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艺术设计专业,帮忙想想建筑设计方向的论文题目!谢谢!
论建筑的雕塑美
论室外照明下的建筑设计
天际线下的照明设计
Ⅱ 求一篇建筑认识的论文
对生态建筑的认识
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首次提
出“生态建筑”,意即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认识建筑,将生态学的
理论应用到建筑设计中,以期达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是政府和普通百姓越来越关注的话题,而生态建筑更
是身处其中的每个人尤其是很多建筑师所不断追求的目标。生
态建筑就是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通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
中的各种要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
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
境。
区域环境的生态化,已日趋为人们所关注和认同。然而对
于设计而言,如何深入地理解生态的涵义并恰当地在设计中予
以表达,则是涉及人类生存空间环境质量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
问题。考虑设计的生态要求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环节。从自然界
包罗万象的生态元素入手,分析植物、动物、水、土壤、风等人们
司空见惯的事物的自然特性以及它们在设计运用中对生态的
影响,并从景观建筑设计的角度,进行深入的思考。面对地球环
境不断恶化的现实,生态设计所要表达的应是人类与其生存的
环境实现共赢的主题:即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存;契合人性,天人
合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等。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理解,生态建筑首先应具备节能的特
征,并充分考虑绿色能源的使用。其次,应注重使用再生和可循
环利用、可重复利用材料,注重环境保护。其三,应尊重所在地
的地域环境和历史文化,与乡土有机结合,继承城市脉络。
对于生态建筑,应贯彻执行“节能、节水、节地、治污”的方
针。具体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应做到如下几点。
①融合自然。在选址上负阴抱阳背山面水,以形成良好的
生态循环的小气候。
②保护自然。遵守节地原则,适度开发土地资源,合理规划
项目用地,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采用科学的建筑体系,以提高
建筑的有效使用面积和耐久年限;限期淘汰粘土实心砖等建
材;对建筑废弃物进行无害处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建筑室外
使用透水性铺装,以保持地下水资源平衡,保全建筑周边昆虫、
小动物的生长繁育环境,对自然材料的使用不得破坏其自然再
生系统。
③遵守节能原则。传统建筑主要利用常规能源,在能源利
用上效率低,导致能源消耗快,且产生大量污染。因而需根据当
地自然条件,采用适宜的节能措施。如使用节能灯具和节水器
具,建立中水系统和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用于小区绿化、景观、
洗车、道路喷洒、公共卫生等。可设计屋面蓄水池或暗渠以收集
雨水、雪水,经渗水槽处理后使用,同时可贮存热量,在夏天就
具备了隔热功能,也就减少了空调的使用。景观用水采用循环
系统,并设置水净化设施。
④充分利用绿色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废
热等,使绿色能源的利用率达到一定水平。如南向设多功能阳
光房,外面采用可完全敞开的玻璃隔断,夏季可打开,冬季可封
闭,可安排读书、棋牌、日光浴、喝茶、聊天、晾衣等多种用途。保
证充足的自然采光以减少灯具的使用,在建筑物适当部位开窗
组织穿堂风。通常的地下车库几乎是全封闭的,整天都得开灯
与排气扇,既浪费能源,环境质量又很差。但应用一个生态设计
的方案,在设计超大型地下车库时,在车库顶板上设计出一些
透光的、通风的天窗,就可以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节能与生态
