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老子的君子观是什么 论文题目,可完全不知道老子的君子观是什么
君子顺势而为
君子谋时而动,顺势而为。
是古语。
从老子思想引申而来。
㈡ 关于老子、道德经以及道教的论文选题
道德经八十一章,建议选取其中一章或者几章来展开。
比如专论水之七内善,或论容无为,诸如此类,找寻各章间内在的逻辑联系。
看你自己的所长,亦可结合周易、天文、数理、中医展开,看你更擅长哪个方面。
祝你顺利完成论文。
㈢ 论文题目;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谁能帮忙写5000字论文,我送他、她会员3个月、!!急、、
5000字 选用追加100 写好后发邮箱 谢谢问题补充:不好意思 粘贴复制的就算了 ...也有着丰富的“无为”思想。 先谈孔子的“无为而治”。《论语·卫灵公》...
㈣ 论文提纲:老子的思想,帮个忙啊
,一般要求: (1)硬件、软件和数据报表等的匹配和兼容 (2)信息流程清楚、功能明确 (3)商流、物流、信息流的协调和整合。 对于第三方物流公司而言,产品越单一,效率会越高。而连锁企业经营的品种少的几千种,多的上万种,对于第三方物流公司而言,对其管理能力也是一种挑战。四、连锁商业物流的下阶段发展趋势 1.冷冻生鲜的配送 (1)零售企业的配送中心将增加或加强冷冻生鲜食品的配送功能。随着零售市场的竞争加剧,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快速食品、生鲜半成品和冷冻食品的需求增加,大型零售企业设立食品加工中心和配送中心是物流配送的一个趋势。 (2)以批发为主导型的食品配送中心将出现 有实力的食品批发企业以组织商品、面向独立经营的单体超市门店开展以食品为主的配送服务,也将是我国专业化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发展的趋势。如肉类、蛋类、菜类、牛奶、面包、冰激淋等专门经营这些新鲜食品的物流配送企业,将伴随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这些商品质量的要求,形成集物流、常温仓储、冷藏、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为一体的多功能物流中心。 2.配送的社会化趋势 连锁企业引入第三方物流将是一个发展趋势。在日本,大约有30%的连锁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社会化的专业配送企业。随着全社会专业物流企业的兴起和成熟,将商品的配送工作甚至全部的配送工作交给专业物流企业,也会成为连锁企业的一种选择。 另外,一些具有自己物流配送中心的连锁企业开始利用自身较强的物流配送能力,进行社会化的配送。通过扩大配送服务对象,开展商品配销业务。这种配送方式与社会化的专业物流服务的最大差别是,在它不仅提供物流服务,还伴随着商品的销售甚至管理的输出。其开展配送服务的目的,除了由此产生的服务收益外,更主要的目的是带动企业的销售,扩大企业的销售规模,赚取进销差价。他们希望在商品配送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对中小零售商的影响力,逐渐培育成集商品配送、商品销售、管理输出为一体的连锁化集中管理模式,形成紧密程度不同的自由连锁和加盟连锁网络。 3.信息技术的应用 物流信息系统的构造,连锁企业物流有关的信息系统包括企业内部的管理信息系统以及与供应商进行数据交换系统(EDI)或电子订货系统(EOS)。目前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在90年代后期已经相对比较成熟,连锁企业基本上应用了包括覆盖进销存的管理信息系统,甚至一些企业为提高管理水平,还引入了商业分析智能管理以及与供应商进行数据共享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但物流信息系统还大都停留在库存管理的水平,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和推广,零售企业特别是连锁企业出现了网上进行数据传送和订货的应用,利用互联网与物流配送中心、上游供应商共享商品的销售、库存信息,在电子订货、商品验收、退货、促销、变价、结算、付款等环节提供协同支持。改善企业采购和销售、结算部门与物流配送中心、供应商、客户之间的业务流程和沟通。与供应商、分销商之间能实现供需数据及时共享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关键的一环。 目前,物美的店铺、总部、配送中心是通过互联网连在一起的,店铺通过计算机上网,在网上进行订货、销售数据上传和总部信息下载,总部通过互联网收取店铺销售数据、下发商品信息和管理信息。形成了对内部的各部门、配送中心、下属店铺的全流程管理,大大提高企业内部的商品订货、配送、验收、销售和库存等的管理效率。编写提纲的步骤: (一)确定论文提要,再加进材料,形成全文的概要 论文提要是内容提纲的雏型。一般书、教学参考书都有反映全书内容的提要,以便读者一翻提要就知道书的大概内容。我们写论文也需要先写出论文提要。在执笔前把论文的题目和大标题、小标题列出来,再把选用的材料插进去,就形成了论文内容的提要。 (二)原稿纸页数的分配 写好毕业论文的提要之后,要根据论文的内容考虑篇幅的长短,文章的各个部分,大体上要写多少字。如计划写20页原稿纸(每页300字)的论文,考虑序论用1页,本论用17页,结论用1—2页。本论部分再进行分配,如本论共有四项,可以第一项3—4页,第二项用4—5页,第三项3—4页,第四项6—7页。有这样的分配,便于资料的配备和安排,写作能更有计划。毕业论文的长短一般规定为5000—6000字,因为过短,问题很难讲透,而作为毕业论文也不宜过长,这是一般大专、本科学生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所决定的。 (三)编写提纲 论文提纲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简单提纲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如何展开则不涉及。这种提纲虽然简单,但由于它是经过深思熟虑构成的,写作时能顺利进行。没有这种准备,边想边写很难顺利地写下去。
㈤ 高分求一篇2000字的道悟《老子》论文!看过老子的,原创的,不要百度文库的和百度上一搜就有的!
