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学法学 » 空椅技术心理学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空椅技术心理学

发布时间: 2021-03-31 09:08:26

『壹』 心理学教你如何做到换位思考——空椅子技术(3)

它用于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对话。具体为:拿出两张椅子,椅子A和椅子B专,当你坐到一张椅子A上面属时,就扮演自己;当你坐在椅子B上时,就扮演别人,两者展开对话,从而可以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然后去理解别人。 它主要应用于两个方面: 1 来访者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或者无法去体谅、理解或者宽容别人,因此存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困难,自己却找不到原因。此时,运用空椅子技术,让自己和他人之间展开对话,让来访者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领悟,找到人际交往困难的原因。 2 来访者存在社交恐惧,不敢或者害怕和他人交往。此时运用空椅子技术,模拟人际交往的场景,让来访者在这种类似真实的情境当中减轻恐惧和焦虑,学会或者掌握与人交往的技巧。想找心理老师咨询“”相关问题?点此进入>>

『贰』 空椅子技术是谁发明的心理学类

“空椅子技术”,来 是格式塔流派源常用的一种技术,是使来方者的内射外显的方式之一。是完形治疗法种种著名而有影响的技术中,最为简便易行而适于心理辅导的。“空椅子技术”的目的就是帮助当事人全面觉察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分析体验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帮助他们朝着统整、坦诚以及更富生命力的存在迈进。

是格式塔流派发明的吧

『叁』 是电大的心理学与健康 第一题名词解释:认知偏差、情绪、未竟事物、空椅技术、自我概念

认知偏差是指人们根据一定表现的现象或虚假的信息而对他人作出判断,从而出现专判断失误或判断本属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

情绪是身体对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和体验,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

自我概念(Self-Concept),即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它包括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自我概念是一个有机的认知机构,由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等组成,贯穿整个经验和行动,并把个体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定习惯、能力、思想、观点等组织起来。
其他没有查到,你自己在查查@

『肆』 请问现在心理学中像空椅子技术这样的疗法有那些

焦点短程治疗技术、合理情绪认知疗法、短程认知行为治疗、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比较常用吧。

『伍』 什么是心理学的空椅子疗法

你想跟你一个人说话,但是你没有勇气与他面对面,或者条件不允许,比如去世的亲人。可以在你面前放把椅子,假设他就坐在那里,你对他没有顾虑的说出以前不敢不能说的话。解开心结,达到心理治疗的作用。

『陆』 外化技术与空椅子技术的区别

外化问题(externalizing problem)是叙事疗法的重要技术,是指在治疗时将人与问题分开,藉此避免为当事人贴上负面的标签后,会消弱其面对问题的意愿与能力,同时拒绝当事人以我就是这样的人为借口,进而学习承担改变的责任,能够帮助求助者修正自己与问题的关系以及问题对生活的影响。

中文名
外化问题
应用学科
心理学
快速
导航
目的

实施方法
概念
后现代的治疗取向中,叙事治疗在近几年被广泛地论述与推广,其中很重要的概念之一 就是外化问题。来访者是带着“自己出现了问题”,“自己是有问题的人”等想法来寻求治疗的,于是,治疗者安排治疗的程序,以帮助来访者找出问题之所以产生的原因。这便是传统家庭治疗的思维方式。这种方式往往会导致问题的恶化,叙事治疗者把这种情形称为“充满问题”的故事。这种自我封闭和苛刻的叙事方式使人们很容易受各自破坏性情感状态的支配,从而使原已不良的关系状态更加糟糕。于是,人们必须通过重新辨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想法,解决的关键是叙事疗法的一个核心思维和主要的治疗技巧———也是它的最具原创性的地方———“外化问题(externalizingtheproblem)”外化问题便是将人与问题分开,藉此避免为当事人贴上负面的标签后,会消弱其面对问题的意愿与能力,同时拒绝当事人以我就是这样的人为借口,进而学习承担改变的责任。[1]
目的
外化问题的目的旨在用来分离来访者对前来寻求帮助的问题的人认同,同时帮助他们修正自己与问题的关系以及问题对生活的影响。通过问题外化,个体可以重新辨识自己与他人关系的想法,产生自身意义和主流叙事意义一体化的知识,重新思索这些一体化知识与自己的种种关联,找出其中不相容的地方,进而创造新的可能性,向原先界定与规范自己的真理挑战。
实施方法
叙事治疗师开始时会让来访者讲述他们“充满问题的故事”,并认真地倾听,表达对家庭的理解,在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基础上,治疗师 就可以提问,使家庭问题外化。因此,治疗师不需要花时间去揭示家庭模式或探索家庭动力,也不需要寻找导致当前状况的既往的关键性事件,不需要关心家庭的互动模式对当前问题的影响,关注的事问题如何影响家当。治疗师帮助家庭将问题外化,构建一个被定义为个体的内在缺陷或病态状况的问题,并将其定义为客观化的、外在的和不受欢迎的叙事。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常用拟人化的方式进行提问,鼓励家庭将问题外化,给问题一个大家能接受的名字,使其成为一个独立的实体,而不是带有症状者的内在品质或特质,并将家庭意识到他们也不是问题的制造者,从而让家庭成员能够更好的互相合作,从责备中走出来,更新选择新生活的思维方式。[1]
参考资料
[1] 徐汉明、盛晓春主编.家庭治疗-理论基础与实践.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