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学法学 » 法术哲学
扩展阅读
中国网络原创新人乐团 2021-03-31 20:26:56
党政视频素材 2021-03-31 20:25:44
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 2021-03-31 20:25:36

法术哲学

发布时间: 2021-03-29 12:18:47

1. 如何评价韩非子法术势思想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
但是法家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如极力夸大法律的作用,强调用重刑来治理国家,“以刑去刑”,而且是对轻罪实行重罚,迷信法律的作用。他们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利益的,没有什么道德的标准可言,所以,就要用利益、荣誉来诱导人民去做。比如战争,如果立下战功就给予很高的赏赐,包括官职,这样来激励士兵与将领奋勇作战。这也许是秦国军队战斗力强大的原因之一,灭六国统一中国,法家的作用应该肯定,尽管它有一些不足。
法家的思想简略介绍如下:
反对礼制
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他们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这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的,不公平的。
法律的作用
第一个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其中法家之一慎到就做了很浅显的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意思是说,一个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对于集市上的那么多的兔子,却看也不看。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权已经确定,不能再争夺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第二个作用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管子就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打渔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渔的利益。有了这种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
“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方略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时,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法家思想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有根本的区别,最大的就是法家极力主张君主集权,而且是绝对的。这点应该注意。法家其他的思想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借鉴、利用。
治国之道
为了适应新的政治形势,法家提出了新的治国之道,如上所述,他们自以为是立于不败之地的。照他们所说,第一个必要的步骤是立法。韩非写道:“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韩非子·难三》)通过这些法,告诉百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法一经公布,君主就必须明察百姓的行为。因为他有势,可以惩罚违法的人,奖赏守法的人。这样办,就能够成功地统治百姓,不论有多少百姓都行。
关于这一点,韩非写道:“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显学》)
君主就这样用法用势治民。他不需要有特殊才能和高尚道德,也不需要像儒家主张的那样,自己作出榜样,或是通过个人的影响来统治。

2. 韩非子有些什么哲学思想

我来补充一点,1. 韩非子还坚持进化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是发展变化的,古今不同,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五蠹》)的观点。
2. 韩非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一是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他说,“聪明睿智,天也;动静思虑,人也。人也者,乘于天明以视,寄于天聪以听,托于天智以思虑。”(《解老》)这是说人依赖天生的眼、耳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来感觉和思维客观世界。二是天地万物都有所以然之道、所以然之理和事物的性质、形状,可以为人的这些器官所感觉和思维。

3. 韩非子的哲学思想是什么

韩非,也称韩非子(约公元前280一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今河南新郑)人,韩王室诸公子之一。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苟子的学生。韩非因为口吃而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子》是韩非主要著作的辑录,共有文章五十五篇,十余万字。里面的文章,风格严峻峭刻,干脆犀利,保存了丰富的寓言故事,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
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性本利
对于民众,他吸收了其老师荀子的“性本贪”理论,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要以法来约束民众,施刑于民,才可“禁奸于为萌”。因此他认为施刑法恰恰是爱民的表现。(《韩非子·心度》)。容易让人忽视的是韩非是主张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的。他认为严重的徭役和赋税只会让臣下强大起来,不利于君王统治。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对于君主,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
改革和法治
对于政治,韩非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对于臣下,他认为要去“五蠹”,防“八奸”。(《韩非子·八奸》 《韩非子·五蠹》)所谓五蠹,就是指:1、学者(指儒家);2、言谈者(指纵横家);3、带剑者(指游侠);4、患御者(指依附贵族并且逃避兵役的人);5、商工之民。他认为这些人会扰乱法制,是无益于耕战的“邦之虫”,必须铲除。 所谓“八奸”,就是指:1、“同床”,指君主妻妾;2、“在旁”,指俳优、侏儒等君主亲信侍从;3、“父兄”,指君主的叔侄兄弟;4、“养殃”,指有意讨好君主的人;5、“民萌”,指私自散发公财取悦民众的臣下;6、“流行”,指搜寻说客辩士收买人心,制造舆论的臣下;7、“威强”,指豢养亡命之徒,带剑门客炫耀自己威风的臣下;8、“四方”,指用国库财力结交大国培养个人势力的臣下。这些人都有良好的条件威胁国家安危,要像防贼一样防备他们。
朴素辩证法
韩非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比较突出,他首先提出了矛盾学说,用矛和盾的寓言故事,说明“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值得一提的是,《韩非子》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韩非的文章说理精密,文锋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比如《亡征》一篇,分析国家可亡之道达47条之多,实属罕见。《难言》、《说难》二篇,无微不至地揣摩所说者的心理,以及如何趋避投合,周密细致,无以复加。 韩非用人口增长速度愧于生活资料增长速度的人口理论来说明“当今争于力气”,认为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加的,即五子二十五孙论(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4. 中国哲学概念“道,法,术,器”怎么理解

