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维吾尔族的舞蹈,作文700
中国维吾尔族自古居住在中国的西北部,有历史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维吾尔族舞蹈继承古代鄂尔浑河流域和天山回鹘族的乐舞传统,又吸收古西域乐舞的精华,经长期发展和演变,形成具有多种形式和特殊风格的舞蹈艺术,广泛流传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地。 现在维吾尔族的舞蹈,又在原基础上得到了发展和创新。 风格与特点由于新疆南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不同,使维吾尔族各种舞蹈既有共同的风格,又有不同的地区特色。维吾尔族舞蹈的主要特点是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同眼神配合传情达意。从头、肩、腰、臂到脚趾都有动作。昂首、挺胸、直腰是体态的基本特征。通过动、静的结合和大、小动作的对比以及移颈、翻腕等装饰性动作的点缀,形成热情、豪放、稳重、细腻的风格韵味。其特点还表现在:①膝部连续性的微颤或变换动作前瞬间的微颤,使动作柔美,衔接自然。②旋转快速、多姿和嘎然而止。各种舞蹈形式的旋转,均各具特色,通常在舞蹈的高潮时作竞技性旋转。③音乐伴奏多用切分音、符点节奏,弱拍处常给以强奏的艺术处理,用以突出舞蹈的风韵和民族色彩。 [维吾尔族民间歌舞] 表演形式维吾尔族舞蹈,可分为自娱性舞蹈、风俗性舞蹈、表演性舞蹈 3类。自娱性和风俗性舞蹈中也带有表演和宗教因素。现流传于新疆各地的民间舞蹈主要形式有:赛乃姆、多朗舞、萨玛舞、夏地亚纳、纳孜尔库姆、盘子舞、手鼓舞以及其他表演性舞蹈。 赛乃姆自娱性舞蹈。广泛流传在新疆各地,节奏以、拍为主,个别地区(如哈密)有拍。赛乃姆原是古代新疆民间曲调的一种,节奏平稳,旋律优美,适于舞蹈,后来与节奏欢快的曲调赛勒凯相结合,形成由慢转快的两段体的舞蹈形式,被收进维吾尔族古典套曲《十二木卡姆》。从《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四十》关于回部乐的记载,可知赛乃姆曾是清朝宫廷回部乐中的表演项目。赛乃姆的表演较自由,无论室内室外均可进行。开始表演前,群众围坐,乐队和伴唱者聚集一处。音乐开始后舞者进场,可独舞、对舞,也可3~5人同舞。舞者随琴声、鼓点由慢到快即兴表演,也可邀请观众同舞。舞至高潮时,观众合着节奏拍手并欢呼助兴。赛乃姆的伴奏乐器有弹拨尔、热瓦甫、都它尔、沙塔尔、手鼓等。以手鼓掌握舞蹈速度。赛乃姆的地区特点为:①南疆,以喀什地区为代表,风格明快、活泼、深情、优美。②北疆,以伊犁地区为代表,风格潇洒、豪放、轻快。③东疆,以哈密地区为代表,风格平稳、安详、风趣、乐观。习惯上在赛乃姆名称前,冠以地区名称,如:库车赛乃姆、和田赛乃姆、伊犁赛乃姆等。 多朗舞礼俗性舞蹈。以双人对舞为基础,带有竞技性的组舞。流传在新疆麦盖提、巴楚、莎车、阿瓦提等县。“多朗”是居住在塔里木盆地个别地区古代维吾尔族人的自称。多朗舞是他们传统风俗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逢婚嫁、喜庆日欢聚时,都跳多朗舞。多朗舞有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舞者必须自始至终跳完整个舞蹈,中途不准退出,观众也不得随便离开舞场。表演时的音乐伴奏按《多朗木卡姆》的演奏顺序进行。开始时唱散板序歌的部分无舞蹈,其他各部分的舞蹈是:奇克提麦(拍)、赛乃姆(拍)、赛乃凯斯(拍)、赛勒玛(拍)。多朗舞的表演程式:不分男女老少,团团围坐,鼓声起后,纷纷邀请对手双双起舞,其舞步稳健豪放。随音乐节奏由慢而快。舞蹈由双人对舞转为集体圈舞,又由圈舞发展成双人竞技性旋转表演,动作勇猛、矫健。伴奏乐器有卡侬、多朗热瓦甫、艾捷克、手鼓等。 萨玛舞风俗性舞蹈。是伊斯兰教节日时由男子在广场上集体表演的舞蹈形式。主要流传地区为新疆喀什、莎车等地。“萨玛”原是古代新疆的一种拍的民间舞蹈,曾盛行一时。伊斯兰教传入后,逐渐演变成节日的群众舞蹈活动。在维吾尔族古典套曲《十二木卡姆》形成时,萨玛舞被收在歌舞组曲“麦西来甫”的开始部分。