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为什么说皮尔士对笛卡尔哲学传统的批判在
皮尔士对近代哲学进行了深入而 细致的批判,其核心是笛卡尔主义批判。皮尔士认为,近代哲学家们继承和分享了笛卡尔哲学的种种基本预设
Ⅱ 夏皮尔的夏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
夏皮尔认为科学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科学推理过程。因为,科学理论的评价或辩护要通过推理,理论发现和认识过程的其它许多环节也要通过推理。他不同意逻辑经验主义者把统一的推理过程划分为发现范围和辩护范围。在他看来,居于科学哲学中心地位的是“学科范围”。这一概念不是指客观世界的某一方面或某种自然现象,而是指我们已掌握的包括理论和事实两方面的知识整体。
他指出,一个学科范围的特征是:1、各项目基于它们间的某种关系而合成一个整体;2、互相关联的整体出了问题;3、这个问题是个重要问题;4、科学对讨论这个问题是“有准备的”。他认为在特定情况下,3、4不必同时具备。
他认为整个科学推理过程依次包括以下这些问题:1、什么理由或何类理由引导科学家把某些知识或资料的全部看作一个整体,看作构成一个有待研究的统一的题材、范围?2、怎样描述这些资料?在科学发展的更高级阶段怎样修改这种描述?3、在这样的资料中发现何种缺陷?把这些缺陷看作必须继续研究的科学问题的理由何在?哪些问题较重要?科学对于研究它们是否已“有准备”?4、什么理由导致特殊研究方针的产生?认为某些方针较之其它解决问题的办法更“有希望”的理由何在?5、期望甚至要求给那些问题寻求具有一定特征的某类答案的理由何在?6、把一个科学问题的某一答案看作是适当的并接受它,其理由何在?在夏皮尔看来,这些都是科学哲学的主要问题,但只有第6、在较小程度上还有第2的问题被科学哲学家结合归纳逻辑的讨论认真、仔细地研究过。80年代以来历史主义者对其它问题也开始给予较多的注意。但他认为许多历史主义者的观点,最终只是否认,而不是解答这些问题。因此,他既反对逻辑实证主义者单纯探讨归纳逻辑问题,又指责有些历史主义者公然否认科学的合理性。他主张在整个认识过程中,从形成学科范围、提出问题,直到答案的评价或接受,每一环节都有推理,并非像逻辑实证主义所主张的仅仅在评价阶段或辩护范围才有推理,更不能以社会的或心理的因素代替科学推理,并以此说明科学信念的变化、理论的推陈出新。夏皮尔指出,在科学的发展中有一个基本理由,有一个逻辑。 夏皮尔在《现代科学和哲学传统》这篇论文及其它著作中指出,哲学有一个传统,那就是试图理解寻求和获得知识的过程。例如,寻求知识的方法是什么?一种信以为真的知识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这也就是说,哲学要解决科学知识的本质和它的方法论问题。
从哲学史和现代西方哲学来看,对这个传统问题的回答,有两个极端:预设主义和相对主义。预设主义以柏拉图、康德、早期维特根斯坦和逻辑经验主义为代表。“他们持有一个共同的假定,即在寻求知识的事业中有某种预设的、或基本的或必然的东西。这种预设的或基本的或必然的成分据说是不会被我们可能达到的任何新知识修正或摒弃。此外,通常还认为,这种成分被假定为构成科学的特征性的、确定的特点”。这种预设主义有种种表现形式和说法。
第一,这种预设的、基本的、必然的、不可修正和摒弃的东西被称之为科学方法。应用了它,我们就能获得关于世界的知识;如果我们一旦发现了这种方法,它就不会被我们应用这种方法可能获得的任何信念所修正或改变。他认为在近代自然科学的确立时期,伽里略用来从事发现或发明的方法就具备这样的特征。
第二,这种方法既然是用来表征科学的,那么它就必然有预设主义的本体论或认识论的主张。例如:康德认为,如果没有他所说的“直观形式”(空间和时间)以及“思维形式”或“范畴”(其中包括每事必有因的思想和实体,即有自在之物存在的思想),则知识就不能存在,寻求知识就无从说起。这些直观形式和范畴,不仅是我们知识形成的基础和条件,而且不管我们在经验中获得什么新的知识或发现,都不能对它们加以修改或抛弃。
