色观的分析研究
英语审美化教学策略对初一学生英语能力的影响的实验研究
中学教师教学效能感与若干因素的相关研究
国外儿童自我控制研究述评
高中数学后进生数学学习心理研究及教学建议
华师大女大学生性心理研究
大学生成就目标、归因方式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教育干预实验
中学差生的自我价值感及其与控制源的关系研究
3岁、5岁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实验研究
民办高校与普通高校大学生自我概念、成就动机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大学生人格五因素及其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研究
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应付方式的相关研究
高中生性别角色的人格特征及其相关研究
阅读中多媒体材料及其呈现方式的眼动研究
口语元认知,考试焦虑和口语成绩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2-4岁幼儿的不服从行为和母亲教养方式
学前儿童生物性因果认知的发展——对“人为不介入原理”的理解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同一性地位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3-4儿童分类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
交流方式与性别配对对儿童青少年合作行为影响的发展研究
刺激材料的呈现方式对儿童青少年分类活动影响的研究
大、中学生生活应激评定量表的编制
中学生人际交往性格类型的研究与教育引导
重庆市中师毕业生心理异常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高师生职业气质之比较研究
组块构建记忆策略训练,提高高一学生英语词汇学习质量的实验研究
小学生心理素质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
初中生挫折应对自我监控训练的实验研究
三所不同类型中学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与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
不同权威对小学儿童亲社会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观及其与自身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初中生同伴交往障碍特征与教育对策研究
云南大学生人格理想探索性研究
甘孜藏族自治州重点中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途径的探讨
单亲家庭幼儿的社会支持系统分析
中学生考试焦虑的身心机制及调适研究
基于理性情绪教育的辅导课程对改善高中生不良情绪的效果研究
榜样教育的心理学分析
高中生分班压力的研究
多维立体的中学心理教育模式及其实践
重视人格教育 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武汉市六月高考学生焦虑情绪调查研究
小学儿童社会技能的同伴评定:社会技能对社交地位的影响研究
成就目标定向与班级动机氛围、学习策略、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试论学习过程中学生心理自由及其教学促进
青少年互联网使用与人格特征之关系研究
创造性个性特征的公众观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隐含知识的初步研究
青少年身体自我及其与自我价值感关系的研究
小学五年级儿童创造性想象的实验研究
幼儿遮挡绘画的表征策略及其影响因素探析
儿童早期因果推理的实验研究
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博士)
初中生学习自我控制特点的研究(博士)
父母教养方式,青少年的父母权威观 行为自主期望与亲子关系研究
小学生欺负与人格倾向关系的研究
学习困难儿童自我定向、友谊质量、孤独感的特点及其关系
大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高中生自尊研究
小学低年级学业不良儿童的有意注意稳定性研究
大学生焦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漳浦县学业中等生自我监控与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
安溪县学业中等生成就目标倾向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的研究
网络时代与中学生健康人格
论语文教育的审美心理建构
中学生阅读心理及教学对策研究
科学稳妥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系统家庭治疗技术在团体辅导儿童同伴关系中的实证研究
团体咨询改进大、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实验研究
汉族、回族、藏族和维吾尔族大学生心理健康观和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
中学生人格特质、自我效能、学习策略和动机与学业成绩关系研究
评价方式对成就目标、自我效能感、焦虑及学业成就的影响
城乡不同地区高中生人格、防御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初探
初二学生应对方式、应对效能与心理适应的关系及干预研究
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创造性、未来成就能力的相关研究
医学生心理健康对学习成绩影响的统计技术研究
耳聋与健听儿童、青少年情绪面部表情识别的比较研究
我国中小学情感教育探析
中学生学业负担态度量表的编制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
人格塑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汉族、回族高中生生涯发展特点及学业成就关系研究
贵州省农村、城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
私立小学学生心理状况及其生活学习环境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心理障碍运动处方的理论与方法体系的研究
当前中学生择业心理调查及现状分析
高中生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初中学习困难学生自我效能感培养的实验研究
中学生考试焦虑干预对学业成绩影响的研究
4-5岁幼儿气质、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儿童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
中学生知觉的社会支持与学习动机关系的研究
学习因难学生成就目标定向、学习策略、失败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关系
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研究
小学生完成系列回忆任务时错误类型发展的实验研究
样例解题步骤编码对原理学习和迁移的影响(博士)
3-4岁儿童攻击行为的多方法测评及其与“心理理论”的关系
日本留学生心理词典表征结构的实验研究
阈下情感启动效应的机制及轻度弱智儿童在阈下情感启动中的归因
澳门初中生之压力来源、因应行为与身心健康之关系研究
21世纪教师形象设计
论班主任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
深圳市罗湖区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初探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中学教师对计算机类教学媒体的态度及引导
论网络时代的教师角色
新型骨干师资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学习型组织理论在教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当代教师职业成熟的探索与追寻
中小学教师职业承诺问卷的研制
教师“亚健康”现状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创新教育与创新型教师的培养
论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全国数学骨干教师调查报告
论教师组织的知识管理
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论教师成为研究者
论教师的信息能力及其培养
美国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化
走向主体间意义的教师主体性——教育工具的一个目标
