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们要写一篇关于经济史的论文,请大家提供一些好的题目
以史鉴今
--中华经济兴衰录
我校历史教研组承担的课题“初中历史自主性学习的研究”自2000年4月立项至今,历经七年的研究,现已圆满完成了研究方案中的各项任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普遍增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幅度提高,并且能够应用于实践和后续学习中,学生养成了受益终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同时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出一种适合初中历史教学的、切实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回归的教学模式。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自主学习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知识经济社会已初步形成,时代信息化和Internet的完善给人类提出了新的要求。终身学习是在未来社会生存的必要条件。随着知识爆炸性的增长、更新周期的缩短,对我们当今的教育方式、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为主的学习,已无法应付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对今天的学生来说,具备自我学习、自我知识的更新能力,远比掌握现有知识更有积极意义。学校教育不是学习的终结,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打基础的过程,教育工作的重心必须由指导学生掌握知识转移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习惯上来,着眼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自主学习是教育改革的需要
长期以来的初中历史教学,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和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成了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禁锢了学生发展的能动性,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新世纪伊始,新课程改革拉开了帷幕。这次课程改革的实质,就是倡导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和自主性,更加重视学生主动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强调课堂互动,关注课堂愉快、和谐的群体生活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是教和学方式的实质性变革,而其终结目标则在于引发学生“学”的实质性变化,新课程的推进要求学习方式的变革,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也是新课程改革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标志。
3、自主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学校教育归根到底应该是素质教育,这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地学校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材内容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这些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但所有这些改革与措施都是从施教者的立场出发考虑的,如果我们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来思考,则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将同样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广大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历史教师来说,如何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教育改革的需要,使历史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在学习中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热潮中广泛、深入探讨的热门课题。我们选择“初中历史自主性学习的研究”这个课题进行研究,就是为了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我校教育教学实际的教学模式,为大幅度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开辟新的实践途径,以确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自主学习理论
“自主学习”是指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老师的科学指导、围绕确定的学习目标、自主的选择学习方法、自我监控学习过程、逐步养成自主评价学习结果、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来实现学生自主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活动。自主学习是就学习过程的内在品质而言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并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从而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这种习惯在学习型社会中是不可或缺的,学习型社会带给人类的变化是革命性的,它不仅是一场社会意义上的革命,更是一场学习意义上的革命。学习型社会中,学习方式的地位被前所未有的突现,要以学校教育范围内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整个社会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任何教育及教学改革都应对自主性学习方式给予相应的足够关注。