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心理学的发展史
心理学
(注:可授予教育学、理学学位)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特点与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现象主要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其中心理过程包括诸如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倾向性和能力、气质、性格等特征。
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个体的和群体的、正常的和异常的心理特点与规律。
现代心理学创建于19世纪末的德国,100多年来心理学成为当代科学中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由于心理现象十分复杂,目前已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来解释心理活动。近几十年来,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均日益受到重视,它的研究领域更为精细,并具有更多的跨学科和多学科性质,心理学和一些邻近学科的交叉重叠,相互渗透,促进了彼此的发展。
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但科学的心理学研究开始于本世纪初。1949年以前,主要受西方心理学的影响。1949年以后,提出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下建立中国的心理学。50 年代,中国心理学界曾学习前苏联的心理学和巴甫洛夫学说。在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劳动心理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工作,取得了成绩。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心理学受到了批判而被取消。70年代末心理学得到恢复。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中国心理学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中国心理学家进入了各种国际心理学组织的领导机构,吸收各国的先进心理学思想、方法和技术,结合中国国情进行学术研究,使中国心理学事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现在,我国有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在20余所大学建立了心理学系、心理学研究所或心理学专业,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
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它与许多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它与生命学科结合,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物学基础。同时,它伸展到技术学科领域,与信息科学等相联系,促进了认知科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心理学与社会科学结合。研究社会生活中各个领域所发生的心理现象,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心理学与教育学科的结合尤为紧密,心理学是教育学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它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为培养人和教育人。为开发智力资源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相当广阔,其研究领域可以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一般来说,普通心理学,生物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属于基础研究范围。教育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医学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等属于应用研究范围。实际上,心理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是很难区分的,许多研究领域既有基础研究的性质又有应用研究的性质。现代心理学的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心理学参与解决教育、工业、商业、环境、军事、医疗卫生、运动、司法以及各种社会问题。
心理学分为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三个二级学科,在培养目标上分别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
001基础心理学
一、学科概况。
基础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学科。它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和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涉及广泛的领域,包括心理的实质和结构,心理学的体系和方法论问题,以及感知觉与注意,学习与记忆,思维与言语。情绪情感与动机3意识,个性倾向性与能力、性格、气质等一些基本的心理现象及其有关的生物学基础。基础心理学也包括;动理学方法的研究,包括实验设计、心理测量和各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基础心理学的发展与脑科学、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十分明显。心理与大脑的关系成为基础心理学的核心问题。基础心理学通过脑成象技术与脑科学相结合,将有可能解决心理学中的多解问题--对某些认知过程存在多种可能的理论解释。这标志着基础心理学在21世纪将走上更富有成果的发展道路。基础心理学与计算机科学关系密切,彼此共同推进关于人类认知的理论。
二、培养目标
l.博士学位 透彻了解基础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系统掌握基础心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较好地掌握当前国际心理学发展的动向,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跨学科研究的素养,对所研究的领域有独到见解。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毕业后能独立承担并完成有较大意义的科研课题,能胜任高等院校心理学的教学工作。
2.硕士学位 具有较系统的基础心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心理学或相关学科的实验技能和测量方法,能独立进行科学研究。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毕业后能胜任科研与高等院校的教学工作。
三、业务范围
1.学科研究范围 基础心理学研究范围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与言语,动作,情绪情感与动机、意识,个性倾向性与能力、气质、性格等及其有关生物学基础。基础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心理学史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动物心理学的研究。认知神经科学将认知过程与神经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成为基础心理学的主要发展方向。
2.课程设置 当代心理学进展,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学基本理论与流派,实验心理学专题,认知心理学专题,生理心理学专题,比较心理学专题,心理测量专题,认知科学导论,人工智能概论,认知神经科学,脑成象技术,比较神经解剖学,高级统计学,腐级计算机语言。
四、主要相关学科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计算机科学,教育学,神经生物学。
0O2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一、学科概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包括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两个分支。它们是心理学的主干学科。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发生与发展,以及人类学习与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在促进个体心理发展变化中的心理学问题。