对《老子》中的“道”的理解?
我个人感悟,道就是一种规律,对事物认知的一种规律,只要顺应规律做事,不违背,也就是无为(无为是不违背的意思),那样才能把事情做的又快又好,也就是无不为(没有没做好的)
人类认识事物,我觉得都是由无接触的未知,到无好坏的模糊认识,到对事物片面的好坏认知,再到对事物反面的反向认知,到对事物的有好有坏的理性认知进而趋利避害,最后到对事物无所谓好坏的彻底认同。然后再走向无接触的未知的一个认识循环。
道就是认识到人事物本身有好有坏的特性,进而有所选择的理性运用,做到扬长避短,和趋利避害,那所有人事物的积极一面都能被充分调动,进而达到无不为。
道就是一种规律,物有物的规律,事有事的规律,人有人的规律。
其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其中指出道是一元的,道是阴阳主动被动等等的对立二元以及两者造成的诸多影响的客观合体,所以我们做人做事研究物体,都要从对立两个方面还有诸多影响等等全局的角度进行全方位的看待,那样才能够看清道也就是客观规律的对人事物的利弊甚至全部,进而做人事物只需要扬长避短就可以发挥人事物的最大能效,进而做到无不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就是永远不违背人事物的客观规律来行事,所以没有做不到的事
“元气”和老子的“道”有什么不同?一阴一阳谓之道,气是阴阳对立矛盾体?
你注意一下太极图、
你会发现有,阴阳在左右两边,叫做阴阳鱼,
阴阳鱼有眼睛,阴鱼眼是阳的,阳鱼眼是阴的,说明任何对立一方的内部存在相反的一面。
也就是说,对立双方的任何之一的本身就含有与其相反核心矛盾,
比如阴鱼,阴鱼其内核就含有阳的核心矛盾,但阳被压制,不会被放大表现出来。
那阴阳鱼的互动,也就是对立矛盾在太极、在道这个一元内的互动。
可是这种阴阳对立矛盾的互动产生了一条弧线,就是阴阳之间的那条正弦分界线。
这条分界线就是模糊,就是阴阳本身激烈互动产生的有形道路,就是对立之中的“和“
用道德经的话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句子中讲的”和“(“冲气”,我个人理解为阴气与阳气在分界处的对立冲突产生的一种环境)
我们发现这个”和“是正弦曲线,它会向右弯曲也会向左弯曲。
说明,”和“一定是在阴阳对立的冲突之间,产生的最完美的协调对立矛盾的最佳解决方案。
至于元气,我认为就是道的一种表现形式。道德经里没有“元气”二字。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万物产生于有形物质,有形物质产生于无形能量)
其中的”无“,我觉得就可以是元气。”无“代表宇宙能量,也带表万物创造力。
“元气”和“无”,如下图所示的最左边的虚线圆
个人感悟,共同分享
㈥ 道悟老子的论文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了解道家思想的立论根据,即老子的“道论”
1)老子的“道”具有双重属性,即既具有物质的特性,又具有精神的特性,你如何理解?
