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题目 » 英美文化论文题目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英美文化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2021-03-20 23:52:19

㈠ 英美文化交流毕业论文一般写什么题目

英美文化交流毕业抄论文多看下莫‘文网,非常有启发,当时我的文章也是他们做的

对比分析理论在高职英语专业汉英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中美英语硕士中强调词使用的对比研究
有声思维数据分析法在高职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利用导学案培养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学案导学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班内隐性分层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习得性无助对中职英语教学的影响及对策
基于评价理论的期刊英文摘要对比研究
英语专业本科翻译课程测试探究
形成性评价对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自主性的作用研究
预设及其认知阐释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对翻译教学的反拨作用
论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长春市高新区外宣材料汉译英翻译及项目报告
从文化生态视角看中国大学的英语文化教学
图式理论在幼师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英语课堂中教师反馈对学生情感的影响
美国新闻英语中委婉语的文化研究
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报刊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㈡ 英美文化类论文开题报告

《围城》中方鸿渐被家乡中学校长邀请去学校演讲,校长想必是个大有学问的,预先给他出了个演讲题目《西洋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之影响及其检讨》,演讲时却因穿错了衣服没有带演讲稿,方鸿渐上了讲台没有摸到演讲稿,惊慌的忘记了演讲稿里都写了什么,情急之下暴露了思想真相,原来一脑子鸦片和梅毒。小说里这样写一个原因可能是小说整体就这风格,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这个题目本身并不容易说清楚,而是回避了正面解释这个问题。现在将这题目拿回来再来看,那么钱钟书原本对这问题究竟是怎么认识的呢?这个问题的复杂性钱钟书自然是知道的,他后半生百万字的著述《管锥篇》,以及整部《围城》其实都是在回答这个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按照常规的思路,一是要先回答什么西方文化是什么?再知道中国文化是什么?这两个问题没有弄清楚或者理解不对路,那么所得到的答案也肯定不对路。首先就来看看中国文化是什么?不就是所谓的国学吗?王小波在《我看国学》中说:“拢共就是人际关系里那么一点事,再加上后来的阴阳五行。这么多读书人研究了两千年,实在太过分。”。王小波基本是完全否定了国学的价值。王小波的想法典型,也很普遍。王小波是比较极端的,就是鲁迅这样极端的人说话也不敢把话说死,在《拿来主义》也只是谈论鸦片可以治病的理论。《拿来主义》的道理自然是没有错的,不过其实是没有什么用的滑头主义。

胡适的思想口头上比较西化,他主张全面西化,但是他的学问却相反是标准的国学,问题变得看起来有点奇怪,为什么胡适主张全盘西化,而做的学问却是国学呢?他自己可能也无法说清楚这是怎么一回事。这也五四时期文人们一个普遍的现象,满世界折腾一圈子,最终还是都抱起了古籍,就是鲁迅也研究起中国小说史。王小波可以将话说死,说了痛快,看了舒服,因为他自己是不做文学问的。要做学问就避不开要谈论这些东西,因为需要一个叙述的载体,当然可以更简捷的认识问题,一句话色既是空,其他什么都不说全世界都概括进去了。钱钟书则比较高明他不明说,他不肤浅的做愤青。从《围城》中的戏说,却隐约可以看出他的倾向,他的内心或者说本能中有些抵制西方文化的情绪,但并不是明确的反对西方文化,一些问题实在是不可以定论。

象王小波这样认识是比较痛快,但是一些事是没有办法痛快的。对于中国学人或者一般的学生,学本国历史,就要比美国学生累太多,历史比较长啊。一个美国历史专家大概也要比中国历史专家轻松很多。当然这是一个玩笑了,不过也是一种现实。但美国历史也许变的非常细致,估计一个特别点的刑事案件就可以写进历史。在美国电影《国家宝藏》中,编剧能想出来的美国最重要的文物只是《独立宣言》原件。有一个词叫做博古通今,但是这话说着容易,做起来就困难了,什么样才能叫博古。谁要是能写个《四库全书通考》那他一定可以算是一个博古的人,这还是玩笑了,《四库全书》现存的有79000卷,不要说写个通考,就是看一偏,估计没有成为一个博古的人,肯定就成了一个废人。没看过谁敢做评断呢?谁敢象王小波那样说呢?

王小波没有直接说他喜欢西方文化,他说他喜欢法拉利,怎么弄点铜丝绕吧饶吧,就能弄出电磁,太神奇了,换句话说他喜欢科学,这也是西方文化能对中国产生影响的最重要原因。科学和民主本来关系不大没有直接的关系,极少有那种严谨的学术体系将这两概念放一起研究的。“五四”时期用了两个非常蹩脚的比喻:“德”先生和“塞”先生将这两个概念联系在一起,浓缩成西方文化的精华,被极力的倡导。民主对中国的影响首先不说,先说对文人的影响,却教会了中国文人假装没有民主自由,为什么可以假装没有自由呢?主要是因为对这个词意思没理解,所以只能假装没有。这个词的对于社会学的意义也不去说,其实所谓民主的意思简单的说就是面子,所谓的人权也就是面子。有面子就是有民主了,就有人权了,要死要活的要的东西却不知道到底在要什么?面子和民主本质是一个东西,但是有人既想要民主,却反对要面子,这显然是没有道理的。对科学的态度,圣人也是有态度的,孔子说“君子不肖小艺。”这个小艺的艺就是指科学。

