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学法学 » 中西方哲学史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中西方哲学史

发布时间: 2021-03-29 12:42:53

① 《西方哲学简史》和《西方哲学史》 哪本比较适合初学者看

《西方哲学简史》比较适合初学者看,因为其内容较客观,下面是该书资料:
专著 : 《西方哲学简史》
作者 : 赵敦华
发表 : 北京大学出版社 (推荐版本)

至于为什么不选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理由如下:

第一,罗素很偏激;这是所有哪怕只看过一点本书的人都能体会的——对于一本叙述历史的书来说,本书中作者发表自己观点(冷嘲热讽和人身攻击)的地方过多了。

第二,罗素有挑刺的习惯,这使人脑子混乱。据我理解,解决哲学问题的目标,就像解决数学问题的目标一样,是解决手上的问题。这就像给你一个混乱的毛线团,让你把它捋顺;而罗素所做的是把这个毛线团搓成更乱的一团。
当然,对于这一点可以向好里解释,比如说:提出更多的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想想看,罗素悖论确实可以说是W写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的激励)。
但对于把罗素的书当作自己哲学入门书的读者来说这可有点难受——你会感觉哲学就是“曲折地学”——讨论一些无关紧要的、只要脑子稍微转一个弯就能轻易解决的问题:比如说罗素在他的《哲学问题》第一章中谈到的一张桌子到底是不是一张桌子的问题。并不是说这种问题在哲学里不重要,而是说在读者对于哲学没有更深入的了解以明白这些问题为什么有着系统性的重要性之前,它们对于读者是不重要的。
而读者如果因为看了罗素的哲学入门书而认为这种问题就是哲学的重点而就此拒哲学于门外,罗素的书就起了有害的作用。

最后,公道地说,作者在本书中还是能够公正地叙述一些历史的,也能够公正地阐述一些哲学家的观点(虽然作者在其后添加的个人评论绝对是偏激的,这种偏激的评论却可能是致命的)。作为小打小闹的消遣它很有趣;作为糖果吃它很甜;但记住,千万不能吃太多的糖——小心蛀牙!!!

