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学法学 » 人性论心理学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人性论心理学

发布时间: 2021-03-30 19:50:54

1. 西方心理学的人性论基础

心理学是西方哲学的分支。西方哲学的人性论中,西方哲学家大多认为人性本恶。弗洛伊德是心理学的鼻祖,你可以看看他的理论。

2. 简答:心理学是如何界定人性的

人性就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 故而本性,并非是一直停留在“人之初,性本善”的,而是与受所处社会环境影响的。 人性是从根本上决定并解释着人类行为的那些人类天性。

3. 罗杰斯学习心理学的人本主义人性论大概

性善论、研究作为整体的人、关注人的情感体验与内心世界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区别于行为主义与精神分析的核心理念。他们主张,人性本质是善的;人生而具有善根,只要后天环境适当,就会自然地成长。同时强调,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心理学研究必须以整个人(the whole person)为对象,不能采用分解组合的方法去了解人。其三,人所表现的任何行为,既不是外在刺激引起或决定的,也不是孤立或片段的,而是发自内在、出于当事人自己感情与意愿所做的自主性与综合性的选择;生活经验只能凭当事人主观的感受,而不能由别人的客观测量而推知,因而对人的研究,不应是由外而内的,而应从了解他对他自己和对周围世界的看法着手。

4. 心理学对人性是如何界定的

人性心理学是从人性出发,在三种基本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人的心理活动及其专规律。属

人性心理学,不再把心理现象单纯地定义为“脑的功能和客观现实的反映”,而是明确地提出,心理现象是人性的表达,是人的三种本质属性的具体表现形式。

是以人性中的精神属性为中心,进而说明心理、脑和社会这三者的关系,依据他们之间的具体关系,讨论心理自身的性质、特点以及变化的规律。

(4)人性论心理学扩展阅读:

人性心理学认为,心理发展变化的动力,不是来自任何神秘之处,仅仅是与生俱来的人性的内在需要,这种内在需要源于人的三种本能:

1,个体保存、种族延续的本能;

2,为认识世界,向自然界索取生活必需资料和适应环境的探究本能;

3,为生存而组成人类社会的依存本能。

人有三种发自内心的需求,需求获得满足,产生正向的、有利于健康的情绪,否则产生负向、不利于健康的情绪。

5. 什么是人性心理学你是怎么理解的

人性心理学,认为人有精神、社会、生物三种既相区别又相统一的属性,这为研究观察人们心理和行为提供了一个范围更广阔且辩证统一的角度。

6. 什么是心理学人性观

人性心理学是从人性出发,在三种基本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不再把心理现象单纯地定义为“脑的功能和客观现实的反映”,而是明确地指出,心理现象是人性的表达,是人的三种本质属性的具体表现形式。

人性心理学是以人性中的精神属性为中心,进而说明心理、脑和社会这三者的关系,依据他们之间的具体关系,讨论心理自身的性质、特点以及变化规律。

人性心理学认为心理发展变化的动力是与生俱来的人性的内在需要,这种内在需要源于人的三种本能:1.个体保持、种族延续的本能;2.为认识世界,向自然界索取生活必须资料和适应环境的探究本能;3.为生存而组成人类社会的依存本能。

三种人性的本能,在心理层面上化为人的体验即人的三种基本需要(生物需要、精神需要、社会需要),三种基本需要构成了人类心理种系进化和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全部心理动力。

人性心理学认为,“一般人性”,是抽象的概念。具体的、真实存在的人性,是它在具体人群或具体个人身上的具体表现。作为抽象的概念,人性是统一的,作为具体表现,人性则是千差万别的。作为人性具体表达的心理现象,当然也是千差万别的。心理差异又分为群体心理差异和个体心理差异。

在种系进化发展的过程中,生存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形态和不同地域的人,虽然都属于人类,但是,由于生存的历史阶段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如沿海、陆地、山区、平原、沙漠等)不同,依附的社会群体文化不同,所以,他们接收到信息,依附的社会文化也不同。因此,不同地区、国家和民族的人们在心理特点上也有差异。群体心理差异如此,个体差异也是如此。个体心理发育的年龄阶段,恰似人类群体的不同发展时期,而个体发育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同样是造成个体心理差异的充分条件。如果说群体心理差异是由于不同群体的生物学差异(基因)在不同生存条件下的表达,那么,个体的心理差异(个性心理)也可以说是不同个体的生物学差异在不同生存条件下的表达。