至今,在肉孜节、古尔邦节时,人们依然喜欢聚于寺院前的广场上跳萨玛舞。萨玛舞的节奏有:、、、拍,拍较少见。主要乐器为铁鼓和唢呐。其舞蹈动律沉稳、舒展。落脚时全脚着地,身体下压,微顿,抬步时两手随身体的俯仰而轻摆,常用跳转、擦地空转等技巧动作。表演者多为劳动群众,动作粗犷有力,富有劳动生活气息。 夏地亚纳是节日或盛大集会时在广场上表演的群众集体舞蹈形式,流行全新疆,盛行于南疆。夏地亚纳原是乐曲名称,维吾尔语意为“欢乐的”,过去曾用于王宫贵族的出巡、迎送等礼仪的乐舞中,后发展成为表达欢乐情绪的舞蹈,多在集会开始前表演,或在其他民间舞蹈之后表演,如跳萨玛舞时,一般以夏地亚纳结束。跳夏地亚纳舞人数不限,表演时无固定队形,动作不强求一致,步伐以小跳步为主,手的动作简单。节奏为、拍。伴奏可用弦乐或吹奏乐,几面直径不同的手鼓或铁鼓同时热烈击奏。新疆各地的夏地亚纳的形式与风格各有差异,北疆的活泼,南疆的舞姿华丽,麦盖提县的古朴。
⑵ 谁给我找一篇关于回族舞蹈特点的论文,要详细些的,三千字左右,谢谢了!!
回族、维族舞蹈特点与伊斯兰教 舞蹈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其传承与发展都是与历史、人文以及宗教等同步发展并受其制约的,尤其是某些民族民间舞蹈与宗教更是息息相关。宗教是一种社会及文化现象,当一种宗教产生以后,就会产生与这种宗教相适应的文化艺术,并在接受这一宗教的民族中得以发展。 伊斯兰教史记载,某些国家的统治者禁止以娱乐为内容的乐舞活动,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也曾为了反对一度在贵族阶层中出现的浮靡风气,禁止过不正当的乐舞,认为这种乐舞会腐蚀人们的意志,扰乱穆斯林虔诚的信仰和祈祷,伊斯兰教的教律学家也反对乐舞,尤其是反对在举行宗教仪式时辅以乐舞。从以上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其对信奉伊斯兰教民族的舞蹈发展,必然会有一定的影响和制约。但是同样是信奉伊斯兰教的两个不同的民族—~回族与维族,在其舞蹈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与发展状况等方面,呈现出诸多不同。 一、伊斯兰文化的两大系统 伊斯兰教是由其创始人穆罕默德受天启创立的一种宗教,在创立与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多方面的营养,逐渐形成自己的宗教体系,是一种律法极为严格的宗教。 由于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分布地域辽阔,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与自然生态环境各不相同,各民族的来源与形成以及接受伊斯兰教信仰的时间、途经不一样,因而其内部又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态和特色。从这层意义上来讲,可以把中国伊斯兰文化分为两大系统,即内地伊斯兰文化与新疆伊斯兰文化。 二、不同的文化背景与地理环境对回族、维族文化艺术的影响 在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十个之多,其中回族和维族是人口较多的两大民族,他们分别代表上文所说的中国伊斯兰文化的两大系统。中国内地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回族、保安族、撒拉族等,内地伊斯兰文化是通过上述各族穆斯林长期的信仰实践与生活实践逐步累积起来的,由于受汉文化的影响较深,因此内地伊斯兰文化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与中国儒家文化相结合的特点;新疆伊斯兰文化是以维族、柯尔克孜族等民族为载体,融会吸收了古代中国西北边疆突厥文化成分而发展起来的,它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十分显著,因此两者有着明显区别。 