答:拿西方哲学的观点来看,《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总根源和总原因,使人整体感觉老子就是一个客观唯心论者;但开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根据陈鼓应先生的说法,“道”只是人们概念中的一个创造物,这似乎又表明老子是一个主观唯心论者;但是,《老子》在二十一章却又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又成了有形有象的物质实体(虽然这个实体是模糊的),这里论述的显然是“道”的物质性。而“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等等对“道”的解说,则明确地展示了“道”既具有精神又具有物质的双重属性。其实,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明白的是,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有着本质的不同,如果非要拿西方哲学分类中的那些帽子硬要往老子的头上戴的话,无论哪一顶都是不合适的。
2)《老子》中有一个命题,即“道法自然”,它是不是道生万物的意思,那么,道和万物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这里要根据“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样的一个完整论述,才能弄明白老子的“道”和“万物”之间的关系。在此我们看出,老子的“道”具有世界的本体属性,它可以通过“道→一→二→三→万物”的顺序,产生出整个世界(万物)来。但是,“道”又不是一个像西方哲学中“逻各斯”、“绝对精神”和西方文化的“上帝”那样一个绝对的世界本体,她也不是一个具有能量无限大的永动机,她也还要从她自己创造的世界中汲取营养,这就是所谓的“道法自然”。这样来看,在老子眼中的世界结构,就是一个“道→一→二→三→万物→道”的循环形式,但这并不是一个完全封闭的圈子,它类似于现实中“树根→树干→树枝→树叶→树根”这样的循环。最后一个环节(关键环)“万物→道”、“树叶→树根”与前几个环节(普通环)“道→一→二→三→万物”、“树根→树干→树枝→树叶”有很大的不同。需要注意的是,普通环属于“以强克弱”型,关键环则是“以弱胜强”型(详见田茂著《似与不似——“三”的哲学智慧》“第二章 绳子与链条”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
3)如何理解《老子》中“道”的本原性特点和终极性特点?它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什么地位?
答:根据逻辑学中内涵和外延成反比的规则,老子的“道”在空间上具有内涵无限大,外延无限小,同时,内涵无限小,外延无限大的特征,即所谓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同理,在时间上,老子的“道”也具有万物之始和万物之终的特征。这一点,和现代数学射影几何中的“无穷远点”的特性不谋而合。自从老子对“道”进行定义以后,整个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就成了一部解说“道”的历史,《论语》中“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说法,表明“求道”是历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最高追求。
3.《老子》中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其代表性的名言就是“反者道之动”
1)如何理解《老子》中“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一名言,能不能把这句话绝对化,为什么?
答:反,既有返还的意思,也有相反的意思。反者道之动,指的是矛盾双方既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的运动规律。弱,既有弱小的意思,还有柔弱(灵活)的含义。弱者道之用,则讲的是生命的意义在于柔和与灵活。老子在这里解释的正是辩证法“否定之否定”的道理。但任何道理都不是绝对的,都只能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一定的条件之下才能保证其通用性。世界上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2)老子》中有很多关于“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的句子,它表达的基本意思是不是关于对立面相互依存的思想,为什么?
答:“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些都是老子中关于矛盾对立面相互依存的论述。一般认为,《老子》特别强调柔弱,提倡无为,这并不是说老子就否定刚强,否定有为,而是由于人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正面、阳面、上面,往往忽视事物的反面、阴面、下面的缘故。事实上,老子看问题很全面,他在许多地方都明确地提醒人们要注意事物的两面性。尤其是他还特别强调“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才是老子要向人们表达的核心观点。
3)《老子》中的辩证法有时候有诡辩论的味道,你是否看出这一点,能不能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答:所谓诡辩,就是把事物的两面性推向绝对化,认为真的就是假的,黑的就是白的,主张对事物的两极要进行平均分配。类似的语言在《老子》中比比皆是,比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等等,关键是如何解读这些语句。事实上,老子对两端并非平均分配,而是有所倚重的。
4.《老子》对“道”的态度是不可言说,因此才有“道可道、非常道”之说
1)对于《道德经》的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段话如何加以理解?个“道”的意义是不是一样的?
答:在更原始的简帛《老子》中,“常”为“恒”。因此,这句话可以解释为:可以表达的道不是永恒的道,能够称呼的名也不是永恒的名。三个“道”字意思均不一样,第一个指“小道”,第二个指“表达”,第三个才是老子主要论证的“大道”。在现实中,只要具有“无限信息”的认识,总是不能彻底言说的,更遑论老子的“大道”了。
2)在《老子》中往往是:不说“道”是什么,而说“道”不是什么,比如“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和“博之不得”等,这体现了什么思维特点?