个性心理总是遵循生物学规律,因袭着不同的社会文化传统,在人类不同的认知水平制约下渐渐形成的。理想的个性心理,只能在理想的、无矛盾冲突的条件下生成。但是,这种条件不存在,所以,理想的个性只是一种抽象概念,现实中并不存在。现实的个性心理,永远是充满矛盾的,只要矛盾不被激化,处在相对稳定状态,就可以说是健康的个性心理。

人有三种发自人性本能的需求,需求获得满足,产生正向的、有利于健康的情绪,否则,产生负向的、不利于健康的情绪。

人性心理学认为,各种性质和严重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就其内在原因来说,是人的某种属性出现了问题,或者各种属性之间的关系失去了平衡。这种失衡,导致了不同性质的人性偏离、扭曲和异化。

7. 心理学能研究出人性吗

心理学是一种研究人心理现象的科学学科,心理学分为基本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两大部分。它在研究中涉及到家庭教育,社会等方方面面。心理学的研究与很多人文自然学科有关,也与人类生存环境密不可分。

心理学是一种高深且复杂的科学学科,它有非常细致和科学的分类。不同的心理学研究和应用的领域并不相同,但是它和人性的基本点是相通的,只不过人性是心理学在社会中最普遍的一种说法,如果一个人学习了系统的心理学,那么它也能对一个人的人性进行分析。