当前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明显地表现出两大特点:一是科学研究呈现综合发展的趋势,另一是应用研究广泛开展。与之相应,该学科内部不断产生一些新的交叉学科,如发展心理语言学、发展心理生物学、发展心理病理学、发展心理社会学、教育社会心理学、学科教育心理
杂、学核心理学等。所有这些都预示着发展和教昏动理学在ZI世纪的广阔前景和重要价值 。
一、培养目标
1.博士学位 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充分把握国际心理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对本学科中所研究的领域有独到的见解。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毕业后能独立承担并完成有重大意义的课题,能胜任高等院校的心理学,尤其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工作。
2.硕士学位 具有较系统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专业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研究方法,能独立进行科学研究,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毕业后能胜任心理学的科研和教学工作。
三、业务范围
1.学科研究范围
(l)发展心理学 主要研究人类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内容包括婴幼儿、童年、青少年的认知、情绪情感、意志、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成人期和老年期的心理发展与适应,特殊和异常儿童的心理发展,人类心理的演化等。
(2)教育心理学 主要研究教育领域,尤其是学校教育中的心理学问题,揭示其一般规律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内容包括学习与教学心理、品德心理与培养、学科心理、差异心理、特殊教育心理、学校心理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
2.课程设置
发展心理学新进展,教育心理学新进展,心理学研究方法,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史,认知发展心理学,社会性发展,品德心理学专题,智育心理学专题,学习心理学专题,教学心理学专题,比较心理学专题,高级统计学,计算机语言等。
四、主要相关学科
基础心理学,应甩心理学,计算机科学,教育学,语言学,精神病学。
OO3应用心理学
一、学科概况
应用心理学是心理学中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学科分支。由于人们在工作及生活方面的需要,多种主题的相关研究领域形成应用心理学学科。应用心理学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在各种实际领域的应用,包括工业、工程、组织管理、市场消费、社会生活、医疗保健、体育运动以及军事、司法、环境等各个领域。随着经济、科技、社会和文化迅速发展,应用心理学有着日益广阔的前景
二、培养目标
1.博士学位 系统掌握应用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国内外应用心理学的新进展,学习最新研究方法与技术,能独立完成应用心理学实验研究或现场研究。在理论与应用方面能提出独到的见解。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毕业后能胜任应用心理学教学或研究工作,并能在实际部门主持有关应用心理学的工作。"
2、硕士学位 通过应用心理学的基础训练,具备进行实验操作与现场研究的能力,较系统地了解应用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能够独立从事应用心理学的研究。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毕业后能从事应用心理学教学工作或研究工作并能在实际部门从事有关应用心理学的工作。
三、业务范围
1.学科研究范围 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和解决工业、社会、医学、运动和军事等领域的心理学问题。本学科包含若干领域,相互联系,形成体系。其中主要有五个方面
(l)工业心理学:主要研究工程、技术设计和管理工作中人的因素。内容包括:为适应科学技术的进步,实现高效、安全、健康工作的要求,人所必须具备的感知觉、思维、决策和操作特点,组织管理工作中的个体特征、群体心理、领导行为和组织心理等,提出有关人员选拔、训练、评价、激励的方法和人一机系统设计的心理学依据。
(2)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一般规律,着重阐明人的心理受社会文化制约的基本原理以及社会心理学原理在各类实际部门的应用。内容包括:个体社会化过程。社会认知、社会动机、社会态度、人际关系与沟通、大众心理现象等。
(3)医学心理学:主要研究和探讨医疗保健中的应用心理学理论方法及应用。内容包括:医学心理诊断和评估、行为异常的发生、发展咨询和防治、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心理一行为一社会医学模式,以及心理关护和康复等。
(4)运动心理学:主要研究体育运动中的应用心理学原理、方法与应用。内容包括:运动领域的认知过程、情感、意志、技能学习、心理训练、运动员选材,以及心理测试与训练方法等。
(5)军事心理学:主要研究军事领域的应用心理学原理、方法和应用,包括军事人员的选拔、评估、作业过程、训练、咨询和作战心理等。
主要研究方向有:管理心理学,人事心理学,劳动心理学,消费心理学、广告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社会心理过程,群体与大众心理,中国人(包括各民族)社会心理,司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康复心理学,体育教学心理,运动训练心理,训练手段与方法,军事作业心理、军事人员选拔与评价等。
2.课程设置 应用心理学新进展,心理学研究方法,多元统计分析,应用心理学文献,应用心理学(各分支)专题,高级计算机语言。
四、主要相关学科
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临床医学,运动训练学等。
② 心理学发展史
一,心理学根源於哲学和生理学
现代哲学之父-笛卡儿(Rene Descarts)
认为行为由心而生,主张二元论,
强调身与心是分开的.
某些生理学家探讨心灵如何将感官所得资讯,
接受刺激经由内在历程,产生行为.
如:缪勒(Johannes Muller)
二,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德国冯徳(Wilhelm Wundt)
率先采用科学方法,进行人类心理学研究
被公认为心理学的创始人或心理学之父
三,结构主义与功能主义学派之争
结构主义大师-铁钦钠(Edward Titchener)
倡导意识结构的理念,使结构主义成为科学心理学之后的第一个学派
承续冯德的研究方法,让受试者以内省法(introspection),
说出自己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心思意念,再进一步分析.
功能主义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William James)所倡导
认为心理学应研究意识的功能而非结构
詹姆斯受达尔文进化论及洛克经验主义的影响,认为人类的
意识与生活经验有密切关系.
What is 洛克经验主义
经验是人类心理和一切知识的来源,
人一出生即像是一块白板,一切观念,标志
均是经验作用於心灵上刻下的痕迹.
除内省法之外,尚可采用观察,心理测验及问卷调查等方法.
四,行为主义的兴起
二十世纪初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华森(John B.Watson)所创立
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科学方法
仅研究可以观察得到的与可以验证的行为,不必探讨心理历程
(有关思考,情绪,认知及意识都不再研究范围内)
认为人类不受遗传控制,强调后天环境与生活经验对人类行为
有决定性的影响.
五,完形心理学
由德国心理学家魏哲迈(Max Wertheimer)所创立
在探讨人类知觉(perception)与意识的心理过程
认为个人接受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会经历有组织的心理历程
而产生知觉.
主张整体不等於部分的总和
六,精神分析论
又称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
由奥地利精神科医师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所创立
心理分析论探索个人潜意识,来了解人格特质,动机与
心理异常的原因.