这个问题,并且在梅雨季节里地下车库都不会潮湿。
目前,在许多城市,应结合建筑造型统一考虑太阳能装置,
如在屋顶设整体集热板,或设集热蓄热墙,分户计量,就可以充
分利用太阳能。如今多数楼盘在南墙上设了很多混凝土板和铝
合金百页,放空调室外机,笔者认为,可以设计一种外观精美的
太阳能装置,以替代铝合金百页,内侧放室外机,把美观实用和
节能结合起来。
⑤绿化科学合理。目前一些小区盲目栽名贵树,且把树都
围起来,费钱又难养护,人还不能靠近,这值得商榷。绿化应有
层次性、物种多样性,有天然更新的能力,植物应有较强的适应
性、抗逆性、长寿性与生态功能,如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
能力,吸收有毒气体、吸附尘埃净化空气的能力,防风阻沙的能
力。乃至于树木的生化相尅,对人体产生过敏反应、有碍健康的
问题都应考虑。应纠正植草就是绿化的片面理解,可利用落叶
树木调整日照,建立可调节的植被体系。如在冬寒夏热地区,建
筑的北侧植常青树,以起到冬季挡风或引导风流的作用,建筑的南侧广植落叶乔木,夏季树叶茂盛能起到遮阳作用,冬季叶
落枝疏能将阳光引入室内,以适应冬寒夏热的气候条件。规划
上应以形成城市大园林为目标,以缓冲热岛效应,净化空气,消
风降尘,减噪防洪。
⑥防御自然。根据当地气候确定建筑方位,设置有效的遮
阳设施,运用高热工性能的建筑材料做好保温隔热和隔噪设
计,在沿海地区还应考虑防空气盐害和防台风措施。当前很多
民用建筑仍大量使用普通5mm玻璃,这种玻璃热工性能很差,
理应淘汰。
⑦运用环境亲和材料。尽量使用可重复利用材料、可循环
利用材料和再生材料(3R材料),节约不可再生资源和短缺资
源,多使用地域的自然建材及当地建筑产品。如用预制的空心
墙或是石膏板代替砖或混凝土做隔墙,既提高了房间的使用面
积,同时因其材料的保温隔热性能良好,又大大地提高了居住
的舒适度,且避免了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便于工厂化施工,效
率也要高得多,因此在生态建筑设计中应开发利用创新材料,
并推广应用。
⑧施工无污染化。提倡工业化生产,提高材料使用率,减少
木模板的使用,使用无害地基土壤改良剂等。
⑨引入智能管理系统,如设计智能采光窗、会呼吸的玻璃
幕墙,以随着阳光的角度变化和天空明暗变化调节透光效果,
并根据日照强度自动调节室内照明系统,自动控制室内温湿
度。
⑩创造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使用对人体健康无害的装修
材料,减少VOC的使用,空气除菌、除尘、除异,细部尺度符合
人体工程学,照度合理。
11继承历史。城市不仅是人类为满足生存发展需要而创
造的人工环境,更是文化的载体和容器。它积淀了丰厚的文化
底蕴,承载着人类文明的精华。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必须正确
处理现代化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尊重城市发展的历
史,使城市的风貌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更具内涵。城市建设是一
个渐变的过程,不同时期的文化链条要衔接好。在我国飞速发
展的城市化进程中,由于观念滞后,造成了一些无可挽回的建
设性破坏,如福州的高层选址、江南某名城在古城区硬性开辟
宽36m的交通干道、三亚的填海造地、南京的汽车高架专用线
横穿中山陵等。不可切割城市的文化,要妥善保护保存历史风
貌。
12融入城市。保持景观资源的共享,使建筑融入城市轮廓
线和街道尺度之中,保持居民原有的出行、交往和生活惯例,保
留居民对原有地域的认知特性,使建筑与城市和谐。城市规划
要有前瞻性,避免窒息环境,使所有构成元素在共生中蕴含共
性的文化及价值取向,在多彩的象征意义中丰富我们的城市形
象。
未来的建筑应该是能给人们提供良好的人文生活环境的
生态建筑,生态建筑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宏观政策
上的支持。除了有关部门能推出更好的支持节能设计的相关政
策外,建筑业相关人士要具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努力思考,积
极探索,采用有效的节能措施来引导消费主流,提升人们的环
保意识,共同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参考文献
[1]李华东.高技术生态建筑[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2]宋德萱.走向节能建筑之路[J].建筑,2003(23).
[3]单霁翔.城市化加速进程中文化遗产的保护[J].建筑创作,2005(5).
Ⅲ 中国建筑艺术的论文!求急~!