② 中西方哲学史上有哪些派别,其代表人物是什么他们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什么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中的两个派别。它们只能在哲学意义上,即在回答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上被使用。
(1)唯物主义是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
(2)唯心主义是断言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
(3)一切哲学都不能超越或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或党派性。
(4)二元论不是一个独立的哲学派别,它认为精神和物质同为世界的本原,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但最终还是陷入唯心主义。
2.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1)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作为一般的世界观,唯物主义坚持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唯物主义与科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是无神论的哲学基础。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
(4)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依据,但背离了古代哲学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的辩证法观点。
3.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和存在根源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1)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作为惟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以至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其荒谬之处在于它必然导致"唯我论"。
(2)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例如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等),其荒谬之处在于以哲学化的方式承认"宗教创世说"。
(3)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人的认识不是直线式地进行的,而是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都可能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直线,这条直线会把人们引到唯心主义的泥坑里,而反动的或保守的阶级和势力的利益和政治需要则会把它巩固下来。把人的认识过程中的某一特征、成分、片断、方面加以夸大,使之绝对化,造成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分离,这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具体而言, 在每个部哲学发展史上,始终贯穿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条基本路线、两个基本派别的斗争,根本不存在什么超乎二者之上的“中间路线”。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垒,就是社会上的阶级斗争在哲学上的反映。
具体表现在: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哲学上两个敌对的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是主张唯有物质才是世界本原的世界观,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唯物主义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意识和思维不过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即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一般地说,它是先进阶级的世界观,反映着适合生产力和科学发展的先进阶级的利益。唯物主义哲学往往是社会上的先进势力、进步阶级用来反对反动势力和宗教迷信,维护科学发展,推动社会前进的思想武器。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按其本质来说是物质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或精神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意识则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唯心主义则相反,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具体说来,就是:第一,世界先有物质,然后才有意识。第二,意识是具有高度发展和组织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第三,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这些论证都说明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它可以不依赖精神而独立存在,所以是第一性的;意识来源于物质,它必须依赖物质而存在,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因此精神是第二性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唯物主义哲学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人类哲学史上,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式,即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
古代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初形态。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试图在某些具体的有形物体中,在某些特殊的东西中,寻找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本原性和统一性,但是,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它总是把某种或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是世界的物质本原和统一的物质基础。如古希腊的泰利斯认为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这些都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典型观点。古代欧洲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中国古代的气一元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些具体物质形态的局限性,但仍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范畴。
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态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首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基本特征是:它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其次,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第二个局限性是机械性。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产生和形成,同这个时期自然科学发展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还处于分门别类地收集、整理、分析经验材料的阶段,只有力学发展到了比较完善的形态。这种状况反映到哲学中来,这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机械的观点观察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它造成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特有的、在当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第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另一个局限性就是它的不彻底性,这主要表现在它在自然观方面是唯物主义的,而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则是唯心主义的。17世纪的英国唯物主义,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19世纪40年代德国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就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几个主要流派。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中最彻底、最科学的形态,是唯物主义历史上的第三种形态。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总结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遗产,特别是批判地吸取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有机地统一起来,构成了十分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它不仅重视理论地解释世界,而且强调实践地改造世界,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这是迄今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最具有科学性又最具有革命性的哲学形态。
历史唯心主义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奴隶社会。但其唯心主义观点在古代只涉及到国家、政治等某些领域,还不是对人类社会整体的认识。历史的唯心主义观点浑然一体地包含在一般世界观之中,未形成独立的系统的理论。较为成型的历史唯心主义是封建社会形成的唯心主义的神学历史观。在中世纪的欧洲,唯心主义历史观依附于神学,并成为神学的一个分支。神学家奥古斯丁把全部社会历史说成是上帝信徒和魔鬼信徒之间斗争的历史,结局是上帝的信徒取胜,并在地上建立起永恒的王国,因此世俗统治者就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他的《神之都》一书奠定了神学历史观的基础。以神学形态出现的唯心史观在封建时代的其他各国都有所表现。新兴资产阶级针对以神为中心的神学历史观,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性论、人道主义的历史观。这种历史观反对用“神意”、“天道”解释历史,主张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认识中寻找社会变迁、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它以不变的人性为衡量历史进步的尺度,把理性即人们对自己本性的理解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近代资产阶级哲学家G.W.F.黑格尔则把历史基础归结为“理性”、“精神”。历史唯物主义产生以后,现代资产阶级的历史哲学同这一科学的历史观相对抗,继续以新的形式宣扬唯心史观。实用主义、实证主义、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和新托马斯主义等哲学流派的社会历史理论,在继续坚持用人的理性、内在需要、情欲、感受等精神因素或神的意旨解释社会历史的同时,特别否定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否定认识和预见历史进程的可能性。历史唯心主义的种种表现,可以归结为两种理论形态:主张人的主观意志决定历史的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和主张某种神秘的精神实体决定历史的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这两种形态的唯心史观实质相同,都坚持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实际上都是用历史本身之外的因素解释历史。它们共同的基本主张是:①把社会历史归结为意识史,无视物质生产活动,颠倒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真实关系。②认为只有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等少数杰出人物才是历史的主宰,全部世界历史不过是英雄人物实现其思想、意志的过程,就是至高无上的意旨也只能“启示”他们并通过他们表达出来。③抹煞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历史唯心主义用主观臆造的、人为的联系代替社会历史的真实的联系,本质上是对社会历史本来面貌的歪曲,对人类的认识、真理的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但是,作为人类探究社会历史本质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它的存在又有其历史的原因和不可避免性。历史唯心主义在长期演变过程中曾为人类认识社会积累了一定的思想资料;它从反面提出的种种问题,也推动着人们深入思考;在历史唯心主义哲学家、思想家的理论体系中,还包含着可贵的历史辩证法思想和某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因素或萌芽。这些都为科学历史观的产生作了准备。
朴素唯物主义——也叫自发的唯物主义,是一种认为世界起源于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学说,是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原始的唯物主义观点。朴素唯物主义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它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而不是由神创造的,肯定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第二,它试图从物质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来说明万物的产生,具有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虽然在思想实质上朴素唯物主义是正确的,是唯物主义哲学发展史上三个主要阶段中的第一个阶段,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作用,对唯物主义后来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但是由于受到历史的、阶级的局限和科学知识水平的限制,它还带有感性的、直观的性质,还缺乏科学的论证,而在说明社会历史现象时不是唯心主义的。
机械唯物主义——也叫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它是唯物主义哲学三个主要发展阶段之一。它是在欧洲十七——十八世纪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科学进步的基础上产生的。由于机械唯物主义者的阶级地位和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机械唯物主义表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局限性。一、机械性。二、形而上学性。三、唯心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83页)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京戏化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座,是无产阶级政党中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主大革命人民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物质范畴的历史发展——物质范畴的历史发展:物质这个概念是一种哲学上的抽象。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凭着直观,把物质说成某一种或某几种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如金、木、水、火、土。到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将原子理解为构成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总结前人物质认识成果的基础上,对物质范畴作出了科学的概括和规定。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物质不是指的某个或某些物,而是各种物的总和。后来根据列宁的研究和理解提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唯物主义哲学就提出了物质范畴。

