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l露地蔬菜栽培技术意见
民以食为天,食以菜为先。蔬菜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副产品,可以提供人体必需的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维持人体酸碱平衡,促进消化、增进食欲,兼有医疗保健作用。蔬菜生产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保证城乡人民的生活需要,满足市场供应;另一方面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是农民增产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下面简介蔬菜的种类和地方主要蔬菜品种的高产栽培技术:
一、蔬菜种类。
据统计,目前栽培的蔬菜约200多种,通常按农业生物学可分类为:
1、根菜类:主要为萝卜、胡萝卜、大头菜、芜菁、芜菁甘蓝等,绝大多数两 年生植物,第一年形成肉质根,贮藏大量水分和养分,第二年开花结实。喜冷凉气候,具有深而发达的根系,土层松软肥厚利于肉质根膨大。
2、薯芋类:主要为一些富含淀粉的地下根及地下茎供食用的蔬菜,如马铃薯(土豆)、山药、芋、姜等。除马铃薯生长期较短、不耐高温度外,其它均能耐热、生长期亦较长,均为营养繁殖.
3、叶菜类:以幼嫩的绿叶和嫩茎供食用,如大白菜、小白菜、甘蓝、菠菜、苋菜、芹菜、芥菜、落葵、雍菜(竹叶菜)等。这类蔬菜大都生长迅速,其中雍菜、落葵等能耐炎热,叶用莴苣、芹菜则喜冷凉,由于它们株体矮小,可作高架蔬菜的间作套种,这类蔬菜对水分和氮肥要求较高。
4、瓜类:主要包括南瓜、黄瓜、西瓜、甜瓜、瓠瓜、冬瓜、丝瓜、苦瓜等,茎蔓性,雌雄同株,为一年生植物,要求较高的温度及充足的阳光,种子繁殖,可育苗移栽。
5、茄果类:主要有茄子、番茄(西红柿)、辣椒,为春夏主要蔬菜,要求肥沃的土壤及较高的温度不耐寒冷,我市主要在冬前及早春利用双膜保温育苗,然后定植大棚或露地栽培。
6、豆类:包括菜豆、豇豆、毛豆、刀豆、扁豆、豌豆及蚕豆等,为夏季主要蔬菜之一,除豌豆、蚕豆要求冷凉气候外,其它都要求温暖的环境,根部有根瘤菌,可以固定空气中的氮素。
7、水生蔬菜:主要有藕、茭白、慈菇、荸荠、菱、水芹菜、莼菜、豆瓣菜、芡实等,这类蔬菜均要求在浅水中生长,除菱和芡实外,均用营养繁殖,生长期间要求较高的气温及肥沃的土壤。
8、多年生蔬菜:如竹笋、黄花菜、藜蒿、草莓、枸杞、金针菜、百合、香椿等,一次繁殖以后,可以连续采收数年,部分多年生蔬菜,地上部每年枯死,以地下根或茎越冬。
9、食用菌类:主要包括蘑菇、香菇、木耳、平菇、金针菇等,生长期间要求湿润、温暖的环境。
B. 常见的几种蔬菜栽培管理技术
1、反季节栽培 避开蔬菜品种的正常栽培季节和市场供应期,采用特殊栽培技术种植蔬菜,从而提高效益。如;秋季用遮阳网覆盖降温,栽培的大白菜、花椰菜、萝卜等耐阴蔬菜;在春、夏季栽培的空心菜、茄子、瓜类;在冬季通过大棚来种植的反季节蔬菜。 2、软化栽培 即蔬菜长到一定程度时,设置半暗或黑暗环境,并保持适当的温湿度,让蔬菜植物在少见和不见光的条件下生长。此方法栽培的蔬菜、叶绿素少,茎叶柔软,风味独特,如韭黄、蒜黄及芹菜的生产在芽苗菜的栽培技术中即可实现软化型栽培! 3、延后栽培 即采取人工控制措施,延长蔬菜的生长和供应时间。如秋天栽培的各种蔬菜在早霜来临前进行覆盖,保温防寒,延长生长期。适宜这种种植的蔬菜有茄果类、瓜类、绿叶菜类和白菜类等。 4、促进栽培 在冬季至早春,利用日光温室、大棚、小拱棚设施栽培蔬菜,供应淡季市场需要。各种喜温性和耐寒性蔬菜都可进行促进栽培。 5、越夏栽培 越夏栽培就是在夏季人为地创造适宜蔬菜生长的环境,利用遮光和降温,使蔬菜能安全越夏生长。如西红柿、韭黄、芹菜等蔬菜的夏季生长。 即在保护设施中使用营养液的栽培。常用的方法有水栽培法、营养液膜法等。无土栽培具有产量高、品质好、生产快、无公害、生产成本低等优点。广泛适用于各种蔬菜,是生产的发展方向。
C. 农牧民蔬菜栽培技术的培训目的与意义
农牧民蔬菜栽培技术,他的目的肯定就是给农民增产增收,它的意义就是积极鼓励农牧民进行蔬菜栽培,给自己增产增收,改善生活,增加他们的幸福感
D. 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论文