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 Piaget)研究认为,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获得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知识结构得到发展。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个体的知识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认知个体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个体就是在“与周围环境的平衡被打破、建立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所以让学生把当前的知识与已经掌握的旧知识相联系,从中发现问题,打破当前的知识平衡,迫使学生不得不认真地思考,以解决这种不平衡的状况,从而在思考中前进。不断地创造一些认知矛盾,促使学生努力解决,让学生通过发明、创造、不断思索所获得的知识,比通过灌注等方式获得的知识掌握得更好,灵活度更高。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家认知派的Zimmerman认为,学生的认知、动机、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因此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不能仅仅追求气氛的活跃,学生课前做好自学的浅层目标,而应该把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尽力追求的目标。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包括文字教材、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软件工具以及从Internet上获取的各种教学信息等),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会话交流”是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建构主义提供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重视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建构主义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在教师帮助下,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反对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反对迷信书本、迷信权威。此外,建构主义强调“情境创设”、“协作学习”的学习环境和“发现式”、“探索式”的学习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4、多元智力理论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拥有不同的多元智力,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景中才能充分地发展起来。该理论指导的全新教学理念为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实现最优的教与学的方式提供了良好的思想。
5、主体教育论
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最终培养学生成为能进行自主学习、自我创新的个体。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及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回归,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习惯;改变传统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根据教育学、心理学及素质教育的理论,探索初中历史教学的新模式。
具体描述为:
(1)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现状调查
(2)学生自主学习历史能力的培养
(3)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四)课题研究的目的和任务
对教师而言,就是通过课题研究推进教学改革、优化教学目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彻底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双主”并重的课堂教学模式。明确教师主导作用表现之一是对学生进行引导学习、引导探究和引导评价上;表现之二是在为学生释疑上。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到明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提问,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优化课堂教学,探索出一种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对学生来说,就是通过自主性学习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学习活动中,形成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塑造主体人格,变被动学习为自主性学习。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教与学关系的认识,只简单的停留在理论层面,即学生属于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教师属于教学活动的主导地位,但是对于“两个地位”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则缺乏具体研究。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成为沉重负担,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学科能力培养都无法实现,所以为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力求探索出初中历史教学的一种真正切实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回归的模式,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发展他们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
