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学法学 » 管理学理论的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管理学理论的

发布时间: 2021-03-31 19:42:49

① 管理学的理论模型

波特五力模型将大量不同的因素汇集在一个简便的模型中,以此分析一个行业的基本竞争态势。五种力量模型确定了竞争的五种主要来源,即供应商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以及最后一点,来自在同一行业的公司间的竞争。
竞争战略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源于企业对决定产业吸引力的竞争规律的深刻理解。任何产业,无论是国内的或国际的,无论生产产品的或提供服务的,竞争规律都将体现在这五种竞争的作用力上。因此,波特五力模型是企业制定竞争战略时经常利用的战略分析工具。 双因素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所谓保健因素,就是那些造成职工不满的因素,它们的改善能够解除职工的不满,但不能使职工感到满意并激发起职工的积极性。它们主要有企业的政策、行政管理、工资发放、劳动保护、工作监督以及各种人事关系处理等。由于它们只带有预防性,只起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也被称为“维持因素”。 所谓激励因素,就是那些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惟有它们的改善才能让职工感到满意,给职工以较高的激励,调动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它们主要有工作表现机会、工作本身的乐趣、工作上的成就感、对未来发展的期望、职务上的责任感等等。
双因素理论是针对满足的目标而言的。保健因素是满足人的对外部条件的要求;激励因素是满足人们对工作本身的要求。前者为间接满足,可以使人受到内在激励;后者为直接满足,可以使人受到内在激励。因此,双因素理论认为,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就要在“满足”二字上下工夫。 期望理论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是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的一种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公式表示为:激动力量=期望值×效价。是由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于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来的激励理论。期望理论是以三个因素反映需要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的,要激励员工,就必须让员工明确:(1)工作能提供给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2)他们欲求的东西是和绩效联系在一起的;(3)只要努力工作就能提高他们的绩效。
在这个公式中,激动力量指调动个人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期望值是根据个人的经验判断达到目标的把握程度;效价则是所能达到的目标对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这个理论的公式说明:人的积极性被调动的大小取决于期望值与效价的乘积。也就是说,一个人对目标的把握越大,估计达到目标的概率越高,激发起的动力越强烈,积极性也就越大,在领导与管理工作中,运用期望理论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有一定意义。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或优劣势分析法,用来确定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strength)、竞争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从而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
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对研究对象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等。

② 简述管理学理论的含义

第一章 管理概论
1.1 什么是管理
1.1.1 管理的含义
1.1.2 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1.1.3 为什么要管理
1.1.4 管理者
1.2 如何成为一名成功的管理者
1.2.1 管理者素质
1.2.2 管理技能
1.3 管理者做什么
1.3.1 管理职能
1.3.2 管理角色
1.3.3 不同管理层次管理者所需技能和执行职能之间的差别
1.4 管理理论的演变
1.4.1 古典管理理论
1.4.2 行为科学理论
第二章 影响管理的环境因素
2.1 影响企业管理的环境
2.1.1 管理环境
2.1.2 微观环境
2.2 宏观环境
2.2.1 经济环境
2.2.2 技术环境
2.2.3 社会文化环境
2.2.4 人口环境
2.2.5 政治和法律环境
第三章 管理的核心——管理决策和战略
3.1 决策概述
3.1.1 决策的含义与重要性
3.1.2 决策类型
3.1.3 行政管理决策模型
3.2 决策误区和决策方法
3.2.1 决策的五种误区’
3.2.2 决策方法
3.2.3 决策的六个步骤
3.3 制定战略
3.3.1 制定战略的三个步骤
3.3.2 SWOT分析法与五种力量模型分析
3.4 战略层次
3.4.1 公司层战略
3.4.2 业务层次战略
3.4.3 职能层次战略
第四章 组织目的的规划——计划与方法
第五章 分工与合作的工具——组织
第六章 组织竞争力的源泉——人力资源管理
第七章 保证人力资源活力的基本手段——激励
第八章 组织活力的关键——领导
第九章 有效管理的工具——沟通
第十章 检验组织目标实现状况的手段——控制
10.1 控制系统与控制过程

