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尼采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权力意志与超人哲学是尼采哲学思想的核心部分。
尼采的权力意志论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在他看来,作为人性中心的驱策力是“权力意志”,也就是统治环境、统治他人的意志,这种权力意志较之单纯的生存意志具有更多的内容。在他看来,生活的最强和最高的意志不可能在可怜的生存斗争中得到表现,而只能在战争的意志、权力的意志、征服的意志中得到表现,你自己也就是这个权力意志,世界也就是权力意志,岂有他哉。
在哲学中,一般把对以伦理规律和对生命见地为主的哲学系统称为生命哲学。尼采的权力意志论就是生命哲学的一种极端表现。尼采认为哲学的任务是要重新评价一切价值,创造新的价值和思想文化。他批判传统的宗教、哲学和道德,认为它们提供的价值体系都是颠倒的,忽略了争取权力、铸塑超人的意义,是造成人们怯懦的原因,而时代需要的是权力意志这种强有力的、肯定的内在驱动力。
尼采甚至用他的权力意志论来曲解社会主义。他说:“个人主义是‘权力意志’的一个过得去的、尚不自觉的形式……社会主义不过是个人主义的一种宣传手段。因为,它知道,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必然要形成整体行动,形成某种‘权力’……利他主义的道德说教则是为个体利己主义服务的:19世纪的通病之一。无政府主义仅仅是社会主义的一种宣传手段;社会主义利用前者制造恐怖感,它则利用恐怖感来震慑人心,恐怖主义开始了。首先——它把胆子大的人、亡命徒拉到自己一边,特别是在最精神性的事情方面,尽管如此,个人主义乃是权力意志的起码阶段。”从以上这段话,我们看得很清楚,权力意志绝非谋求一点点的个人利益,而是要建立权力、征服世界、掠夺弱者、确立霸权,是一种弱肉强食的逻辑。尼采认为人具有一种十分可怕的野蛮人的自然属性,就是掠夺他人、渴望拥有权力,扑向弱小的、更讲道德、更为和平的种族,在起初高贵的社会等级常常是野蛮的社会等级。正因为尼采把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的实质说得太露骨了,又放肆地揭露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平等口号的虚伪性,所以连资产阶级都不大喜欢他。必须指出,尼采对资本主义文化虚伪性的揭露,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批评固然有其尖锐性,但是尼采是想用一种超人统治的国家来取代它。
尼采说,历史并不是向着某种抽象的进化了的“人性”来发展,而是向着某种特别的人的出现来发展,“超人”就是历史发展的目标;只有当优越的个体敢于对所有的价值进行再评价并对他们的内在意志进行自由反应时,这个高级阶段才能达到。人总要被超越的,超人正代表这种发展体力、智力和感情力量的更高水平。超人将是真正自由的人,对超人而言,除了权力意志的障碍外不存在别的禁令,超人是生命力的自发证实的真正具体化,超人充实、雄厚、伟大、完整,是创造新世界、新文化的承担者,超人也是权力意志的实践者,是扑向弱者而建立霸权的英雄。
尼采歌颂战争,认为战争能为那衰弱下去的民族灌输粗犷的攻城掠地的精力,灌输无情无义的憎恨和杀人不眨眼的冷静,以及对自己的生死和亲人的存亡毫不动心的骄傲气概。一句话,战争将会铸造超人。恺撤就是尼采心目中的超人;他还说过他自己是好战的,进攻是他的本能。
如此看来,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把尼采抬出来作为偶像,以训练他们征服世界的“超人”,就没有什么奇怪了。当然,人们也可以从尼采对资本主义文化的尖刻揭露中,去认识资本主义文化的实质。
B. 我想知道尼采的主要哲学观点
在西方思想史上,尼采恐怕是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人们对他毁誉不一,用不同的观点对他的思想作出各种各样的解释。尼采也常常遭到误解,有人说“尼采的生平和著作是近代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受到最严重曲解的现象”(波达赫:《遭毁灭的尼采著作》)。在中国,尼采学说也是命运多蹇的。大概在尼采逝世后不久,他的学说就开始传入中国。20世纪初努力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中国思想家梁启超、王国维一直到鲁迅、陈独秀,大都对尼采作肯定的评价,推崇他破坏旧文化、创造新文化,解放思想的积极作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梁启超和鲁迅都把尼采和马克思相提并论,作为代表未来西方思想潮流的重要人物。但是,尼采在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中间时兴了一阵子,随着德国法西斯主义的兴起而出现“尼采热”,尼采也被中国的法西斯信奉者歪曲利用,从此就背上了种种恶名。在很长时间内,尼采的名字在中国成为“禁忌”,他的书不再出版,关于尼采的研究也完全停顿了。
只是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面向世界以后,从80年代开始才逐渐恢复对尼采的研究,甚至一度又出现了“尼采热”。我觉得经过一百来年的风风雨雨,几经炎凉,现在应该是冷静地坐下来认真地研究一下尼采的时候了,既不要带着某种情绪去利用尼采达到什么目的,更不要搞什么市场炒作,要知道“市场上的苍蝇”是最使尼采反感的。实事求是地说,过去中国人对尼采的理解,往往只是片断的,或局限于少数个别著作,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近十几年来尼采著作的中译和有关研究增多了,但至今真正有份量的全面系统的学术研究著作也还没有问世。我们迫切期待着中国作者写的那样著作的出现。
作为思想家的尼采是充满矛盾的复杂人物,要真正理解他谈何容易。有过一个时期,尼采是批判的靶子,要批判他是太容易了。他的优点在于坦率,敢于毫不掩饰地说出自己的见解,所以他的错误观点也很明显突出,在他的著作中可以说是比比皆是。记得恩格斯说过,挑黑格尔的毛病很容易,但这是小学生的工作,真正困难的是从一大堆废物里找出真正珍贵而有价值的东西。出身于基督教牧师的家庭,生长于妇女之手,却成为反基督徒、反女性主义者,青年时代崇拜叔本华哲学,迷醉于瓦格纳音乐,后来却成为叔本华、瓦格纳的激烈批判者,这是为什么。
十几年前我去魏玛访问,这是德国文化气息最浓郁的极美的小城,那时德国尚未统一。与歌德、席勒那些文化巨匠在一起,尼采是无声无息十分寂寞的。我去了尼采故居,他在那里度过了生命的最后几年。
我参观了丰富的尼采档案,到了他的住室,那里只剩下他的胸像孤零零地放着,我看到他寂寞、孤独、忧伤。我突然想人们读他的书,写了这许多关于他的书和文章,利用他的名义干这干那,但有几个人真正理解他呢?晚年一直陪伴着他的亲人,包括Eliza
C. 尼采哲学的特点和主要思想
唯意志论特点是公开拒绝科学,宣扬神秘主义。把意志自由和道德现象看作不受客内观规律和社会环境容制约的东西,用意志自由来解释宇宙和人生的各种问题。尼采的唯意志论哲学价值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尼采继承了启蒙运动的精髓,反映了现代意识的觉醒。