回族和维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其舞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拥有不同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形式,并导致各自发展状况的不同。 三、回族舞蹈与维族舞蹈的发展历史 1、回族舞蹈的发展及其风格特点 回族是我国一个富有特色的民族,其在我国的形成和发展属于较为特殊的情况,既不是由原始氏族部落发展而来,也不是从国外迁入我国定居后而形成,“而是凭借着伊斯兰文化的巨大凝聚力,将不同国度、不同语种的穆斯林凝为一体,使外来成分与局部土著居民融于一炉的民族”。因此回族文化的形成也属于一种特殊的模式,伊斯兰教从起源与本质上决定了回族文化艺术的性质。可以说,回族文化是伊斯兰文化在对不断渗透的汉文化因素经过选择、认可后,吸收其有用的部分,保留伊斯兰文化的内核,将这两大文化融合而成的文化。而回族舞蹈是回族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并受其制约。 回族乐舞在西汉时具有很强的西域色彩,自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中西门户开辟“丝绸之路”以来,加强了中外各民族乐舞文化的交流。到唐代、元代大批伊斯兰信徒进入中原,带来了中亚、西亚的音乐与舞蹈,这对以后的回族舞蹈有很大影响,回族舞蹈在元代时发展较为兴盛,但到了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对回族强制实行汉化政策,因此回族在文化艺术等方面必定会受到中国封建思想以及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这一时期有相当一部分信仰伊斯兰教的文人学者开始崇尚儒学,出现了一批“回而兼儒”的学者,在他们翻译和撰写的伊斯兰教经典著作中,融入了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及行为规范,伊斯兰教教规与儒学的礼教汇成强大的威慑力,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穆斯林的精神与行为,认为歌舞是对“真主”的不敬和亵渎,因此“不事歌舞”便成为一条约定俗成的清规戒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回族舞蹈的发展,到明代以后,统治阶级对回族压榨歧视逐渐升级,致使整个民族的文化艺术停滞不前,回族人民不能轻松舒心的载歌载舞,于是他们就练拳习武以达到健身与自卫的目的,所以在当时回族武术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舞蹈的社会功能和自娱作用。 然而舞蹈自古以来就是人民生活的一部分,虽然回族有不成文的清规戒律约束着歌舞娱乐,但回族舞蹈还是在夹缝中萌生、形成、发展,它一方面传承伊斯兰传统文化艺术在宗教仪式之中,并且形成自己的特点,例如:回族穆斯林在做“礼拜”时,手臂动作较多,身体动势较大,当念到“都瓦儿”时,均将头部左右转动;念到“大赞”时,身体和头部均晃动,因此“摇头”这一动势,正是回族舞蹈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另一方面是在日常生活习俗中接受汉文化的熏陶,例如,《宴席曲》是回族人民在婚礼、喜庆宴席中表演的一种歌舞。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人民,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受其影响和约束,但是其传统乐舞还是在发展之中,并且浸染着浓郁的宗教色彩。 2、维族舞蹈的发展及其风格特点 维族素有“歌舞民族”之称,在新疆无论是七八岁的儿童,还是七八十岁的老人都能翩翩起舞,据史料《旧唐书·回纥传》记载:“回纥汗国时期,臣下或外国使节来见可汗,须在牙帐前舞蹈行礼。”由此可知,回纥是一个喜爱舞蹈的民族,回纥西迁之后,受西域舞蹈的影响,其舞蹈更为丰富多彩。唐宋时期最有代表性的西域舞蹈有胡旋舞、拓枝舞等。