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哲学上两个敌对的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它源于希腊文idea,意为“观念”。它不承认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把意识或精神看成是世界一切事物的根源,认为物质不过是意识或精神的产物。在思维对存在、精神对物质的关系这个哲学根本问题上,它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是意识决定物质,而不是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哲学有两种主要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一样,也认为精神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所不同的只在于它认为世界不是某一个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而是存在于世界某个地方的某种神秘的、“客观的”精神的产物。它主张只有精神才是万物本原的世界观。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精神是第一性的,是世界的本原,自然界、物、外部世界是第二性的,由意识或精神所派生。唯心主义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在认识论上,唯心主义主张人的知识是先天就有的,或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否认知识来源于实践和外部物质世界。在社会历史观上,它把人类历史看成是某种先天原则和原理的体现,或者是杰出人物意志的产物,视精神、意志、动机为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否定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及其主体(劳动者)是历史的创造者,宣扬“天才”史观。
唯心主义在长期发展中表现各异,但基本形式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
主观唯心主义根本否认客观世界的客观存在,认为只有“感觉”、“自我意识”才是真实存在的本原的东西。哲学史上主观唯心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很多,例如:(1)中国明朝的王守仁,他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阳明全书》卷六)。(2)欧洲18世纪英国的贝克莱曾提出:“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对象和感觉原是一种东西”等观点。他认为事物只是颜色、滋味、气味、形象和硬度等等观念的“集合”而已,“天上的星辰、地上的山川景物,宇宙中所包含的一切物体,在人心灵以外都无独立的存在,他们的存在就在于其为人心灵所感知、所认识”(《人类知识原理》)。 产生主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是:颠倒了感觉和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把本来是通过感觉而为人们所感知的客观事物,歪曲为一切事物都离不开感觉而存在;作为感觉和思维源泉的客观事物,被说成是感觉和思维的派生物。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唯我论,与科学相违背。所谓唯我论,是一种只承认自己个人存在的哲学观点,持此观点者,或从个人感觉经验出发,或从个人精神活动出发,把世界看成是个人感知的结果或个人精神创造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相对,它一般不否认物质世界的存在,但是认为它是第二性的、从属于客观精神的,而客观精神(理念、绝对观念)先于物质世界独立存在,是第一性的。哲学史上客观唯心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很多,例如:(1)中国南宋的朱熹,他主张精神性的“理”是先于天地而独立存在的实体。“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朱子语类》卷一)。(2)欧洲古希腊的柏拉图认为“理念”(概念)是唯一真实的存在,而千差万别的具体事物只不过是“理念”的影子,是由理念派生出来的。(3)近代德国的莱布尼兹认为,“单子”(一种精神性的实体)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础,单子有等级上的不同,因而决定了不同事物的性质和区别。(4)德国的黑格尔,他提出“绝对观念”(“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绝对观念”本身运动发展的产物和表现。客观唯心主义的认识根源在于:它本身是对从具体事物中抽取出来的概念(反映着事物的共性)绝对化,夸大为脱离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东西,又进一步夸大概念的能动作用,仿佛一切具体事物都是由概念产生的。

总的来说,现代西方哲学流派”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后西方流行的各种哲学派别,是近代西方哲学的继续。现代西方流行的哲学流派虽形形色色,但大致分属科学主义(实证主义)与人本主义(非理性主义)两大思潮。
现代西方的科学主义哲学思潮渊源于近代英国的经验主义,强调归纳、实证、逻辑、实用,关注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科学主义哲学思潮开始出现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第一代是孔德的实证主义;流行于十九世纪下半期和二十世纪初的马赫主义是孔德实证主义的后裔,是现代科学主义哲学思潮的第二代;实用主义与实证主义有理论联系,而逻辑实证主义则是马赫主义的直接后裔,是实证主义的第三代;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一度代替逻辑实证主义而兴起的是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逐渐衰落,代之而兴的是库恩、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等人的历史主义或科学哲学的历史学派。
现代西方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则渊源于欧洲大陆的唯理主义,强调演绎、普遍、绝对、直觉、关注人的存在意义。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发端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流行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第一代是叔本华、尼采的意志主义;第二代是狄尔泰、柏格森等人的生命哲学;与非理性主义的人本主义思潮密切相关的另一个哲学流派是胡塞尔的现象学;第三代是海德格尔、萨特尔的存在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在当今西方流行的人本主义的哲学流派中,比较特殊的是新托马斯主义和人格主义。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西方还出现了一种反人本主义的哲学流派--结构主义。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与上述两大思潮密切相联系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是现代西方各种哲学流派与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以上是结合各种版本的综述,希望有用。