我是艺术类研一的学生,曾经写过类似的课题:中国传统建筑语言在现代建筑中应用 有需要的话 可以加我好友
Ⅳ 求一篇世界建筑赏析的论文!3000字左右!急
建筑风格
泰姬陵的构思和布局充分体现了伊斯兰建筑艺术庄严肃穆、气势宏伟的特点,整个建筑富于哲理,是一个完美无缺的艺术珍品。所有游客都把印度人民的这一非凡杰作称为印度的奇珍。
这座伊斯兰风格的建筑外形端庄宏伟,无懈可击,寝宫门窗及围屏都用白色大理石镂雕成菱形带花边的小格,墙上用翡翠、水晶、玛瑙、红绿宝石镶嵌着色彩艳丽的藤蔓花朵。
工艺成就
泰姬·玛哈尔的工艺成就首先在于建筑群总体布局的完善。布局很单纯,陵墓是唯一的构图中心,它不象胡玛雍陵那样居于方形院落的中心,而是居于中轴线末端,在前面展开方形的草地,因之,一进第二道门,有足够的观赏距离,视角良好,仰角大约是1:4.5。 建筑群的色彩沉静明丽,湛蓝的天空下,草色青青托着晶莹洁白的陵墓和高塔,两侧赭红色的建筑物把它映照得格外如冰如雪。倒影清亮,荡漾在澄澈的水池中,当喷泉飞溅,水雾迷时,它闪烁颤动,倏整倏散,飘忽变幻,景象尤其魅人。为死者而建的陵墓,竟洋溢着乐生的欢愉气息。
泰姬·玛哈尔的第二个成就是创造了陵墓本身肃穆而又明朗的形象。它的构图稳重而又舒展:台基宽阔,和主体约略成一个方锥形,但四座塔又使综轮廓空灵,同青空相穿插渗透透。它的体形洗练:各部分的几何形状明确,互相关系清楚,虚实变化肯定,没有过于琐碎的东西,没有含糊不清的东西,诚朴坦率。它的比例和谐:主要部分之间有大体相近的几何关系,例如,塔高(连台基)近于两塔间距离的一半,主体的立面的中央部分的高近于立面总宽度的一半,立面两侧部分的高近于立面不计抹角部分的宽度的一半,其余的大小、高低、粗细也各得其宜。它的主次分明:穹顶统率全局,尺度最大;正中凹廊是立面的中心,尺度其次;两侧和抹角斜面上凹廊反衬中央凹廊,尺度第三;四角的共事尺度最小,它们反过来衬托出中央的阔大宏伟。此外,大小凹廊造成的层次进退、光影变化、虚实对照,大小穹顶和高塔造成的活泼的天际轮廓,穹顶和发券和柔和的曲线,等等,使陵墓于肃穆的纪念性之外,又具有开朗亲切的性格。
泰姬·玛哈尔的第三个成就是,熟练地运用了构图的对立统一规律,使这座很简纯的建筑物丰富多姿。陵墓方形的主体和浑圆的穹顶在形体上对比很强,但它们却是统一的:它们都有一致的几何精确性,主体正面发券的轮廓同穹顶的相呼应,立面中央部分的宽度和穹顶的直径相当。同时,主体和穹顶之间的过渡联系很有匠心:主体抹角,向圆接近;在穹顶的四角布置了小穹顶,它们形成了方形的布局;小穹顶是圆的,而它们下面的亭子却是八角形的,同主体呼应。四个小穹顶同在穹顶在相似之外好包含着对比:一是体积和尺度的对比,反衬出大穹顶的宏伟;二是虚实的对比,反衬出大穹顶的庄重。细高的塔同陵墓本身形成最强的对比,它们把陵墓映照得分外端遍地开花宏大。同时,它们之间也是统一的:它们都有相同的穹顶,它们都是简练单纯的,包含着圆和直的形式因互;而且它们在构图上联系密切,一起被高高的台基稳稳托着,两座塔形成的矩形同陵墓主体正立面的矩形的比例是相似的,等等。除了对比着各部分有适当的联系、呼应、相似和彼此渗透之外,它们之间十分明确的主从关系保证了陵墓的统一完整。
Ⅳ 急求1000以上的论文,题目【对建筑试图与建筑构造的认识】
你可以到中国学术期刊云平台上试试
Ⅵ 建筑装饰毕业论文题目怎么写
室内设计的风格与流派
摘 要:风格即风度品格,体现创作中的艺术特色和个性;流派指学术、文艺方面的派别。
关键词:室内装修
室内设计的风格和流派,属室内环境中的艺术造型和精神功能范畴。室内设计的风格和流派往往是和建筑以至家具的风格和流派紧密结合;有时也以相应时期的绘画、造型艺术,甚至文学、音乐等的风格和流派紧密结合;有时也以相应时期的绘画、造型艺术,甚至文学、音乐等的风格和流派为其渊源和相互影响。例如建筑和室内设计中的“后现代主义”一词及其含义,最早是起用于西班牙的文学著作中,而“风格派”则是具有鲜明特色荷兰造型艺术的一个流派。可见,建筑艺术除了具有与物质材料、工程技术紧密联系的特征之外,也还和文学、音乐以及绘画、雕塑等门类艺术之间相互沟通。
风格的成因和影响
室内设计风格的形成,是不同的时代思潮和地区特点,通过创作构思和表现,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室内设计形式。一种典型风格的形式,通常是和当地的人文因素和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又需有创作中的构思和造型的特点。形成风格的外在和内在因素。
风格虽然表现于形式,但风格具有艺术、文化、社会发展等深刻的内涵;从这一深层含义来说,风格又不停留或等同于形式。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一种风格或流派一旦形成,它又能积极或消极地转而影响文化、艺术以及诸多的社会因素,并不仅仅局限于作为一种形式表现和视觉上的感受。