新疆各民族的舞蹈自古闻名,早在南北朝和隋唐时就传入中原,成为隋唐乐舞的重要组成部分,隋朝所设的七部乐中,就有“龟兹乐”;唐朝所设九部乐中也有“龟兹乐”、“疏勒乐”;唐太宗也将“龟兹乐”、“高昌乐”纳入所设的十部乐中。从隋唐所设乐舞中.新疆乐舞所占的比重说明当时新疆各民族在音乐、舞蹈方面的兴盛,这些乐舞形式今日依然保存在新疆各民族民间舞蹈之中,形成这一地区舞蹈的特有风格。 维族舞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以“麦西来甫”最受欢迎,其意为“欢聚歌舞”,是一种有组织的传统娱乐活动,维族舞蹈的形式包括:赛乃姆、多朗、萨玛、纳孜尔库姆、手鼓舞、盘子舞等,风格特点主要表现在动律、舞姿以及技巧的运用方面,例如,维族舞蹈中“微颤”是最常见的动律;舞姿造型是以昂首、挺胸、立腰等为·基本特征;旋转技巧运用的相当频繁,要求快速、多姿、戛然而止。 依上所述,虽然回族与维族同样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和制约,但是综观两个民族舞蹈的历史发展及现状,二者不论在舞蹈的表演形式上,还是在舞蹈的风格特点上都呈现出诸多不同,其最主要的原因有两点:第一,地域环境不同。新疆地处古丝绸之路的要冲地带,使其成为中原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西域本土文化的汇合点,形成了新疆各民族歌舞所具有的兼容并蓄、绮丽多姿、别具一格的风格特色;回族大多分布在内地,与外来文化艺术交流机会很少,虽然古代的回族乐舞也受到西域舞蹈的影响,但是他们的舞蹈形式还是比较单一的。第二,文化背景不同。伊斯兰文化的两大系统所融合吸收的文化不同,内地伊斯兰文化,受儒家文化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回族舞蹈的发展,他们是以伊斯兰文化为本体,将中国本土文化融合于一体,以建构一个不为主体文化所拒斥又有助于保存、发展自身的文化系统,回族舞蹈正是在这种双重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由于维族地处边疆,受当地突厥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影响,因此在舞蹈形式上表现出多样化。从以上两个民族舞蹈的发展历史与表演形式上看,由于历史文化背景和地域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同一信仰的两个民族舞蹈文化发展的不同状况。
⑶ 维族舞蹈让我懂得了什么
维族舞蹈让我们懂得了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是一个热情奔放的民族。
通过维族舞蹈,使我进一步了解了跳起来,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不是我们人人都可以跳的,只有扎根这个民族,经常跳,才会跳好维族舞。
维族舞蹈热情洋溢,充满了集体协作的热闹场面,不搞好团结协作,同样跳不好维族舞蹈。
⑷ 对维吾尔族舞蹈的欣赏,用上修辞手法。的作文800字
中国维吾尔族自古居住在中国的西北部,有历史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维吾尔族舞蹈继承古代鄂尔浑河流域和天山回鹘族的乐舞传统,又吸收古西域乐舞的精华,经长期发展和演变,形成具有多种形式和特殊风格的舞蹈艺术,广泛流传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地。 现在维吾尔族的舞蹈,又在原基础上得到了发展和创新。 风格与特点由于新疆南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不同,使维吾尔族各种舞蹈既有共同的风格,又有不同的地区特色。维吾尔族舞蹈的主要特点是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同眼神配合传情达意。从头、肩、腰、臂到脚趾都有动作。昂首、挺胸、直腰是体态的基本特征。通过动、静的结合和大、小动作的对比以及移颈、翻腕等装饰性动作的点缀,形成热情、豪放、稳重、细腻的风格韵味。