8. 人性论的人的特性

食欲、性欲、权威欲、群体欲、表现欲
食欲、性欲是所有动物的共同本性。
食欲是生命体生存的第一本能,所有哺乳动物一出生就会吮吸母亲的奶头,这是一种先天的无师自通的本能。记得我弟弟在3岁以前,每当我偷来“好东西”的时候,他伸手就要,我故意逗他,做出不给之状,他便大哭大闹,直到如愿以偿方心满意足。所以有一次我对比我大三岁的姐姐说:“人之初,性本善,但我发现弟弟性本恶,长大了他肯定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东西。”但姐姐却说:“你小的时候也是这样,长大了就好了。”妈妈说:“所有的小孩都是这样。”我仔细观察了很多小孩的行为,果然都是这样。当小孩饥饿的时候,为了得到食物,表现出的是自私的行为,不分亲疏。若母亲手中有食物他(她)夺之,若父亲手中有食物他(她)仍然夺之,若哥哥、姐姐手中有食物他(她)还是夺之。小孩的这种不分亲疏夺他人食物的行为是一种先天具有的动物性本能,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
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是所有动物的性欲的共同特点。但群居哺乳动物的性欲又有特殊的特点,那就是每一个雄性都希望占有更多的雌性。在所有国家的封建社会里,普遍允许“一夫多妻制”,所以从皇帝到各级有权、有钱的人都拥有多个妻子。即使在现今的非洲大陆,还有许多国家在实行“一夫多妻制”。允许“一夫多妻制”正是群居哺乳动物的性欲的原始本能在高级群居哺乳动物人的身上体现。在当今的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国家,男人们会通过找情人、嫖娼、通奸等方式满足希望占有更多的女性的群居哺乳动物的原始本能。
权威欲是群居哺乳动物独有的特性,群居哺乳动物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权威欲,都希望成为群体中的统治者。权威欲在高级群居哺乳动物人的身上体现得更加突出、更加广泛。突出的表现形式是争权夺利伴随着整个人类社会。
群体欲是群居动物的一个共同本性,群居哺乳动物也有这个特性。那就是任何群居动物中的一个个体都有愿意与群体中的其他同类交往的欲望,如果其离开了群体,就会感到孤独和恐惧。作为高级群居哺乳动物的人自然也具有群体欲。有许多外国心理学家进行过种种实验,观察与世隔绝的人会产生什么反应。结果发现被禁闭在孤独环境中的人逐渐会产生精神上的不安,最后会出现发疯似的言谈和举动。根据隔离实验,如果一个人的群体欲——不愿意孤独,想跟其他人在一起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感到孤独和恐惧,就会在精神和肉体上处于异常状态。不管是大人小孩,都是通过眼看、耳听、交谈、鼻闻、皮肤接触等行为来满足集体欲的。刚出生的婴儿虽然眼睛还看不清事物,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却有本能的天生的群体欲,如果把他放在一个没有人的黑暗的房子里,他会因为孤独和恐惧而哭啼,如果母亲或父亲来到他的身边,轻轻地抚摸他一下,或轻轻地拍打他几下,他立即就会安静下来。刚出生的婴儿是通过听觉、气味、皮肤感觉“认识”父母的。所有的婴儿常常会莫名其妙地突然哭啼,如果一边唱一首他熟悉的儿歌,一边轻轻地拍打他,他就会安静下来。婴儿的这种莫名其妙的哭啼,就是寻求群体欲的满足。他通过听觉和身体的感觉感知到母亲或父亲的存在以后,其群体欲得到了满足,于是就安静下来。及时满足婴儿的群体欲,对婴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表现欲是许多动物的一个共同本性,群居哺乳动物也有这个特性。所谓表现欲就是群居哺乳动物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在同类中表现自己的欲望,喜欢通过各种方式引起同类中的其他成员对自己的注意,对自己赞赏。作为高级群居哺乳动物的人也具有这种本性。