对人生价值的积极肯定,引发了人们对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的思考,重新定位人生;对工具理性和工业文明的否定性批判,开启了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另一方面,对理性的批判,对传统的否定也存在着片面性,这正是后现代主义欣赏的一面。
(3)尼采文化哲学扩展阅读
意志也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肠胃、利爪、肌肉、性器官都是意志促使生物发展出来的。理性是意志的奴仆和工具,如没有理性的动物照样生存得很好,人之初并无理性可言,只是后来需要体现意志时意志才造出了理性。但理性是不可能认识到世界的本质的,直觉才是认识世界的途径。
叔本华研究过印度哲学,受印度佛学影响较大,认为科学和哲学在意志领域达到了极限,只有依靠神秘的洞察力才能领悟到意志的本性。因此人的最高目的是以禁欲为起点,尔后忘我,最后忘掉一切,进入到空幻境界,这样才能超脱生存意志及其一切烦恼。
D. 尼采及其哲学思想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年8月25日),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直到20 世纪,才激起深远的调门各异的回声。后来的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后现代主义,都以各自的形式回应尼采的哲学思想。
弗里德里希·尼采的哲学思想在19世纪末发展成熟,开创出了一套对黑格尔的哲学体系的批判,并且对20世纪的哲学发展有重要影响。尼采的理论可以套用至包含道德、宗教、知识论、心理学、本体论、以及社会评论等众多题材上。
尼采本身并没有对他的哲学进行有系统的论述,因此尼采哲学的本质究竟为何一直是哲学界的争论议题。由於尼采的文笔有著具煽动性而毫无节制的风格,他的哲学理论引起大量的赞美敬佩、也引起大量的厌恶和批评,几乎所有尼采的理论都具有诠释上的争议。尼采在其自传《瞧!这个人》一书中表示他的哲学思想是随著时间而逐渐发展改变的,也因此试图解释尼采著作的人很难将某个特定的概念归咎於其中一本著作(例如永恒轮回概念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被大量使用,但在他接下来一本书《善恶的彼岸》里几乎完全消失)。除此之外,尼采似乎从不曾也不想将他的哲学发展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他在《善恶的彼岸》中表示他对这种尝试相当不以为然。
不过,尼采著作中的却有一些可以被发现并讨论的共通题材。他的早期著作指出了阿波罗派与狄奥尼索斯派在艺术上的分歧,从此狄奥尼索斯派在他接下来的著作中都扮演了一定的角色。其他主要的题材包括了权力意志、上帝已死的主张、区分了主人与奴隶道德、并且强调激进的道德相对主义。其他一些概念则不常出现、或是只在其中一两本著作里出现过,但仍然被视为是尼采哲学的中心思想,例如超人和永恒轮回理论。他的晚期作品包含了对於基督教以及基督教道德观的猛烈批评,同时他在发疯前夕似乎正在进行一项「重新评价所有价值观」(Umwertung aller Werten)的计画。虽然尼采的思想经常被大众与宿命论和虚无主义相连结,尼采本人是将克服悲观主义和叔本华思想作为他的哲学的目标。
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意味著什麼?最高价值自己贬值、目的缺乏、『为什麼』找不到答案。 ——《权力意志》38
意义
尼采自称为「欧洲最彻底的虚无主义者」[1],但他的学说脉络可说是沿著超脱虚无主义而来。尼采认为所谓价值、观念、真理都仅仅是人为的解释,世界本身并没有形而上的真理及终极的价值或意义。虚无主义否定了一切目的性,尼采认为柏拉图描述的理型世界、基督教所说的天国、世界拥有必然的道德秩序等都只是人类的产物,并无终极的客观性。尼采以「上帝已死」作为虚无主义来临的象徵,这也成为后来许多存在主义哲学家,如海德格尔、沙特、卡缪等人的哲学起点。
价值重估
尼采认为虚无主义有两种:消极、病态的虚无主义和积极的虚无主义。消极的虚无主义有柏拉图主义、基督教、和叔本华的哲学等。积极的虚无主义则是将失去终极价值的危机视为能够创立新价值的契机。
尼采相信,即使虚无主义来临,人们也能藉著价值重估重建新价值,以获得生存下去的理由。尼采也强调,若我们要成为自由精神,就有必要革除对某种确定永恒价值的渴望。因为「对於某种无条件的肯定和否定的需要,乃是一种产生於脆弱的需要。」[2]
知识论
没有真理,只有解释。 ——《权力意志》481
真理
尼采的知识论思想是将世界视为一个文本,真理则是对这个文本所做出的解释,即使是科学理论亦然[3]。所以他才说:「没有真理,只有解释。」尼采否认有不需经过解释的知识存在,因为完全未被解释过的也是无意义的:「如果撇开一切观点,岂有一个世界能剩下!」[4]理论上解释是可以无限的。
但不同观点间的比较并非就是毫无意义的,「我们越能用较多的眼睛,不同的眼睛,去观察事物,我们对此事物的『概念』,我们的『客观性』就越完整。」」[5]因此尼采也鼓励各种思想的竞争,「一个人如果永远都只是个学生,那麼他就对他的老师做了最坏的报答。」[6]
限制
尼采对於追求纯粹客观的「真理」的可能性感到怀疑,像他指出人们会为了满足安全感而求知:「所谓已知,是指我们已经习惯一般的状况,不再对之感到惊讶。任何我们所习惯的规则、任何我们置身其中时会感到安适之物— 是什麼呢?我们求知的需要不就是这已知的需要吗?…… 难道不可能是恐惧的直觉责成我们去求知吗?」[7]还有历史背景的干扰,「缺乏历史感是所有哲学家的家族缺陷。」[8]以及感官的束缚,「我们不能绕过我们自己的角落去看,想知道还有什麼其他种类的理智和观点是一无望的好奇心;例如也许有某种生物可以体验时间倒流。」[9]这与庄子无「正味」、「正色」[10]的思想有雷同之处。
艺术救赎
只有作为审美现象,存在与世界才可以得到辩护。 ——《悲剧的诞生》5
艺术审美
假如人们否定了过去的那种目的论,那麼人生的终极意义又哪里?尼采认为这种无意义性才是最令人难以忍受的,「受苦的无意义,而不是受苦本身,才是覆盖於人类之上的诅咒。」[11]针对这个问题,他不像过去的哲学家诉诸形而上的解释,尼采提出以艺术作为面对痛苦与荒谬的依藉。他提倡以酒神精神,简单的说,即审美的角度来看待人生的境遇。这不是教人沉迷於幻象中,而是要让人们更有勇气与力量来面对自己的生命。因此,尼采理想中的是一种悲剧式的人生观。他认为悲剧的精神不在於肯定一个公平正义的世界秩序(在悲剧中有德者反而往往受命运的折磨),而是身处命运中所能激发出的力量。
爱命运
悲剧审美所能达到的境界即是「爱命运」、尼采视之为一个伟大人格的必须条件,「我认为人类所有具有的伟大天性,是对命运的热爱。无论未来 过去或永远,都不应该奢望改变任何事物。他不但必须忍受一切事物的必然性,并且没有理由隐瞒它-你必须爱这项真理…… 」[12]。爱命运是对自身命运的肯定,甚至可以不愿意现况的任何改变。而永恒轮回更是这种精神力量的试金石。尼采显然认为凭著人的意志就能达到这种境界,这使得他的哲学带著某种唯意志论的倾向。
痛苦与险境
