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哪可以搜到有关西方教育与中国教育差别的论文
中西教育的根本差异
大巴山人
--------------------------------------------------------------------------------
前不久留美教育博士刘萍对中美教育作了一个比较并得出“美国初级教育不如中国”、“中国的初级教育基本功扎实”的评价(见“一个留美博士眼中的中美教育”2001年5月28日贴于“教育与学术”)。我认为她的看法是很片面的。作为一个教育学博士,如果她的观点广为传播,会误导许多人甚至整个教育界。本人在中国(学士和硕士)和北美(博士)都学理工科,且孩子在北美上学近十年。我想谈谈我的感觉和看法,供教育界人士或有兴趣的朋友参考。因时间匆忙,不便展开来写,这里仅讨论几个重点并以实例于以说明。
例一、尽管西方初级教育(小学和初中)比起中国来学习内容少、节奏缓,可我十多年来在北美的学校和公司里接触到的老外在业务上多数都很优秀,平庸者比例小于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而且普遍敬业精神强。他们的表现一点也无法让我想象他们的基本功不扎实。我真的看不出他们在中学只作过1000道数学题和我们曾作过5000道数学题的差异。说什么“西方的先进科技都是靠移民”,未免太过夸张了,太夜郎自大了。这样的评价也只能在中国人的“坊间”流传,根本不可能被西方主流传媒认可。
例二、文革后公认77,78级学生最优秀。这种优秀不仅表现在学习而且在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但恰恰这两级学生的中小学阶段都是在文革中度过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停课闹革命,在“社会大学”中自觉不自觉地学习五花八门的各种知识,根本没上什么课更别说受什么严格的科学教育了。很多人都是靠的高考前恶补几个月考进大学。
例三、我本人72年(15岁)在四川考高中时正值“修正主义主义教育路线回潮”,我们也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把小学后三年和初中三年的课程全部补齐,而且弄得清清楚楚。
例四、君不见许多人小学和初中成绩很好,但一到高中便垮了下来。这样的人考大学一般无望。但那些小学和初中成绩一般,但高中成绩往上冲的人一般都是考大学的料。
这些例子这正好说明了人类获取知识的最佳模式和人体智力发育的自然规律,那就是:
一、人类获取知识的效率是与对该知识的兴趣有极大的关系。人类是天然具有好奇心的。而教育的作用就是如何诱导,刺激和引导这种好奇心。填鸭式和题海式教育是泯灭这种好奇心的天敌(必要的记忆背诵除外)。而且极易导致人对学习的反感心理以及对个人行为的其他负面影响。
二、15岁(左右)以前的儿童由于大脑发育不成熟,理解力和接受力相当有限,不宜于承担过重的学习负担,学了也是事倍功半。这段时间应让儿童在宽松的环境中用他们天性中的好奇心加上想象的翅膀,充分地感受生活,积累对自然的认识。而15至25岁才是人类理解力和接受力的高峰期,才是强化在校学习的适当阶段。15岁前是感性的量变积累过程,15至25岁才是一个将前面的积累转化为理性认识的质变过程。后一个时期的学习效率可以数倍甚至数十倍于前一个时期。
我想在这里多费点笔墨说说为什么在学生15岁以前减压的重要性。虽然15岁以前人的大脑发育不成熟,不宜于进行高强度的在校教育,但人从出生到15岁之间却是人认识社会,观察自然,了解世界的一个自然而重要的阶段。在这个期间发生的许多外部事件对儿童都是第一次,他们都觉得十分的新奇,会让儿童在脑子里产生千千万万个为什么。这些蒙蒙胧胧,千奇百怪,带有初级哲学色彩的命题会整天萦绕在儿童的脑子里,产生一种寻找解释的强烈冲动,不自觉地形成一种厚实的思想积淀和丰富的想象能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量变积累过程。说通俗点,只有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牛顿们才能够从容地躺在大树下沉思“为什么苹果往下掉而不是往上掉?”,瓦特们才能够目不转睛地盯着火炉琢磨“壶盖为什么会动?”,爱因斯坦们才能够有闲功夫去冥想“指南针为什么总是朝北?”。我们很难想象在“超负荷”,“极限运动量”,学生每日疲于奔命的学习环境中这些本来十分自然的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过程能够经常或普遍发生。这些思想积淀和想象能力在15岁左右并在适当的教育诱导下会释放出强大的学习效能,即形成质变的过程。不仅如此,勤于思考、善于想象也是任何有创造力的科学家的最重要的素质。事实上任何有首创意义的科学发现和技术进步都是对某个哲学命题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上的一个重新解释。而人类的文明和科学就是在这样不断的命题和对命题的不断解释中向前进步的。
反观我们的教育体系和方式无意识地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范围里破坏了这种宽松的环境,强迫学生从小学开始泡在深深的题海中直至高中毕业,捻灭了儿童心智自然发育的这个最重要的过程。他们进入大学以后由于长期的超负荷学习反而心力疲惫,学习兴趣减少,把很多的时间都花到谈情说爱打麻将上,完全走了一个反自然规律的路子。我们还能指望我们的教育培养出站在世界科学前沿的科学家?我们的初级教育还能说是“挺好的”吗?