20-30年代早期俄罗斯建筑理论家M· 金兹伯格曾说过,“风格”这个词充满了模糊性……。我们经常把区分艺术的最精微细致的差别的那些特征称作风格,有时候我们又把整整一个大时代或者几个世纪的特点称作风格“。当今对室内设计风格和流派的分类,还正在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本章后述的风格与流派的名称及分类,也不作为定论,仅是作为阅读和学习时的借鉴和参考,并有可能对我们的设计分析和创作有所启迪。
室内设计的风格
在体现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的同时,相对地说,可以认为风格跨越的时间要长一些,包含的地域会广一些。
室内设计的风格主要可分为:传统风格、现代风格、后现代风格、自然风格以及混合型风格等。
一、传统风格
传统风格的室内设计,是在室内布置、线形、色调以及家具、陈设的造型等方面,吸取传统装饰“形”“神”的特征。例如吸取我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室内的藻井天棚、挂落、雀替的构成和装饰,明、清家具造型和款式特征。又如西方传统风格中仿罗马风、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洛可可、古典主义等,其中如仿欧洲英国维多利亚或法国路易式的室内装潢和家具款式。此外,还有日本传统风格、印度传统风格、伊斯兰传统风格、北非城堡风格等等。传统风格常给人们以历史延续和地域文脉的感受,它使室内环境突出了民族文化渊源的形象特征。
二、现代风格
现代风格起源于1919年成立的鲍豪斯学派,该学派处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强调突破旧传统,创造新建筑,重视功能和空间组织,注意发挥结构构成本身的形式美,造型简洁,反对多余装饰,崇尚合理的构成工艺,尊重材料的性能,讲究材料自身的质地和色彩的配置效果,发展了非传统的以功能布局为依据的不对称的构图手法。鲍豪斯学派重视实际的工艺制作操作,强调设计与工业生产的联系。
鲍豪斯学派的创始人W·格罗皮乌斯对现代建筑的观点是非常鲜明的,他认为“美的观念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建筑没有终极,只有不断的变革”。“在建筑表现中不能抹杀现代建筑技术,建筑表现要应用前所未有的形象”。当时杰出的代表人物还有Le·柯布西耶和密斯·凡·德·罗等。现时,广义的现代风格也可泛指造型简洁新颖,具有当今时代感的建筑形象和室内环境。
三、后现代风格
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西班牙作家德·奥尼斯1934年的《西班牙与西班牙语类诗选》一书中,用来描述现代主义内部发生的逆动,特别有一种现代主义纯理性的逆反心理,即为后现代风格。50年代美国在所谓现代主义衰落的情况下,也逐渐形成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受60年代兴起的大众艺术的影响,后现代风格是对现代风格中纯理性主义倾向的批判,后现代风格强调建筑及室内装潢应具有历史的延续性,但又不拘泥于传统的逻辑思维方式,探索创新造型手法,讲究人情味,常在室内设置夸张、变形的柱式和断裂的拱券,或把古典构件的抽象形式以新的手法组合在一起,即采用非传统的混合、叠加、错位、裂变等手法和象征、隐喻等手段,以期创造一种溶感性与理性、集传统与现代、揉大众与行家于一体的即“亦此亦彼”的建筑形象与室内环境。对后现代风格不能仅仅以所看到的视觉形象来评价,需要我们透过形象从设计思想来分析。后现代风格的代表人物有P·约翰逊、R·文丘里、M·格雷夫斯等。
Ⅶ 急需一篇1500字的论文,题目是中西方古代建筑的审美比较,大家帮帮忙啊,谢谢了
(一). 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
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输水道,中世纪欧洲的教堂……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无一不是这部“石头史书”中留下的历史见证。唯有我国古典建筑(包括邻近的日本、朝鲜等地区)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书”。中西方的建筑对于材料的选择,除由于自然因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由不同文化,不同理念导致的结果,是不同心性在建筑中的普遍反映。西方以狩猎方式为主的原始经济,造就出重物的原始心态。从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中国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经济方式,造就了原始文明中重选择,重采集,重储存的活动方式。由此衍生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哲学,所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揭示,自然与人乃息息相通的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环节,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之亲和关系,重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关系的结果。