尼采对向来被视为负面的痛苦有相当高的评价,他厌恶像功利主义那样仅追求最大快乐值的价值观,「所有这种以快乐和痛苦、也就是根据附带和衍生现象做为衡量事情价值的思考模式,都是肤浅的思考模式和天真行为,任何明暸创造力和艺术家良心的人都会嘲笑的看轻它。」。他认为痛苦具有积极的意义,因为痛苦使得人们更有智慧及力量,「只有巨大的痛苦……强迫我们哲学家下降到我们终极的深渊。我怀疑那样的痛苦能使我们『更好』,但我相信它能使我们更加深刻。」[13]、「那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强。」。一个人甚至应该为了达到更高的境界而蓄意去冒险,「从生命中获得极致的圆满和喜悦的秘密就是—生活在险境当中!将你的城市建在维苏威火山的山坡上!」[14]
美学思想
在观望美时我们渴望什麼?渴望自己也成为美的。——《人性,太人性的》I
美的本质
尼采认为美不能独立於人的判断而单独存在,美也是人类的产物。「『自在之美』纯粹是一句空话,从来不是一个概念。在美之中,人把自己视为美的尺度。……人相信世界本身充斥著美— 他忘了自己才是美的原因。唯有他把美赠予世界,唉!一种人性,太人性的美。」[15]同时尼采也认为力与美是一体两面的事,「力变的柔和并下降到可见之处,那种下降我称之为美。」[16]力量充沛与否也可用在对人的美丑判断上,力量衰弱意味著软弱、贫乏、无能,所以他说:「没有什麼比衰退的人更丑的了。」[17]
审美体验
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将美区分为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酒神精神代表的是非理性的狂喜状态,可称为「醉」的状态;日神精神则是沉静、节制,可用「梦」的状态来形容。到了《偶像的黄昏》,尼采又改变他的解释:「两者都被理解为醉的类型」[18],而「醉的本质是力量的增加与充满之感」[19], 尼采认为真正的艺术可以使观众感受到当初艺术家创作时力量充盈的状态(即醉感),「艺术品的作用在於激起创造状态,激发醉境。」[20]
艺术与生理
尼采在美学上另一项理论即是将艺术和生理结合起来:「美学只是一种生应用理学。」[21],因为他认为「一个人在艺术构思中消耗的力和在性行为中消耗的力是同一种力。」[22]、「所有的美都可以激起生殖欲……包括性欲及最精神性的创造。」[23]而艺术家是性欲旺盛的一群人,「艺术家按照其性质来说恐怕难免是好色之徒。」[24]但他们却晓得节制以储存力量创作。
人生取向
尼采的美学思想及艺术救赎的观念具体的呈现在他的人生取向上。他认为人在欣赏美的时候同时也会渴望成为美的东西,而他也相信人们也能够将的人生塑造成一件能予人美感的艺术品,这也算一种艺术创作。「给人的个性一种『风格』,这是一种稀少且崇高的艺术!」[25],而这个过程能够成为忍受这个世界丑陋部分的支柱之一:「人应该对自己感到满意,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对『人的面目』完全忍受。」 [26]
但风格并不能随心所欲的塑造,尼采不相信人像沙特说的「存在先於本质」,而是已经被某种先天的本质决定,而人们应该顺著自己的本质去发展。所以他说:「你的良知在对你说什麼?你要成为你自己。」 [27]
伦理批判
道德必须向人的等级低头。 ——《善恶的彼岸》221
平等主义
许多伦理都属於平等主义,像基督教中强调的「上帝之前人人平等」、康德的伦理学中也赋予人都具有相同的尊严和价值,就连在功利主义那里,在计算最大快乐值时,每个人的感觉都被纳入同等的考量。但尼采极力反对这种观念,他认为每个人的心性素质都是不同的,「人并不平等,他们也不会变平等!」 [28]。鼓吹人人平等更无正当性,因为这种概念有碍於人整体素质的提升,他形容「平等的说教者」是「毒蜘蛛」[29]。
普遍主义
普遍主义也是常见的伦理观念,其基本概念为:一道德律应该被推广到所有人身上。尼采则认为每个人的素质、性格都不相同,对应的道德义务也该有所差别,「对高等人是营养和愉悦的东西,对非常不同的低等人一定接近是毒药。一般人的德性对哲学家也许意味著恶习与弱点。」[30]。他进一步阐述每个行为的特殊性:「任何人仍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会这麼做』就是还没有对自知迈出五步。则的话他就会知道根本没有,也不能有一样的行动。」
自由意志
不像存在主义,尼采并不认为人有充分的自由意志,「一个人本质的命定性不能由所有那曾经是以及将会是的命定性分开。」[31]。自由意志即是把意志当作不能再追溯其因的自因,他说自因是:「目前为止被人想出来最佳的自相矛盾。」[32]。那当初为什麼会有自由意志这种理论的出现?尼采的回答是;「人被认为是自由的以便他们可以被判断或惩罚。」
恶之存在
一般而言恶往往被视为欲除之而后快的东西,但尼采认为恶的存在是有价值的,它有刺激人类的功效:「所谓善就是能保护人类的,所谓恶就是不利於人类的。但事实上,恶的刺激所带给人类相当程度之事当且不可或缺的保存维护上,其影响是和善一样的— 只是它们的作用不同罢了。」[33]
奴隶道德 主人-奴隶道德说
尼采在道德批判上另一项成就即是提出了主人-奴隶道德说,以心理的角度剖析道德中奴隶道德的成分。尼采认为道德的起源是当弱者被强者欺凌时,便运用他们的精神力量,制造出良心谴责、善恶等来抵制强者的进犯。奴隶道德通常带著怨恨及衍生而来的反动心态。例如企图将具有创造力量的强者的价值拉平,而将他们的特性,转换为成具伦理意义的「恶」;自己身上软弱的性质,转换成「善」等。尼采因为根本不相信有先於人存在的道德来源,所以以奴隶道德来质疑传统道德(尤指基督教道德)来源的正当性。
对基督教的批判
耶稣
相较於耶稣的门徒及基督教会,尼采对耶稣本人的批评是较少的。尼采认为耶稣本质上是个对痛苦敏感的人,融合了崇高、病人、小孩的素质。不像后世的基督徒,他的爱仍是「最深刻且最崇高的爱」[34]。
尼采认为耶稣主要的思想有三个:爱,不仅是爱自己的朋友,更要爱自己的仇敌。「你们的仇敌,要爱他!恨你们的,要待他好!咒诅你们的,要为他祝福!凌辱你们的,要为他祷告!」[35];对恶的不抵抗,「有人打你这边的脸,连那边的脸也由他打。有人夺你的外衣,连里衣也由他拿去。」[36];以及天国不是某个确切的地方,而是一种内心的境界:「『天国』是内心的一种状态——不是将要来自『天上』或『死后』的某种东西。」[37]。他在世的意义则是:「他不是去『救赎人类』而是告诉人们应该怎麼去生活。」[38]
保罗与教会的扭曲
尼采认为后世的耶稣的门徒及基督徒并没有遵守耶稣的教诲,他原本的教义遭到歪曲。所以他说:「基督教的『教』字只是一个误解,实际上只有一个基督徒,而他已在十字架上死去了。」 [39]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最大原因就是保罗。保罗并未贯彻耶稣的爱与不抵抗的主张,他的内心充满了怨恨,他假借上帝的意旨来进行报复。他引入了报偿的概念,强调若耶稣没有复活所信的便是枉然。他还改变了天国的意义,塑造出一个脱离於人间的天国,这恰好显示出他对这个世界的怨恨。
尼采认为履行耶稣本人的所作所为才是真正的基督徒,「只有基督教的实践,一个像那个死在十字架上的他所过的生活,才是基督徒。」 [40],但后来的教会却强调信仰高於实践。
现代基督徒
尼采与齐克果一样,强力批判现代基督徒的虚伪。「最后一点端正和自尊到哪里去了?甚至当我们的政治家,即另一种说谎不脸红的人,在行为上完全反基督时,仍称自己是基督徒,接受圣餐的仪式?」 [41]以及「灵魂的下水道— 为了洗涤人类那肮脏的灵魂,一定要有下水道才可以。具有这种下水道功能的,对於那些高傲的伪君子而言,就是上帝了。」教会本身道德立场的退让:「宗教改革宣布许多事情属於不置可否论(Akiaphora)的范围,属於宗教思想不宜过问的领域,这是它自身得以生存的代价。」[42]
基督教道德