表现欲在儿童的身上表现尤为突出。例如,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不管看到了什么新的事物,或者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都会迫不及待地想让人知道,以获得别人的赞赏,求得心理上的满足。再如,当老师向小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并说谁会谁举手的时候,很多小学生就会争先恐后地举起手,这也是表现欲的一种体现。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表现欲与性格特点有关。性格外向的儿童胆子大,表现外显;性格内向的儿童胆子小,表现内隐。家长必须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对他们的表现欲进行正确的引导。对外向型的儿童,不可任其表现欲无限度膨胀,以致热衷于自我表现,滋生虚荣心;对内向型的儿童,则应激发其表现欲,鼓励他们大胆表现自己的才能,展示自己,让他们在实践中品尝到自我表现的乐趣,增强表现欲。儿童的表现欲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当孩子的这种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便会产生一种自豪感,这种自豪感会推动孩子信心百倍地去学习新东西,探索新问题,获得新知识。为了使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家长要正确对待并注意保护孩子的表现欲,让孩子在不断的自我表现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由于成年人受理智、涵养等因素的影响,表现欲的表现明显程度不一样。表现欲比较突出的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常常喜欢夸夸其谈;表现欲不很明显的人常常默默地用功学习或者努力工作,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想以突出的学习成绩或者工作成绩一鸣惊人。另外,女性特别是漂亮的年轻女性喜欢化妆打扮,这也是表现欲的一种体现;男性特别是年轻的男性常常以各种方式争强好胜,这也是表现欲的一种体现。 求生本能和暴力性是所有动物共同具有的一种本性。当动物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就会以暴力的形式求生。
任何动物的暴力性只是一系列受不同神经系统控制的不同反应,暴力性是生物生存的一种本能。如:对食物对象的攻击,对捕食者的反击,对领地的保卫和占领等等。事实上,生命以暴力而存在,一种生物为了生存必须以暴力剥夺另一种生物的生命,这便是弱肉强食的永不停息的生物战争。
战争是人类暴力的最高体现形式,人类的祖先们,从在地球上诞生那天起,作为普通的一个物种,就不由自主地加入了弱肉强食的永不停息的生物战争中。人类的祖先们最先也是用肉体、用纯粹力与力的暴力较量以求生存。在国家诞生以后,亘古至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据有关人士统计,从公元前3200年到1964年的5164年的时间内,世界上共发生战争14513次,其中仅有329年是和平的。这只是有记录可查的战争,没有记录在案的战争又有多少呢?
群居哺乳动物又通常通过暴力的方式获得统治和维护统治地位。能思维的高级动物人在暴利性方面有时比普通的群居哺乳动物凶残的多。一般的群居哺乳动物在用暴力对领地的保卫和占领、获得统治和维护统治地位时,通常是以对手失败为限度,但是人有时要比一般的群居哺乳动物凶残的多,残杀同类的手段也比一般的群居哺乳动物高明的多。草菅人命、杀人不眨眼、杀人如麻、灭绝人性、惨绝人寰、惨无人道等成语是形容人的凶残的,借刀杀人、趁火打劫、笑里藏刀、暗箭伤人等成语是比喻杀人手段高明的。古今中外的漫长的封建专制社会的朝代更替都是通过暴力实现的。从一个新王朝通过暴力夺取政权那天起,就有人想通过暴力取而代之,所以历朝历代都有暴力起义。旧的暴力起义被封建统治者的暴力镇压,不久以后新的暴力起义又发生了,如此周而复始……当一个封建集团腐朽到彻底丧失了民心的程度,于是最终被暴力起义推翻……即使在一个封建集团的内部,也通常是通过暴力的方式夺取最高统治权——皇位。为了夺取最高统治权,父子之间、兄弟之间、母子之间,都可以展开五花八门的暴力方式……打开任何国家的封建社会的史书,都可以随意找到例证……
在任何国家的内部,统治集团为了维护社会秩序,都是禁止暴力行为的。尽管如此,但在民间暴力行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所以,任何社会都有通过暴力获取不义之财的人——强盗。有时当一个人被激怒的时候,当理智不能约束感情的冲动的时候,就会暴露出暴力的原始本能,于是生活中常发生打架斗殴事件,甚至是流血事件。
在文明的社会,强盗毕竟是少数的,而绝大多数的人的暴力本性则表现在用语言攻击——说别人的坏话。事实上在任何国家,任何人都爱说别人的坏话,没有不说别人坏话的人。不论是从含有轻微恶意的坏话,还是当着本人的面谩骂的坏话,只是激烈的程度不同而已。用语言攻击——说别人的坏话的表现形式很多,但可以大致分为如下三类:
一般情况下,若一个人的人格、尊严受到他人的无辜伤害的时候,若条件允许,这个人就会对当事者进行口头攻击——谩骂,于是生活中常发是吵架现象,严重的还会演变成泼妇骂街等。有涵养的人即使当面不对当事者进行口头攻击,那么也会在私下向其他人说那个当事人的坏话,如“这个人真不是玩意”,“这个人不是个东西”等等。
另一种情况是,被上司无端训斥的部下,因为害怕遭到上司的报复,表面上用笑脸接受训斥,但心里窝了一肚子气,下班以后则会对亲人或者朋友说那个上司的坏话,以此达到发泄愤怒的目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目的、有策略地散布恶意的流言蜚语,以形成对被议论者不利的社会环境或局面。
毛泽东在《反对自由主义》一文中说:“不负责任的背后批评,不是积极地向组织建议。当面不说,背后乱说;开会不说,会后乱说。心目中没有集体生活的原则,只有自由放任。这是第二种。”尽管毛泽东反对这种“自由主义”,但事实上是,任何国家任何时代的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人都存在这种“自由主义”,这是因为这种“自由主义”是人的一种原始本能。 猜疑性是所有动物都具有的一种本性,群居哺乳动物的猜疑性更甚。普通动物一般猜疑天敌,群居哺乳动物不仅猜疑天敌,而且还猜疑同类。“惊弓之鸟”就表性出了鸟的猜疑性。在此我以我亲眼见过的大雁为例说明群居动物对同类的猜疑性。秋去春归的大雁在飞行时总是结队为伴,夜里宿营时,由一只或几只机灵的雁站在高处游荡着,为整个雁群站岗放哨。这几只担任警戒任务的雁叫“哨雁”。休息了一夜,天一转亮,雁群又由领头雁领航,幼雁随后,老雁压阵,继续它们漫长的航程了。但是这样一个团结的群体有时候也会使“忠臣”遭到迫害。在我小的时候,我家附近有一条清澈的小河,迁徙的大雁常常静静地栖落在那河滩的芦苇丛里休息。哨雁在放夜哨时是尽职尽责的,总是处在高度紧张和机警状态,稍有动静就嘎嘎大叫,向同伴发出紧急警报。大雁的这种习性让我们村的那些偷猎者掌握了,他们想出了一个特别坏的主意:一旦发现了雁群的宿营地,便偷偷地潜伏在那里,到了后半夜,故意弄出点动静,惹得哨雁嘎嘎报警,却并不出击。这样一连几次,由于每个大雁都有猜疑性,所以雁群因为猜疑而对哨雁不太信任了,于是它们会群起而攻之,一起啄咬哨雁,直到把哨雁啄咬得鲜血淋漓。有了这样的“窝里斗”,整个雁群都得不到好的休整,所以到黎明时分都没精打采的,再也飞不高了。这时候,狡猾的偷猎者就会狞笑着向它们举起乌黑的猎枪,最惨的通常是那些被啄咬得鲜血淋漓忠诚的哨雁……
在高级群居哺乳动物人的身上猜疑性体现得更加突出、更加广泛。疑心、疑心病、疑兵、疑阵、疑忌、半信半疑、疑神疑鬼等词语表现出的正是人的猜疑本性。曹操因为疑心太重,结果残暴地杀害了一代神医华佗。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统帅三军北伐中原,司马懿连败数阵以后,转入被动防守。但就是在这样的紧要关头,后主刘禅中了司马懿的离间计,将孔明召回,结果忠心耿耿的孔明最终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古往今来“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人之所以很少,就是因为始终坚持“疑人不用”有时使英才埋没;若始终坚持“用人不疑”有时又给自己酿成大祸。 生存竞争是万物的一种天然本性,在生物界普遍存在的是性选择和性竞争现象,这种竞争普遍在雄性之间展开。竞争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有激烈的搏斗,也有五花八门的求偶活动,这种现象的进化论解释在于通过性选择和性竞争可以保持物种的旺盛生命力,使最优良的基因得以延续下去。群居哺乳动物的竞争性除了具有一般生物竞争的本性外,还有自己的特点。如,通过竞争获得在群体中的统治地位,通过竞争夺取领地等等。在竞争中的胜利者(强者)则处在耀武扬威的优越的统治地位,而竞争中的失败者(弱者)则处在忍气吞声的被统治的地位。
一般的动物在竞争中的失败者通常是选则远离胜利者的方式。但是群居哺乳动物在竞争中的失败者知道离开了群体就没法生存,所以就只能表现出了对胜利者的顺从性,但是这种顺从性是以能够生存为最底线,否则就会以暴力形式作拼死一搏。顺从性表现出了群居哺乳动物具有一定的忍耐的特性。群居哺乳动物的群体的最高统治者也明白他的同类具有顺从性的特性,所以为了巩固他的统治地位,会通过能够使用的各种方式强化被统治者的顺从性,最常用的方式是通过炫耀健壮的体魄、攻击猎物和保护群体的能力等形式使被统治者产生对自己的崇拜心理,也就是说,任何群居哺乳动物群体中的统治者都有要求被统治者崇拜的欲望。
