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学法学 » 一个哲学范畴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一个哲学范畴

发布时间: 2021-03-30 03:06:25

哲学中范畴的意思

范畴(英文是category)意思是类别,分类。在哲学上,顾名思义,这个范畴指的是为了认识世界在本质上的,高度抽象的角度对世界的分类。就像这里说的物质,精神等属于哲学上的范畴分类。不同的哲学体系对世界的基本范畴有不同的理解。比如康德的十二范畴包括量的范畴(单一性,多属性,全体性),质的范畴(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关系的范畴(依存性与自存性,原因性和从属性,协同性),模态的范畴(可能性与不可能性,存有与非有,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见虽然同是分类,但是这种哲学上的类别要比牛,马,羊的这些日用分类深刻,抽象的多,而且是针对世界的本身的思考而言的。

㈡ 什么是哲学的五大范畴

五大范畴指的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是五大范畴,而不是五大原则)

1、内容和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一体中,不可分割。

2、现象和本质: 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现象是外在的、个别的、具体的、片面的、丰富的、生动的,而本质则是内在的、一般的、深沉的、单纯的。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也没有脱离现象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露和表现,现象背后隐藏着事物的本质,二者不可分割。

3、原因和结果: 对立表现在:在特定的界限和范围内,原因和结果具有确定的界限和先后次序,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可能性和现实性: 对立表现在: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成为现实的东西,现实则是已经存在的东西。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偶然性和必然性: 是揭示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对立表现在:二者产生的根据不同,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统一表现在:二者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在一定的条件可以互相转化,互相过渡。

(2)一个哲学范畴扩展阅读

哲学的功用

哲学能够锻炼理论思维。由于哲学包含真、善、美几方面内容,因此理论思维也包括这些方面的内容。求真能培养科学精神,求善能提高道德水平,求美能造就艺术素养,融汇三者,贯通一切,就能升华为“境界”。

因此,有人认为哲学就是境界学。境界是人的总体文化素质,是对待世界人生的总态度。从这种意义上说,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也可以说是对人生的反思。概言之,提高人的思想境界,是哲学的主要功用。

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是用。这是满足物质需求的用。还有另一种用,即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用。这类用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和宗教等方面的内容。两种用互不替代。哲学作为精神产品,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应该能满足最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在物质需要基本满足之后,这就是最大的需要,也是哲学最大的用处。



㈢ 存在作为一个哲学范畴为什么会常问常新

存在在哲学上指的就是物质物质是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所以当然会常问常新。

㈣ 哲学中的范畴指的是什么

范畴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人类理性思维的逻辑形式。各门具体科学都有各自的范畴体系。

哲学范畴不同于各门具体科学的基本概念,它不是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或某一问题的反映,而是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过程最本质、最普遍的联系的反映。哲学范畴对各门具体科学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详细:

范畴一词语出希腊文。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第一次对范畴体系进行了较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它从产生时起,就一直同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相联系。G.W.F.黑格尔在《逻辑学》一书中着重研究了范畴的运动和转化。但是,黑格尔对范畴本性的理解是唯心主义的,他把范畴看作是绝对精神自我发展和自我认识的产物。唯物辩证法是对人类历史的实践和认识经验的科学概括,是一个严密的范畴体系,这些范畴包括:单一、特殊、普遍、形式、内容、本质、现象、原因、结果、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现实性等等。范畴是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范畴作为思维的形式是主观的;范畴的内容则是客观的,范畴是对现实的反映,是对现实事物和现象的本质的概括。范畴也是主体和客体联系的纽结。任何范畴都是包含诸种要素的概念系统,范畴的本质表现在构成它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构中。诸种范畴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对立的范畴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和转化。哲学和各门具体学科正是通过范畴的这种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构成了它们自身的范畴体系。只有通过范畴体系,才能有条件地、近似地反映永恒运动和发展的客观世界。建立范畴体系的基本原则是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即整个范畴体系的逻辑发展顺序以简化和扬弃的形式包含、再现着事物形成的历史。

㈤ 哲学范畴的意识是什么

如果你说的只是政治课本上的“哲学”
词典里的解释以及前面两位的答案是正确的
但是,真正的哲学远没有如此简单。
可以参阅张志伟先生《西方哲学史》一书中的导言

[按]这是我在几年前为《西方哲学史》所写的“导言”,本应该贴在西方哲学论
坛,之所以贴在这里,是因为它所探讨的实际上是“什么是哲学”的问题。我在许多帖子里都在鼓吹“哲学=哲学史”,“哲学史=问题史”,这是一种不同以往的哲学史观,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哲学观。无论如何我们总是绕不过去这个问题,所以索性把我的观点都贴出来,供大家批判。