基于上述思考,我校历史教研组于2000年3月,向三河市教育局提出立项申请,立项课题为:初中历史自主性学习的研究。同年4月,经三河市教育局教科规划领导小组评审,该课题正式被批准立项(编号A031),为三河市教育局重点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保障
1、认真遵守学校教科室制订的《教科室组织条例》、《学校课题管理条例》、《课题评估奖罚制度》等各种制度,注重教科研的过程管理,采用课题笔记本制,每学年定期举行教科研理论知识讲座、教师学习心得交流会、实验成果汇报会等,并定期进行实验成果汇编,每月底对课题实施情况作一次检查,使课题研究工作规范有序。
2、认真参加学校教科室举办的教科研专题系列讲座,内容有《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计算机基础》、《研究性学习》、《与新课程同行》、《教科研基础知识》等。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之路。一是充分利用图书室、微机房、校园网等资源;二是进行课件制作的培训和优秀课件的评比工作;三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及时、充分地获取相关的科学知识。
4、学校每年专门拨出实验经费,用于培训教师和各种教科研活动的开支,目前已投入100多万元,包括多媒体教室、电脑多媒体备课及教学设备、教科研资料、专业图书、报刊杂志等,图书室藏书达到一类标准,这些都为我们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5、课题组每月进行一次关于课题开展情况的研讨,使课题研究工作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做到了制度化、规范化。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1、课题实施贯彻的原则
①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代替不了学生的学,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意识。
②整体性原则。课题研究要面向全体学生,着力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注重技能、非智力因素、自我监控等方面的培养,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全面展开。
③个体性原则。在实验过程中要允许有个性差异的出现,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有不同的经历,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
④反馈性原则。教学是一个双向的活动过程,存在着反馈的机制。对学生来说,反馈能使他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对学习行为进行调控、修正;对教师来说,反馈可了解教与学的效果,对教学过程不断做出调整,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的效能。
⑤科学性原则。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遵循现代教学理论,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和教学的实际制定出教学计划和确定探究方法、教学模式,做到既科学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课题研究的方法
①文献法
②行动研究法
③调查法(问卷、座谈)
④总结法(经验、个案)
⑤比较法(分析、归纳)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2000年1月~2000年5月),完成课题酝酿、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能力调查、资料积累、文献研究;人员培训,明确分工;完成课题研究的整体设计。
(二)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00年6月~2007年6月),根据课题总体设计方案结合学生实际,确定目标内容,确立实验方法。在实验进行中期,课题组进行小结,邀请专家对实验进行评估,相对调整计划,分析总结,深化研究。主要进行的工作如下:
1、加强学习,提高理论修养
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科学研究》等专业知识;课题组先后举办了《德育资源中的人文关怀》、《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自主性学习与课程改革》、《关于青年教师的成长中的几个问题》、《走进新课程》等系列培训。通过学习,课题组成员转变了观念,树立了全新的意识,掌握了从事科研的知识与技能,保证了课题研究的开展。
2、积极参与,深入开展实践研究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课题组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展示一堂自主学习的实验课;主持或参加一次课题研讨活动;撰写一篇课题研究总结或论文;记载一组研究对象的成长档案;把平时的学习、实践、反思组成版块等,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科研含量。
3、改革备课工作,加强课堂教学研究
课题组的老师按照课题组的规定,在备课中,对每节课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去确定,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抽象概括中不断得到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更为了在教学上达到优势互补,我们每学期初,各年级的备课组,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各单元重点、难点章节,由教师们分头进行精心备课,再把教案印发给每位任课教师,上课教师只需根据自己所任班级的实际修改、调整教学设计,课后认真撰写课后反思,进一步提升水平。