第三,它必然要预设一些原理或规则。例如:自然界的“齐一性原理”,即自然界总是以同样方式起作用;自然界的“简单性原理,即自然界最终是简单的;自然界的“统一性原理”,即自然界有可能用一种统一的理论理解;J.M.凯恩斯的“有限独立异种原理”,即自然界仅有有限数目的不同种类事物。逻辑上的归纳推理规则和演绎推理规则在科学推理中普遍运用,不会因科学的新发现和发明而发生改变。这些都是寻求知识事业中的“必然预设”。
第四,它必然要预设一些“元科学”概念。例如:逻辑经验主义者就预设了像“证据”、“观察”、“理论”、“解释”、“确证”等概念,“用它们来谈论关于科学的概念,主张或论据,它们所具有的意义与不断增长着的科学的特定内容完全无关,它们的意义构成了算作是一个证据、一个观察、一个理论、一种解释等等东西的特定特性,也就是说,它们的意义构成了什么是证据、什么是观察等等。而当你理解了其中每个概念,并把他们全都放在一起时,你就对什么是科学或什么是科学的下了定义,即定义了科学的本质,尽管他们不愿意用这个词,但这个词还是适用的。做某种不适合那些定义的事情也就是做按照定义它不是科学的事情,因此你只要从事科学,你就不能违背这些定义”。
以上四种表现形式和说法,都是建立在“不可违背性论点”基础上的。它由两部分组成,不可违背性原理和预设中不可违背成分。不可违背性原理认为存在着某种东西,不管它的精确特征是什么,它对于寻求知识事业,特别是对于科学是预先假定的、基本的、必然的,它们不会因为我们可能达到的任何新科学知识或信念而被修改或抛弃。不可违背成分指科学预设中总存在这些成分,它们构成科学的特征。夏皮尔将它们统称为“不可违背性论点”。
哲学对于科学知识获得过程的另一极端解释是相对主义。相对主义既反对哲学史上的怀疑论者,又反对以逻辑经验主义为代表的预设主义。怀疑论主张,人们不可能有任何知识,人就是万物的尺度、决定者;而预设主义又往往把预设当做先天的,并进而断言它们构成了科学恒定不变的本质。相对主义认为:“我们当做知识的东西只不过是我们随意预设的一种功能。”他们坚持认为,各种知识、理论、方法都是科学家各自提出的不可违背的预设。在科学哲学中,相对主义的著名代表就是历史主义学派的库恩和费耶阿本德,他们虽然借助于科学史材料,揭露和摒击了逻辑经验主义的预设主义、辩护主义、绝对主义,但是他们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否认科学理论发展的合理性、进步性和衡量合理、进步的标准。他们强调新旧理论和方法的不可通约性,选择的任意性。“相对主义的严重危险在近代看来确实是实际存在着,因为科学史家带来的科学中的彻底的、基本的变化已经使他们中的许多人的确走向相对主义。因此在库恩的很有影响的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科学周期性地经历着猛烈的革命,在革命前后,整个科学的结构已经改变,革命前后的范式是不可通约的,其中包括每个接受的概念,像观察、事实、问题、方法、标准等等都是不可通约的;对库恩来说(至少如他那本书中所说),不存在我们据以能够在范式间进行选择的超范式的标准了。许多别的科学史家和哲学家的观点都受到了科学史中发展观点的影响(最著名的是费耶阿本德),也已经倾向于相对主义”。
夏皮尔对于预设主义和相对主义分别作了批判。关于预设主义,他指出,哲学和哲学史家、科学和科学史家都曾对它予以否定。
第一,美国的实用主义者,尤其是皮尔士和杜威领先抨击了本质主义和必然真理的学说,并维持了科学是永远变化、永远演进事业的观点。M怀特和奎因也否认有基本真理和必然真理的存在,而认为科学是信念的共同体,其中没有一种信念会免受修改或抛弃。后期维特根斯坦则站在实用主义范围之外(且很少提及科学)而提出一种论点:我们当做必然真理的东西不过是我们玩弄“语言游戏”的一种功能,是我们参与其中的“生活形式”的一种功能,因此,除了这些语言游戏或生活形式之外,没有必然的或基本的真理,当我们以为某个命题是这种真理的时候,我们必须对“逻辑必然的确实性”表示怀疑,并寻求揭露我们所作的错误推测的语言学基础。