我这里还不说高压的初级教育还剥夺和挤压了少年们的情感教育,美学教育,艺术教育,社会学教育(并非政治课)的空间所带来的另一方面的重要负面影响(如展开又是另外一个大题目)。这些教育是塑造一个完善人格的基本要素。一个人格不完善的人是难以有所成就的。
西方教育基本上照顾到了这些自然规律。在初中(15岁)以前基本上不给学生施加任何压力。学生学得很放松。既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还可以让各种兴趣自由的生长,各种思想自由地发展。让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有一个十分健全的发育。但一过15岁进入高中阶段,学习迅速变得严格起来,而且学习负担和压力都有显著的增加。这种状态将持续增强直到大学毕业。结果到大学毕业时学过的总内容比中国的大学生有多无少。换句话说,在校学习强度与人的理解能力及智力发育保持同步增长。这是值得中国教育界好好借鉴的。
其实西方这种教育方式与77,78级的教育过程有某种异曲同工之处。当然77,78级是歪打正着,瞎猫撞上了死耗子。那些专修教育学的先生女士们应该好好分析一下这个现象,多和学理工科的人聊聊,不要把你们学教育学(文科)的体会应用到学理工科上去。中国常常有人凭想当然来推论甚至实施一些重大的,基本的教育原则。例如部份中国人把早期教育产业化。但最愚蠢之极的莫过于由重点大学出面来办什么“少年班”之类。培养人不是养鸡。况且人人都知道现在由激素快速催长的洋鸡比起村前院后自然生长的土鸡,味道实在是差太多了。尽管让孩子接受学校以外的数学超前教育非常普遍,但我断然拒绝,因为我深知其结果对孩子是灾难性的,无异于拔苗助长。我认为让孩子跟着学校的大纲走是最宜于儿童身心和智力发展的选择。
我想,遵从教育自然规律与否才是中西方教育的根本差异,也是中国现行的教育方式中最深层次的,最实质性的,最难被人们注意到的要害问题。其实西方教育也没有什么高妙之处,只不过比较顺从客观规律而已。中国教育系统无视这种客观规律,即有主观决策的错误,也有现实中的无奈(人多学校少)。现实一时无法改变,但人们至少可以在主观决策中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来有效地减少偏差的程度和确定未来的正确发展方向,而不要自我陶醉于“中国的初级教育很棒”的海市蜃楼之中,把歪了中国教育界的舵把子,在错误的方向越走越远,误导亿万炎黄子弟。
当然西方教育在学科设置,教材编写和选用上的一些特点也是西方教育成功的另一些因素。这里限于时间和篇幅就不多说了。
总而言之,科学是有关自然的学问。用合乎自然规律的方法去学习科学才是最佳的途径。把科学搞成神乎其神、玄而又玄的一门“手艺”,在教育中违反自然规律进行高压强制灌输,用“学手艺”的方法来进行科学教育是不会有最好的教育效果的。它可以培养出很多“能工巧匠”来追赶西方科技,但其中必定罕有具有科学首创能力的世界级科学家来让中国在世界科学的前沿独领风骚,而后者恰恰是中国教育界几代人梦寐以求的最高境界。
当然我这里只谈教育。这决不意味我认为西方什么都好。
一个“剑桥女孩”眼中的中西教育差异
现年19岁的姜岫云曾经是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高二那年转入英国罗婷女子中学就读A-level。不久前,这位留英两年的女孩收到了剑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比较我在中英两国中学的学习经历,我感触最深的是到了国外后我不再认为老师讲的东西一定是对的,我会很理智、很主动地思考老师传授的知识,真正积极思考,主动发言表达自己的理解,甚至对老师说‘不’。”对于中西中学教育差别,姜岫云如是说。
“在国内,提问挺傻的”
姜岫云介绍,在英国的课堂上,老师通常采取的教学手段是分组讨论和案例分析,老师的教学十分注重学生的参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而向老师说“不”在英国中学也很常见,一方面是因为那里的老师从来不会批评哪位学生的观点是错误的,因此学生永远不用担心由于问题很“愚蠢”而受到老师的责备或同学的取笑。另一方面,老师会不断问“你们懂了吗?”直到学生提出问题。因此学生们都很主动地发言,谈论自己对于问题的看法,甚至推翻老师的观点。“在英国,没有人会认为老师讲的一定就是正确的。但在国内,我就很少主动提问,因为环境如此,提问会让人觉得挺‘傻’的。”姜岫云说。