③ 管理学理论基础有哪些

不知道您需要哪方面的答案,有很多的说法。
转载以下资料,仅供参考:
管理学基础理论管理的历史由来已久,自从有了人类的社会活动,就有了人类的管理活动。无论是从古代的一系列宏伟工程(如长城、金字塔),还是从流传下来的经典名著(如《君主论》、《孙子兵法》)中,我们都能深切地感受到前人卓越的管理才能和管理思想。但这些管理经验和管理思想是零星的、散落的,还没有形成系统和全面的理论来指导实践。
(一)古典管理理论
随着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也逐步走向垄断的资本主义。特别是资本主义公司的兴起,使企业管理工作日益复杂,对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单凭经验进行生产和管理已经不能适应这种激烈竞争的局面。这迫切需要改进企业管理,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正是基于这些客观要求,西方国家的一些企业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开始致力于总结经验,进行各种试验、研究以提高生产率。科学管理理论由此应运而生。
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科学管理的产生是管理发展史中的重大事件,也是管理从经验走向科学的第一步。它的创始人是美国人泰罗(Frederick W. Taylor,1856—1915),其研究的范围主要是基层的作业管理。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动作和工时研究。动作和工时研究的目的在于为工人寻找科学、合理、最有效的操作工具、程序和动作,使工人在不增加劳动强度的情况下,大幅度地提高生产效率。
(2)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按照作业标准和时间定额,规定不同的工资率。对完成工作定额的工人,以较高的工资率计件支付工资;对没有完成定额的工人,则按较低的工资率支付工资。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工人完成任务的积极性。
(3)科学地选择和培训工人。泰罗认为,每个工人都有自身的特点,管理者应为员工找到他们最适合的工作,并对其进行培训,激励他们尽最大的力量来工作。
(4)作业人员和管理者的分工协调。泰罗主张工人与管理部门实行分工,把计划职能从工人的工作中分离出来,由专业的计划部门去做,从而提高计划的科学性、可行性,也便于工人去执行。
泰罗的科学管理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实行标准化管理。这种管理方法可以在饭店管理的某些方面加以运用,例如,时间与动作研究就可适用于操作程序固定的饭店客房整理工作,以提高饭店客房整理的工作效率。尽管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产生于工业化的初期,一个世纪以来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其中的很多观点、方法对今天的企业还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2.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1916年,和泰罗同时代的法国人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1841—1925)用《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奠定了古典管理理论的基本框架。他侧重于从中高层管理者的角度去剖析具有一般性的管理,并因此而被称为“一般管理理论”。
法约尔曾在较长时间内在法国的一家大型煤矿公司担任高层领导职务,对大企业的管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法约尔认为,要经营好一个企业,不仅要改进生产现场的管理,而且要注意改善有关企业经营的六个方面的活动:技术活动、经营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一般管理理论把经营和管理分为两个不同的概念,认为管理就是执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职能,管理的五大要素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管理中组织管理的十四项原则: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人员报酬,集中,等级链,秩序,公平,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人员的团结。法约尔的管理理论特别强调经营与管理的区别、管理职能的五要素论和组织管理的十四项原则。
法约尔第一次从一般的角度阐述了管理理论,构建了管理理论的基本框架,对以后管理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理论也是饭店管理的基本理论基础。