第二,科学发展本身也驳倒了有所谓必然的不可修改不可抛弃的真理存在的观点。例如,关于一切终极原因都用运动着的物质的相互作用来加以说明的思想;关于欧几里德几何学不可违背性思想;关于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必定是决定论的观点,它们过去都被认为是不可违背的,但都已被拒斥,甚至被否认为是真的。“新思想已被引入科学,它已远远超出我们所能预料到的任何东西”,“所有这一切以及更多的情况表明,看来有理由同意,我们以为是必然的和不可违背的任何东西都必定是可疑的,科学思想也不能受任何思想的限制”。
第三,科学史的研究结果已经指出,科学已经经历了根本的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表现在新事实的发现和新观念的确立,而且还扩展到使用的方法论(与不可违背的科学方法的拥护者相反)、合法与不合法的科学问题之间的区别(与卡尔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和逻辑经验主义者的证实主义相反),被认为是可能的或正确的解释(被认为与亨普尔和其它人相反),被认为是观察或观察证据,甚至探究的标准和目的(与实际上所有的实证主义哲学家相反)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一提示告诉我们:科学中不存在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不存在原则上可免受修改或摒弃的东西:不论是所谓的事实、理论、概念、问题、方法、思维方式,甚至像某些据说是可免受修改或摒弃的一组元科学概念中的定义,都是如此”。
夏皮尔也依据哲学和哲学史、科学与科学史对相对主义进行了批判。他指出,相对主义乃是哲学思想方法上走极端的结果。他们要求不同的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要么就是绝对同一,要么就是绝对不同,否认它们之间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这样,哲学上的形而上学传统就导致了科学理论和方法的主观化、凝固化。其次,他反对相对主义的“不可通约性”的论点,主张科学演化是具有合理性的,在不同的两类“范式”或“标准”之间存在着合理发展的链条,它可以对前后发展的科学理论进行比较,从而指出现代科学比以往科学要好的事实。 夏皮尔既反对预设的不可违背性论点,又反对相对主义的“不可通约性”论点,它们最终是殊途同归的,都会否认知识的可能性。因为预设主义的不可违背性论点反复地说明,如果没有不可违背的东西,就不可能获得知识;而相对主义的“不可通约性”论点又反复证明,我们不可能获得统一的首尾一贯的知识。夏皮尔则主张:科学中一切都是可变的、可修正的、可抛弃的,但是科学的发展又是有联系的、可比较的、合理的。他认为,这种知识观同时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科学的各个方面——例如包括迄今已被区别的观念、事实、方法、标准、定义概念(元科学概念)等等所有这些原则上都是可以修改的,当然,尽管它们事实上不需要实际上不断被修改”;第二,“能够做这样修改是根据某些理由,这些理由则是基于我们从事科学事业过程中所学会的东西”。这样,若满足这两个条件,则可建立以合理性为基础的科学发展观。“尽管在一个时期被当做合理的科学理论、问题、解释、考虑可能会极为不同于另一时期被当做合理的理论、问题等等,但常常有联结两套不同标准的发展链条,通过这链条可以找出这两者之间的合理演化”。
Ⅲ 美国 实用主义哲学 之后 是什么哲学
是实用主义哲学.于十九世纪末皮尔士建立,经由詹姆士之手而大行于世.原有观点是,一个概念的效果决定了这一概念的意义.这一思想后被归纳为“有用就是真理“,其中不乏误解成分,却极为符合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充满着早期殖民地以及西部拓荒时期的美国精神.实用主义后和美国20世纪中叶的主流哲学——分析哲学相融合,关心日常语言的使用问题,为哲学思考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Ⅳ 美国人学什么哲学