潜意识是潜藏个人所不知道的思想,记忆与欲望
对个人的行为具有重大的影响力
佛洛伊德强调性的压抑与冲动,是造成个人心理失常的主要原因
,亦主张性与攻击是人类的基本本能,也是人类的原动力.
因此精神分析学派又称为心理动力(Psycho-dynamic)学派.
七,人本心理学
主张研究方向应以正常人为对象,以人的需要为主,研究人性.
强调人有自由意志,主动积极及善良的本性,对自己未来有抉择能力
藉著关怀与尊重个人,培养正面的自我概念(Self-concept),
有助个人达成自我实现.
源头为人文主义(Humanism)
由美国心理学家罗吉斯(Carl Rogers)与马斯洛(Abraham Maslow)创立
八,认知心理学
代表人物包含皮亚杰,强士基,西蒙等学者
主张透过人们如何获得,贮存及讯息处理(information-processing)
,就能对人类行为有充分的了解.
认知(cognition)指个体求知的心理历程,包含思考,记忆,想像,
期望,理解,注意及辨别等复杂的意识状态.
包含了内在的心理历程及外在的行为.
九,神经心理学
大脑神经化学物质的传导,可以影响人类的行为.
经直接观察个体,在清醒,睡眠,大脑受伤及焦虑不安等
意识状态下,大脑各部位的活动情形,进而分析大脑各区域的功能.
是从生理心理学衍生出来的,有些心理学者认为以电流刺激大脑,
就可以使动物产生情绪反应.
有些生理学者发现,大脑左半球与又半球的功能不同.
十,现代心理学的新取向
研究人类行为不可忽略文化的变数.
研究的方向有转向泛文化(cross culture)的趋势.
③ 当今世界上最顶尖的心理学是什么
心理学没有最顶尖之分的。
不同的研究方向有不同的认知,也有不同的代表,没有办法可以进行比较。给你介绍一下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和四次思潮,帮你了解一下。有点长,感兴趣的话可以看一看学派名称
心理错觉学图
内容心理学派、意动心理学派、构造主义心理学派、机能主义心理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格式塔心理学派、精神分析心理学派、日内瓦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派、认知心理学派。
思潮
心理学四次思潮也就是所谓的四次革命:行为主义革命、精神分析革命、认知心理学革命、人本心理学革命
美国心理学家巴斯(a.r.buss,1978)在《心理学革命的结构》一文中,认为西方现代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四次革命(注:buss,a.r.(1978).thestructureofpsycholog-icalrevolutions,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the behavioral sciences.14,57~64.):
第一次革命:行为主义革命,它是从构造主义心理学到行为主义的革命,即由主观心理学(意识心理学)向客观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的转化。不仅华生本人坚持此种看法,英国哲学家罗素也说行为主义心理学犹如伽利略在天文学上的一次革命。在华生看来,行为主义革命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行为主义对传统心理学(即构造心理学)进行了一场彻底的革命,即把构造主义的主观心理学转变成为行为主义的客观心理学。在这一由主观心理学向客观心理学的演变中,机能主义心理学只起着中介和桥梁的作用,而行为主义既继承机能主义关于心理适应环境的思想,又提出环境改变行为的主张,这样就使行为主义成为唯一合乎逻辑的和最彻底的机能主义,并且把心理封闭在主体之中的主观心理学变成可观察行为的客观心理学。
第二次革命:认知心理学革命,它是从行为主义到认知心理学的革命,即由外部行为心理学的研究向内在认知过程探索的转化,也就是由客观心理学回归于主观心理学。如果说20世纪初行为主义的出现是美国现代心理学史上第一次巨大的转变,那么,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产生则是第二次新的巨大的转变。认知心理学的变革意义在于:(1)它扭转了行为主义的外周论,重新恢复了意识在心理学中的地位,使意识与行为统一起来作为心理学完整的研究对象,为当代心理学提出一个崭新的研究内部心理机制的理论范式。(2)它扭转了行为主义的机械决定论和精神分析非理性主义的范式,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和意识的能动作用,强调了高级过程对低级过程的影响和认知策略的重要功能,使感性与理性、理性与非理性统一起来作为心理学完整的研究对象,为当代心理学提出了一个主动实现信息加工的理论范式。
第三次革命:精神分析革命,它是从意识心理学到潜意识心理学的革命,即由理性心理学向非理性心理学的转化、由表层心理学向深蕴心理学的转化。弗洛伊德本人曾经对别人讲过精神分析学的产生是人类科学思想领域里的三次革命之一,即与哥白尼的宇宙学革命(日心说)、达尔文的生物学革命(进化论)并列的一场心理学革命(发现心灵的黑大陆——潜意识王国)
第四次革命:人本主义心理学革命,它是从物化心理学到人化心理学的革命,即由非人的心理学回归到人的心理学。美国心理学家安斯托思(aanstoos,1994)指出:“心理学在整个20世纪的大多数时光是致力于非人性的研究,那些关在笼子里的、饥饿的、发生了变异的白鼠成了主要对象。在过去的20年代发生了一种转变,认知心理学取代了行为主义,成为心理学的主要范式,于是,白鼠出去了,计算机模型进来了。但是唯一不变的仍然是心理学中真正人的边缘状态”(注:wertz,f.j.(ed.)(1994).the humanisticmovement:recovering the personin psychology.lake-worth,fl:cardner press.inc.6.)。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则把人的本性、潜能、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提到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高度,这在人类心理学史上来说是一个创举。彪勒指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革命性就在于:“(1)它提出了一种积极的人性模式;(2)它的倡导者承认他们自己的存在,认为生活是主观进行的,就像它产生的那样。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科学家”(注:布勒(陈宝铠译,1990):《人本主义心理学导论》,北京市:华夏出版社,24页。)。布根塔尔指出:人本主义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史上“一场重大的突破”,也是“人关于自身知识的一个新纪元”。它“在人类状况方面会发生的变化,将同我们在过去那个世纪已看到的物理学方面的变化同样深刻”(注:戈布尔(吕明等译,1997):《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上海市:上海译文出版社,149页。)。