(二).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
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中国建筑的美又是一种“集体”的美。例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以相近年代建造、扩建的北京故宫和巴黎卢浮宫比较,前者是由数以千计的单个房屋组成的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围绕轴线形成一系列院落,平面铺展异常庞大;后者则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垂直叠加,由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而且,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城邦开始,就广泛地使用柱廊、门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以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这与西方人很早就经常通过海上往来互相交往及社会内部实行奴隶民主制有关。古希腊的外向型性格和科学民主的精神不仅影响了古罗马,还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同时,如果说中国建筑占据着地面,那么西方建筑就占领着空间,譬如罗马可里西姆大斗兽场高为48米,“万神殿”高43.5米,中世纪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其中央大厅穹窿顶离地达60米。文艺复兴建筑中最辉煌的作品圣彼得大教堂,高137米。这庄严雄的建筑物固然反映西方人崇拜神灵的狂热,更多是利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三) 建筑的发展不同,表现了中西方对革新态度的差别
从建筑发展过程看,中国建筑是保守的。据文献资料可知,中国的建筑形式和所用的材料3000年不变。与中国不同,西方建筑经常求变,其结构和材料演变得比较急剧。从希腊雅典卫城上出现的第一批神庙起到今天已经2500余年了,期间整个欧洲古代的建筑形态不断演进、跃变着。从古希腊古典柱式到古罗马的拱券、穹窿顶技术,从哥特建筑的尖券,十字拱和飞扶壁技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无论从形象、比例、装饰和空间布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反映了西方人,敢于独辟蹊径,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建筑价值的不同,显现中西方审美观念的异殊。
从建筑的价值来看,中国的建筑着眼于信息,西方的建筑着眼于实物体。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不靠计算,不靠定量分析,不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构思,而是靠师傅带徒弟方式,言传手教,靠实践,靠经验。我们对于古代建筑,尤其是唐以前的建筑的认识,多从文献资料上得到信息。历代帝王陵寝和民居皆按风水之说和五行相生相克原理经营。为求得与天地和自然万物和谐,以趋吉避凶,招财纳福,在借山水之势力,聚落建筑座靠大山,面对平川。这种“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古代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首创的几何美学和数学逻辑,亚里士多德奠基的“整一”和“秩序”的理性主义“和谐美论”,对整个西方文明的结构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一切科学和艺术,它们的道路都被这种理念确定了命运。翻开西方的建筑史,不难发现,西方建筑美的构形意识其实就是几何形体;雅典帕提隆神庙的外形“控制线”为两个正方形;从罗马万神庙的穹顶到地面,恰好可以嵌进一个直径43.3米的圆球;米兰大教堂的“控制线”是一个正三角形,巴黎凯旋门的立面是一个正方形,其中央拱门和“控制线”则是两个整圆。