美国人什么哲学都学,马哲也学主要是西方哲学,是实用主义哲学。于十九世纪版末皮尔士建立,经由詹权姆士之手而大行于世。原有观点是,一个概念的效果决定了这一概念的意义。这一思想后被归纳为“有用就是真理“,其中不乏误解成分,却极为符合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充满着早期殖民地以及西部拓荒时期的美国精神。实用主义后和美国20世纪中叶的主流哲学——分析哲学相融合,关心日常语言的使用问题,为哲学思考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Ⅳ 西方学术界遵循皮尔士原则,那东方呢,有什么原则可言
皮尔士原则的核心是形而上学思想和尊重事实。西方学术系统一般都遵循皮尔士原则。东方一直到近代也没有形成完整的学术体系,所以也就不存在遵询某某原则之说。如果我们看东亚主要的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孔子和老子这些早期的思想家完全没有类似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系统可言。打个比方,西方哲学家在提出一个论点的时候会提出完整的论证过程,但是孔子老子这些中国哲学家的论点并没有论据支持,比如说《论语》里就都是孔子在陈述自己的观点,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没有阐明这些观点的来源。
后世的东亚哲学家开始逐渐形成了体系和论证过程。比如“格物致知”之类的论点都有来自四书五经的理论基础。但是因为四书五经这些书本身来源并没有经过完整的论证,所以后世的哲学家自然也就不能被称为体系。也自然没有原则可言。近代之后西方文化进入东亚,我们自然也就开始使用更为科学的西方皮尔士原则。
Ⅵ 20世纪3大哲学的思想运动不包括哪些
20世纪比较大的哲学学派有逻辑实证主义、存在主义和实用主义。其中存在主义成为1种时尚的思想运动,广泛地渗透至文学、艺术和宗教领域。
有三大源头:分别由胡塞尔、弗雷格、皮尔士开始,称为现象学-解释学传统、分析哲学传统、实用主义传统。当时,美国是边缘文化,因此人们经常只谈欧洲的两大传统,即现象学-解释学传统和分析哲学传统。但分析哲学传到美国以后,和实用主义结合甚紧,形成所谓逻辑实用主义,而且,近来的研究表明,实用主义早在上半个世纪就对海德格、维特根斯坦等欧洲大哲学家有深刻影响。所以我说,三大源头。
皮尔士是美国哲学家,他开创了实用主义流派。他的第一批重要论文如《信念的确定》、《如何使我们的观念清楚明白》等是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发表的。当时,实用主义对欧美文化界的直接影响不大,但很多重要哲学家则受到了皮尔士的巨大影响。
弗雷格是德国的数理逻辑学家,他开创了分析哲学传统,他的第一部主要著作《概念文字》出版于1879年。他的大部分著作出版于1900年前后的约40年间。这一流派后来的代表人物有罗素、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蒯因等。
现象学这一流派由胡塞尔开创,胡塞尔的《逻辑研究》是从1900年开始出版的。这一流派后来的代表人物有舍勒、海德格、加达默、萨特、加缪、德里达等。
Ⅶ 皮尔士原则是什么
皮尔士原则,在哲学上即实用主义,其遵循忠于事实的原则。主要观点:
1、 强调知识是控制现实的工具,现实是可以改变的;
2、强调实际经验是最重要的,原则和推理是次要的;
3、信仰和观念是否真实在于它们是否能带来实际效果;
4、真理是思想的有成就的活动;
5、理论只是对行为结果的假定总结,是一种工具,是否有价值取决于是否能使行动成功;
6、人对现实的解释,完全取决于现实对他的利益有什么影响。
Ⅷ 哲学中所说的实用主义的“有用就是真理”为什么不对试举例说明,在线等
同学,实用主义的“有用就是真理”使得真理的客观性被否定,从而否定了真理的绝对性,是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倒向了相对主义。比如说,“侵略战争是不正义的”,这是个社会历史政治范畴里的客观真理,依照实用主义的观点,这个客观真理对于侵略者是无用的,难道“侵略战争是不正义的”就不是真理了吗,它就不客观存在了吗?“人是由猴子进化而来的”是自然科学范畴的真理,但对于教皇是没有用的,难道这个真理就不存在吗?