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成就目标定向与人格特征的研究
论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可能——一项个案研究
澳门实施教师评鉴制度之教师倾向性研究
被规约的教师职业——知识制度的社会基础及其表现(博士)
理想学生观的时代解读与建构
关于西方教师专业化理论与实践的初步研究
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学生观研究——关于学生观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学生越轨行为的成因及防范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家庭合作教育模式”
论师生关系的新发展
论创新教育中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与构建
道德教育中家庭和学校:对立与合作
攻击性儿童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儿童攻击行为的某些认知神经基础
青少年强迫症状的特点及其认知归因研究
家庭教育资源结构、特点及其与小学生心理素质关系的研究
欺负卷入儿童的自我概念及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研究
中学生考试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当代大学生心理自立问卷的初步编制
大学生情绪智力量表的编制与实测
小学儿童概念扩展创造性的发展研究
4-6岁儿童解决比例推理问题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小学三、五年级儿童创造性想象的启发效应研究
儿童规则推理能力训练及其迁移效应的实验研究
幼儿错误信念理解能力的训练研究
9-11岁儿童日常情境中传递性推理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
儿童早期心理理论能力的实验研究
目标清晰度对不同反馈方式下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后继成绩的影响
4-5岁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及其与家庭因素关系的追踪研究
学习困难儿童的社会目标、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的关系研究
童年中期儿童社会能力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
焦虑大学生自我图式的实验研究
影响在校生应对方式因素的情境研究
抑郁焦虑大学生心境一致性的实验研究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理论分析及其对大学生抑郁情绪调控的研究
对独生子女人格的异质分析
南昌市初中生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
我国当代大学生挫折心理研究
论体验及其价值生成
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
论哈里波特的人物形象对我国青少年心理教育的意义
论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影响因素的研究
初中生自我调节学习发展特征及相关因素的研究(博士)
中小学生亲社会行为与同伴关系、人际信任、社会期望及自尊的关系研究
受虐儿童的父母养育方式及其个性特征初探
高职大学生应对方式、人格特征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
中专生推理能力、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网络使用、成瘾状况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编制的初步研究
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成瘾状况与人格特质及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儿童欺负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个性特征和人际关系因素的关系研究
长沙市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儿童欺负行为与自我概念的研究
关于3-7岁攻击性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状况的研究(博士)
广东省某高校大学生自尊及其相关的若干因素研究
分布式学习心理生理反应信息测试分析系统开发研究
成败情境下不同目标取向学生内在动机、焦虑特点的研究
自我理解的发展情况研究
宁夏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儿童青少年感觉寻求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研究
大一新生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心境对其身心健康的影响
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中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发展及其与学业成就的相关研究
青少年学生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博士)
中小学教师压力应对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畲族家庭环境状况及其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自卑感及其与自我归因、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网络心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博士)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研究
晋江市中小学教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观的调查研究
影响高中女生数学成绩的心理因素及对策探讨
福清市中学留守孩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
论教师的心理健康及其维护
教师素质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青少年学生的自尊、自我和谐和网络关系的研究
发展性团体心理咨询改善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实验研究
大中学生宽恕内涵认知及宽恕风格发展的实证研究
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和谐教育观
大学生诚信心理初步研究
青少年亲子沟通心理研究
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结构、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
中学生社会责任心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研究
重大社会生活事件后大学生的应激障碍及应对策略
大学生自恋人格及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个性的意义及其培养
大学生社会化成长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初中生学业自我妨碍的初步研究
大学生使用BBS的心理因素初探:质与量的研究
社会支持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研究
儿童打斗行为形成与平息机制及其亚文化特征比较
大学生动物意象呈现及整合规律的探索性研究
初中生厌学问题研究
高中生生活压力、应对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中学教师工作倦怠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交往的关系研究
青年人格发展与大学生的人格教育
上海市高中女生减肥群体的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大学生心理感受性、人格及人际依恋间的关系研究
团体心理辅导在初中生学习动机干预策略中的应用研究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
不同情境中大学生的成就目标取向和自尊对自我设限的影响
您的心理学专业论文具体是什么题目呢
有什么要求呢
论文是需要多少字呢
开题报告 任务书 都搞定了不
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写作过程顺利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