本书作为西方哲学史的教科书,按照我们约定俗成的划分方式,讲述的是从公元前
6世纪以后到公元20世纪之前的2500多年间,西方哲学产生、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至于20世纪的西方哲学,我们将留给“现代西方哲学”去讨论。通常与现代西方哲学相区别,这一历史过程中的西方哲学也被称为“古典哲学”。
我们习惯于将世界上的哲学划分为西方哲学、印度哲学和中国哲学三大哲学形态,
西方哲学史有时也被称作“欧洲哲学史”。然而,所谓“西方哲学史”中的“西方”,或“欧洲哲学史”中的“欧洲”,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地理学概念,例如希腊哲学(同时也是西方哲学)的诞生地米利都位于小亚细亚地区,那应该属于“东方”的地域;教父哲学的最大代表圣奥古斯丁曾经活动于北非地区;而中世纪时阿拉伯的阿维罗伊主义亦对经院哲学有过相当大的影响。不仅如此,西方哲学的历史分期也与世界历史的历史分期并不完全一致,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意识形态,不同时期的哲学思想都有其相对完整的自身延续和演变的历程。因此,我们这里所说的“西方哲学”主要指的是一种区别于印度哲学和中国哲学的独特的哲学形态。
然而,将西方哲学、印度哲学和中国哲学统称为哲学并不是没有疑义的。严格说
来,哲学之为哲学乃是希腊人的创造,它后来源远流长,形成了蔚然大观的西方哲学,而印度或中国并没有这样的哲学。然而,这并不是说印度或中国的思想家没有思考过类似的哲学问题,只是说在它们那里不存在西方哲学形态那样的哲学。实际上,上述关于西方哲学、印度哲学和中国哲学的划分所依据的标准,基本上是西方哲学的概念,例如中国哲学史最初就是按照西方哲学的模式从浩瀚的古代思想材料中疏理出来的。必须强调的是,当我们说印度与中国不存在西方哲学式的哲学的时候,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在这一方面比西方落后。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形成了不同的思想观念,它们由于多种方面的差异而走了不同的道路,在这里不存在谁高谁低的问题。当然,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可以将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最高的意识形态称之为“思想”,因为“思想”的普遍性似乎比“哲学”更大一些。如果我们在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哲学”,那么毫无疑问,由此来划分西方哲学、印度哲学和中国哲学应当不成问题。所以在作了上述说明之后,我们仍然按照约定俗成的原则将世界上的思想形态区分为西方哲学、印度哲学和中国哲学。不过考虑到问题的复杂性,尤其是考虑到比较哲学尚不具备起码的基本条件,我们不准备通过明确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差别来说明西方哲学的基本特征。
顾名思义,所谓西方哲学史就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西方哲学的发生发展的历史。
但是,仅此而已还不足以使我们了解西方哲学史的确切含义。显而易见,如果我们要了解西方哲学史的确切含义,首先需要了解诸如哲学和哲学史的一些基本概念。然而,哲学和哲学史的这些基本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哲学家、甚至同一位哲学家那里,其意义不仅有所不同,而且始终处在演变之中,因而很难给予比较确切一致的规定。由此可见,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返回到源头,从哲学的产生,或者说,从哲学问题的产生,来说明哲学的本性。

一、哲学问题

对于初次接触哲学这门学科的人来说,他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就是“哲学是什么?”
或者“什么是哲学?”的问题。即使是比较了解哲学的人,也同样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因为哲学的意义往往是晦暗不明的。表面看起来,“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 在日常语言中是没有区别的,它们追问的是一回事,亦即哲学的意义或定义,但是实际上这两者是可以区别对待的。通常当我们问“哲学是什么”的时候,我们问的是迄今为止哲学“事实上是什么”,而当我们问“什么是哲学”的时候,则很可能问的是究竟什么样的哲学才能被称作哲学,或者说,哲学“应该是什么”。显然,哲学事实上是什么并不意味着哲学就应该是什么,反之,哲学应该是什么也并不意味着哲学已经象它应该是的那样实际上是什么了。哲学史当然要回答前一个问题,它所描述的就是迄今为止哲学思想的历史,但是这还不够,因为哲学史并不是已成过去的死材料的简单堆积,而是活生生的有生命的运动过程。于是,我们就涉及到了第二方面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哲学史就是通过对“哲学是什么”的考察来回答“什么是哲学”的问题。

㈥ 四、人的哲学范畴

你问的是什么呢?
②应该分成两部分,机械唯物论认为人是自然,是机器;唯心论认为人是思维,其中客观唯心论从客观思维的主观再现去理解人,主观唯心论直接指认人是主观思维,而客观唯心主义论不与①神创论截然不同。
马克思主义的人当然首先具有自然性,肉体还是意识无不如此,但是在现实性上,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为从自然角度是无法理解人类历史的,而意识并不具有独立性,它实际上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反映。

㈦ 哲学的概念问题,什么是范畴

范畴’的含义,是指所讨论或论述的范围,有着一定的界限。

‘范畴’回的形成,是人的思答维逐渐成熟,有了对客观事物的普遍本质进一步的认知反映和科学概括。

‘范畴’的作用,有利于对各门学科能够规范性地进行总结、研讨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