对四次心理学革命也有不同认识。多数学者承认行为主义革命和认知心理学革命,但有的学者如肯德勤(h.h.kendler,1984)在《进化还是革命》(注:kendler,h.h.(1984).evolution or revolution?in psychology in the 1990' s,northholland.)一文中,认为所有这些都不能称为“革命”,只能称之为“进化”,即由一个学派向另一个学派的转化或过度。如行为主义并没有彻底抛弃构造主义,仍然继承了其自然科学化和元素主义分析法;认知心理学虽然接受了s-o-r公式,但并未把中介因素视为生理刺激,而是把它视为知识或心理表征。至于人本主义心理学虽然严厉批评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但却是更大的包容心理学。在他们看来,渐进发展过程只是进化,并不是破旧立新的革命。
④ 心理学最先看到鲜艳的红色想到什么
这个没有最顶尖之分的。不同的研究方向有不同的认知,也有不同的代表,没有法可以进行比较。给你介绍一下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和四次思潮,帮你了解一下。有点长,感兴趣的话可以看一看学派名称心理错觉学图内容心理学派、意动心理学派、构造主义心理学派、机能主义心理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格式塔心理学派、精神分析心理学派、日内瓦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派、认知心理学派。思潮心理学四次思潮也就是所谓的四次革命:行为主义革命、精神分析革命、认知心理学革命、人本心理学革命美国心理学家巴斯(a.r.buss,1978)在《心理学革命的结构》一文中,认为西方现代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四次革命(注:buss,a.r.(1978).thestructureofpsycholog-icalrevolutions,.14,57~64.):第一次革命:行为主义革命,它是从构造主义心理学到行为主义的革命,即由主观心理学(意识心理学)向客观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的转化。不仅华生本人坚持此种看法,英国哲学家罗素也说行为主义心理学犹如伽利略在天文学上的一次革命。在华生看来,行为主义革命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行为主义对传统心理学(即构造心理学)进行了一场彻底的革命,即把构造主义的主观心理学转变成为行为主义的客观心理学。在这一由主观心理学向客观心理学的演变中,机能主义心理学只起着中介和桥梁的作用,而行为主义既继承机能主义关于心理适应环境的思想,又提出环境改变行为的主张,这样就使行为主义成为唯一合乎逻辑的和最彻底的机能主义,并且把心理封闭在主体之中的主观心理学变成可观察行为的客观心理学。第二次革命:认知心理学革命,它是从行为主义到认知心理学的革命,即由外部行为心理学的研究向内在认知过程探索的转化,也就是由客观心理学回归于主观心理学。如果说20世纪初行为主义的出现是美国现代心理学史上第一次巨大的转变,那么,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产生则是第二次新的巨大的转变。认知心理学的变革意义在于:(1)它扭转了行为主义的外周论,重新恢复了意识在心理学中的地位,使意识与行为统一起来作为心理学完整的研究对象,为当代心理学提出一个崭新的研究内部心理机制的理论范式。(2)它扭转了行为主义的机械决定论和精神分析非理性主义的范式,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和意识的能动作用,强调了高级过程对低级过程的影响和认知策略的重要功能,使感性与理性、理性与非理性统一起来作为心理学完整的研究对象,为当代心理学提出了一个主动实现信息加工的理论范式。第三次革命:精神分析革命,它是从意识心理学到潜意识心理学的革命,即由理性心理学向非理性心理学的转化、由表层心理学向深蕴心理学的转化。弗洛伊德本人曾经对别人讲过精神分析学的产生是人类科学思想领域里的三次革命之一,即与哥白尼的宇宙学革命(日心说)、达尔文的生物学革命(进化论)并列的一场心理学革命(发现心灵的黑大陆——潜意识王国)第四次革命:人本主义心理学革命,它是从物化心理学到人化心理学的革命,即由非人的心理学回归到人的心理学。美国心理学家安斯托思(aanstoos,1994)指出:“心理学在整个20世纪的大多数时光是致力于非人性的研究,那些关在笼子里的、饥饿的、发生了变异的白鼠成了主要对象。在过去的20年代发生了一种转变,认知心理学取代了行为主义,成为心理学的主要范式,于是,白鼠出去了,计算机模型进来了。但是唯一不变的仍然是心理学中真正人的边缘状态”(注:wertz,f.j.(ed.)(1994).thehumanisticmovement:.lake-worth,fl:cardnerpress.inc.6.)。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则把人的本性、潜能、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提到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高度,这在人类心理学史上来说是一个创举。