(二)行为科学理论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给西方国家沉重的一击,同时也给人们的心理造成了很坏的影响,人们开始怀疑过去信奉的唯理主义哲学,此时实利主义经济学盛行,人们转而追求在社会和心理方面的满足。同时,资产阶级剥削工人的加剧,两个阶级的矛盾加深,在这种情况下,古典管理理论那种忽视人的因素,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形势。一些管理学家便开始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对管理理论和方法进行新的研究,行为科学就是当时的主流学派。
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它研究人的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行为的因素,目的在于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以达到组织目标。饭店服务人员和工作人员除了具有人的一般行为特征之外,还由于饭店属于服务行业,饭店服务的强劳动特征和行业服务人员的地位属性,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国内饭店一线服务人员的极大流动性,而这与其心理、行为都有关,于是,饭店日常管理如能更好地考虑一线服务人员的心理需求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饭店的服务质量。行为科学理论对于饭店管理的借鉴意义很大。
1.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
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梅奥(G. Elton. Mayol,1880—1949)是人际关系学说的创造人。1924—1932年,梅奥应美国西方电器公司的邀请,在该公司设在芝加哥附近霍桑地区的工厂进行了著名的“霍桑试验”。通过这次试验,梅奥等人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其主要论点如下:
(1)职工是“社会人”。工厂中的工人并非只是单纯追求金钱收入,他们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也就是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重等。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企业职工在共同生产和工作中,必然会产生相互之间的人群关系,产生共同的感情,自然形成一种行为准则,要求个人服从。这就构成了“非正式组织”。这种非正式组织对于工人的行为影响很大,是影响生产效率的重要原因。
(3)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梅奥等人认为,“士气”高低取决于安全感、归属感等社会、心理方面的欲望的满足程度,满足程度越高,“士气”就越高,生产效率也就越高。
(4)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法。新型的领导方法,主要是组织好集体工作,通过提高职工的满足度,提高职工的士气,达到提高生产率的目的。这就要求转变管理观念,重视“人的因素”,采用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
人际关系理论是行为科学学派的早期思想,它只是强调了要重视人的因素,此后的行为科学学派经过进一步的研究,找出产生不同行为的影响因素,并深入探讨如何控制人的行为以达到预定的目标。
2.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1908—1970)于1943年提出了关于人的需要结构理论——“需求层次论”。他认为大多数人的需要可分为五类:生理需要,这是人类最原始的基本需要,包括食物、衣物、住房、异性等生理机能的需要,这些需要如不能得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成为问题;安全需要,包括摆脱失业、疾病暴力的威胁、年老时有保障等;社交需要,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忠诚以及归属某一个群体、组织的需要等;尊重的需要,包括对一定的社会地位、名望、个人能力及成就得到社会承认,能独立自主地工作和生活等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干的需要,由于个人抱负的不同,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所采取的途径也不同。
马斯洛认为,上述五种需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下一级需要基本满足以后,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为行为的主要驱动力。
3.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Herzberg)认为,影响人的工作动机的主要因素有两类,即满意因素和不满意因素。满意因素指可以使人得到满足和激励的因素,也就是激励因素;不满意因素指如果缺少它就容易产生意见和消极影响的因素,也就是保健因素。保健因素属于员工工作环境和工作关系方面的因素,如工资报酬、工作条件、人际关系、企业政策与企业管理等方面,这些因素能防止员工产生不满,但不能激发职工提高工作效率。激励因素属于员工工作本身和工作内容方面的因素,如工作成就、被重用、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和光明的前途等,这些因素能对员工构成激励,使员工对工作感到满足。
赫茨伯格的激励因素相当于马斯洛的较高层次的需要,保健因素相当于较低层次的需要,但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马斯洛侧重分析需要或动机,赫茨伯格侧重分析满足这些需要的目标或诱因。这两种理论都没有把个人需要的满足同组织目标的达成这两点联系起来。
4.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
人的本性问题,历来就是伦理学家们争论的核心问题,也是管理学研究的一个中心课题。早在科学管理时期,就有人探讨这个问题。到了后期的行为科学理论对此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在人性理论研究方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麦格雷戈(Mcgregor,1906—1964)的X理论和Y理论有很高的地位。