跟国内教育有很大差异的是,在英国,如果学生认为老师布置的作业负担太重,可以向自己的导师(相当于中国的班主任)和学校提出意见,经过考察,如果确实难以完成,老师需要减免学生作业的负担。而在中国的学校里,按时按量地完成各个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学生的“本职任务”,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国内中学教学像钻井,国外教学像铺沙”
“国内扎实的数学基础,令我在国外的学习中游刃有余。”姜岫云并不认为国内教学一无是处。她说,不到国外不知道,我们国内在理科方面的教育有多么扎实。国内教育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理科思维,理科的内容学得很深很难,主要训练思维严谨,学会寻找必要的条件来得出必然的结论,这种能力令中国学生在国外的学习中具备很大的优势。
但是另一方面,这种过于“专业”的教学令中国学生的知识面形成了一种窄而深的状态。中国的教学像钻井,洞很小,钻得深。英国的教学像铺沙子,面很宽,一层一层铺。姜岫云说,就拿数学来讲吧,英国中学的数学课程就有微积分,但只是作为入门学科,不会研究得很深,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真正的研究需要到大学里分专业深造。英国高中的课程选择也很灵活,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整个高中年级是不分班的。就拿姜岫云本人来说,按照学校的规定,她这个年级的学生只需选够3门课程就可以了。因为她爱好数学,因此选择了数学、数学(高级课程)、物理和商务研究四门课程。
“课余生活不能丢”
令记者感到惊讶的是,姜岫云的课余生活异常丰富,网球、演讲与戏剧、合唱队、“青年企业家”、社区服务等等。当记者问这么多的课余活动会不会影响正常学习时,小姜的回答是:“课余生活不能丢,劳逸结合效率才高嘛。”
在罗婷女中,学校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青年企业家”组织,为学生提供原材料进货渠道,让学生自己动手生产产品,然后自己负责销售。姜岫云觉得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收获颇丰。姜岫云每天一般有6到8个课时,每个课时35分钟,每门课一周的作业不超过9个小时,其余时间就可以自由支配了,通常就是进行一些课外阅读,然后就是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
姜岫云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比如今天我要写一篇论文,在上课很疲倦的情况下,我如果出去打一小时的网球,精神上就会很放松,回来后很可能一鼓作气,本来要两小时写完的论文,一小时就搞定了,而且是在心情愉快的状态下,写出的论文质量也很高。”可是在国内,学生们主要坐在教室里,一天数个小时下来,精神十分疲惫,这样接受知识的能力肯定有所下降,不如劳逸结合调剂一下。其实,这种学习的模式就是英国中学所倡导的“大学习”概念,就是说一个学生的学习包括各种范围,不局限于文理课程中,交流、组织、艺术、体育等等都包含在内,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姜岫云建议,由于资金、学校规模的大小、办学模式以及高考的限制,国内的学校不可能都有自己的网球场,不可能如英国学校那样为学生提供类似“青年企业家”这样的组织,也不可能给学生提供滑雪这样的课余生活。但是,我们的学校可以组织合唱队,可以组织演讲与戏剧等这类有条件实施的项目,在可能的范围内丰富学生们的学习,达到“大学习”的效果。
Ⅱ 我想写一篇关于外国的教育的论文,应该从哪方面入手呢
中国教育和外国教育的差异
美国有一个夏威夷大学的教授,他的手底下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我们这位教授啊,惊奇地发现,中国的学生是最勤奋的,他说Chinese可以和勤奋划等号。所以每到考试,中国的学生准保是No.1,成绩是最棒的,美国学生,牛气的很,不服气,老跟中国的学生想抗争,我们是美国,我们是本土的,我就不信考不过你,可是就是考不过。