中国西化最彻底的部分是教育制度,小孩子没有多少民主思想所以对于教育的改革没有多大意见。改变教育体制不象改组清政府那样严重的涉及一些人的切实利益,所以非常谨慎,甚至弄的潭嗣同这样的人,抛头颅洒热血,也没改成。说是重视教育功在千秋,但几千年传统教育方式说扔就扔,扔的非常干脆,也可以说是改革的不太谨慎。传统教育是不是就真的那么不值钱,原因是教育是功在千秋,反过来说就不是当务之急,改了就改了,应个景的事而已。那么传统教育和西化的教育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传统教育是从《五经四书》开始学起的。《五经四书》实际上是早期人类的思想,也就是说传统教育的教育把教育对象作为人类来教育。用西方的思想来说,《五经四书》一类的书,被胡适等编写成哲学史,成了大学以后甚至专业学者才去学的哲学。也就是说中国传统启蒙教育是从哲学教育开始的。而西式教育是反过来的,是从“小艺”开始的。西式教育实际的教育方向是将人向工具性的方向教育,而不是把将人教育成人。“五四”时期是一个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而这批人恰恰都是具有传统教育的根基。而当这批人过去之后,就基本成了青黄不结的局面。完全的西式教育究竟教育出了什么?启蒙教育从哲学教育开始是不是真的是个错误?从哲学开始对一个人来讲教育模式和方向将是开放的,发散的,而西式教育实际是闭合的。这对于呼吁什么民主改革,以及教育改革的人来讲,实际效果和他们的愿望是相反的。传统教育和西化教育的差别还可以做一个直观的比较,在红楼梦中十三四的小孩的情商和智商,是现在二十岁的大学生很难达到的。请你自问你在二十岁的时候,是不是有林黛玉十三岁时候的才情,你三十岁的时候人际交往能力是否达到薛宝钗十五岁时候的水准。你也许说那她们数理化是不行的,其实你要是和林黛玉现在是同学成绩能比她好吗?这种假设不可以实证,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情商和智商不高的人学什么都不能学通透。《红楼梦》中也许有虚构的成分,这个比较也许太特别不具有普遍性,至少可以看出读《五经四书》的结果不是想象的那样把人读成书呆子。但这种现象也还是十分令人费解,唯一的解释就是现在的西式教育将人教傻了。

探讨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打笔墨官司很难说出个统一的结论,所以说点实在的中西文化的交锋。一般历史教科书里将太平天国运动定性为农民起义,这也没有太大错误,不过这次农民起义和以前的农民起义是有不同之处的。主要是指导思想上实际是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变了型的,看起来不是纯粹的基督教,但实际上正统的基督教是不可以用的,是不具有可操作性的。这次起义的失败的原因至今也还是众说风云,和历史中的起义结局也不太一样。每逢天下大乱的结果基本都是改朝换代。而太平天国却奇迹般的被镇压了。曾国藩等人组织军队和太平天国对抗的理论依据并不是忠君爱国,而是太平天国以外来文化,侵蚀华夏文明,是为了维护华夏文明,具体的说就是维护儒家的道德理论体系,太平天国则实属乱了纲常。太平天国的指导思想于儒家思想相比,首先就败掉了。太平天国的思想不成熟不完善,只能得的一些盲目的跟从者。而曾国藩所汇聚实际是当时知识精英阶层。湘军将领们不乏深受杀身取义的儒家思想教育的人,而天平天国的理想基本就是为了过上好日子,洪秀权就是为了过个皇帝瘾,而当集团内部发生利益冲突时,没有一套类似儒家思想成熟的行为准则来协调。其组织结构的涣散,实际是其伦理结构不稳定的结局。湘军壮大以后,有人就怂恿曾国藩称帝。湘军很特别不是真正的清政府的政府军,其最初的建制实际是民团。这种情况在以往的历史中就成了军阀割据。曾国藩的处境类似曹操,至少可以割据一方。那么曾国藩为什么不称帝?平定太平天国以后,反而是自己大规模的裁军,曾国藩恪守儒家的行为准则,他完善了个人的行为操守。相反如果他称帝,他则成了国贼。曾国藩是儒家思想平天下的典范,这种思想的完善直到清代才有人真正的完成。而在以前基本是被“成者为王,败者为贼”的伪儒家思想所左右。

㈢ 我的英文论文题目 英美文化心理及其在词汇中的映射。

too hard! why do you choose such a topic? change to an easy one!