其特点还表现在:①膝部连续性的微颤或变换动作前瞬间的微颤,使动作柔美,衔接自然。②旋转快速、多姿和嘎然而止。各种舞蹈形式的旋转,均各具特色,通常在舞蹈的高潮时作竞技性旋转。③音乐伴奏多用切分音、符点节奏,弱拍处常给以强奏的艺术处理,用以突出舞蹈的风韵和民族色彩。 [维吾尔族民间歌舞] 表演形式维吾尔族舞蹈,可分为自娱性舞蹈、风俗性舞蹈、表演性舞蹈 3类。自娱性和风俗性舞蹈中也带有表演和宗教因素。现流传于新疆各地的民间舞蹈主要形式有:赛乃姆、多朗舞、萨玛舞、夏地亚纳、纳孜尔库姆、盘子舞、手鼓舞以及其他表演性舞蹈。 赛乃姆自娱性舞蹈。广泛流传在新疆各地,节奏以、拍为主,个别地区(如哈密)有拍。赛乃姆原是古代新疆民间曲调的一种,节奏平稳,旋律优美,适于舞蹈,后来与节奏欢快的曲调赛勒凯相结合,形成由慢转快的两段体的舞蹈形式,被收进维吾尔族古典套曲《十二木卡姆》。从《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四十》关于回部乐的记载,可知赛乃姆曾是清朝宫廷回部乐中的表演项目。赛乃姆的表演较自由,无论室内室外均可进行。开始表演前,群众围坐,乐队和伴唱者聚集一处。音乐开始后舞者进场,可独舞、对舞,也可3~5人同舞。舞者随琴声、鼓点由慢到快即兴表演,也可邀请观众同舞。舞至高潮时,观众合着节奏拍手并欢呼助兴。赛乃姆的伴奏乐器有弹拨尔、热瓦甫、都它尔、沙塔尔、手鼓等。以手鼓掌握舞蹈速度。赛乃姆的地区特点为:①南疆,以喀什地区为代表,风格明快、活泼、深情、优美。②北疆,以伊犁地区为代表,风格潇洒、豪放、轻快。③东疆,以哈密地区为代表,风格平稳、安详、风趣、乐观。习惯上在赛乃姆名称前,冠以地区名称,如:库车赛乃姆、和田赛乃姆、伊犁赛乃姆等。 多朗舞礼俗性舞蹈。以双人对舞为基础,带有竞技性的组舞。流传在新疆麦盖提、巴楚、莎车、阿瓦提等县。“多朗”是居住在塔里木盆地个别地区古代维吾尔族人的自称。多朗舞是他们传统风俗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逢婚嫁、喜庆日欢聚时,都跳多朗舞。多朗舞有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舞者必须自始至终跳完整个舞蹈,中途不准退出,观众也不得随便离开舞场。表演时的音乐伴奏按《多朗木卡姆》的演奏顺序进行。开始时唱散板序歌的部分无舞蹈,其他各部分的舞蹈是:奇克提麦(拍)、赛乃姆(拍)、赛乃凯斯(拍)、赛勒玛(拍)。多朗舞的表演程式:不分男女老少,团团围坐,鼓声起后,纷纷邀请对手双双起舞,其舞步稳健豪放。随音乐节奏由慢而快。舞蹈由双人对舞转为集体圈舞,又由圈舞发展成双人竞技性旋转表演,动作勇猛、矫健。伴奏乐器有卡侬、多朗热瓦甫、艾捷克、手鼓等。 萨玛舞风俗性舞蹈。是伊斯兰教节日时由男子在广场上集体表演的舞蹈形式。主要流传地区为新疆喀什、莎车等地。“萨玛”原是古代新疆的一种拍的民间舞蹈,曾盛行一时。伊斯兰教传入后,逐渐演变成节日的群众舞蹈活动。在维吾尔族古典套曲《十二木卡姆》形成时,萨玛舞被收在歌舞组曲“麦西来甫”的开始部分。至今,在肉孜节、古尔邦节时,人们依然喜欢聚于寺院前的广场上跳萨玛舞。萨玛舞的节奏有:、、、拍,拍较少见。主要乐器为铁鼓和唢呐。其舞蹈动律沉稳、舒展。落脚时全脚着地,身体下压,微顿,抬步时两手随身体的俯仰而轻摆,常用跳转、擦地空转等技巧动作。表演者多为劳动群众,动作粗犷有力,富有劳动生活气息。 夏地亚纳是节日或盛大集会时在广场上表演的群众集体舞蹈形式,流行全新疆,盛行于南疆。夏地亚纳原是乐曲名称,维吾尔语意为“欢乐的”,过去曾用于王宫贵族的出巡、迎送等礼仪的乐舞中,后发展成为表达欢乐情绪的舞蹈,多在集会开始前表演,或在其他民间舞蹈之后表演,如跳萨玛舞时,一般以夏地亚纳结束。跳夏地亚纳舞人数不限,表演时无固定队形,动作不强求一致,步伐以小跳步为主,手的动作简单。节奏为、拍。伴奏可用弦乐或吹奏乐,几面直径不同的手鼓或铁鼓同时热烈击奏。
⑸ 写维族舞蹈妙龄少女的开题报告
维族舞蹈妙龄少女的开题报告好呀!!!!c很急,那是什么时间要。
⑹ 以维族舞蹈为例写论文 从哪些方面入手