从世界范围来看,对于无公害蔬菜的基本概念,先后出现过许多相似的提法,诸如清洁蔬菜、健康蔬菜、无农药污染蔬菜、天然食品等等,至今尚未对无公害蔬菜的概念形成统一的说法。笔者认为:以国家颁布的《食品卫生标准》为衡量尺度,农药、重金属、硝酸盐、有害生物(包括有害微生物、寄生虫卵等)等多种对人体有毒物质的残留量均在限定的范围或阀值以内的蔬菜产品,可统称为无公害蔬菜。
早在20世纪20年代,国外就开始发展无公害蔬菜,其主要生产方式是无土栽培。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单用营养液膜法(NFT)栽培无公害蔬菜的国家就达76个。在新西兰,半数以上的番茄、黄瓜等果菜类蔬菜是无土栽培的。日本、荷兰、美国等发达国家,采用现代化的水培温室,常年生产无公害蔬菜。此外,在露地蔬菜的无公害生产技术方面,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探讨和大面积的推广应用。例如,工业高度发达的日本,其许多城市郊区的蔬菜良田被工业废气、废水、废渣所污染,良田耕作层内的镉、铜等重金属大量富集、积累,致使蔬菜产品内的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消费者重金属慢性中毒现象时有发生,引起日本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政府曾拨给大量的专项资金,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对“重金属污染”问题进行攻关。通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出客土换层、地底暗灌、配方施肥、生物固定等综合农艺措施。其他发达国家如美国、前苏联等在利用生物农药防治蔬菜病虫害、综合控制NO2—污染、采用微生物降解蔬菜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我国无公害蔬菜的研究和生产始于1982年,该年召开全国生物防治会议,江苏省率先提出用生物防治代替化学农药防治。1983年,在全国植保总站的大力支持下,全国23个省、市开展了无公害蔬菜的研究、示范与推广工作。通过几年的研究实践,探索出一套综合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污染的无公害蔬菜生产术。1985年全国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面积4万hm2(60万亩)。目前,该项工作仍在不断往前推进。
2、无公害蔬菜研究与生产现状
我国自开展无公害蔬菜的研究与生产以来,取得了一批既有一定理论深度又有广泛适用性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在全国大、中城市郊区蔬菜基地应用后,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1)研制开发了一批高效、无毒生物农药,总结出一套以生物防治为重点的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所谓生物防治,笼统地讲,是指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生物学防治或植物保护的生物学防治方法;确切地说,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控制有害动、植物种群或减轻为害程度的方法。我国广大的蔬菜科技工作者和蔬菜种植示范户在长期的研究与生产实践中,探索总结出一套以生物防治为重点的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即:在加强农业防治(如选择优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深耕烤土、施腐熟粪肥等)的前提下,在蔬菜病虫害发生期使用高效、无毒生物农药,并设法保护天敌;万一上述措施不凑效时,科学合理地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并严格控制农药的安全间隔期,尽量减少施药次数和降低用药浓度。