彪勒指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革命性就在于:“(1)它提出了一种积极的人性模式;(2)它的倡导者承认他们自己的存在,认为生活是主观进行的,就像它产生的那样。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科学家”(注:布勒(陈宝铠译,1990):《人本主义心理学导论》,北京市:华夏出版社,24页。)。布根塔尔指出:人本主义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史上“一场重大的突破”,也是“人关于自身知识的一个新纪元”。它“在人类状况方面会发生的变化,将同我们在过去那个世纪已看到的物理学方面的变化同样深刻”(注:戈布尔(吕明等译,1997):《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上海市:上海译文出版社,149页。)。对四次心理学革命也有不同认识。多数学者承认行为主义革命和认知心理学革命,但有的学者如肯德勤(h.h.kendler,1984)在《进化还是革命》(注:kendler,h.h.(1984).evolutionorrevolution?inpsychologyinthe1990's,northholland.)一文中,认为所有这些都不能称为“革命”,只能称之为“进化”,即由一个学派向另一个学派的转化或过度。如行为主义并没有彻底抛弃构造主义,仍然继承了其自然科学化和元素主义分析法;认知心理学虽然接受了s-o-r公式,但并未把中介因素视为生理刺激,而是把它视为知识或心理表征。至于人本主义心理学虽然严厉批评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但却是更大的包容心理学。在他们看来,渐进发展过程只是进化,并不是破旧立新的革命。
⑤ 用心理学分析如何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1500字
⑥ 在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界发生了一场什么革命
在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界发生了一场认知革命
认知心理学和西方传统哲学同专样具有某些属相关联系。其主要特点是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知识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它是心理学的一种思潮,兴盛于20世纪50年代。它作为西方心理学界的一段时期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在20世纪70年代。它偏重于研究人类的一些行为的高级心理过程即认知过程,比如知觉、记忆、思维、表象以及语言等等。一般认知心理学家们研究方法中,所使用的主要方法是从可以观察到的行为等现象来推测对象不易观察到的相关心理过程。一些研究人员把这种方法称为聚性证明法,意思就是把不同性质、不同途径的数据集合到一块,从而得到一些结论。现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一般需要通过某些实验、认知神经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与计算机系统模拟形式等多方面的数据来合并支撑。这样一种多视角的方法越来越受到心理学家们的青睐。认知心理学家们把信息的输入、输出加工过程细分成一系列阶段来研究人脑本身,揭示人类认知活动的本质,而不仅仅是依靠推测。认知心理学的兴起是西方心理学发展中一次变化。一些美国心理学家认为,认知心理学的出现是美国心理学发展中的第二次革命。(第一次革命是行为主义的兴起)
⑦ 社会心理学在三个哲学思辨期、经验期、科学时期最重要/典型/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有哪些
一、思辨期(社会心理思想早期积累阶段)
人类社会一开始便伴随着许多社会心理现象。如氏族社会的人们由于对自然(天灾、疾病)与战争的恐惧而产生迷信并形成宗教,而后,宗族首领或统治者又利用宗教(仪式、禁忌)对个体的影响去调节人们的社会行为,以达到安定或统治的目的;许多游说者为了说服君主或追随者也常探索听众的内心奥秘等。有社会心理现象就会有社会心理思想。
在我国古代,有许多思想家提出过不少社会心理思想。如孔子关于判断人的善恶的社会知觉思想。他主张,不要因“乡人皆好之”或“乡人皆恶之”就说这人是“好人”或“坏人”,“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才是真正的好人。(《论语·子路篇》)。孔子认为人以群分,善、恶群体对同一现象会有不同评价。所以了解人不仅要直接观察人的言行,还要依据不同性质群体对某人的相反评论来作出判断。如果“乡人皆好之”,这个人很可能是个外观忠诚,实为不辨善恶的“乡愿”人物。关于人知觉,诸葛亮认为:“夫知人之性,莫难察焉。美恶既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自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诸葛亮集·便宜十六策:知人性》)老子也认为人的内心与外部表现存有复杂关系,他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等也是对如何判断人性的论述。此外,还有不少军事方面的有关士气和策略的论述,如尉缭子说:“夫将之所以战者,民也。民之所以战者,气也。气实则斗,气夺则走”(战威第四)。又如孙子有关用兵的许多“诡道”,(《孙子兵法·始计篇》:“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都是运用战争互动双方特殊心理规律的思想。以上卓识不胜枚举,它们都是我国极为宝贵的社会心理学文化遗产,因此亟待挖掘。