但是这个美国教授就发现了一个什么问题呢?说中国的学生是考试的机器呀,说谁也考不过,我跟美国学生就说,你不要跟中国学生争,人家是考试的机器,你考不过他,一考试,他就是第一。但是,遇到思考问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上,创造能力上,这位美国教授发现啊,中国的学生,甚至于还不如非洲的学生。他就奇怪了,为什么考试成绩这么好的孩子,怎么在那些方面那么差?他呀,带着这个问题到中国来了,跑了好几个大城市,在北京,有一次,开座谈会他发言,说,我找到答案了,听听他这个答案啊,有点偏颇,但是值得我们思考。
他说,中国人和美国人在授课方式上不同,造成了学生思维能力不同。比如说,你们中国,要讲一节公开课,好多老师来听课,那么你们中国的老师,习惯于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知道今天要上什么课,而且都做了预习,预习过程中孩子们有好多的疑问,要等等老师讲课来解答,孩子们走进教室是带着许许多多的疑问来的,随着老师的讲课的进度,这些问号一个一个地消除了,在下课前,老师问同学们,我今天讲的课你们大家都明白了吗?有没有不懂的?于是有同学举手,老师,我这点不懂,于是老师耐心地给解答。张三李四给解答完,说,还有不懂的吗?还有问题了吗?于是都摇头,此时老师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孩子们下课以后,全都没有问题了,象鸟儿一样的飞出了教室,玩去了。
他说我们美国人上课不这样,说也比如同样上一节新课,那些学生进入教室之前,都不知道要上什么课,甚至于连今天这堂课连那个老师教都不知道。然后,随着老师的讲课的进度他的疑问一个一个地出来了,直到有的孩子按捺不住他要举手说老师,你回答我的问题,不然我上不下去了。老师停下了,给他回答问题,一一地解答,在解答过程中,连老师有的问题解答不了了,那么,这个时候老师说,同学们,你们提出了许多连我都解答不了的问题,希望你们放学以后自己去找答案,写出答疑论文。下课以后,孩子们带着连老师都解答不了的问题疑惑地走出教室,到社会上去,到网上去,到他们能找到答案的人跟前去寻找答案,回头写出答疑的论文。当老师看到答疑论文时,惊讶的发现,真的是值得他敬佩的,连他自己都解答不了的问题,他的学生写出了答案。
所以这个教授说,这就是一个思维方式的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
Ⅲ 关于外国教育的文章
中国教育与外国教育间的差异
美国有一个夏威夷大学的教授,他的手底下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我们这位教授啊,惊奇地发现,中国的学生是最勤奋的,他说Chinese可以和勤奋划等号。所以每到考试,中国的学生准保是No.1,成绩是最棒的,美国学生,牛气的很,不服气,老跟中国的学生想抗争,我们是美国,我们是本土的,我就不信考不过你,可是就是考不过。
但是这个美国教授就发现了一个什么问题呢?说中国的学生是考试的机器呀,说谁也考不过,我跟美国学生就说,你不要跟中国学生争,人家是考试的机器,你考不过他,一考试,他就是第一。但是,遇到思考问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上,创造能力上,这位美国教授发现啊,中国的学生,甚至于还不如非洲的学生。他就奇怪了,为什么考试成绩这么好的孩子,怎么在那些方面那么差?他呀,带着这个问题到中国来了,跑了好几个大城市,在北京,有一次,开座谈会他发言,说,我找到答案了,听听他这个答案啊,有点偏颇,但是值得我们思考。
他说,中国人和美国人在授课方式上不同,造成了学生思维能力不同。比如说,你们中国,要讲一节公开课,好多老师来听课,那么你们中国的老师,习惯于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知道今天要上什么课,而且都做了预习,预习过程中孩子们有好多的疑问,要等等老师讲课来解答,孩子们走进教室是带着许许多多的疑问来的,随着老师的讲课的进度,这些问号一个一个地消除了,在下课前,老师问同学们,我今天讲的课你们大家都明白了吗?有没有不懂的?于是有同学举手,老师,我这点不懂,于是老师耐心地给解答。张三李四给解答完,说,还有不懂的吗?还有问题了吗?于是都摇头,此时老师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孩子们下课以后,全都没有问题了,象鸟儿一样的飞出了教室,玩去了。