自8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研制出Bt乳剂7216、棉铃虫病毒NPV、Bt病毒复合剂、苏力保、螨虫素、拒食剂、环宝乳油剂、菜青虫产卵抑制剂等生物杀虫剂与生物拒避剂;井岗霉素、农用链霉素等生物杀菌剂;弱毒疫苗A等病毒抑制剂。这些生物农药对蔬菜病虫害有较好的防治和控制效果。例如,江苏海安县海安镇蔬菜办卢厚祥等人采用生物农药苏力保100倍液(江苏扬州生物实验厂研制)进行防治斜纹夜蛾试验,药后3天,防效达90.4%以上;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钟定亮利用浓度为1ml/L的生物农药螨虫素(南京保丰农药厂生产)进行防治小菜蛾试验,药后3天,防效达94.4%,明显优于一般的化学农药;此外,我国在推广应用200mg/L农用链霉素液灌根防治蔬菜软腐病、青枯病,用井岗霉素1000-1500倍液防治蔬菜炭疽病、霜霉病,用Bt乳剂300-500倍液防治蔬菜青虫、小菜蛾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初步探索出治理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办法,蔬菜产品中的重金属污染问题获得有效的解决途径
蔬菜产品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早就引起我国蔬菜科技工作者的重视,同时对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存在状态、环境容量、迁移规律以及在植物体内的富集状况等做了大量的研究。实践表明,增施有机肥,可明显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环境容量,提高土壤还原能力,从而可以使铜、镉、铅等重金属在土壤中呈固定状态,蔬菜对这些重金属的吸收量相应地减少。臧惠林等人对白菜受镉污染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菜田土壤中施用石灰、钢渣和高炉炉渣均可明显降低白菜茎叶内的镉含量,并从理论的高度提出,控制白菜吸收镉的有效措施提高土壤pH值的相关系数r=-0.94。对其他重金属的污染也有有效的防治措施,如在土壤中添加FeSO4或Fe2(SO4)3可以减轻砷的危害;控制土壤pH<5.5及施用FeSO4可以防止钼的危害。另外,根据菜园土地的环境条件,利用排土客土工程法和就地表底土翻换工程法等工程措施,对各种重金属污染,均不失为良好的治理对策。
(3)对蔬菜中的硝酸盐污染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蔬菜产品中的硝酸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从1979年开始,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的沈明珠等人就对蔬菜中硝酸盐的分布水平、累积规律和控制途径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北京地区常见蔬菜品种中硝酸盐的大致含量,指出蔬菜中的硝酸盐含量除与蔬菜的种类、品种及蔬菜的生长部位有关外,还受外界光照、施肥等环境条件的影响。1986年后,湖北职业技术专科学校的周伯瑜、上海市农科院土肥所的梅宇珠等人,根据土肥条件对蔬菜中硝酸盐污染的施肥技术。其要点是减少氮肥用量,多施有机肥少施化肥,多施铵态或酰铵态氮肥等。目前,受氮肥直接污染的蔬菜主要是菠菜、甜菜、小白菜等。据研究,利用荫棚遮光栽培菠菜,与露地栽培相比,其产品中的硝酸盐含量明显降低;凡增施化肥,菠菜、小白菜全株可食部分硝态氮含量比施厩肥者高1-4倍,施用化肥,大白菜叶片中的NO3-含量明显提高。上述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蔬菜生产实践中,从蔬菜品种选择、施肥技术、栽培环境控制等多途径综合控制蔬菜产品中的硝酸盐污染,效果明显。
3、无公害蔬菜的发展对策
(1)加强对无公害蔬菜生产的行政、组织与协调工作,建立和完善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体系。