课堂教学是课题研究的主阵地。我们加强了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每个学期课题组的成员听课都在20节以上,课后与教师共同分析、归纳、总结,研究改进策略。课题组每学期进行两次课堂教学研究,由一人主讲,然后大家依据课题方案进行评价,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每学期进行一次科研课题展示汇报,推出一至二节引路课,在此基础上积极构建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三)研究总结阶段(2007年7月~2007年12月),撰写课题研究报告、论文;完成结题,邀请有关专家进行评审鉴定;进行成果推广。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课题组通过积极探索,在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培养和构建自主性学习的历史教学模式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C. 关于中国古代经济方式的论文,2000字左右
中国古代金融业
banking in ancient China
1840年以前中国历史上的金融事业。
商周(约公元前16世纪~前771) 中国是产生货币较早的国家,在商代和西周时期就有了金属铸币。从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的资料看,商、西周时期人们在交换过程中主要使用实物货币和金属称量货币。当时的实物货币有贝壳、龟甲、粮食、布匹等,金属称量货币主要是铜。
春秋战国(前770~前476)货币流通的范围更加广泛,人们逐渐普遍地使用青铜铸币。由于当时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文化的差异,以及政治上的分裂割据,各诸侯国使用不同的货币。例如秦国的铜钱铸成方孔圆形,币文为“半两”,铸币权由国家掌握。此外,黄金和布也是法定的货币。战国末年,秦国制定的《金布律》是中国最早有关货币的法令。
秦汉(前221~公元220)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并把秦的货币制度推行到全国各地。秦亡后,汉承秦制。为使货币重量更适于交换,西汉政府将铜钱的重量由“半两”(十二铢)改为“五铢”。从此五铢钱制度一直延用至隋代(581~618)。
南北朝(420~589) 这一时期,信用事业有所发展。中国古代的信用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最初的借款对象是实物。以后随着货币的产生和发展,货币借贷行为越来越多。在封建社会初期,放款者主要是官府、贵族以及大地主等,而借款者往往有着不同程度的人身依附关系,逃债非常困难。因此这一时期的借贷主要是信用放款,而且利息通常较高。战国时期,放款取息已是非常普通的事情。秦汉时还出现了专门靠放债取利的人,称“子钱家”。有些子钱家资本相当雄厚,甚至政府有时为筹措军费也要向他们借款。到了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兼办信用业务的机构——寺院。当时佛教盛行,寺院遍布各地。僧尼在政治、经济上都享有不少特权。寺院不仅从事宗教活动,而且经营大量土地,兼营放款业务。除了传统的信用放款外,还出现了典当业,即抵押放款。
唐(618~907) 法定货币有铜钱和绢帛两种。绢帛以“匹”为单位,多用于大额的交易。唐代废五铢钱,铜钱不再以重量为名,而改称“通宝”、“元宝”,发展为比量名钱体系更高一级的铸币形式。
唐代货币经济有较大发展。但在流通领域中,铸币短缺一直是突出问题。因各地禁铜钱出境且铜钱较重,商人携带极不方便。唐宪宗时产生了“飞钱”,即商人在京师卖出货物后,把货款交付给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并从其处取得票券,回到地方后凭票取款。这种飞钱又称“便换”,是中国最早的汇兑方式。
随着商业的繁荣,对外贸易的发达,在唐京城长安的西市形成了中国最早的金融市场。西市是长安最繁华的市场,面积约1平方公里,遍布各种店铺和作坊,其中有许多商铺经营信用业务,如柜坊、寄附铺收受存款,保管财物;金银店兼营兑换以及生金银的买卖;质库经营抵押放款。金融市场的初步形成以及汇兑事业的产生是唐代金融业发展的主要标志。
宋(960~1279) 货币经济的发展在货币形态上表现为白银的货币性加强和纸币的出现。汉代以前贵金属金、银都曾为货币,秦汉时期黄金是法定货币。汉代以后,由于货币经济一度衰退,贵金属失去法定货币的地位。唐末出现贵金属复入流通的趋势。宋代贵金属白银逐渐被人们广泛使用,绢帛一类的实物货币则逐渐失去其货币资格。纸币最早出现于10世纪末的四川,当时称作“交子”,开始时是由民间的富商发行,1023年后政府垄断了交子的发行权。
宋代钱币的铸行量大大超过唐代,但在货币流通领域中却出现混乱和地区割据的局面。宋代铸币的种类很多,面值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当十数种;币材可分为铜钱、铁钱、夹锡钱。北宋(960~1127)时期西北和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西夏、辽也铸造自己的货币。中原地区的宋王朝则有些地方使用铜钱,有些地方流通铁钱,还有些地方兼行铜铁钱。南宋(1127~1279)时占据中原北部的金国也铸造发行自己的货币。
元(1271~1368) 结束了宋代货币流通分散混乱的局面,货币又趋统一。元代的货币以纸币为主,最初的纸币是可用白银兑现的信用兑换券,后逐渐发展为不兑现纸币。元代纸币不再以宋代“缗”、“文”等铜钱的单位为价值尺度,而以白银为价值尺度。元代的纸币制度已相当完善。1287年,元政府颁行的《至元宝钞通行条划》是中国最早、最完备的币制条例。
宋元时期的信用事业较之以前并没有过多的发展,在社会上广泛流行的仍是传统的高利贷信用。民间的信用机构主要是当铺。当铺在宋时称“解库”、“ 质库”,寺庙经营的称“长生库”, 元代时称“解典库”或“解库”。元代当铺除抵押放款外,有时还经营信用放款。除了私入开当铺外,官方也开始建立经营典当业的机构。如金政府曾设质典库,又称“流泉”,元政府设立公典,称“广惠库”。宋代以后,货币种类增多,因而兑换业发展。当时经营兑换业的有“金银铺”、“银铺”。宋代的“交引铺”除经营各种兑换外,还买卖各种钞引。汇兑业务随着纸币的流行而逐渐衰落。
明清(1368~1911) 明代货币有纸币、铜钱和白银。明前期主要用纸币,明中叶以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清代(1616~1911)银、钱兼行。铜钱仿照明朝的制钱制度,由国家统一铸造发行,银锭则许民间自由铸造,因此各地的铸银在重量、成色上有不少差异,种类繁多。
明清时期,金融业有显著发展,尤其是典当业日趋发达,当铺遍布各地。据统计,1644年全国有当铺两万多家,1744年时北京有当铺六七百家。有的当铺资本额高达数万两或十几万两。经营典当业的主要是商人,此外还有地主、官僚,甚至政府也投资设当铺,称为“官当”。当铺的业务除放款外,还接受存款,兼营兑换等。
明清时期还出现钱庄、银号、票号等新的金融机构。钱庄起源于明中叶,最初规模较小,主要从事兑换业。明末,钱庄逐渐发展成为从事经营接近近代金融业务的机构,除兑换铜钱、金银外,还兼营放款、存款等业务。银号最早出现于清初,经营业务与钱庄类似。钱庄、银号还发行钱票和银票,可以用来兑换铜钱和白银。随着钱庄、银号在全国普遍设立,清乾隆年间以后,银钱票的流通非常广泛。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出现经营汇兑业务的票号,因经营者主要是山西人,又称“山西票庄”,起初只为商人办理汇款,后又兼办政府和官吏的公款汇兑和存、放款业务。
除了民间自办的各种机构外,清政府也设立了官方的金融机构“官银钱号”,从事各项金融业务。