你练习的时候可以把下巴稍微的抬向你眼睛所看的方向也许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想要学好维族舞我觉得比较重要的是它的节奏,要把握好节奏的快慢和分配就能体现出组合中抑扬顿挫的感觉。再来是对维族舞蹈体态和神态的把握。很多时候你会觉得一个人其实跳得不怎么样,但就是吸引人,这就是他抓住了神态上的很多细节。只要做到这些,任何舞蹈你学起来都不会觉得吃力了。
⑺ 对维族舞蹈的认识
【维吾尔族民间舞蹈】 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继承了古代鄂尔浑河流域和天山回鹘的文化传统,并吸收了古代西域乐舞的精华,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其特点是用身体各部位的动作与面部表情相配合,进行感情交流。舞蹈者的头、肩、腰、背、臂、腿和脚趾都有复杂的动作,常以动、静的结合和大、小动作的对比,以及移颈、翻腕等装饰性动作的点缀,形成热情、豪放、稳重、细腻的风格特点。
更多请参阅:http://user.qzone.qq.com/20183042/blog/1189992067
⑻ 维族舞蹈开题报告怎么写
初学这些议论文的操作方法,
可以从模仿开始。以一篇文章为例。最典型的是吴晗的《谈骨气》 :
1.引论部分:开篇提出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接着,用孟子的话解释论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本论部分:用三个事例分别证明论点:文天祥的富贵不能淫;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贫贱不能移,闻一多的威武不能屈。
3.结论部分:解释当今无产阶级的骨气并发出号召。
三个部分之间都有过渡:在引论和本论之间有“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他积极的教育意义。”引出下面三个事例的叙述。本论和结论之间有“孟子的这些话,虽然在两千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他积极的意义。”进行过渡。
在第一和第二例之间,有“另一个故事”“还有个例子”进行过渡。这些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
三个部分分别回答了三个问题:引论部分解答 “是什么”的问题;本论部分解答“为什么(有骨气)”的问题;结论部分回答“我们怎么办”的问题。
⑼ 维族舞蹈的发展及传承
维吾尔族古称回纥、回鹘、畏兀儿等,较早实行农耕经济。维吾尔族曾信奉萨满教、摩尼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维吾尔族不同发展时期的经济文化生活与宗教信仰,在他们的舞蹈中都有所表现。据《魏书·高车传》记载:“合聚祭天,众至数万……游绕歌吟忻忻。”反映了其先民在漠北游牧时期盛大的萨满祭天仪式中的舞蹈活动。回鹘时期民间与宫廷的乐舞活动以及佛教对歌舞的影响,在唐宋以来的史籍中都有记载。
新疆地区自古就是中、西交通要道,也是古西域乐舞盛行的地方。中原文化及印度、伊朗文化为主,对新疆文化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而西域乐舞对中原及其他地区乐舞,也有深远的影响。汉、唐著名的于阗乐、疏勒乐、龟兹乐、高昌乐、伊州乐等都出自新疆境内。至今上述地区依然保持着乐舞风习,流传各具特色的舞蹈形式。这些舞蹈大多与新疆著名古典音乐套曲木卡姆相结合,许多小型表演性节目,多在群众欢聚娱乐的“麦西来甫”中进行。木卡姆的演奏与麦西来甫的活动,都是新疆的传统风习,木卡姆使民间音乐规范化,促进了民间舞蹈的发展;麦西来甫则给人们提供了学习本族、本地区风俗、仪礼,学习民间舞蹈和进行即兴创作的机会。现在维吾尔族的舞蹈,又在原基础上得到了表演形式维吾尔族舞蹈,可分为自娱性舞蹈、风俗性舞蹈、表演性舞蹈 3类。自娱性和风俗性舞蹈中也带有表演和宗教因素。现流传于新疆各地的民间舞蹈主要形式有:赛乃姆、多朗舞、萨玛舞、夏地亚纳、纳孜尔库姆、盘子舞、手鼓舞以及其他表演性舞蹈。发展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