在西方,被公认为首先提出社会心理学问题及主张的是古希腊的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公元前347)。他认为,宇宙是有理性的,人类灵魂的一部分是纯粹理性(即进入肉体的理念或对理念的回忆),另一部分是无理性的,包括生气勃勃的意志和贪得无厌的欲望。一个人的理性如能成为劝导者与指挥者来统帅其他部分,他就是聪明的;意志经过教育与训练能坚决执行理性的教诲,知道什么要警惕和什么不用畏惧,他就是勇敢的;当欲望同理性融洽,接受其领导,他就是有节制的;当这三者彼此和谐,他就是正直的。人有了上述四种德性,他过的生活就幸福,达到至善。当他用这种伦理观与人性论去解决社会问题,提出政治理想时,社会心理思想就变得很突出了。他认为,社会上有许多阶级,正如灵魂有各种部分与功能一样:受过哲学训练的哲学家或君主,代表理性,应是统治阶级;军人代表意志,其职务是防御;而农业生产者,手工业者和商人代表低级的欲望,其职能是生产物质财富。这几部分人都能有适合其原有能力的职业,各司其能,安守本分,相互制约、和谐相处,一个国家就会有节制、勇敢、智慧,并且会实现正义。这样的社会就是一个完善的“理想国”。尽管柏拉图的先验论哲学观点、奴隶主的政治立场与乌托邦思想是许多人不同意的,但是他在两千多年前依据自己的心理学思想提出解决社会问题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设想,不能不说是西方社会心理学思想的一种“始创”。此后,还有许多哲学家也都提出了各自的主张,如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公元前322)提出“人是社会性动物”和人有社会需求等主张。虽然,这许多主张与论述有的颇为深刻,但毕竟是零散的和思辨性的。
二、经验描绘期(社会心理学孕育或成型阶段)
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生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的欧洲。其历史背景是:第一,从17世纪(1640—1688)的英国建立君主立宪政权,经过18世纪(1789)法国大革命,到19世纪(1848)德国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第二,随着革命与生产力的解放,推动着技术革新与科学进步,如自然科学出现了三大发现:动植物细胞的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以及达尔文进化论的出现,从而也推动着思维科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社会学)的发展。第三,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带来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如城市人口的骤增所引起的道德、犯罪与竞争等问题,工商业与贸易的发达所引起工人管理、了解消费者需求等问题,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起伏要求统治者了解舆论、群情和找到协调劳资关系和对付骚动的办法等。
首先是不少有关人的学科都提出了自身无法解决的社会心理问题,如:语言学提出语言交际与心理(民族心理)相互影响的问题,人类学、考古学提出原始人的思维特点、民族风俗习惯形成的问题,犯罪学提出违法行为的社会原因与心理原因问题,医学提出社会致病因素和催眠术中人际暗示与心理调控的机制问题等。最为突出的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两门学科中出现了民族心理学和群众心理学两种新的动向与趋势。
19世纪中期,心理学是作为个体心理学发展起来的。洛克(J.Locke,1632—1704)、休谟(D.Hume,1711—1776)等人的联想主义(认为个体的心理是观念的联合或联想)在其中占统治地位。1824年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巴特(J.F.Herbart,1776—1841)首先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反对沃尔夫(C.Wolff,1679—1754)的官能说,主张利用观察和计算的方法来研究观念及其关系,企图建立观念如何吸引与排斥的动力学,来说明各种事物、知识只有与意识中的观念有关才能进入意识,形成统一概念。它对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产生过影响,但他否认心理内容的客观来源和心理本质的可知性,因而无法解决个体心理的社会性以及种种社会心理问题。在1859年,德国哲学家拉扎鲁斯(M.Lazarus,1824—1903)和语言学家斯汤达尔(H.Steinthal,1823—1893)创办《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他们在序言中首次提出,历史的主要力量是人民或“整体精神”(allgeist),它通过艺术、宗教、语言、神话与风俗习惯等表现出来,而个体意识仅是它的产物。他们要求从心理学方面去认识民族精神的本质,揭示其活动的规律。接着实验心理学创始人冯特(W.Wundt,1832—1920)在1863年首先阐述与发展了上述思想。他认为,心理学应由生理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两部分组成。前者是实验学科,后者是经验学科。对于高级心理过程及人类共同生活方面的复杂精神过程如语言、神话、风俗习惯、艺术等应当用经验描绘方法去进行分析研究。冯特本人花了40年研究前者,用20年时间研究后者,并于1900年出版十卷集的《民族心理学》。民族心理学的提出是和德国当时封建割据、战争不断及资产阶级要求民族统一的历史背景有关,也受黑格尔关于“民族精神”的哲学思想和赫尔巴特关于“灵魂统一”的心理学思想的影响。尽管它的理论基础与结论都存在问题,但它提出了在个体意识之外还存在着某些左右个体意识的群体心理的东西,应采用不同于实验的其他方法来加以研究,则对于社会心理学的产生颇有影响。