尼采认为基督教道德是种奴隶道德,奴隶道德的心理基础是怨恨,是弱者无法抵抗强者时创造出的精神产物。他引用中世纪著名神学家阿奎那的话来证明:「享福总比受罚能给人更大的快乐。同样地,在天国里,人们会因为亲眼看见恶人受罚而感到快乐。」[43]基督教中被视为美德的「谦卑」、「忍耐」、「宽恕」、「怜悯」等,都被尼采视为是把怯懦、无能报复转换成正面意义的结果。他也排斥怜悯的原因则是怜悯意味著使人无法从痛苦中成长,而且「付出怜悯就跟付出轻视一样」[44]。基督教中的「爱」也令尼采厌恶,他认为这仅是怨恨的一种伪装。
敌视生命
尼采如此猛烈的攻击基督教还有一个更为根本的原因:他认为基督教的基本思想是敌视生命的。这与他提倡如何增进生命感的哲学格格不入。在谈尼采对基督教的批判前必须先提到柏拉图,因为尼采视柏拉图为「先於基督的基督徒」[45]。柏拉图把世界划分为有缺陷的「感官世界」和完美的「理形世界」,这个概念后来被基督教接收,就成了「人间」和「天国」、「上帝」对立的想法。尼采直斥道:「哲学已经被神学家的血液败坏,……实在已经被降为单纯的现象,而一种虚构的世界却被尊为实在。」[46],在尼采看来,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世界才是唯一真实的,而所谓上帝、天国只是跟空洞虚假的概念(但他仍没有证明为何它们一定不是正确的。),他写道:「上帝、灵魂不朽、拯救、超越,这些只是观念,我并不注意这些,也从不在这上面浪费时间。」[47]。而塑造出这种想法的背后则是由对生命的厌弃所推动的。尼采称其为「亵渎大地」[48]、颓废。基督教把生命存在的价值寄托在来世的救赎,尼采也谴责这种看待生命的方式,「当一个人把他生活的重心不放在生活本身而放在『来世』——放在虚无中——那麼,这个人就根本剥夺了生活的重心。」[49]而他所倡导的由爱命运延伸而来的态度则是:忠实於这个未必完美的世界,真诚的面对生命,而不是以一些形而上的名词自我欺骗。
政治思想
我的哲学旨在维护一个等级的制度,而不在维护一个个人主义的道德。
——《权力意志》
国家和「大政治」
尼采对国家是颇有微词的,他也自称为「最后一个反政治的德国人」[50],「国家……在那里所有的人都失去了自我……所有人的慢性自杀被称为『生活』。」[51]。他对其母国—德国在普法战争后呈现的那种自大、德国至上的气氛尤为不满,「德意志所到之处,就败坏了那里的文化。」[52]。 他的批评主要是建立於他对文化的关心上:「文化与国家……是对立的……所有伟大的文化时代都是政治衰落的时代:凡是在文化上是伟大的永远都是非政治的,甚至是反政治的。」[53]他较欣赏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而不是德国的原因就在於此。尼采反对那种标榜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的价值观,他视之为「小政治」(klinen politik),相对於此,尼采期盼的是关心以那个等级的人领导国家的「大政治」(groβer politik),「搞小政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下个世纪将会为我们带来为支配地球而产生的战争—搞大政治的冲动。」[54]
平等、民主与社会主义
尼采再三强调人的等级之分,这些想法可谓他伦理思想的写照。因此他也反对民主政治,尼采认为民主思想乃是根源自基督教,「民主运动是基督教运动的继承人。」[55]这背后又有弱者想把强者的价值也拉平的心态作祟。
但尼采对社会主义也无好感,因为他在其中发现太多报复心:「在今天的暴民中我最恨谁?社会主义的暴民,他们是下等人们的使徒,他们损害工人的本能、快感及对其渺小生存满足感,他们使工人嫉妒、教他们复仇。」[56]
理想的社会制度
尼采曾在《反基督》一书中,粗略的道出他所认为理想的社会制度。他把社会阶级分成三等:第一等是最有精神力量的菁英份子,创造价值,由他们担任统治者的角色。第二等人是意志或性格坚强的人,他们听命於第一阶级,负责维护社会秩序及执法。等三等人是最多数的平庸大众,满足於他们平凡的生活。尼采也强调对於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而言这三种阶级都是不可或缺的。他也不赞成以强凌弱,他认为高等人善待比他低等的人是应该的。「事实上,如果要有例外的人,平凡的人是首先就需要的必然:高等文化依存於其上。例外的人应该对待平凡者比他自己和同等级者更温柔,这不是出自内心的礼貌—这根本是他的义务。」[57],这种「例外的人」甚至可以用「具有基督心灵的罗马凯撒」[58]来形容。
至於如何实行这种社会制度?尼采对於这个问题则没有答覆。
E. 尼采的哲学
尼采哲学在当时曾经被当作一种“行动哲学”,一种声称要使个人的要求和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的哲学。他的哲学具有傲视一切,批判一切的气势。这正是他的哲学被后现代主义欣赏的重要原因。
后现代主义对传统哲学和现代哲学不是拒斥,就是消解。然而对尼采哲学却情有独钟,后现代主义者从尼采哲学中吸纳了他们所需要的一切。包括尼采哲学的基本思想观点,甚至尼采的哲学风格。尼采哲学中的消解倾向成为后现代主义的精神支柱,尼采绝没有想到,他成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先驱。
对他来说,哲学思索家是生活,生活就是哲学思索。他创立了不同以往的形态迥异的奇特哲学,展示自己的哲学思想。他的哲学无须推理论证,没有体系框架,根本不是什么理论体系,是他对人生痛苦与欢乐的直接感悟。尼采,在他的第一部学术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就已开始了对现代文明的批判。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尽管物质财富日益增多,人们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僵死的机械模式压抑人的个性,是人们失去自由思想的激情和创造文化的冲动,现代文化显得如此颓废,这是现代文明的病症,其根源是生命本能的萎缩。尼采指出,要医治现代疾病,必须恢复人的生命本能,并赋予它一个新的灵魂,对人生意义做出新的解释。他从叔本华那里受到启示,也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意志。
尼采猛烈的揭露和批判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现代理性。在认识论上,尼采是极端的反理性主义者,他对任何理性哲学都进行了最彻底的批判。他认为,欧洲人两千年的精神生活是以信仰上帝为核心的,人是上帝的创造物,附属物。人生的价值,人的一切都寄托于上帝。虽然自启蒙运动以来,上帝存在的基础已开始瓦解,但是由于没有新的信仰,人们还是信仰上帝,崇拜上帝。尼采的一句名言“一声断喝——上帝死了”——是对上帝的无情无畏的批判。他借狂人之口说,自己是杀死上帝的凶手,指出上帝是该杀的。基督教伦理约束人的心灵,使人的本能受到压抑,要是人获得自由,必须杀死上帝。尼采认为,基督教的衰落有其历史必然性,它从被压迫者的宗教,转化为统治者压迫者的宗教,它的衰落是历史的必然。
杀死了作为神的上帝,又迎来了资本的上帝,资本化身的上帝。尼采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被资本奴役,不会比被上帝奴役自由得多。但他的“上帝死了”的呼喊,断喝的启蒙价值是不能低估的。