㈣ 英美文化方向论文从哪些角度选题

从整体出发去检查每一部分在论文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看看各部分的比例分配是否恰当,篇幅的长短是否合适,每一部分能否为中心论点服务。比如有一篇论文论述企业深化改革与稳定是辩证统一的,作者以浙江××市某企业为例,说只要干部在改革中以身作则,与职工同甘共苦,可以取得多数职工的理解

㈤ 求一片关于《英美文化》的论文,中文版的,急求,谢谢大家。

英语学习与英美文化浅谈
周 强
(太原师专外语系 030001)
摘要 语言与文化紧密相关。本文摘录《大学英语》课本(文理科通用) 中的许多例句, 阐述了文化背
景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不仅强调打好语言基础的重要性, 更注重提高英语学习者文化素质的
提高。二者的结合对于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 文化背景, 英语基础知识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非英语专业本科) 指出: 在打好语言基础的同时,“大学英语教学
还应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 扩大知识面, 加深对世界的了解, 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精华, 提
高文化素质。文化和语言有密切的联系, 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
提高。”
语言是社会现象, 是一定文化的载体。虽然人类的思维没有什么不同, 但由于各个民
族生活的地理环境不同, 形成的历史不同, 社会制度, 宗教信仰、价值观念以及生活的习俗
不同, 因而各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 反映民族文化的语言必然与外族语有差异。这种差异
不仅表现在描述同一事物时, 词汇、发音和语法结构的不同, 而且对同一概念的具体表述,
以及对某一事物所产生的联想也不尽相同。学习外语的人往往注意外语与母语形式的不
同而容易忽略文化的差异。
英语起源于基督教国家英国, 今天世界上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绝大多数也是基督教
国家。英语中的许多典故和成语都来自基督教的经典——《圣经》(The Ho ly B ib le)。《大
学英语》·精读(Co llage English 修订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第一册第一课中有这样
一句话“The wo rld won’t end if you don’t pass a test, so don’two rry excessively abou t a
single tex t. ”(一次考试不及格, 天是不会塌下来的, 因此, 不必为个别的一次考试过分担
心。)“end of the wo rld”意为“世界末日”, 出自《圣经》的《马太福音》13 章39 节(M at thew
13: 39) ,“The enem y that sow ed them ( tares) is the devil; the harvest is the end of the
wo rld; and the reapers are the angels. " (撒稗子的仇敌就是魔鬼, 收割的时候就是世界的
末了, 收割的人就是天使。) 我们中国人常用“天崩地裂”、“天塌了”比作“世界末日”。如果
我们把“天不会塌下来”译为“The heaven won’t fall dow n”, 英美人恐怕就不知所云。
英语来自《圣经》的成语很多, 如“a drop in the bucket”(沧海一粟)、“app les of go ld
in p ictu res of silver”(锦上添花)、“beat swo rds in to p low shares”(化干戈为玉帛)、“cast
pearls befo re sw ine ”(对牛弹琴)、“tu rn a deaf ear to”(充耳不闻) 等。有些成语汉语也已
经借用, 如:“象牙塔”、“橄榄枝”、“披着羊皮的狼”就来自“tow er of ivo ry”、“o live b ranch"
和“wo lf in sheep’s clo th ing”。学习英语国家地理和历史知识也对英语语言的学习有很大
帮助。我们中国人一说到陕北和甘肃自然会联想起黄土高坡, 革命圣地延安, 同时也会想
到干旱和贫困; 提起江南头脑中就会浮现出稻田、水牛相映的鱼米之乡。而美国人谈到美
国大西洋东北部海岸, 就会想到摩天大楼林立的纽约和独立战争时期革命的中心波士顿、
费城等大城市; 提起佛罗里达和夏威夷自然会浮现出海浪拍打沙滩, 棕榈树成荫的“阳光
地带”; 而美国西部地区更会使现代的美国人联想到白雪皑皑的落基山脉、披荆斩棘开发
西部边疆的先人、粗犷豪爽的牛仔和19 世纪疯狂的淘金热。
《大学英语》第一册第十单元“GO IN G HOM E”(《回家》) 一课, 写到6 个前往佛罗里
2000 年
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Taiyuan Teachers Co llege

