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关于民间信仰或宗教的心理学类书籍
正宗的讨论宗教的心理学书籍不多,知名的有:
弗洛伊德的《论宗教》
《传统宗教的终结——对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卡尔.荣格著作中宗教女性主义评论的重要说明》麦克·阿盖尔的《宗教心理学导论》
詹姆斯的《宗教经验种种》
因为心理学是西方科学体系的研究学科,所以国内尚没有讨论宗教的专业心理学书籍。
其他知名的,如西方的《基督教要义》、《忏悔录》、《论自由意志》皆属纯粹的神学范畴;《形而上学》等皆属西方哲学范畴。
❷ 哪所学校有宗教心理学或者佛教心理学这样的研究方向
首先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我对心理学很感兴趣。
心理学的分支很多,像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心理咨询学,等等,你可以先从《普通心理学》看起,(也可称心理学导论),因为它是研究正常成年人的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是心理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研究。在了解了基础的心理学知识后,可选择一些应用领域的心理学,像消费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相信通过你的学习,,你在心理学认识上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❸ 宗教与心理学的关系
一切的心理学都有着其宗教信仰的基础,因为宗教会改变一个人对待事物的看法态度
❹ 心理学和哲学,心理学和宗教到底什么关系
① 宗教是一种信仰,这种信仰不需要理由.而且往往是一种压倒其他思想的信仰.
②心理学是一门学科,主要以人的心灵活动与外部反应结合为研究对象.
③哲学是本质论,代表了局部客观或者某些程度的客观,个人的客观和全局的客观,时空的客观,物质的客观.
④哲学指导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心理学能够通过验证来增强和修正哲学思想.
⑤一个真正有宗教信仰的人会以宗教的原则为总的行为和思想原则,其它不论是哲学还是心理学都应该顺从于宗教理念,比如一个真正信仰耶稣的物理学家,必定不会否定造物主的存在,在此前提下去研究物理.
❺ 宗教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战”结束后,宗教心理学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对宗教心理学的分析方法也发展出了新兴的观点,如客体关系理论、文化和生命周期理论、自体心理学理论,以及其他一些探究新的研究宗教和灵性经历的理论方法。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是宗教心理学领域最受欢迎的人物之一。与弗洛伊德不同的是,荣格认为宗教为人们提供了达到人类生活中心目标的主要资源,荣格把这个过程称为“个体化”。在他众多复杂的写作中,荣格分析了宗教想象、仪式、原型和符号在个体建构中所产生的力量。尽管那些致力于发展一种科学的宗教心理学的人拒绝接受这个理论,但荣格心理学还是继续影响着一些学术团体和许多接受这个理论的人。批评家们则认为荣格的心理学实际上成为了宗教的替代。科学实证派的宗教和灵性心理学不断扩大其所研究的现象、理论和方法。几十年来,虽然宗教心理学在主流心理学中处于边缘地位,但它目前正在使自己成为心理科学中一个有价值的贡献者。新成立的学科杂志,美国宗教学联会第36分会宗教心理学的官方刊物——《宗教和灵性心理学》显示了宗教心理学在主流心理学中逐渐突出的作用。一些宗教心理学家是实证研究科学家,他们不是使用偏重解释的方法,而是采用严谨的实验方法。与倡导实证研究的宗教心理学家相反,这些学者常常在大学宗教学系或者神学院供职,而不是在心理学系。在宗教学系里,一些学者并不做宗教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他们更喜欢探究的是心理学和宗教之间的关系。不管是否参与对话或相互批评,心理学和宗教的关系都是相当复杂并不断变化的。为了方便总结这些复杂的关系,一些人还把这个领域称为宗教的心理学、心理学和宗教、宗教作为心理学、心理学或宗教。宗教心理学的未来有许多可能性,也面临许多挑战。首先,宗教心理学想要发展壮大,必须要对文化在塑造个人、社区和宗教中的重要性有更多的了解;其次,认知神经科学将会为增进对人类认知、经历和意义的生物基础的认识提供宝贵的知识;再次,宗教心理学还要与宗教人类学和社会学建立持久的关系,不能把宗教和灵性现象从文化和社会基体中剥离出来;最后,宗教心理学必须探究犹太教和基督教之外的宗教和灵性,只有搜寻不同形式的宗教和灵性对人类经历(思想、感觉和行为)的理解和解释,才能丰富宗教心理学的内容。
❻ 宗教的四要素指的是什么谢谢!很急!
