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物理学新发现
大理石,,碳酸钙…
Ⅱ 物理学新发现物理学家最新发现的上帝粒子到底是啥东
是指希格斯玻色子
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利昂·莱德曼无意中为希格斯玻色子起了“上帝粒子”这么一个名字。莱德曼写了本科普书,原书名叫“该死的粒子,因为希格斯玻色子难以找到,但出版商认为不妥,遂改成了“上帝粒子”。然而,许多科学家却不喜欢这一称呼,因为它过分强调了这粒子的重要性和太宗教化。
希格斯玻色子是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预言的一种自旋为零的玻色子。物理学家希格斯提出了希格斯机制。在此机制中,希格斯场引起自发对称性破缺,并将质量予规范传播子和费米子。希格斯粒子是希格斯场的场量子化激发,它通过自相互作用而获得质量。
Ⅲ 物理学上有代表性的重大发现,数量控制在20个左右
1、1992年,G.夏帕克(法国人),开发了多丝正比计数管。
2、1993年,R.A.赫尔斯、J.H.泰勒(美国人),发现一对脉冲双星,为有关引力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机会。
3、1994年,BN.布罗克豪斯(加拿大人)、C.G.沙尔(美国人),在凝聚态物质的研究中发展了中子散射技术。
4、1995年,M.L.佩尔、F.莱因斯(美国人),发现了自然界中的亚原子粒子:Υ轻子、中微子。
5、1996年,D. M . 李(美国人)、D.D.奥谢罗夫(美国人)、理查德·C.理查森(美国人),发现在低温状态下可以无摩擦流动的氦- 3。
6、1997年,朱棣文(美籍华人)、W.D.菲利普斯(美国人)、C.科昂–塔努吉(法国人),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
7、1998年,劳克林(美国)、斯特默(美国)、崔琦(美籍华人),发现了分数量子霍尔效应 。
8、1999年,H.霍夫特(荷兰)、M.韦尔特曼(荷兰),阐明了物理中电镀弱交互作用的定量结构。
9、2000年,阿尔费罗夫(俄罗斯人)、基尔比(美国人)、克雷默(美国人),因其研究具有开拓性,奠定资讯技术的基础,诺贝尔物理奖。
10、2001年,克特勒(德国)、康奈尔(美国)和维曼(美国),在“碱性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以及“凝聚态物质性质早期基础性研究”方面取得成就。
11、2002年,雷蒙德·戴维斯(美)、小柴昌俊(日)、里卡尔多·贾科尼(美),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打开了人类观测宇宙的两个新“窗口”。
12、2003年,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美俄双重国籍)、维塔利·金茨堡(俄)、安东尼·莱格特(英美双重国籍),在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上作出的开创性贡献。
13、2004年,戴维·格罗斯、戴维·波利泽、弗兰克·维尔泽克(均为美国人),这三位科学家对夸克的研究使科学更接近于实现它为“所有的事情构建理论”的梦想。
14、2005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约翰·L·霍尔、哈佛大学的罗伊·J·格劳贝尔,以及德国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的特奥多尔·亨施。研究成果可改进GPS技术。
15、2006年,约翰·马瑟、乔治·斯穆特(均为美国人),发现了黑体形态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扰动现象。
16、2007年,阿尔贝·费尔(法)、彼得·格林贝格尔(德),先后独立发现了“巨磁电阻”效应。这项技术被认为是“前途广阔的纳米技术领域的首批实际应用之一”。