在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许多社会学家出现了研究群众心理的热潮。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A.Comte,1798—1857)在1838年首先使用“社会学”(sociology)一词。他认为,要达到改造社会与组织社会的目的,就必须去认识社会规律,就需要通过实证(科学观察和经验)的方法去建立社会学。社会静力学研究社会事实,社会存在的规律和社会秩序;社会动力学则研究社会演化、促进社会的进步。接着,塔尔德(G.Tarde,1843—1904)主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他认为,人类社会生活是一个发明、模仿、冲突和适应的过程;占人口1%的发明者是一切进步的源泉,其余99%是带有服从心理特点的模仿者,是被统治者。国家的权力、法律就是在这种服从心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为了协调冲突使人们达到适应而存在的。他于1890年著有《模仿律》,1898年出版《社会心理研究》,后者是最早以社会心理命名的社会学书籍。另一位法国社会学家德克海姆(E.Durkheim,或译涂尔干,1859—1917)认为社会学要研究的不是个人心理,而是独立于个人之外的一种社会事实或“集合表象”(assemblage representation),如道德、宗教等,它带有外在性与强制性(迫使个人接受或遵从),有自己的社会原因。这个主张对后来社会学倾注于研究群众心理有一定影响。其后是勒邦(G.Le Bon,1841—1931),他认为,人的任何聚结都是“群众”;它主要是一种“感情现象”。个人在群众中的行为特点是失掉个性(易受冲动),表现为感情作用大大超过理智作用(易受暗示),根本丧失理智(行为不合逻辑),失掉个人责任感(对情欲失控)。由于群众从来是无秩序、混乱、盲动的,常表现出病态现象,因此它们需要有“领袖”,而优秀分子可履行这种职责,然而领袖人物又往往有迎合心理。为了解决群众暴动问题,他主张应对上述现象开展研究。他对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群众行为与领袖人物的心态作了系统研究,虽然他把群众的革命运动说成是非理性行为十分荒谬,但他提出个人和群众相互作用的命题,又是有意义的。他于1895年著有《群众心理学》一书,1913年还著有《革命心理学》。
这个时期最有意义的事件,是1908年在英国伦敦和美国纽约同时出版两本书:一是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1871—1936)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另一是美国社会学家罗斯(E.A.Ross,1866—1951)的《社会心理学》。
麦独孤主张“社会心理学必须说明个人心理的天赋倾向与能力如何形成社会上一切复杂的精神生活;反之,这种生活又如何影响个人天赋倾向与能力的发展与表现”。麦独孤是个本能论者,他认为人类有14~18种主要本能以及与之相应的情绪,由情绪结合而发展起来的是情操,当情操加上后天以一定对象为中心而形成的理想观念,便产生能控制行为的意志力。如他说:国家的危亡,引起惧怕;国家的耻辱,引起愤怒;国家的光荣,引起自豪;国家的亲切,引起爱护。而这些惧怕、愤怒、自豪、爱护等情绪都是跟避害本能,争斗本能,自显本能及亲爱本能密切关联的。正是这些本能及相应的多种情绪,跟国家这个对象的观念联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爱国的情操与态度,成为驱策我们产生爱国行为的动机。他认为本能是社会行为的原因,“是人类所有一切活动的推动者”,也是个人品格与民族特性形成的基础。他还运用这种观点解释了不少群体现象,如说:社会团体能保持有组织,有连续性,主要是由于其成员有“自尊情操”的特性,而这种特性是在人们相同的自显本能和服从本能联合的基础上加上种种经验的结果。([美]R.S.武德沃斯著:《现代心理学派别》,国立编译馆,1934,184~193页。)麦独孤的生物还原主义,虽然不久受到许多心理学家如邓拉普(K.Dunlap,1919)和伯纳德(L.Bernard,1924)等的指责,然而他对社会心理学应研究在社会情境下个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主张及有关意志的个别论述(如“意志是在以较弱的理想冲动对较强的低级欲望冲动进行斗争而终于取胜的过程中实现的”的论点)对后来的心理学家(如皮亚杰等)都有影响。
罗斯是集社会学家研究群众心理之大成者。他主张社会心理学研究由人类结合而产生的心理面(psychic planes)和心理流(psychic currents),前者是指人与人之间一致的静态心理,如语言、信仰、文化、风俗等现象;后者是人与人之间一致的动态心理,如群众在骚动时心理的变化,军队溃败时人心慌乱的状态,工潮扩大时同情与愤慨的情况,宗教推广与迷信蔓延时的心理状况等。无论是心理面还是心理流,都是个人与其周围社会的心理相互作用(psychic interplay)的结果。这种相互作用有两种情况:一是社会优势,即社会力量及多数人对个人有决定性的影响或有目的的社会控制(如时尚、舆论、谣言的影响,或开展讨论、调停等方式);另一是个人优势,即非常人物,如发明者、领袖等个人对社会、群众的影响或改造社会的作用。罗斯的《社会心理学》注重对风尚、习俗、暗示性、模仿性、群众与暴众心理的阐述,以及关于冲突、讨论、调停、舆论、谣言等现象的探讨,并强调对群众行为的控制方法。罗斯的上述研究偏于经验总结与描述,但其注重研究社会实际问题的倾向,主张社会心理学应研究群体心理和人际心理相互作用的现象,以及建构独树一帜的学科体系,对社会心理学的发展颇有影响。
三、实验期(社会心理学成熟与独立发展阶段)
20世纪初期,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美国,一方面经济未受破坏而得到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也伴随出现经济危机和产生大量失业、罢工等社会问题,从而为社会心理学的开展问题研究提供了新的动力。同时,“本能论”受到批判后,行为主义与格式塔理论等一度兴起,特别是它们采用实验方法建立实证学科的设想很具吸引力,从而促使一些,特别是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为克服方法论上的缺陷而展开实验研究的尝试,结果引起了这门学科的巨大变化与发展。
这里应提到几位先驱者。
特里普利特(N.Triplett,1897)做过“在定速与竞赛中的动力因素”的实验,发现单独骑自行车的速度比一群人一起骑自行车的速度慢20%;后来又以10~12岁儿童为被试,进行卷钓鱼竿线的对比实验,发现群体共作比个体独作的效率高10%,因此认为共作比独作能促进工作效率。他第一次表明社会现象可以通过实验方法进行研究,所以颇有意义且具影响。
