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药理学问题.某药的半衰期的12h,给药1g后血浆最高浓度为4mg/100ml,如...
是每12h用药一次吧
需要用药216小时用完18次要药的时候是36mg/dl,第18次用完过完12h再用第19次的时候达到40mg/dl
② 药理学里面的 药物半衰期的公式及计算方法
当测定药物半衰期时,药物单次静脉注射给药后,可在不同时间取血检测药专物浓度,至少取6~属7个点,以判断曲线类型。若以药物浓度的对数对时间作图,得一直线,由直线上任意两点算出斜率。
斜率(b)=(logc1-logc2)/(t1-t2)
式中c1和c2为直线上任意两点浓度,t1和t2分别为该浓度相应的时间。
当符合一室模型药物静脉注射后,可准确地测知两个不用时间(t1,t2)的血药浓度(c1,c2)后,即可代入b=
-K/2.303,求出消除率常数b。
k=
-
2.303
*b
而t1/2与k的关系如下:
t1/2
=
0.693/k
按该公式,可以计算上述半衰期。
③ 药理学:“半衰期”和“消除半衰期”的名词解释是一样的吗或者说这两个名词的意义是一样的吗。
药物半衰期,和药物消除半衰期意义一样。
也可称作生物半效期或者是生物半衰期,也可以简写为“t1/2”,指的是血液中药物浓度或者是体内药物量减低到二分之一所花费的时间。
消除半衰期长的药物在体内消除慢,滞留时间长。对于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无论给药量多少,其消除半衰期是一个常数,可用消除速率常数(ke或β)计算,T1/2= 0.693/ke。半衰期长的药物说明它在体内消除慢,给药的间隔时间就长;半衰期短的药物说明它在体内消除快,给药的间隔时间就短。
(3)药理学半衰期实验报告扩展阅读:
药物的半衰期一般指药物在血浆中最高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其长短可反映体内药物消除速度。例如一个药物的半衰期(一般用t1表示)为6小时,那么过6小时后血药物浓度为最高值的一半;再过6小时又减去一半;再过6小时又减去一半,血中浓度仅为最高浓度的1/8。药物的半衰期反映了药物在体内消除(排泄、生物转化及储存等)的速度,表示了药物在体内的时间与血药浓度间的关系。
④ 药理学的半衰期计算题怎么做
半衰期就是消除半衰期,在药代动力学中,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按一级动力学过程进行,故而药物在体内也存在相对稳定的半衰期,称作药物消除半衰期或血浆半衰期,其具体定义是药物在生物体内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⑤ 药物血浆半衰期测定的实验结果是什么呀
就是计算半衰期 这个和给药间隔时间 有关 与药剂量也有关
我们实验结果就是4到六小时
⑥ 测定药物半衰期的临床意义
知道半衰期,就好知道什么时候可以继续给药,维持合适的药物浓度
补:
药物的半衰期一般指药物在血浆中最高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例如一个药物的半衰期(一般用t1/2表示)为6小时,那么过了6小时血药物浓度为最高值的一半;再过6小时又减去一半;再过6小时又减去一半,血中浓度仅为最高浓度的1/4。药物的半衰期反映了药物在体内消除(排泄、生物转化及储存等)的速度,表示了药物在体内的时间与血药浓度间的关系,它是决定给药剂量、次数的主要依据,半衰期长的药物说明它在体内消除慢,给药的间隔时间就长;反之亦然。消除快的药物,如给药间隔时间太长,血药浓度太低,达不到治疗效果。消除慢的药物,如用药过于频敏,易在体内蓄积引起中毒。
每一种药物的半衰期各不一样;即使是同一种药物对于不同的个体其半衰期也不完全一样;成人与儿童、老人、孕妇,健康人与病人,药物半衰期也会有所不同。通常所指的药物半衰期是一个平均数。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药物消除速度慢,半衰期便会相对延长。如仍按原规定给药,有引起中毒的危险,这点必须特别注意。
根据半衰期的长短给药,可以保证血药浓度维持在最适宜的治疗浓度而又不致引起毒性反应。常用的适宜方案是首次给以全负荷剂量,然后根据药物半衰期间隔一定时间,再给以首次剂量的一半。例如磺胺嘧啶1克能在血中产生有效浓度,其半衰期为17小时,因此适宜方案是每日服两次,首剂2克,以后1克一次。
但对一些半衰期过短或过长的药物,如仍按半衰期给药,前者可能给药次数太频;而后者血药浓度波动较大,甚或由于间隔时间太长,易于遗忘给药。鉴于上述情况,对于素性不大的药物,如半衰期过短,可以加大首次剂量,使其在间隔时间末段仍保持有效剂量。倘若药物的治疗指数小,半衰期又短,如去甲肾上腺素,一次注射仅维持几分钟,就必须采用静脉滴注法给药。倘若某药物的半衰期大大超过24小时,则可采用首次剂量和每天服用维持量的方案。维持量的大小可以根据该药首次剂量、每天给药量和该药的半衰期运用公式计算而得。
⑦ 什么是药物的半衰期
药物半衰期
药物的半衰期一般指药物在血浆中最高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例如一个药物的半衰期(一般用t1/2表示)为6小时,那么过了6小时血药物浓度为最高值的一半;再过6小时又减去一半;再过6小时又减去一半,血中浓度仅为最高浓度的1/4。
药物的半衰期反映了药物在体内消除(排泄、生物转化及储存等)的速度,表示了药物在体内的时间与血药浓度间的关系,它是决定给药剂量、次数的主要依据,半衰期长的药物说明它在体内消除慢,给药的间隔时间就长;反之亦然。消除快的药物,如给药间隔时间太长,血药浓度太低,达不到治疗效果。消除慢的药物,如用药过于频敏,易在体内蓄积引起中毒。
每一种药物的半衰期各不一样;即使是同一种药物对于不同的个体其半衰期也不完全一样;成人与儿童、老人、孕妇,健康人与病人,药物半衰期也会有所不同。通常所指的药物半衰期是一个平均数。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药物消除速度慢,半衰期便会相对延长。如仍按原规定给药,有引起中毒的危险,这点必须特别注意。
根据半衰期的长短给药,可以保证血药浓度维持在最适宜的治疗浓度而又不致引起毒性反应。常用的适宜方案是首次给以全负荷剂量,然后根据药物半衰期间隔一定时间,再给以首次剂量的一半。例如磺胺嘧啶1克能在血中产生有效浓度,其半衰期为17小时,因此适宜方案是每日服两次,首剂2克,以后1克一次。
但对一些半衰期过短或过长的药物,如仍按半衰期给药,前者可能给药次数太频;而后者血药浓度波动较大,甚或由于间隔时间太长,易于遗忘给药。鉴于上述情况,对于素性不大的药物,如半衰期过短,可以加大首次剂量,使其在间隔时间末段仍保持有效剂量。倘若药物的治疗指数小,半衰期又短,如去甲肾上腺素,一次注射仅维持几分钟,就必须采用静脉滴注法给药。倘若某药物的半衰期大大超过24小时,则可采用首次剂量和每天服用维持量的方案。维持量的大小可以根据该药首次剂量、每天给药量和该药的半衰期运用公式计算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