答:由于老子的“道”包含的范围太大了,又有点神妙莫测、难以捉摸的特性,所以用“是什么”来定义是行不通的,只好用“不是什么”的排除法来解说。这虽然是个无奈之举,但它也显示了老子善于应用逆向思维的特点。
3)读《老子》,你有没有注意到其独特的语言风格,这个风格就是否定性语言表达特别多,具体而言就是“不”和“无”两个字出现的频率特别高,为什么?
答:《老子》中善用否定性语言的独特风格,就是提醒人们特别要注意事物的反面、阴面和下面。也反映了老子善用逆向思维的特点。
5.《老子》中对未来社会进行了理论上的设计和规划,即“小国寡民”的模式
1)《老子》一书为什么把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定位在“小国寡民”这样一个模式上,它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有什么联系?
答:老子看到了事物的发展最终一定会走向它的反面的规律,由此推论,原始社会部落型的“小国寡民”,经过夏商周春秋这样的“大国众民”,通过否定之否定,最后也一定会再次走向“小国寡民”。现代社会的种种迹象(如各国幸福指数、人均收入指数排名靠前的大都是“小国寡民”类型的国家)表明,老子的理想很可能会逐步变为现实。
2)《老子》“小国寡民”理想社会模式与其否定性的思维方式有联系,这表明了《老子》中的社会历史观具有什么特点?
答:《老子》七十章有云:“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因此,《老子》中的社会历史观并不是以人为本,而是提倡顺乎自然,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减少人为干扰,这样才能使社会尽量避免动荡而平稳发展。
3)《老子》中的理想社会的构想也表达了其对现实社会的态度,这个态度是什么,它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答:老子对当时混乱的社会现实显然是不满意的,但更不满的,则是儒家提倡仁义礼的主张。认为人为地提倡某些理念,反对另外一些理念,会更加促使人们趋利避害,趋吉避凶,追求眼前利益,这样的结果,损失的一定是人类社会的长治久安。
6.关于社会控制和治理,《老子》中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治理理念
1)《老子》中“无为而无不为”理念的立论根据是什么?其中的“无为”和“无不为”是什么关系?如何理解?
答:“无为而无不为”理念的立论根据还是“道法自然”,老子主张人类要以自然为师,认为只有仿造大自然“非以其无私邪”的做法,就能达到“故能成其私”的效果。只有“无为”,才能达到“无不为”的效果。而“有为”得来的仅仅是一些小有为,有时甚至会把事情弄糟。
2)《老子》的“无为”政治主张中有“不尚贤,使民不争”之说,它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消极意义,今天我们能不能推行这种主张?
答:“不尚贤,使民不争”指的是过分地提倡树立所谓的道德模范,就会使人们变得虚伪和势利,追求虚名,不干实事。但是一般人们对此都会有误读,认为老子在这里反对使用有才能的人,实际上,老子只是反对使用那些耍小聪明的人。即使在现代社会,我们也不能因为社会竞争激烈,而不顾长久,只顾眼前。这样只能落得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下场。
3)《老子》的“无为”主张中还反对“以智治国”,认为这是“国之贼”,认为“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结合实际加以理解。
答:反对“以智治国”,指的也是过分地提倡机巧,得到的也只能是眼前利益,丢掉的是长远利益。实际情况正是如此,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虽然使人们过上了暂时优裕的生活,但却是以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极大破坏为沉重代价的。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㈦ 急、急、急求一篇关於老子的论文
老子留下的人生智慧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弱者生存。弱的你就存在,活下来,强的你就灭亡,刚亡而弱存。这是老子一贯的思想。老子说,天底下最弱的是什么?水。最战无不胜的是什么?水。你看火那么厉害,水能灭它!石头那么硬,水能灭它!水滴石穿,洪水来了,什么都没了。所以天下之至柔,就是天下之至刚,至强。因此老子一再说一个人做人你要柔一点,弱一点,低调一点,往后靠一点,不要往前冲。
《老子》一书,从头到尾贯穿的都是弱者的生存智慧。不但如此,老子还给我们指出如何做到以柔克刚。第一是装,第二是忍,第三是让。我们读老子的书会发现他很喜欢用一个字叫若,比如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后来由此发展为我们中国一句成语,大智若愚。若是什么意思?好像。最直的好像是弯的,最巧的好像是笨的,最聪明的好像最糊涂的,最漂亮的好像是最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