人的竞争性和顺从性在童年时代就体现出来,童年时代的竞争更多地体现出动物性的本能,那就是体力的竞争。在一个群体中的孩子,如果一个孩子在打架斗殴中取胜,那么他就可以当之无愧地当上“孩子王”,处在耀武扬威的优越的“统治地位”,而在打架斗殴中的失败者(弱者)则只好处在忍气吞声的“被统治的地位”。
成年人之间的竞争则是随处可见,可以说人类社会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存在着竞争。竞争的目的多种多样,有权力的竞争、学术的竞争、荣誉的竞争、体能的竞争等等。成年人之间的竞争则是智慧、谋略、手段等形式的较量。在权力竞争中的胜利者则处于优越的领导地位,失败者则只能处于被动服从地位。“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这个古语是对权力竞争的最好的概括。
人的攀比心理就是竞争性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因为竞争性是一种原始本能,故攀比心理不仅成年人有,孩子从小也具有这种心理。 通常是在群体中的体质最健壮、智力最高者成为统治者,而被统治者为了自己生存的需要表面上表现出了对统治者的顺从,但内心充满了羡慕和妒嫉。统治者的体力和智力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故被统治者在羡慕和妒嫉的心理驱使下,时刻准备着向统治者发出新的攻击。南朝?梁?萧统《运命论》中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就形象地揭示了作为高级群居哺乳动物的人的妒嫉心理。妒嫉心理是人的一种天性,人人都有妒嫉心理,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所以妒嫉处处存在。姊妹之间存在着妒嫉,同学之间存在着妒嫉,同事之间存在着妒嫉,同僚之间存在着妒嫉,上下级之间存在着妒嫉……
大家都知道《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的故事。夏娃由于经受不住蛇的诱惑,偷吃了禁果,和亚当生下了兄弟俩,哥哥叫该隐,弟弟叫亚伯。兄弟俩长大以后,该隐种地,亚伯牧羊。该隐拿地里产的东西供奉上帝,亚伯拿羊群中头生的羊羔和羊油供奉上帝。上帝接待了亚伯和他的贡物,却不理睬该隐和他的贡物。该隐大怒,低头不语。于是上帝对该隐说:“你为什么恼怒?为什么要低下头呢?如果你做得对,就抬起头来。如果你干了坏事,罪孽就会附在你的门口,他一定会对你紧追不放,你必须惩治它。”该隐对亚伯说:“走,跟我到田野里去。”一到田野,该隐就向亚伯扑去,把亚伯杀死了。于是该隐被上帝处以重罪,把他放逐到伊甸园以东一个叫诺德的地方。于是这个因妒嫉弟弟而杀死弟弟的该隐就是人类的祖先。既然人类的祖先就是一个妒嫉心严重的杀人犯,所以人类都有妒嫉心。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斯坦贝格根据研究,妒嫉心理最早出现在学步前的婴儿期。因为他发现,有的不足周岁的婴儿当看到母亲在给其他婴儿哺乳时,也会出现心率加快、面色潮红等不安反应,甚至哭闹起来。而长大到学龄前的五六岁时,嫉妒会更频繁地升上心头。至于上学以后,由于和小朋友进行多种“比较”的机会骤然增多,他们可能会遭到更多的嫉妒的折磨,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学会掩饰自己的妒嫉心理。斯坦贝格的研究成果事实上也证明了妒嫉心理是人的一种天性。 欺骗性是所有动物为了生存而必须具有的自然本性,每一类动物都有不同的欺骗天敌的本领和手段,正所谓“狡兔三窟”。
群居哺乳动物不仅欺骗天敌,有时也欺骗同类,但有时又表现出特别诚实的特性。群居哺乳动物在觅食和休息的时候,都有忠诚的哨兵,为了群体的利益它们绝对忠于职守,一旦发现险情,就会诚实地向群体报警。欺骗性和诚实性是群居哺乳动物的一种双重本性。
欺骗性在人身上的体现形式就是撒谎。思维能力发达的高级动物人在欺骗手段方面要比普通的群居哺乳动物高明的多,瞒天过海、声东击西、暗渡陈仓、偷梁换柱、假痴不癫等计策就体现了人的欺骗手段的高明。我国古代的著名军事家孙子一语道破用兵的天机:“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意思是说,.用兵作战,就是诡诈。因此,有能力而装做没有能力,实际要攻击却装出不想打仗的样子……这是伪装用兵意图的谋略。人的欺骗性从动机上分,可以分为两类,即主动性欺骗和被动性欺骗。主动性欺骗是人为了满足自己或团体一定的利益而进行的欺骗;被动性欺骗是为了自我保护而显示出来的一种本能。比如说,皇帝明知自己不能活一万岁,但他还是让臣民高呼他万岁,目的是为了显示他的皇威,这就是主动性欺骗;如果臣民不高呼万岁就有杀头之罪,所以明知皇帝不能活一万岁,但为了活命,就必须说假话,就必须高呼万岁,这就属于被动性欺骗。