17、2008年,小林诚、益川敏、南部阳一郎(日),发现了次原子物理的对称性自发破缺机制。
18、2009年,英国籍华裔物理学家高锟“在光学通信领域中光的传输的开创性成就”。
19、2010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安德烈·盖姆(俄)与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俄),在二维空间材料石墨烯的突破性实验。
20、2011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天体物理学家萨尔·波尔马特、美国/澳大利亚布莱恩·施密特以及美国科学家亚当·里斯,发现宇宙加速膨胀最终能够可能变成冰。
21、2012年,法国科学家沙吉·哈罗彻与美国科学家大卫·温兰德,实现对单个量子系统的操作和测量而不改变其量子力学属性。
Ⅳ 物理学界2019年最新研究成果
量子控制方面的最新发现,将可能会实现基于量子力学的超快量子计算:光诱导无能隙超导,超导电流的量子节拍。太赫兹和纳米尺度的物质和能量的量子世界(每秒几万亿次周期和十亿分之一米),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仍然是一个谜。爱荷华州立大学物理学和天文学教授王继刚(音译)说:我喜欢研究超导率超过千兆赫(每秒数十亿次)的量子控制,这是目前最先进的量子计算应用瓶颈。
使用太赫兹光作为控制旋钮来加速超电流,超导性是电在某些材料中无电阻的运动,通常发生在非常非常冷的温度下。太赫兹光是高频率光,每秒几万亿次的频率周期,它本质上是非常强和强大的微波爆发,在很短的时间内发射。王和一组研究人员证明,这种光可以用来控制超导态的一些基本量子特性。
包括宏观超电流流动、对称性破坏以及获得某些被认为是对称性所禁止的超高频量子振荡。这听起来既深奥又奇怪,但它可以有非常实际的应用。光诱导的超导电流为电磁设计量子工程应用的涌现,材料特性和集体相干振荡开辟了一条前进的道路,其研究于2019年7月1日发表在《自然光子学》(Nature Photonics)上。换句话说,这一发现可以帮助物理学家通过推动超电流,创造出速度极快的量子计算机。
如何控制、访问和操纵量子世界的特殊特性,并将它们与现实世界的问题联系起来,是当今科学界的一大推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将这一“量子飞跃”纳入了未来研发的“十大理念”。科学基金会对量子研究的支持总结说:通过利用这些量子系统的相互作用,下一代用于传感、计算、建模和通信的技术将更加精确和高效。
Ⅳ 物理学的新发现到哪公布
在nature和science两大杂志上哟^_^
Ⅵ 关于近一段时间物理学的新发现、新探索!!!
K1 = Vi2·Ri =1.327124×1026 (厘米3/秒2)
式中Vi 为太阳系各行星轨道即时速度,Ri为各行星轨道即时半径。其中 i= 1.2.3……9 为九大行星编号。
1.1.1 研究表明,K1 与《物理量与天体物理量》(英·艾伦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的"日心引力常数":AU3(K')2
AU3(K')2 = G·M⊙ = 1.327124×1026(厘米3/秒2)
数值完全相等(原文量纲误为:厘米2/秒)!式中 G 为万有引力常数,M⊙ 为太阳质量。
1.1.2 显然,K1 作为天文结构常数,它不仅对单一行星轨道不同位置(例如春、夏、秋、冬)都成立;而且在不同的行星(含未知行星及小行星)之间 K1 也都严格成立。读者有兴可自行计算验证(Vi2·Ri),很简单(略)!
1.1.3 研究表明,由太阳系第一天文结构常数 K1可直接推出开普勒第二及第三定律,并且包含开普勒定律;但开普勒定律并不晓得太阳系天文结构常数!因此开普勒定律只适用于单个行星自身轨道内部计算:即行星在轨道上(含椭圆轨道)单位时间内扫过面积相等,其量纲为:厘米2/秒。
1.1.4 所以,太阳系第一天文结构常数K1(厘米3/秒2)在太阳系具有普遍意义:既可用来指导、修正天文观测;又可用来查找、发现新天体!这是开普勒定律无能为力的!也所以这叫重大发现!