强有力的行政领导,加上优质的产、供、销一体化服务,是我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建议在全国各大、中城市设立两类机构,即无公害蔬菜领导机构和无公害蔬菜服务机构。前者成员由市(区)乡(镇)蔬菜办的主要领导组成,其主要职能是负责所在市(区)、乡(镇)范围内无公害蔬菜发展的有关政策制定、战略规划和组织协调工作,并以行政的手段约束菜农的某些技术不当行为。如上海宝山区大场镇政府曾印发上千份“安全使用农药责任书,”与农户逐一签约:坚决不在菜地使用化学农药,对现有农药封存,万一发生中毒事故要承担赔偿责任。后者成员由市(区)乡(镇)蔬菜技术推广部门的业务技术骨干组成,其主要职能是:产前进行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环境监测,提供高抗病虫害的蔬菜优质种子、高效无毒生物农药等生产资料;产中组织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培训与技术咨询;产后提供无公害蔬菜产品的质量检测,提供销售信息,疏通销售渠道。强化科研投入,增加科研力量,加强与无公害蔬菜有关的基础理论和开发技术研究虽然我国在我公害蔬菜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与无公害蔬菜研究工作做得较好的美国、日本、荷兰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科研投入不够,科研力量薄弱。无公害蔬菜作为一项与国民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的跨世纪工程,国家应下大力气强化科研投入,充实科研力量。建议设立国家无公害蔬菜工程专项研究基金,成立国家无公害蔬菜工程技术研究协作小组,从财力、人力上给予重点扶持。着重加强微生物对土壤中有机污染物(薄膜、农药、垃圾等)的生物降解机理、高效无毒生物农药的研制、高抗病虫害蔬菜品种的选育等与无公害蔬菜有关的基础理论与开发技术研究。
(2)建立一套规范化的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体系
无公害蔬菜的生产,需要一套规范化的技术体系(或规程)加以指导。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体系,主要应把握以下三关:一是生产基地选址关。首先对无公害生产基地进行生态环境本底状况调查,在对大气、水质、土壤等主要环境因素进行多种污染项目检测的基础上,选择诸环境要素综合指标较好的地域作为试验基地。例如,研究表明,镉、砷、铅三种重金属在蔬菜土壤中的临界浓度分别为0.2mg/kg,100 mg/kg,100-200 mg/kg,选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时,就应以此为标准。二是种植过程无害化关。采取控制农药、化肥、生物和重金属污染的综合技术病虫害的蔬菜优良品种;采取施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化肥中又以氮、磷、钾平衡配方的施肥技术等等。三是蔬菜残留毒物检测关。在蔬菜上市前,由质量检测部门对蔬菜中重金属、化学农药、化学肥料等有毒物质残留状况进行全面检测,保证产品的各项指标符合国内(或参照国际)的食品卫生标准或相应地区的有关标准。发展适度规模的简易无土栽培无土栽培,即不用土壤,而以砂砾、泥炭、蛭石、浮石、锯木屑等化学惰性物质作为培养基质,然后供给含所有必需元素的营养液的一种科学栽培植物的方法。无土栽培以其清洁卫生的生产环境,生产优质、无土栽培以其清洁卫生的生产环境,生产优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新鲜蔬菜,成为无公害蔬菜生产的一条重要途径。近些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日趋拓宽,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上开放城市港口对“特需”高档蔬菜的需要量激增,使得蔬菜无土栽培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目前已有20多个省、市开始了蔬菜的无土栽培与生产,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还先后引进了荷兰、以色列等国生产的智能型温室,进行蔬菜的高度集约化、智能化生产。