关于主观真理论,要从实用主义的哲学基础开始分析,首先实用主义是经验主义的分支,皮尔士否定了笛卡尔以来以“我思故我在”为知识的确定和来源的理性主义,确定了经验来源于行动和实践过程以及人们之间在不同条件和因素下进行商讨的新的来源的哲学基础,这就表明了实用主义哲学有着很强烈的经验主义色彩。
皮尔士在批判康德的时候,进一步将实用主义的哲学性质作出了阐释。康德对于人类知识的来源的基础解释为来源于“先验意识”(比如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是先天直觉的,不用推论的),但是康德在肯定够先验意识活动的能动作用的时候并没有否定自在之物的存在及其对经验的影响(意思就是说,康德虽然认为知识来源于人的推理,但是没有否定知识也可以来源于客观世界的事物,这一个矛盾引发了后面的哲学),皮尔士不满意这种康德的矛盾立场,于是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有用的”信念(康德还在讨论知识到底来源于人的心灵还是客观世界,皮尔士就跳跃出来了)。
到了詹姆士那里,实用主义哲学进一步发展,詹姆士强化了皮尔士的观点,之前皮尔士跳出了康德徘徊在讨论知识到底来源于人的心灵还是客观世界的矛盾中,詹姆士就干脆反对精神过程和物理过程的分割,通过心理学和意识流理论,消除心物二元论,不去管这个知识到底来源于什么精神还是物质世界,反正有用就是知识,有用就是真理(我这里粗俗讲了)。
詹姆士对于康德的知识到底来源于什么精神还是物质世界的矛盾以反对将精神过程和物质过程进行分割从而建立起克服心物二元论的妥善解决,并继承了皮尔士关于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有用的”信念的观点,发展出自己的哲学方法论,他认为真理只能是观念和思想的属性,不是事物的属性,真理就是确定人们的信念,注重有实际效果的观念,对满足人的需要,愿望有用的信念,,是能使人获得成功的观念。
詹姆士已经把真理论和“人本主义”统一起来了,认为真理相对于人,相对于人变化着的经验而变化。
到这里,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已经形成,说它主观,是因为第一,它取消了真理的客观存在的稳定性(用绝对性个人感觉不恰当),第二,它取消了真理之于个人的绝对服从性,个人要自己的愿望选择真理,而不是真理“选择”人类。
个人看法:
实用主义到了杜威那里被称为生活哲学,行动哲学,实践哲学,按照本人自己的观点,实用主义所说的真理实际并非马克思主义里的真理,实用主义的真理是实践意义上的方法论,它鼓励人们通过自己的信念,自己的智慧去取得成功,而不是坐等着接受命运的残酷折磨,从这一个层面上说,实用主义是有利的,但是实用主义容易走向个人主义的极端,容易产生“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的极端思想,也是不好的。
实用主义这里所阐述的真理的确应该是一种生活的信念,生活的真理,理应说,和传统哲学上的真理不相同的,因为实用主义是反对形而上学的,没有既定的生活真理,一切需要您去把握!
可以看看电影《好好先生》,这部电影拥有后现代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哲学结合~
同学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