第3 期
达度假的青年男女“dream ing of go lden beaches and sea t ides as the gray, co ld sp ring of
N ew Yo rk van ished beh ind them " (“当纽约灰暗寒冷的春天在他们身后消失时, 他们正梦
想着金色的海滩和大海的潮水”)。在第四册第九单元“JOU RN EYW EST ”(《西行记事》
中, 作者认为美国精神体现在西部, 因为“A lthough the Repub lic have been bo rn in the
East, it had spen t mo st of it s t im e and energies since then movingW est”(虽然共和国诞
生在东部, 但建国后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向西开拓上。) 因此,“w hen m illion s of
o ther Am erican fam ilies w ere p reparing to crow d in to the B icen tenn ial sh rines of the
East ”(当数百万美国家庭正准备拥向东部两百年大庆的圣地) ,“w e reso lved to head in
the sam e direct ion in 1976, fo llow ing the o ld p ioneer t rails and the famou s rivers. ”(我们
决定在1976 年也沿着老一代拓荒者的足迹和名山大川向西进发。) 如果我们熟悉这些背
景, 这两篇课文也就不难理解。
就美国地理而言,《大学英语》这套教材几乎提及美国所有的大城市和大部分的州诸
如华盛顿(W ash ington D. C. )、纽约(N ew Yo rk )、旧金山(San F rancisco )、休斯敦
(Hou ston)、匹兹堡(P it t sbu rgh)、巴尔第摩(Balt imo re)、圣地亚哥(San D iego )、芝加哥
(Ch icago)、布法罗(Buffalo) 等美国主要城市。如果有一定的地理知识的话, 我们就很熟悉
有关的背景, 学习英语自然是“事半功倍”。
在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86 页阅读练习中有这样一行“N FL Foo tball——
Doub leheader: Gian t s vs. Redsk in s, 10 a. m. (2) ; Ram s vs. 49ers, 1 p. m. (2) ”, 翻译
成汉语是“全国橄榄球联盟橄榄球连赛: 巨人队迎战印第安人队, 上午10 点(二频道) ;
公羊队迎战加里福尼亚淘金者队, 下午1 点(二频道) ”。“foo tball”美国人通常指美式足
球, 即橄榄球; 北美早期移民称美洲印第安人为“red- sk in”, 因为印第安人肤色发红。但
望文生义, 把“49ers”理解为“有49 个球员的球队”, 那就错了。其实, 49ers 与美国历史有
关: 1848 年, 在加里福尼亚州的San F rancisco 发现了金矿, 这个消息不胫而走; 于是1849
年美国各地甚至世界许多地方的人蜂拥而至, 这批“淘金族”人们称之为49ers, 我们中国
人把San F rancisco 译为“旧金山”, 也与此地发现金矿有关。
不仅地理、历史等知识对学习语言有很大帮助, 生活习俗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方面。
《大学英语》第四册第七单元“THE LUNCHEON ”(《午餐》) , 说的是一位初出茅庐的作家
请一位妇女在巴黎的一家豪华饭店吃饭: 这位妇女点了几个名菜, 而囊中羞涩的年轻人还
没有学会对妇女说半个不字, 结果自己点了个最便宜的羊排, 心里还嘀咕着该如何付帐,
甚至准备押上手表。也许有人很不理解, 既然一起吃饭, 干吗这位年轻人只是吃着自己点
的小得可怜的羊排, 而不共同享用美味佳肴呢? 其实, 中西饮食习惯不同, 西方人是“分餐
制”——自己吃自己点的菜, 不与他人分享。而我们中国人习惯“聚餐制”, 同一个菜肴大家
品尝, 对色、香、味各抒己见。课文中的这个年轻人固然可推托自己爱吃肉而少花几个钱,
但看着那位“having mo re teeth, w h ite and even, than w ere necessary fo r any p ract ical
pu rpo se ”(长着洁白整齐的大牙齿, 其数目之多已超过了实际需要的) 吃着鲑鱼、鱼子酱
和芦笋, 喝着香槟酒侃侃而谈的妇女, 口水只好往肚里咽了。而“大牙齿之多已超过了实际
需要”往往又会使西方人联想到贪婪噬血的鲨鱼。
从广义上讲, 科学技术也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许多过去在科学家实验室里的研究
的项目, 今天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比如汽车、电视机、计算机等。汽