从欺骗的性质上分,可分为善意性欺骗和恶意性欺骗。一个人患了重病,为了安慰病人配合治疗,医生和亲属通常对病人隐瞒病情,这就是一种善意的欺骗;有的医生为了骗取病人的钱财,故意把小病说成是大病,这就是一种恶意的欺骗。可以说没有任何人会教孩子撒谎,但是当孩子从会说话那天起,就自己会撒谎了,所以孩子都会撒谎而且都撒过谎。撒谎是人的一种动物性的原始本能,这正像孩子一出生就会吮吸乳头一样。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伯特?费尔德曼对成人做过一个试验,请参加实验者携带一个微型录音机,记录一天的谈话。他分析的结果是,每10分钟的谈话,就会出现三个谎言。他举例说,有一位女士接到男朋友的电话,对方说自己生病了,这位女士立即表示关切和同情。但事后这位女士告诉费尔德曼,自己的真实想法是:真是一个孩子,还不会照顾自己。因此说谎是人的一种动物性本能,是人的一个生存的法则。 私性是所有动物的共同本性,生存是所有动物的第一需要,故动物都想方设法首先满足维持自己生命的需求,这就表现出所有的动物皆有自私性。
群居哺乳动物是靠群体优势而生存的动物,群居哺乳动物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明白,离开了群体就没法生存,所以只有维护群体的利益才能保证自己的利益,所以群居哺乳动物又表现出合作性。
当群居哺乳动物的群体处在安全状态时,表现出的是自私。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想多得到点食物,做父母的更想多得到点食物给自己的孩子;雄性之间还要费尽心思争得交配权;还有很多雄性在时刻觊觎着统治地位,时刻准备向统治者发起挑战。当群体处在危险状态时,则表现出合作精神。当群体受到另一个同类群体的攻击时,则所有的成员会自觉地在统治者的带领下向另一个群体反击。若有凶猛的天敌到来,两个正在激战的群体就会自动联合起来共同反击天敌。击败天敌以后,两个群体再战。战争结束、危险消除以后,群体内部又出现自私的各种竞争……满足自己的食欲、性欲、权威欲是群居哺乳动物自私的最显著的的表现。人作为能思维的高级动物,有时候自私之心比一般的群居哺乳动物表现得更强烈。如,一般的群居哺乳动物只要竞争者服输,胜利者一般不夺取失败者的性命。人就不同了,为了获取和维护统治权,可以不择手段地大开杀戒,不管是亲是故,而且还要斩尽杀绝,不留后患。 老、残、幼者是群体中的弱者,他们知道自己没有能力为群体做出贡献,求生的本能使他们渴望得到群体的照顾。
多数群居哺乳动物都是照顾老、残、幼弱者的。因为老、残者曾经为群体做出过贡献,因为幼者是未来的群体的强者。东非的斑马和北美的麝牛,两个种群相隔遥远,它们抵抗狮子和狼群的方法却不约而同。强壮的雄斑马和麝牛在抵御天敌时,都把母兽、老兽和幼畜包围在群体的中央,一齐奔逃。如果奔逃不及,就坚决抵抗,如麝牛有时干脆以静制动,少壮的雄麝牛站在最外面,低着头,两眼直观,随时准备抵抗来犯者,饿狼虽然凶狠,看到这副咄咄逼人的架势,也不敢轻举妄动。
不仅在同一种属的动物之间会互相帮助,不同种属的动物之间也会互相照顾。在西南非洲,一位律师在路途中看到一件有趣的事:一只小羚羊和一头野牛结伴而行,羚羊在前,野牛在后,每走几步,野牛便哀叫一声,小羚羊也回过头来应一声。假如小羚羊走得太快了,野牛就会发出急促的叫声,小羚羊马上原地立定,待野牛跟上再走。好奇心驱使律师走上前去,原来野牛患了眼疾,两眼红肿,单独行动已十分困难了。
作为高级哺乳动物的人类也具有这种天性,有些需要高度机动性和活动性能力的群居哺乳动物,它们不照顾老弱病残者,如羚羊。

9. 简答:心理学对人性是如何界定的

人性心理学
是从来人性出发,在三自种基本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人性心理学,不再把心理现象单纯地定义为“脑的功能和客观现实的反映”,而是明确地提出, 心理现象是人性的表达,是人的三种本质属性的具体表现形式。

是以人性中的精神属性为中心,进而 说明心理、脑和社会这三者的关系,依据他们之间的具体关系,讨论心理自身的性质、特点以及变化的规律。

10. 什么人性的心理学

如果单纯的先从两个词的本意上区分,网络里面提到:
心理是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
人性就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

两个都是中性词,侧重点不同,一个是主管反应,一个是形成的本性,一个发射条件下的,一个是时间过程中演变形成固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