1.2 太阳系第二天文结构常数K2
K2 =Mi2Vi2Ri2 / ri5
= 9.747× 1049(克2/厘米秒2)
其重要物理意义及推导请浏览:
http://go5.163.com/~stcq/download/01020501/01020501.doc
2. 原子结构常数 :KZ
研究表明,原子结构常数与太阳系第一天文结构常数雷同:
KZ = V2·r = Z×2.532626×108(厘米3/秒2)
式中 Z = 1,2,3…… 为原子序,V 为电子轨道速度,r 为电子轨道半径。
研究表明,KZ 准确适用于任何元素任何原子的结构。因此,原子结构常数KZ 对研究微观物质结构有重要意义……
Ⅶ 最新物理发现
第一则:
科学家惊人新发现:自然界存在第五种力
2016-08-18 11:11:27出处:科技日报 编辑:雪花
据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UCI)官网消息,该校理论物理学家在最新一期的美国《物理评论快报》杂志中指出,匈牙利科学院核科学家数月前称,可能发现了一种未知的亚原子粒子。他们对研究结果进行梳理后认为,这一亚原子粒子并非物质粒子,而有可能是自然界中存在第五种力的证据。
该研究负责人、物理和天文学教授冯孝仁(音译)说:“数十年来,我们知道自然界中存在四种基本力: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又叫强相互作用力,是四种基本力中最强的)和弱核力。如果我们的结论获得证实,那将是革命性的。第五种力将彻底改变我们对宇宙的理解,导致力和暗物质的统一。”
匈牙利科学家去年进行的实验是为了搜寻“暗光子”,也可能意味着占宇宙总质量85%左右的看不见的暗物质,他们却发现了反常现象:可能存在一种质量为电子30多倍的新的光粒子。冯孝仁解释称:“匈牙利科学家只看见了反常现象,表明可能存在一种新粒子,但他们并不清楚它是物质粒子还是携带力的粒子。”
随后,UCI团队对匈牙利科学家的数据及该领域所有其他实验数据进行了核查,结果表明,这种粒子不是暗光子,可能是“疏质子的X玻色子”,指向第五种力。普通的电力是电子和质子相互作用的结果,而新发现的玻色子仅同电子和中子相互作用,且作用范围十分有限。该研究联合作者、物理和天文学教授蒂莫西·泰特说:“我们已观察到的玻色子中都没有这一属性,故而也称其为‘X玻色子’。X意味着‘未知’。”
冯孝仁指出,该粒子一直很难被发现,其相互作用非常微弱,所以,进一步研究至关重要。实验室已经拥有了制造其所需要的能量,全球科学家都能对匈牙利科学家的结论进行跟踪分析。
这一发现可能开启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冯孝仁感兴趣的一个方向是,这种潜在的第五种力可能同电磁力、强核力及弱核力结合形成“一种更大、更基本的力”。
第二则:人不会真正死去
注意! 转载自凤凰娱乐的^_^
美国科学家量子力学最新发现:人不会真正死去
2015年10月14日 00:32
来源:华夏经纬网
每一个宇宙拥有独立的时空(time space),量子力学帮助我们观察多重宇宙的存在。人类至今无法真的“看见”多重宇宙的原因,就是我们无法从这个时空跨越到另一个时空,也就是另一个地球。
超弦理论更进一步的提出物理世界的一种超时空架构,就是多维时空为了将玻色子和费米子统一,科学家预言了这种粒子,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人们很难找到这种能够证明弦理论的粒子。
超弦理论作为最为艰深的理论之一,吸引着很多理论研究者对它进行研究,是万有理论的候选者之一,可来解释我们所知的一切作用力、乃至于解释宇宙。
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维克森林医学院大学教授兰萨(Robert Lanza)声称,从量子物理学(Quantum physics)角度出发,有足够证据证明人死后并未消失,死亡只是人类意识造成的幻象。
兰萨声称他在量子力学中找到证实“人死但未消失”的证据。
他提出生物中心论(biocentrism)支持自己的论点,指称是生命创造宇宙,有个人意识才有宇宙的存在,实质上的生命与生物是真实世界的中心,接着才有宇宙,宇宙本身并不会创造生命;意识使得世界变得有意义,时间与空间只是人类意识的工具。
兰萨的研究发现,人在心跳停止、血液停止流动时,即物质元素处于停顿状态时,人的意识讯息仍可运动,亦即除肉体活动外,还有其他超越肉体的“量子讯息”,或者是说俗称的“灵魂”。
他说,生物中心论类似“平行宇宙(Parallel Universes)”:当下所发生的每件事情,在对等的多重宇宙(MutipleUniverses)中也同时进行,当我们开始质疑、重新思考关于时间与意识的问题时,也同时影响另外一边对等的我们的意识。
当生命走到尽头,即身体机能尽失时,兰萨认为,还会在另一个世界重新开始。