D. 写关于中国古代经济史方面的历史论文,应该怎么选题( 适合本科生写的)急急急,求帮助
1、关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的研究。 2、中国传统政治体制与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3、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与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4、中国体统文化意识与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5、关于资本主义萌牙的研究。6、关于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原因与性质的研究。7、关于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特点与水平的研究。8、关于个体小农经济与中国古代社会性质的研究。9、历史时期北方地区生态环境的变迁及其成因。10、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研究。11、战国秦汉时期的经济区域。12、商品经济与战国秦汉社会变迁。13、秦、汉重农抑商政策比较研究。14、西汉经济政策述评。15、豪族与两汉社会。16、两汉土地制度研究。17、秦汉时期的移民问题19、汉代儒学的发展及其影响。20、门阀政治形成的原因。21、门阀士族与魏晋文化的发展。22、门阀士族与魏晋隋唐社会23、六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与经济重心的转移。24、府兵制与关陇集团。25、商品经济与唐宋社会变迁。26、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27、科举制度与唐宋社会。28、唐宋时期的经济政策与社会经济。29、汉、唐外交方针之异同研究。30、隋唐地方权力研究。31、地方行政体制与魏晋南北朝的长期分裂。32、门阀集团与隋唐政治。33、 唐宋时期的城市和城市经济。34、古文运动与儒学的复兴。35、佛教与唐宋文化。36、道教与唐宋文化。37、元代文化政策研究。38、行省制与元代的地方发展。39、明朝经济政策及其历史影响。40、朱元璋与明初政治。41、明清流民与山区开发。42、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43、清代边疆地区的开发。44、唐以前的国家、社会与水利。45、宋以后的国家、社会与水利。46、秦汉隋唐的地方行政与社会控制。47、宋明清的地方行政与社会控制。48、士大夫阶层与宋明社会研究。49、地主阶层与中国体统政治研究。50、唐宋科技与社会、文化研究。51、汉唐时期的陕西。52、宋明时期的陕西。53、汉唐时期的乡村社会。54、宋明时期的乡村社会。1.秦汉时期的移民政策及其影响2.秦汉与匈奴的战争评述3.秦汉时期北部边疆的开发及历史意义4.秦汉时期北部边疆的开发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5.中国古代重农政策的历史作用6.试论西汉的商业政策7.试论汉代的农业政策8.西汉时期汉匈人口流动及影响9.东汉对南匈奴政策评析10.试论汉武帝的用人方略11.司马迁的民族观略论12.汉代外戚集团的形成与擅权13.论西汉后期的社会问题14.两晋南北朝士族门阀的特征15.试论唐太宗的民族政策16.试论唐太宗的人才思想17.汉唐异同论18.试论辽代的双轨行政制度19.宋辽对峙格局的形成及历史意义20.宋金战争爆发的原因21.宋代冗官及其社会影响22.金代的重农政策23.元代文化的特点24.《盐铁论·散不足》所反映的西汉社会生活25.东汉的赈灾政策26.自然环境变迁与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关系27.康熙在维护国家统一中的作用28.清末移民实边政策的作用
E. 急求一篇高一历史论文 题目“中国古代经济之我见”
建议你可以看看《明朝那些事》,明朝就是因为经济问题导致灭亡的朝代之一,还可以看看《细说宋朝》,里面也有很多讲到了经济方面的问题,当然《新宋》这部架空小说也谈到了经济的问题而且很有见地,比如纸币的发行,通货膨胀,此外,秦汉朝时期的五铢钱,分地域铸造,也体现了当时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昂的具体情况,隋唐时期经济的发达,你找一些历史通俗读本看看,对你了解那时候的经济也是很有好处的,说了这么多,其实你也不用全看,找写具体的章节看看,并结合你的历史书,抄点上去,最后发表点自己的看法,当然是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之上了,只能提供这些了,希望对你有帮助,说实话三千字打上来也挺累的,而且你只悬赏10分,要是两百分倒有点可能,我倒是很想看看有没有这么执着的人,呵呵!
F. 推荐一个中国古代史论文题目
有很多啊。
比如官阶的设置每个朝代都不一样,几百年变一大样。
税赋各个朝代也不一样。
G. 关于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论文,1500字
立论文
1.定义: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讲事实,摆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文章体裁。
2.要求:①要对论述的问题有正确的看法②用充足有说服力的论据③要言之有理,合乎逻辑
驳论文
1.定义:论辩是针对对方的观点加以批驳,在批驳的同时阐述己方的观点
2.方式:①提出论点②证明论点③总结论点
如果从文章内容的逻辑关系来分析,议论文具体的结构形式可分两大类:
纵式
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
例1.“层层深入”式,先提出论点后,循序渐进的去论证,把道理逐渐展开,最后归纳总结。
例2.“正反论证”式:先提出论点后,先从消极方面论证,然后进一步从积极方面论述。
横式
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
例如:
有“总论——分论——总论”式,先提出论点,而后从几个方面阐述,最后总结归纳;
有“总论——分论”式,先提出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证。
有“分论——总论”式,对所要论述的总是分几个方面剖析,然后综合归纳出结论。
总之,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先要弄明白中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还要注意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以及过渡词语。
H. 中国古代经济史论文5000字
http://wenku..com/view/0900c9dba58da0116c174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