甚至于象园林绿化、花草树木之类的自然物,经过人工剪修,刻意雕饰,也都呈献出整齐有序的几何图案,它以其超脱自然,驾驭自然的“人工美”,同中国园林那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情调,形成鲜明的对照。早在2000年前古罗马奥古斯都时期的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就在他的著名《建筑十书》中提出了“适用、坚固、美观”这一经典性的建筑三要素观点,被后人奉为圭臬,世代相传。17世纪初建筑师亨利·伍登提出优秀建筑物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坚固、实用和欢愉。”西方人把“坚固”和“实用”作为评价优秀建筑物的第一和第二原则。因而当中国古老的建筑物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毁坏或“烟消云散”的时候,西方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的建筑依然完好地保存着,用实物体形象演绎着自己的文化。通过对中西方建筑的比较可见出中西方在观念文化上,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上的不同。
中国建筑中具有审美价值的特征形式和风格。自先秦至19世纪中叶以前基本上是一个封闭的独立的体系,2000多年间风格变化不大,通称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社会性质的改变,外国建筑,特别是西方建筑的大量输入,中国建筑与世界建筑有了较多的接触和交流,建筑风格发生了急剧变化,通称为中国近现代建筑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封建社会中发展成熟,它以汉族木结构建筑为主体,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优秀建筑,是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风格非常显明的一个独特的艺术体系。中国古代建筑对于日本、朝鲜和越南的古代建筑有直接影响,17世纪以后,也对欧洲产生过影响。
艺术特征
和欧洲古代建筑艺术比较,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有3个最基本的特征:
①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艺术价值高的建筑,也同时发挥着维系、加强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
②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建筑艺术的一切构成因素,如尺度、节奏、构图、形式、性格、风格等,都是从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出发,为人所能欣赏和理解,没有大起大落、怪异诡谲、不可理解的形象。
③总体性、综合性很强。古代优秀的建筑作品,几乎都是动员了当时可能构成建筑艺术的一切因素和手法综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形象,从总体环境到单座房屋,从外部序列到内部空间,从色彩装饰到附属艺术,每一个部分都不是可有可无的,抽掉了其中一项,也就损害了整体效果。
这些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为:
重视环境整体经营
从春秋战国开始,中国就有了建筑环境整体经营的观念。《周礼》中关于野、都、鄙、乡、闾、里、邑、丘、甸等的规划制度,虽然未必全都成为事实,但至少说明当时已有了系统规划的大区域规划构思。《管子·乘马》主张,“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说明城市选址必须考虑环境关系。中国的堪舆学说起源很早,除去迷信的外衣,绝大多数是讲求环境与建筑的关系。古代城市都注重将城市本体与周围环境统一经营。秦咸阳北包北坂,中贯渭水,南抵南山,最盛时东西达到二三百里,是一个超级尺度的城市环境。长安(今陕西西安)、洛阳(北魏)、建康(今江苏南京)、北京(明清)等著名都城,其经营范围也都远远超过城墙以内;即使一般的府、州、县城,也将郊区包容在城市的整体环境中统一布局。重要的风景名胜,如五岳五镇、佛道名山、邑郊园林等,也都把
环境经营放在首位;帝王陵区,更是着重风水地理,这些地方的建筑大多是靠环境来显示其艺术的魅力
Ⅷ 求一篇建筑学艺术概论科目的论文题目是文与质的关系
求一篇建筑学艺术概论科目的论
了解分析,结果,探讨的呢
的肯定
Ⅸ 求关于绘画艺术、雕塑艺术、建筑艺术其中之一的论文,不少于3000字,包括题目,摘要,关键词,正文,结论
这么专业,严格,你要是着急的话别寄太大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