巴克斯特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测谎仪专家。1966年他意外地通过测谎仪记录到了植物的类似人类的高级情感活动,并随之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他的研究轰动了全世界。
1966年2月的一天,巴克斯特在给庭院的花草浇水,他一时心血来潮,把测谎仪的电极连到了一株天南星科植物牛舌兰的叶片上,并向它根部浇水。
他惊奇的发现:在电流计图纸上,自动记录笔记下一大堆锯齿形的图形,这种曲线图形与人在高兴时感情激动的曲线图形很相似。
极度震惊的巴克斯特随后改装了一台记录测量仪,并把它与植物相互连接起来做了各种实验。
有一次,巴克斯特构想了对植物采取一次威胁行动用火烧植物的叶子,一瞬间在心中想象了这一燃烧的情景,图纸上的示踪图瞬间就发生了变化,在表格上不停地向上扫描。而巴克斯特此时根本没有任何动作。
随后他取来了火柴,刚刚划着的一瞬间,记录仪上再次出现了极强烈的恐惧表现。后来他又重复多次类似的实验。
比如,当他假装着要烧植物的叶子时,图纸上却没有这种反应。巴克斯特各种实验表明:植物还具有辨别人真假意图的能力和具有感知人心理活动的能力。
1973年,彼得-托姆金斯和克里斯朵夫-伯得著的《植物生命奥秘》一书出版。书中不仅重复了巴克斯特的实验,并且进一步显示植物还对语言、思维、祈祷有反应。
这项研究已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植物心理学。
Ⅷ 爱因斯坦之后,物理学有哪些重大发现
爱因斯坦是物理学史上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科学家。他的狭义相对论给人类带来了对时间、空间等概念的全新认识;广义相对论将引力几何化,推动着天文学进入一个新时期。爱因斯坦还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用光量子解释了光电效应使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上世纪二十年代起,爱因斯坦就坐稳了物理学领袖的位置,尽管在他四十多岁后就没再做出重大科学发现。
60年代时,天文学领域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发现,类星体、脉冲星、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星际有机分子就是在这期间被发现的。这些发现为人类认识宇宙、为推动天文学、宇宙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另外,超导体的理论研究、黑洞的发现、量子霍尔效应的发现、中微子振荡的发现、引力波的发现都是物理学史、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今天,物理学依然有很多重大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Ⅸ 世纪之交物理学在实验上有哪些新发现
一、1895年,妙手偶得之的“X”光
1895年11月8日晚,德国的维尔芝堡大学的伦琴用黑的厚纸板把阴极射线管子包起来,意外的发现1米以外的荧光屏在闪光,而这绝不是阴极射线,因阴极射线穿不透玻璃,只能行进几厘米远.伦琴断定这是一种新射线,用它拍出了一张手掌照片,一时引起轰动.由于X射线与原子中内层电子的跃迁有关,这说明了物理学还存在亟待搜索的未知领域.X射线本身在医疗、研究物质结构等方面都有很多的实用价值.
二、1896年,天然放射性现象的发现
法国巴黎的贝克勒尔在一次阴雨绵绵的日子,将用黑纸包的感光底片与铀盐一起锁进了抽屉,结果底片仍旧被铀盐感光了,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某些元素自身也具有自发辐射现象,引起了人们对原子核问题的关注.贝克勒尔因此获1903 年诺贝尔奖.原子核物理学起源于放射性的研究,1933年中子的发现,核物理学诞生.核能的开发利用,大大促进了核物理和高能物理的发展,这其中居里夫妇功不可没.居里夫妇进行了艰苦的提炼工作,从铀矿渣中提炼出了钋,它比纯铀放射性强400倍!1898年7月,为纪念自己的祖国波兰,居里夫人宣布这种元素为“钋”.1898年12月,居里夫人又宣布发现了镭.由于镭的引人瞩目的放射性,卢瑟福等科学家对镭的放射性进行了研究.卢瑟福(1871-1937)发现了:α射线(即氦核的离子流)、β射线(即高速的负电子流)、法国人维拉德发现γ射线是一种波长极短的电磁波,比X射线的波长还要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