尼采认为,在没有上帝的世界上,人们获得了空前的机会,必须建立新的价值观,以人的意志为中心的价值观。为此,要对传统道德价值进行清算,传统的道德观念是上帝的最后掩体,他深深的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腐蚀人们的心灵。尼采自称是非道德主义者和反基督徒,他猛烈批判基督教的道德,基督教所崇尚的美德。
尼采对现代理性也持批判态度。他首先拿具有理性的哲学家开刀,他指出哲学家的第一特性是缺乏历史感,几千年来,凡是经哲学家处理的一切都变成了概念木乃伊。理性所起的作用无非是把流动的历史僵固化,用一些永恒的概念去框定活生生的现实。结果是扼杀了事物的生灭变化过程,扼杀了生命。他认为,这个世界是一个充满了偶然性的,动荡不定的,从而无法捉摸的世界。他说,实况是没有的,一切都是流动的,抓不住的,躲闪的。哲学家的第二个特性是“拒绝感官的证据”,颠倒了真正的世界和假象的世界。感性证据是真实的,可信的,只是对它们加工时才塞进了谎言。哲学家的第三个特性是混淆始末,他们否认生长过程,进化过程。哲学家的第四个特性是运用语言中的“理性”强制人们犯错误。“是”与“存在”混为一谈,弄假成真,弄真成假,蒙骗无知的人们。他认为,从苏格拉底到现代人都狂热的诉诸理性,是很荒谬的。人类之所以崇尚理性,是指望它给人带来自由和幸福;然而结果恰恰相反,理性处处与人的本能为敌,造成人的更大痛苦。
批判理性带来的谬误是正确的,但是不能否定理性的存在,理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理性是人类进步的标志,是人类文明进程的硕果。历史上一些杰出的哲学家就是用理性的武器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理性本身没有错,理性是不能否定的。没有理性,人类就不能正确的认识世界,认识真理。没有理性,人类将落入迷茫可怕的境遇。
尼采要建立新的哲学,将生命意志置于理性之上的哲学,非理性的哲学。作为对理性提出了挑战,他提出了强力意志说。用强力意志取代上帝的地位,传统形而上学的地位。强力意志说的核心是肯定生命,肯定人生。强力意志不是世俗的权势,它是一种本能的,自发的,非理性的力量。它决定生命的本质,决定着人生的意义。 尼采比较了强力意志和理性的不同特性,理性的特性是:冷静,精确,逻辑,生硬,节欲;强力意志的特性是:激情,欲望,狂放,活跃,争斗。尼采认为,强力意志源于生命,归于生命,它就是现实的人生。人生虽然短暂,只要具有强力意志,创造意志,成为精神上的强者,就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强力意志作为最高的价值尺度,一方面肯定了人生的价值,另一方面也为人世间的不平等作了辩护。在尼采看来,人类与自然的生命一样,都有强弱之分,强者总是少数,弱者是多数。历史与文化是少数强者创造的,他们理所当然的统治弱者。尼采推翻了神的等级制度,肯定了人的等级制度。
尼采还提出他的超人哲学,关于建构理想人生的哲学。超人是人生理想的象征,是尼采追求的理想目标和人生境界。尼采对现代人,现代生活感到很失望,他梦想改善人,造就新的人,即是超人。超人不是具体的人,是一个虚幻的形象。超人具有大地,海洋,闪电那样的气势和风格。尼采认为,超人还没有现实的存在,它是未来人的理想形象;超人给现实的人生提出了价值目标;超人是人的自我超越。
尼采鼓吹人生的目的就是实现权力意志,扩张自我,成为驾驭一切的超人。超人是人的最高价值,应当藐视一切传统道德价值,为所欲为,通过奴役弱者、群氓来实现自我。同时,他特别反对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女性解放,在他看来,人们对待妇女的方式就是“别忘了你的鞭子”。
尼采的唯意志论哲学价值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尼采继承了启蒙运动的精髓,反映了现代意识的觉醒。对人生价值的积极肯定,引发了人们对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的思考,重新定位人生;对工具理性和工业文明的否定性批判,开启了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另一方面,对理性的批判,对传统的否定也存在着片面性,这正是后现代主义欣赏的一面。他的伦理思想反映了正在形成的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F. 尼采的哲学思想是什么
尼采的哲学思想:
弗里德里希·尼采的哲学思想在19世纪末发展成熟,开创出了一套对黑格尔的哲学体系的批判,并且对20世纪的哲学发展有重要影响。尼采的理论可以套用至包含道德、宗教、知识论、心理学、本体论、以及社会评论等众多题材上。
尼采本身并没有对他的哲学进行有系统的论述,因此尼采哲学的本质究竟为何一直是哲学界的争论议题。由於尼采的文笔有著具煽动性而毫无节制的风格,他的哲学理论引起大量的赞美敬佩、也引起大量的厌恶和批评,几乎所有尼采的理论都具有诠释上的争议。尼采在其自传《瞧!这个人》一书中表示他的哲学思想是随著时间而逐渐发展改变的,也因此试图解释尼采著作的人很难将某个特定的概念归咎於其中一本著作(例如永恒轮回概念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被大量使用,但在他接下来一本书《善恶的彼岸》里几乎完全消失)。除此之外,尼采似乎从不曾也不想将他的哲学发展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他在《善恶的彼岸》中表示他对这种尝试相当不以为然。
不过,尼采著作中的却有一些可以被发现并讨论的共通题材。他的早期著作指出了阿波罗派与狄奥尼索斯派在艺术上的分歧,从此狄奥尼索斯派在他接下来的著作中都扮演了一定的角色。其他主要的题材包括了权力意志、上帝已死的主张、区分了主人与奴隶道德、并且强调激进的道德相对主义。其他一些概念则不常出现、或是只在其中一两本著作里出现过,但仍然被视为是尼采哲学的中心思想,例如超人和永恒轮回理论。他的晚期作品包含了对於基督教以及基督教道德观的猛烈批评,同时他在发疯前夕似乎正在进行一项「重新评价所有价值观」(Umwertung aller Werten)的计画。虽然尼采的思想经常被大众与宿命论和虚无主义相连结,尼采本人是将克服悲观主义和叔本华思想作为他的哲学的目标。
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意味著什麼?最高价值自己贬值、目的缺乏、『为什麼』找不到答案。 ——《权力意志》38
意义
尼采自称为「欧洲最彻底的虚无主义者」[1],但他的学说脉络可说是沿著超脱虚无主义而来。尼采认为所谓价值、观念、真理都仅仅是人为的解释,世界本身并没有形而上的真理及终极的价值或意义。虚无主义否定了一切目的性,尼采认为柏拉图描述的理型世界、基督教所说的天国、世界拥有必然的道德秩序等都只是人类的产物,并无终极的客观性。尼采以「上帝已死」作为虚无主义来临的象徵,这也成为后来许多存在主义哲学家,如海德格尔、沙特、卡缪等人的哲学起点。
价值重估
尼采认为虚无主义有两种:消极、病态的虚无主义和积极的虚无主义。消极的虚无主义有柏拉图主义、基督教、和叔本华的哲学等。积极的虚无主义则是将失去终极价值的危机视为能够创立新价值的契机。
尼采相信,即使虚无主义来临,人们也能藉著价值重估重建新价值,以获得生存下去的理由。尼采也强调,若我们要成为自由精神,就有必要革除对某种确定永恒价值的渴望。因为「对於某种无条件的肯定和否定的需要,乃是一种产生於脆弱的需要。」[2]
知识论
没有真理,只有解释。 ——《权力意志》481
真理