道、器是对立概念,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之为器,,一个无形一个有形,,,,法术也可以说是一对,,,他们是两对的概念吧,,,法:消法、法则,,,,,术我不太清楚。

5. 儒教法术

我个人认为,儒教可能与黄老有关,孔子的老师是老子嘛!但儒教以人为本,所以没有法术。你见国古代读书人像个道士似的蹦来跳去吗?儒教和道教都有自己的哲学体系,但道教却有法术仙术的记载,而儒教则没有,儒教侧重政治体系。但二者也有相同之处。比如《易》既是道家的典籍,又是儒学经典(孔子还是《易》的作者之一)。总之儒教没有法术之类的东西。

6. 炼金术所隐含的哲学理论

炼金术是中世纪的一种化学哲学的思想和实践,是当代化学的雏形。其目标是将一些基本金属转变为黄金(gold),制造万灵药及制备长生不老药。现在的科学表明这种方法是行不通的。但是直到19世纪之前,炼金术尚未被科学证据所否定。包括牛顿在内的一些著名科学家都曾进行过炼金术尝试。近代化学的出现才使人们对炼金术的可能性产生了怀疑。

西方的炼金术
早期的炼金术者的生活时代是从公元一世纪到五世纪。西方最早的炼金术著作是委托德谟克里特的名字写的(约公元100年)。西方炼金术认为金属都是活的有机体,逐渐发展成为十全十美的黄金。这种发展可加以促进, 或者用人工仿造。所采取的手段是把黄金的形式或者灵魂隔离开来,使其转入贱金属;这样贱金属就会具有黄金的形式或特征。金属的灵魂或形式被看作是一种灵气,主要是表现在金属的颜色上。因此贱金属的表面镀上金银就被当作是炼金术者所促成的转化。

炼金术者所采用的一个相当普遍的方法是把四种贱金属铜、锡、铅、铁熔合,获得一种类似合金的物质。然后使这种合金表面变白,这样就赋给它一种银的灵气或者形式。接着再给它加进一点金子作为种籽或发酵剂使全部合金变为黄金。最后再加一道手续,或者把表面一层的贱金属蚀刻掉,留下一个黄金的表面,或者用硫磺水把合金泡过,使它看上去有点象青铜那样,这样转变就完成了。

另一种为早期炼金术者加以广泛传播的思想,是一种更原始的观念,即金属是两性生殖的产物,金属本身就有雌雄之分。这种观念在伊斯兰教和中古炼金术里的地位比较重要。

自公元12世纪起,基督教盛行的西方开始翻译阿拉伯和希腊著作,包括炼金术文献。希腊炼金术对欧洲的影响远不及经过了系统化的阿拉伯炼金术所产生的影响。炼制黄金是欧洲炼金术的主要目标。欧洲学者根据伊斯兰炼金术的理论,作了大量实验。虽然不可能成功,但为化学的发展与出现积累了大量知识。

伊斯兰的炼金术
伊斯兰炼金术体现了一种关于本质的哲学,它与古希腊赫尔墨斯的哲学和中国的炼金术,以及关于矿物和金属转变成金的特殊原理都有密切的关系。伊斯兰教历史上,穆斯林学者对炼金术的效能长期争论不休。正统的宗教学者大多反对炼金术,而多数自然学科的学者,尽管他们也不相信一般金属能变成黄金,却接受了炼金术的基本观点。著名的伊斯兰医学家伊本?西那 在他的《治疗书》中关于金属构成的学说,便是以炼金术的理论为基础。

穆斯林最早的炼金术者是倭麦亚王子哈立德?伊本?叶基德。8世纪初,炼金术甚为流行,其代表人物是贾比尔?伊本?哈扬。他的著作《七十本书》和《平衡书》,被视为伊斯兰炼金术的基础理论著作,是用阿拉伯文写成的关于炼金术最重要的文献。穆斯林医生兼炼金术拉齐被誉为将炼金术发展为古代化学的奠基人。

中国的炼金术
炼金术在中国古代叫炼丹术。

中国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曾派人到海上求仙人不死之药。汉武帝本人就热衷于神仙和长生不死之药。到了东汉炼丹术得到发展,出现了著名的炼丹术家魏伯阳,著书《周易参同契》以阐明长生不死之说。继后,晋代炼丹家陶弘景著《真诰》。到了唐代,炼丹术跟道教结合起来而进入全盛时期,这时炼丹术家孙思邈,著作《丹房诀要》。这些炼丹术著作都有不少化学知识,据统计共有化学药物六十多种,还有许多关于化学变化的记载。