德国人默德(W.Moede,1888—1958)于1920年在莱比锡首次出版《实验群体心理学》小册子,提出用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研究群体对其成员思想、感情、行动的影响,并介绍了1914年所作的竞赛中的群体效应实验:17个儿童被试,先测知个人拍球速度与成绩,置于团体比赛的情境中,发现其中9个成绩差者出现增量,原来成绩优者出现减量。研究者认为,前者是由于社会助长作用(在团体中受他人速度加快的影响),后者是由于缺乏对手和态度松弛所致。为证明这一设想,他把成绩优者抽出来另组团体比赛,结果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增量,于是他认为态度是影响社会助长作用中一个重要变量。
奥尔波特(F.H.Allport,1890—1978)受到默德等的影响,在哈佛大学继续进行了一系列团体效应的实验,并进而证明,如果在群体中进行更复杂的推理过程,一般虽也增量,但会减质。最有意义的是他集拢了许多实验材料,于1924年出版了《社会心理学》教材,被看成为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开端。本书在当时影响较大,主要是由于它具有下述特色。第一,明确提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集合心理(collective mind)或群体意识(group consciousness),而是有关社会情境中的“个人的社会行为及社会意识”。他认为群众激动产生情绪,实际上是群众中的个人激动;由于没有群体头脑,因而也就不存在群体心理。这个表述代表了美国相当一部分心理学家对社会心理学的观点,它持续地支配着后来的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与课题。第二,用行为派(反射)的观点解释个人社会行为的发生、发展及其多种形式。他否定麦独孤的本能论,但不否认先天反应的存在。他主张把行为分析为遗传成分与习得成分,认为,一切社会性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由于反射的条件作用而学会的,因此比较强调社会环境的控制、教育指导与训练的重要性。他在运用刺激—反应理论研究社会行为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心理分析。他认为弗洛伊德学说中虽有许多武断成分,但其中所发展的某些心理事实(如社会冲突与心理自卫机制)对于人性的了解很有价值,因此加以引述。第三,重视和强调定量的实验研究方法,并介绍了自己和他人许多以实验法进行社会行为(如社会助长)研究的成果。这样做不仅增强了论述的科学性与说服力,而且向后来者表明用实验法广泛研究社会心理学问题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第四,以特有的体系比较系统地阐明了社会心理学的问题。本书设导言(讲学科对象);第一篇,“个人的社会方面”(包括人类行为的生理基础,基本的活动──遗传的及习得的,感情与情绪,人格──社会性的人,人格之测量,共5章);第二篇,“社会的行为”(包括社会行为的性质及其发展,社会的判断──语言与手势、社会的刺激──颜面和身体的表情,对于社会刺激的反应──简单的形式,在团体中对于社会刺激的反应,在群众中对于社会刺激的反应,社会态度与社会意识,社会适应、社会行为对于社会的关系,共9章)。
奥尔波特这本著作的问世,对促进社会心理学开展实验研究起着颇大的作用,其有关对象、方法、研究范围的观点与体系几乎统治了美国当时的社会心理学,甚至迄今还有影响。到1931年,两位墨菲(G.Murphy & L.B.Murphy)又把近期通过实验室实验法与有控制的观察法等对社会心理学所作的许多研究汇集起来,出版《实验社会心理学》,从而大大推动社会心理学向更科学化的方向前进。
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发展迅速,不仅研究成果累累,方法众多,且有许多发现;而且形成了不少新领域、新理论和学派。据1979年斯密斯(S.S.Smith,1980)对美国主要社会心理学刊物发表文章课题的调查,研究最多的要属“归因”(59篇)和“态度和态度改变”(50篇),其次是“社会和人格发展”(44篇)、“认知过程”(41篇);其他如“吸引和合群”、“侵犯”、“助人”、“群体过程”、“非言语沟通”等也有相当数量,课题甚为广泛。
中国社会心理学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曾存在过。如20年代翻译出版了G.勒邦的《群众心理学》,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和F.H.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等重要著作的译本。中国学者自己也编写了一些社会心理学著作,如陆志韦的《社会心理学新论》(1924)、陈东原的《群众心理学ABC》、潘菽的《社会心理学基础》(1931)、高觉敷的《群众心理学》(1934)、张九如的《群众心理与群众领导》(1934)等。特别是1944年孙本文出版了大学教科书《社会心理学》,在详尽介绍西方研究与联系中国实际方面作了有益尝试。在研究工作方面,张耀翔进行过民意测验、情绪测验、国人之迷信以及广告等项研究,陈鹤琴研究了婚姻问题,萧孝荣等研究了战时心理建设问题,等等。
20世纪50年代,在苏联否定社会心理学的思想影响下,中国也否定了社会心理学,停顿的时间比苏联要长。直到70年代后期,社会心理学的合法地位才得以确立。198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六五’计划”中,社会心理学被正式列为要加强研究的学科。与此同时,又成立了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十多年来,全国社会心理学工作者引进或翻译了许多国外特别是西方的社会心理学的文献资料和教材,开展了不少类似的或独具特色的研究,发行了两本有影响的杂志《社会心理研究》(北京)与《社会心理科学》(天津),编写并出版了多本社会心理学教材和包括社会心理学在内的大型词典。80年代至今是中国社会心理学蓬勃发展时期,应该说是有成绩的。这些研究成果将有选择地在本书中予以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