尼采的知识论思想是将世界视为一个文本,真理则是对这个文本所做出的解释,即使是科学理论亦然[3]。所以他才说:「没有真理,只有解释。」尼采否认有不需经过解释的知识存在,因为完全未被解释过的也是无意义的:「如果撇开一切观点,岂有一个世界能剩下!」[4]理论上解释是可以无限的。
但不同观点间的比较并非就是毫无意义的,「我们越能用较多的眼睛,不同的眼睛,去观察事物,我们对此事物的『概念』,我们的『客观性』就越完整。」」[5]因此尼采也鼓励各种思想的竞争,「一个人如果永远都只是个学生,那麼他就对他的老师做了最坏的报答。」[6]
限制
尼采对於追求纯粹客观的「真理」的可能性感到怀疑,像他指出人们会为了满足安全感而求知:「所谓已知,是指我们已经习惯一般的状况,不再对之感到惊讶。任何我们所习惯的规则、任何我们置身其中时会感到安适之物— 是什麼呢?我们求知的需要不就是这已知的需要吗?…… 难道不可能是恐惧的直觉责成我们去求知吗?」[7]还有历史背景的干扰,「缺乏历史感是所有哲学家的家族缺陷。」[8]以及感官的束缚,「我们不能绕过我们自己的角落去看,想知道还有什麼其他种类的理智和观点是一无望的好奇心;例如也许有某种生物可以体验时间倒流。」[9]这与庄子无「正味」、「正色」[10]的思想有雷同之处。
艺术救赎
只有作为审美现象,存在与世界才可以得到辩护。 ——《悲剧的诞生》5
艺术审美
假如人们否定了过去的那种目的论,那麼人生的终极意义又哪里?尼采认为这种无意义性才是最令人难以忍受的,「受苦的无意义,而不是受苦本身,才是覆盖於人类之上的诅咒。」[11]针对这个问题,他不像过去的哲学家诉诸形而上的解释,尼采提出以艺术作为面对痛苦与荒谬的依藉。他提倡以酒神精神,简单的说,即审美的角度来看待人生的境遇。这不是教人沉迷於幻象中,而是要让人们更有勇气与力量来面对自己的生命。因此,尼采理想中的是一种悲剧式的人生观。他认为悲剧的精神不在於肯定一个公平正义的世界秩序(在悲剧中有德者反而往往受命运的折磨),而是身处命运中所能激发出的力量。
爱命运
悲剧审美所能达到的境界即是「爱命运」、尼采视之为一个伟大人格的必须条件,「我认为人类所有具有的伟大天性,是对命运的热爱。无论未来 过去或永远,都不应该奢望改变任何事物。他不但必须忍受一切事物的必然性,并且没有理由隐瞒它-你必须爱这项真理…… 」[12]。爱命运是对自身命运的肯定,甚至可以不愿意现况的任何改变。而永恒轮回更是这种精神力量的试金石。尼采显然认为凭著人的意志就能达到这种境界,这使得他的哲学带著某种唯意志论的倾向。
痛苦与险境
尼采对向来被视为负面的痛苦有相当高的评价,他厌恶像功利主义那样仅追求最大快乐值的价值观,「所有这种以快乐和痛苦、也就是根据附带和衍生现象做为衡量事情价值的思考模式,都是肤浅的思考模式和天真行为,任何明暸创造力和艺术家良心的人都会嘲笑的看轻它。」。他认为痛苦具有积极的意义,因为痛苦使得人们更有智慧及力量,「只有巨大的痛苦……强迫我们哲学家下降到我们终极的深渊。我怀疑那样的痛苦能使我们『更好』,但我相信它能使我们更加深刻。」[13]、「那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强。」。一个人甚至应该为了达到更高的境界而蓄意去冒险,「从生命中获得极致的圆满和喜悦的秘密就是—生活在险境当中!将你的城市建在维苏威火山的山坡上!」[14]
美学思想
在观望美时我们渴望什麼?渴望自己也成为美的。——《人性,太人性的》I
美的本质
尼采认为美不能独立於人的判断而单独存在,美也是人类的产物。「『自在之美』纯粹是一句空话,从来不是一个概念。在美之中,人把自己视为美的尺度。……人相信世界本身充斥著美— 他忘了自己才是美的原因。唯有他把美赠予世界,唉!一种人性,太人性的美。」[15]同时尼采也认为力与美是一体两面的事,「力变的柔和并下降到可见之处,那种下降我称之为美。」[16]力量充沛与否也可用在对人的美丑判断上,力量衰弱意味著软弱、贫乏、无能,所以他说:「没有什麼比衰退的人更丑的了。」[17]
审美体验
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将美区分为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酒神精神代表的是非理性的狂喜状态,可称为「醉」的状态;日神精神则是沉静、节制,可用「梦」的状态来形容。到了《偶像的黄昏》,尼采又改变他的解释:「两者都被理解为醉的类型」[18],而「醉的本质是力量的增加与充满之感」[19], 尼采认为真正的艺术可以使观众感受到当初艺术家创作时力量充盈的状态(即醉感),「艺术品的作用在於激起创造状态,激发醉境。」[20]
艺术与生理
尼采在美学上另一项理论即是将艺术和生理结合起来:「美学只是一种生应用理学。」[21],因为他认为「一个人在艺术构思中消耗的力和在性行为中消耗的力是同一种力。」[22]、「所有的美都可以激起生殖欲……包括性欲及最精神性的创造。」[23]而艺术家是性欲旺盛的一群人,「艺术家按照其性质来说恐怕难免是好色之徒。」[24]但他们却晓得节制以储存力量创作。
人生取向
尼采的美学思想及艺术救赎的观念具体的呈现在他的人生取向上。他认为人在欣赏美的时候同时也会渴望成为美的东西,而他也相信人们也能够将的人生塑造成一件能予人美感的艺术品,这也算一种艺术创作。「给人的个性一种『风格』,这是一种稀少且崇高的艺术!」[25],而这个过程能够成为忍受这个世界丑陋部分的支柱之一:「人应该对自己感到满意,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对『人的面目』完全忍受。」 [26]
但风格并不能随心所欲的塑造,尼采不相信人像沙特说的「存在先於本质」,而是已经被某种先天的本质决定,而人们应该顺著自己的本质去发展。所以他说:「你的良知在对你说什麼?你要成为你自己。」 [27]
伦理批判
道德必须向人的等级低头。 ——《善恶的彼岸》221
平等主义
许多伦理都属於平等主义,像基督教中强调的「上帝之前人人平等」、康德的伦理学中也赋予人都具有相同的尊严和价值,就连在功利主义那里,在计算最大快乐值时,每个人的感觉都被纳入同等的考量。但尼采极力反对这种观念,他认为每个人的心性素质都是不同的,「人并不平等,他们也不会变平等!」 [28]。鼓吹人人平等更无正当性,因为这种概念有碍於人整体素质的提升,他形容「平等的说教者」是「毒蜘蛛」[29]。
普遍主义
普遍主义也是常见的伦理观念,其基本概念为:一道德律应该被推广到所有人身上。尼采则认为每个人的素质、性格都不相同,对应的道德义务也该有所差别,「对高等人是营养和愉悦的东西,对非常不同的低等人一定接近是毒药。一般人的德性对哲学家也许意味著恶习与弱点。」[30]。他进一步阐述每个行为的特殊性:「任何人仍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会这麼做』就是还没有对自知迈出五步。则的话他就会知道根本没有,也不能有一样的行动。」
自由意志
不像存在主义,尼采并不认为人有充分的自由意志,「一个人本质的命定性不能由所有那曾经是以及将会是的命定性分开。」[31]。自由意志即是把意志当作不能再追溯其因的自因,他说自因是:「目前为止被人想出来最佳的自相矛盾。」[32]。那当初为什麼会有自由意志这种理论的出现?尼采的回答是;「人被认为是自由的以便他们可以被判断或惩罚。」
恶之存在
一般而言恶往往被视为欲除之而后快的东西,但尼采认为恶的存在是有价值的,它有刺激人类的功效:「所谓善就是能保护人类的,所谓恶就是不利於人类的。但事实上,恶的刺激所带给人类相当程度之事当且不可或缺的保存维护上,其影响是和善一样的— 只是它们的作用不同罢了。」[33]
奴隶道德 主人-奴隶道德说