车在发达国家人们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美国号称是“轮子上的国家”, 美国人上
班、购物、国内旅游几乎总是乘家用车。美国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5% , 但每年要消耗世界
石油产量的30%。难怪在《大学英语》中涉及美国现代生活的文章,“汽车文化”的痕迹比
比皆是。如果我们了解了美国人生活中须臾也离不开汽车, 那么就会明白为什么第一册第
四单元《关上电视机: 清静一小时》作者要说: 假如摆脱电视机的束缚, (下转第63 页)
第3 期 周 强 英语学习与英美文化浅谈·49·
关事物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加以认识、理解和把握。学习问题不是孤立的, 影响因素是
多种多样的, 解决的方法也不是唯一地被决定了的。只有在系统观点指导下, 才能整体把
握, 摸清原委, 体察相关因素, 抓住问题本质, 确定并实践最佳解决方案。
第二, 综合的观点。在学习理论的研讨中, 要注意到这样的事实: 不同的流派、理论或
学说, 对同一个问题有着各种不同的观点, 统而论之, 似乎每种理论学说都不无其独到之
处。但是, 却没有哪种理论观点能解释说明一切或绝大部分有关的现实问题, 并能不招致
其它观点的驳难与攻讦。事实上, 我们不能奢求任何—种理论是绝对的永恒的真理, 也不
能相信或反对一切。我们只有在对各个理论学说在理性上与现实中进行细致的分析、比
较、检验之后, 吸取各种学说的哪伯是一点点的长处、正确的东西, 或者经得住实践检验的
部分, 不是简单地堆积一处, 而是把围绕有关课题的所有问题碎片和正确的理论观点, 经
过合理的加工处理, 高度综合起来, 形成合乎逻辑的新的理论、观点和学说。新的思想脱胎
于奠基于已有的思想, 但应高于这一基础, 它应是原有思想的历史的逻辑的发展。新的综
合意味着新的创造, 意味着更能适合并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
第三, 实践的观点。理论毕竟是抽象的, 有着浓厚的主观色彩。虽然它可能确确实实
地来源于实际, 但在由实际上升到或抽象为理论的过程中, 还存在某种主观歪曲的可能
性。况且就“实际”来说, 既可是对统计意义、普遍意义上的具体事实的科学概括和总结, 也
可能是对个别事例、特殊现象的说明和抽象。尤其在学习理论中, 有的理论来自于对动物
的实验观察, 有的理论来自人的实验室行为, 整体上看缺乏人的自然学习行为的系统观
察、概括、总结。因此, 光有理论抽象还不够, 对学习理论的研讨, 还须密切联系学教实际,
得到真正适合于人的一般学习行为的具体结论。对于一般学习理论的应用, 则须考虑到个
别对象的具体特点, 做具体分析。学习实践是学习理论的标准和归宿。
第四, 发展的观点。由于发展是教学或学习最本质的目的和任务, 我们对待学习理
论, 就须有发展的观点。发展性应作为一个条件, 来参与衡量各种学习理论的价值。不论
是在抽象的学习理论中, 还是在具体的学习实际中, 或在教学体系的心理、知识、技能方
面, 只有把发展性的观点建立起来, 对学习理论的研讨、把握和应用, 才能更适合实践的需
要。
第五, 历史的观点。对各派理论、各种学说, 要从其历史渊源、思想基础、社会基础及
实践基础上加以考察, 实践的观点应是历史和逻辑统一的观点。能够明晰一种观点、一种
思想的来龙去脉, 能用历史的观点对待它, 就可以从根本上掌握它, 就可以更准确地认识、
把握它。任何一种理论都是有其特定的基础或历史根源的, 我们不能割断历史, 更不能舍
本逐末, 无视其本来面目而迷惑于其外表和形式。同时, 不仅看一种理论发展的过去, 更要
看它的现在, 看它在学习或教学实际中所起到的作用, 还要看它的未来, 其发展的可能、趋
势, 以及应用实践的新的倾向。
( 上接第49 页)“they m igh t take a ride to w atch sun set. O r they m igh t take a w alk
together ( rem em ber feet?) and see the neighbo rhood w ith f resh, new eyes. ”“人们会合
家驱车去看日落, 或许会全家一起去散步(还记得自己长有双脚吗?) , 以新奇的目光观察
住处周围地区”的原因了。对于批评美国人车坐得太多以至连自己有双脚都忘记了, 也就
体会得更深了。
总之, 学习外国语的过程, 实际上也是学习异国文化的过程。对英美文化了解越多, 学
习英语过程中文化障碍也就越少, 越有利于我们尽快地掌握这门外语。20 世纪之末所制
定的英语教学大纲给我们指明了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和学习语言与提高文化素质的关
系。在打好语言基础的同时, 拓宽视野, 尽可能多地汲取外国文化的精华, 这是我们应当遵
循的基本教学原则。
第3 期 张广君 试谈如何对待各种学习理论·63·