但由于外国的智能型温室造价高、一次投资大,不易大面积推广。应根据我国国情,设计研制出造价低、一次性投资小的简易无土栽培装置,并开发出廉价无土栽培营养液配方,在各大、中城市郊区蔬菜基地进行适度规模的应用,为我国的无公害蔬菜发展添砖加瓦。大力开发野生蔬菜野生蔬菜是相对栽培蔬菜而言的,绝大多数野菜生长在空气洁净、光照充足的自然环境里,不受废气、废水、粉尘以及化肥、农药等有害物质的污染,因而被誉为“绿色食品”、“天然食品”、“天然无公害蔬菜”等。我国地域辽阔,野菜资源丰富。据报道,我国目前栽培蔬菜仅160多种,而可食用的野生蔬菜达600余种。从中筛选出营养价值高、口味好的野生蔬菜种类,通过建立野菜自然生产基地、野菜人工驯化基地、研制野菜营养保健制品等多种途径,大力开发现有的野生蔬菜资源,不失为我国无公害蔬菜发展之良策
E. 番茄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论文的开题报告怎么写
俺有word文
F. 蔬菜种植技术
(一)育苗─栽培型;其特点是冬季育苗→春季早熟栽培→夏季育苗→秋冬季栽培。冬季育苗一般在11月至翌年的3月中下旬,培育茄果类、瓜类和豆类秧苗。3月中下旬定植,进行春季早熟栽培。夏季6─8月份培育秧苗,如甘蓝、花椰菜、番茄等。秋冬季栽培秋番茄、黄瓜、叶菜、芹菜、葱蒜等。(二)栽培型:以栽培蔬菜为主,结合育苗。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春季早熟栽培茄子、番茄、黄瓜、辣椒等,夏季种植速生蔬菜,秋季栽培黄瓜、番茄、甘蓝、花椰菜,冬季栽培芹菜、菠菜、生菜、葱蒜类蔬菜;二是间套作,春季进行番茄、辣椒早熟栽培,4─5月份在大棚拱杆旁种植丝瓜任其沿拱杆爬蔓,或在番茄生长后期,在畦边定植冬瓜,利用番茄的支架爬蔓;秋季种植生菜、菜心等;冬季进行育苗。(三)留种制种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以春季茄瓜类留制种为主,其茬口方式有冬季育苗→春季制留种→秋季栽培芹菜、甘蓝等;一种是以冬春季十字花科自交不亲和采留种为主,夏季进行育苗、秋季栽培茄瓜类蔬菜。
G. 蔬菜与种植论文3000字长
以下是我农推硕士的两篇作业,供参考,要单独写要花不少功夫的,参考可以,但希望能够自己思考完成,这才对得起学习。希望对你有帮助,祝健康愉快!
攀枝花设施蔬菜产业发展优劣势分析
摘 要:攀枝花具有全国少有的独特光热资源,是全国六大蔬菜优势产业发展区之一,本文旨在分析攀枝花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以期为今后发展之借鉴。
关键词:攀枝花 蔬菜产业 优劣势
1 攀枝花农业气候条件[1]
攀枝花位于中国西南川滇交界部,金沙江与雅砻江汇合处,东经108°08′-102°15′,北纬26°05′-27°21′。攀枝花以南亚热带为基带的岛状式立体气候著称。具有夏季长、昼夜温差大、四季不分明、气候干燥、降雨高度集中、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气候垂直差异显著,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等特点。据气象资料1,年平均气温20.5℃左右,年平均日照2500小时左右,无霜期350天左右。最冷月的月平均气温10℃以上。最热月的月平均气温26℃左右。年总降水量760在1200毫米之间,降水量高度集中在6~10月,占年降雨量的90%左右。从河谷到高山具有南亚热带至北温带的多种气候类型。
2 攀枝花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历史及现状[2][3]