他说我们美国人上课不这样,说也比如同样上一节新课,那些学生进入教室之前,都不知道要上什么课,甚至于连今天这堂课连那个老师教都不知道。然后,随着老师的讲课的进度他的疑问一个一个地出来了,直到有的孩子按捺不住他要举手说老师,你回答我的问题,不然我上不下去了。老师停下了,给他回答问题,一一地解答,在解答过程中,连老师有的问题解答不了了,那么,这个时候老师说,同学们,你们提出了许多连我都解答不了的问题,希望你们放学以后自己去找答案,写出答疑论文。下课以后,孩子们带着连老师都解答不了的问题疑惑地走出教室,到社会上去,到网上去,到他们能找到答案的人跟前去寻找答案,回头写出答疑的论文。当老师看到答疑论文时,惊讶的发现,真的是值得他敬佩的,连他自己都解答不了的问题,他的学生写出了答案。
所以这个教授说,这就是一个思维方式的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欠缺。
Ⅳ 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怎么写急!我的题目是中西方教育的比较,会的帮忙下,谢谢!【最好中英文的】
中英文的?带英文的不就是摘要了吗?我跟你背景这个东西又叫国内外研究现状,比如国外有谁研究这个领域怎么样了,国内怎么样了,然后中西方教育比较中这些学者研究有哪些不足,这些不足不能直接指出缺点的,要含蓄的说,另外意义就是做出对比的好处,就是对比这个对中国教育有什么发展啊,借鉴啊,文科论文还是好弄的,另参考别人的论文的时候要改成自己的说法。因为查重复率的时候比较麻烦
Ⅳ 关于中西方教育的文艺作文题目
1、与好书交谈 2、多彩的校园生活 3、读书真好 4、同自己谈话 5、美好的回忆 6、和父母交朋友 7、我也是富翁 8、假如再有一次机会 9、故事发生在我们小组 10、我与伙伴 11、青春作伴好飞翔 12、你准备好了吗 13、真实的我 14、我们是初升的太阳 15、我的视线 16、我的同桌 17、父爱,触动了我的心灵 18、正直,触动了我的心灵 19、不要忘了信守承诺 20、承诺的故事 21、妈妈,我为你感动 22、感动我的一瞬间 23、心灵的感动 24、寻找感动 25、都是感动惹的祸 26、感动之后的思考 27、感动的力量 28、为平凡而感动 29、拒绝感动
Ⅵ 以中国教育和外国教育为话题的作文
周总理曾经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育是一个民族振兴的基石,是决定国际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志,我们必须予以重视。
经过了“文革”这场文化与教育的浩劫,我国的教育事业也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的步伐而日益发展与繁荣起来。相对于古代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民的思想束缚,我国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确实取得了质的飞跃。我国实行了一个相当合理的教育机制——素质教育,要求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全面实施德智体美,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理论上来讲,这确实是一个合理而近乎完美的教育机制。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素质教育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矛盾日益突出。
作为一个中国人,或许真的不该如此直白地论述本国教育的弊端。但是要想真正切实地发展教育,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公正严格地对待和探讨其本质。
中国教育的弊端总结起来是因为家长失败,体制失败和学校失败。
就拿家庭教育来打比方。如果一个小孩在走路过程中摔了一跤,疼得哇哇大叫,中国的父母一定会立马走上前去,爱惜地说:“乖,孩子不哭。是地欺负你对不对,我打它,打它,它那么坏,居然让我们宝贝摔跤。”而在日本情况就完全不同,父母会远远的站在一边,冷冷地对孩子说:“起来,再走一次,为什么别的孩子走路不会摔跤,而你却要摔跤!”这样以后,他们的孩子每次自己跌倒就会知道:摔跤是自己的责任,是自己没有能力在地面上站稳。没有人会同情你。再比如说,在孩子小的时候,中国父母总是把粮食在嘴里嚼好后一调羹一调羹地喂给孩子,在边上哄着正玩耍得高兴的孩子吃饭。不顾他们吃饭的样子多么难看,多么折腾,只要能把饭吃完都是好宝宝。而在大多数的美国家庭中,父母只负责把饭盛好,然后就自己管自己吃饭,如果孩子闹别扭不肯吃也随他去,后来饿了也没得吃。当他进行激烈的玩耍后,肚子一定会饿。从那以后,孩子就会知道:不吃饭的后果就是饿肚子。他就会乖乖的按时吃饭。美国人特别注重餐桌礼仪,要求孩子吃饭是不能发出声音,不能讲话,不允许东张西望。这时候再回想中国的家庭教育,其教育区别可见一斑。