尼采在道德批判上另一项成就即是提出了主人-奴隶道德说,以心理的角度剖析道德中奴隶道德的成分。尼采认为道德的起源是当弱者被强者欺凌时,便运用他们的精神力量,制造出良心谴责、善恶等来抵制强者的进犯。奴隶道德通常带著怨恨及衍生而来的反动心态。例如企图将具有创造力量的强者的价值拉平,而将他们的特性,转换为成具伦理意义的「恶」;自己身上软弱的性质,转换成「善」等。尼采因为根本不相信有先於人存在的道德来源,所以以奴隶道德来质疑传统道德(尤指基督教道德)来源的正当性。
对基督教的批判
耶稣
相较於耶稣的门徒及基督教会,尼采对耶稣本人的批评是较少的。尼采认为耶稣本质上是个对痛苦敏感的人,融合了崇高、病人、小孩的素质。不像后世的基督徒,他的爱仍是「最深刻且最崇高的爱」[34]。
尼采认为耶稣主要的思想有三个:爱,不仅是爱自己的朋友,更要爱自己的仇敌。「你们的仇敌,要爱他!恨你们的,要待他好!咒诅你们的,要为他祝福!凌辱你们的,要为他祷告!」[35];对恶的不抵抗,「有人打你这边的脸,连那边的脸也由他打。有人夺你的外衣,连里衣也由他拿去。」[36];以及天国不是某个确切的地方,而是一种内心的境界:「『天国』是内心的一种状态——不是将要来自『天上』或『死后』的某种东西。」[37]。他在世的意义则是:「他不是去『救赎人类』而是告诉人们应该怎麼去生活。」[38]
保罗与教会的扭曲
尼采认为后世的耶稣的门徒及基督徒并没有遵守耶稣的教诲,他原本的教义遭到歪曲。所以他说:「基督教的『教』字只是一个误解,实际上只有一个基督徒,而他已在十字架上死去了。」 [39]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最大原因就是保罗。保罗并未贯彻耶稣的爱与不抵抗的主张,他的内心充满了怨恨,他假借上帝的意旨来进行报复。他引入了报偿的概念,强调若耶稣没有复活所信的便是枉然。他还改变了天国的意义,塑造出一个脱离於人间的天国,这恰好显示出他对这个世界的怨恨。
尼采认为履行耶稣本人的所作所为才是真正的基督徒,「只有基督教的实践,一个像那个死在十字架上的他所过的生活,才是基督徒。」 [40],但后来的教会却强调信仰高於实践。
现代基督徒
尼采与齐克果一样,强力批判现代基督徒的虚伪。「最后一点端正和自尊到哪里去了?甚至当我们的政治家,即另一种说谎不脸红的人,在行为上完全反基督时,仍称自己是基督徒,接受圣餐的仪式?」 [41]以及「灵魂的下水道— 为了洗涤人类那肮脏的灵魂,一定要有下水道才可以。具有这种下水道功能的,对於那些高傲的伪君子而言,就是上帝了。」教会本身道德立场的退让:「宗教改革宣布许多事情属於不置可否论(Akiaphora)的范围,属於宗教思想不宜过问的领域,这是它自身得以生存的代价。」
G. 尼采艺术哲学的观点
尼采哲学
尼采的唯意志论哲学价值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尼采继承了启蒙运动的精髓,反映了现代意识的觉醒。对人生价值的积极肯定,引发了人们对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的思考,重新定位人生;对工具理性和工业文明的否定性批判,开启了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另一方面,对理性的批判,对传统的否定也存在着片面性,这正是后现代主义欣赏的一面。
中文名
尼采哲学
属性
唯意志论哲学
诞生国家
德国
相关作品
《悲剧的诞生》
快速
导航
评价
尼采主要著作
未出版的笔记
人物经历
1900年8月23日,一颗搅动世界和自己的骚动不安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此人就是日后震世骇俗的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
2000年8月23日,是尼采逝世100周年,希腊哲人说:有人是死后方生。尼采生前的影响只局限在欧洲几个小国不大的学术圈子里,因此尼采总是抱怨世人不理解他的哲学,他不无遗憾却又颇为自负地说:
到了2003年世人才能理解他的学说的魅力和震颤力。
世人的对新学说的耐力和抵抗力大大超过了尼采的想像,在他撒手人寰后不久,他的学说和震世骇俗的口号,如“重估一切价值”、“上帝死了”就不胫而走,“一个幽灵,一个尼采的幽灵不仅在欧洲游荡,而且跨越大洋在亚洲和古老的中国游荡,至今魂不守舍,在世纪长河里游荡。”在一个世纪漫长的岁月里,对尼采的毁誉也随着纷纭的战火和如火如荼的政治风云而几经沉浮。从欧洲第一个评说尼采思想的丹麦著名文学评论家乔治·勃兰兑斯到德国存在主义大师卡尔·雅斯贝尔斯,从尼采挚爱的女友露·莎乐美到法国后现代主义大师吉尔·德勒兹,都裹胁其中,难以自拔。
评价
一位大师这样说:如果说康德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通往古典哲学的桥,那么尼采则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通往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桥。
尼采说伟人因为被人误解方才成为伟人。尼采的生平及其学说被人歪曲误解要超过尼采本人的想像力:两次世界大战德国士兵经常在战壕里捧读的“圣经”就是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法西斯的元凶希特勒与墨索里尼公开声称是尼采的信徒,希特勒朝拜尼采的妹妹——伊丽莎白·尼采,两次朝拜尼采档案馆并亲自从私囊里拿钱向尼采档案馆捐款;墨索里尼致信给尼采的妹妹称:“尼采是他最喜爱和最崇拜的哲学家”,并为尼采档案馆捐款。1945年苏联红军占领魏玛,查封了尼采档案馆,宣布尼采的思想是“法西斯学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世人对尼采毁誉有加,大起大落。在纳粹眼里,尼采是军国主义者、反犹太主义者;在自由主义者眼里,尼采是个人至上主义者;在固守传统人的眼里,尼采是一个破坏者,他主张用锤子敲碎一切偶像和传统;在虔诚的宗教人士眼里,尼采是一个危险的离经叛道者;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说:尼采是最后一个形而上学者,传统的形而上学在尼采那里终结了。
谁为尼采学说披上法西斯主义的外衣,谁是制造尼采成为“法西斯圣人”的始作俑者?《尼采兄妹——一场德国悲剧》一书第一次详细揭开了尼采被法西斯主义化的内幕,作者是美国著名尼采思想研究专家彼得斯,他不辞辛苦多次到德国各档案馆查阅尼采的所有档案,经多方努力查阅了当时尚在冰封的尼采档案馆,并走访尼采到过的所有地方,花了20余年的时间才写成此书。彼得斯用报告文学的书写方式生动记述了尼采生平与恋情、写作与发疯,尼采的妹妹伊丽莎白·尼采如何乘尼采发疯之际,利用、窜改、歪曲尼采及其思想,并极力和希特勒靠近,使尼采成为法西斯的“思想圣人”;为此,德国纳粹报纸把伊丽莎白·尼采称为“欧罗巴第一女性”
H. 请概括尼采的主要思想,哲学观点