1979年以前,攀枝花蔬菜均采用露地种植,自1964年建市至70年代末,空守优越的光热资源,全市大量从外地调入蔬菜满足城镇消费。1979年,攀枝花开始引进地膜栽培技术栽培蔬菜,蔬菜的上市时间提前1个月左右,产量和质量得到极大提高。80年代,以米易、仁和为重点的早春地膜蔬菜得到快速发展,80年代中期,攀枝花被国家命名为“南菜北调”基地,蔬菜远销“三北”市场。1986年以后,在米易的开始采用塑料中、小拱棚种植蔬菜,蔬菜上市时间再次提前,产量和质量进一步提升。90年代,开始试验研究大棚种植蔬菜,2000年后开始大力发展,2003年达5000亩,2005年达12000亩,到2013年,全市设施(大棚、中棚、小棚、地膜)蔬菜种植面积19.7万亩,产量64.6万吨。其中冬春设施蔬菜种植面积12.4万亩(其中大棚蔬菜面积6.1万亩),产量39.5万吨,产值超过12亿元。2000-2006年,大棚材料以竹木居多,2007年以后,经久耐用的水泥立柱、钢架大棚开始成为主流。大棚设施的利用,攀枝花早春蔬菜的上市时间最早提前到12月,最迟4月底上市,上市时间正处于海南、广西等热带地区和其他产区之间的空档,产量也达到了极高水平,比露地蔬菜产量增加了2-4倍,产值增加3-6倍,全市大棚蔬菜平均亩产值超过2万元。如大棚番茄、黄瓜产量高可达3万斤/亩,最高产值超过7万元/亩。
经过30多年发展,攀枝花已经形成了以米易县安宁河流域、盐边县二滩水电站库区、仁和区大河流域为主的冬春设施蔬菜基地。目前正在加快结构调整步伐,调减小麦等低效作物面积,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高效节水、水肥药一体、绿色防控等措施,增加冬春蔬菜种植面积。
3 攀枝花设施蔬菜产业发展优势
3.1光热资源优势
四川省攀西地区是全国六大蔬菜产业发展优势区域之一[4],特别是攀枝花干热河谷区,由于冬春几乎无雨,气候干燥,光照充足,冬春季节气候温暖,有“天然温室”之称,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10℃,茄果类、瓜类、豆类等喜温蔬菜可冬春露地生产。采用地膜、小拱棚、中棚、大棚等设施栽培,上市时间提前,产量可大幅提高。
3.2产量、质量优势
由于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攀枝花蔬菜产出水平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露地栽培的番茄、黄瓜等平均亩产6000公斤以上,大棚种植平均亩产10000公斤以上,最高可达15000公斤/亩。同时由于气候条件有利于营养物质积累,增进外观色泽,蔬菜的整体质量好。
3.3季节优势
攀枝花冬春蔬菜上市时间为上年12月到次年4月底,这个时段全国绝大多数地方都没有瓜类、豆类、茄果类蔬菜上市,处于市场供应空档期,蔬菜产品供不应求,季节优势明显。攀枝花蔬菜销往北方各大城市和周边成都、重庆、昆明等大中城市。
3.4经济效益优势
由于蔬菜产量高、质量好、错季上市等优势,攀枝花蔬菜价格多年来一直很好,农民种植蔬菜的经济效益显著,农民种植冬春蔬菜平均亩收入超过1万元,种植大棚蔬菜平均为收入超过2万元。攀枝花冬春蔬菜基地普遍实行“菜稻<水旱>轮作”模式,每年蔬菜收获之后,种植一季水稻,水稻平均单产也排在全国前列,平均亩产800公斤为平常,最高可达1000公斤/亩,达到了“吨粮田,两万元”的水平,远超省上提出的“千斤粮,万元钱”的发展目标。
3.5生态优势
攀枝花冬春蔬菜实行“菜稻轮作”模式,通过水稻的种植,有利于改良土壤,极大地减少了土传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农药施用量,对保证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还大力推广“畜-菜-稻”和养结合模式,发展循环农业,提高了蔬菜生产质量安全水平,保护生态环境。
4 攀枝花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劣势
4.1自然灾害
4.1.1低温冻害
攀枝花每年冬春季节均有不同程度的低温冻害,对冬春蔬菜生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正常年份影响较小,仅一些海拔较高、低洼地带、平地等易沉积冷空气的地方易受冻害,绝大部分蔬菜基本不受影响。极端年份的低温会造成极大损失,如大面积霜冻、山顶长时间积雪、罕见冬春阴雨、河谷降雪等。如1983年全市罕见的普降大雪、2000年大面积低温霜冻、2013年12月-2014年2月连续5次低温、雨、雪、霜,造成了包括蔬菜在内的农作物大面积受灾。
4.1.2干旱
攀枝花每年11月至次年6月长达半年多的干旱,对一些缺水区域的蔬菜生产造成了影响。同时也蔬菜生产规模的扩大。
4.2基础设施制约
4.2.1交通