麦格雷戈认为,传统的管理理论有很多缺陷,根本在于对人的看法不正确,对人性作了错误的假设。他把传统的管理观称为X理论,X理论有三种观点:(1)一般人有一种不喜欢工作的本性,只要可能,他就会逃避工作;(2)由于人类不喜欢工作的本性,对于绝大多数人必须加以强迫、控制、指挥,以惩罚相威胁,以便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付出适当的努力;(3)一般人宁愿受指挥,希望逃避责任,较少有野心,对安全的需要高于一切。
麦格雷戈认为,与X理论相反的Y理论应作为传统的X理论的替代物。Y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人并不是懒惰的,他们对工作的喜欢和憎恶取决于这个工作对他是一种满足还是一种惩罚,在正常情况下,人们愿意承担责任,人都热衷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
对比X理论和Y理论可以发现,它们的差别在于对人的需要看法不同,因此采用的管理方法也不同。据X理论来看,对于工人的需要,管理者就要采取严格的控制和强制的方式。如果按Y理论,管理者就要创造一个能多方面满足工人需要的环境,使人们的智慧和能力得以充分的发挥,以更好地实现组织和个人的目标。
5.超Y理论和Z理论
在麦格雷戈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之后,美国的洛尔施(Joy Lorsch)和莫尔斯(John Morse)对两个工厂和两个研究所进行对比研究后发现,采用X理论和采用Y理论都有效率高的和效率低的结果,便由此推断Y理论不一定都比X理论好。那么,到底在某种情况下应选用哪种理论呢?他们认为,管理方式要由工作性质、成员素质等来决定,并据此提出了超Y理论。其主要观点是,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不同。有人希望有正规化的组织与规章条例来要求自己的工作,而不愿参与问题的决策去承担责任,这种人欢迎以X理论为指导的管理方式。有的人却需要更多的自治责任和发挥个人创造性的机会,这种人则欢迎以Y理论为指导的管理方式。此外,工作的性质、员工的素质也影响管理理论的选择。不同情况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Z理论是由美国日裔学者威廉??大内(William Ouchi)提出来的,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人与企业、人与工作的关系。大内通过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和以日本为代表的东方国家的价值观对管理效率的不同影响进行了对比研究,他把由领导者个人决策,员工处于被动服从地位的企业称为A型组织,并认为当时研究的大部分美国机构都是A型组织,而日本的J型组织则具有与其相对立的特征。
大内不仅对A型和J型组织进行了系统比较,还通过对美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的比较研究指出,每种文化都赋予其人民以不同的行为环境,从而形成不同的行为模式。
超Y理论和Z理论的实质在于权变,管理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必须符合企业自身的特点,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三)管理科学理论
管理科学理论是继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之后,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的结果。这一理论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生产、作业等方面的管理问题,使管理的定量化成分提高,科学性增强,尤其是一些数学模型的建立,使部分管理工作成为程序化的工作,从而使这部分管理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管理科学理论可以更好地运用于饭店的投资策划和饭店投资的前期可行性研究。
管理科学的理论特征有以下三点:以决策为主要的着眼点,以经济效果标准作为评价的根据,依靠数学模型和电子计算机作为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手段。
流行的管理科学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决策理论模型。这一模型的目标是要在制定决策的过程中减少艺术成分而增加科学成分。决策理论的集中点在于对所有决策通用的某些组成部分,提供一个系统结构,以便决策者能够更好地分析那些含有多种方案和可能后果的复杂情况。这类模型是规范性的,并含有各种随机的变量。
2.盈亏平衡点模型。这一模型主要帮助决策者确定一个公司的特定产品生产量与成本、售价之间的关系,得到一个确定的盈亏平衡点,在这个水平上总收入恰好等于总成本,没有盈亏。这一模型是确定性的描述性模型。
3.库存模型。这一模型回答库存有多少,什么时候该进货与发货这些问题。因此,这一模型就可以使库存适合生产与销售的需求,同时又要考虑减少仓储费用。这一模型的可行解便是经济订购批量(EQC)。
4.资源配置模型。这里面的资源主要指自然资源和实物资源,常用的资源配置模型就是线性规划模型,在给定边界约束条件的情况下,考虑产出、利润最大,或者成本最小。这一模型是规范性的模型,变量是确定性的。
5.网络模型。两种主要的和最流行的网络模型就是PERT(计划评审技术)和CPM(关键路线法)。PERT是计划和控制非重复性的工程项目的一种方法。CPM这种计划和控制技术,是用于那些有过去的成本数据可查的项目。网络模型是随机性的规范模型。
6.排队模型。在生产过程中,员工们排队等待领取所需的工具或原料所花费的时间是要计入成本的。在给顾客服务的过程中,如果顾客们需要排队等候很长时间,就会使顾客失去耐心而一走了之,但如果开设很多服务台或售货柜,却很少有人光顾,则又会导致成本提高。因此,排队模型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以便能够找到一个最优解。
7.模拟模型。模拟是指具有与某种事物相同的外表和形式,但不是这种真的事物。由于真实事物所具有的复杂性,以及对其管理作用的不可重复性,为了得到预计成果,就有必要建立模拟的模型,在此模型上探讨最佳行动方案或政策,以便最后能用于实践的操作之中。模拟模型是描述性的,含有各种随机性的变量。