③ 西方哲学史的简要介绍。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是一部很有特色的讨论西方哲学史的著作。其叙述年代从希腊文明的兴起一直到现代的逻辑分析哲学。罗素这部西方哲学史的全名是《西方哲学史及其与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社会情况的联系》。该书的写作目的是要揭示“哲学乃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并不是卓越的个人所作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曾经有各种体系盛行过的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故在这部哲学史中,罗素特别对他认为对西方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辟专章作了较详细的论述。比如在此书中他专门分章讨论了雅典和罗马帝国与文化的关系、犹太人的宗教发展、黑暗时期的罗马教皇制、意大利文艺复兴,以及一些通常被认为与哲学并无太大关联的人物如拜伦等。在该书中,罗素特别强调了哲学家们是由其特定的时代所造成的这一基本观点,并特别注意各种思想之间的历史的关联。
阅读此书不仅可以对西方主要的哲学家及其思想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还可以了解西方历史上的一些重要的事件、人物、发展阶段及其与特定的哲学之间的关联。

④ 西方哲学史分为几个时期分别说一下

它可分为抄 4个时期:①公元前6~公元5世纪,称为古希腊哲学;②公元 5~15世纪,称为中世纪哲学;③15世纪中~19世纪40年代,称为近代哲学;④19世纪40年代以来,称为现代哲学。对现代哲学时期的划分,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有的把上限划在19世纪末,有的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有的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⑤ 西方哲学史主要有哪些内容

《西方哲学史》内容精要: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即希腊哲学、中古哲学和近代哲学。虽涉及到数百名哲学家的上千种著作,即使是一个大概的介绍也会充斥着人名和书名,这里将尽力避免这一点。

古代希腊人、古代印度人和古代中国人在公元前6世纪时分别进入一个智慧上的飞跃时期,产生了哲学,梯利之后的一名学者把这个时期称为“轴心时代”。古希腊哲学就是轴心时代的产物与标志之一。拉斐尔有一幅画叫作“雅典学派”,把古希腊的重要哲学家集中画在一起,站在中间的有两位,一是柏拉图,手指向天;一是亚里士多德,手指向地。他们两位是古希腊最重要的两位哲学家,我们不知道谁更伟大一些。他们两位的思想方法,代表了我们人类探求真理的两种基本方法,影响了他们以后的一代又一代哲学家,以及爱好哲学思考的人。

随着希腊文明的衰落与基督教的传播,传教士们阅读希腊的哲学著作,形成了基督教神学和哲学。在中世纪的初期,柏拉图的影响大一些,造就了早期教会的思想家奥古斯丁。他的神学中最突出的主题就是新柏拉图主义关于上帝的绝对性和庄严性的思想,脱离上帝的创造物无足轻重。奥古斯丁之后产生的经院哲学主要探讨的是一和多,即共相和殊相的问题,但后来逐渐陷入繁琐化,引来激烈的批评。经院哲学鼎盛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托马斯·阿奎那,他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天才人物,可以用口授记录的方式同时开始三部书的写作。他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方法论证了宇宙的合理性为上帝的启示。他指出哲学是由事实到上帝,神学是由上帝到事实。漫长的中世纪慢慢地削弱了教会在人心目中的权威,文艺复兴时期诞生的哲学家,有的在口头反对教义,有的在心头反对教义,有的什么也不反对,但他的工作却产生了这样的结果。这个时期的重要人物有伽利略、布鲁诺、马基雅弗利等。

与“黑暗的”中世纪不同,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后的新时代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新时代的历史可以说是反省精神觉醒,批评活跃,反抗权威和传统,反对专制主义和集权主义,要求思想、感情和行动的自由。而近代的哲学一开始就体现了近代的精神,它独立地寻求真理,追求知识时以人类理性为最高权威,在这个意义上它是唯理主义的。它试图解释精神和物质现象时并不预设超自然的东西,因而是自然主义的。这时哲学研究的主题也发生了变化,以前主要是研究外在世界是什么样的,称之为本体论;现在则主要研究我们是怎样认识世界的,这是认识论的问题。这就是哲学史上的“认识论转向”。因为时代的限制,梯利没有涉及现象学运动及存在主义的兴起,因此在德国古典哲学终结之后,哲学的伦理学转向我们就无法获得一个全景。