尽管攀枝花近年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得到了很大改善,但蔬菜产品不管是运往北方,还是运往成都、重庆、昆明销售,运输距离较远,运输费用占了销售成本的大头。
4.2.2水利
由于每年干旱的时间长,很多区域缺水严重,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蔬菜产业的壮大发展。
4.2.3运销设施滞后
尽管近年已经建设了一些气调库、冷库、制冰厂等基础设施,但攀枝花蔬菜运销环节的冷链建设总体滞后,预冷、冷链运输等不能做到无缝连接,不能有效减少蔬菜运输途中消耗,延长货架寿命。同时,蔬菜批发市场建设、价格信息和产销信息平台建设等也滞后,使蔬菜交易在便捷性、信息及时性等方面落后与山东、海南等蔬菜主产区。
4.3山地环境制约设施农业发展。
由于攀枝花地处山区,设施蔬菜,特别是大棚蔬菜要发展,必须得对破碎、零散的山地进行整理,通过山、水、田、路综合整理,建成标准化的农田,才能发展标准化的设施蔬菜产业。而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民来说是一项很大的投入。如米易县白马镇一亩高标准农田(统一标准的尺度的田型、节水设施、水泥立柱钢架大棚、棚膜等)农民需要投入超过2万元(不包括国家在田型调整、节水设施、钢架大棚方面给农民的3000多元补贴和农民土地之外的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5 攀枝花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展望
5.1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冬春设施蔬菜是攀枝花河谷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支柱产业,尽管投入大,但产出高,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高。今后,攀枝花设施蔬菜产业是一项重点发展产业,预计到2020年,冬春设施蔬菜面积将超过20万亩。
5.2加强调整品种结构
目前,攀枝花冬春蔬菜种植的品种仍然是传统的大宗品种,今后需要加强品种结构调整,引进发展更多新奇、珍稀的蔬菜品种,改善品种结构,以进一步提高蔬菜种植的经济效益。
5.3推进标准化生产
随着攀枝花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推进,蔬菜产业的发展方是走标准化、机械化之路,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适宜山区的中小型农机具,逐步实现生产的自动化、省力化,提高蔬菜产业的发展水平。
——————————————————————————
农业标准在园艺植物上的应用—以攀枝花设施蔬菜为例
摘 要:标准化是现代农业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本文以攀枝花设施蔬菜为例,简述标准在园艺植物上的应用。
关键词:园艺植物 标准 应用
标准化是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和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通过制订、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园艺植物生产标准化是以获得园艺植物的最佳生产经营方式和经济效益为目标,对园艺生产经营活动范围内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以制定和实施标准,以及贯彻实施相关的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等为主要内容的过程。
近年来,攀枝花大力推进早春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制订并推广土地标准化整理、设施配套、温室栽培、水旱轮作、水肥药一体、冷链保鲜运输等标准化措施,使攀枝花蔬菜产业发生了质的飞跃,产量、质量、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大幅增加,质量安全水平整体提高,初步实现了“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生产。