㈥ 写一篇英美文化的论文,有人可以帮我想个题目吗最好是好找材料,又不会太多人重复的。。。谢谢啦

按顺序现在是我

㈦ 我的论文题目是英美文化 我想写美国的节日 有没有人

论文的特点就是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通过描述人物、时间及状物内、写景来表达一定的中心。容正因为论文写的是生活中的见闻,所以一定要表达出作者对于生活的真切感受。
论文是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等类的文章。古代的记、传、序、表、志等,现代的消息、通讯、简报、特写、传记

㈧ 英语论文,英美文化(中文的哈,不是英文的)

英语学习与英美文化浅谈
摘要:语言与文化紧密相关。本文摘录《大学英语》课本(文理科通用) 中的许多例句, 阐述了文化背
景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不仅强调打好语言基础的重要性, 更注重提高英语学习者文化素质的
提高。二者的结合对于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 文化背景, 英语基础知识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非英语专业本科) 指出: 在打好语言基础的同时,“大学英语教学
还应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 扩大知识面, 加深对世界的了解, 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精华, 提
高文化素质。文化和语言有密切的联系, 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
提高。”
语言是社会现象, 是一定文化的载体。虽然人类的思维没有什么不同, 但由于各个民
族生活的地理环境不同, 形成的历史不同, 社会制度, 宗教信仰、价值观念以及生活的习俗
不同, 因而各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 反映民族文化的语言必然与外族语有差异。这种差异
不仅表现在描述同一事物时, 词汇、发音和语法结构的不同, 而且对同一概念的具体表述,
以及对某一事物所产生的联想也不尽相同。学习外语的人往往注意外语与母语形式的不
同而容易忽略文化的差异。
英语起源于基督教国家英国, 今天世界上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绝大多数也是基督教
国家。英语中的许多典故和成语都来自基督教的经典——《圣经》(The Ho ly B ib le)。《大
学英语》·精读(Co llage English 修订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第一册第一课中有这样
一句话“The wo rld won’t end if you don’t pass a test, so don’two rry excessively abou t a
single tex t. ”(一次考试不及格, 天是不会塌下来的, 因此, 不必为个别的一次考试过分担
心。)“end of the wo rld”意为“世界末日”, 出自《圣经》的《马太福音》13 章39 节(M at thew
13: 39) ,“The enem y that sow ed them ( tares) is the devil; the harvest is the end of the
wo rld; and the reapers are the angels. " (撒稗子的仇敌就是魔鬼, 收割的时候就是世界的
末了, 收割的人就是天使。) 我们中国人常用“天崩地裂”、“天塌了”比作“世界末日”。如果
我们把“天不会塌下来”译为“The heaven won’t fall dow n”, 英美人恐怕就不知所云。
英语来自《圣经》的成语很多, 如“a drop in the bucket”(沧海一粟)、“app les of go ld
in p ictu res of silver”(锦上添花)、“beat swo rds in to p low shares”(化干戈为玉帛)、“cast
pearls befo re sw ine ”(对牛弹琴)、“tu rn a deaf ear to”(充耳不闻) 等。有些成语汉语也已
经借用, 如:“象牙塔”、“橄榄枝”、“披着羊皮的狼”就来自“tow er of ivo ry”、“o live b ranch"
和“wo lf in sheep’s clo th ing”。学习英语国家地理和历史知识也对英语语言的学习有很大
帮助。我们中国人一说到陕北和甘肃自然会联想起黄土高坡, 革命圣地延安, 同时也会想
到干旱和贫困; 提起江南头脑中就会浮现出稻田、水牛相映的鱼米之乡。而美国人谈到美
国大西洋东北部海岸, 就会想到摩天大楼林立的纽约和独立战争时期革命的中心波士顿、
费城等大城市; 提起佛罗里达和夏威夷自然会浮现出海浪拍打沙滩, 棕榈树成荫的“阳光
地带”; 而美国西部地区更会使现代的美国人联想到白雪皑皑的落基山脉、披荆斩棘开发
西部边疆的先人、粗犷豪爽的牛仔和19 世纪疯狂的淘金热。
《大学英语》第一册第十单元“GO IN G HOM E”(《回家》) 一课, 写到6 个前往佛罗里
2000 年
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Taiyuan Teachers Co llege