【蝴蝶效应】

【青蛙现象】
【鳄鱼法则】
【鲇鱼效应】
【羊群效应】
【刺猬法则】
【手表定律】
【破窗理论】
【二八定律】
【木桶理论】
【马太效应】

3.管理的基本原理包括( A、C、D)。多选题
A.人本原理 B.激励原理 C.可持续发展原理 D.系统原理 E.效益原理

④ 管理学有哪些理论

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回管理学是适应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产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
着重从三个方面研究管理学:
1)从生产力方面:研究如何合理配置组织中的人、财、物,使各要素充分发挥作用的问题;研究如何根据组织目标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合理地使用各种资源,以求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问题。
2)从生产关系方面:研究如何正确处理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研究如何建立和完善组织机构以及各种管理体制等问题;研究如何激励组织内成员,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组织目标而服务。
3)从上层建筑方面:研究如何使组织内部环境与其外部环境相适应的问题;研究如何使组织的规章制度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保持一致的问题,从而维持正常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⑤ 管理学的重要理论是什么

管理学中最重要的理论是:管理学十大经典定理。
具体如下:
一、素养1、蓝斯登原则:在你往上爬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梯子的整洁,否则你下来时可能会滑倒。
2、卢维斯定理 :谦虚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而是完全不想自己。
3、托利得定理: 测验一个人的智力是否属于上乘,只看脑子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而无碍于其处世行事。
二、统御
1、刺猬理论 :刺猬在天冷时彼此靠拢取暖,但保持一定距离,以免互相刺伤。
2、鲦鱼效应:鲦鱼因个体弱小而常常群居,并以强健者为自然首领。将一只稍强的鲦鱼脑后控制行为的部分割除后,此鱼便失去自制力,行动也发生紊乱,但其他鲦鱼却仍像从前一样盲目追随。
3、洛伯定理 :对于一个经理人来说,最要紧的不是你在场时的情况,而是你不在场时发生了什么。
三、沟通1、斯坦纳定理 :在哪里说得愈少,在哪里听到的就愈多。
2、费斯诺定理:人两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巴,这意味着人应该多听少讲。
3、牢骚效应 :凡是公司中有对工作发牢骚的人,那家公司或老板一定比没有这种人或有这种人而把牢骚埋在肚子里公司要成功得多。
4、避雷针效应:在高大建筑物顶端安装一个金属棒,用金属线与埋在地下的一块金属板连接起来,利用金属棒的尖端放电,使云层所带的电和地上的电逐渐中和,从而保护建筑物等避免雷击。
四、协调1、氨基酸组合效应:组成人体蛋白的八种氨基酸,只要有一种含量不足,其他七种就无法合成蛋白质。
2、米格-25效应 :前苏联研制的米格-25喷气式战斗机的许多零部件与美国的相比都落后,但因设计者考虑了整体性能,故能在升降、速度、应急反应等方面成为当时世界一流。3、磨合效应 :新组装的机器,通过一定时期的使用,把磨擦面上的加工痕迹磨光而变得更加密合。
五、指导
1、波特定理 :当遭受许多批评时,下级往往只记住开头的一些,其余就不听了,因为他们忙于思索论据来反驳开头的批评。
2、蓝斯登定律 :跟一位朋友一起工作,远较在父亲之下工作有趣得多。
3、吉尔伯特法则 :工作危机最确凿的信号,是没有人跟你说该怎样作。
4、权威暗示效应 :一化学家称,他将测验一瓶臭气的传播速度,他打开瓶盖15秒后,前排学生即举手,称自己闻到臭气,而后排的人则陆续举手,纷纷称自己也已闻到,其实瓶中什么也没有。
六、组织
1、奥尼尔定理 :所有的政治都是地方的。
2、定位效应:社会心理学家曾作过一个试验:在召集会议时先让人们自由选择位子,之后到室外休息片刻再进室内入座,如此五至六次,发现大多数人都选择他们第一次坐过的位子。
3、艾奇布恩定理 :如果你遇见员工而不认得,或忘了他的名字,那你的公司就太大了点。
七、培养
1、吉格勒定理 :除了生命本身,没有任何才能不需要后天的锻炼。
2、犬獒效应:当年幼的藏犬长出牙齿并能撕咬时,主人就把它们放到一个没有食物和水的封闭环境里让这些幼犬自相撕咬,最后剩下一只活着的犬,这只犬称为獒。据说十只犬才能产生一只獒。
八、选拔1、近因效应 :最近或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知有强烈的影响。
2、洒井法则 :在招工时用尽浑身解数,使出各种方法,不如使自身成为一个好公司,这样人才自然而然会汇集而来。
3、美即好效应 :对一个外表英俊漂亮的人,人们很容易误认为他或她的其他方面也很不错。
九、任用
1、奥格尔维法则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雇用比我们自己都更强的人,我们就能成为巨人公司。
2、皮尔卡丹定理 :用人上一加一不等于二,搞不好等于零。
十、激励
1、马蝇效应 :再懒惰的马,只要身上有马蝇叮咬,它也会精神抖擞,飞快奔跑。
2、倒u形假说:当一个人处于轻度兴奋时,能把工作作得最好。当一个人一点儿兴奋都没有时,也就没有作好工作的动力了;相应地,当一个人处于极度兴奋时,随之而来的压力可能会使他完不成本该完成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