1标准化实施前的攀枝花蔬菜生产
1.1土地
由于攀枝花地处山地,地形破碎,农用土地细碎化严重,多数情况下,土地呈零散分布,地块形状不规则,面积大小不一。
1.2施肥
人工施肥,有土施、淋施等方式,耗时、费力,劳动力投入成本大,效率低。
1.3灌水
灌水方式有挑水浇灌,有大水漫灌,水用量大,浪费水源,人力投入大,效率低。
1.4植保
采用手动或机动方式防治病虫害,病虫种类多,散布广,传播快,农药用量大,费时、费力、费钱、不安全。
1.5保温防冻
有草棚、地膜、小棚、中棚等,不统一,不规则,不利于机械等操作,技术无法统一。
1.6采摘
随意采摘,不分级,不保护,不包装,产品外观质量差,损耗大。
1.7运输销售
自己运到市场销售,不包装,不预冷,不分级,运输损耗大,销售价不高。
2实施标准化之后的攀枝花蔬菜生产
1.1土地
把农民分散、细碎、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的田地集中起来,统一成片整理,通过田型调整,建成高标准农田,使所有农田长、宽标准一致,然后再分给农民,解决了土地细碎化问题,有利于使用统一的材料建设温室大棚、节水设施等。
1.2施肥、灌水、施药
在建设高标准农田时,配套建设了沟渠、田间道路等外围设施,建设了蓄水池、过滤池,在田间地膜下铺设滴灌设施,灌水时,把农药、肥料和水一起灌进土壤里。达到了省时、省工、省力、节本的目的。
2.3植保
采用大棚栽培和水旱轮作后,病虫害大大减少,限制了病虫害的传播范围,减少了农药使用,减少劳动力投入,采用杀虫灯、黄板、性诱剂等诱杀病虫,合质量安全水平得到大大提高。
2.4保温防冻
统一采用了规格一致的水泥立柱、钢架和棚膜,使水泥立柱、钢架、棚膜成为了温室大棚的标准“配件”,可以批量工厂化生产,可以随时替换损坏部分,使“配件”生产成本大大降低,温室大棚的建设成本也整体下降。
提高了保温能力,保温效果好,蔬菜产量高、质量好,效益提高。
小型农用机械能够在棚内作业,减少了依靠人工耕地的投入。
蔬菜成熟上市时间提前15-20天,抢占了时间优势,销售价格高,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2.5采收、运输、销售
按照采收标准、分级标准,适时采收、分级、包装,进入气调库、冷库进行预冷、保鲜,使用冷藏车、冰瓶等进行运输途中保温,减少中间损失。
2.6经济效益大幅提高
标准化蔬菜生产的推广,施肥、施药、灌水等环节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降低30-50%。早春蔬菜的上市时间最早提前到12月,最迟4月底上市,上市时间正处于海南、广西等热带地区和其他产区之间的空档,产量也达到了极高水平,比露地蔬菜产量增加了2-4倍,产值增加3-6倍,全市大棚蔬菜平均亩产值超过2万元。如大棚番茄、黄瓜产量高可达3万斤/亩,最高产值超过7万元/亩。
H. 蔬菜的栽培技术有哪些
1、反季节栽培
避开蔬菜品种的正常栽培季节和市场供应期,采用特殊栽培技术种植蔬菜,从而提高效益。如;秋季用遮阳网覆盖降温,栽培的大白菜、花椰菜、萝卜等耐阴蔬菜;在春、夏季栽培的空心菜、茄子、瓜类;在冬季通过大棚来种植的反季节蔬菜。
2、软化栽培
即蔬菜长到一定程度时,设置半暗或黑暗环境,并保持适当的温湿度,让蔬菜植物在少见和不见光的条件下生长。此方法栽培的蔬菜、叶绿素少,茎叶柔软,风味独特,如韭黄、蒜黄及芹菜的生产在芽苗菜的栽培技术中即可实现软化型栽培!
3、延后栽培
即采取人工控制措施,延长蔬菜的生长和供应时间。如秋天栽培的各种蔬菜在早霜来临前进行覆盖,保温防寒,延长生长期。适宜这种种植的蔬菜有茄果类、瓜类、绿叶菜类和白菜类等。
4、促进栽培
在冬季至早春,利用日光温室、大棚、小拱棚设施栽培蔬菜,供应淡季市场需要。各种喜温性和耐寒性蔬菜都可进行促进栽培。
5、越夏栽培
越夏栽培就是在夏季人为地创造适宜蔬菜生长的环境,利用遮光和降温,使蔬菜能安全越夏生长。如西红柿、韭黄、芹菜等蔬菜的夏季生长。
即在保护设施中使用营养液的栽培。常用的方法有水栽培法、营养液膜法等。无土栽培具有产量高、品质好、生产快、无公害、生产成本低等优点。广泛适用于各种蔬菜,是生产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