再说中国的教育体制。中国推崇应试教育,一切的教育归根到底都是因为要考试。不看重学生自身的个性和特点,只看分数,认为分数和能力成正比,于是出现了一大批高分低能动物,一些简单的生活常识和社会实践都不能掌握。这简直可以称为是中国一大特产动物。可是尽管如此,实施那么严厉的教育制度,中国的科技人员所占比例那跟发达国家有的比吗?让学生整天呆在学校里学一些各方面的知识,以后长大可能用到的仅仅占60%,甚至更少。中国孩子从小就不明所以的被要求学这学那,没有主观的学习积极性,认识不到学习对自身未来的重要性,就是被9年义务教育死死地压着,透不过气来。
再说中国的大部分学校,为了抓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不合理地布置如山堆积的作业,每天拼命地上新课,占自修课,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完的成作业。退一步,且说抓紧时间能够完成,那么完成的质量呢?学生的睡眠呢?这都无从提起。相反的,一些国外学生的学业负担少的吓人,学习生活特别轻松,可是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是中国学生难以匹敌的。在一些对学校的调查中,不让学生说出该校的真正情况,而是让他们说谎,把学校教育描绘得无以伦比,说有多么符合政府的政策。一些低素质的老师,全然不顾虑学生的人格尊严,对一些犯错误和家庭背景不好的学生进行人格上的侮辱,像泼妇一样地指着他们迸出一句句脏话。试问:教师的形象何去何从?当然,对于一些屡教不改,品行低劣的学生是应该进行适当的惩罚,但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做出有损教师素质的行为举止。
虽然说,是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特色的教育,国外的教育建议不能完全借鉴,但对我们本身还是有启发作用的。中国教育的弊端的本质原因是因为中国封建传统的思想仍未完全改变,严重影响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这里,我衷心希望在以后的中国,教育事业能够真正的繁荣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思想能得到完完全全的解放,跻身于世界强国!
Ⅶ 关于教育的论文题目有哪些
教育作文题目
Ⅷ 我的论文题目是《中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美教育差异》 求有关中英文参考文献各30篇。跪求~~·
中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美教育差异
Q我
帮写
Ⅸ 论文题目 西方文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第一 在教育理念上复更倾向制西方的标准,觉得西方的教育就比我们高级,比我们要强,总去参考或贴近西方的标准,对老一辈的教育都是批判的态度
第二 学校的模式本来就是西方的东西嘛
第三 学校教育说白了是统治者的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到处都一样,只有小部分是针对个人发展的
1、对孩子的喂养讲究科学喂养,像喂猪一样,什么什么多少比例几许,科学喂养,麦当劳肯德基等等垃圾食品对饮食文化都有影响啊。价值观还都是往钱看吧,大部分人都以金钱去衡量一个人的成就,中外都这样,有少数是以文化、个人行为方面去看的,但大部分都是金钱,这是肯定的,特别是对活着的人的评价。所以读书就是为了赚钱,是大多数人最直接的观点。
2、电影、电视等媒体对孩子的道德观有很大的冲击,现在的孩子更早熟,更开放,更以自我为中心,明哲保身,对很多事情都不闻不问,不理不睬,虽然不能说道德沦丧,但也是让人不舒服的,喝倒彩、嘲笑人家缺点等等,时有发生。
总的来说还是我们周围的环境发生变化,对孩子的影响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