第3 期
达度假的青年男女“dream ing of go lden beaches and sea t ides as the gray, co ld sp ring of
N ew Yo rk van ished beh ind them " (“当纽约灰暗寒冷的春天在他们身后消失时, 他们正梦
想着金色的海滩和大海的潮水”)。在第四册第九单元“JOU RN EYW EST ”(《西行记事》
中, 作者认为美国精神体现在西部, 因为“A lthough the Repub lic have been bo rn in the
East, it had spen t mo st of it s t im e and energies since then movingW est”(虽然共和国诞
生在东部, 但建国后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向西开拓上。) 因此,“w hen m illion s of
o ther Am erican fam ilies w ere p reparing to crow d in to the B icen tenn ial sh rines of the
East ”(当数百万美国家庭正准备拥向东部两百年大庆的圣地) ,“w e reso lved to head in
the sam e direct ion in 1976, fo llow ing the o ld p ioneer t rails and the famou s rivers. ”(我们
决定在1976 年也沿着老一代拓荒者的足迹和名山大川向西进发。) 如果我们熟悉这些背
景, 这两篇课文也就不难理解。
就美国地理而言,《大学英语》这套教材几乎提及美国所有的大城市和大部分的州诸
如华盛顿(W ash ington D. C. )、纽约(N ew Yo rk )、旧金山(San F rancisco )、休斯敦
(Hou ston)、匹兹堡(P it t sbu rgh)、巴尔第摩(Balt imo re)、圣地亚哥(San D iego )、芝加哥
(Ch icago)、布法罗(Buffalo) 等美国主要城市。如果有一定的地理知识的话, 我们就很熟悉
有关的背景, 学习英语自然是“事半功倍”。
在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86 页阅读练习中有这样一行“N FL Foo tball——
Doub leheader: Gian t s vs. Redsk in s, 10 a. m. (2) ; Ram s vs. 49ers, 1 p. m. (2) ”, 翻译
成汉语是“全国橄榄球联盟橄榄球连赛: 巨人队迎战印第安人队, 上午10 点(二频道) ;
公羊队迎战加里福尼亚淘金者队, 下午1 点(二频道) ”。“foo tball”美国人通常指美式足
球, 即橄榄球; 北美早期移民称美洲印第安人为“red- sk in”, 因为印第安人肤色发红。但
望文生义, 把“49ers”理解为“有49 个球员的球队”, 那就错了。其实, 49ers 与美国历史有
关: 1848 年, 在加里福尼亚州的San F rancisco 发现了金矿, 这个消息不胫而走; 于是1849
年美国各地甚至世界许多地方的人蜂拥而至, 这批“淘金族”人们称之为49ers, 我们中国
人把San F rancisco 译为“旧金山”, 也与此地发现金矿有关。
不仅地理、历史等知识对学习语言有很大帮助, 生活习俗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方面。
《大学英语》第四册第七单元“THE LUNCHEON ”(《午餐》) , 说的是一位初出茅庐的作家
请一位妇女在巴黎的一家豪华饭店吃饭: 这位妇女点了几个名菜, 而囊中羞涩的年轻人还
没有学会对妇女说半个不字, 结果自己点了个最便宜的羊排, 心里还嘀咕着该如何付帐,
甚至准备押上手表。也许有人很不理解, 既然一起吃饭, 干吗这位年轻人只是吃着自己点
的小得可怜的羊排, 而不共同享用美味佳肴呢? 其实, 中西饮食习惯不同, 西方人是“分餐
制”——自己吃自己点的菜, 不与他人分享。而我们中国人习惯“聚餐制”, 同一个菜肴大家
品尝, 对色、香、味各抒己见。课文中的这个年轻人固然可推托自己爱吃肉而少花几个钱,
但看着那位“having mo re teeth, w h ite and even, than w ere necessary fo r any p ract ical
pu rpo se ”(长着洁白整齐的大牙齿, 其数目之多已超过了实际需要的) 吃着鲑鱼、鱼子酱
和芦笋, 喝着香槟酒侃侃而谈的妇女, 口水只好往肚里咽了。而“大牙齿之多已超过了实际
需要”往往又会使西方人联想到贪婪噬血的鲨鱼。
从广义上讲, 科学技术也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许多过去在科学家实验室里的研究
的项目, 今天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比如汽车、电视机、计算机等。汽
车在发达国家人们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美国号称是“轮子上的国家”, 美国人上
班、购物、国内旅游几乎总是乘家用车。美国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5% , 但每年要消耗世界
石油产量的30%。难怪在《大学英语》中涉及美国现代生活的文章,“汽车文化”的痕迹比
比皆是。如果我们了解了美国人生活中须臾也离不开汽车, 那么就会明白为什么第一册第
四单元《关上电视机: 清静一小时》作者要说: 假如摆脱电视机的束缚, (下转第63 页)
第3 期 周 强 英语学习与英美文化浅谈·49·
关事物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加以认识、理解和把握。学习问题不是孤立的, 影响因素是
多种多样的, 解决的方法也不是唯一地被决定了的。只有在系统观点指导下, 才能整体把
握, 摸清原委, 体察相关因素, 抓住问题本质, 确定并实践最佳解决方案。
第二, 综合的观点。在学习理论的研讨中, 要注意到这样的事实: 不同的流派、理论或
学说, 对同一个问题有着各种不同的观点, 统而论之, 似乎每种理论学说都不无其独到之
处。但是, 却没有哪种理论观点能解释说明一切或绝大部分有关的现实问题, 并能不招致
其它观点的驳难与攻讦。事实上, 我们不能奢求任何—种理论是绝对的永恒的真理, 也不
能相信或反对一切。我们只有在对各个理论学说在理性上与现实中进行细致的分析、比
较、检验之后, 吸取各种学说的哪伯是一点点的长处、正确的东西, 或者经得住实践检验的
部分, 不是简单地堆积一处, 而是把围绕有关课题的所有问题碎片和正确的理论观点, 经
过合理的加工处理, 高度综合起来, 形成合乎逻辑的新的理论、观点和学说。新的思想脱胎
于奠基于已有的思想, 但应高于这一基础, 它应是原有思想的历史的逻辑的发展。新的综
合意味着新的创造, 意味着更能适合并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
第三, 实践的观点。理论毕竟是抽象的, 有着浓厚的主观色彩。虽然它可能确确实实
地来源于实际, 但在由实际上升到或抽象为理论的过程中, 还存在某种主观歪曲的可能
性。况且就“实际”来说, 既可是对统计意义、普遍意义上的具体事实的科学概括和总结, 也
可能是对个别事例、特殊现象的说明和抽象。尤其在学习理论中, 有的理论来自于对动物
的实验观察, 有的理论来自人的实验室行为, 整体上看缺乏人的自然学习行为的系统观
察、概括、总结。因此, 光有理论抽象还不够, 对学习理论的研讨, 还须密切联系学教实际,
得到真正适合于人的一般学习行为的具体结论。对于一般学习理论的应用, 则须考虑到个
别对象的具体特点, 做具体分析。学习实践是学习理论的标准和归宿。
第四, 发展的观点。由于发展是教学或学习最本质的目的和任务, 我们对待学习理
论, 就须有发展的观点。发展性应作为一个条件, 来参与衡量各种学习理论的价值。不论
是在抽象的学习理论中, 还是在具体的学习实际中, 或在教学体系的心理、知识、技能方
面, 只有把发展性的观点建立起来, 对学习理论的研讨、把握和应用, 才能更适合实践的需
要。
第五, 历史的观点。对各派理论、各种学说, 要从其历史渊源、思想基础、社会基础及
实践基础上加以考察, 实践的观点应是历史和逻辑统一的观点。能够明晰一种观点、一种
思想的来龙去脉, 能用历史的观点对待它, 就可以从根本上掌握它, 就可以更准确地认识、
把握它。任何一种理论都是有其特定的基础或历史根源的, 我们不能割断历史, 更不能舍
本逐末, 无视其本来面目而迷惑于其外表和形式。同时, 不仅看一种理论发展的过去, 更要
看它的现在, 看它在学习或教学实际中所起到的作用, 还要看它的未来, 其发展的可能、趋
势, 以及应用实践的新的倾向。
( 上接第49 页)“they m igh t take a ride to w atch sun set. O r they m igh t take a w alk
together ( rem em ber feet?) and see the neighbo rhood w ith f resh, new eyes. ”“人们会合
家驱车去看日落, 或许会全家一起去散步(还记得自己长有双脚吗?) , 以新奇的目光观察
住处周围地区”的原因了。对于批评美国人车坐得太多以至连自己有双脚都忘记了, 也就
体会得更深了。
总之, 学习外国语的过程, 实际上也是学习异国文化的过程。对英美文化了解越多, 学
习英语过程中文化障碍也就越少, 越有利于我们尽快地掌握这门外语。20 世纪之末所制
定的英语教学大纲给我们指明了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和学习语言与提高文化素质的关
系。在打好语言基础的同时, 拓宽视野, 尽可能多地汲取外国文化的精华, 这是我们应当遵
循的基本教学原则。