尼采哲学在当时曾经被当作一种“行动哲学”,一种声称要使个人的要求和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的哲学。他的哲学具有傲视一切,批判一切的气势。这正是他的哲学被后现代主义欣赏的重要原因。 后现代主义对传统哲学和现代哲学不是拒斥,就是消解。然而对尼采哲学却情有独钟,后现代主义者从尼采哲学中吸纳了他们所需要的一切。包括尼采哲学的基本思想观点,甚至尼采的哲学风格。尼采哲学中的消解倾向成为后现代主义的精神支柱,尼采绝没有想到,他成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先驱。 对他来说,哲学思索家是生活,生活就是哲学思索。他创立了不同以往的形态迥异的奇特哲学,展示自己的哲学思想。他的哲学无须推理论证,没有体系框架,根本不是什么理论体系,是他对人生痛苦与欢乐的直接感悟。尼采,在他的第一部学术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就已开始了对现代文明的批判。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尽管物质财富日益增多,人们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僵死的机械模式压抑人的个性,是人们失去自由思想的激情和创造文化的冲动,现代文化显得如此颓废,这是现代文明的病症,其根源是生命本能的萎缩。尼采指出,要医治现代疾病,必须恢复人的生命本能,并赋予它一个新的灵魂,对人生意义做出新的解释。他从叔本华那里受到启示,也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意志。 尼采猛烈的揭露和批判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现代理性。在认识论上,尼采是极端的反理性主义者,他对任何理性哲学都进行了最彻底的批判。他认为,欧洲人两千年的精神生活是以信仰上帝为核心的,人是上帝的创造物,附属物。人生的价值,人的一切都寄托于上帝。虽然自启蒙运动以来,上帝存在的基础已开始瓦解,但是由于没有新的信仰,人们还是信仰上帝,崇拜上帝。尼采的一句名言“一声断喝——上帝死了”——是对上帝的无情无畏的批判。他借狂人之口说,自己是杀死上帝的凶手,指出上帝是该杀的。基督教伦理约束人的心灵,使人的本能受到压抑,要是人获得自由,必须杀死上帝。尼采认为,基督教的衰落有其历史必然性,它从被压迫者的宗教,转化为统治者压迫者的宗教,它的衰落是历史的必然。 杀死了作为神的上帝,又迎来了资本的上帝,资本化身的上帝。尼采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被资本奴役,不会比被上帝奴役自由得多。但他的“上帝死了”的呼喊,断喝的启蒙价值是不能低估的。 尼采认为,在没有上帝的世界上,人们获得了空前的机会,必须建立新的价值观,以人的意志为中心的价值观。为此,要对传统道德价值进行清算,传统的道德观念是上帝的最后掩体,他深深的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腐蚀人们的心灵。尼采自称是非道德主义者和反基督徒,他猛烈批判基督教的道德,基督教所崇尚的美德。 尼采对现代理性也持批判态度。他首先拿具有理性的哲学家开刀,他指出哲学家的第一特性是缺乏历史感,几千年来,凡是经哲学家处理的一切都变成了概念木乃伊。理性所起的作用无非是把流动的历史僵固化,用一些永恒的概念去框定活生生的现实。结果是扼杀了事物的生灭变化过程,扼杀了生命。他认为,这个世界是一个充满了偶然性的,动荡不定的,从而无法捉摸的世界。他说,实况是没有的,一切都是流动的,抓不住的,躲闪的。哲学家的第二个特性是“拒绝感官的证据”,颠倒了真正的世界和假象的世界。感性证据是真实的,可信的,只是对它们加工时才塞进了谎言。哲学家的第三个特性是混淆始末,他们否认生长过程,进化过程。哲学家的第四个特性是运用语言中的“理性”强制人们犯错误。“是”与“存在”混为一谈,弄假成真,弄真成假,蒙骗无知的人们。他认为,从苏格拉底到现代人都狂热的诉诸理性,是很荒谬的。人类之所以崇尚理性,是指望它给人带来自由和幸福;然而结果恰恰相反,理性处处与人的本能为敌,造成人的更大痛苦。 批判理性带来的谬误是正确的,但是不能否定理性的存在,理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理性是人类进步的标志,是人类文明进程的硕果。历史上一些杰出的哲学家就是用理性的武器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理性本身没有错,理性是不能否定的。没有理性,人类就不能正确的认识世界,认识真理。没有理性,人类将落入迷茫可怕的境遇。 尼采要建立新的哲学,将生命意志置于理性之上的哲学,非理性的哲学。作为对理性提出了挑战,他提出了强力意志说。用强力意志取代上帝的地位,传统形而上学的地位。强力意志说的核心是肯定生命,肯定人生。强力意志不是世俗的权势,它是一种本能的,自发的,非理性的力量。它决定生命的本质,决定着人生的意义。 尼采比较了强力意志和理性的不同特性,理性的特性是:冷静,精确,逻辑,生硬,节欲;强力意志的特性是:激情,欲望,狂放,活跃,争斗。尼采认为,强力意志源于生命,归于生命,它就是现实的人生。人生虽然短暂,只要具有强力意志,创造意志,成为精神上的强者,就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强力意志作为最高的价值尺度,一方面肯定了人生的价值,另一方面也为人世间的不平等作了辩护。在尼采看来,人类与自然的生命一样,都有强弱之分,强者总是少数,弱者是多数。历史与文化是少数强者创造的,他们理所当然的统治弱者。尼采推翻了神的等级制度,却肯定了人的等级制度,换汤没换药。 尼采还提出他的超人哲学,关于建构理想人生的哲学。超人是人生理想的象征,是尼采追求的理想目标和人生境界。尼采对现代人,现代生活感到很失望,他梦想改善人,造就新的人,即是超人。超人不是具体的人,是一个虚幻的形象。超人具有大地,海洋,闪电那样的气势和风格。尼采认为,超人还没有现实的存在,它是未来人的理想形象;超人给现实的人生提出了价值目标;超人是人的自我超越。 尼采鼓吹人生的目的就是实现权力意志,扩张自我,成为驾驭一切的超人。超人是人的最高价值,应当藐视一切传统道德价值,为所欲为,通过奴役弱者、群氓来实现自我。同时,他特别反对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女性解放,在他看来,人们对待妇女的方式就是“别忘了你的鞭子”。 尼采的唯意志论哲学价值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尼采继承了启蒙运动的精髓,反映了现代意识的觉醒。对人生价值的积极肯定,引发了人们对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的思考,重新定位人生;对工具理性和工业文明的否定性批判,开启了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另一方面,对理性的批判,对传统的否定也存在着片面性,这正是后现代主义欣赏的一面。他的伦理思想反映了正在形成的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因而成为了法西斯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
I. 尼采的哲学思想
尼采来的哲学观最重要源的一点是哲学的使命就是要关注人生,给生命一种解释,给生命的意义一种解释,探讨生命的 意义问题。这与尼采所读叔本华的著作有一定关系。还有一点看法,尼采认为哲学是非政治的,哲学和政治是两回事。所以尼采对哲学的看法,第一是对生命,关注人生,第二非政治的,第三非学术的。哲学不是纯学术。尼采对传统哲学进行批判,他认为关键在于没有关注人生。他认为传统哲学造成的后果是虚无主义。尼采认为现象背后是没有本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