宗教观念、宗教行为、宗教体验和宗教体制。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化的客观存在具有一些基本要素。这些要素分为两类:
一类是宗教的内在要素,其中有两部分:
1、宗教的观念或思想;
2、宗教的感情或体验。
一类是宗教的外在要素,也有两部分:
1、宗教的行为或活动;
2、宗教的组织和制度。
一个比较完整的成型的宗教,便是上述内外四种因素的综合。
(6)宗教心理学扩展阅读
在近代宗教学中,有三种研究方法最有影响,一是宗教人类学和宗教历史学,二是宗教心理学,三是宗教社会学。它们对宗教的本质和基本特性的看法各有侧重,在此基础上对宗教提出了不同的界说。
宗教人类学和宗教历史学一般强调以宗教信仰的对象(神和神性物)为中心来规定宗教;宗教心理学则着眼于宗教信仰者个人内心世界对神或神性物的内在体验;宗教社会学则往往以社会为中心来看待宗教,把宗教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和功能视为宗教的核心和基础。
可以这样概括:在把握和规定宗教的本质问题上,第一种是以宗教信仰的对象(神或神性物)为中心;第二种是以宗教信仰的主体(人)为中心;第三种则是以宗教信仰的环境(社会)为中心。
❼ 宗教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包括宗教思想、宗教意识的内容和结构,宗教情感的特点以及宗教在个人和社会。
精神生活中的心理功能,特定社会条件下的各种不同教派的信徒参与宗教活动和宗教生活所感受的宗教经验和宗教感情,以及信徒的融汇宗教体验、宗教感情和宗教意志的宗教信仰心理状态。 宗教心理学研究宗教意识时区分两种情况:
一、由专职神职人员及教会宗教团体颁布的宗教思想体系。它是一种既同宗教神学有密切关联,又不等同于一般宗教神学的具体宗教心理学。例如,宗教神学中的佛教心理学或基督教心理学等。它们以心理学的原则来阐明基督教或佛教的教理、教义、持戒等。代表人物有美国的A.博依森、日本的铃木大拙等。J.R.弗莱克和J.D.卡特1981年认为,这种宗教心理学尚处于它们的“婴儿期”。
二、广大信众具有的宗教信仰心理。它是直接对普通信众的宗教意识和宗教心理作深入的研究和科学的说明。其研究对象是:信仰群体或个人在参与宗教活动时内在和外显的一切独特的心理现象,各种社会性和非社会性因素对各种独特心理现象的制约性,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互相制约关系。这种研究不同于宗教社会学对宗教的研究。宗教社会学侧重于宗教与社会,宗教与社会政治、经济形态、文化心理等的关系的综合研究,而宗教心理学则着重研究宗教与心理的制约关系。它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文化背景等,侧重研究特定的信仰群体,例如,氏族、民族、阶层或宗教小群体和个体的宗教信仰、宗教修习、宗教体验、宗教行为和态度、信仰动机和意志以及宗教活动和交往等。 一般说来,宗教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多数集中在宗教意识的结构和功能、宗教经验的实质和潜意识的关系、宗教神秘经验的心理-生理基础等方面。其中,从认知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宗教经验的直觉思维模式已成为一个突破口,有的学者从功能上强调研究宗教经验的重要性,有的学者在研究宗教经验思维进程中,开始引进计算机程序模拟。由宗教社会心理学角度进行研究的选题,多数集中于宗教活动中的宗教崇拜行为、宗教态度、宗教交往以及非言语交流的宗教情绪感染等方面。
❽ 宗教心理学的中国宗教心理学
中国宗教心理学开端于宗教神学领域,其实这很值得探讨。20世纪初期,维护宗教的心理学家詹姆斯运用心理学中的“潜意识”理论对宗教神秘经验进行了论证,认为上帝存在于潜意识之外,潜意识成为人与上帝相连接的中介项,这种论证既取代了摇摇欲坠的中世纪式的神学论证,又适应了神学的主张。在詹姆斯看来,科学体系中的潜意识理论对宗教学(神学)是最好的中介项,它既有心理事实为根据,又可以同神学家所主张的至高无上的神圣外力控制调和起来,使上帝实在之感得以证明。在当时,有些神学家竭力主张神职候选人员应该接受心理学训练。可见,民国初期宗教心理学在教会中的引入,是在心理学是宗教神学“亲密伙伴”的背景下进行的,目的是坚固信徒宗教信仰之根基。总之,在此期间,宗教界学者的学术活动多多少少与维护自身的信仰有关;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不少诚实开明的宗教界学者,面对社会上对宗教的猛烈批判进行了严肃的反思,并通过内部革新对启蒙思潮作出了积极回应。其中一些饱学深思之士(以基督教会的学者居多),本身就是西学东渐的积极参与者,他们通过自己的学术活动倡导和实践了现代学术方法。
❾ 宗教心理学的研究理论
涉及宗教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大致有:投射理论、惧怕死亡理论和认知需要理论等。
精神分析投射理论
精神分析的投射理论是西方宗教心理学关于宗教起源的传统理论之一。认为信仰的上帝(或神)是一种祖先表象的投射。弗洛伊德早在《图腾与禁忌》中就指出“上帝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父亲的仿造”。阿盖尔1975年的研究表明,对上帝和对双亲的态度非常酷似。宗教所关心的众多认知问题,诸如苦难、生与死等,每每都是人生旅程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在当前宗教心理学研究中,死亡恐惧理论成为普遍受到东西方学者强有力支持的理论。学者们分析,这可能反映教会教育的影响,同“太平世界”的传播有关。 东西方差距
比较西方国家和苏联、东欧各国的研究,明显地存在着方法上的区别,这种区别,除了哲学立场上的不同外,主要表现在西方学者的研究已不再满足于往常采用的访谈法、问卷法或档案文献法等传统的研究方法,而是十分重视实验和测量。例如现代宗教心理学研究中,宗教态度测量受到相当重视。1987年,澳大利亚社会心理学家L·B·布朗的新著《宗教信仰心理学》,把宗教态度测量列为单独一章,着重介绍了美国著名心理测量家L.L.瑟斯顿等人的宗教态度量表及其研究成果。苏联和东欧各国在方法论上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指导原则和社会调查,研究中更注重广大信众宗教感情的动态变化,以便从中找出规律性,采取弱化宗教感情和宗教信仰的决策和克服信仰心理的积极措施。