㈨ 我是英语专业的,请大家帮我提供有关英美文化的毕业论文题目

部分英语论文列表需要更详细的可以取这里看看 http://bkbylw.com/page/yingyu/后殖民主义理论视角下《认真的重要性》剖析(毕设任务书,毕设开题报告)关键词: 他者,自我,身份,双重性,边缘人 | the other, the ego, identity, ality, marginalized person 野性与人性------比较《荒野的呼唤》和《狼图腾》(毕设任务书,毕设开题报告)关键词: 关键词:野性,人性,巴克,狼,异同 | Key Words:wildness, humanity, Buck, wolves, differences, similarities 沉默的奥特利,隔阂的替罪羊(毕设任务书,毕设开题报告)关键词: 沉默, 隔阂,社会冷漠,女性地位,替罪羊(牺牲品) | silence; alienation; social coolness; feminism; victim 杰克·伦敦动物小说的生态主义解读(毕设任务书,毕设开题报告)关键词: 生态意识,深层生态学,《野性的呼唤》,《白牙》 |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deep ecology, The Call of the Wild, White Fang 语码转换:大学生常用的交际策略(毕设任务书,毕设开题报告)关键词: 语码转换,功能,中英双语, 交际策略 | code-switching; definition; classification; communicative strategy 英汉句法特征对比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毕设任务书,毕设开题报告)关键词: 句法特征,对比,翻译,应用 | contrastive study, syntax, application, translation 信用证犯罪新趋势及对策(毕设任务书,毕设开题报告)关键词: 信用证,诈骗,新动向,对策 | Letter of Credit; crimes; new trends; countermeasures 《献给爱米莉的玫瑰》叙事手法和象征的探讨(毕设任务书,毕设开题报告)关键词: 叙事手法,倒错时序,叙事者,象征主义 | narrative technique, anachrony, narrator, symbolism 通过现代派诗歌看诗歌与绘画之间的关系(毕设任务书,毕设开题报告)关键词: 诗歌,绘画,意象派诗歌,具象派诗歌 | Poetry; Painting; Imagist poetry; Concrete poetry 英语委婉语及其语用学原则(毕设任务书,毕设开题报告)关键词: 关键词:英语委婉语,语用学原则,二语习得 | Key Words:English euphemism; Pragmatic principle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论中国公司企业文化的缺失(毕设任务书,毕设开题报告)关键词: 中国公司,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 | Chinese companies; Corporate culture; Corporate culture establishment

㈩ 英美文化方向的论文题目 范围要小

论文指导:文学文化方向
选题
解读布莱克诗篇《老虎》的象征意义 弥尔顿创作目的和结果的矛盾之我见
华滋华斯诗歌的自然观 简析《秋颂》的美学价值
由《云雀颂》看雪莱的诗歌创作观 论叶芝诗歌中的象征主义
狄金森诗歌的现实意义 论现代诗歌与后现代诗歌的异同
解读《麦克白》的创作意 由海明威的《杀人者》理解客观叙述法
解读福克纳的《干燥七月》
中外文学作品比较,不同英语文作品比较,英文作品中的人物分析,英文作品的社会意义
最好写关于短篇小说的分析,不要写太多人都写过的,可以写美籍印第安作家,女作家, 南方文艺复兴时期作家。诗歌也可以写,因为很多人都不写诗歌。
同性恋和文化多元性
《德伯家的苔丝》悲剧成因探析 逃避,不如直面 ——浅谈“逃避主义”的根源
从尊卑与平权看中西方文化的道德差异 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一个次要人物
从《宠儿》透视美国黑人女性的悲剧与成长 《哈姆雷特》戏剧中的悲剧因素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宗教改革 开发草地生态旅游促进西部经济发展
海丝特与卡米拉爱情观的对比分析 解读《简.爱》的帝国主义意识
浅析美国早期移民文化 苔丝的反叛精神
论美国“西进运动”的双刃性 从《鲁滨逊漂流记》看人的性格对命运的决定作用
论中西方文学作品对正面人物的刻画
一位坚强独立的女性——简·爱 妇女——当代美国社会不可小觑的力量
像鲁滨逊一样在逆境中创造精彩
论《美国悲剧》中萝贝塔的悲剧性 论《白象似的群山》中海明威独特的写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