从近代开始到德国古典哲学终结,哲学史的大致线索是:大陆唯理论和英国经验论,启蒙运动哲学和法国唯物主义,德国古典哲学。后两者对于中国读者可能比较熟悉,作者因为历史观与我们不同,评价也颇有值得商榷之处。我们在这里只看一下大陆唯理论与英国经验论。

所谓唯理论或称唯理主义,可以指这种态度,它肯定知识的标准是理性而不是启示或权威;也可以指这种观点,它认为真正的知识由全称和必然的判断所组成,思维的目的是制定真理的体系,其中各种命题在逻辑上相互有联系。这些都不是我们这里称的唯理论。提到知识的起源问题时,近代哲学有两种不同的答案:第一,真正的知识不能来自感官知觉或经验,而必然在思想或理性中有其基础。真理是理性天然所有或理性所固有的,那就是天赋、或与生俱来、或先验的真理。确实的真理起源于思想本身。这就是认识论中大陆唯理论的主要思想。第二,没有与生俱来的真理,一切知识都发源于感官知觉或经验,因此,所谓必然的命题根本不是必然或确实的,只能给人以或然的知识。这种观点被称为经验主义或感觉主义。大陆唯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兹,他们都是欧洲大陆诸国的哲学家。英国经验论的代表人物有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他们都是英国的哲学家。他们的影响直到今天,形成了哲学上的欧陆学派与英美学派。

因为该书出版于1914年,那时候十月革命还没有取得胜利,马克思主义在全球的影响还不十分巨大,梯利只是在该书中作为青年黑格尔派提到了马克思。到今天,无论你属于哪个阶级,都不能忽视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传播对人类历史和人类思想史发展的巨大改变作用。

⑥ 最优秀的西方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是什么

西方哲学史:如果想要教材可以看看北大的赵敦华的,国内的多数哲学系都用这本教材
如果要历史上的哲学家写的,主要有罗素的和梯利的西方哲学史,还有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虽然不是他写的(是他的学生上他的课的课堂笔记整理),但也算是哲学史方面的学术名著
中国哲学史方面教材的话,人民出版社的《新编中国哲学史》比较好,主编是冯达文和郭齐勇
名著主要就是冯友兰的了

⑦ 西方哲学史哪个版本的好

梯利如果,你现在对哲学有兴趣的话建议从《苏菲的世界》、罗素的《西专方哲学史》这两本属哲学启蒙教材入手,然后可以研读一些如《理想国》《老子》这些人类早期哲学著作(语言比较平易),再然后才可以涉足诸如怀特海、黑格尔、康德这些偏学术的哲学。 但重中之重是,学好数学,高中阶段的数学对于任何一个普通学生都是完全可以学好的,如果连这关都过不了,将来学什么都难,因为数学对于个人学习能力的培养功效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另外推荐一下张顺燕的《数学的源与流》可以增加一下对真正数学的感性认识。不带有色眼镜的视角来评判各派哲学的书籍”最经典的莫过于梯利的《西方哲学史》。此书被公认为最严谨、最客观的哲学史著作之一,非常详实而公正地介绍了哲学史上的各个大家。这本书也确实经常被推荐为适合哲学入门者阅读的书。此外,斯通普夫的《西方哲学史》也很值得考虑。 如果要通俗易懂的哲学原著,那我能想到的只有几本,笛卡尔《谈谈方法》《第一哲学沉思集》洛克《人类理解论》,等。其它的都不怎么容易懂。

⑧ 《西方哲学史》主要内容有哪些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即希腊哲学、中古哲学和近代哲学。虽涉及到数百名哲学家的上千种著作,即使是一个大概的介绍也会充斥着人名和书名,这里将尽力避免这一点。

古代希腊人、古代印度人和古代中国人在公元前6世纪时分别进入一个智慧上的飞跃时期,产生了哲学,梯利之后的一名学者把这个时期称为“轴心时代”。古希腊哲学就是轴心时代的产物与标志之一。拉斐尔有一幅画叫作“雅典学派”,把古希腊的重要哲学家集中画在一起,站在中间的有两位,一是柏拉图,手指向天;一是亚里士多德,手指向地。他们两位是古希腊最重要的两位哲学家,我们不知道谁更伟大一些。他们两位的思想方法,代表了我们人类探求真理的两种基本方法,影响了他们以后的一代又一代哲学家,以及爱好哲学思考的人。