影响
炼金术经过现代科学证明是错误的。但作为近代化学的先驱在化学发展史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通过炼金术,人们积累了化学操作的经验,发明了多种实验器具,认识了许多天然矿物。炼金术在欧洲成为近代化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另外:炼金术(Alchemy)

Alchemy一词源自阿拉伯文el-kimya,埃及文为Khem,早於基督教的出现。炼金术结合法术(magic)和希腊神秘哲学(Hermetic philosophy),四世纪以後,炼金术被压制。十二世纪,炼金术经由西班牙的伊斯兰教炼金术士传入欧洲。在欧洲,中世纪炼金术结合了诺斯替教的成分,最流行的部分是转石成金这种技术。

鍊金术并非凭空捏造,事实上,它乃是由希腊先哲亚理斯多德所提出的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也是近代化学及医学的先驱。

「如其在内,如其在外;如其在上,如其在下。」(As within, so without; as above, so below.)炼金术的这四句金言代表了炼金术的整个宇宙观,在上者或在外者,指大宇宙,包括神、自然和整个地球;在下者或在内者,指小宇宙,指人类的灵魂或心灵。无论是神、自然、人类或心灵,内外上下的相应表现的是一个统一和谐的宇宙,用中国炼丹术的话来说,是大周天与小周天的关系;用西方宇宙论的话来说,就是大宇宙(macrocosm)与小宇宙(microcosm)的关系。)

7. 你见过哪些民间的神奇法术

就是一些偏方确实很神奇的,有一次我生病,吃了很多药都不好,这种偏方一吃立刻见效。

8. 法家哲学的基本观点

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
面对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战争频仍 民生疾苦的现象 法家与儒 墨两家都是希然藉由各自所提出的积极主张以挽救世局的危乱 恢复人心的安定 使国家走上正面建设之路。而法家对于整体人类历史发展的主张 是放置在一种不断进化的过程之观点下来看 而进化的动力则在于掌握生杀大权的帝王能善用人性 以及法律制定的强制性与普遍性 奖励耕田的农民与打仗的战士 将国家一统在符合任何时代都行之有效的君主集权的专制统治之下 创造国家的富强与统一。
但是法家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如极力夸大法律的作用,强调用重刑来治理国家,以刑去刑,而且是对轻罪实行重罚,迷信法律的作用。他们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利益的,没有什么道德的标准可言,所以,就要用利益、荣誉来诱导人民去做。比如战争,如果立下战功就给予很高的赏赐,包括官职,这样来激励士兵与将领奋勇作战。这也许是秦国军队战斗力强大的原因之一,灭六国统一中国,法家的作用应该肯定,尽管它有一些不足。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时,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者,宪令着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在法家思想里 世界就是国家 国家就是帝王的国家 世界的太平就必须要靠帝王的权威统治与法律的普遍奉行 才能可大可远。这种强悍的世界观点 在理论预设方面 则有其承袭自道家对道的理性思考 认为自然界与人没有亲疏关系 只有其无意志的自然法则 而人也不能改变任何天道运行的规律 因此试图以天道影响人事的一切作为都是迷信 都是应该被打倒的对象 只有靠人为自身的努力才有可能发展人类福祉。这种素朴的宇宙自然观 为其重视现实的统治者之权威与利益的君主专制言论 塑造了良好的理论基石。
由于法家对于人性的看法是承袭荀子的性恶论 并且从经验层面观察人性的生理需求和实际行为 主张人性普遍好利恶害 贪婪自私 完全不能期望以礼乐化之 只有依靠法治统治才能禁民为非。因此 帝王君主的角色 即在于善用其本身的权势与法术 治理国家;而百姓个人的生存发展与创造自由 只有在整体国家的利益考虑下 才谈得上真自由与真利益。

9. 道家书籍都是哲学书籍吗

道家和道教是不同的。道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老子,《道德经》是他的著作内,容其中有很多哲学思想,比如“一阴一阳之谓道”,揭示了世间万物对立统一的规律,还有无极、无为、天一合一等重要思想。庄子是老子的学生,《南华经》是他的主要著作,道家思想一脉相承,自然也有哲学内容。像大家都知道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醒示了事物之间相互制约的哲理。所以说道家不少思想属哲学内容,是没有错的,但:不限于。道教则发展成宗教了,里面就有不少迷信色彩和非科学的内容了。道教也以老子为始祖,但追求仙道,主张修练内外丹。历史上著名人物有吕洞宾、张紫阳、张三丰等人物,大家耳熟能详,道教的思想需要辩证看待,加以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