随着希腊文明的衰落与基督教的传播,传教士们阅读希腊的哲学著作,形成了基督教神学和哲学。在中世纪的初期,柏拉图的影响大一些,造就了早期教会的思想家奥古斯丁。他的神学中最突出的主题就是新柏拉图主义关于上帝的绝对性和庄严性的思想,脱离上帝的创造物无足轻重。奥古斯丁之后产生的经院哲学主要探讨的是一和多,即共相和殊相的问题,但后来逐渐陷入繁琐化,引来激烈的批评。经院哲学鼎盛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托马斯·阿奎那,他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天才人物,可以用口授记录的方式同时开始三部书的写作。他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方法论证了宇宙的合理性为上帝的启示。他指出哲学是由事实到上帝,神学是由上帝到事实。漫长的中世纪慢慢地削弱了教会在人心目中的权威,文艺复兴时期诞生的哲学家,有的在口头反对教义,有的在心头反对教义,有的什么也不反对,但他的工作却产生了这样的结果。这个时期的重要人物有伽利略、布鲁诺、马基雅弗利等。

与“黑暗的”中世纪不同,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后的新时代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新时代的历史可以说是反省精神觉醒,批评活跃,反抗权威和传统,反对专制主义和集权主义,要求思想、感情和行动的自由。而近代的哲学一开始就体现了近代的精神,它独立地寻求真理,追求知识时以人类理性为最高权威,在这个意义上它是唯理主义的。它试图解释精神和物质现象时并不预设超自然的东西,因而是自然主义的。这时哲学研究的主题也发生了变化,以前主要是研究外在世界是什么样的,称之为本体论;现在则主要研究我们是怎样认识世界的,这是认识论的问题。这就是哲学史上的“认识论转向”。因为时代的限制,梯利没有涉及现象学运动及存在主义的兴起,因此在德国古典哲学终结之后,哲学的伦理学转向我们就无法获得一个全景。

从近代开始到德国古典哲学终结,哲学史的大致线索是:大陆唯理论和英国经验论,启蒙运动哲学和法国唯物主义,德国古典哲学。后两者对于中国读者可能比较熟悉,作者因为历史观与我们不同,评价也颇有值得商榷之处。我们在这里只看一下大陆唯理论与英国经验论。

所谓唯理论或称唯理主义,可以指这种态度,它肯定知识的标准是理性而不是启示或权威;也可以指这种观点,它认为真正的知识由全称和必然的判断所组成,思维的目的是制定真理的体系,其中各种命题在逻辑上相互有联系。这些都不是我们这里称的唯理论。提到知识的起源问题时,近代哲学有两种不同的答案:第一,真正的知识不能来自感官知觉或经验,而必然在思想或理性中有其基础。真理是理性天然所有或理性所固有的,那就是天赋、或与生俱来、或先验的真理。确实的真理起源于思想本身。这就是认识论中大陆唯理论的主要思想。第二,没有与生俱来的真理,一切知识都发源于感官知觉或经验,因此,所谓必然的命题根本不是必然或确实的,只能给人以或然的知识。这种观点被称为经验主义或感觉主义。大陆唯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兹,他们都是欧洲大陆诸国的哲学家。英国经验论的代表人物有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他们都是英国的哲学家。他们的影响直到今天,形成了哲学上的欧陆学派与英美学派。

因为该书出版于1914年,那时候十月革命还没有取得胜利,马克思主义在全球的影响还不十分巨大,梯利只是在该书中作为青年黑格尔派提到了马克思。到今天,无论你属于哪个阶级,都不能忽视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传播对人类历史和人类思想史发展的巨大改变作用。

⑨ 中西方哲学史满分是多少

面对浩茫的宇宙,人类心灵中希望和恐惧并存。这种不能确定的未来使人痛苦
对立面的冲突 虽然人类可以认识那支配万物的永恒智慧,我们对此智慧却未尝留意。所以我们其实并不理解事物何以如此发生。无谓的混乱让我们沮丧不已,善恶的纷出让我们穷于应付,我们渴望安宁,那意味着冲突的结束。
真理的确定是由于效果的证明,而不是由于逻辑或者甚至于观察的证明。
真理的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